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

文言学习

1102 1108

一、考点指津

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个要求有两个含义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常见”。“常见的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去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近年来,高考对于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除了一词多义外,对词语的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也进行了考查。

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要对教材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引起高度重视。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秘书张伟明曾撰文指出:“在文言文测试方面,文言虚词和实词的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紧密。”

二、温故知新

不论高考的命题出样怎样的调整和变化,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仍将为成为命题者的首选。为了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必须切实掌握好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一)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异的词语,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词的古今意义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文言文,有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词义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例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2.词义缩小。有些词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它的应用范围缩小了。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3.词义转移。有些词的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4.词义弱化。有些词的表意程度变弱了。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5.词义强化。有的词则相反,表意的程度得到了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邹忌讽齐五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用的就是古义。再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句中的“卑鄙”用的是古义。

(二)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

所谓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对一词多义的实词,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兵”本义是“兵器”,又用来指持有兵器的人,即“士兵”、“军队”,后又引申义为“战争”“军事”。

一词虽然出现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来确定。

(三)掌握常用通假字

通假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通假的原则是“音同”或“音近”。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如果遇上不会翻译的“障碍字”,不妨联系上下文,根据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只要在具体语境中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是通假字。如: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中“取”通“娶”。

“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

“令将军与臣有郤。”中“郤”同“隙”;意思是“隔阂,嫌怨”,名词。

(四)掌握词类活用

在文言实词中,某一个词属于哪一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往往出现某种临时性的变动,即某些实词有时在一定的句子里,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十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②(副词作状语十名词) 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③(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④(名词+补语) 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⑤(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⑥(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卒中往往,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⑦(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

贤礼士。(《赤壁之战》)

⑧(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

为动词)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⑨(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

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知。(《答司马谏议书》)

⑩(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

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

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①楚在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②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如: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③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表示比喻.例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

王。”(《陈涉世家》)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第三,表示处所。例如: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