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办法于建立优质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对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的影响

合集下载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2023最新版)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2023最新版)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院前急救管理办法第一章急救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急救管理的目的和任务⒈急救管理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及时、有效、专业的院前急救服务。

⒉急救管理的任务包括建立紧急救护网络、规范急救流程、提升急救水平、加强人员培训等。

第二节急救管理的基本原则⒈人民至上: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⒉救护优先:对急危重病人实施优先救治,确保救治质量和效果。

⒊综合协调: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急救管理的整体合力。

第二章急救管理体制与机构第一节急救管理体制⒈精细分工:设立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站、急救队等多级机构,负责不同层级的急救工作。

⒉紧密配合:急救中心与医院、警察部门、交通管理等部门建立紧密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第二节急救管理机构的职责划分⒈急救指挥中心: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指挥、调度和协调。

⒉急救站:负责急救车辆的运行和急救人员的培训。

⒊急救队:负责现场急救和伤员运送等实际工作。

第三章急救资源的建设与调配第一节急救车辆和设备的配置标准⒈急救车辆的种类和数量应根据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急救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⒉急救车辆应配备必备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定期检修和更新。

第二节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⒈急救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急救技能。

⒉急救人员的数量和结构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

第四章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第一节急救流程⒈发现急救事件:及时报警或拨打急救方式。

⒉急救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根据急救事件的情况指挥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

⒊紧急救治:急救人员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的急救措施,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

⒋伤员运送:将伤员运送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第二节急救操作规范⒈现场急救:按照急救操作规范,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急救措施。

⒉伤员运送:根据伤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方法。

第五章急救效果监测与质量控制第一节急救效果评价指标⒈救治时间:急救从接到呼叫到救治完成的时间。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引言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发生时,院前急救的迅速响应和有效执行对于救治患者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院前急救的高效、科学和安全,请制定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以规范急救程序和措施,提高急救效率。

一、定义和目的1. 定义:院前医疗急救,指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之前提供的紧急救治措施。

2. 目的: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机构和人员1. 管理机构:成立院前医疗急救中心或委托有经验和资质的专业机构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2. 人员配备:医疗急救团队应包括急救医生、护士和急救技术人员,他们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并接受定期培训以保持专业素质。

三、院前医疗急救流程1. 急救呼叫:建立院前急救呼叫中心,接收和处理急救呼叫。

接线员应对呼叫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和评估,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序。

2. 到达现场:急救团队应快速响应,到达事故或疾病现场。

他们应根据现场情况和病情状况,评估和处理患者的急救需求,包括病情稳定、急救措施和运送决策等。

3. 采取急救措施:急救团队应根据急救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但不限于清除呼吸道、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和固定骨折等。

4. 运送至医疗机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迅速将患者运送至最近的医疗机构,并提供相关的急救报告和医疗记录,以便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四、院前医疗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1. 设备配备:确保院前急救车辆和急救点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如急救箱、呼吸机、监护仪等,并保持设备的完好和有效性。

2. 药品管理:合理配置急救药品和药箱,要求急救人员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规范进行使用,并定期检查和更新药品的有效期和库存。

五、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管理1. 质量评估:建立院前医疗急救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各项急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2. 培训和培训: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急救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医疗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某县120院前急救工作管理办法

某县120院前急救工作管理办法

某县120院前急救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为规范和加强院前急救医疗工作,提高对急、危、重伤病员的应急救治能力,保障人民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某省院前急救救护车管理办法》(某政办发〔2011〕47号)、《某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某卫发〔2002〕128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院前急救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及转运(送)医疗机构过程中的紧急医疗救护。

第二条院前急救遵循集中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散设站为目标,按“就近、就急、尊重患者意愿和医院救治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分流。

第三条某某县急救中心隶属县卫生局,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统一调度指挥县内各院前急救网络医院,中心配置指挥调度系统(通讯系统、数字录音系统、电子地图、GPS卫星定位、大屏幕监控系统等),按规定承担下列任务:㈠设立“120”急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㈡收集、处理和储存、上报社会急救信息,按月向县卫生局报告院前急救工作情况,重大抢救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县卫生局和通报相关医疗卫生单位;㈢建立院前急救网络,划分安排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区域、班次,制定急救预案和规章制度;㈣组织、协调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开展对急、危、重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㈤开展医护人员及社会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宣传、技术培训和急救医疗科研工作;㈥负责和公安“110”、消防“119”、交通事故“122”应急部门相关信息通报、协调。

㈦承担卫生行政部门指令的其他医疗急救、保障任务,接受上级院前急救中心业务指导。

第四条县卫生局、通信管理部门确立“120”急救电话为某某县唯一院前急救电话,其他短号及医疗机构电话一律不得冠以“急救”、“急诊”名义作院前急救电话宣传和使用。

第五条根据医疗急救服务半径和医疗机构布局现状,院前急救网络医院由以下医疗机构组成:某某县人民医院、某某县中医院、某某县妇幼保健院、某某某某某医院、某某骨科医院、职工医院、某某地区医院、某某某地区医院、某某某某地区医院,该9家医院院前急救由县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救护车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统一装备。

急救120管理制度

急救120管理制度

急救120管理制度一、前言急救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急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120是我国急救服务的重要窗口和基础。

为了提高我国急救120服务水平,实现急救服务质量的提升,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管理制度的建立、人员培训、设施设备管理、医疗卫生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急救服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二、管理制度的建立1. 急救120服务的管理体制急救服务是面向公众的紧急医疗救护服务,要求以高效、及时的方式为患者提供紧急救护。

因此,为了提高急救服务效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应该建立急救120服务中心,对急救队伍进行统一管理和指挥。

统一调度和指挥能够提高急救服务的效率和及时性。

其次,建立急救服务质量评价与考核机制,对急救服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保障服务质量。

2. 急救队伍管理急救队伍是急救120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队伍的管理关系到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急救队伍的管理制度应该从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

在人员招聘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招聘标准和程序,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的招聘机制,选拔出优秀的急救人员。

在培训考核方面,应该对急救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定期的技能考核,保证急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3. 急救设施设备管理急救120服务需要配备一系列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以确保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抢救。

对于急救设施设备的管理,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维护和更新等方面。

在设备采购方面,应该实行招标采购制度,选取质量好、性能稳定的设备。

在设备维护方面,应该建立健全的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在设备更新方面,应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技术更新情况,及时更新旧设备,更新设备。

三、人员培训1. 急救人员的培训需求急救人员是急救120服务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关系到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引言概述:120急救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医疗管理制度,旨在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120急救管理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急救资源建设1.1 建立健全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是120急救管理制度的核心,应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和急救人员,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服务。

1.2 完善急救网络在城市、乡镇和农村建立急救站点,形成覆盖全区域的急救网络,确保急救资源的快速响应和到达。

1.3 提高急救设备水平更新急救设备,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急救效果和救治成功率。

二、急救人员培训2.1 专业急救知识培训对急救人员进行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包括基础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等,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

2.2 摹拟实战演练组织定期的摹拟实战演练,让急救人员熟悉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2.3 持续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急救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了解最新的急救技术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三、急救指导与协调3.1 电话指导急救建立急救热线,提供电话指导服务,匡助急救人员和普通民众在急救现场进行正确的急救操作。

3.2 急救资源调度通过急救指挥中心,对急救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协调,确保急救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3.3 与医院联动建立急救与医院的密切联系,实现急救现场与医院的无缝衔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进一步的救治。

四、急救质量监控4.1 急救记录和评估建立急救记录系统,对每一次急救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4.2 急救质量考核对急救中心和急救人员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其急救质量和工作表现,激励优秀,纠正不足。

4.3 急救效果分析对急救效果进行定期分析和总结,探索提高急救效果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升急救质量。

五、宣传与教育5.1 急救知识普及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5.2 急救培训课程开设急救培训课程,面向社会各界提供急救技能培训,推动全民急救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引言概述:"120"急救管理制度是指我国建立的一套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旨在提供高效、快速的急救服务,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该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急救救援能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阐述"120"急救管理制度的内容。

正文内容:1. 急救体系建设1.1. 急救中心的建立:建立专业的急救中心,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服务。

1.2. 医疗资源整合:整合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确保急救服务的协调性和连续性。

1.3. 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培养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急救队伍。

2. 急救呼叫与指挥系统2.1. 呼叫中心建设:建立统一的急救呼叫中心,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急救呼叫。

2.2. 呼叫指挥流程:建立科学、高效的呼叫指挥流程,确保急救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快速响应。

2.3. 急救指挥中心:建立急救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协调急救行动,提高急救效率。

3. 快速救援行动3.1. 救援车辆配备:配置专业化救护车辆,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提供现场急救服务。

3.2. 快速响应机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救援车辆能够迅速到达现场,进行急救救援。

3.3. 救援队伍协作:建立救援队伍的协作机制,实现医护人员与救援人员的密切配合,提高救援效果。

4. 急救技术与设备4.1. 心肺复苏技术:提供现代化心肺复苏技术,包括CPR、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4.2. 创伤急救技术:提供先进的创伤急救技术,包括止血、固定骨折等,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4.3. 医疗设备更新:定期更新医疗设备,引进先进的急救设备,提高急救效果和救援质量。

5. 急救知识普及与宣传5.1. 急救知识普及: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5.2. 宣传救援成功案例:宣传急救成功案例,激发公众对急救的信心和支持。

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的定义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是指医院为了及时有效地对突发疾病、急性伤情、危重病患进行紧急抢救、治疗和转运的医疗服务体系。

第二条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的目标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供应高效、专业的医疗服务,确保急救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第三条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的原则1.人命至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2.科学救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医疗标准进行急救工作;3.及时响应,确保急救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4.安全保障,确保急救环境安全,防止交叉感染和二次损害;5.团队合作,互动搭配,形成有效的急救协作机制;6.连续改进,不绝提高急救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二章急救中心的组织与设置第四条急救科的职责急救科是医院的紧要部门,重要职责包含: 1. 组织急救中心和院前急救工作,订立相关制度、规范和流程; 2. 保障急救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急救药品的供应; 3. 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的急救技能; 4. 深化急救工作的研究,推广先进的急救技术和经验。

第五条急救中心的设置医院应设立急救中心,包含急诊接诊区、急诊治疗区、重症监护室和急救车辆。

急救中心应与相关科室相互搭配,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第六条急救中心的人员设置1.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应包含急诊医生、护士、急救救助员等。

2.急诊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急救知识,能够快速准确地推断患者病情,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3.护士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急救操作。

4.急救救助员应经过专业培训,能够娴熟操作急救设备和进行基础救治。

第三章院前急救的组织与管理第七条院前急救的组织急救中心应与相关急救服务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形成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院前急救协作机制。

与急救中心合作的机构可以包含急救热线、急救车队等。

第八条院前急救的管理1.急救中心应定期订立院前急救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和工作重点。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全文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全文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全文关于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第四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五条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同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设立,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第七条急救中心(站)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和登记。

第八条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

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县级市),可以依托县级医院或者独立设置一个县级急救中心(站)。

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县级急救中心(站)并提供业务指导。

第九条急救中心(站)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网络医院,并将急救网络医院名单向社会公告。

急救与抢救服务管理制度

急救与抢救服务管理制度

急救与抢救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制度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的实际情况订立,旨在规范医院急救与抢救服务的管理,提高医疗救助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第二条急救与抢救服务包含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抢救等各项服务。

本制度适用于全体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及相关辅佑襄助人员。

第二章急救与抢救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第三条医院应设立急救与抢救服务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急救与抢救服务工作。

中心设置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由医院领导任命。

第四条急救与抢救服务中心应配备充分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

相关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急救与抢救操作技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

第五条医院应建立一个完善的急救网络,包含院内急救、院前急救和转院急救等环节,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急救服务。

第六条医院应订立医学救助标准和流程,明确急救与抢救服务的各项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并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

第三章院前急救服务管理第七条医院应与本地急救中心、交通管理部门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确保院前急救服务的快速响应。

第八条院前急救服务人员应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具备急救技能和相关知识。

医院应定期向院前急救服务人员供应连续教育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九条院前急救服务人员应遵守急救操作规范,做到快速、稳定、准确地为患者供应急救服务,严禁私自使用急救设备和药品。

第十条医院应加强与院前急救服务人员的沟通和搭配,及时供应患者的病历、情况和预算等信息,确保院前急救服务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院内急救服务管理第十一条医院应设置相应的急救科室,配备专业急救医生和护理人员,并在科室内设立急救药品、设备和监护设施,以保障院内急救服务的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院内急救科室应常备充分数量的急救药品和物品,并定期检查、更新药品。

药品过期、失效或损坏的,应及时更换。

第十三条急救科室应配备专业的急救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急救水平和服务质量。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一、引言急救是指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通过采取合理的急救措施,以保护生命、减轻病情和防止病情恶化的一种紧急医疗救护活动。

为了确保急救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性,建立和完善120急救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目的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指导120急救工作,确保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120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急救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四、管理职责1. 医疗机构- 建立健全120急救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和责任分工。

- 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急救人员具备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 定期组织急救演练和模拟救援,提高急救人员的实战能力。

2. 急救人员- 必须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急救技能,并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 严格遵守急救操作规程,确保在急救现场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 维护急救设备的完好性和正常运行,及时报告设备故障并进行维修。

- 积极参加急救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急救水平和专业素养。

3. 相关管理人员- 负责组织和协调急救工作,确保急救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 监督和检查急救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 组织开展急救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五、工作流程1. 急救呼叫- 接到急救呼叫后,急救中心应迅速记录患者信息,并评估病情的紧急程度。

- 根据病情评估结果,派遣合适的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前往现场。

2. 急救现场- 急救人员应尽快到达现场,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

- 根据病情判断,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 如有需要,及时联系医疗机构协调转运工作。

3. 医疗机构接诊- 医疗机构应提前做好准备,接收急救患者。

- 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安排医疗救治和抢救措施。

- 在医疗过程中,及时记录患者病情和处理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调。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急救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急救救治效率而制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120急救管理制度的目的、范围、流程、责任分工等内容。

二、目的1. 确保急救工作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运行,提高急救救治的效果。

2. 统一急救标准和程序,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3. 加强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提高急救资源的利用效率。

4.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急救服务。

三、范围120急救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急救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急救中心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

2. 急救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和管理。

3. 急救设备和药品的采购、配备和维护。

4. 急救车辆的配置、使用和维修。

5. 急救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6. 急救指导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四、流程1. 急救呼叫: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市民拨打120急救电话。

2. 电话接听:急救中心接听来电,核实患者信息和紧急情况,同时记录呼救时间。

3. 医学指导:急救中心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情况,提供紧急救治指导。

4. 调度指挥:急救中心调度员根据患者情况和急救资源的可用性,派遣最近的急救车辆前往现场。

5. 急救现场: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进行急救救治,并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疗机构。

6. 医疗机构接收: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和治疗。

7. 急救记录:急救人员和医疗机构对急救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病历、诊断和治疗措施等。

8. 急救评估:急救中心对急救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急救工作。

五、责任分工1. 急救中心:负责急救呼叫接听、医学指导、调度指挥、急救记录和急救评估等工作。

2. 急救人员:负责急救现场救治和患者转运等工作。

3. 医疗机构:负责接收急救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和治疗。

4. 监管部门:负责对急救中心、急救人员和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急救工作的规范运行。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一、引言急救是指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治措施的行为。

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建立一套完善的120急救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120急救管理制度的制定背景、目的、适合范围、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二、制定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

为了提高急救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制定120急救管理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三、目的1. 确保急救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提高急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保障急救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加强急救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4. 加强急救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提高急救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适合范围本制度适合于全国范围内的120急救中心、急救站点、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以及相关协作单位和个人。

五、管理要求1. 急救资源的配置和调配1.1 确定急救中心、急救站点的布局和建设标准,保证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

1.2 制定急救车辆的配置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数量和类型。

1.3 建立急救资源调度机制,确保急救车辆的快速响应和准确到达现场。

2. 急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2.1 制定急救人员的招聘标准和培训计划,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和急救技能。

2.2 定期组织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急救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2.3 建立急救人员的管理制度,包括考勤、岗位责任、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3. 急救设备的维护和管理3.1 确保急救设备的齐全、完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3.2 制定急救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规范,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

3.3 建立急救设备的备件库存和更新机制,及时更换老化或者损坏的设备。

4. 急救信息的管理和共享4.1 建立急救信息的采集和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急救是指在突发疾病、伤害或其他突发情况下,通过紧急救治和护理措施,以保护生命、减轻病情、防止并发症和残疾的一系列紧急医疗措施。

为了提高急救效率和救治质量,建立和完善120急救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和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120急救工作的管理,确保急救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响应急救请求,并提供专业的急救服务。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120急救工作的人员。

三、责任和职责1. 急救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负责接听和处理急救电话,调度急救车辆,协调急救资源,提供医疗指导等工作。

2. 急救车辆驾驶员负责安全驾驶急救车辆,按照指挥中心的指示前往事发地点,并协助急救人员进行急救工作。

3. 急救人员负责进行现场急救工作,包括评估患者病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情等。

4. 医院急诊科负责接收和处理送达的急救患者,提供进一步的医疗救治。

四、工作流程1. 指挥中心接听急救电话,了解病情,记录相关信息。

2. 指挥中心根据病情判断,派遣最近的急救车辆前往事发地点。

3. 急救车辆驾驶员安全驾驶车辆前往事发地点,同时与指挥中心保持沟通。

4.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进行现场急救工作,评估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5. 急救人员将患者转运到医院急诊科,与医院医生进行交接,提供相关信息。

6. 医院急诊科医生接收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医疗救治。

五、培训和考核1. 指挥中心和急救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急救培训,包括急救技能、沟通技巧等。

2. 急救人员需要定期参加急救演练,以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3. 急救人员的工作表现将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急救效果、工作纪律等。

六、设备和物资管理1. 指挥中心需要配备专业的通信设备和急救资源管理系统,确保及时准确地接收和处理急救请求。

2. 急救车辆需要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药品的有效期。

3. 医院急诊科需要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能够及时救治急救患者。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一、引言急救是指在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紧急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及时救治患者,减轻伤害并挽救生命的行为。

120急救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优化急救服务流程,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背景急救是一项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而120急救服务是我国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践中,急救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急救力量分散、急救设备不足、急救流程混乱等。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120急救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管理体制1. 急救指挥中心:设立专门的急救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和指挥全市的急救工作,包括接听急救电话、调度急救车辆等。

2. 急救机构:设立专门的急救机构,配备急救医生和护士,负责进行现场急救和转运工作。

3. 急救队伍:建立专业的急救队伍,包括急救医生、护士、司机等,进行急救工作。

四、急救流程1. 接警:急救指挥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应迅速记录患者信息,并根据情况判断急救等级和所需急救资源。

2. 调度:急救指挥中心根据急救等级和所需急救资源,调度急救车辆前往现场。

3. 现场急救:急救医生和护士到达现场后,应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4. 转运:在急救医生和护士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后,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救治。

五、急救设备和药品1. 急救车辆:急救车辆应配备急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以及急救药品和器械。

2. 急救箱:急救箱应包含常用的急救药品和器械,如止血带、救心丸、注射器等。

六、急救人员培训和考核1. 急救人员培训:急救人员应接受专业的急救培训,包括基础急救知识、现场急救技能等。

2. 急救人员考核:急救人员应定期进行急救技能考核,以保证其急救能力和水平。

七、急救质量监控1. 急救效果评估:对每起急救事件进行评估,包括急救响应时间、急救成功率等。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急救管理制度是为了提高急救效率、保障急救质量、规范急救流程而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救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等内容。

二、制定目的急救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是为了确保急救工作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急救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急救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

三、适用范围本急救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急救中心、急救车队等急救服务单位,以及从事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

四、基本原则1. 人民至上原则:急救工作的核心是挽救生命和保护人民的健康安全,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至上,急救人员要始终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快速响应原则:急救工作的关键是时间,急救人员要能够快速响应,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有效的急救措施。

3. 紧急救治原则:急救工作的目标是迅速救治病患,急救人员要具备丰富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判断病情,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4. 严格管理原则:急救工作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流程,以确保急救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5. 协同合作原则:急救工作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和协同合作,形成一个高效的急救体系。

五、急救流程1. 接警与调度急救中心接到报警后,根据病情的紧急程度进行调度,派遣急救车辆和医务人员前往现场。

2. 现场急救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要评估病患的情况,包括意识、呼吸、循环等方面,然后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固定骨折等。

3. 患者转运在现场急救结束后,急救人员将病患转移到急救车上,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转运。

4. 医疗救治病患到达医疗机构后,急诊科医生根据病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等。

5. 后续处理急救工作结束后,急救人员要及时填写急救记录,向上级报告急救情况,对急救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六、急救人员培训与考核为了提高急救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急能力,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急救培训和考核,对急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其在急救工作中能够胜任岗位。

院前急救型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院前急救型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院前急救型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包晓青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 2001 年3 月落成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大楼是一种院前急救型模式的急救中心建筑,位于上海市中心西区的宜山路、柳州路口.总建筑面积
10000m2, 地上10 层,地下1 层.该项目从总体安排、平面布置、流线设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精心设计,满足了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包晓青
【作者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青浦区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示范车”创建体会 [J], 郑小坚;钱光辉
2.医疗卫生健康行业应用项目实战——记上海市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无线应用实战[J], 张毅
3.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J], 梁鹤峰
4.综合管理办法于建立优质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对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的影响 [J], 范玲霞
5.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J], 杨彦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救中心管理办法

急救中心管理办法

急救中心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为了加强急救中心(站)的科学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提升应急医疗救援能力和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保障、维护公民健康权益,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急救中心(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急救中心(站)是指由通信、医疗急救和转运等要素构成,对伤病员提供医疗急救和转运、护送服务的公益性医疗机构。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急救中心(站)建设标准》,将急救中心(站)的建设与发展纳入本地区城市发展规划,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事业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辖区内服务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机构的性质与任务,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急救中心(站)的工作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急救中心(站)的建设应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提高效能”的原则,坚持基本建设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保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规范、高效开展。

第六条卫生部负责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规划与指导,对全国急救中心(站)的建设与发展实施宏观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急救系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行业管理。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七条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一个城市只能设置一个政府主办的急救中心(站),“120”为院前医疗急救惟一的特服电话号码。

第八条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的机构设置分为急救中心、急救站二级。

(一)地市级及以上城市设置独立建制的急救中心。

(二)县及县级市设置独立建制的急救站。

(三)地市级及以上城市依托在医疗机构内,并承担院前医疗急救职能的急救中心应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急救中心(站) 建设标准》,逐步组建独立建制的急救中心。

(四)县及县级市和边远地区,可参照本《办法》,经本辖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可依托在当地医疗力量最强的医疗机构内,并承担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急救管理制度是指对急救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旨在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减少急救误诊误治、保障伤病员生命安全。

120急救管理制度是我国规范化的急救管理制度,下面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急救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全民急救的目标,我国建立了急救体系。

120急救管理制度规定了各级医院的急救单位设立、急救力量配置,明确了医疗机构的急救设备设施要求,建立了现代化急救中心和急救车辆,确保急救资源的充足和救援的及时性。

二、急救人员培训急救人员是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准确地诊断和处理急危重症。

120急救管理制度规定了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周期等。

同时,急救人员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三、急救资源互通共享为了提高急救的效率,急救资源需要实现互通共享。

120急救管理制度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建立急救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急救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方便急救车辆调度和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急救时间和救治质量。

四、急救指南和标准为了统一急救行为,提高急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120急救管理制度制定了急救指南和标准。

这些指南和标准包括急救操作流程、药物使用规范、急救设备使用方法等内容,培训和考核人员都要按照这些指南和标准进行操作。

五、急救质量监控为了及时纠正和改进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救治质量,120急救管理制度要求建立急救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监测急救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如响应时间、诊断准确性、治疗效果等,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急救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六、急救宣传与教育为了提高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意识,120急救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广泛的急救宣传与教育。

这包括制作宣传资料、开展急救培训、组织急救知识普及活动等,提高公众的急救应急能力,培养更多的急救志愿者。

总之,120急救管理制度是我国急救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培训合格的急救人员、实现急救资源共享、制定统一的急救指南和标准、监控急救质量和开展急救宣传与教育,达到提高急救效率、保障伤病员生命安全的目的。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一、引言急救是指在突发疾病、伤害或意外事故发生时,为了保护和挽救生命而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

为了规范和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急救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制定和实施一套完善的120急救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120急救管理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管理体系、工作流程以及相关责任和措施。

二、目的120急救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急救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相关急救设施。

四、基本原则1. 人民至上:急救工作的核心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安全第一:急救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确保急救过程中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3. 快速高效:急救工作要迅速响应,快速到达现场,并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救治,以提高生存率和康复率。

4. 公正公平:急救工作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不分种族、性别、贫富,对每一位患者给予平等的救治。

5. 知情同意:在急救过程中,必须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权,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急救措施。

五、管理体系1. 急救指挥中心:设立120急救指挥中心,负责接听急救电话、调度急救车辆和指导急救工作。

2. 急救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急救队伍,包括急救医生、护士、司机等,他们应具备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 急救设施建设:医疗机构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和器材,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急救车辆管理:急救车辆应符合相关标准,装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六、工作流程1. 接警和调度:急救指挥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紧急程度,及时调度最近的急救车辆前往现场。

2. 到达现场:急救车辆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应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救治。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一、引言急救是指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急救措施,迅速救治患者,减轻病情,保护生命和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规范和统一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效率和质量,制定和实施120急救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的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急救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提高急救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适合范围本管理制度适合于所有从事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急救车队等。

四、管理机构和职责1. 急救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和监督急救工作,制定急救流程和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组织急救演练和评估,定期检查和评估急救设备和药品的状态。

2. 急救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司机等,负责实施急救工作,具备相关急救技能和知识,定期参加培训和考核,保持技能的更新和提升。

3. 相关部门:包括医院行政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等,负责协助和支持急救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五、急救流程1. 接警和调度:急救中心接到报警后,根据患者病情和距离等因素,快速调度最近的急救车前往现场。

2. 到达现场: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评估现场安全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3. 评估和处理: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确定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止血、固定伤口等。

4. 运送和转诊: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疗资源的分布,急救人员决定是否将患者转运至医院,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

5. 报告和记录: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变化、急救措施和药物使用等,及时向急救中心和医院报告。

六、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1. 急救设备:急救中心负责采购、配备和管理急救设备,包括急救车辆、监护仪、除颤器等,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设备的完好和可靠性。

2. 急救药品:急救中心负责采购、配备和管理急救药品,包括常用药物、抗生素、止血剂等,定期检查和更新药品的有效期限,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管理办法于建立优质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对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的影响目的分析于建立優质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应用综合管理办法的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情况。

方法对该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120急救中心接诊170例患者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按照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同管理办法分成2组,将85例行传统常规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管理患者设为对照组,将85例于其基础上行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抢救成功率、急救差错事故及满意度评分情况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两组抢救成功率98.82%、96.4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差错事故、急救缺陷和医疗纠纷发生概率1.18%、1.18%和0.00%均比对照组低,且救护专业性、反应速度和操作技能准确性评分(77.68±9.60)分、(76.57±9.45)分和(82.78±10.60)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于建立优质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应用综合管理办法效果明显,患者抢救成功率较高,且有利于减少急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标签: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综合管理办法;急救差错事故;满意度Effec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in Establishing the Excellent 120 Emergency Center Pre-hospital Care Medical Service System on the Emergency Successful Rate and Emergency Error EventsFAN Ling-xiaEmergency Center,Shishou People’s Hospital,Shishou,Hubei Province,4344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in establishing the excellent 120 emergency center pre-hospital care medical service system on the emergency successful rate and emergency error events. Methods 170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120 emergency center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85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anagement methods i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routin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manage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management,and the rescue successful rate,emergency error events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scor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cue successfu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obvious (98.82%,96.47%)(P>0.05),and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ies of errors,emergency defects and medical disput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1.18%,1.18%,0.00%,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emergency profession,reaction rate and accuracy rate of operation skill were respectively (77.68±9.60)points,(76.57±9.45)points,(82.78±10.60)points,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in the establishing the excellent 120 emergency center pre-hospital care medical service system is obvious,with higher rescue successful rate,which is conductive to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emergency events and improving the satisfactory degree,and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120 emergency center;Pre-hospital care medical service system;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Emergency error events;Satisfactory degree120急救中心作为院内救治前站,承担着院外急救重要工作,对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和抢救生命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加之院前急救工作环境差、患者信息不全和现场混乱等,要求医护人员须具备良好素质与较高实践操作技能,于较短时间判断病情和作出相应处理,并尽快送至医院[1-3]。

该文对比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该院120急救中心接诊170例患者应用不同管理办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该院120急救中心接诊170例患者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按照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同管理办法分成2组,对照组(85例)年龄19~80岁,平均(47.54±2.07)岁,男女比例45:40,受教育程度:初中至高中25例,大专至本科40例,本科以上20例;观察组(85例)年龄19~81岁,平均(47.56±2.08)岁,男女比例46:39,受教育程度:初中至高中26例,大专至本科40例,本科以上19例;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方案均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研究对象均自愿签署同意书,将存在精神异常者排除,将资料完整者纳入。

1.2 干预方案该研究对照组行传统常规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包括出诊、运输过程监护及做好院前急救准备工作。

以对照组为基础,观察组行综合管理办法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管理:①强化院前急救人员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讲解急救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急救意识和风险有关意识,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注意抢救时效性,强化各人员岗位职责管理,重点培训其急救技能,如救护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度等,且耐心接听急救电话,做好记录。

②对急救制度进行完善,建立患者为中心与呼救必接及有险必救服务体系,对120急救中心服务体系加以完善,严格遵循救急、就近、患者意愿和医院调度等原则,对各部门职责予以明确,建立调度指挥平台,随时准备救护车和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修检与更新,实施严格奖惩制度。

③做好准备和物资供应,开辟专门库房,用于摆放急救药剂和设备等,分科备好急救箱,合理摆放抢救相关物品;且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和监督小组,对120急救中心服务体系中存在不足进行评价、纠正。

1.3 临床观察指标、评判标准针对2组抢救成功率、急救差错事故(差错事故、急救缺陷和医疗纠纷)及满意度评分情况加以观察、比对。

满意度评判标准:采取问卷调查表方式,评定内容包括救护专业性、反应速度和操作技能准确性等,100分满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4]。

1.4 统计方法借助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比对2组抢救成功率于85例患者中,通过管理后,观察组抢救成功84例,抢救成功率为98.82%;对照组抢救成功82例,抢救成功率为96.47%,2组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对2组急救差错事故比对对照组,观察组差错事故、急救缺陷和医疗纠纷发生概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比对2组满意度评分比对对照组,观察组救护专业性、反应速度、操作技能准确性等满意度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討论近年来,伴随经济与交通事业发展及环境恶化,因自身疾病困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交通伤等发生比例不断上升,使120急救中心迎来严峻挑战[5-6]。

院前急救为院内救治的直接延伸,是指于接到急救任务至抵达医院前的这一段时间内的急救,其具较强随机性与抢救紧迫等特点;120急救中心为院前急救的重要承载和实施单位,其效果对患者后续入院治疗和预后恢复至关重要,对相关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且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管理体系为临床研究重点[7-9]。

该研究比较、分析选取的170例患者分别应用传统常规及综合管理办法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对照组及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急救差错事故及满意度评分情况,使120急救中心更优质,保障患者安全。

对比、分析两组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抢救成功率98.82%、96.47%对比虽然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95.00%,且观察组差错事故发生概率1.18%、急救缺陷发生概率1.18%和医疗纠纷发生概率0.00%均较对照组低,和黄琼芳等人[10]文献报道结果一致性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