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章太炎[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章太炎[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2章章太炎[视频讲解]2.1 复习笔记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因仰慕顾炎武之为人而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以号行,浙江余杭人。

一、以太阿屯说和真如说1.以太阿屯说(1)阿屯①在前期哲学思想中,章太炎根据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成果,认为“以太”“阿屯”(即原子)是宇宙万物的始基。

②这是将“阿屯”作为万物的本原,而将“以太”作为更为基本的粒子;无论“以太”还是“阿屯”,都具有质量,是物质性的存在。

章太炎这种观点,是近代哲学本体论走向自然科学化的表现。

③章太炎还对“性海即以太”一类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超越了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思辨相混淆的本体观。

(2)物质和运动①基于“以太”“阿屯”观,章太炎认为宇宙万物无非物质和运动。

他认为天体均为自然造化之物,彼此因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运动,并不依赖神格之“天”即“苍苍者”的主宰。

②作为一切生命基元的细胞乃以“原形质”作为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本身具有新陈代谢(同化)和自我繁殖(增殖)的机能。

③再就人本身来看,人体不过是氮、氧、碳、氢、盐、铁、磷、钙诸种物质元素的合成体,人生则以其物质性的肌体承载其精神性的人性;而一旦死亡,则构成其肌体的诸种物质元素即发生分解和转化,精神性的人性也就不复存在。

这就明确指出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一概统一于物质。

④从物质性的“以太”“阿屯”观出发,章太炎断然否定神鬼之类的谬论。

章太炎否定了上帝、造物主、神鬼、灵魂等虚谬观念,坚持无神论的主张。

2.真如说(1)真如①章太炎认为,阿赖耶识永恒存在于无限时空之中,像玉米状包含着宇宙万有的一切种子,是宇宙万有的真实本原,即“舍阿赖耶识而外,更无他物。

此识是真,此我是幻”。

②唯识学又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说。

前二性乃是诸识妄加分别而产生的幻象或假象世界,唯有圆成实性才是幻象或假象背后的真实本体。

③章太炎认为,圆成实性乃是自然而然、自在自为的存在,也是阿赖耶识脱离主体复归涅槃寂灭的存在。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一、名词解释1.大同书[清华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13研]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

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

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

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全变”[武汉大学2014研]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

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以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

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二、简答题1.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南开大学2015研]答:“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

”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文质答:文质是指君子的处世之道。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质朴过度而礼节文饰过少便会显得粗野,礼节文饰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文质适当,才能显示出文明君子的优雅风度。

其中“文”是指文采、修饰,可引申为人为的装饰与文雅的状态;“质”是指朴素的质地,没有添加修饰的本来状态,可引申为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

儒家认为,质朴的本性比礼节文饰更加重要,但同时两者必须配合协调才能够相得益彰。

2.《论衡》答:《论衡》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由王充编著,共八十五篇。

“衡”字本义是指天平,“论衡”就是指评价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以事实为依据,疾虚妄之说。

①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仅仅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②他驳斥鬼神观念,认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精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③他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批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④他主张人性因禀气不同而有善恶,认为人性可改变。

《论衡》提倡真和美的统一,将“真美”与“虚妄”相对,并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

3.六经皆我注脚答: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

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

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

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一、填空题1.黄老之学的经典是______和______。

汉初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______。

【答案】《黄帝书》;《老子》;曹参2.《新语》的作者是______,《新书》的作者是______,他们均是兼综______学说的汉代思想家。

【答案】陆贾;贾谊;儒道3.《论六家要旨》一文的作者是______。

在这篇论文里,他概括出阴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家的思想要旨。

【答案】司马谈;儒;墨;名;法、道德4.在1973年年底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属于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黄老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部分,它很可能就是史书有载而失传已久的______一书。

【答案】《经法》;《十六经》;《称》;《道原》;《黄帝四经》5.董仲舒遗留下来的著作主要有______和______,他的学说主要是通过发挥______一书中的“微言大义”来完成的。

【答案】《天人三策》;《春秋繁露》;《春秋公羊传》6.董仲舒所谓的“三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即______之性、______之性和______之性,其中只有______之性可以叫做性。

【答案】黑统;白统;赤统;圣人;中民;斗筲;中民7.董仲舒所谓的天,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道德属性。

他把天运行的规律与人的情感对应起来,将春秋冬夏四季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情对应起来,赋予天以情感特征。

【答案】爱;乐;严;哀8.董仲舒的“五行”学说,不仅把五行与四季相配,与东西南北四方相配,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德相配。

【答案】仁;义;礼;智;信9.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以______观念为根据的,即以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一、名词解释1.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

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2.《复性书》[武汉大学2015研]答:《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

《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

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

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

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

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3.神灭论[山东大学2015研]答:《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范缜的哲学著作。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这一思想有力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编先秦哲学一、填空题1.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______,一曰______,一曰______。

《易经》的八卦(经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卦的四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山》;《归藏》;《周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元;亨;利;贞2.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左传·文公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六府。

______、______、______谓之三事。

【答案】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3.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______,二曰______,三曰______,四曰______,五曰______。

【答案】水;火;木;金;土4.六艺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经是指先秦的六种典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5.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据《论语·先进》篇记载,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语:______、______;政事:______、______;文学______、______。

这十人被称为孔门“四科十哲”。

【答案】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6.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说法。

《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一书,又称______。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第⼀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的观念发⽣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神为主。

⼩邦周取代⼤殷商以后,周初⼈进⼀步有了⼈⽂的⾃觉,这种⾃觉源于他们以⼩邦⽽承受⼤命,⼜⾯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崇拜上帝⾄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信于神,改造了商⼈诸事占⼘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命中,周公等⼈的观念发⽣了⼀定的变化,把⾎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作出⼀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赋予君主不仅治理⼈民,⽽且教化⼈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交给神转⽽为⾃我担当。

这是周⼈在⾃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是中国⼈⽂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的、具有德性的⼈⽂主义或⼈⽂精神。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一、填空题1.龚自珍和魏源是19世纪中叶今文经学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今文经学派推崇_____,对经典的解释着重探求其中的_____,从而同古文经学派注重_____的学风对立起来。

今文经学运动提倡_____,即要求把学术研究和现实政治联系起来,通过对古代典籍的解释,评论时政,应对当前的社会问题。

【答案】《公羊春秋传》;微言大义;文字考证;经世致用2.龚自珍对公羊三世说加以改造,提出每一个朝代的历史都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治世;衰世;乱世3.魏源编写了我国近代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巨著_____,在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上,他提出了_____的杰出思想。

魏源的主要哲学著作是_____。

【答案】《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默觚》4.康有为以研究今文经学的形式,写成_____、_____二书。

前者通过宣布正统儒家经典为伪经,破除了对于传统观念的迷信;后者则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

【答案】《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5.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于_____、_____等著述之中。

他利用西方自然科学中的_____概念,作为建立自己宇宙观的基石。

【答案】《仁学》;《以太说》;以太6.梁启超在_____中将道德分为两个范畴,即_____和_____。

前者指的是那些促进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后者指有助于个人道德完善的那些道德价值观。

【答案】《新民说》;公德;私德7.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_____、亚当·斯密的_____、约翰·穆勒的_____、斯宾塞的_____、孟德斯鸠的_____等著作。

【答案】《天演论》;《原富》;《名学》和《群己权界论》;《群学肄言》;《法意》8.章太炎一生著述宏富,几乎涉及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其中表现其哲学思想的著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宋至清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宋至清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编宋至清代的哲学一、填空题1.北宋五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子加上______合称为“北宋六先生”。

【答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司马光2.按照现代学术的眼光,宋明理学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______,代表人物是______;第二种路径是______,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第三种路径是______,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第四种路径是______,其代表人物是______。

总体上来说,从______到______到______到______路径的演进,反映了宋明理学的深化。

【答案】气学的路径;张载;理学的路径;程颢;程颐;心学的路径;陆九渊;王阳明;数学的路径;邵雍;气学;数学;理学;心学3.______是理学的集大成者;______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答案】朱熹;王阳明4.北宋创建的主要学派包括______创立的“濂学”;______、______创立的“洛学”;______创立的“关学”;______创立的“新学”;______创立的“蜀学”;后来南宋的______又创立了“闽学”。

宋代理学的四大派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三苏(苏轼、苏洵、苏辙);朱熹;濂学;洛学;关学;闽学5.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年间,伴随着要求变革的呼声以及“新政”的实施,在学术界兴起了一种复兴儒学的要求,这种思潮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面展开,这一批判思潮的主要先驱代表人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排斥佛道异端;否定汉唐经学;抨击科举时文;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李觏6.宋初三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形而上者谓之道答: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

《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

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

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

”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孟子字义疏证·天道》)2.《春秋繁露》答:《春秋繁露》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与发展,现仅存82篇。

该书推崇公羊学,对“春秋大一统”的主旨进行了发挥,阐释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一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和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奠定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从思想系统方面看,《春秋繁露》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了阴阳与五行的学说,创立了“天创万物”和“天人感应”的学说,编造了君权神授与王道三纲理论。

3.六经皆我注脚答: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

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

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

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4.以太阿屯说答:以太阿屯说是清代章太炎早期哲学思想融合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董仲舒[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董仲舒[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视频讲解]2.1 复习笔记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时期著名经学家、哲学家。

董仲舒是先秦以后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著作很多,主要有《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1)“天”具有自然属性天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根源,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由“天”产生的。

在这里“天”是指万物产生的总根源,而天创生万物的过程亦具体落实为阴阳、四时、五行的运行。

天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的自然作用展示其自然的属性。

(2)天是神圣的主宰,是众神中的最高神“天”具有神性,它是统摄百神的最高神,也是人间君王所最崇拜的至上神。

换言之,“天”是一切自然神灵中的最高神。

从这个意义上看,“天”所具有的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是可以相互贯通的。

(3)天还具有道德属性①董仲舒“天论”最具特色的地方是突出天的道德属性。

②董仲舒将天的道德性界定为爱、乐、严、哀等人性化的具体属性。

③董仲舒认为,爱、乐、严、哀并不是人类独有的道德情感,天同样具有这些道德感受。

爱乐严哀等情感原本并不是属于人的,而是属于天的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1)人副天数的含义人副天数是指天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人类的。

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人类乃是模仿、类比他的“曾祖父”——天——而生育长养的。

①“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个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②“副”可以解释为“符合”,即人数符合天数;也可以解释为“副本”“模本”,即人是天的副本。

(2)人对天的模仿包括形体躯干和情感意志①从形体上看人的首隆而圆,像天之圆;人的头发,像天之星辰;人的耳目,像天之明。

天以一岁为一循环,人的身体有小的骨节366块,合于一年的日数;人有大的骨节l2块,合于一年的月数;人的身躯内有五脏,合于天的五行之数;外有四肢,合于一年的四时之数。

②从道德情感上看“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先秦哲学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

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
解(一)
郭齐勇《中国 哲学史》配套 模拟试题及详 解(二)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的读书笔记模 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的读书笔记模 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目录分析
第一编先秦哲学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 学
第三编宋至清代的哲 学
第四编现代哲学
第一编先秦哲学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 学
第三编宋至清代的哲 学
第四编现代哲学
第一编先秦哲学
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2章孔子 第3章老子 第4章孙子 第5章墨子及后期墨家 第6章子思子 第7章孟子 第8章庄子 第9章惠子与公孙龙子
谢谢观看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 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
+章节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员
佛教
习题
解答
题库
孟子
第章惠子
题库
部分
郭齐勇 第章
庄子
名校
哲学
公孙龙子
中国
王充
现代
批判者
内容摘要
第四编现代哲学
第1章康有为、谭嗣同与严复 第2章章太炎 第3章孙中山 第4章陈独秀与李大钊 第5章胡适、梁漱溟与张君劢 第6章熊十力 第7章冯友兰 第8章金岳霖与贺麟 第9章李达与艾思奇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视频精讲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视频精讲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视频精讲!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精讲班【教材精讲】讲师:汪楠课程学时:20视频数量:45目录说明:本课程共包括45个高清视频(共47课时)。

序号名称1[第一编]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2[第一编]第2章孔子3 [第一编]第3章老子4 [第一编]第4章孙子5 [第一编]第5章墨子及后期墨家6 [第一编]第6章子思子7 [第一编]第7章孟子8 [第一编]第8章庄子9 [第一编]第9章惠子与公孙龙子10 [第一编]第10章《易传》11 [第一编]第11章荀子12 [第一编]第12章韩非子13 [第二编]第1章汉初的哲学思想14 [第二编]第2章董仲舒15 [第二编]第3章谶纬的盛行及其批判者扬雄、桓谭16 [第二编]第4章王充17 [第二编]第5章魏晋玄学18 [第二编]第6章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19 [第二编]第7章汉魏南此朝时期的道教20 [第二编]第8章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21 [第二编]第9章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22 [第二编]第10章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23 [第三编]第1章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24 [第三编]第2章张载25 [第三编]第3章程颢、程颐(二程)26 [第三编]第4章朱熹27 [第三编]第5章陈亮、叶适28 [第三编]第6章陆九渊29 [第三编]第7章陈献章、湛若水30 [第三编]第8章王守仁31 [第三编]第9章黄宗羲32 [第三编]第10章方以智33 [第三编]第11章王夫之34 [第三编]第12章颜元、戴震35 [第四编]第1章康有为、谭嗣同与严复36 [第四编]第2章章太炎37 [第四编]第3章孙中山38 [第四编]第4章陈独秀与李大钊39 [第四编]第5章胡适、梁漱溟与张君劢40 [第四编]第6章熊十力41 [第四编]第7章冯友兰42 [第四编]第8章金岳霖与贺麟43 [第四编]第9章李达与艾思奇44 [第四编]第10章毛泽东45 [第四编]第11章牟宗三与唐君毅内容简介本课程是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精讲班,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讲解教材章节内容。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第一编 先秦哲学【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第一编 先秦哲学【圣才出品】

第一编先秦哲学一、名词解释1.史伯论“和实生物”答:史伯论“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观点,即和谐与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史伯认为,“和”与“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即“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其前提是不同与差别,这样的“和”才能够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

“和实生物”主要强调了多样性的统一(和)乃是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繁衍的基本条件,简单的同一(同)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东西。

2.晏婴论和与同答:晏婴论和与同是指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提出的“去同取和”的观点。

在与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齐候认为臣子梁丘据与他之间是“和”的关系,晏婴则认为只能称作是“同的关系”。

晏婴先以调羹、音乐作比,后就君臣关系指出:国君认为可以的,臣下禁言不可以,能使可以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谓之和。

而梁丘据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用水来调和水,琴瑟总弹一个调子,是谓同而非和。

晏子认为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只有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够实现和谐。

3.文质答:文质是指君子的处世之道。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质朴过度而礼节文饰过少便会显得粗野,礼节文饰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文质适当,才能显示出文明君子的优雅风度。

其中“文”是指文采、修饰,可引申为人为的装饰与文雅的状态;“质”是指朴素的质地,没有添加修饰的本来状态,可引申为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

儒家认为,质朴的本性比礼节文饰更加重要,但同时两者必须配合协调才能够相得益彰。

4.《老子》论有无答:《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

《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精编版

《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精编版

第一编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自然的必要性3、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孔 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孔 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2章孔子[视频讲解]2.1 复习笔记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

他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典籍,删修六经。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一、天命论1.天命(1)含义孔子的天命指的是人的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

孔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大传统。

①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敬畏;②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使每一君子直接地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由“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这就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

(2)“畏天命”到“知天命”①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

他在肯定天的超越性、道德性的同时,又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创化力量。

②天有创造精神,是万物的创造之源,但采取的却是默运的方式,而不是强行干预的方式。

“无言”“无为”的自然之“天”与“天道”按自己的秩序运转,生成长养万物。

“命”是指外在的命运,即时运,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祸福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天”和“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所以要“畏天命”。

③孔子又认为,“天命”也关系到内在。

人能够体悟到天所赋予人的性分,在直面自己命运、敬畏天命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需要承担的一切,博施济众,修己安人。

这就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了。

④孔子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

孔子肯定人趋向美好的道德,是天赋予人的善良天性。

天下贯于人的心性之中。

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可以上达的境界。

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工夫中可以内在地达到这一境界。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篇一: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课程习题集导论部分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概括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才比较客观?2.你是怎样认识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的?3.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可以使用哪些新的方法?第一编第一章1.如何看待原始宗教与神话的关系?2.从神话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先民的什么思维特点?3.如何认识殷周宗教变革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意义?4.把宗教看作是毒害人们灵魂的意识形态,你认为有道理吗?第二章1.你对八卦的形成问题有什么新的解释?2.“《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因此其中所说的都是迷信。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3.古代神话思维与易学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具体表现何在?4.试探《周易》基本原理对于现实社会管理与生活的意义。

5.你学习了《周易》之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第三章1.如何看待道家学派的思想渊源?2.《道德经》辩证法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3.《道德经》养生与治国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有一致性,其表现何在?4.从老子《道德经》的言辞可以发现他的什么思维特点?5.试说明庄子是怎样继承老子的道论及其修养方法的。

6.稷下黄老学派的思想与老庄学派思想之异同。

7.有人说道家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的反映,其特点是消极避世。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第四章1.有人说“儒家是一种宗教”。

你的看法如何?2.如何认识先秦儒家“仁”的精神?3.为什么同是儒家学派,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呢?4.孔子“仁道”观与“德政”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5.荀子“天人关系”说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1.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别?2.墨家为什么崇尚大禹?从墨家对大禹的赞赏言论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精神?3.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4.墨子是如何讲“天志”的?5.公孙龙是如何证明白马非马、离坚白的?第六章1.《管子》在天人关系上的观点是什么?2.《管子》是如何证明“水是万物之本原”的?3.《管子》的阴阳五行说结构是怎样的?4.《管子》的精气说包括那些内容?第七章1.法家与道家学派有何关系?2.从法家先驱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法家什么思想特点?3.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家”都是改革派,因此是进步的?你认为这是正确的吗?4.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5.为什么早期法家侧重谈论变法,而韩非子却大谈黄老之学“深根固柢”之说?6.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第八章1.兵家与道家两者之关系如何?为什么?2.有人将孙子兵法应用于企业管理,你在阅览了有关文献之后有何感想?3.试阐述孙武与孙膑军事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先秦哲学
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
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
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
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
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

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③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等一系列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一些作用。

从考古发掘上看,周代与殷代很大的不同,是人殉与人牲的现象大大减少。

周初的统治者已认识到人民的生命、生活与人民的意志、意向的重要性,将其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要求统治者应通过人民生活去了解天命。

也就是说,天意是通过民意来表现的,王者要以民为镜,从民情中去把握天命。

2.试谈《易经》中相互联系和变化的思想。

答:(1)爻与爻、卦与卦之间,反映了作易者或编纂者的相互联系、相对相关、互补互动的意识。

①乾与坤、泰与否、谦与豫、剥与复之间,都是两两相对,相互关联与转化的。

a.泰卦的卦象是乾下坤上,本身是吉卦,象征天地阴阳交合通泰。

但泰卦的九三爻指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即注意平与陂、往与复之间的变化,没有一直平坦而不陂斜的道路,没有永远向前而不曲折反复的进程。

泰卦的上六爻为变爻,喻象非常不好,贞吝(即贞问不利)。

b.否卦的卦象是坤下乾上,天地阴阳不能相交合,万物不通,闭塞,本身是凶卦。

但否卦的九四爻开始转好,九五爻指出:“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休是喜庆。

意思是能注意到闭塞而加以警惕就是好事,所以大人吉。

警惕着危亡就会像系缚在丰茂的桑树上一样稳固。

否卦的上九爻为变爻,指出闭塞不通之时不会太长,开始不利,而后喜事就来了。

②所有卦中,一般二爻、五爻往往是吉、无咎,后人理解为取刚柔的中道、平衡,这可能也反映了《易经》的创作者在总结各种经验时,重视和合、中平的意识,防止过与不及。

(2)以乾卦为例看变化的思想
①乾卦之爻辞:“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②乾卦爻辞注解:第一爻喻象为龙潜伏在底下,未可施用。

第二爻,龙出现在原野上,利于见位高的人。

第三爻,君子白天勤勉不倦,晚上警惕,常常如此,即使遇到危难仍不会有灾害。

第四爻,龙跳到深水里,可以无灾害。

第五爻,龙飞跃上天,象征腾升,利于见到位高的人。

第六爻,龙飞到极高,物极必反,将有凶灾。

最后总结:本卦六爻都是阳爻,称“用九”。

群龙卷在一起而不见其首,这就没有亢龙之悔,故总体上是吉卦。

③本卦通过对自然、人事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作易者对事物变易的看法,有一定的哲理性。

例如事物或人的发展由低到高,由新生到成熟,发展到一定地步或地位,就要注意是否会走向反面。

人们如何避免“咎”——灾害或过错呢?要善于进行调整,以避免发展的极限。

对于人自身来说,不能太满太过,应有忧患意识,保持勤勉谨慎的状态。

看来人们在自然面前还是可以有作为的,可以避免凶祸,争取好的结果。

3.谈谈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1)“气”和“阴阳”的概念是出现在春秋初期。

它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朴素的认
识,在春秋时期,人们用气和阴阳来解释地震、星象、乃至疾病。

由此也可见气与阴阳是很普遍的认识方法。

(2)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与人事分开处理。

周内史叔兴明确提出“吉凶由人”的观点,把“阴阳之事”限定在自然世界。

越周的范蠡也把四时运行的“天地之常”看作是阴阳二气运行的结果,指出人们只能遵循天地的常规,按照星辰出没和四时运行来行动。

(3)中国哲学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①“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与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生成演化。

“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沦无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②“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与促进的。

③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与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

因此,人们要善于“燮理阴阳”。

④“气”论与“阴阳”观不仅用来说明自然,也被用来说明社会、人事、人文现象、人身与人心等。

它尤其便于说明自然、社会、人事之间也处在一个大系统之中。

第2章孔子
1.试论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的。

答:(1)天命的含义
孔子的天命指的是人的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

孔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传统。

①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敬畏;
②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使每一君子直接地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由“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这就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

(2)“畏天命”到“知天命”
①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

他在肯定天的超越性、道德性的同时,又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创化力量。

②天有创造精神,是万物的创造之源,但采取的却是默运的方式,而不是强行干预的方式。

“无言”“无为”的自然之“天”与“天道”按自己的秩序运转,生养长成万物。

“命”是指外在的命运,即时运,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祸福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天”和“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所以要“畏天命”。

③但孔子又认为,“天命”也关系到内在。

人能够体悟到天所赋予人的本性,在直面自己命运、敬畏天命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所需要承担的一切,博施济众,修己安人。

这就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了。

④孔子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

孔子肯定人趋向美好的道德,是天赋予人的善良天性。

天下贯于人的心性之中。

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可以上达的境界。

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工夫中可以内在地达到这一境界。

⑤孔子强调要在人事活动中,特别是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

于此,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正因为生命有了这一超越的理据,所以儒者才有了积极有为的担当意识和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⑥孔子也运用占卜,但他与史巫之筮的差别在于强调德福的一致,以道德仁义作为福报和吉祥的根据。

这样,主动性操之在自我,而不在超越的他者、自然的他者或社会的他者。

2.请您谈谈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及其现代意义。

答:(1)要旨:
①“仁”的最基本内涵——以“爱人”为“仁”
a.爱民
第一,“泛爱众,而亲仁”。

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他反对暴政,主张仁。

第二,他肯定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饭问题是为政之本。

b.有等差的爱
孔子主张爱有等差,这是人之常情。

“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是孝敬父母等亲情的扩大,即推己及人。

②行仁之方
a.对待自己:以“克己复礼”为“仁”。

“克”是“约”的意思,克己是约束、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