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合集下载

1.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班级: 姓名: 上课日期: 编号: 设计人:备课组长: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自主学习:【学习过程】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圈点、勾划、批注以下问题,并完成随堂练习。

1.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重要特征、以及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存在的时间、地点、重要特征和意义。

3.简述华夏族形成的过程,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

4.尧舜禹时期实行什么制度?百姓为什么热爱这三位首领?随堂练习:导学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大约在多年前,我国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逐步形成。

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

2、、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导学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1、良渚古城遗址①地点:省市②时间:距今约年③遗址概况:古城等多组高等建筑反映了良渚社会。

贵族墓地说明当时的已经相当明显。

考古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

3、陶寺都城遗址①地点:省襄汾县②时间:距今约年③遗址概况:城内墓葬随葬品的多少说明当时严重。

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

还发现了很有可能是的观象台。

这些发现表明当时地区已经出现了。

3、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的特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导学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导学案
1随着_______的建立,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文化开放的氛围浓郁,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儒家学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至尊地位B秦朝
C.汉朝D隋唐
2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相对稳定性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源远流长,从未中断D关注人文价值
A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汉字的艺术
C中华灯谜是传承汉字的主要形式
D中华灯谜艺术是不断完善推动了汉字的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人侵而中断、湮变
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B②③
①吴越文化开放,滇黔文化内敛 ②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 ③滇黔文化更具有多样性 ④吴越文化文明,滇黔文化野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地区文化的松散集合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B.封建统治者在科技发展上身先士卒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D.我国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科学的优良传统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回答4~5题。
3.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有( )
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学年第学期编号:年月日编写人:审核主任: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导学案训练题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导学案训练题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A.是文人创造的B.是汉族人民创造的C.是下层劳动人民创造的D.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2.中华民族在任何时候都有着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根源于()A.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中华民族精神C.中华文化D.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3.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异彩纷呈,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是()等。

①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②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③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④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⑤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4.下列对于中华文化理解没有错误的是()①中华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②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③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特别是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5.下面的谚语、成语或格言中,不属于优良的中华文化的是()A.车到山前必有路B.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乐极生悲否极泰来6.过去讲爱国往往与忠君相联系,今天我们讲爱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是要求我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主张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说法有()①传统美德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②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③随着时代的变化,优良传统的精神也改变了④传统美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是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诗体现了()A.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B.爱国主义精神C.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D.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8.北京申奥成功当晚,无数的国旗把长安街映得通红,无数的人纵情高呼:"中国万岁!"这集中体现了()A.申奥成功对中国的意义重大B.人们激动万分C.中华民族大有希望D.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精神力量9.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团结统一B.勤劳勇敢C.爱国主义D.自力更生10."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等格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政治3.5.1 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政治3.5.1 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导学案

3.5.1 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一、学习目标1.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内涵和作用;了解如何肩负传承文化使命?,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明确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2.通过列举事实,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培养学生生活中弘扬传统美德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二、合作探究1.运用你的经验:结合教材第58页调查活动,你知道这些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吗?讨论: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2.探究活动一:图片反映了我国在哪方面取得的文化成就?你还了解哪些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概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3.探究活动二:材料:2021年4月1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21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在西安启动。

此次活动,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为主题,围绕“坚守中华优秀文化、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渠道和手段,对外宣传展示陕西守护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俗成就,展现陕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作出的贡献。

请你围绕“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21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谈谈开展此类活动的意义。

4.探究活动三:结合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探讨完成以下问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三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联系?2)概括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3)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探究活动四:材料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材料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一家亲导学案》

《中华民族一家亲导学案》

《中华民族一家亲》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的认识和能力。

二、导学内容:1.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背景及意义2. 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三、导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海报,引导学生谈谈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了解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2. 进修《中华民族一家亲》(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幅画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3. 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20分钟)教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鼓励学生就如何增进民族团结提出自己的建议。

5.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互助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家当,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增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展示。

2. 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3. 鼓励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交流。

五、作业安置: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解,以及如何增进民族团结的具体做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学生也明白了民族团结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基石,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认识和能力,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⑦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⑧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⑨渐趋融合,又保持着⑩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二、课堂导学(重难点探究设计)一、春节习俗从远古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的功能和形态到今天综合性功能和形态的漫长过程。

其中,除了纵向坐标上的春节本身内涵的自发性扩充之外,横向坐标上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交融和多元的交流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不少少数民族的新年原来并不是今天的春节,但他们现在过春节基本上是接受了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对今天多民族的中国来讲,不仅仅是农业人口的或者汉族的节日,也是融会多种经济方式和多民族文化内涵的一个盛大节日。

时至今日,春节已经成为我国几十个民族共同的重大节日,其间包含着许多特色鲜明的仪式活动。

请你谈一谈:(1)春节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得到了大多数民族的肯定,不同民族的春节也各具特色。

这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什么样的关系?(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是什么?二、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新课进行时老师提出《导学案》中的问题:如何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怎样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要求同桌讨论,点同学进行归纳、总结探究一解析(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希士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主备人:赵宋豪审核人:宋主任学习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提重点、背知识、做练习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学习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学习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民族精神我传承。

教具学具小黑板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预习交流一、学生预习,整理知识点。

1、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3、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4、与时俱进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民族精神的内容?7、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体现为哪些精神生展示师归纳展示探究二、重点分析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等等(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称谓代表人物主要成就思想家孔子整编《诗》《书》《礼》《乐》《易儒家学派创始人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为什么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3)中华文化的构成:【列举谚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4)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课知识导航】——分析线索,提携本课考点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知识归纳】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2)(区域性)(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____________,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

(3)(民族性)(4)(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6)(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知识链接】▲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有巢氏、夏朝等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

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人本思想、民本思想:人本思想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中心。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恤民、安民、爱民、顺应民意,强调君民相互依存等。

安徽省天长市炳辉中学高中政治三《文化生活》: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

安徽省天长市炳辉中学高中政治三《文化生活》: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涵义。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知识梳理】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____________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的文化.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就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产生持久的影响。

3.______________,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

4。

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组成部分。

5.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______________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具有深刻影响.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____,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_______。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首要在于深入理解并体会作者所传达的爱国情怀与求知精神。

通过学习,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更是为了国家的崛起与发展。

我们要树立起为国家、为民族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将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作者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求知热情,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努力奋斗。

二、学习重难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的重难点主要在于深入理解少年ZNL立志读书的背景与深层原因。

一方面,需要把握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欺凌的悲惨现实,体会ZNL目睹这一切后内心的震撼与觉醒。

另一方面,要深入剖析ZNL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理解他为何将个人的读书与国家的崛起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还需关注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攻克这些重难点,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求知热情。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主要讲述了______少年时期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欺辱的情景,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______而读书的事情。

2.文章通过描写ZNL的______和______,表现了他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描述?()A.外国人欺凌中国巡警B.中国人在租界里不能随便走动C.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热情款待D.伯父告诉ZNL“中华不振”2.少年ZNL立志读书的原因是什么?()A.为了个人的前途B.为了国家的崛起C.为了家人的期望D.为了逃避现实三、简答题1.请简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ZNL目睹了哪些让他深感痛心的事情?2.谈谈你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及原因。

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三、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发展时期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殷商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春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秋战国化思想()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意义汉独尊()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隋唐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进入气势恢宏的()时代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延续)明清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衰落)上述图表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举例说明中华文化的辉煌表现。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源远流长的见证(表现、重要标志)――汉字与史学典籍(1)汉字①地位:是中华文明的。

②作用: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①地位: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②特点: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的衰微表现和原因(内因和外因)(1)内因:。

(2)外因:。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和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续写中华文化壮丽的篇章四、课堂探究学案合作探究一、汉字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的丰富。

七年级第一单元学案第一二三课

七年级第一单元学案第一二三课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了解我国远古居民生活的概况。

2、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相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情况:(1)能够制造和使用。

(2)过着生活,形成早期的。

(3)已经会使用,还会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相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生活情况:(1)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和技术。

(2)已会。

(3)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4)生活的集体是由结合起来的氏族。

(氏族公社的特点:有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财产共有(没有私有财产);地位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食物)。

)【合作探究】1、填表并总结: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远古人类距今时间体貌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社会组织观念北京人山顶洞人【同步练习】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好日子。

假如你已经去过出土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它位于哪个省吗?( )A.云南省B.贵州省C.浙江省D.陕西省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年A.10万年B.20万C.100万年D.180万年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有无语言B.会不会制造工具C.会不会使用火D.能否直立行走5、“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

第3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学习课题】第一单元第3课【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了解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理解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的内涵。

2.历史解释:通过了解炎黄联盟认识到他们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了解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3.家国情怀:了解我们我们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禅让制。

【学习难点】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遗址的认识。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3.中华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的特征。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和,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三)远古的传说二、合作探“究”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三、核心素养巩固1.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

”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2.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3.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联“经十载,导百川,功名传万里;定九州,规五服,圣主誉千秋。

《延续文化血脉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延续文化血脉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延续文化血脉》导学案一、导入请同砚们回想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我们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仅是我们的传统,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当。

今天我们要进修的《延续文化血脉》这篇文章,将指挥我们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二、整体理解1. 请大家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三、深入思考1. 请同砚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价值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你认为传统文化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发展?- 你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实践可以传承和宏扬传统文化?2. 请同砚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四、延伸拓展1. 请同砚们自行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钻研。

2. 请同砚们组织一次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分享自己的钻研效果和体验感受。

3. 请同砚们设计一份传统文化传承计划,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五、总结反思1. 请同砚们回顾今天的进修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 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何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宏扬传统文化?- 你将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通过本次进修,置信同砚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珍惜和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尽力,延续文化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愿我们的文化之树枝繁叶茂,永遥生气盎然!。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导学案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2.能力目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会分析归纳和辩证思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以极度热情投入学习!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重要性)②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难点: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重要性)【课前预习筑牢基础】(一)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1、民族精神的时代性:民族精神作为_____________的结晶,随着_____________变化而不断丰富。

2、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历程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鲜明的和。

形成了精神、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精神等。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形成了雷锋精神、“”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精神等。

(二)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必要性: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的需要。

2、重要性: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之魂。

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途径)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的作用。

是“主心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相结合。

认识中华文化教案

认识中华文化教案

认识中华文化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艺术、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了解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核心价值观;3.熟悉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4.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5.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a.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b.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演变c.中国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影响2.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核心价值观a.儒家文化的影响b.道家思想的特点c.佛家文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融合3.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a.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b.京剧和中国传统音乐c.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介绍4.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a.春节的由来和庆祝方式b.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介绍c.中国的婚礼、葬礼等传统习俗5.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培养a.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观点和习俗b.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和沟通不同文化的意识c.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和展示,分享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和体验。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模拟他们的对话和思想,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4.参观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的传统艺术表演、博物馆等场所,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实践应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作品展示:让学生制作中华文化作品展示,如书法、剪纸等,评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2.小测验: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

3.学习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让他们回顾和总结中华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汉字具有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③汉字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2016年央视农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四个分会场的选择别具匠心: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代表,西安是大唐文化的代表,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呼伦贝尔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最爱中国字》《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成为各大卫视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A.推动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通用
B.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C.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
C.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D.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大包容性
9.一年一度的《中华之光》是央视推出的一个大型文化人物评选活动,旨在表彰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该活动向外界传达的信息是()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激励我们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D.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是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化信仰中心。同样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印度的佛教大都失传了,中国的佛教却繁荣昌盛,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源远流长B.一成不变C.个性鲜明D.博采众长
4.键盘时代,“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②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求同存异
③我国不同地区文化有区域特征④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
6.“遗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就成为数典忘祖的新文盲。”(作家王蒙语),因为汉字()
A.是一种象形文字,不识汉字就是文盲B.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C.字形优美,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之一D.独具特色,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7.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表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含义:
2.作用:
3、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
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④中华文化不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10.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起于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三百六十多种,山东吕剧、云南的滇剧、闽南的高甲戏、池州傩戏、岳西高腔、安顺地戏……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②以其鲜明的民族性而保持稳定不变
③是由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是各民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高三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主备教师验收组长时间年月日学生姓名班级
课题
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型
综合复习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见证者
作用
意义
特点
2.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8.“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2015年初播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讲述了100个村落故事。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浓浓的乡愁、细腻的故乡情感、厚重的文化沉淀,引发海内外众多观众共鸣。这种共鸣()
A.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B.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