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90dc7e1d15abe23482f4dc3.png)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
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
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
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
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
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
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
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
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
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
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唐朝文学兴盛历史背景论文
![唐朝文学兴盛历史背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22926d1711cc7931b7164d.png)
唐朝文学兴盛历史背景论文摘要:作为诗歌姐妹艺术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受到了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从杜甫的《画鹰》、高适的《画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描写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的诗歌,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很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养料滋补自己,也可以看出唐代诗人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
唐朝文学绝代兴盛局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唐王朝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人文环境共同造就的。
第一、唐朝文学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国民精神决定的。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一定程度上给唐朝奠定了较为浓厚的人文环境。
隋唐鼎革之后,唐朝统治者逐步采取措施削弱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垄断中国政治和社会治理以及话语权的士族地主势力,特别是女皇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对关陇世家大族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清除了原有既得利益阶层,为社会地位低下的庶族地主和平民的晋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趋于活跃,造就了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国民精神。
再加上唐王朝统治者逐步完善了科举制,鼓励身处下位的庶族地主和平民通过努力读书求取功名利禄,为整个社会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对唐朝文学的繁荣起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
第二、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基础。
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李唐王朝很多帝王都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比如唐太宗对租庸调制度的改良,武则天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的重视、唐玄宗对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仁政的继承和合理调整,都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和繁荣。
富庶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优游岁月、从容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第三、唐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国民精神强劲健康,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湫水风韵武则天的诗歌创作及对初唐诗坛的影响
![湫水风韵武则天的诗歌创作及对初唐诗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a7b1df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8.png)
湫水风韵武则天的诗歌创作及对初唐诗坛的影响武则天的诗歌创作及对初唐诗坛的影响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
她爱好诗歌创作,创作了各种题材的诗歌,现存世的有47首。
她注重诗歌的革新,所创作的诗歌视野开阔,富有激情气势,对扭转当时的轻靡诗风,律诗的完善定型,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她执政期间,采取了各种有利于诗歌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诗歌创作的积极性,培养了一定规模的诗歌创作队伍,促进了初唐文人喜好诗歌的风尚,为后来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初唐诗坛;影响武则天是位女强人、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许多人知道;至于她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华以及对初唐诗歌发展的贡献,知之者甚少。
实际上,武则天不仅是位杰出的女诗人,一生创作了各种题材的众多诗歌,而且凭借她的巨大政治影响力以及诗歌创作上的革新理念,对初唐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引领、倡导作用。
一、武则天创作诗歌、喜好诗歌的表现(一)写了各种题材的诗篇1. 爱情诗武则天创作的爱情诗流传下来只有一首《如意娘》。
诗为:“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饱蘸泪水、委婉曲折地抒发了对昔日情人唐高宗李治的思念、爱怜之情。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手法巧妙,内涵丰富。
主人公为什么会神志模糊把红色看成绿色呢?读者略一思索就会明白。
这要比直通通的说多少句“我想你呀”,更能感染人、打动人。
“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借助于外形的赢弱消瘦,细腻、逼真地写出了内心的思念过度,把一个思妇的痴情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意思为“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日以来为你留下的眼泪,那你就打开箱子看看我石榴裙上的点点泪痕吧!”这是为了打消对方疑虑,从取证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表白,把一个对爱情执着,忠贞的女性形象写的鲜活生动、感人至深。
《如意娘》是武则天写的最好诗歌之一,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唐代诗词的创作与演变
![唐代诗词的创作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ef27d7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b.png)
唐代诗词的创作与演变唐代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创作与演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词以其语言的朴素自然、情感的真挚深沉、意境的博大精深、艺术的高超丰富而为后人所称道。
唐代诗词的创作与演变经历了从初盛至全盛再由于自身固定,导致逐渐走向衰败的历程。
唐代诗词的创作唐代诗词的创作主要分布在唐朝的初、中、晚三个时期。
唐初于618年,唐王朝的创始人李渊登基,结束了隋朝的治下。
唐初诗人以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形成了唐初诗的风貌。
唐中期是唐朝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以王之涣、孟浩然、刘禹锡、骆宾王、高适、王之涣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意境、意蕴和写景描写。
唐朝的晚期,随着唐朝的衰落,社会出现了动荡和烽烟,政治上也开始出现腐败现状。
唐朝平民文化得以发展,这一时期的诗人以李商隐、杜牧、元稹等为代表,他们更加注重情感表达,作品写入更多的个体生活和感情,意境更为细腻,多表现出离愁别绪和对生命的感悟。
唐代诗词的演变唐代诗词的演变主要体现在诗歌形式、写作手法和内涵语言等方面。
唐代诗词的诗歌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多种组织形式,用诗歌表现的对象也很广泛,有山水、花鸟、自然、情感等各种各样的主题。
唐代诗歌的风格多样性极为突出,其中五言绝句华丽优美、节奏感强烈、音律相宜,因此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形式。
唐代诗词的写作手法也相对较为成熟,在写作时多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感受和观察,对意境的塑造更加注重寓意和美感,创造了一种理性的诗歌审美。
唐代诗词的内涵语言方面,表现出了文人精神的独立性和反叛性。
唐诗大量采用自由奔放、兼容并蓄的口语化语言,题材涉及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问题。
情感表达真挚而执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思考更为具体和深入。
唐代诗词的衰败由于唐代诗词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固化,其艺术手法、意境和艺术性逐渐走向极端,导致唐代诗词从盛行走向衰败。
唐代诗歌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一种固化的语言形式,阻碍了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249e9935022aaea988f0f4d.png)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
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
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
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
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
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
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
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
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
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
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
论武则天诗歌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论武则天诗歌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693a7a44336c1eb91a375d4a.png)
论武则天诗歌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朱焕玺(471000,河南洛阳市老城区宣传部)女皇武则天能诗善文,有《垂拱集》100卷和《金轮集》6卷,可惜俱佚。
清人编纂的《全唐诗》说她存诗46篇。
许多论及女皇诗歌的文章,也都以此为据,引为定数。
新出版的《唐代文化》一书说是50首(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上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页),其实,不止这些。
现存女皇诗歌共有59首,大部分已收录于《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中,一部分散见于民间(主要是河南登封和偃师)碑刻和摩崖石刻上,个别的则存于地方志书中。
女皇的现存59首诗歌,多为五言古诗,兼有三言、四言、六言、七言、八言诗,可谓体裁多样。
以内容而言,多为祭神告庙的歌词,大约占其现存诗作的三分之二。
其余诗篇有写男女相思之情的,有褒奖臣下的,有游宴山水名胜的,有咏物述怀的等等,其中不乏佳作。
试举几例:其一,《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一册,中华书局,1960年,第58页)从诗的内容推断,大概作于长安感业寺。
这首七言绝句是武则天的早期作品,表面上看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其实是蕴含着作者超人智慧的政治诗。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逝世,武则天和后宫没有子女的内官们便一起剃度落发,被送进感业寺当了尼姑。
如果武则天听从命运的安排,就可能从此以青灯梵钟打发一生。
可是,武则天不相信命运之神,她没有绝望,她要下决心解救自己,就把希望寄托在她过去的情人身上,这个人就是太宗的儿子新皇帝李治。
机会终于来了。
永徽元年(650)五月,李治以周年忌日为先父行香为名,特意去感业寺和尼姑身份的武则天见面。
情人相见,蓄积已久的激情陡然迸发,彼此都非常激动,感慨万千。
武则天大概就在此时灵感突发,千言万语凝成这四句诗以诉衷情。
诗的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非常传神,非常绝妙,写出神志昏乱的生活效果。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9b9eba6cb84ae45c3b358c89.png)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袁梦蓓摘要:武则天时期是唐诗走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为唐诗发展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使一批以文学见长的寒士跻身朝列,对盛唐文学的繁荣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武则天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不同于男性君主的政治手段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文学Abstract:Empress Wu Tang period was a transitional phase towards prosperity for the Tang Dynasty was foreshad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ide, so that a number of literary known for Scholars among the North Korea out of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Empress Wu of women in he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male monarch of the political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created a unique environment.Key words:Wuzetian poem promoting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唐朝达半个多世纪,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以诗歌为例,粗略梳理武则天时期诗歌发展的状况,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发展状况初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酝酿准备时期。
在近百年期间,由于宫廷内外诗人的相互推动,相互补救,唐诗一方面革除齐梁余习,一方面完善表现艺术,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d8fd20c858f5f61fb7366622.png)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
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
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唐诗的前身并不完美,其中有什么样的创新与改变
![唐诗的前身并不完美,其中有什么样的创新与改变](https://img.taocdn.com/s3/m/c7a6692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6.png)
唐诗的前身并不完美,其中有什么样的创新与改变导语:在中国文化艺术中,有着一种"短小精悍"的魅力。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流传下来的诗歌,至今还在传承。
书本上、教育中、朗诵中,短短几十字,就抒发了难以言表的复杂感情。
为何唐诗的魅力经久不衰,反而与美酒一样,越久越香。
这个问题,便要追根溯源,才能找到答案。
唐朝诗人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以及一些历史规律的积累,良好文化的传承源自于对原有文化的创新。
唐诗发展之前,是在汉代诗歌的体制下传承的。
武则天对汉代典雅诗风的喜爱,使诗词风靡于宫廷。
随着其格律的传播,在官员与文人之中,亦获得了高度认可。
没想到武则天的喜爱,竟然推动了唐诗的发展,但是真正的"变革"与发展却是杜甫等人对原有诗歌的"叛逆"与创新。
在明朝时期,不少诗家还对此争论不休。
那么唐诗的"变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唐诗的兴起源于"套路"?在唐朝建立之前,是一段纷争的历史时期。
"五胡乱华",南北朝争,在中原地区,战乱与政权的改变使天下百姓饱受辛酸。
与当时的百姓一样,中国文化也因此停滞不前,没有太大的建树。
直到唐朝建立后,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文化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科举制的创立,使文人获得了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
在统治者积极的治理下,对文化的追求也进一步深入。
武则天像如武则天晚年,面对自己的统治与政治斗争,她也在不断反思。
或许是人生时光的短暂,使武则天对人生产生了无限遐想。
当听闻汉朝的诗歌后,被其典雅的风格所吸引。
而许多官员为了获得武则天的青睐,也纷纷选择效仿汉朝诗歌,来博君一笑。
1、死板的应制"套路"应该是政治方面的影响,许多官员在讨好武则天的同时,运用了许多"政治手段"。
如官员在作诗时,都是武则天在游乐的过程中,借诗文描绘美景以表达其中的喜乐之情。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70491dd1b90d6c85ed3ac63c.png)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摘要:每次我们提到诗歌必会想到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不仅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而且容广阔、形式丰富,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珍品。
唐朝立国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白姓生活安居乐业。
在这一情况下文学艺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唐代以海纳白川的博大胸怀,刻意创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高峰。
以下即是唐朝诗歌不同的发展阶段。
正文:初唐诗歌唐代建国伊始,统治集团接受了隋速亡的严重教训,把巩固王朝政权作为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不可避免的催发了文学的变化。
相较丁隋朝,它明显表现为:理论上阐述了对南北文学传统的活醒认识;实践上无论创作题材还是形式技巧均有改观,这在初唐贞观年间的文坛上体现的较为活楚。
唐太宗是此际文坛的核心,虞世南、征等宫廷文人则是他的羽翼,他们的文学主和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导向作用。
而归隐田园的王绩却自弹心曲,为贞观诗苑培植了一簇引人注目的奇葩。
但初唐时期,诗坛基本上还是笼罩在南朝颓靡浮艳的宫体诗风之下,由丁这个时期的诗人大多都是朝廷重臣,如上官仪、“文章四友”(杜审言、崎、味道、融)、侄期、宋之问。
他们明显受到南朝诗风的影响,大都离不开应制、奉和、闺阁艳情及游宴生活,形式上追求辞采华艳、绮错婉媚,而容空洞、感情贫弱。
然而,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也在感召着诗人的创作灵感,活新刚健的新诗风开始显露出来。
这一时期,真正能反映时代精神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唐初四杰”的王勃、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是新兴的一代诗人,年辈不一,诗歌创作各具特色,“王勃高华,炯雄厚,照邻活藻,宾王坦易。
”然而他们也有很多共同点:“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出身庶族,活动丁宫廷之外,社会阅历丰富。
在国运昌隆、充满希望的时代余围里,他们怀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在进仕之路上,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行为浪漫,狂放狷介、恃才傲物的禀性气质乂颇受时人谤议,始终蹉跪官场,屡遭打击,竟致潦倒终生,空怀报国之志,结局相当悲惨。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e086638998fcc22bcd10df9.png)
浅论唐诗兴盛的原因唐朝是广为认知的诗歌天堂,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也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 而关于唐诗繁盛的原因,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总和起来, 就是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
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试论武则天于初唐格律诗定型之贡献
![试论武则天于初唐格律诗定型之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8b95cc3010a6f524ccbf85ad.png)
试论武则天于初唐格律诗定型之贡献作者:王明好吴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期本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初唐女诗人诗歌创作及格律诗定型之贡献”成果,课题编号201303237。
摘要:作为初唐宫廷女性诗人代表人物的武则天,其所创作的诗在初唐格律诗逐渐走向定型的过程中,呈现出过渡特点、出现严整粘式律,比较太宗朝宫廷女性诗人之诗作,有了很大发展,并且以其独特的女皇身份引领律诗创作风气,武氏为格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在初唐格律诗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武则天;格律诗;定型;贡献作者简介:王明好,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吴萱,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2格律诗大致经历自南朝至初唐几代诗人共同的探索与不断实践的过程,在唐代逐渐臻于完善,最终定型,这其中,初唐几代诗人的探索尝试及贡献,学者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然而在某些问题上依然有所争议,比如,何人最终享有五律声律定型之功?传统观点多推沈、宋,亦有称沈、宋、苏、李者。
而韩成武先生则在经过详加考证之后认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1],其说可谓合理公允。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探究的目光锁定在武则天这位曾经于初唐政坛叱咤风云的女性的诗歌创作方面,通过分析其所留存诗作认为:武则天为初唐格律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用恐不可小觑。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其本传见于新旧《唐书》,其不仅在唐高宗李治后期至睿宗景云之前近半个世纪时间,于政治上呼风唤雨,而且,史载其亦颇涉文史,一生创作甚丰。
学界对其诗歌曾有比较深入全面研究,研究视角多从她的女皇身份和普通女子切入,探索其内心世界及艺术成就。
但是,作为初唐一位宫廷女性诗人,处在格律诗发展定型的唐诗史时期,加之独特的身份地位,她的律体诗创作,为初唐格律诗之定型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其意义与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武则天与初唐诗歌——以其影响宫廷诗歌的创作情境为中心
![武则天与初唐诗歌——以其影响宫廷诗歌的创作情境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68262863e87101f69e3195cd.png)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武则天与初唐诗歌
———以其影响宫廷诗歌的创作情境为中心
卢 娇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00)
Apr.2018 Vol40 No2
当武周政权逐渐稳固之后,武则天幽默、喜爱热 闹、追求 耳 目 之 娱 的 个 性 进 一 步 显 现。光 宅 元 年 (684)至天册万岁元年(696)间武则天未曾出游,但 之后到长安 四 年 (704)间 前 后 八 度 出 游 和 巡 游,并 且武周朝不仅有大小节日、重要庆典的宴会或大?, 还有众 多 各 种 名 目 的 日 常 宴 会。从 诗 歌 来 看,以 “侍宴”命名的尤多,宴会地有上阳宫、麟趾殿、凝碧 池、小山池、行宫、银潢宫、宿羽亭、梁王宅、太平公主 山亭、九龙潭等等,有的在宫内,有的在宫外。在这 些闲暇时间的宴会中,君臣往往能缓解朝堂之上过 于紧张压抑的关系,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她甚至 追慕古人三月上巳“曲水流觞”的雅事,在久视元年 (700)一月 幸 汝 州 温 泉 时,在 流 杯 亭 与 侍 臣 围 池 而 坐行流觞之事,并赋诗以纪。①作为女皇的武则天不 仅享受着诗酒之乐,也在歌舞之中放松心情,缓解压 力。她所欣赏的乐舞,不仅是那些礼制范围内的大 型庄重乐舞,更包括纯粹娱乐目的的乐舞。如她曾 “命昌宗衣 羽 衣,吹 笙,乘 木 鹤 于 庭 中 ”[3]。 酒 宴 之 上也往 往 有 歌 舞 助 兴,苏 味 道 《初 春 行 宫 侍 宴 应 制》:“温液吐涓涓,跳波急应弦。”宋之问《宿羽亭侍 宴应制》:“圣情留晚兴,歌管送余杯。”张易之《泛舟 侍宴应制》:“弦歌争浦入,冠盖逐川流。”张昌宗《太 平公主山亭 侍 宴 》:“扇 掩 将 雏 曲,钗 承 堕 马 鬟。”这
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62a2e70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a.png)
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唐朝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它的繁荣与唐代社会、文化、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1. 地理环境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政治中心长安处于华夏
平原中心位置,周围山川秀美、气候宜人,这些都为诗歌的产生和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2. 社会变革的推动。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开放和包容的时代之一,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一切都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3. 都市文化的兴起。
唐朝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商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相互融合,都市文化开始兴起,为诗人提供
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4. 文化政策的支持。
唐朝皇帝倡导文化事业,提倡文化教育,大力扶
持文人学士,提高文化水平,将农村对诗词、音乐、节日等文化传统
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表现】
1. 诗歌数量的增多。
唐代共有约五万人写诗,创作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2. 诗歌体制的多样化。
唐代产生了律诗、绝句、七言歌行、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一系列诗歌体制,丰富了诗歌世界。
3. 诗歌内容的广泛性。
唐代诗歌涵盖了历史、政治、文艺、哲学、自
然等各个领域,涉及面非常广泛。
4. 诗歌形式的创新。
唐代诗人创新了用“兴、感、咏、颂、怨、思、闲”七种情感来写诗,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形式。
5. 诗歌思想的开放性。
唐代诗歌思想开放,反映了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反映了个别诗人的独特个性和特殊的生活体验。
武则天对唐诗的影响
![武则天对唐诗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2e4d2cc6137ee06eff918f0.png)
【 关键词 】 武则天 ; 政策 ; 魅力; 唐诗 ; 影响
一
、
武则 天 统治 期 间 实施 的 政 策对 唐诗 的影 响
唐诗在前朝的基础上蓬勃发展 , 除了诗歌 自身 的发展原 因 外, 社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武则 天时的社会政局及其 实施 的 各 项 法令 政 策都 大 大促 进 了唐 诗 的繁 荣 。 了巩 固 自己 的统 为 治 , 则 天 发展 了科 举 制度 , 武 广泛 选 拔 人 才 , 施 了一 系列 不拘 实 格 选拔 人 才 的开 明政 策 。 时 有 人 说 “ 阙连 车 载 , 当 补 拾遗 凭 斗 量 ” 在 唐 高 宗 永 隆 二 年 (8 时就 于 科 举 制 中增 设 了 “ 经 ” 。 6 1) 帖 和“ 杂文两首” 新科 目, 关于“ 杂文 两首 ” 徐松言其 :按杂文两 , “ 首, 谓箴铭论表之类。开 元问始 以赋居其一 , 或以诗居其一 , 亦 有全用诗赋者 , 非定制也。 文之专用诗赋 , 杂 当在天宝之季” ① 。 又于开 耀元年( 8 ) 6 1 批准高考功员外 郎刘思立请 “ 试杂文两 加 道 , 帖 小 经 ” 提 议 , 贡 举 加 试 中正 式 实 行 “ 进 ± 贴 一 小 并 的 在 其 经及《 老子》 皆经、 , 注兼帖 : 试杂文两首 : 策时务五 条。 文须洞识 文律 , 策须义理惬 当者为通。若事义有滞、 词句不伦 者为不。其 经 、 全 通 为 甲 , 通 四、 通 六 已上 为 乙 ; 下 为 不 第 。 据 《 策 策 帖 己 ” 太 平广记》 “ 载 垂拱 元年 , 吴道 古等二十七人及 第 , 榜后敕 批云 , 略观其策 , 并未尽善。 ・ 后至调露二年 , 考功员外刘思立奏议 加试帖经与杂文, 文高者放入策。 又有“ ” 永隆二年 , 考功员外 郎刘思立建言 , 明经多抄义条 , 土唯诵 旧策 , 进 皆亡实才 , 有 而 司 以 人 数 充第 。 乃诏 自今 明经 试 贴 粗 十 得 六 以上 , 士 试 杂 文 进 二篇, 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故至此时 , ” 进士科 考试 除试 策外, 明 经 加试 贴 经 , 士加 试 杂 文 , 杂 文 则 包 含 诗 、 、 、 、 等 , 进 而 赋 箴 表 铭
盛唐诗歌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盛唐诗歌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b35d3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f.png)
盛唐诗歌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盛唐诗歌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1102407001 钟鹏飞中文系11级广电一班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这里我主要浅谈盛唐诗歌的历史情况。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
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
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为什么唐朝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和诗歌,为什么唐朝诗歌如此繁荣呢?关于唐朝诗歌繁荣说法很多,这就说明唐朝诗歌繁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今天我就浅谈一下我对唐朝诗歌之所以繁荣所产生的原因。
从诗赋创作看武则天时期的文学流变
![从诗赋创作看武则天时期的文学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2685b2721ed9ad51f01df2cd.png)
从诗赋创作看武则天时期的文学流变摘要:武则天时期的文学创作处于由初唐至盛唐的关键期。
本文以本时期的诗赋创作内容为例,考察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演变,认为此时的文学创作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创作题材从狭隘趋向丰富,诗赋的情感表达从歌功颂德转向真情的流露,而诗赋的风格也从绮错婉媚渐变为风骨凛然。
关键词:武则天诗赋题材情感风骨“初唐”是整个唐诗的酝酿期,在这时期唐朝文坛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原先的承袭六朝遗风,中经变革,从而转入上升阶段。
武则天时期则是由“初唐”转入“盛唐”的一个转变期,这一时期的文坛显示出了剧烈变化的特性。
历史上将武后朝定为公元687年至公元705年,但是高宗在公元683年驾崩时名义上虽然还是皇帝,但是实际上在公元660年中风后,实际权力早就已经转移到了武则天的手里。
武则天为了使自己的权利更加稳固,并为日后能够顺利登基称帝,她采取了诸多措施,以扫清登基障碍,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的特色。
闻一多在对唐诗的研究中也将公元660年作为分界线,因此,本文武则天时期则定义为公元660年至公元705年。
武后登基伊始,在宫廷中占主流的还是华美文风,武后对这种文风的喜爱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求,她一面大肆屠杀唐氏宗亲和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另一面又不断制造祥瑞,以粉饰“太平盛世”。
因此宫廷诗文便以颂赞君主的功德为主,诗文注重辞藻的华丽、意象的宏大,如“玉霜鸣凤野,金阵藻龙川。
祥烟聚危岫,德水溢飞泉” ⑴之类纯粹由辞藻堆砌的句子大量出现。
随着这股风潮越来越盛,文人所用的词句也愈加生僻,这种文风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
但是,武后后期在政治上的举措,为文学风气的转变带来了契机。
武后为了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大量提拔任命原本无法进入官场的庶族寒士,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大开科举。
据《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引《唐登科记总目》计算,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高宗永徽(655)38年间,共录取进士314人,平均每年录取8.5人。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bcad1f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1.png)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朝诗歌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
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
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
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
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论唐朝诗歌发展的脉络
![论唐朝诗歌发展的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28131f83b9d528ea81c77965.png)
论唐朝诗歌发展的脉络摘要:唐代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光辉灿烂的鼎盛期,文苑诗林群英荟萃,名篇浩如烟海,体制繁复完备,风格多姿多彩,题材博大深厚,前所未有。
诗歌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典诗歌之冠冕。
唐人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十分饱满,全面发展汉魏六朝出现的各种诗体,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题、绝句,靡不备矣,尤将五、七言古今体诗的创作推向了巅峰,诗歌至唐朝,菁华极盛,体制大备。
关键词:唐朝;诗歌发展正文:初唐诗歌隋及初唐文学上承复杂多变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下与声名大振的盛唐文学相接,是一个跨越朝代的特殊的文学发展阶段。
唐代建国伊始,统治集团接受了杨隋速亡的严重教训,把巩固王朝政权作为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不可避免地催发了文学的变化。
唐太宗是此际文坛的核心,虞世南、魏徵等宫廷文人则是他的羽翼,他们的文学主张和作品产生了很大导向作用。
虞世南的诗歌创作可视为隋唐之际诗风渐变的实例。
其《从军行》二首清代沈德潜评为:“犹存陈隋体格而追琢精警,渐开唐风”。
但是虞世南的诗歌仍保留着南朝文士追求华美典雅的积习。
魏徵创作成就高于虞世南,他的《述怀》借典故抒发胸襟抱负,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壮志,言情激越。
他的文章以谏疏为主,竭力为当朝政治服务。
如《谏太宗十思疏》,强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十渐不克终疏》,指出“贞观”的善政未能善始善终。
而归隐田园的王绩却跳出宫廷牢笼,自弹心曲,为贞观诗坛培植了一簇引人注目的奇葩。
他的诗歌内容大都为蛰居乡里的隐逸之姿,写得朴素真切、颇具田园风味的诗。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以平淡疏野的诗文风格自拔于宫廷文学之外,在南北文风的融合日趋深化中,他比贞观诸家走得更远。
从高宗永徽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的六十余年,唐代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空前激烈,帝位几易其主,年号频频更换。
政治上强有力的人物武则天自立国号为周,这段历史称为高宗武周年代。
此时的文坛景象已非贞观旧貌,一批年轻的诗人崛起于宫廷之外,他们不满宫廷诗风,努力培育新硕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袁梦蓓摘要:武则天时期是唐诗走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为唐诗发展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使一批以文学见长的寒士跻身朝列,对盛唐文学的繁荣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武则天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不同于男性君主的政治手段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文学Abstract:Empress Wu Tang period was a transitional phase towards prosperity for the Tang Dynasty was foreshad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ide, so that a number of literary known for Scholars among the North Korea out of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Empress Wu of women in he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male monarch of the political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created a unique environment.Key words:Wuzetian poem promoting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唐朝达半个多世纪,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以诗歌为例,粗略梳理武则天时期诗歌发展的状况,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发展状况初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酝酿准备时期。
在近百年期间,由于宫廷内外诗人的相互推动,相互补救,唐诗一方面革除齐梁余习,一方面完善表现艺术,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开国之初,太宗君臣在文学创作上明确提出反对浮华淫糜。
为求文质彬彬的主张和理想,他们歌唱建国伟业,宣扬大唐声威。
不少作品风度雍容雅正,气象壮丽恢弘,显示了南北合流的文学趋势,传达出诗歌变革的时代信息。
高宗朝诗人上官仪适应诗歌演进的要求,在艺术表现、写作技巧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是宫廷之外的优秀诗人,史称初唐四杰。
为了矫正六朝以来的浮靡风气,补救龙朔变体的缺失,他们坚持轻“绮碎”而重“骨气”的美学追求,突破宫廷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的狭小气局,转向对江山塞漠和个人性灵的书写,极大地拓展了诗歌内容的领域。
同时他们的创作又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
(1)但是他们的诗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文风的影响,尚存在着“词旨华糜”的弱点。
在四杰推陈出新的基础上,陈子昂批评“齐梁间诗,彩丽竞繁”,主张诗歌应恢复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并以不少优秀创造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他的诗进一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出对于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风格质朴劲健,感情昂扬激越,完全摆脱了齐梁诗歌纤弱绮糜的弊习,承继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同一时期的宫廷诗人杜审言、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在发展诗歌艺术方面所做的努力,恰与陈子昂的诗风革新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诗歌的演进,杜审言、沈佺期和宋之问继上官仪之后进一步总结齐梁以来的艺术成果,完成了律诗的体制建设。
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铺垫了坚实的道路。
但他们写作的不少侍宴、应制之作,仍然流于绮丽糜华。
二、形成原因(一)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要想向前发展,都必须以前代人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的起点。
先唐诗歌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就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2)中国诗歌自西周初年发展到隋朝,经历一千六百多年的积累,艺术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了。
如《诗经》中的部分诗句用赋比兴的手法,广泛而深刻的描写,反应现实生活。
屈赋则文辞绚丽,想象奇谲,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汉乐府民歌叙事性大大加强,诗歌叙事的技巧,如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建安诗歌意气俊爽,神志飞扬,词义遒劲有力,“志深而笔长”,“梗概多气”。
(3)曹操文笔质朴而气韵雄壮;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4)他更注意提炼语言,讲究艺术表现。
阮籍把对现实黑暗的鄙弃和对理想自由生活的追求寄托在对神仙的追求中,在艺术上往往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或借自然界的景象,或借历史故事,或描绘主观心态,以象征的手法创造意象表达情意。
西晋时期的诗歌追求形式技巧,注重炼词析句,但大多缺乏现实内容。
除左思外,“三张”“二陆”“两潘”的创作都表现出共同的时代倾向:多摹拟而少创作,重艺术形式而轻思想内容。
左思的《咏史》开创了另一种新的风气:“左思风力”。
他不是专写古人古事,而是借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不平,在对史的歌咏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个性和人格,形成了一种以史事抒怀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式。
而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内容则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他的诗句使用的都是通俗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使其诗风显得自然冲淡。
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兴起,以谢灵运为鼻祖,他把自然山水作为独立客观的描写对象,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刻画,力求绘声绘色,形似逼真,但语言上的过分雕琢,难免有堆砌、冗长、晦涩的弊病。
和谢灵运、严颜合称为“元嘉三大家”的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他的诗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和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的诗笔力雄健,直抒胸臆,奇特瑰丽,气象雄浑,总体风格豪迈俊逸,颇富浪漫色彩。
他向民歌学习,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使七言诗更便于表现恣肆奔放的感情,拓宽了七言诗的发展道路。
齐梁时代,我国诗歌形式出现了重要变化,产生了一种讲求声律的新体诗——永明体。
相对于自由的古体诗而言,新体诗的最重要特点讲究对偶和声律。
谢朓被称为齐梁诗坛的“首杰”,他发展了山水诗,并很好地实践了新体诗的创作。
他的山水诗,既吸收了谢灵运的细致与逼真的长处,又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避免了谢灵运的晦涩和板滞的弊病,将精妙的景物描写与诗人的主体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
谢眺的山水诗较少繁词冗句,语言流转,辞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体现了新诗体的基本特点。
以谢朓为代表的新诗体,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庾信,在诗歌体裁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融合了南北诗风,将江左文风与河朔气魄融于一身,形成苍凉刚劲的诗风。
他的诗善于用典,喻意贴切,丰富了诗歌艺术表现力。
他的诗歌对偶工整,声律和谐,具有明显的律化特点。
庾信的诗歌创作,为唐诗的繁荣作了必要的条件。
武则天时期的诗人努力从前代的诗歌中汲取艺术影响,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前代诗歌艺术经验的丰富积累,唐诗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此成就。
(二)文学的继承、创新、发展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在前代的基础上使文学的发展出现新局面。
武则天时期的诗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
唐朝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如舟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广开耳目,求访贤臣,量才受用,沿袭并改革隋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弄桑,戒奢从简。
他在位时,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志”,社会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稳步发展。
到武则天时期,虽然唐王朝内部的斗争不断,但对社会并没有产生什么牵动全局的影响。
政治上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保障,同时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二者相辅相成。
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北方的突厥、回纥、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等先后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比较开明的政策。
唐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和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及中亚、西亚、欧非的一些国家友好往来。
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新罗立国还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而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在高宗时期就有事例。
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城的样式。
以佛教为纽带,唐朝和天竺(今印度半岛)的交往大大加强。
唐朝和波斯(今伊朗)、东罗马的关系也极为友好。
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来求援;从高宗起,大食就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战争也很频繁。
642年,新罗准备讨伐百济,金春秋试图建立与高句丽的联盟,高丽不但无意援助新罗,更将金春秋扣押,新罗即向唐朝求援。
后契丹入侵,武氏三次出兵……但总体来说,武则天时期的社会还是积极稳步地向前发展。
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使唐帝国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当时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统治者才有可能致力于“文治”。
中外文化的交流,对唐朝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时,域外的音乐、舞蹈、美术纷纷传入,异域的宗教思想也在这时候传入。
唐朝国家强盛,人们富有民族信心和雄大的魄力,对一切外来文化都不拒绝,唐人摄取了优秀的成分,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造力,丰富了诗歌内容。
(三)武则天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十分活跃,形成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
而武则天本身,就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她所传世的诗共六十首,从题材上可大致分为:郊庙歌辞,宴游,闺怨,赐赠,游仙等。
武后颇有才干,一方面重视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贬逐元老重臣,任用酷吏,晚年更沉溺于奢靡享乐中。
这两方面都对当时的诗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皇室的力量带动了宫廷诗的发展,却又使宫廷诗愈益浮艳淫靡。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6)这首《如意娘》可谓是武则天的本色之作,全诗感情含而不露,构思巧妙,生动的写出了一个多情的思妇形象。
对于唐诗重性情,书写个人情怀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即武氏称帝的第二年,作《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
(7)风格果断自信,带有鲜明的盛世气魄。
武后的宫廷,人才济济,修文馆中有李峤等四大学士,李适等八学士,沈佺期、宋之问等十二直学士。
他们同另外的许多文臣,组成了阵容庞大的宫廷诗人集团。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五月十九日,武则天幸三阳宫,与群臣游于嵩山石淙,武则天赋七律一首,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李峤、狄仁杰、苏味道、姚崇、崔融、沈佺期等均有和作。
武则天时期较有成就的宫廷诗人有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宋之问、沈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