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核心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核心概念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揭示世界规律、指导革命实践、构建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基础课程,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渊源、理论体系等内容。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解析。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物质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的基本原则。
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类社会会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强调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基本动力的。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一种偶然性事件,而是由基础经济关系内部矛盾的激化和解决引发的。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社会各阶级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被剥削阶级会觉醒,形成反对统治阶级的力量,并最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四、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来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问题。
通过剩余价值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平等和剥削本质。
五、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和归宿,它的核心概念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与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与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界定分为从内向外定义和从整体上定义。
从内向外定义又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分层次界定,另一种是从整体界定。
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进一步阐述其四大基本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于这四部分产生的四大观点,即生产实践劳动的观点、矛盾运动的观点、阶级的观点和人民群众的观点,论述根据社会根本矛盾得出的一般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相适应的客观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总结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分别是整体研究法和理论结合实践研究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本内容; 研究方法;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the academic circle is divided into definitions from the inside to theoutside and from the whole. The definition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defined hierarchically, and the other is defined from the whole. By discussing the concep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our basic parts of the principle, namely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aterialist dialectics, materialistic epistem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n discusses the four major viewpoints based on these four parts: the viewpoint of production practice labor, the viewpoint of contradictory movement, the viewpoint of class and the view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general law derived from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objective laws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objective laws between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superstructure. Finally, two basic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re summarized: the overall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research method.Keyword: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basic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学术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问题的讨论,概括为三个角度:一是从理论本身出发理解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从学科专业设置的角度理解作为一门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是从高校思想必修课理解作为一门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阶级分析方法与实践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阶级分析方法与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阶级分析方法是其中一项关键内容。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运用进行解读。
一、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它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斗争所推动的,而阶级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
通过对阶级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的基本概念:阶级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下,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不同为基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集团。
阶级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所有权。
2. 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阶级矛盾是指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反映了社会经济矛盾的尖锐对立。
阶级斗争是阶级矛盾的外在表现,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3. 阶级关系的演进: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通过阶级关系的演进来实现社会进步。
阶级关系的演进存在着阶级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将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其实践运用。
1. 分析当代社会中的阶级矛盾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当代社会呈现出新的阶级矛盾。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可以深入剖析这些矛盾的实质和表现形式,为社会矛盾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
2. 阶级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阶级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阶级的特点和利益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意义与局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阶级分析方法,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趋势。
阶级与阶层
一、阶级的概念和特征1阶级的概念阶级和阶级关系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整个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中,集中反映的就是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认为,阶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2阶级的特征根据阶级的概念,它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首先是指阶级这个人类社会共同体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最本质的特征,其余的特征都是由这一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这就是阶级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其次,划分阶级的首要依据是经济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因此,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与生产力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又不充分的情况相适应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剩余产品、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人类才分裂为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社会集团。
其中,富人成为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奴隶主;穷人即贫困者和战俘沦为奴隶。
从此,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不同的社会形态,阶级状况也因此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不过,人类社会这种阶级分裂现象也不是永恒的,“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3)阶级是一个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政治主体。
在阶级社会的一定社会结构中,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国家,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而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即成为拥有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主体。
由于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与统治阶级同时产生的其他阶级则处于不同的政治地位。
可见,阶级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并以经济关系为纽带而成为政治社会的政治主体,参与政治过程。
马克思阶级概念
马克思阶级概念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在他的众多著作中,阶级概念是一个核心概念,它对于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进行探讨,分析其内涵和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阶级的概念阶级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中,由于成员在生产关系中地位和利益的不同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马克思认为,阶级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阶级概念密切相关的是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二、阶级的划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中的阶级划分主要基于两个因素,即个体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拥有或无法拥有生产资料的差异。
根据这些差异,马克思将社会划分为两个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利的阶级。
他们掌握着经济和政治的权力,拥有丰富的财富和资源。
无产阶级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失去了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的阶级。
他们处于经济和政治的较低地位,面临剥削和压迫。
三、阶级斗争由于阶级划分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阶级斗争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获得利益。
然而,随着无产阶级觉醒和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压迫和剥削。
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工会、罢工和政治斗争等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阶级斗争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其他社会形态中。
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剥削者阶级之间的斗争仍然存在,但性质发生了变化。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消除阶级差异和剥削制度。
四、马克思阶级概念的意义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对于理解社会和分析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阶级概念,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阶级划分使我们能够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引发思考和对抗。
其次,阶级概念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对于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是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在复习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时,将从定义、历史演进、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
一、阶级斗争的定义及概念解析阶级斗争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利益冲突,从而产生的相互对抗、相互斗争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源泉。
阶级斗争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必然存在的,这种矛盾和冲突就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2. 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阶级斗争并非一时的、局部的现象,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
3. 阶级斗争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在阶级斗争中,人们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通过斗争争取自身利益。
这种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驱动阶级斗争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演进1. 原始社会的阶级斗争: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期的社会形态,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较低,阶级矛盾尚未完全形成。
然而,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口增长等原因,原始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初步的阶级斗争现象,例如是否占有特定资源的争夺等。
2. 奴隶社会的阶级斗争: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社会形态。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们通过起义和反抗来争取自身权益,形成了著名的斯巴达克斯起义等历史事件。
3. 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封建社会是中世纪的主要社会形态,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
农民起义和农奴的反抗运动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
4.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社会形态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了主要矛盾。
工人阶级通过工会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等方式,争取自身的权益和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哲学体系,是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改造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劳动价值论等内容。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它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物质的发展,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物质实践的过程,人类社会通过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本身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都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推动的。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统一和超越来实现的。
在辩证法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斗争解决矛盾,并实现新的统一和发展。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这导致了阶级斗争的产生。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所必然引发的,通过阶级斗争的胜利,新的阶级将取代旧的阶级,社会将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四、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学基础。
它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价值是通过劳动的时间来衡量的。
劳动价值论从劳动的角度分析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和劳动价值论等。
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要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要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发展的一种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哲学问题进行的深刻探讨。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实践观”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基本要素。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基本要素。
它是指在哲学上,马克思主义采用的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的。
人类社会包括自然、人类和文化这三个层次。
其中,自然层次主要是自然规律的层面,人类层次主要是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层面,文化层次主要是文化形态、思想意识和文化传承的层面。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基本要素。
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采用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思想。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辩证法则是加强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看待世界的方法不是单纯的机械观,而是从它的矛盾和斗争往往产生新的事物这一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的。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这些矛盾和斗争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通过矛盾的统一,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基本要素。
它是指在哲学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悠然自得的,而是通过阶级斗争不断进行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由人们的不同经济利益和文化影响所引起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表现为资本家和工人的斗争,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力,获得利润和财富,而工人则通过组织工会或者罢工等方式,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马原基本原理分几个部分
马原基本原理分几个部分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在理论上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的哲学体系。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核心,包括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劳动价值论等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详细探讨细分为几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是现实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从整体上看待世界,强调矛盾与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和不可抗拒性。
2.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力的变革,而无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先进和最具革命性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3.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动力来自于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无论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是各个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形成了剥削关系。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个部分从上述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矛盾与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一,强调物质生产力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无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先进和最具革命性的阶级。
3.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社会的动力来自于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独特解释。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主题,探索其主要概念、原理和作用。
第一节:阶级斗争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阶级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由于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存在和利益冲突,阶级斗争也随之而来。
阶级斗争表现为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对抗和博弈,是一种社会冲突的形式。
第二节:阶级斗争的原理阶级斗争的原理是基于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和观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阶级斗争的原理在于不同阶级对于社会资源的争夺和分配,以及对上层建筑的控制权的争夺。
第三节: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社会进步:阶级斗争推动社会从一个历史阶段向另一个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阶级斗争激发人们对不合理现象的反抗,推动社会向更公平、公正和人类解放的方向发展。
2. 揭示社会本质: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和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揭示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为深刻理解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3. 推动阶级解放:阶级斗争是被压迫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阶级可以改变自身的处境,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第四节:阶级斗争理论的今天在当代社会,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尽管其形式可能有所变化。
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导致阶级矛盾更加突出。
阶级斗争理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代社会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指导。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推动力,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并且具有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解放的作用。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取的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3.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
它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二、社会形态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特定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
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和解决推动的。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重点对象,其基本矛盾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这种矛盾体现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雇佣工人追求工资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可能。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变革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变革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变革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之一,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级矛盾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
会存在着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掌握生产
资料和对劳动者进行剥削的阶级,而无产阶级则是被剥削、无产有产
阶级。
这两个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
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中,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
个政治和社会概念。
阶级并不是个别的个体或者群体之间的关系,而
是整个社会结构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
盾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而加剧,劳动者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产阶级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财
富的不平等分配,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要
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推动社会变革的进行。
无产阶级要以工会、党派等形式组织起来,形成统一战线,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最
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变革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阶级
矛盾的本质和社会变革的方向。
只有深入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变革的进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它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旨在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几个重要的基本原理,本文将对这些原理进行归纳。
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进步是客观规律的结果,这些变革和进步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逻辑。
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是由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从而消除阶级差异和阶级剥削。
3.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过程。
剩余价值即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之间的差额,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资本家剥削劳动者而来,资本家通过私有制隐蔽地占有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这一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手段,它们决定了社会生产的方式和效率。
而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它们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社会矛盾的源头。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上世纪以来一直是引领时代潮流、指导社会进步的思想旗帜。
作为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为大家呈现一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帮助大家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思想体系,以更好地运用于现实实践中。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概念有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识别存在物质、自然界及其运动发展的哲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
而唯心主义则相信思想、意识具有超越物质、自然界的独立本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是指人们从对立的两个方面探究事物整体、发展规律的方法,包括矛盾的普遍性、斗争的普遍性、转化的普遍性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之一,认为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的创始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制度及其矛盾和内在规律。
2. 马克思的商品经济学说商品经济学说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进而分析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和雇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资本家通过剥削雇工的剩余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财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要概念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概念。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活动。
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认识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还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实践的这一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
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唯物辩证法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三、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对抗和矛盾。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旗帜高举人民利益,主张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联合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四、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获得的工资收入,而被资本家占有和剥削的部分。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避免的产物,也是导致阶级矛盾和社会剥削的根源。
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联合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通过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定义
马克思主义定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地位(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要求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实现物质财富极打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对阶级斗争的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阶级斗争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历史的必然性。
本文将复习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和其历史必然性,旨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所导致的社会现象。
在每个社会中,都存在着两个具有对立利益的阶级,即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这种对立关系导致了阶级斗争的产生。
阶级斗争的本质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料而进行的斗争。
这种斗争既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利益斗争,也表现为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斗争。
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社会过程,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也决定着每个个体的命运。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这是因为阶级社会中的利益对立必然导致阶级斗争的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以下是阐述阶级斗争历史必然性的几个重要观点。
首先,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体现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上。
然而,旧的生产关系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就导致了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生。
其次,阶级斗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通过阶级斗争,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社会的革命性变革。
第三,阶级斗争具有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
不论个体的主观意愿如何,阶级斗争都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是因为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最后,阶级斗争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阶级斗争最终将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
共产主义社会摒弃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制度,实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三、结语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名词解释阶级的含义
名词解释阶级的含义阶级是一个社会科学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和分配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角色。
通过对阶级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不平等的本质,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阶级概念的具体含义和解释有很多,本文将探讨阶级的不同解释和不同学派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理解是最具代表性和深度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所占的不同地位和角色,产生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差别。
马克思主义将阶级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占据生产资料并从中获取剩余价值的阶级,无产阶级则是自己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进一步区分了中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等其他阶级。
二、古代哲学的解释除了马克思主义外,古代哲学也对阶级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解释。
在古代哲学中,阶级被理解为一种等级制度,从爱伦之“君主者,群臣者”到柏拉图的“统治者”和“护卫者”等,都强调了阶级的特定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古代哲学的解释更加侧重于对政治权力和社会等级的讨论和分析,较为片面地理解了阶级。
三、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视角对阶级的解释较为综合和全面。
社会学将阶级定义为一种社会结构,由于社会分工和分配关系的差异产生的。
通过阶级的划分,社会学可以研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流动性的问题。
在社会学中,阶级被分为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等,每个阶级又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角色。
社会学强调了社会流动性和社会结构对个体和群体发展的影响。
四、文化研究的角度文化研究领域也对阶级的含义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在文化研究中,阶级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即社会群体或个体因为文化禀赋、习俗和价值观念差异而被划分为不同阶级。
这种解释侧重于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理解,强调了文化对社会和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此视角下,阶级可被细分为社会经济阶级、文化社会阶级和文化经济阶级等。
综上所述,阶级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可被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派进行多元化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他们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阶级学说的。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系统地分析了阶级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阶级划分的标准以及阶级的相互关系。
3.1.1阶级概念:作为经济范畴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形成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这就不但指认了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也说明了这一范畴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他们看来,阶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
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这些资产阶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
”“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
”对此,恩格斯也做了重要的论述:“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直接相互对立的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
他说,“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
”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是阶级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奴隶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考察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列宁在他给阶级下的定义中也十分明确地指出阶级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不同社会集团,这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形成是由于经济原因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3.1.2 阶级形成根源:分工和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就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产品的交换,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了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氏族公社占有的生产资料慢慢转变为家庭占有的私有财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几个基本规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他们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阶级学说的。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系统地分析了阶级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阶级划分的标准以及阶级的相互关系。
3.1.1阶级概念:作为经济范畴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形成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这就不但指认了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也说明了这一范畴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他们看来,阶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
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这些资产阶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
”“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
”对此,恩格斯也做了重要的论述:“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直接相互对立的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
他说,“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
”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是阶级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奴隶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考察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列宁在他给阶级下的定义中也十分明确地指出阶级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不同社会集团,这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形成是由于经济原因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3.1.2 阶级形成根源:分工和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就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产品的交换,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了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氏族公社占有的生产资料慢慢转变为家庭占有的私有财产。
三大分工还将人们分为不同的职业集团。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些不同的职业集团就成了不同阶级演化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具有相同意义和作用的事情。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真实的分工的时候才产生的。
对于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中有过很多经典的论述。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
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促进了新的阶级的划分,“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也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又分化出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
这次大分工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使奴隶制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使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分离出来了。
“在此以前,阶级的形成的一切萌芽,.还都是与生产相联系的。
”商人阶级的形成表明阶级的分裂发展到了流通领域。
随着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产生了高利贷的剥削和土地买卖和抵押,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出现了新的贵族,奴隶人数大大增加了。
“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所赖以建立的基础。
”至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取代了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已经过时了。
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
它被国家代替了。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以清楚地得知:阶级是“由分工决定的。
”私有制的产生正是阶级形成的重要根源。
3.1.3 阶级划分的依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阶级划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思想家在阶级划分的问题上都没用看到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在阶级划分的根本性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抓住垂直分化中最本质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划分阶级。
阶级在其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因此,划分阶级的根本依据只能在经济领域中去寻找。
恩格斯曾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因素在阶级划分中的重要作用。
他写道:“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有,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他们主张以经济依据,把经济条件看成各阶级存在的基础,阶级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
各阶级及其冲突受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
他们是从社会生产结构中各个社会集团的地位的不同来进行阶级划分的。
一个阶级在经济方面的表征是多样的,如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收入的多少等等。
这些因素不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其中,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具有本质意义的,这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坚持把人们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是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划分思想的根本观点。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是代表着某种特殊生产方式的特殊的社会集团(群体),其实质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就决定了人们在经济结构中地位的不同。
生产资料占有者凭借其手中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群体。
因此,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在阶级划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阶级划分的理论上最突出的贡献,即把阶级同所有制联系起来。
阶级功能性首先,统治阶级的阶级功能实现:意识形态统治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统治对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②因为那些控制了经济的生产和分配的人也控制着思想的生产和分配。
在马克思看来,“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在考察历史进程时,不能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割裂开来。
如果让这些思想独立化,不顾其产生的条件,不考虑其产生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占统治地位只是思想、概念,而不是统治阶级本身。
因为统治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可见,意识形态仅仅是统治阶级为自己编织出的美丽幻想,在它公正无私的外表下掩藏着来自特定阶级的利益,这不过是共同利益的幻想、思想家的自我欺骗而已。
如果说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主要是个否定性的概念,那么到了列宁这里,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意识形态不再是取消冲突的必然扭曲,而是一个涉及政治意识的中性概念。
意识形态成了阶级斗争和阶级对抗的无硝烟的“战场”,成了每个阶级各自的思想武器。
列宁指出:“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
”也就是说,在列宁心目中,马克思主义当然属于“科学的思想体系”的范畴,当然能够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
在列宁看来,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本阶级根本利益的表达。
同时,它又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它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其次,被统治阶级的阶级功能实现:阶级斗争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因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充分发挥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第一节就开宗明义的指出,自原始公社解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斗争的基本思想。
后来,恩格斯又多次强调这一思想,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写道:“这种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构成了直到今日的全部成文史的内容。
”在为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三版所写的序言中,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
”所有这些论述表明,阶级斗争是贯穿原始状态以外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事实,说明阶级斗争具有普遍性。
只要阶级存在,阶级斗争就不会停止。
再次,阶级功能实现的意识条件:阶级意识马克思认为,阶级意识对阶级功能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阶级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还应该具有某种心理上的一致性,主观上认识到共同的阶级利益,并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组织与其他阶级相对抗。
马克思曾经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劳动者。
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
所以,这批人对资本来说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
在斗争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只有树立起自己的阶级意识,才能从“自在”走向“自为”,只有觉悟到本阶级的共同利益,才能同资产阶级展开强而有力的政治斗争,从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自己的阶级功能。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了阶级意识对阶级功能实现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把人解放出来,就得首先唤起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行暴力革命,砸碎国家机器。
他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以沉重的笔触写道:“应该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
应当把德国社会的每个领域作为德国社会的羞耻部分加以描述,应当对这些僵化的关系唱一唱自己的曲调,迫使它们跳起舞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意在驱散人们心头的重重迷雾,让人们正视现实,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激发他们的斗志,才能使他们团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