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张国荣分析 (1)

合集下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授提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授提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授提纲第一章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一、人类行为1、人类行为的涵义狭义的“行为”仅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活动。

广义的“行为”则指个体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除了狭义的行为外,还包括只能通过表象去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

教材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是由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三部分组成,分为三个行为层次。

人类行为的分类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判断标准第2-3页(3)正常行为通常指同时符合下列标准: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

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

行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

(4)正常与异常行为的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2、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人类也在不断地改变社会环境。

多样性:不同的需要引发不同的行为。

动态性:各种环境的变化及人类自身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态变化。

指向性:人类行为有其固有的原因,同时也会指向特定目标。

可控性:人类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如婴儿的运动行为。

二、人类的需要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个人的需要。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

该门课程以环境中的人为核心思想,以人生全程发展为主线,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一.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

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性、整合性。

第一,适应性。

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亦即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多样性。

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如哭、笑等,也包括可以间接观察到心理行为,如思想、意欲、恐惧以及态度等。

第三,变化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它既包括人类由于如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

第四,可控制性。

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了解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思考过程和方向,并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第五,整合性。

由于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的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整合。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来看,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所谓常规事件,是指该事件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身上,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

非常规事件则是指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的不寻常事件,即不会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事件,包括愉快的事件与不幸的事件。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生命周期:婴儿期,学习与照顾者建立基本信任关系。

学龄期,发展认知与智能,增进控制自己及环境的能力。

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环境概述

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环境概述

阶段
关键任务
家庭转变
两个家庭:未分离的 接受父母与子女的分离 自原生家庭分化、发展亲
子女
密同侪关系
由新婚形成的家庭: 新婚夫妇
新系统的认同
婚姻系统形成、夫妻融入 扩大家庭
有年轻小孩的家庭
系统接纳新成员
调整婚姻系统,使小孩有 空间,学习教养角色。
有青少年小孩的家庭
家庭界线更有弹性
亲子关系转变,允许青少 年进出系统,中年危机。
•在其中个人与他人进行紧密的互动,经验到各项 人际关系、角色和互动模式,并且受到这些关系 和活动的影响。
•除此之外,这些互动对象本身的各项特质(年龄、 性别、人格、情绪、认知能力等方面)也是重要 的考虑因素。
中间系统(mesosystem)
• 中间系统:是指个人生活周遭的各种微视系统亦会 形成互动关系,并且彼此影响的网络
特征
刺激嘴部的经验获得快乐
18个月-3岁 肛欲期 主要的乐趣来自刺激肛门的经验
3岁- 6岁 性器期 快乐来自刺激性器官的经验
6岁- 12岁 潜伏期 压抑或否认性方面的需求
青春期的开始 生殖期 性成熟有性需求及生殖的能力
发展相关理论(四)
学派
代表者
主要内容
顾里(镜中之我)
自我意像可以反映出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 形象。
生理层面
社会层面
心理层面
精神层面
评估与处遇模式
社会单元
校个 、人 职、 场家
、庭 地、 方小
政区 府、

社会问题
贫穷、单亲、失业、家暴、性 侵害、独居老人、
社会工作方法
生命阶段
评估人类行为的多面向架构
• 生物生理层面
生理成长与发展 生理成长危险因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行为(1)定义:①狭义:直接可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

②广义:即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指个体的一切外显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与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2)特点①、适应性(能动的适应)②、复合性(多种因素的影响)③、变化性(一生不断变化) ④、多样性(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⑤、累积性(学习、代际传承)(3)行为的种类①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②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行为」、「适应行为」。

③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④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4)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

如从弃老到尊老养老等。

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如上学“适龄儿童"、天才儿童班等。

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不代表价值判断,不意味着异常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有问题的.2、环境(1)涵义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

(2)分类①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

A主要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5大因子组成。

B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a.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b。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c.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d。

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环境面貌.e。

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

f.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对于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仅包括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也包括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人际关系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探讨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从文化因素、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个人和群体行为模式。

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孝顺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

这在家庭和社会中产生了一种团结、亲情和责任感的氛围。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倾向于追求个体的利益和目标。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社会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

其次,地理环境对人类行为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环境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

例如,土地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社会和狩猎采集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自然资源稀缺的地区,人们往往需要更加合作和共享资源,形成了合作社区和互助网络。

相反,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个体相对独立和竞争的特点更加突出。

此外,城市和乡村的地理环境也会带来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城市环境的匿名性和多样性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矛盾,而乡村地区的亲密关系和凝聚力可以促进社区的稳定和共同发展。

最后,历史因素对人类行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事件和经验会影响个体和群体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例如,长期的战争和压迫可能导致人们对权威和集体的依赖,形成一种从属和顺从的心态。

相反,经历过民主革命和自由运动的社会,个体更加重视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念,注重个体权利的保护和尊重。

历史因素还会对社会结构和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综上所述,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化因素、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共同构成了社会环境的基础。

了解和理解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关系。

人类行为是指个体或集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所展示的行为方式和模式,而社会环境则包括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各种条件、制度、文化和资源等。

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和幸福。

首先,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我们通过我们的行为将个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社会整体。

个体的行为会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比如,一个人的购买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商品流通,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一个人的选择行为常常会受到文化、家庭、教育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人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内在的动机和个体的特点驱动,也深受外部的环境因素所制约。

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行为塑造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比如,一个人在一个秩序良好、法治健全的社会环境中更容易遵守法律法规,更倾向于表现出公平、诚实的行为;而在一个混乱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可能更容易沉迷于违法乱纪的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中的资源分配、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等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和机会均等性。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还体现在社会群体层面。

个体的行为会与社会环境中的其他人产生互动和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和文化特征。

社会环境中的群体行为会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教育等传播给其他个体,进而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某个社区中,如果某一行为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那么它就会成为社会常态,促进该行为的扩散和效仿。

这种社会效应会进一步影响到个体的行为选择和行为习惯。

对于个体而言,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也直接决定了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个人如果身处在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中,如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等,他往往更容易获得满意的生活体验。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对于塑造人类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和引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定义与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社会背景。

它包括了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规范和制度等方面。

社会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行为模式:社会环境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念,还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2. 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通过制定和传递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

这些准则可以是法律法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它们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范围。

3. 影响价值取向: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崇尚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可能会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益和个人奉献,而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则可能使人们更加强调个人成就和物质追求。

二、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具体影响1. 社会认知: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方式。

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可以促使人们对他人更加怀疑和警觉,而一个合作共赢的环境则会培养人们的信任和合作意识。

2. 社会正义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正义感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反之则可能导致不公平和社会不满。

3. 社会支持与孤立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支持和孤立感产生影响。

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个体克服困难,而一个冷漠和孤立的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的退缩和自卑感。

三、调节社会环境与改变人类行为了解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社会环境,实现积极的行为变革。

以下是一些调节社会环境的方法:1. 培养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笔记

类行为与社会环笔记导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1、公式:B=f(P●E)B表示人类行为,P表示个体,包括一切内在因素(根源是人的本能,人的内在需要),E表示环境。

此公式即为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函数或结果。

汶川地震后社会治安与智利太子港地震后社会治安的比较。

2、人类行为的分类:广义的分为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还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还有正常与异常之分。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整合性。

4、人类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5、社会环境的构成: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单位组织、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6、社会功能与“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的一个表白。

(1)社会化概念: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简言之,即为人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

(2)社会功能:即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发展成有所创举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

社会功能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接点。

7、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8、人类行为究竟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还是后天环境决定?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马克思的观点需要--思考---行为----结果---需要……补充(课外知识):人类适应生活的需求:寻求满足自身成长和获得资源的需求、控制即时性心理满足、分析判断状况及利弊并作出选择的能力、计划筹划未来能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体行为与社会背景的互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体行为与社会背景的互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体行为与社会背景的互动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行为也对社会背景产生反馈和互动。

本文将探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要明确的是,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了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以及人们所处的物质条件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一个以崇尚礼仪为主的文化中,人们的行为举止往往更加规范和讲究。

而在一个注重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可能表现出更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也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压力和影响。

人类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常常会受到社会的评判和认可。

例如,在一个追求物质享受和成功的社会中,个体往往会受到追逐财富和地位的压力,从而在行为中表现出竞争和追求的倾向。

而在一个注重共享和合作的社会背景中,个体则更可能表现出合作和互助的行为。

另一方面,个体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反馈和互动。

个体的行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环境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例如,个体对环境的破坏性行为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引起社会对环保意识的关注和行动。

同样地,个体的创新和进步也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创造性的行为、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变革都是源于个体的努力和创造。

需要强调的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社会环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同时个体的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反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关注。

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个体的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反馈和塑造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类行为的动态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为社会建设和个体发展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先天”与“后天”论 三、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社会工作的基本思想是人生存在环境之中,并与环境持 续地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 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 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 能得以发挥。 (4)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在 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1)
1、生物过程 遗传是指父母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
征和行为特征可通过遗传基因传给子代的生物学过 程。 (1)生命的心理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冲 击力经由大脑而传递的化学过程的组合。 (2)由于遗传因素的作用,人类能够以不同的方 式适应环境并灵活地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 (3)人类行为也有可能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
问题
1、家庭暴力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有哪些? 2、结合材料分析王强施暴行为形成的原因 。 3、材料中反映秦女士的问题和需求是什么? 4、如果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你会如何帮助
秦女士改变现状?
简要提示
1、相关概念、理论和政策:家庭暴力、人类 行为、社会环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 论、婚姻政策。
2、社会工作实务、操守或价值观:家庭社会 工作、社会工作的保密原则。
语?
二、讨论 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遗传决定论、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课堂笔记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课堂笔记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课堂笔记一,人类行为1,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包括两个子系统。

第一子系统:人是可以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第二个子系统:人可以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社区单位、民族)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3,人类行为的特点:1,适应怀2,多样性3,动态性(变化性)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

4,人类行为的划分:1,按照是否符合常规:正常行为、不正常行为。

划分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人体的主观体验。

2,按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胎儿期、婴幼儿期(出生——3岁)、学龄前期(3——6)、青春前期(6——12)、青少年期(12——20)、成年前期(20——24)、成年期(24——65)、老年期(65——?). 5,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

定义:人类的需要引起人类的动机,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

(合适的目标诱发动机,目标性质决定手段性质,手段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着目标是否实现)二,社会环境1,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的影响因素,如生物环境、遗传、心理状态、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行成的社会系统。

2,特点:1,从来源与作用角度看:常规事件、非常规事件。

2,影响因素绪论一,其研究对象(一)从微观上认识:1,个体在社会情境的产生社会行为的背后的动机意向意志情绪,以及它们如何形成以上复杂的精神生活。

2,F。

H Allport 1924 是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

社会行为:刺激他人以及他人对自身的影响一种反应。

社会意识:对社会事物以及社会反应的意识。

(二)研究对象宏观认识:主张研究社会生活或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

(美)罗斯认为社会现象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心理。

静态:信仰、文化、习俗、宗教、价值。

动态:罢工、革命。

(三)几点说明:1,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反应社会事物以及社会关系,并且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 社会化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形成的基础。

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交往、角色扮演、价值观传递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约束。

2. 形塑行为: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教育、工作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长大,家庭环境的关爱或冷漠、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其性格和行为产生影响。

3. 行为反馈:人类行为的结果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反馈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受到社会认可,会对其获得奖赏或惩罚,从而影响其行为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4. 社会问题和挑战: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会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

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的新行为需求和适应方式的变化。

总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人类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影响,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社会工作概论第六章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概论第六章人与社会环境

2、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经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阶段 出生到3岁,是本我阶段。此阶段表现与生俱来 的欲望,旨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 3岁—6岁,开始发展自我。本我遭遇挫折,欲 望在现实中被粉碎,产生自我。自我是现实取向 的,为本我服务。 6岁开始发展超我。超我是道德取向的,是对 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以及对良知、是非、对 错的判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解决儿童问题的对策
1、把握不同阶段儿童的基本特性,剖析偏差 行为的微观机制。 2、领悟儿童问题乃至偏差行为的宏观原因。
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青少年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强调青少年时期的 认同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关键环 节。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青少年 处于习惯期,需要遵守成人或他人的命令, 实现社会期望的行为。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内涵
一、儿童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儿童发展理论 1、心理和性理论
认为,欲望是人的重要基础,是一种心理和性的能力。 从出生到18个月是口欲期 从18个月到3岁是肛欲期 3—6岁是性器期 6—12岁是潜伏期 12岁以后是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不同时期儿童的各种需要都应该得 到恰当满足,满足太多或太少都会使人格受到影响,并可 能导致其人格变异。
第四节 老年社会工作
一、老年行为和社会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对自己 一生的成就进行反思。
(二)伯克莱的成长研究发现,老人 的人格和适应情况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1、成熟型 2、摇椅型 3、防卫型 4、愤怒型 5、自怨自艾型
(三)卡明和亨利的撤退理论
老年不一定是中年期的延长,而 是老人从现存社会角色、人际关系 及价值体系中撤离。这种撤退并不 是社会力量压迫的结果,而是老化 现象中一种内在的成长过程,使老 人形成自我中心、自我满足的现象。

张国荣影视作品分析

张国荣影视作品分析

人生如戏亦如梦嬉笑怒骂皆做真——张国荣的光影人生如果将香港电影从80年代初期至今的二十几年历程比作一幅画卷,张国荣无疑是用其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质在这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从不是重誉加身的影帝级人物,但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却可以在时间中酝酿沉淀,多年后重拾旧时遗珠,依旧得到满鼻芳香。

电影是人类社会的反应,人性的折射。

一方小小荧幕上演无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道出每个普通人心底最平常的波动感触。

作为一个出色的专业演员,张国荣不仅‘活在人物的生活之中’传神演绎每个角色,使之脱离平面的剧本,鲜活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他的很多作品也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息息相关。

李正欣曾指出“张国荣的一生不但反映了香港本土文化的转变,也标志香港这个城市兴旺的一段历史”。

一九八七年“中英草签”,他在《胭脂扣》里演出半世纪爱情誓言的绮丽与幻灭;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他又在《春光乍泄》里反复道着“不如从头开始”,仿佛历史的轻语呢喃——回顾他的演艺生涯,不仅是一次对表演艺术的探求之旅,也是社会历史的小小缩影。

不同时期的张国荣有不同的风情,其所演绎的角色也散发不同的光华,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之下,折射不一样的美丽。

每一份单纯的美好,都会在岁月中渐渐老去——在孤独中畏缩独行的十二少。

《胭脂扣》拍摄于1987年,不仅是张国荣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与梅艳芳两大巨星合作的开始。

《胭脂扣》中那个风华绝代,世家弟子气质十足的十二少,亦成为不少荣迷心中经典角色。

但这并不是一个讨巧的角色,对如花的言而无信,在死亡面前的胆小怯懦,甚至在影片最后老态龙钟的十二少颓唐潦倒的样子都可以使人对这个人物产生厌烦。

但张国荣的演绎却使这个标准的‘负心郎’获得了颇高的人气。

影片中有两个场景在丰满人物形象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十二少学戏不顺,在空旷的戏台上将从地摊买到的胭脂扣赠与如花,给如花带上胭脂扣后突然紧紧将其拥如怀中。

他轻柔的动作和热烈的拥抱充分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不是不爱,只是无力去爱。

社会工作概论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OK

社会工作概论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OK
6
•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 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后来荣格 (C G Jung)、阿德勒(A Adler)、埃里克 森(E H Erikson)等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 修正和补充,史称“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 析学说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潜意识以及由意识与潜 意识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紧张、压抑、焦虑等情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 通常所说的“行为”一词,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 之分。狭义的“行为”,仅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 活动,而广义的“行为”,则指的是个体针对环 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除了狭义的行为外,还 包括只能通过表象去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 当然,在这一广义的“行为”概念下,对行为的 本质和具体过程,不同学科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关于这一点,本章第二
7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 • 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nh B Watson,1878—1958)创立的一个
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智过程是难以观察、难以验证的,传统心理学以 心智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使心理学陷入哲学思辨和神秘主义的境地;要使心理学成 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摒弃对心智过程的研究,而以可观察的外在行为作为惟一的研 究对象。行为主义认为,任何行为都是由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人类行为的基 本过程就是刺激(stimulus)—反应(response),简称“S—R模式”。刺激和行为之间 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寻找刺激和反应之间 的种种对应关系,寻找人类行为过程中的各种S—R •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完全可以训练的。因为,既然人类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 并且遵循S—R模式,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刺激的不断变换来对人类的行为反应进 行训练,使其养成所需要的固定的行为反应模式。这就是行为主义所说的“学习”。 后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对S—R模式进行了一定程 度的改进。比如,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观点,即个体并不一定非要亲身经历 某种刺激后才会做出某种行为反应。事实上,他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 •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取向是强调外部环境的刺激模式对人类 行为的影响。根据这种理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案主的行为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总结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总结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总结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李爱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主要围绕“情境中的人” 这一主题,从纵向上按时间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九个时期,从横向上按空间将人的活动场所划分为母体、家庭、幼儿园、学校、职场、社区、公共场所等地,分别讨论处在不同时间段上的个体,其行为发展与不同空间场所的关系,目的是帮助同学更好的理解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化过程、影响社会化过程的因素、以及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矫治方法。

本学期第一次开设本门课程,教学中在教材选择上注意到教材的体系性与逻辑性;课件制作突出三条教学主线:环境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性行为、个体社会不适应性行为及其矫治;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结合。

教学结果得到同学肯定,与此同时,同学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的内在联系,注重教育学生如何运用社会学原理去分析当前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与现象。

教学方法上要进一步加强教与学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这些建议言之有理,对今后改进教学工作很有帮助。

作为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结合同学的意见与建议,在反思本门课程教学时得出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1、课程主题与主线:人类行为学(行为问题——环境原因——矫治方法)2、基本理论与知识(1)基本理论♦社会化理论:个体的行为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成长阶段理论:个体的成长或行为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障碍与危机。

♦社会工作理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障碍与危机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与干预。

(2)基本知识♦生理学与医学知识。

♦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技术。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知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青春期与更年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与重要的两个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问题和陷入危机的时期,所以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这两个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物传记——张国荣政治法律系社会本091班孙志鹏 2009719128《禁色的蝴蝶》洛枫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不疯魔不成活——张国荣(1959.9.12-2003.4.1)大家好,相信各位都很熟悉这首歌曲吧,没错,这是《霸王别姬》电影的片尾曲。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多都会对主人公程蝶衣有这样的评价:风华绝代、命运悲惨、欲爱不能、人戏不分与雌性同在。

今天,我就带来这样一个真性情的人,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人,《霸王别姬》影片中的程蝶衣,下面请与我一同走进他,从多角度了解这个神一般的男人。

张国荣不是横空出世、一夜成名的泡沫明星,他是踩着荆棘丛生的坎坷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后来的巨星宝座上的。

从1977年出道,到2003年去世,在这漫长的26年中,他推出了数十张唱片,赢得了无数音乐奖项,演绎了多部经典电影作品,他是那个年代才有可能产生的当之无愧的绝世巨星与艺术家。

关键词索引:同(双)性恋、抑郁症、社会性别混乱、人戏不分、性别易装、传奇人生、自杀。

一、亲情冷漠是孤独人生的开始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出生于香港,家中排行第十,也是最小的孩子,故有小名“十仔”。

父亲为香港著名洋服店的裁缝兼老板张活海,曾为好莱坞影星马龙-白兰度、加利格兰特等定做衣服。

少年时赴英国留学,考入英国里兹大学就读纺织专业,后因父亲病重辍学返港。

他小的时候由于在家中最小,所以自己常常被父母忽略,同时父母的感情不佳关系不和,他随母亲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但是母亲终日忙于协助父亲做服装生意并且母亲与父亲关系僵硬,家中孩子众多,对于张国荣的关爱少之又少。

他没有与父母一起活动的经历,他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儿芭比娃娃。

他的父亲非常的限制他与其他同龄群体一起做游戏,因为他们家的社会地位非常高,父亲不希望他结交一些下层的朋友,这又阻碍了与同伴们亲密友谊的形成。

张国荣对于他家的佣人“六姐”的感情与评价地位要远远高于他的母亲,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只有“六姐”真正的照顾他关心她,听他说一些心里话。

这种因为母爱却缺失,导致了日后在长大后他极度的渴望被父母关爱被溺爱,同时也形成了孤独孤傲与自恋的人格。

他回忆说自己的童年没有什么值得去回忆去纪念。

他日后不断的说明自己很孤独寂寞,甚至人们能够从他的眼神与动作中感受到这种真实的寂寞。

幼儿期与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期,有这样几个至关重要的发展任务:一是自我评价的建立,包括生理上的安全感、情感上的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性别的认同等等。

幼儿早期自我评价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的影响。

但不幸的是,在这个阶段由于没有与父母进行良性的情感互动,导致了张国荣没有形成安全感、归属感以及性别认同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在3-6岁是生殖器期。

这个阶段是产生依恋父母感情的阶段,显然,对于一个不经常与父母接触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产生这种初级的依恋感情的。

并且,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可以了解到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与克服内疚感。

应该说张国荣的成年世界当中的性格沉闷内向以及有较强的内疚感是与这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处理好密切相关的。

此外,性的觉醒,社会性别的产生与发展、游戏的影响都是其他很重要的发展任务。

在这里我重点强调的是社会性别的产生与发展和游戏理论。

游戏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人获得快乐的经验、使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社会性的发展以及性别的社会分化。

在张国荣的这个阶段,缺少父母的爱,缺少父母的陪伴,也就丧失了这部分对于生命发展的促进机会。

刚才多次提到了“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即一般所说的性别。

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

从生理或心理上,性别可划分为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和心理性别,加上这里的社会属性就是“人类的六种性别”。

一般人认为性别只有男女两性,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张国荣的性别进行界定?他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根据社会性别理论我们可以得知性别并非男女两性,应该对性行为与性取向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让人们能够有尊严的生活着,这也是对于我们社会工作者的要求。

张国荣是男性,但是他有阴柔的一面,他骨子里面有种女性的气质。

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取向——双性恋。

有人对他评价是雌雄同体,的确,他所塑造的很多影片都是充满了女性的气质,例如《霸王别姬》、《春光乍泄》等等。

有关在儿童期的社会性别产生与发展有这样几个理论:精神分析学说、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与性别图示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强化与模仿两个重要的手段。

无论哪个手段,对于儿童期的张国荣都没有很好的施行。

不否认遗传对于性别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后天如果父母能够采取正确的手段对孩子进行强化与使其模仿,进行性别社会化,那么他会更加的接近对于性别符合人们社会期望的标准。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又有所反思:我们应该了解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的行为不是越轨行为,这是正常的。

男女两性有社会差别,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的根据社会性别的期待而带着这种所谓的标准来看待两性。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对于那些有些女子气的男孩子以及具有男子气的女孩子以充分的理解,应为他们也有权利去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说他们是第三性,但是姑且可以称作是性别特质。

在儿童期,有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同龄群体的形成,并且同辈群体对于儿童期个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同辈群体可以促进儿童的个体的自我评价,形成特殊的儿童亚文化,随着同伴交往的增加产生友谊,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张国荣的父亲盲目的带有歧视的限制了他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交往,让幼小的他没有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影响,没有建立起儿童阶段的友谊,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这个阶段对应的是获得勤奋感与克服自卑感。

同时由于父母的影响形成自居作用。

成年后的张国荣总是感到自卑,感觉到自己是弱小的是不被人认可的,所以这可以充分说明他没有在家人的引导下正确的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

同时他的心智并不成熟,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差距较大。

二、成年后的事业、爱情的坎坷历程在出道前期,他是一个无名小卒,迫于生活他从英国回到了香港。

1977-1982年先后参加了丽都电视台举办的歌唱大赛获得香港区亚军,随后加入丽都电视,在多部连续剧中担任过主角与配角。

由于丽都电视当年在香港处于弱势(次于无线电视),张国荣虽以青春偶像之姿小有名气,却沉寂多年,难以走红。

张国荣在初期的演唱之路走的也很艰难,时常受到台下观众的羞辱,因为张国荣初期的歌唱形象较为前卫不羁,带有占士甸那种反叛和浪漫,并不为当年的大众接受。

正是早年这段艰辛时期的磨练造就了日后风华绝代的一代传奇。

香港人有感于哥哥艰苦奋斗终于成功的经历而造了一句谚语——“张国荣也要十年才有今天”来勉励那些奋斗中的年轻人。

随后,他终于离开丽都遇见他生命中的伯乐——陈淑芬和黎小田。

开始了他辉煌灿烂的演艺生涯。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歌手变成了耀眼夺目的巨星。

张国荣曾经在青年期阶段有过一次青涩酸楚的爱情。

他是一个专一的人,他把毛舜筠带回家给他的父母看,尽管张国荣很爱毛舜筠,但是由于她年龄小张国荣,所以她拒绝了张国荣,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初恋,这是他唯一的感受到来自女性的关怀。

这件事情对张的影响极大,因为他过于专一投入,有些不能自拔,他孤独的感觉再次袭来。

可以说毛是改变张一生的女人,假设毛接受了张那么他的同性性向也许就不会表露的那么明显甚至可以掩藏起来。

这种包含了爱情的生的本能被剥夺了造成了存在于他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失衡导致了他后期过强的自我防御机制压抑自己的情感是走向抑郁的一个根源。

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与谭咏麟的竞争也越加激烈。

谭张争霸导致了双方歌迷的互相谩骂与人生攻击。

多次的劲歌竞选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观。

即使事业如日中天也感觉不到快乐。

1989年在他33岁的生日上他宣布了“退出歌坛”这一震惊消息。

“最灿烂的时候最寂寞,最繁华的时候最悲凉,活出真性情”。

在经历了羞辱与考验,经历了最黑暗的时代,所以他选择了隐退,也是想有一天可以带着新的姿态付出。

同时,在这个阶段他也遇到了影响他生命的男人——唐鹤德(唐唐)。

他们共度了20余年,直到1997年张国荣才向世人公布了他们的惊世爱情,开始成双入对公开进入人们的视线。

他说唐先生是除了妈妈以外最挚爱的人。

唐先生的出现或多或少的改变了哥哥的孤独生活。

给他的生命注入了温暖。

但是在这个阶段,他已经出现了轻度的抑郁症,但是随着事业的向前推进,各方面的压力增大,他的抑郁症不断的加重。

90年代,在退隐歌坛的阶段拍摄了较多成功的电影,《霸王别姬》是他一生中最爱的电影。

程蝶衣这个“不疯魔不成活”的角色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想借用这部影片来分析一下张国荣的现实生活。

古希腊神话有关于“水仙子”的故事,寓意自恋。

弗洛伊德在1914年发表《论自恋:一个导论》中阐述了水仙子的心理形态。

他认为自恋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只是我们长大后会有所转移。

人格分裂、抑郁症、精神分裂等患者以及曾受感情创伤的人,却无法将爱转移,爱欲的原始欲望只好倾注于自己的身上,形成自恋的情结。

但是张国荣的自恋更多的体现在了他追求完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身边的人好,对家人对朋友对唐唐好。

《霸王别姬》所体现的是人戏不分与雌雄同体。

因为张国荣的身上或多或少的有了些程蝶衣的影子:柔情似水、阴柔美、执着、钟情、专一、自信、自恋、追求完美以及性别特质。

同时,程蝶衣的幼年孤苦也是张国荣幼年的写照。

程蝶衣与张国荣都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大红大紫。

由于张国荣在青春期阶段离开父母去去英国留学,所以这个阶段他就继续忍受了孤苦。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感克服同一混乱感。

这个阶段可以弥补前阶段的不足,对以后的人格发展有重大影响。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需要。

对于张国荣来说,他最缺乏的是爱与归属的需要。

因为它渴望得到爱,但是他的爱却是不被大多数人承认的。

这又涉及到一个敏感的话题:同性恋。

同性恋是成年早期异常的婚姻现象。

对于同性恋者,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更加应该尊重与理解,因为大多数是基于遗传所决定的,与性别特质有联系,是不能被后天改变的。

对于张国荣与唐鹤德的爱情,也备受媒体大众的关注。

这也是他成年期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他不希望因为他们的爱情而影响唐先生的事业与生活。

他不想埃及的爱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担心他会受伤。

1995年,张国荣复出乐坛。

但是这一次,他却令所有人震惊:妖气冲天,异装打扮,雌雄莫辩。

此时的他,带有病态的演出,足以见他抑郁症的加重。

他对现实生活不满,对于真性情的追求,导致了他不断的给予自己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