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
半固态复合调味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半固态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半固态复合调味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番茄酱、黄豆酱为主要原料,辅以白砂糖、谷氨酸钠、食用盐、香辛料,添加食品添加剂(焦糖色、日落黄、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柠檬酸、苯甲酸钠),经调配、均质、灭菌、灌装制成半固态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317白砂糖GB1886.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黄原胶GB1886.6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糖色GB1886.18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1886.23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GB1886.2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GB2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酿造酱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4789.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478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4806.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GB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2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GB5009.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5009.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物含量的测定GB/T5461食用盐GB6227.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日落黄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967谷氨酸钠(味精)GB/T10786罐头食品的检验方法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15691香辛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 28118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复合膜、袋GB 299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316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NY/T 956番茄酱JJF 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技术要求3.1原料和辅料要求3.1.1原料:3.1.1.1番茄酱:应符合NY/T 956的规定。
复合调味料标准
复合调味料标准复合调味料是一种由多种单一调味料混合而成的调味品,它可以为食物赋予复杂的口味和香气。
在食品加工和烹饪中,复合调味料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市场上复合调味料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制定复合调味料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复合调味料标准应包括原料选择的规范。
优质的复合调味料应选用新鲜、天然的原料,并且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比如,辣椒粉应选用无添加剂的辣椒,鸡精应选用新鲜的鸡肉等。
此外,各种原料的比例也应该在标准中得到规定,以确保复合调味料的口味和香气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
其次,复合调味料标准还应包括生产工艺的规范。
生产工艺直接关系到复合调味料的质量,因此应该严格规定每一个生产环节。
比如,在原料混合的过程中,要求采用先进的混合设备,确保各种原料能够充分混合均匀;在加工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证复合调味料的口感和口味。
此外,包装和储存也是复合调味料标准中需要考虑的内容。
合理的包装可以保护复合调味料不受潮、不受污染,从而延长其保质期。
在储存方面,标准应规定复合调味料的储存条件和有效期限,以保证消费者购买到的复合调味料是新鲜的、安全的。
最后,复合调味料标准还应包括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标准。
只有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复合调味料是否符合标准。
因此,标准中应该包括对复合调味料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值,以及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办法。
综上所述,复合调味料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提高复合调味料的质量,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尽快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复合调味料标准,为我国的食品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复合调味酱(食品安全企业标准)2
复合调味酱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酱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盐渍辣椒酱、黄豆酱、洋葱、盐渍蒜米为原料,以绵白糖、味精为辅料,添加食品添加剂冰乙酸、黄原胶、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经腌制、混合、搅拌、粉碎、配料、灌装等工艺制成的复合调味酱。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1445绵白糖GB1886.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冰乙酸GB1886.3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1886.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黄原胶GB1886.18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27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腌菜GB27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27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478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478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478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22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GB5009.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9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T12456食品中总酸的测定GB/T12457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GB1310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糖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24399黄豆酱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NY/T1071洋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要求3.1原辅料要求3.1.1盐渍辣椒酱、盐渍蒜米应符合GB2714的规定。
复合调味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复合调味汁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酿造酱油(大于30%)为原料,辅以植物香辛料、酵母抽提物、白砂糖、食用盐、味精、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苯甲酸钠、红曲红、焦糖色(普通法)]经原料处理、煮沸抽取、调配、过滤、杀菌、灌装而制成的复合调味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317 白砂糖GB 1886.6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糖色GB 1886.1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1886.1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红GB 1886.18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糖精钠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GB 5009.2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GB/T 5461 食用盐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967 谷氨酸钠(味精)GB/T 12456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18186 酿造酱油GB/T 23530 酵母抽提物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299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技术要求 3.1 原料和辅料要求3.1.1 原料3.1.1.1酿造酱油:应符合GB/T 18186的规定。
复合调味料 国家标准
复合调味料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是一种可以为食物增添风味和口感的调料,它通常是由多种香料、食盐、糖、酸味剂、增味剂、抗氧化剂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
复合调味料在食品加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食物的口感和风味,使得食品更加美味可口。
为了保障复合调味料的质量和安全性,国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标准规定,以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权益。
国家标准对复合调味料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复合调味料的成分和配比进行了严格规定。
国家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中各种成分的种类和比例,确保了复合调味料的配方合理、安全。
这些成分包括香料、食盐、糖、酸味剂、增味剂等,其配比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以确保复合调味料的口味和质量稳定。
其次,国家标准对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工艺和卫生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复合调味料的生产过程需要符合卫生标准,生产车间和设备要保持清洁,生产工艺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确保复合调味料的生产过程卫生安全。
另外,国家标准还对复合调味料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定。
包括对复合调味料的色泽、气味、味道、水分、PH值、重金属残留等多个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检测要求,以确保复合调味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复合调味料的包装和标识进行了规定。
复合调味料的包装要符合食品包装的相关标准,包装材料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标识上需要明确标注产品的名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
总的来说,国家标准对复合调味料的规定严格而全面,从成分配比到生产工艺、质量指标、包装标识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复合调味料的质量和安全。
生产企业在生产复合调味料时,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复合调味料时,也要选择正规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注意查看产品的包装和标识,以确保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国家标准对复合调味料的规定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要求,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和质量。
复合调味料生活卫生规范
DB 上海市地方标准DB31/2003—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2012-10-26发布2013-02-01 实施前言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预处理为使原料适应加工要求,保证成品质量安全,在主要加工工序之前对原料进行的准备工序,包括清洗、分选、粉碎、研磨、干燥、烘炒、浸渍、水解、抽提、乳化等工序。
3.2 分选用物理方法去除原料中的砂石、植物的根、茎、叶、皮壳、金属等杂物的过程。
3.3 粉碎将固体原料破碎,使大颗粒物料破碎成小颗粒物料的过程。
3.4 研磨利用强烈的剪切力、摩擦、撞击和高频振动等复合力的作用将物料粉碎、分散、细化和均质的过程。
3.5 干燥从食品或食品物料中除去水分的过程。
有自然干燥(晒干、风干)和人工干燥(常压加热干燥、真空加热干燥、红外线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升华干燥等)。
3.6 烘炒对原料进行加热炒制的操作过程。
3.7 浸渍将原料全部浸入水或浸渍料中使其充分吸水膨胀,以便于原料熬煮或有效成分提取的过程。
3.8 水解物料中的大分子/高分子成分在化学或生物催化下生成较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3.9 抽提将原料进行简单的浸取后,用抽滤的方法进行液固分离,得到提取溶液的过程。
3.10 乳化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油、水)混合,使之形成胶体悬浮液的操作。
3.11 调配将原料或者原料半成品按产品配方要求进行称量、混合的过程。
3.12 熬煮将物料置于水中进行特定时间的热加工处理,以使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和灭菌等的过程。
3.13 均质用机械方法将料液中的脂肪球或固体小微粒破裂(碎),制成液相(固液相)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复合调味料标准
复合调味料标准复合调味料是一种将多种单一调味料混合而成的调味品,它可以为食物增添丰富的口味和香气。
在现代烹饪中,复合调味料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种。
然而,由于市场上复合调味料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制定一套复合调味料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复合调味料的原料选择至关重要。
优质的复合调味料应当选用新鲜、天然的原料,避免使用人工添加剂和防腐剂。
各种原料的比例也需要经过科学的配比,以确保口味的均衡和协调。
其次,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工艺也是制定标准的重点。
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和湿度等因素,以确保原料的香味和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此外,生产车间的卫生条件也需要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在包装和储存方面,复合调味料也需要有相应的标准。
包装材料应当符合食品包装的相关标准,确保产品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储存条件也需要符合相关标准,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保持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对于复合调味料的检测和质量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制定标准需要明确产品的检测指标和方法,以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
此外,对于产品的质量控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包括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等环节,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最后,复合调味料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健康。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饮食习惯,确保产品的口感和香气符合市场需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产品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避免使用有害物质和添加剂,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制定复合调味料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这不仅可以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还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因此,各相关部门应当共同努力,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复合调味料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美味的调味品。
复合调味料的使用
复合调味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产品的定义、分类与型号、技术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及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植物油、精制食用盐、味精、白砂糖、脱水蔬菜、香辛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用香精,经加工制成的粉状、酱状、油状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317 白砂糖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20 味精卫生标准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4789.2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 4789.4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群检验GB/T 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群检验GB 4789.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菌群检验GB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7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 5009.24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GB/T 5009.37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39 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44 肉与肉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5461 食用盐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 12457 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DB11/515 固态调味品卫生要求DB11/516 半固态(酱)调味品卫生要求DB11/517 液态调味品卫生要求QB/T2640 咸味食用香精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复合调味料以食用植物油、精制食用盐、味精、白砂糖、脱水蔬菜、香辛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用香精,经加工制成的粉状、酱状、油状复合调味料。
复合调味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3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
Q/12A2191S-2015
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445 绵白糖
GB/T 1535 大豆油
GB 1886.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冰乙酸(又名冰醋酸)
应符合 QB/T 2343.2 和 GB13104 的规定。 4.1.4 果葡糖浆
应符合 GB/T 20882 的规定。 4.1.5 食用葡萄糖
GB 5009.2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GB/T 5009.185 苹果和山楂制品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
GB/T 5009.1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复合调味料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水、绵白糖、赤砂糖、果葡糖浆、番茄酱、番茄粉、黄芥子中的一种或数种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辣椒、洋葱、鲜切蔬菜(茄子、西葫芦)、速冻果蔬制品(土豆、胡萝卜、豌豆、甘蓝、菠菜、玉米粒、菠萝、黄桃、芒果、香蕉、榴莲)、椰纤果、脱水蒜片、酱腌菜(野山椒、墨西哥辣椒、韭菜花酱)、浓缩果蔬汁(浓缩柠檬汁、浓缩苹果汁、胡萝卜浓缩汁、洋葱浓缩汁、大葱浓缩汁、姜浓缩汁、番茄浓缩汁)、蛋液(20%加糖蛋黄液)、蛋粉(蛋黄粉)、食用玉米淀粉、湿热处理淀粉、麦芽糊精、小麦粉、玉米糁、食用盐、食用葡萄糖、味精、麦芽糖、咖喱粉、菇精调味料(香菇精粉)、海鲜粉调味料(贝精、甜虾精、鲣鱼风味调味料)、半固态复合调味品(肉类半固态复合调味品)、酵母抽提物、蚝油、甜面酱、鱼露、米酱、芥末酱、芝麻酱、花生酱、蛋黄酱、腐乳、海藻调味料(海藻调味粉、海藻调味液)、水产品调味料(水产品调味液)、复合调味料系列(鸡汤调味料、骨汤调味料、金华火腿精、杂色蛤精、烤香葱油、鲜香鸡油、甜辣酱、豆瓣酱)、酿造酱油、酿造食醋、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葡萄酒、调味料酒(味醂)、发酵配制酒(料理用清酒)、龙舌兰酒、巴氏杀菌乳、植物蛋白饮料(椰汁)、橘皮(陈皮)、黄芥子、白芷、大豆油、橄榄油、芝麻油、食用猪油、稀奶油、奶油(黄油)、无水奶油、人造奶油、干酪、奶酪粉、加糖炼乳、蜂蜜、香辛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钠、葡萄糖酸-δ-内酯、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冰乙酸、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番茄红素、焦糖色(普通法)、焦糖色(亚硫酸铵法)、5'-呈味核苷酸二钠、单,双硬脂酸甘油酯、山梨酸钾、柠檬酸、黄原胶、果胶、结冷胶、抗坏血酸(维生素C)、苯甲酸钠、乙酸钠(醋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乳酸、海藻酸丙二醇酯、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辣椒红、β-胡萝卜素、食品用香精数种原料,经称量、加热调配(均质)、装袋密封、杀菌、冷却、包装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固态复合调味料和液态复合调味料。
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管理探究
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管理探究摘要:复合调味料在食品中属于重要的分类之一,在日常饮食中应用较多,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复合调味料质量不符合安全标准,会带来严重的饮食安全隐患。
复合调味料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重点针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质量管控,提升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品质,保证产品符合国家安全要求。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控制以及质量管理策略,以期可以为复合调味料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复合调味料在烹调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菜肴品质,从色香味等方面改善菜品,在不添加着色剂的状态下提升外部美感,促使菜肴的各种风味不断结合,让菜肴变得更加美味可口,激发进食欲望。
复合调味料和饮食安全联系紧密,目前我国开始重点针对复合调味料进行检查和审核,除去以往的抽检以及年审外,针对生产企业实施随机抽样检查,加强了复合调味料生产安全性以及质量水平。
但是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较为复杂,生产环境、设备、储存条件等都会影响生产质量,需要企业能够对生产过程质量管控体系进行完善,提高过程管控效果。
一、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控制措施(一)原料质量控制生产原料是质量控制所关注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复合调味料品质的基础,需要对生产原料质量进行管控。
在采购原料时重点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和评选,结合供应商资金、供货能力、价格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基础上减少价格投入,提高生产效益。
在原料入厂时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检测,制定完善的检测规范和标准,按照合理的流程完成检测,严格按照检验标准的规定对原料进行验收,要求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测。
材料质量合格后可以入库贮存,在贮存过程中定期对材料进行抽查,对贮存环境进行调整,保证通风性、干燥性,做好防尘避光处理。
(二)生产环境控制生产环境中对于食品安全影响较大,如空气漂浮物、生产区域划分不合理等都会威胁生产安全,需要保证生产车间的卫生情况符合食品安全生产要求,及时进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固态复合调味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2
固态复合调味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态复合调味料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317 白砂糖GB/T 1355 小麦粉(内含1号修改单)GB 1886.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酸GB 1886.3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红GB 1886.3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环已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GB 1886.4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黄原胶GB 1886.6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单,双甘油脂肪酸酯GB 1886.7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姜黄素GB 1886.1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1886.18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GB 1886.18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GB 27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 27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GB/T 5009.39 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5461 食用盐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883 食用小麦淀粉GB/T 8884 马铃薯淀粉GB/T 8885 食用玉米淀粉GB/T 8967 谷氨酸钠(味精)GB/T 10004 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GB 1310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糖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20880 食用葡萄糖GB/T 20884 麦芽糊精GB/T 22493 大豆蛋白粉GB 2553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果胶GB 2553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GB 2556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三聚磷酸钠GB 2557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GB/T 27125 天然香辛料分类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3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β-胡萝卜素(发酵法)GB 283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油树脂GB 2840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瓜尔胶GB/T 29343 木薯淀粉GB 2992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醋酸酯淀粉GB 2992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酸酯双淀粉GB 2992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氧化淀粉GB 306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香精(含1号修改单)GB 3163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淀粉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123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3 产品分类3.1 香辛料类固态复合调味料以香辛料((罂粟种子除外)为主要原料,辅以食用盐、味精、5,-呈味核苷酸二钠、白砂糖、小麦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麦芽糊精、葡萄糖、大豆蛋白粉中的一种或多种、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醋酸酯淀粉、磷酸酯双淀粉、氧化淀粉、辣椒油树脂、姜黄、辣椒红、单,双甘油脂肪酸酯、瓜尔胶、黄原胶、果胶、二氧化硅、食用香精等,经配料、混合、包装等工艺加工制成的,用于各种海鲜、肉制品、蔬菜等的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产品,为非即食类食品。
牛肉干复合调味酱(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Q/YLFJ0001S-2018牛肉干复合调味酱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黄豆酱、豆豉、豆瓣酱、大豆油为原料,以水、花生仁、干葱、辣椒干、芝麻、牛肉干、食用盐、味精、白砂糖、香辛料为辅料,添加食品添加剂。
花生仁、辣椒干经挑选、粉碎,与原料按比例混配炒制、加入辅料熬制、灌装、包装加工而成的牛肉干复合调味酱。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技术要求3.1原辅料要求3.1.1原料黄豆酱应符合GB2718和GB/T24399的要求。
豆瓣酱应符合GB2718和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的要求。
大豆油应符合GB/T1535和GB2716的要求。
豆豉应符合GB2712和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的要求。
3.1.2辅料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
花生仁应符合GB19300和GB/T1532的要求。
芝麻应符合GB/T11761的要求。
食用盐应符合GB2721和GB/T5461的要求。
味精应符合GB2720和GB/T8967的要求。
白砂糖应符合GB13104和GB/T317的要求。
香辛料应符合GB/T15691和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的要求。
干葱、辣椒干、牛肉干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的要求。
3.2生产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
3.3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的要求。
3.3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1。
复合调味料标准
复合调味料标准复合调味料是现代烹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调味品,它可以为菜肴增添丰富的口感和层次感,提升菜肴的美味度。
因此,制定复合调味料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原料选择、配比标准、生产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复合调味料的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原料选择是制定复合调味料标准的重要环节。
优质的原料是保证复合调味料品质的基础。
在原料选择上,应当注重原料的新鲜度、纯度和稳定性。
例如,酱油的原料大豆应当选择优质大豆,而醋的原料水应当选择纯净水。
此外,还应当注意原料的卫生安全和无公害性,避免使用含有农药残留或重金属超标的原料。
其次,配比标准是制定复合调味料标准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菜肴需要不同的口味,因此,复合调味料的配比应当根据不同菜肴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酱油和醋的配比可以根据菜肴的酸甜程度进行调整,盐和味精的比例可以根据菜肴的咸鲜程度进行调整。
在配比标准上,应当注重口味的平衡和协调,避免出现单一口味过重或口味不足的情况。
再次,生产工艺是制定复合调味料标准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生产工艺可以保证复合调味料的品质稳定和口感丰富。
在生产工艺上,应当注重原料的提取、混合、发酵和熟化等环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此外,还应当注重生产设备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原料和成品。
最后,质量控制是制定复合调味料标准的关键环节。
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保证复合调味料的品质稳定和安全可靠。
在质量控制上,应当注重原料的检测和筛选,确保原料符合标准要求,避免使用劣质原料。
同时,还应当注重成品的检测和抽样,确保成品符合卫生安全和口感要求,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制定复合调味料的标准是现代烹饪的重要环节,它关乎菜肴的口感和品质。
因此,在制定复合调味料标准时,应当注重原料选择、配比标准、生产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确保复合调味料的品质稳定和口感丰富。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复合调味料的标准制定有所帮助,为烹饪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固态复合调味料工艺
固态复合调味料工艺固态复合调味料是指将不同的调味品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一种均匀的固态产品。
这种调味料可以在烹饪食品的过程中添加,能够增加食物的口感和风味,使得食物更加美味。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固态复合调味料的工艺,包括选择原料、调配比例、制作过程等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工艺。
一、选择原料:1. 首先,选择优质的原材料非常重要。
对于辣味类的固态复合调味料,可以选择优质的辣椒作为主要原料,如红辣椒、八角辣椒等。
对于咸味类的固态复合调味料,可以选择优质的盐类作为主要原料,如海盐、岩盐等。
2. 其次,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选择不同种类的辅料,如花椒、姜粉、蒜粉等,以增加调味料的特殊风味。
二、调配比例:1. 在选择原料后,接下来需要确定各种原料的比例。
一般来说,不同的口味需要不同的比例配比,以达到最佳的口感和风味。
2. 对于辣味类的固态复合调味料,可以按照辣椒粉与辅料的比例来调配,一般可尝试辣椒粉与辅料的比例为5:1。
3. 对于咸味类的固态复合调味料,可以按照盐与辅料的比例来调配,一般可尝试盐与辅料的比例为10:1。
三、制作过程:1. 将选好的辣椒或盐等原料放入研磨机中进行研磨,直至达到所需的细腻度。
2. 将研磨好的原料与辅料进行彻底混合,确保各种原料均匀分布。
3. 在混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增加辅料,以增加调味料的特色和口感。
4. 将混合好的固态复合调味料放入密封容器中储存,以防潮湿和变质。
四、举例说明:1. 比如制作辣味的固态复合调味料,可以选择将红辣椒、花椒和盐进行混合,比例为5份红辣椒粉、1份花椒粉、10份盐。
2. 又如制作咸味的固态复合调味料,可以选择将盐、姜粉和蒜粉进行混合,比例为10份盐、1份姜粉、1份蒜粉。
固态复合调味料工艺是一种将不同的调味品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的制作方法。
通过选择优质的原料和合理的配比,制作出的固态复合调味料可以为食物增添丰富的口感和风味。
半固体复合调味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4.3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 2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水分/(g/100g)
≤
85
氨基酸态氮 a/(g/100g)
≥
0.02
食盐(以 NaCl 计)/(g/100g)
≤
20
酸价 b(以脂肪计)(KOH)/(mg/g) ≤
5.0
过氧化值 b(以脂肪计)/(g/100g) ≤
0.25
铅(Pb)/(mg/kg)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445 绵白糖 GB 275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T 4789.2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调味品检验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B 族和 G 族的测定 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 GB 5009.22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 GB 5009.22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酸价的测定 GB5009.2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GB 54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酪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233 芝麻油 GB 1013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产调味品 GB 1310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糖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732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
液态复合调味料产品技术标准2023年
液态复合调味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液态复合调味料的技术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水、蚝油、酿造酱油、酿造食醋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为主要原料,根据产品不同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粉)、味精、食盐、鸡汁调味料、鸡精调味料、鸡粉调味料、菇精调味料、植物油、动物油(牛油、猪油、鸡油等)、起酥油、食用淀粉、鲍鱼汁、料酒、白酒、米酒、鲜(冻)畜肉、鲍鱼、干贝、虾、蚝、虾粉、虾酱、蚝汁、豆腐乳、藻类及其制品、腌制菜、郫县豆瓣酱、花生酱、芝麻酱、酿造酱(甜面酱、黄豆酱)、豆瓣酱、豆豉、番茄酱、海鲜酱、复合调味酱(排骨酱、柱候酱、蒜蓉辣酱、鲜辣酱、香辣酱、叉烧酱)、食糖(白砂糖、冰糖、绵白糖、红糖等)、蜂蜜、虾油、花椒油、藤椒油、鸡鲜粉、鲜香粉、沙茶酱、干酱、猪肉粉、姜汁、淡奶油、果蔬汁、鲜味汁、卤水汁、鲜辣汁、煲仔酱、咖喱粉、牛肉粉、排骨粉、咖喱膏、麦芽糊精、小麦粉、酵母抽提物、猪骨浓香风味高汤、牛骨浓香风味高汤、鸡骨浓香风味高汤、鸡骨肉汁、食用新鲜蔬菜(辣椒、洋葱、韭菜花、芹菜、菠菜、香菜、葱、姜、蒜等)、新鲜水果、食用菌及其制品、坚果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干制蔬菜、大豆分离蛋白、食用糖浆中一种或几种,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呈味核苷酸二钠、乙基麦芽酚、麦芽酚、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双乙酸钠、脱氢乙酸钠、乳酸链球菌素、大豆磷脂、黄原胶、卡拉胶、柠檬酸、柠檬酸钠、冰醋酸、琥珀酸二钠、氨基乙酸、红曲红、红曲米、辣椒红、辣椒油树脂、β-胡萝卜素、焦糖色、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焦磷酸二氢二钠、二氧化硅、单硬脂酸甘油酯、甜菊糖苷、葡萄糖酸-δ-内酯、D-异抗坏血酸钠、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淀粉酶、木聚糖酶、三氯蔗糖、柠檬黄、日落黄、纽甜、复配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中一种或几种,经原料预处理、配料、熬制、冷却或不冷却、灌装等主要工艺加工制成的液态复合调味料。
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复合调味料的生产。
2术语和定义GB 14881-2013和GB 31644-2018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选址及厂区环境应符合GB 14881-2013第3章的相关规定。
4 厂房和车间4.1设计和布局4.1.1应符合GB 14881-2013中4.1的规定。
4.1.2根据复合调味料生产工艺需要,应设置原料预处理、调配、加工、包装(灌装)等工序。
各工序生产场所面积应满足生产需要,原料预处理、调配、加工、包装(灌装)等工序生产区域应有效分离或分隔。
4.1.3厂房和车间应根据复合调味料类别、生产工艺、生产特性等,设置与加工要求相适应的场所或区域,应设置贮存类场所,其中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贮存类场所为一般作业区。
4.2建筑内部结构与材料4.2.1内部结构4.2.1.1应符合GB 14881-2013中4.2.1的规定。
4.2.1.2对粉尘较大的香辛料粉碎车间应有除尘设施,有蒸汽的车间应安装适当的蒸汽排除、收集或控制装置,避免交叉污染;内架空构件和设备的设置应便于清理、防尘和减少粉尘积聚。
4.2.2 顶棚4.2.2.1 应符合GB 14881-2013中4.2.2的规定。
4.2.2.2对涉及有烘炒、熬煮、干燥等高温、高湿工序的生产车间顶棚应使用具有耐高温、防潮、无毒、无味、易清洗的材料建造,防止虫害隐匿、灰尘积聚、冷凝水浸透及滴落,防止在使用过程中顶棚材料脱落,天花板与横梁或墙面结合处应有一定弧度。
4.2.2.3灌装车间的顶棚应使用白色或浅色防水材料建造,表面涂层光滑,防止灰尘积聚,避免脱落等情形发生。
4.2.3墙壁4.2.3.1应符合GB 14881-2013中4.2.3的规定。
4.2.3.2 原辅料需经清洗的预处理车间墙面、隔断应使用防水、不吸潮、不易脱落、无毒的浅色材料建造,必要时需经防霉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
《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的起草任务来自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关于征集团体标准项目建议的通知》。
起草单位为:黑龙江香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双城香其酱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农垦宝泉岭香其酱业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高吉、孔德柱、王海鹰、岳春路、高博、吴建军、姚大为。
二、制定订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调味酱行业始终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2016年调味酱类总产量约80万吨,同比增长7.7%。
随着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和消费者饮食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调味酱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复合型调味酱以其便捷、美味、复合型口味更容易满足消费者需求,其所占比例逐渐上升。
目前我国复合调味酱生产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全国有生产企业数千家,企业规模和技术生产水平差距较大。
同时,随着复合调味酱品种的增加、口味的多样化,生产技术的创新,生产条件向现代化发展等。
制订先进的、可操作性强的、高要求的《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在帮助企业建立必要的生产条件、合理的生产工艺和保证产品的卫生质量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强化复合调味酱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建立食品生产操作规范,指导企业组织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编制过程
1、起草《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初稿。
本项目于2016年12月立项。
期间经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根据征求的意见和参考资料,并由香其酱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人员召开会议,听取相关意见,起草了《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初稿。
2、形成《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讨论稿。
于2017年2-5月对《规范》草稿进行征求意见,2017年7月对征求的意见进行了汇总处理,然后根据专家、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对规范文本进行了修改,形成讨论稿。
3、确定《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公示稿。
2017年8月28日由黑龙江香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行业专家、相关企业及标准起草组参加的《复合调味酱国家团体标准》专家讨论会,对《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初稿进行逐条逐句的讨论,收集修改意见30条。
根据各方提出的意见进行集中汇总、分析,并进行了第二轮的修改,形成《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公示稿。
四、制定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1、以确保复合调味酱食品安全为原则,结合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保证标准起草工作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规范》的制订,是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为主导的基础上,参考调味酱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借鉴国际和国内调味酱生产良好卫生规范及生产许可证审查等基本要求,结合复合调味酱生产的特点,充分考虑现状与预期发展等因素。
既有在目前条件下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使各类复合调味酱生产厂有具体细化的规范可依,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污染、保证产品质量,也能为监督管理部门对不同类别复合调味酱生产厂的预防性、经常性监督管理提供工作依据。
2、查阅参考文献、相关标准,分析并提出制订方案和意见。
在《规范》起草过程中,依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的规定编写,
中主要参照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酿造酱》GB271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食醋生产卫生规范》GB8594-2016、《酱油生产卫生规范》GB8593、《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GB12693-2010及上海市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DB 31/2003-2012、国家质监局的《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酱类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五、标准主要章、条的确定原则
本标准为新制定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团体标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关于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复合调味酱的生产。
2. 关于术语和定义:
GB 14881-2011 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增加了复合调味酱、熬制的定义,定义的内容参照了《调味品分类》(GB/T 20903-2007)的内容和结合行业实际生产情况,并经征求行业专家意见而确定的。
3. 关于选址及厂区环境
考虑到现行颁布的《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中已对“选址及厂区环境”做了详细的规定,故本章直接引用,按GB14881的规定执行。
4. 关于厂房和车间、
依据复合调味酱生产工艺,设定了从原辅料预处理到巴氏杀菌等场所的设置要求,同时设置了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及一般作业区。
并根据不同作业区的卫生设施配置、清洁要求及对产品的影响因素,规范企业加强自身的卫生管理,参照《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GB12693-2010、《饮料企业良好生产规范》 GB12659-2003、《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DB31/2003-2012及其它相关食品法规、规范等内容。
考虑到原辅料预处理、制曲、发酵、熬制、灌装及巴氏杀菌场所的条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行业实际生产情况,并
经征求行业专家意见,明确了上述场所的结构材料、设置条件。
5. 设施与设备
根据复合调味酱工艺要求,对供水、排水、废弃物存放、清洁消毒设施、仓储设施、重点对个人卫生、通风设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特别对发酵、巴氏杀菌设备做出了具体规定。
6.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及卫生要求
根据复合调味酱工艺要求,对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卫生要求、废弃物及副产品的处理做了具体规定,其它方面由于《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中已做了详细的规定,故本章直接引用,按GB14881的规定执行。
7.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由于复合调味酱生产过程中原辅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成品的卫生状况及品质,因此具体规定了酿造酱、香辛料、其它辅料、外购曲菌种、干酵母的相关要求,而且对原料的供应商、验收、贮存做了明确规定。
8. 关于生产过程控制
结合行业实际生产情况和工艺要求,并经征求行业专家意见;根据不同作业区的设施配置、清洁要求及对产品的影响因素,将原辅料验收、熬制、巴氏杀菌、异物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消毒剂浓度作为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
生物污染的控制中对车间环境、设施设备、管道工具、洗手消毒设施、清洁作业区人员做了具体规定。
分别对制曲、发酵、熬制、灌装、巴氏杀菌相关过程做了具体规定。
特别增加了针对复合调味酱生产过程中环境、食品接触面进行微生物监控的规定,并在附录A中对监控取样点、监控微生物、监控频率等做了具体的规定。
化学污染控制中对容器的材质及设备、工具器、操作台清洗消毒后的处理做了具体规定。
物理污染的控制对通风口滤网及原材料预处理及包装物检验做了具体规定。
9. 附录A
依据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附录A“食品生产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指南”的相关规定,结合复合调味酱生产实际,编写了本标准的附录A。
10.附录B
考虑我国目前发酵酱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菌种有外购及自培两种方式,编写了本标准附录B中“自培菌卫生要求”的相关内容。
六、国内国际相关标准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和第四章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符合的条件和要求,但由于法律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做出针对某一具体食品
生产的详细规定,所以此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中要求的细化、更具操作性。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规定了食品生产过程中共同遵守的共性的条件和要求,不同类别的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这些规范的要求既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个性的地方,所以除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外,还要制定针对其它类食品的专门规范,能够反映产品特点。
未查到对应复合调味酱生产规范国际标准,CAC于2003年修订版《食品卫生通则》相当于我国《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美国于2003年4月1日修订的《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适用于所有食品,其具体内容与CAC的《食品卫生通则》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