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知识点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4)哲理领悟:对于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生可能因为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原因,难以深入理解。
(5)文化背景的感知:学生对苏轼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无法充分体会诗人的文化情怀。
具体举例: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哲理,并鼓励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题西林壁》的内容、修辞手法和哲理启示。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意境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哲理启示: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的思考。
(5)文化背景:了解苏轼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所代表的文化精神。
2.教学难点
(1)朗读节奏: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需要教师指导并反复练习。
(2)生字词理解:对于一些生僻或具有多重含义的字词,如“岭”、“峰”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在诗中的具体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题西林壁》的基本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林壁上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它是何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哲理的,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句子,体会诗人观察景物的角度与感受。
二、核心素养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提高对古典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2.理解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技巧,培养文学鉴赏素养;3.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启发思考,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4.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培育文化自信;5.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口语表达和倾听能力,发展人际沟通素养。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年级上册古诗、日积月累默写汇总
四年级上册古诗、日积月累默写汇总一、古诗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日积月累1、读了《去年的树》,我感受到了友情的美好;读了《给予树》,我明白了要关爱身边的人;读了《颐和园》,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6、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是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本学期,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收录了多首经典古诗,这些古诗不仅充满了文学魅力,而且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我们来学习《暮江吟》。
这首诗是由唐代白居易所作,描述了夕阳映照江面的美景。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深秋江景图。
在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描述,形象地表现了夕阳余晖映照江面的独特美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接下来是《题西林壁》。
这是宋代苏轼的一首题西林壁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写,抒发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向往。
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描述,生动地表现了庐山多姿多彩的形态。
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学会欣赏身边的美景。
《雪梅》是一首描写冬季雪后景色的古诗。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描绘出了雪后红梅傲雪绽放的独特景致。
在这首诗中,“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五课《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二、解释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四、悟理:1.《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朝苏轼)写的,这首诗不仅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 景象的赞美,而且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是(宋)朝( 陆游 ) 写的 ,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 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 ( 农村生活的喜爱的真挚感情。
初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
初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初一语文的古诗词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以下是一些初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的知识点:1. 《静夜思》 - 李白- 作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 内容: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 特点: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2. 《望岳》 - 杜甫- 作者: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 内容:描述了诗人远望泰山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特点: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语言雄浑。
3. 《春晓》 - 孟浩然- 作者: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 内容: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 特点: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4. 《游子吟》 - 孟郊- 作者:唐代诗人孟郊。
- 内容: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 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实。
5. 《江雪》 - 柳宗元- 作者: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 内容:描绘了江面雪景,表达了诗人孤独的情感。
- 特点:意境清冷,语言简练。
6. 《赠汪伦》 - 李白-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
- 内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 特点:语言豪放,情感真挚。
7.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
- 内容:描述了诗人登楼远望的景象,表达了壮志凌云的情怀。
- 特点:语言雄健,意境开阔。
8. 《绝句》 - 杜甫- 作者:唐代诗人杜甫。
- 内容:以绝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
- 特点:语言精炼,情感丰富。
9.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 内容: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
- 特点:语言优美,情感深沉。
10. 《题西林壁》 - 苏轼- 作者:宋代文学家苏轼。
- 内容:表达了诗人对西林壁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特点:语言流畅,寓意深刻。
在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全解、知识点、导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全解、知识点、导学导读这首诗是作者借看庐山风景对人生经历所包含的哲理作了精深的小结。
题西林壁①〔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②,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③,只缘身在此山中④。
注释: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②岭:顶端平长有路可行的山。
峰:顶端尖峭难以攀登的山。
③不识:不能认识,辨别不清。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与形状。
④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
这里指庐山。
古诗今读: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各山峰高耸,从远近高低看庐山又各不相同。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处在庐山之中。
读背韵律: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读背技巧:借景议论法前一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句描写景象为主,为下面议论奠定基础。
先“横看”后“侧(看)”,这是人们观看的习惯;对句讲述道理为主,因为“横看”视野开阔辽远,所以“远”字在前,这样理解记忆,前四字就不会错背为“高低远近”了。
如果有一点平仄的常识,还可从“平平(横看)”对“仄仄(远近)”的韵律着手记住。
后一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句先说“不识……”这一结果,对句解释“不识……”的原因。
这样的倒置因果句式,也是为了押韵的关系。
此外,这一联写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往往局外人更加客观正确。
这两句诗还可理解为作者身在官场,往往看不清官场的黑暗无道,常常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莫名其妙的处罚。
本联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普遍道理。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知识点+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讲解一、我会写组词暮mù(暮色、暮年、暮气)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题tí(题字、题诗、问题)侧cè(侧影、侧门、侧重)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庐lú(庐山、庐舍、草庐)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阁gé(阁下、阁子、阁楼)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须xū(必须、须知、须要)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二、我会认组词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三、多音字似sì(好似)shì(似的)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四、古诗大意《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
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一: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一、教学目标:1、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具准备:庐山风景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知道了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地方,那除了桂林山水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一些地方很美吗?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展示庐山风景画)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二)讲解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也学了古诗的学习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生答2.解诗题,知作者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墙:墙壁)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愈、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3.抓字眼,明大意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读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雪梅》(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雪梅》(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雪梅》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了两首古诗《题西林壁》和《雪梅》。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题西林壁》是唐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作者在西林寺壁上题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雪梅》是宋代文学家卢钺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雪梅花开时节赏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雪梅的喜爱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但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也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略古诗的美。
2.原因:古诗的语言表达较为简练,含义丰富,需要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和思考来理解。
同时,古诗中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也需要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认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美,然后教师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14《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作者苏轼。
这首诗以庐山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4. 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掌握古诗的一些基本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意境和哲理;学会用古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感受古诗的美;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庐山的了解。
1.2 出示庐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描述。
2. 朗读诗歌2.1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2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3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 理解诗意3.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3.2 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3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分析表现手法4.1 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
4.2 学生探讨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3 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感受古诗美5.1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古诗。
6. 总结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2 学生谈谈学习古诗的体会。
六、板书设计1. 《题西林壁》2. 诗歌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题西林壁》说课稿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题西林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庐山壮丽景色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帮助他们理解诗中的哲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题西林壁》;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义;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重点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并通过上下文和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对于诗中的深层含义,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来领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苏轼的背景和创作风格,引入古诗《题西林壁》。
3.朗读理解: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然后逐句解释诗中的意义和意境。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诗中的哲理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写一段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诗中的意义。
四年级上册语文三四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四单元的重点知识点解析第三单元: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古诗三首》1. 课文简说: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是《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前两首是宋代诗人的作品,第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三首诗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2. 重点词语:需要掌握重点词语包括“横”、“径”、“缘”、“绿”、“篱落”、“肥”、“恰恰”等。
3. 诗意理解:每首诗的诗意都需要进行理解,特别是《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二、《爬山虎的脚》1. 课文简说: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它的嫩叶、以及它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形。
2. 重点词语: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包括“舒服”、“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巴住”、“细丝”等。
3. 观察方法: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继续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领略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匠心。
三、《蟋蟀的住宅》1. 课文简说:这篇课文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观察蟋蟀时,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对蟋蟀的特点以及蟋蟀的住宅进行介绍。
2. 重点词语: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包括“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隐藏”、“倾斜”、“平台”等。
3. 表达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如何运用拟人手法描述蟋蟀的特点以及蟋蟀的住宅,并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第四单元:主题是“神话故事”。
一、《盘古开天地》1. 课文简说: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2. 重点词语: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包括“混沌”、“孕育”、“巍峨”、“辽阔”、“滋润”等。
3. 想象力的运用:理解课文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其中神奇之处。
二、《精卫填海》1. 课文简说:这是一篇精卫填海的故事,描述了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溺水后化身为精卫鸟,为了报复东海的凶暴,每天从山上衔树枝、木块填塞东海的故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古诗学习1. 古诗三首《暮江吟》作者:白居易重点字词:暮 (暮色)、吟 (吟唱)、题 (题字)、侧 (侧影)、峰 (山峰)、庐 (庐山)、缘 (缘由)、降 (降伏)、阁 (阁下)、费(费事)、须(必须)、逊(逊色)、输(输血)诗意理解:描绘了傍晚时分江边的美景,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重点字词:题(书写)、识(认识)、缘(因为)诗意理解:通过描写庐山不同角度的景色,阐述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作者:卢钺重点字词:降 (服输)、骚人 (诗人)、阁 (同 “搁”,放下)、评章(评议)、逊(不及,比不上)诗意理解:通过梅雪争春的描写,体现了事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哲理。
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1.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主要内容:描述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
重点字词:虎 (老虎)、操 (操心)、占 (占领)、嫩 (嫩绿)、顺 (顺风)、均 (均匀)、叠 (重叠)、隙 (空隙)、茎 (茎叶)、柄(叶柄)、萎(萎谢)、瞧(细瞧)句子解析:如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修辞手法:比喻(如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2. 《蟋蟀的住宅》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主要内容: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
重点字词:洞穴 (xué)、住址 (zhǐ)、专家 (zhuān)、慎重(shèn)、搜索(suǒ)、倾斜(qīnɡ)住宅特点:外部 (向阳、隐蔽、便于排水等);内部 (光滑、平整、简朴等)修建过程:先挖掘住宅的重要部分,再长时间修整。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谁来形容一下山岭与山峰有什么不同?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 示: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手臂,又做波浪状,表示 山岭起伏);师:从侧面来观赏,庐山的山峰——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 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二、说学情
孩子们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在阅读和习作过程中要继续培养学生写规范字的习惯,具备了朗读课 文的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体会重要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懂古诗的意思。 【情感目标】: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
2023-2024年部编版语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说课稿和知识点汇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一 课时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 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和课后作业及答案这九 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 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 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阅读感悟法,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 学活动中来。
《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西林壁》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说课稿1一、说目标我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注释,画、演等手段理解诗意。
2.想象诗中的画面,领悟诗文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并默写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
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第二学段的学生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标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
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凝练的语言。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诵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同时,背诵、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把握:四年级学生思维形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但是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2)理解古诗《题西林壁》的内容,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古诗《题西林壁》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题西林壁》。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古诗《题西林壁》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古诗《题西林壁》的内容,分析其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古诗《题西林壁》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深入理解古诗《题西林壁》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题西林壁》的全文、释义、译文、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的辅导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介绍、古诗鉴赏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题西林壁》的题目,提问学生对“题壁”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题西林壁》,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释义,理解古诗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题西林壁》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题西林壁》,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古诗的喜爱。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题西林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题西林壁》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7. 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2)结合课后辅导资料,深入研究古诗《题西林壁》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知识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题西林壁》,这可是一首很有深意的诗呢!先来说说作者苏轼。
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词文章都写得特别好,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咱们一句一句来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告诉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就更有深意啦!为什么不能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就在这座山里面呀。
这其实是在说,我们在看待问题、认识事物的时候,常常会受到自身所处位置和局限的影响,导致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再来讲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苏轼游览庐山,被庐山的美景所吸引,同时也对庐山的形态变化产生了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从这首诗里,咱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首先,它教会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就像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有时候换一种解题思路,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其次,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和判断事物的时候,要尽量跳出自己的局限,更全面、客观地去看待,这样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接下来,咱们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点。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生僻的字词,但是却把道理说得很清楚。
苏轼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庐山不同角度的样子。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大家还要注意诗词的朗诵。
要读出节奏和韵律,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样读起来就更有韵味啦。
关于这首诗的考点,老师也给大家总结一下。
一般会考察诗句的默写、诗句的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等等。
大家一定要把这些知识点牢记在心哦。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咱们再来看几个和它相关的例子。
五年级语文下册《题西林壁》复习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题西林壁》复习知识点【原文】题西林壁横看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明】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一样样:各不一样样。
不识:不能够认识,鉴识。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由于 ; 由于。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不停、山岳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表现各种不一样样的样子。
我之因此认不清庐山真实的面目,是由于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量的回味和深思。
因此,《题西林壁》不行是是诗人歌唱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贤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类认识是深刻的,是切合客观规律的,因此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真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委宛蕴藉,思致渺远,令人手不择卷。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简单。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朴实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爽的、先人未曾道的境地; 而这境地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真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短的,而其内涵倒是丰富的。
也就是说,诗语的自己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一致。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色,同时又正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亮的感性与清楚的理性交叉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真理的警句的原因。
若是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色的话,那么到了宋朝特别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类诗风是宋人在唐诗此后另辟的一条路子,用苏轼的话来说,即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9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知识点 (2)生字组词: (2)多音字: (2)形近字: (3)古诗大意: (3)问题归纳: (3)《暮江吟》同步练习 (7)《题西林壁》同步练习 (9)《雪梅》同步练习 (11)知识点生字组词:暮mù:暮色朝暮暮春暮年晨钟暮鼓吟yín:吟诗吟诵吟咏呻吟吟风弄月题tí:题字题目题材问题文不对题侧cè:侧面侧重一侧侧身旁敲侧击峰fēng:山峰峰顶高峰洪峰峰回路转庐lú:茅庐庐舍草庐庐山缘yuán:缘由边缘缘分有缘无缘无故降xiáng:投降降伏降服宁死不降降龙伏虎阁gé:阁楼阁下出阁闺阁亭台楼阁费fèi:花费消费费力收费煞费苦心须xū:必须无须胡须触须花须根须逊xùn:逊色谦逊稍逊一筹出言不逊输shū:输赢认输输血输送满盘皆输多音字:横:héng横冲直撞hèng蛮横识:shí识破zhì博闻强识降: xiáng投降jiàng降临形近字:暮(朝暮)墓(墓地)题(题目)提(提出)侧(侧目)测(测试)峰(山峰)锋(锋利)费(收费)沸(沸腾)输(输出)偷(小偷)古诗大意:《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知识点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
寺里墙壁上的。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练习题
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
横看:________________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果子野的早已秋天满山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这个想到心惊有点一就肉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