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第八讲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报刊
![第八讲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报刊](https://img.taocdn.com/s3/m/0ba6596d7e21af45b307a8e2.png)
《新青年》:1915年创刊与上海,原名《青年 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 1915-1920 1915-1920年,为思想启蒙刊物。 1920-1926年为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初为陈独秀独立编辑,后改为同人刊物,由陈 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 默轮流编辑。鲁迅、周作人、高一涵参与编辑 写稿。
《新青年》第2卷起开始刊登白话文作品, 第6卷起几乎完全采用白话文。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每周评论》、 《湘江评论》等纷纷采用白话文。 《新青年》从第4卷起开始采用新式标点 符号。
民初四大副刊
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北京《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 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 北京《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
•
思想领域的报刊论战
1、新旧思想的报刊激战 封建顽固势力:林琴南、辜鸿铭、刘师 培等,刊物有《国故》月刊,《东方杂 志》、《公言报》等。 新文化运动阵营:陈独秀、李大钊、胡 适、鲁迅等人,《新青年》、《每周评 论》等刊物。
荆生事件
导火索:林琴南在上海《新申报》上发 表了文言小说《荆生》,影射攻击陈独 秀、钱玄同、胡适等人,谩骂新文化运 动。1919年,《每周评论》转载了该文, 并加编者按,指出这是想利用“强权压 倒公理”,随后发表了一系列批判文章 对其进行分析批判,历史上称为“荆生 事件”。
报刊文体创新
1、政论文的改革:“述评”出现 2、新闻通讯改革:“远生通讯”、“小 通讯” 3、报刊杂文的产生。
•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 湘江评 论》在长沙创刊。创刊号刊登了署 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在宣言中毛泽东指出:“世界 : 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 么力量最强? 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 强。”《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 京后,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最有份 量、见解最深的刊物。《晨报》也 予以介绍,说它“内容完备”、 “魄力非常充足”。 第2期发表了署名“泽东”的《民 《 众的大联合》 众的大联合》一文,介绍俄国十月 革命的经验,分析辛亥革命的教训, 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指出改 指出改 造中国社会的根本办法在于民众的 大联合。 大联合。 该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 该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有“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 东方大事述评” 世界杂评” 湘江大事述评” 湘江杂评” 放言” 评”、“世界杂评”、“湘江大事述评”、“湘江杂评”、“放言”、 新文艺”等栏目。 “新文艺”等栏目。
五四时期中国报业的发展
![五四时期中国报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f24653852458fb770b5641.png)
《每周评论》及五四时期的学生报刊
• 一战后,国家前途未卜;十月革命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为了加强这一时期的政治宣传,及时报道时事 和评论实际政治问题,陈独秀和李大钊决定创办《每周评 论》,用以配合《新青年》更好地进行政治宣传、开展思 想文化斗争。
《湘江评论》
——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 1919年7月4日创刊,由毛泽东负责筹办并任主编。 《湘江评论》是一份4开4版的周刊,形式模仿《每周评 论》,设有“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湘 江大事述评”等栏目。 《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想为主旨”。其发表的最 重要的政治论文是毛泽东撰写的《民众的联合》。毛根据 十月革命的经验,分析了五四运动后我国革命发展的状况, 提出了组织民众大联合的主张,他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 要原因在于没有发动和联合群众的力量。 《湘江评论》还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 胜利,介绍世界革命形势,传播新思想,旗帜鲜明地进行 了反帝反封的宣传。 他的出版,受到了反动阶级的仇视。1919年8月,被湖南军 阀用武力查封。
6.新闻教育的开创和新闻研究的发展
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一起受聘为“北 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老师,这个学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 研究团体,它的成立代表了我国的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也 是标志着新闻学在我国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开端。 五四时期的新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新闻学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
启蒙报刊的产生
•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 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 心内容的报刊开始出现。有代表性的是1915年在上海创办 的《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它提出 “民主” 和“科学” 的口号,发起对孔子思想的批判,倡导文学 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1918年12月,《新青年》的主持人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又 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接着,北京国民社、新潮社也 分别出版《国民》杂志和《新潮》月刊,与《新青年》相 配合。同时,北京《晨报》、《国民公报》上海《时事新 报》《民国日报》(上海)等,也出版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副 刊。 • 五四运动中的报刊 五四运动促进中国报刊蓬勃发展,短 时间内即涌现 500种左右。最为活跃的是学生报刊 。在爱 国运动中 ,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学生联合会,纷纷出版 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五七》日刊(北京)、《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和《学生 周刊》(武汉)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时事新报·学灯》“新思潮”传播研究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时事新报·学灯》“新思潮”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161e6069b6648d7c0c74616.png)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时事新报·学灯》“新思潮”传播研究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报刊在经过了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两个时期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也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时期。
而随着时代急遽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在众多推动力量中,杂志打了头阵,但报纸还是凭借读者群体广泛、出版规律而频繁的优势后来居上。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报纸中的副刊发生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最终促使其成长为文化的尖兵。
创刊于1918年3月4日的《时事新报·学灯》正是经过了五四新风潮洗礼后的新型学术文化副刊,它以明确的思路致力于“新思潮”的传播,在思想启蒙与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其成长与壮大的轨迹是五四时期副刊史的一个生动缩影。
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历史背景,通过对《学灯》教育思想、新文艺和科学学术这三大支点的选取,挖掘出新思潮在这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逻辑线梳理出《学灯》传播新思潮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并探讨编辑群在《学灯》新思潮传播中的推动作用。
本文企图在史学研究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并对当下的报刊运作给予启迪。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红色报刊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红色报刊](https://img.taocdn.com/s3/m/39792f9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2.png)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红色报刊作者:刘庆礼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9期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整个中国为白色恐怖所笼罩,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和建党之初的中共中央,为有效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专政的学说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系统介绍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和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集中打造了一批广具影响力的红色报刊,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推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最具影响的几种红色报刊汇集如下,以飨读者。
《新青年》(图1)《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称《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思想史上首屈一指的最重要刊物。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并亲任主编。
1917年初,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赴京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往北京。
该刊初为月刊,6期为一卷。
1918年1月,从第4卷起实施改版,由文言文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
1919年下半年开始,《新青年》刊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苏联十月革命、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就有130余篇。
该刊与当时秘密发行的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密切配合,一起承担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行思想和理论准备的历史重任。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又迁回上海编印。
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期起,该刊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公开发行。
1922年7月,该刊出完第9卷后休刊。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后,决定将已经休刊达一年之久的《新青年》改组为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的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并由月刊改为季刊,但因故脱期,1924年12月再次休刊。
1925年4月起,更换主编,相继由彭述之、罗亦农担任,《新青年》同样由于经常脱期又成不定刊,1926年7月宣布停刊。
从创刊到终刊,《新青年》共出刊9卷54期。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https://img.taocdn.com/s3/m/0473b628192e45361066f55a.png)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1、《新青年》“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15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中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敬告青年》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教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的缚束。
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3、《每周评论》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
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
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五四时期报刊的发展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五四时期报刊的发展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9b1a8730b1c59eef8c7b4a8.png)
.
北京 北京
北京
评论时政 伦理革命民主科学 , 文学革命
思想解敬社 会改 造
1 . 1
1 9 1 6 8 . 1 5
.
作 者 简介 : 胡 勇 ( 1 9 7 8 一 ), 男 ,湖 北 孝感 人 , 中共广 州市 白云 区委 党校 高级讲 师 。主要 研 究 方 向 :党 史
一
一
、
五四时期 。报刊 的发展
五 四运动 ,是 中 国新 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分水岭 ,也是 中国近代 报刊发展史上 的新时期 ,因为 它以报刊 为主要 阵地 ,猛 烈地 向着封 建主义 、帝 国主 义等 中外反 动势力 发起猛 烈 的攻 击 , “ 白话 文学正 宗 ” “ 民 主” “ 科学” “ 打倒孑 L 家店 ”……使得报刊 以前所未有 的姿态站立于社会舞台 。 ( 一) 各 类新 闻报刊 的数量有 了空前发展 据 现有材料 统计 ,五四运动期 间 ,全 国新创 办报刊在 1 0 0 0 种左 右 ,全 国进 口纸张几乎 翻了一 番 ,现将 有 刊存 的主要刊物排列如下 :
.
戴季陶等
《 星期 日周刊 》 少年 中国学会 1 9 1 9 成都分会 7 . 1 3
.
《 少年社会》 《 新生活》 《 曙光》 《 新社会》
《 人道 》 《 觉 晤》
王炽昌 李辛白 宋 介 瞿秋白等
郑振铎 周恩来
1 9 1 9
.
1 2 . 1
党建 。
理论 探 讨
《 湘江 评论 》 《 新民学会 会员通 信集》
毛 泽东 毛 泽东等 ( 新民学会)
1 9 1 9 .思 想
1 9 1 8 . 4 . 1 8
中国新闻史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中国新闻史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https://img.taocdn.com/s3/m/4d09189669dc5022abea001c.png)
“五四”空前的群众运动, 冲破了“二次革命”以来 新闻界万马齐喑的沉闷空 气,发挥了报刊巨大的宣 传鼓动作用,同时也促进 了报刊的大发展。
爱国学生在北京街头向群众演说, 并散发传单
1919年5月4日,北京 学生群众大会现场
31
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
32
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散发的 《北京市民宣言》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24
叫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33
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发行 的关于“五四运动”的号外
1919年5月20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34
北京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散发的传单
五四时期的爱国传单
35
1919年6月12日《新闻报》的漫画
1919年6月初,上海、江苏政府和上海学联 36 劝告商界坚持罢市的两个广告
五四时期的歌谣和传单(一)
19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20
陈独秀
21
李大钊
胡适
22
鲁迅
23
五四时期现代诗欣赏: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 青天, 十分鲜丽!
简要评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
![简要评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9e3314f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1.png)
简要评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报刊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的简要评述:1.创办《新青年》: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之一,该刊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舰性刊物。
通过《新青年》,他提出了废除儒家经典、推崇科学、民主、自由的主张,倡导现代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传统观念进行批判,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2.推动白话文运动:陈独秀积极推动白话文运动,以取代旧有的文言文。
他倡导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传播知识,使知识更加普及和易于理解,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现代化。
3.重视社会批判和社会问题报道:陈独秀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并通过报刊发表大量的社论和评论,批判封建社会、宣传社会改革的思想。
他通过报刊活动推动了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关注,努力引起公众的共鸣,并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4.倡导女权主义:陈独秀积极倡导女性解放和平等,通过报刊活动宣传妇女参政、平权等女权主义观念,为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
5.引领新文学运动:陈独秀在报刊活动中提倡文学的现代性和自由创作,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
他支持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批判作用,鼓励作家挑战传统文学观念,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风格。
总的来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报刊的平台,推动了现代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批判传统观念和社会不公,倡导社会改革和女权主义,引领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变革,为新文化运动的成功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10 近代史上重要的报刊、杂志-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10 近代史上重要的报刊、杂志-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https://img.taocdn.com/s3/m/6d80773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7.png)
D.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仅一味强调铁路在物质和经济等方面是对中国“大有益之事”可知,材料强调了“《申报》由于受出资者影响,在侵犯中国主权的事件中倾向英商的立场,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申报》是英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排除A;材料没有着重说明铁路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排除C;材料中“淞沪铁路”未经中国当局同意私自修筑的,侵犯我国主权,并不是“外商在中国修筑的铁路都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排除D。故选B。
易错点10近代史上重要的报刊、杂志
1.《申报》: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时务报》、《国闻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主编的《国闻报》;中国近代有2个名叫《万国公报》的刊物。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二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C.《申报》是为英国服务的D.《申报》有受英国资本影响的狭隘之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876年通车的“淞沪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侵犯了国家主权,因此题干不是说明清政府抵制西方先进技术,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不是说明铁路的作用,而是外国在华修建铁路破坏中国主权,故B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申报》受出资者影响,倾向英商立场”,可见《申报》有受英国资本影响的狭隘之处,但不表示《申报》是为英国服务的,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新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2a91934408a1284ac85043cc.png)
《新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新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认识不足,评价不尽客观。
而当时《新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实际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重新评价《新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还原一个真实客观的《新潮》。
一、《新潮》与《新青年》并肩战斗《新潮》是由北大学生组织“新潮社”于1919年1月份创办的一份白话文月刊。
新潮社是由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徐彦之、康白情、俞平伯等人在1918年末发起成立的学生社团。
《新潮》的创刊直接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在五四时期提倡文学革命和伦理革命,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文化,封建礼教。
《新潮》月刊赋予自己的使命,我们从创刊号的傅斯年写的《新潮发刊旨趣书》可知一二:今日幸能渐入世界潮流,欲为未来中国社会作之先导。
本此精神,循此途径,期之以十年,则今日之大学固来日中国一切新学术之策源也;而大学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国中,影响无量。
……一则以吾校真精神喻与国人,二则为将来之真学术鼓动兴趣。
同人等深惭不能自致于真学者之列,特发愿为人作前驱而已。
傅斯年在《新潮发刊旨趣书》中为《新潮》月刊提出了四项责任: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即希望能通过杂志唤醒中国人对于本国学术的自尊心。
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在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也要启蒙中国社会,将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三、由于看到当时“群众对于学术无爱好心,其结果不特学术消沉而已,堕落民德为尤巨”,他认为要让当时群众重新重视学术,提高他们对于学术的兴趣。
四、中国以往“恶人模型,思想厉鬼,遍于国中”,因此他认为十分有必要让当时年轻人,特别是中学生一代摆脱封建传统道德、思想的桎梏,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1】。
在当时,《新潮》的成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旧派的文人皆指责其为“非圣乱经,洪水猛兽,邪说横行”【2】,先进知识分子则十分推崇,鲁迅先生称该刊“颇强人意”【3】,刊物销路很好,创刊号首印1000份不到半天就卖完,最后总销量超过一万份,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e0253b86e53a580216fcfe45.png)
二是对报纸的影响。一些著名的文言文大报上,
也开始出现白话文副刊。以后,又由副刊的白话
化逐渐扩展到正张。
三是人们观念上的转变 ,逐渐确立了白话文、白
话报刊的地位。
4、新式标点符号的推广
我国近代早期报刊的编排形式与古书差不多,从
右至左竖行编排。既无标点符号,也不分段。
“空格断句” 法:《民报》
2、局限性
看待问题使用形式主义方法,对于反对的东西, 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
对西方民主的绝对崇拜,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当作最完美的政治理想。这种全盘西化的主张在
部分青年中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二节
新旧思潮
一、反封建统一战线的形成
1918年一战结束,“公理战胜强权”的观念 深入人心,人们向往新世界的政治热情被充分
主主义者转换到无产阶级立场,并成为中 共上海发起组负责人。 b. 编辑部人员的变化: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 也加入到了编辑部
出版单位的变化
解除原来和上海群益书店的关 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这就从 组织上、经济上加强了中共上海发起组对 《新青年》的领导。
编排方式的变化
封面上出现了新颖
设计,正中绘制了一副
茶余饭后的谈资 消闲遣闷的工具
文言文 封建文人
读者对象
封建文人 城市小市民
知识分子 青年学生
3、白话文的广泛运用
1876年3月,最早的白话新闻报《民报》,被誉为 “白话报之祖” 。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两个创办白话报刊的 高潮。
五四时期,以《新青年》为旗帜兴起的白话办报
风潮。
《新青年》的白话文倡导过程
“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报刊舆论的兴起、革新
![“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报刊舆论的兴起、革新](https://img.taocdn.com/s3/m/de73c8e8c850ad02df804170.png)
第39卷第4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9No.4 2019年7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ul.2019五四后”新文彳运动的发展与报刊舆论的兴起、革新陈占宏(上海远东出版社综合编辑中,L、,上海200035)摘要:人们通常会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陈独秀等人所提倡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并认为这样的新文化运动促成了随后的五四学生运动。
其实,新文化运动并没因五四运动而中止,反而“广泛地澎湃地由五四运动而扩大”。
这表现为“五四后”社团林立%期刊迭出、言论蜂起。
"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受五四学生运动的刺激和鼓舞,以知识青年和政治团体为主体,承继“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注重思想革新之精神,对政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与“此前的”新文化运动相比,其刊物更为丰富,范围更为广泛,声势更为浩大,效果更为明显。
然而却常为人所忽视和误解&关键词:五四运动;出版;"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G239.29文献标识码:A一、思想的“物质力量”的认识和启发:新文化运动对五四学生运动的启蒙作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专注于理论建设,而不再只注重实际革命的孙中山,亲眼看到了五四运动中舆论的力量,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民众的力量5数月后的1920年1月29日,孙中山写了那封著名的"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在这封信中,他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
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
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樱其锋。
此种新文化运动,文章编号:1002-6320(2019)04-0115-06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五四运动精神文献整理及推广
![五四运动精神文献整理及推广](https://img.taocdn.com/s3/m/99b8e9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6.png)
五四运动精神文献整理及推广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运动在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广五四运动精神,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精神文献整理和推广建议。
一、精神文献整理1.《新青年》:这是五四运动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刊物之一,由陈独秀等人创办。
刊物发表了许多思想启蒙的文章,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的精神,对于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反思和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狂潮》:这是五四运动后期出现的文艺刊物,刊登了许多激进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对传统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倡导新文化新艺术,为五四运动的思想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3.《呐喊》:这是五四运动时期鲁迅的代表作品,其中的《狂人日记》等文章,嘲讽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这些作品在思想上对传统进行了抨击,呼吁民众觉醒,为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4.《论语新解》:这是五四运动后期出版的一本新解释《论语》的书籍。
书中认为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推崇精神解放和人性解放。
这样的解读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推广建议1.开展主题讲座:可以邀请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等专家学者,就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等进行深入解读。
通过讲座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和意义。
2.举办展览活动:可以策划五四运动相关的展览,通过图片、文物等形式展示五四运动期间的历史背景、运动过程等。
通过展览活动,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3.组织纪念活动: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期间,可以组织一些纪念活动,如文化讲座、座谈会、文艺演出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五四运动的纪念中,传承和弘扬五四运动的精神。
4.推广相关出版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推广以上提到的精神文献,如在图书馆、书店等场所设立专题展示区域,推荐和销售有关的书籍。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这些文献进行电子化推广,让更多的人方便地获取相关资料。
5.加强教育宣传:在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强五四运动的教育宣传,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目标和意义。
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起点
![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起点](https://img.taocdn.com/s3/m/9392f59a8e9951e79a8927cb.png)
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起点在现有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共党史著作、文章中论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问题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以1919年五四运动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界标,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分为前期与后期。
这些论点几成定论,鲜有疑义。
这些传统观点缺乏科学准确性,值得商榷。
作为划分一个历史阶段的标准与界标至少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必须包含有这一历史时期的全部内涵特征;二是这一历史时期必须具有同一历史层次与性质,不能将不同历史层次、性质的事件归结于同一历史时期;三是作为界标应当是最初体现该历史阶段发展全部特征的重大历史事件。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基本原则,才能科学准确地确定历史阶段的界限。
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1919年五四运动则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对于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以后文化革命运动的称谓,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绝大多数学者笼统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如李新、陈铁健[1]13,王文权、刘天路[2]243等,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彭明在《五四运动史》中则称之为“五四启蒙运动”,侯外庐在《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思潮》中又有“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提法,等等。
对于1915年至1923年这一时期文化运动的称谓与内涵存在歧异观点问题,已经有学者提出疑虑。
然而在论述具有不同称谓的文化革命所具有的内涵特征时,诸多学者却又不约而同地以1919年五四运动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界线,将其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性质的时期。
前期的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掀起的以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为武器的反封建主义旧文化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主要内容为提倡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宣扬白话文、文学革命,核心是民主与科学。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https://img.taocdn.com/s3/m/1ce88ed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c.png)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在20世纪初为进行革命、民主和科学的运动,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一运动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化和知识分子觉醒的标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刊新阵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一股强大力量,通过创办新的报纸和杂志,宣传新的思想观念,传播新的知识,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这些媒体平台成为了青年学生表达自由思想的渠道,对社会引发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
报刊新阵线的形成不仅拓宽了媒体的传播渠道,还带动了新的文化思潮和知识产业的发展。
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文化,推动了文学、艺术、新闻业、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繁荣。
然而,报道和观点的多样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想冲突。
当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和主观性,有时甚至涉及到政治敏感问题。
因此,在评价报刊新阵线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并理性看待其影响。
五四时期进步报刊的出版实践及价值
![五四时期进步报刊的出版实践及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f01234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1.png)
五四时期进步报刊的出版实践及价值作者:廖立胜余冰来源:《出版参考》2022年第08期摘要:五四时期,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进步青年以笔墨为枪杆,编辑出版了灿若繁星的新兴报刊,发表主张、唤醒国人和示威抗议。
这一时期,进步青年显示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出版发行的进步报刊宣传着新文化与新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刊的出版工作锻炼了青年学生,培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知识分子进步青年报刊编辑出版五四时期,中国人民积极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寻觅救国图存的道路,报刊出版事业勃兴。
在琳琅满目的五四报刊中,进步知识青年编辑出版发行的报纸期刊是独树一帜的景致。
五四风雷中,知识分子不再是受军阀政府愚弄的乖从“奴隶”,青年学生也不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匠”。
进步青年以报刊为战斗阵地,以笔墨为武器,编辑出版了新兴报刊,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五四时期进步青年报刊的出版图景“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其中,不少为青年知识分子独立创办的报纸与期刊,构筑了一幅繁荣的进步报刊出版图景。
(一)青年学生是进步报刊出版的主要力量五四时期,青年学生走在了时代前列。
许多青年在《新青年》等先驱杂志的影响下,开始编辑出版进步报刊来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民》和《新潮》”[2]。
《国民》是进步学生团体国民杂志社自办的期刊。
1918年5月21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与留日归国学生共同向北洋军阀政府发起请愿,要求废除丧权辱国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虽然请愿活动无疾而终,但爱国青年却在活动中为着挽救中国的共同目标而凝聚在一起。
同年10月,参与请愿的学生团结成立学生救国会,并组织设立国民杂志社。
为了更好地推动年轻人的思想解放和意识更新,国民杂志社编辑出版机关报《国民》,号召广大青年参与当中斗争。
五四时期副刊的革新与启示
![五四时期副刊的革新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93a2c3127d3240c8447efa1.png)
五四时期副刊的革新与启示作者:何艳于佩琳彭曦阳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05期【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推动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报纸在五四运动时期发生了巨大变革。
副刊成为五四时期报纸的一种风潮,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内容、版面、风格、作用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仍对当今报业副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五四时期;四大副刊;《新青年》中国报纸的最初期,是没有副刊的。
多年以后,有的报纸在版面上辟出一小块,专门用来刊载一些消遣娱乐的作品,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有的报纸以《杂俎》或是《余兴》来命名这样的消遣娱乐的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的标准并不固定,稿荒时用来凑版面,稿挤的时候就选择不刊登。
当时的人戏称这样的内容为“报屁股”。
直到19世纪末,1897年11月24日,即光绪二十三年,上海早期的著名报纸《字林沪报》新开辟一版,称该版的目的在于“遣闷排愁之助也”,被称为《消闲报》。
这版主要刊登的文体包括诗词、笔记、传记、笑话等,这便是报纸副刊的开始。
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转型的现代化方向,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作为一场以重建中国文化和重塑国民性格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变革,对中国报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大量的报纸副刊参与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这是呼应时代的重要表现,也是五四时期中国报业发展的历史选择。
《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此后,中国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鼎盛之态,多家报刊在此时都增开了副刊。
从五四时期报纸的格局来看,副刊承载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传播新文化,同时也是传播新文化的最好选择。
副刊作为报纸主刊的衍生物,和报纸的主刊存在功能互补的作用。
[1]同时,五四时期的中国报纸进入了新闻时代,以新闻为本的新闻思想在报刊界占据主流地位。
[2]另外,报纸以副刊传播新文化,也是保障自身生存的需要。
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出现了最具代表性且影响力极大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和北京《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
中国从五四运动前夕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出版的报刊
![中国从五四运动前夕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出版的报刊](https://img.taocdn.com/s3/m/984d5725915f804d2b16c199.png)
中国从五四运动前夕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出版的报刊。
新文化运动中的报刊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内容的报刊开始出现。
有代表性的是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它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发起对孔子思想的批判,倡导文学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918年12月,《新青年》的主持人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又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
接着,北京国民社、新潮社也分别出版《国民》杂志和《新潮》月刊,与《新青年》相配合。
同时,北京《晨报》、《国民公报》上海《时事新报》《民国日报》(上海)等,也出版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副刊。
在中国报刊界形成了一个反封建的思想斗争热潮而北京的国故月刊《公言报》、上海的《新申报》等报刊, 则发表文章攻击新文化运动,于是在各种报刊上出现了新旧思潮的激烈斗争。
五四运动中的报刊五四运动促进中国报刊蓬勃发展,短时间内即涌现500种左右。
最为活跃的是学生报刊。
在爱国运动中,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学生联合会,纷纷出版报刊。
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五七》日刊(北京)、《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和《学生周刊》(武汉)等。
有很多大、中学校,甚至小学,也创办报刊,如《新生活》、《新湖南》、《浙江新潮》等。
各地其他青年知识分子,也积极组织学会、社团,开展办报活动。
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南京、成都等城市,分别创办《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和《星期日》等。
天津觉悟社出版《觉悟》,武汉互助社出版《互助》,瞿秋白等在北京创办《新社会》。
这些报刊大多积极介绍马克思主义,注意将思想宣传和群众政治斗争相结合,并采用白话文。
这次群众办报热潮是空前的,但出版时间短暂,除极少数外,都在一年内终刊。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政治组织和代表人物, 也创办新的报刊,以适应新的思想潮流。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上海出版了《建设》杂志和《星期评论》。
真·报纸新文化运动
![真·报纸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1ca718e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c.png)
真·报纸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国民公报》、上海《时事新报》、《民国日报》。
1、《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
2、《每周评论》:陈独秀、李大钊办《每周评论》的意见,得到张申府、周作人、高一涵的支持,加上胡适、钱玄同、刘复、马裕藻、沈尹默等人对《每周评论》也支持。
最后确定《每周评论》编辑部设在北大红楼文科学长办公室,发行所设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安徽泾县会馆。
参加的人交5元大洋,做开办经费。
3、《晨报》初名为《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创刊。
李大钊曾任第一任总编,并写代发刊词《晨钟之使命》,不久辞去。
1918年9月,因刊载政府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封闭。
同年12月,报章改名为《晨报》后重新出版。
由于《晨报》先后依附多位军阀,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后一度停刊。
1928年8月5日,由阎锡山操纵再度出版,改名《新晨报》。
阎锡山撤出北京后,恢复《晨报》报名。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依附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停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1、《新青年》
“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15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中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敬告青年》
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教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的缚束。
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3、《每周评论》
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
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
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
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4、《湘江评论》
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由毛泽东主编。
它是一张小型周报,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思潮”。
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其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
其实出内容有:(一)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二)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三)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
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向旧世界宣战的号角。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
1919年7月21日创刊,周恩来主编。
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上。
以评述为重点,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并派出“特派员”专程赴山东采访,还发行号外支持山东学生群众代表赴京请愿。
它以“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这一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思想”作为该报宣传的宗旨。
广大读者称赞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6、《共产党》月刊
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
1920年11月7日创刊,由李达主编。
《共产党》月刊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
(2)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
(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主,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动态。
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
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
带。
7、《劳动界》
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工人刊物。
1920年8月15日创刊,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李汉俊任主编。
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
它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它还报道国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消息,促进工人和
觉醒。
它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
8、《劳动者》
它是广东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0月3日在广州创刊的。
该刊创刊的目的也是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从而进一步将工人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
实现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看,它比《劳动界》和《劳动音》要逊色得多。
由于无政府主义者对刊物编辑的影
响,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公团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