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学科读书汇报
计算思维指学生可以运用计算机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分析并解 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中包括抽象思维、数据思维、模型思维、 信息分析思维等。(人工智能、3D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 链等技术发展)
计算思维是学生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能够提高学生 的信息计算和分析能力,比如在编程学习中,计算思维起到了主 导作用,同时也是构成学习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
四、加强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1.需要维护自身的信息权益 2.维护信息道德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3.关注互联网时代的人文环境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操守 4.能够理性的看待网络新生事物 5.能够以理智、冷静的态度分析庞杂的网络信息,分辨其中的善恶
真伪 加强信息技术道德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代青年所承担
续性评价,必须走好的“四个步骤”:制定方案、确定评价反馈的 内容与方式、论证方案、公开评价标准。(以王婧宇公开课案例 说明)
怎么做(信息技术)
两个前提: 1.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育人价值。 2.教师要深刻理解并尊重学生。
怎么做(信息技术)
四个策略: 1.选择情境素材的链接策略。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明确指出:
1.“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 这一部分从什么是“好的教学”的视角,对“深度学习”应该怎样做出
的讨论。
2.“深度学习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活动” 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时,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的区
别、“两次倒转”的教学机制、“发现学习”的优势等基础上,提出 的“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提供恰当教学材料”“帮助学生亲身经历 和建构”——教师应该做的三件事,以及做好这些事必须要应做 的功课。
为什么推进
1.“深度学习是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2.“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 3.“与世界同行: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借鉴”。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2017版)
首次提出用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来衡量学业质量,并以学科核心素 养及其表现水平作为衡量学业质量的标准,以此来描述不同水平 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对学生不同学习结果的评估更加明确。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做好“转变教学方式”的准备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行为 学科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 与创新
信息社会 责任
个体运用计算机科 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 信息社会中的
学领域的思想方法,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 个体在文化修
在形成问题解决方 案的过程中产生的 一系列思维活动
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 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 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
养、道德规范 和行为自律等 方面应尽的责
2017年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内涵
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 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 表现
学业质量水平
根据问题情境的复杂程 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 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 探究模式或价值观念的 综合程度进行划分 共有4级
学业质量水平与 考试评价的关系
学业质量标准阶段性评 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 试、学业水平等级性考 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2017
2013
(一)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 的合格公民 (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 身学习的平台 (三)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 信息技术课程 (四)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 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五)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 康的信息文化
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个体对信息的 敏感度和对信 息价值得判断 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
2017年版课程标准
2017年版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针对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指导纲要。
它的出台旨在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等方面对2017年版课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2017年版课程标准明确了教育目标。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智力品质、体质健全、创新创造能力等。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并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
其次,2017年版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学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科学安排各个学科的课程。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是基础学科,需要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得到适当的安排。
此外,还有综合实践活动、艺术与音乐、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内容,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再次,2017年版课程标准提供了实施方案。
针对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课程标准制定了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
例如,小学课程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初中课程拓展知识面,高中课程则注重深化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此外,课程标准还提供了教学活动、评价标准和资源支持等方面的指导,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指南。
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明确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为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
它也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它对于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提供了规范和支持。
总的来说,2017年版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变革而制定的重要文件。
它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教育部也将继续关注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进展,不断完善课程标准,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江苏省初中信息技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 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 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 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 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 战的人生经历。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介绍与分析
常州市第一中学 林厚从
2008年1月17日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背景
随着我省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的硬件条件已成熟;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推广执行,我省高考方案的调整; 积极探索一套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2、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
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 4、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5、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即时通信工具、下载工具; 4、信息的甄别和引用:对各种信息的评价,来源和形式,全面性、科学性、时效性等; 5、信息的管理:文件类型、合理使用文件夹管理个人电子信息、文件的(解)压缩等;
第1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是有价值的; 思考(信息)技术的存在和价值,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 初步了解信息、数据、编码的知识,体会编码的原理和目的;
例谈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
例谈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作者:徐新中李琼宋健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年第20期《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嵌入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历的社会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
”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钻研、运用教材时充分考虑生情、师情、校情,积极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创设。
创设生活情境,激活思维火花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课程,其课程性质强调了学科教学应注意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画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围绕教材以“二送礼物”为题创设了以下情境:1.导入环节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件礼物,先看第一件礼物(出示图片:两辆自行车,一辆车轮是方的,一辆车轮是圆的),你们选哪一辆车骑?为什么?(学生回答)圆在生活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你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圆。
(板书:画圆)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以自行车作为例子,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圆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其研究圆、画圆的浓厚兴趣。
2.拓展环节播放“第二件礼物”课件,教师随音乐讲解:“生活中充满神奇,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圆形的,水波是圆形的,轮胎是圆形的……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圆的研究,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坚持不懈地研究圆,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希望同学们能从认真画好一个圆做起,做一个生活中、学习上的有心人,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和学习本领。
”安排“第二件礼物”内容,既前后贯通,又让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学科无痕整合,体现综合实践课程的特性,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无穷魅力,长期点滴的文化熏陶终将汇成淙淙的溪流,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提升。
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策略
-025-2021年第46期(总第298期)教改引 言教学设计即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教育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估,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优秀的教学设计来源于对教材的正确解释和深入解读,从本质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分析、研究、体会、解释,理解教材内容、学科内涵、教育功能等多重意义。
同时,其还来源于对学生的正确分析与精准把握,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案例支持教学。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尚未有独立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模块。
部分省份出台了本省的课程指导纲要。
例如,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多次进行完善修订。
2017年“修订稿”更名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
目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一般是使用以省(市)为单位编写的地方教材,满足本地教学需求。
现行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特别是2017年后修订的教材,受《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影响,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导向。
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立场解读教材,教师要从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了解整套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把握教材的系统性。
同时,教师还要对教材中的实例进行细致解读、微观透析,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观[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更迭周期较短,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上各省不同地方还有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学生经验也各有不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悬殊较大。
因此,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当前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再设计。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版)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四个内容领域之一,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内容。
为规范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本纲要立足于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背景,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教材编写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做以下规定。
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形成继续发展自己在信息技术某项特长的愿望;形成从环境中敏锐地捕捉信息的意识,并对信息的价值做出恰当的判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维护常识,能够主动防范或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责任感。
二、分目标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也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另外,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在塑造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方面的特殊需要,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优势,本纲要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行为与创新”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小学阶段(一)知识与技能小学阶段应强调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理各种信息的需要。
为了有利于学习迁移,小学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的基本结构,包括信息、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工作过程。
1.通过完成各种任务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并逐渐达到熟练,能够利用计算机存储与管理各种信息资源。
2.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一般常识,能够从表达思想观点的角度,形成对各种信息表达形式的初步认识。
江苏省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目录
江苏省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目录江苏省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苏科版)目录上册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第2课认识计算机第3课七巧板游戏第4课“我的电脑”窗口第5课认识键盘第6课键盘输入第7课初识画图第8课画圆第9课填充颜色第10课画矩形第11课画线第12课修改图形第13课画多边形第14课复制与粘贴第15课调整图形第16课添加文字第17课遨游因特网第18课网络文明小公民第19课便捷访问网站第20课下载图片第21课浏览图片第22课下载文字第23课下载网页第24课下载和安装软件第25课欣赏MP3音乐第26课复制声音第27课编辑声音第28课播放影音文件第29课文件大管家第30课共享资源下册第1课认识Word 第2课输入文字第3课修改文字第4课修饰文章第5课制作课程表第6课插入图片第7课美化文章第8课设置版面第9课申请电子邮箱第10课收发电子邮件第11课漂亮的电子邮件第12课添加附件第13课管理邮箱第14课走进论坛第15课发贴与回贴第16课上传附件第17课建立个人博客第18课装饰个人博客第19课充实个人博客第20课管理个人博客第21课走进PowerPoint第22课编辑演示文稿第23课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第24课设置幻灯片背景第25课调整幻灯片第26课插入影片和声音第27课幻灯片链接第28课设置动画效果第29课保护珍稀动物第30课了解历史展望未来选修第1课认识LOGO 第2课画楼梯第3课画虚线第4课画正多边形第5课画星星第6课画风车第7课彩色世界第8课画组合图形第9课定义过程第10课保存和调用过程式第11课过程的编辑第12课认识机器人第13课机器人的组成第14课学生机器人第15课传感器第16课学生机器人平台第17课学生机器人行走第18课学生机器人跳舞第19课学生机器人比赛第20课搭建机器人。
思维可视化工具助力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2021年第4期教育教学1SCIENCE FANS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增强其在未来社会对信息的应用与创造能力。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指出,计算思维是新时代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计算思维与信息技术素养的其他维度相互支持、互相渗透,集中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2]。
1 思维可视化的定义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是教学改革中逐渐被接受的事实。
思维具有隐性特征,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将其生成过程清晰展现出来,这体现了思维的可操作性。
教师可从提高教学效能出发,借助评价载体,考查学生计算思维训练的实际效果[3]。
思维可视化是指利用图例等,将思维展示出来,促进行为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整个问题解决过程只存在于思维活动中,而且这个过程往往容易被忽略。
同时一些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答案,并不重视思维的生成过程。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实现思维可视化,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训练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
2 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图形是直观形象的语言,容易让人接受,且一般不会遗漏重要内容。
所谓思维可视化工具,就是利用计算机将思维过程转变为图形的创作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此类工具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2.1 思维导图类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思维“地图”。
此类工具包括百度脑图、Mindmanager 、Xmind、FreeMind等。
思维导图在使用上,注重的是表现知识的分类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层级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思维导图更多的是应用于对陈述性知识的归类,但这仅是学生思维的一部分,而要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维度,仍需其他的可视化工具来补充。
2017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2017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一、前言2017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新的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的一次重大变革和更新。
新的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了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需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评价、管理、创造和传达的能力。
学生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养成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信息检索、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项基本目标。
学生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编程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学生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新的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建立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
2. 数字化工具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各种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等,培养学生的数字化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3. 信息检索与评价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评价能力,学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如何评价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
4. 创新技能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学生将学习基础编程、创意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等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体例与格式要求
附件1教学设计体例与格式要求一、体例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确立的课程目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科思维方式的形成,选择与课程标准一致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机融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把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处。
体例要求如下:1.课程纲要要求:或课程纲要中的内容要求是课程目标的细化,它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通过解析内容要求,架起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之间的桥梁。
2. 学习内容分析:内容要求中表述的学习内容比较宽泛,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其进一步“解压缩”,以准确判定其中所包含的具体学习要点,分析与其它学习内容的联系。
一方面有助于正确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准确理解学习内容的特征和学习意义,从而设计出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课程纲要中的内容要求以及教科书是选择学习内容的基本依据。
3. 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学习者己经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基础,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以确定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二是分析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学习者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等个性特征,如年龄、学习兴趣与爱好、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
并依此设计多元和可选择的教学方案,以便于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状态学习,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析实际上就是确定学习目标的精确内涵,也就是每项学习目标所针对的知识点类型以及学习层次。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应指向促进人的发展。
这就需要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进行仔细的遴选和细化,并以学习劳动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发展学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常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出来,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行为动词指学生的具体行为,选用的行为动词应指向清晰、具体、可检测,尽可能指向探究式的学习;行为条件是指行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原始”、“真实”的问题情境,提高面对复杂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表现程度指行为主体达到标准的程度。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的通知.doc
5.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4到6年级、7到8年级,研学旅行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
8.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环境、国防、安全等专题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
9.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三项专题教育的课时原则上从地方课时和班团队活动时间中安排。预防艾滋病教育主要在7到9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毒品预防教育主要在5年级到9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环境教育从小学1年级到9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校可利用教学挂图进行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借开展三项专题教育活动,加重学生负担,强行向学生推荐学习材料。
6.小学1至6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地方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初中阶段可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中小学还可在美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
7.晨(夕)会、班会、少先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统筹安排,整合实施。1-2年级少先队活动每周1课时,放到“地方和学校安排的课程”时间中安排。3-8年级少先队活动每周1课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安排。
附件: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的通知
苏教基〔2017〕9号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2017版)(可修改).ppt
首次提出用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来衡量学业质量,并以学科核心素
养及其表现水平作为衡量学业质量的标准,以此来描述不同水平
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对学生不同学习结果的评估更加明确。
︵。︵
7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做好“转变教学方式”的准备
︵。︵
8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行为 学科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
13
能力
任
︵。︵
5
2017年新课程标准
课时设置
必修课程:3学分 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
选择性必修课程:每模块2学分 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新课标课程结构的调整,不仅促使信息技术
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进一 步顺应我国高考改革,兼顾升学与个性化发展, 凸显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我国对数字化时代创 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
9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 改变教学理念, ➢ 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 ➢ 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
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
10
如何开展项目学习
︵。︵
11
从课改理念到教学实践能力
项目学习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
12
项目学习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课例:体验人工智能输出结果; (4).我们的操作是如何提高系统智能程度的。
︵。︵
6
2017年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内涵
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 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 表现
学业质量水平
根据问题情境的复杂程 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 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 探究模式或价值观念的 综合程度进行划分 共有4级
苏科版三年级信息技术17《绘制图画》说课稿
苏科版三年级信息技术17《绘制图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绘制图画》这一课是苏科版三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使用电脑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绘图软件的基本功能,学习使用绘图工具,以及制作简单的图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但同时,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绘图软件的使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实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绘图软件的基本功能,学会使用绘图工具,制作出简单的图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绘图软件的基本功能,学会使用绘图工具。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图工具制作出具有创意的图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演示法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通过演示法,直观地展示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精美的图画,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演示:教师讲解绘图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3.学生实践: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主探究和实践,运用绘图工具制作图画。
4.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共同完成任务。
5.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价他人的作品,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
2017年,新课标,信息技术第四章
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模块1数据与计算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迅猛增长,数据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模块针对数据(包括大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分析,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模块是信息技术课程后续学习的基础。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合理处理与应用数据,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本模块包括“数据与信息”、“数据与处理”、“应用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分内容。
【内容要求】1.1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信息的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法。
1.2在应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生活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1.3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1.4通过典型的应用实例,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
1.5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完成分析报告,理解对数据进行保护的意义。
1.6,从生活实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
1.7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感受算法的效率,掌握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方法。
1.8通过人工智能典型案例的剖析,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巨大进步和应用潜力,认识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提示】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项目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帮助他们探究数据与计算的知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
(1)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通过整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工具(如移动终端开端、硬件网络学习平台、编程软件、应用软件等)表达思想、建构知识。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 2017年)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2017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符合江苏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江苏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江苏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江苏教育实际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切实加强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普及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和提升劳动与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对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全民劳动与技术素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劳动与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素养为总目标,是重视设计、强调操作、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综合、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构建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手脑并用与知行合一,增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发展工程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技术理性和个性品质。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2017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 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标和教育内容,在⽴德树⼈、⼈才培养中发挥着核⼼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了新的思想与⽂化内涵。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与创造⼒,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
在课程改⾰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推进素质教育、努⼒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提⾼公民科学技术⽔平、增强国家⾃主创新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教学质量,为学⽣的全⾯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的空间。
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动计划纲要》《新⼀代⼈⼯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门以培养学⽣的信息素养为总⽬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与创造⼒,对个⼈发展、国⼒增强、社会变⾰有着⼗分重⼤的意义。
(⼀)课程性质1.基础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的信息素养为⽬标,具有⽂化教育意义;⼆是在⾯向实际应⽤的过程中,要求学⽣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才打下基础。
2.⼯具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具性,旨在使学⽣掌握常⽤的信息技术⼯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系统的适应⼒,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智能技术、机器⼈技术及物联⽹技术,提升运⽤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 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1.基础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工具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适应力,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提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强调引导学生亲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起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4.发展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学习,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培育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课程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义务教育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技术,创新技术设计,认识技术利弊,为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结构应遵循数字化环境发展需要和学生认知特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科思维品质的培育,养成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社会道德、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3.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
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以帮助学生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性,嵌入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历的社会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与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4.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情境,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使用多元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真实问题和情境,在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具体的生活和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术,用与创新技术,形成运用技术的责任意识。
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5.重建课程的评价体系,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课程评价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利用多元方式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采集学习数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优化教学,评估学业成就。
评价体系要体现学生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感知世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情境中的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工具与评价方式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和协作地进行问题解决,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应为不同学生提供多元的评价量表,促进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既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
它们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二)课程目标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程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算法、程序设计、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与基本操作,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字化表达的常见问题,初步感悟信息技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尝试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践过程中,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感知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与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小公民。
三、课程结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都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初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五个模块。
“信息技术基础”小学72 学时,初中54 学时,“算法与程序设计”小学和初中各18 学时,“人工智能初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三个模块小学各18 学时,初中各12 学时。
模块构成如下表所示:四、课程内容模块 1 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了世界。
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常见软件和典型网络服务,是现代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之一。
本模块针对个人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而设置。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了解常见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及基本工作原理,学会运用合适的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网络基本知识,体验网络的基本应用,初步感悟信息技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在数字化表达与创新活动中初步培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
本模块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具体内容及说明如下:1.信息的识别与获取(1)知道信息的含义,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信息存在的普遍性。
(2)知道信息有多种来源,尝试根据信息需求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3)了解关键字的意义及常见搜索引擎的特性,能提取合适的关键字,会使用基本的搜索技巧查找网络信息,并提高搜索效率。
(4)能将网页及网页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中。
(5)了解几种不同的网络下载工具及其特点,利用其提高下载效率。
(6)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利用终端设备阅读多种形式的电子读物,初步体验多媒体在呈现信息方面的优势。
(7)能判断信息的有用性和时效性,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并能综合多种因素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
(8)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包括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等,获取他人信息时注意记录来源、作者等信息,不盗用他人作品。
例:在引用受著作权保护的网络资源时,要取得著作权持有人的允许,并以恰当的方式表示感谢。
(9)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病毒、木马、恶意代码及其他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
(10)在复制文件或与他人传递、共享文件的过程中,知道可能存在病毒侵袭的风险,并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2.信息的存储与管理(1)了解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构件及其作用,知道计算机如何通过这些构件工作。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方法及信息的度量单位,能读懂信息存储空间及文件的大小。
(3)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会使用键盘和鼠标器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能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管理与维护。
(4)知道操作系统的基本作用,尝试使用几种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Linux 或Android 等)并比较其异同。
(5)知道常见的计算机文件类型,能根据文件分类的需要,创建文件夹层级结构,保存多种文件,会给文件夹和文件进行有意义地命名。
(6)了解文件的主要属性信息,能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操作管理,尝试在局域网内共享文件。
(7)能使用系统的搜索功能从本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中查找所需要的文件。
(8)会使用工具对文件进行压缩和解压缩,以方便传输或节约存储空间。
(9)知道由于硬件损伤或病毒侵袭会造成信息丢失,养成及时备份文件的习惯。
3.信息的加工与表达(1)能按规范的指法操作键盘并熟练输入字符,会使用一种汉字输入法。
(2)能在字处理软件中对文字进行插入、删除、分段等简单编辑。
能根据表达和文体格式的需要,设置文字、段落及文档格式。
能在电子文档中插入图片或表格并根据需求进行编辑,体验利用图片或表格组织与表达信息的特性。
例:综合使用字体、字号、对齐方式及段落设置,编辑常见应用文档,如通知、留言、书信和小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