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药》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药教案
高二语文《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小说《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进行文学批评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药》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
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简要介绍作品内容、主题及鲁迅的写作风格。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药》全文,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学生边读边标记出生词、难句,教师适时解答。
3.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夏瑜、华小栓、华大妈等的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课堂讨论让学生就《药》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分析情节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药》的情节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3.鲁迅小说艺术特色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讽刺、象征、现实主义等。
学生结合《药》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鲁迅小说的认识。
第三课时1.课后作业讲解教师针对课后作业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课堂检测教师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药》的理解程度。
3.课后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药》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药》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药》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材是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药》,主要讲述了夏琳、林海及其所在的城市这三个居民群体在不同层面的命运紧密相连,诠释了人性本质及其在现代都市中遭受考验的故事。
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此小说的阅读,深刻理解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与虚伪,明确良知与天理的重要性。
2. 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感悟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描写的现实社会的喜悦和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补充的关系。
3. 能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课程环节与设计1. 热身环节:课前调研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公开的问卷或者课前调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对于该小说的了解程度,如果了解较少,可以在热身环节里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简单解读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形象。
2. 第一环节:整体感性理解小说第一环节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整理小说的基本情节,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和一些图像化的手段, 如视频和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相关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入感受小说所表达的情感信息以及相关的生命价值观。
3. 第二环节:分析关键情节在分析关键情节环节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小说“药”这个关键情节,为学生解读该场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过程,以此来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虚伪。
此环节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发掘小说中的人性矛盾,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思想,加深学生们的心理认知。
4. 第三环节:独立思考与讨论在独立思考与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讨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观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丰富学生们的思维深度,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
5. 第四环节:总结与回顾本次教学总结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主要情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并对学生们的感性认识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
《药》教案
药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4、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第1课时一、课文背景介绍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的鼓舞。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得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看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主革命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
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小说写的人物多是“不幸的人们”(包括民众和革命者),二是写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包括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当时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人们疗救”而已。
二、解题:今天我们学习小说《药》,了解当时的历史。
小说的题目“药”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作者以华夏作为小说中两家人家的姓氏,其隐喻性是很明显的。
要医治人体的疾病,革命者的鲜血决不是良药。
《药》 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药》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马山县金伦中学黄秀德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赏析作品主题。
2.学习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欣赏环境描写。
二、教学难点1.理解“乌鸦”的深刻含意。
2.领会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三、教学时数:3课时四、教与学师生互动第一课时1.导入设计: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药品,让学生说出这些药品的作用,并分别用一句说出药的作用和用药原则是什么?明确:药的作用: 治病救人用药原则: 对症下药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3.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过买药的经历,下面请大家将你平时买药与课文中的人物华老栓买药作一对比。
明确:地点对象来源过程食用方法药效同学们:药店或医院药师或售货员正规药厂文明开水兑服康复刑场刽子手人血馒头粗暴烧黑吃入坟4.对以上对比结果你有什么感受?明确:荒唐不可思议5.由此你可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华老栓?明确:愚昧无知6.对于售药者“康大叔”你又有怎样评价?明确:野蛮粗暴贪得无厌谋财不择手段7、说到“康大叔”,我们不禁想到,他卖给华老栓的“人血馒头”,这馒头上的血是谁的?明确:革命者夏瑜9.“人血馒头”书写了两个家庭的人间悲剧,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人血馒头”是本文的线索10、本文的线索有什么特点?明确:两条线索一明一暗11、这两条线索围线着华、夏两家的悲剧一明一暗交织展开,你能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出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吗?明确:华家: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馆谈药—→华大妈上坟夏家:夏瑜刑场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12.本节小结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深刻理解本篇小说的主题二、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与学生研讨相结合。
三、教与学师生互动(一).关于小说主题的研讨:1.引入讨论:华小栓患的是肺结核,人血馒头是无法治好这种病的,然而故事中革命者夏瑜的鲜血,却成了别人救命的药,从这些故事背后,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2.分组进行讨论3.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文本的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领悟鲁迅笔下的深刻内涵。
3.感受鲁迅独特的艺术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领悟鲁迅的艺术风格。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小说的深层含义,理解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药”为主题,让学生谈谈对“药”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药”在这个故事中有什么特殊含义?2.文本解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夏瑜、华老栓、华小栓、康大叔等。
讨论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批判。
3.主题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国民的愚昧、麻木、自私。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什么选择“药”作为载体来表现这个主题?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4.艺术手法分析分析鲁迅的语言特点:简洁、明快、讽刺。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细节描写,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药”、“人血馒头”等。
5.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对鲁迅其他作品的了解,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国民性问题,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鲁迅的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选择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更加细致地挖掘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2.在拓展延伸环节,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国民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在课堂小结环节,要强调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夏瑜与华家父子的性格对比,理解其象征意义。
理解“药”的双重含义,即实际的药物治疗和象征性的社会救治。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理解其通过人物塑造所传达的深层次含义。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本案预设课前学生阅读过小说,对小说内容有浅层了解)教学目的:1. 把握小说用明暗双线索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
2.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探讨小说的主题3. 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用意。
教学重点:在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下,由人物形象分析,逐步明确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1.作者采用双线结构的用意;2.以“药”为题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导入:一、把握小说双线结构《药》其实讲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哪位同学先讲一讲华家的故事?哪位同学又来讲讲夏家的故事?华家: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夏家: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明确几个问题:1.我们常把放在明处的线索叫做明线,反之叫暗线,同学们可否指出谁家的故事用明线来叙述,谁家故事用暗线?2.你能不能指出这两条线索在何处连接、何处交织、何处融合?3.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是谁?连接、交织的事物又是什么?4.作者为什么要把华家的故事放到明处来讲,而把夏家的故事放到暗处来讲呢?这和小说主题有什么关系吗?(注:由于尚未进行主题探讨,学生可能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可暂时放下,留置后面解决。
)二、探讨小说主题1.小说创作背景(投影展示)2.人物形象分析(1)了解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通过研读相关情节描写,走进他们的病态灵魂里,分别概括他们愚昧的表现。
华老栓夫妇:对所谓的“良药”人血馒头深信不疑,对“良药”上蘸着谁的鲜血毫不关心。
(老栓买“药”和小栓“吃药”的情节)茶客:(老、中、青均有)夏瑜的死给他们呆在茶馆的时候提供无聊的谈资。
(茶馆谈“药”的情节)夏四奶奶:儿子壮烈的牺牲给她带来的是悲哀和羞愧(上坟的情节)刑场的看客:革命者被杀害的时候,他们“潮一般”涌去看热闹。
(夏瑜就义的情节)(2)理解革命者的悲哀请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给我们大体讲一下革命者夏瑜的故事。
(一生讲述)其实,夏瑜就是鲁迅所说的“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猛士的“寂寞”表现在哪里?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悲哀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老师总结若干要点。
《药》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
《药》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二)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改写、表演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把握小说主题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对人的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重点、难点本文的双线结构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结合情节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对主题的概括应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思考1.要求学生预习。
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鼓励学生就课文的难点疑点、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提出问题,供教学参考。
2.布置一些改写练习。
以情节为主的,如《华老栓买药》《夏四奶奶上坟》;以人物为主的,如《夏瑜的故事》《华老栓一家》《康大叔其人》;以环境为主的,如《古囗亭口》《茶馆速写》《坟场剪影》。
也可以布置学生列一些图表,如《药》的“情节结构图”;各种人物与夏瑜的关系表。
做完这些练习,在课堂上交流。
3.可以从分析课文的明线、暗线入手,理解作品主题;同时,分析华老栓、夏瑜和康大叔三个人物,看他们是如何体现主题的;此外,看小说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是怎样表现主题的。
4.对小说的主题、主人公以及结尾对乌鸦的描写,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
鼓励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便给予肯定。
教师应该发表自己有倾向性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一、导入本文是选自鲁迅先生的《呐喊》,他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鲁迅先生振聋发聩的呐喊,体会鲁迅先生的用意。
二、了解时代背景提问:文章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呢?明确:“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古囗亭口”等可以看出,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点油灯、用洋钱、上坟摆菜饭化纸钱等,都渲染了那个时代的特有的气息。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对革命先驱的悼念。
(2)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药》,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从不同角度分析《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药》语文教案
《药》语文教案《药》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探究鉴赏《药》;二、教学重点:《药》的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难点:小说明暗两条线索与小说主题的交融;四、计划课时:两课时五、课型:自读课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最关注__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整体感悟:带着以下一些问题自读文本:1.明暗两条线索如何有机交融的?明确:明线是围绕华小栓的病而展开的“买药——吃药——谈药——药无效”暗线是夏瑜的命运。
其中两线的交织是由华小栓的病牵引的,直接联系的地方是第三节“谈药”和第四节“上坟”。
2.试分析并讨论文中革命者夏瑜、华老栓夫妇、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夏四奶奶、夏三爷等人物形象,他们有些什么共性和个性?请为他们分类。
并分别说明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是采用了哪些手法?明确:悲哀的孤独者夏瑜;愚昧的慈心父母:华老栓夫妇、夏四奶奶;愚昧的茶馆谈客: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冷漠残忍的迫害者: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
动作描写:华老栓夫妇“买药”时掏钱的动作;和刽子手交易的过程……心理描写:华老栓买药的路上和回来的路上(对比分析)……3.小说许多地方都有非常出色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并探讨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第一部分第一段:“乌蓝的天”“青白的光”;明确:清冷、阴森的环境为下文奠定了阴沉的环境氛围。
最后一段:“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暗淡的金字”。
明确:参见注释④,对比,老栓治好小栓的“希望”是光明的,可“希望”对于革命者来说却是前途的“暗淡”。
第四部分,“微风早已停息了,……铁铸一般站着”明确:悲凉、死寂的氛围衬托了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
(2)社会环境描写:第三部分,茶客“谈药”透露出的信息:茶馆是个小社会,茶馆里的茶客对革命不理解,愤慨甚至仇视革命!他们的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药》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药是一种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或改善健康状况的物质。
药物的学习是生活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的种类、作用、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关于药物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药物,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2. 知道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
3. 掌握一些常见的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4. 培养学生正确、合理使用药物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吃过药物?吃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内容的引入做好准备。
2. 讲解药物的定义与作用(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等媒体展示药物的定义,并详细解释药物对人体的作用。
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探究不同类别药物的作用(20分钟)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物种类和作用,如抗生素、退烧药、止痛药等。
师生共同探讨这些药物的作用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4. 让学生自行查询常见药物的使用方法(30分钟)学生自行分组或个人查询常见药物的使用方法,包括药物的剂量、用法、服药时间等。
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进行查询。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并向全班分享。
5. 分组分享并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到两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查询到的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评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扩展自己的知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三、设计意图:1.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药物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查询与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行查询和整理药物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药》篇1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时数:三教时备注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三、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药》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与建议
课时安排
本文建议安排2-3个课时进行教学,具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调整。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同时,应结合多 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02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选择
学生年龄段特点及心理需求
推荐与《药》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如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
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03
引导跨学科阅读
推荐涉及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跨学科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
审视《药》中的人物和主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网络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1 2 3
利用在线课程平台
利用在线课程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如视频讲座 、在线课程等,帮助学生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
本次课程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药》这篇课文 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学生表现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对课文的理解也较为深入。同时,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也较 好,说明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得较为扎实。
教学亮点总结
本次课程的亮点在于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同时,通过案例 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多元化评价方式
未来的教学评价将更加多元化 ,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 况,还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能力发展。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 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 来的教学将更加依赖于信息化 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不断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 力,以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药》教案(5篇可选)
《药》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药》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一明一暗的双线情节结构,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三、了解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理解作品主题。
二、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二、领悟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乌鸦”的深刻含意。
三、理解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教学方法:一、朗读法。
如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法。
如对小说的主题及“花环”“乌鸦”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研讨,自己只作相应点拨。
教具准备:格调悲哀低沉的相关音乐。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1分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一、导入新课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然而我们想想,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
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
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
二、介绍写作背景《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上。
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光复会”“同盟会”等到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从1906年江西萍乡县和湖南浏阳县一带的矿工、农民起义,一牟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了解药物的种类和作用 - 理解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 掌握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二、教学重点•药物种类和作用的介绍•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三、教学难点•药物作用的深入理解•注意事项的全面掌握四、教学准备•《语文第四册》教材•多媒体设备•班级教学课件•相关案例和实践教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常见的药物,引导学生对药物的作用和用途进行联想和讨论。
2. 语文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第四册中的《药》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3. 药物种类和作用的介绍(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药物分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药物种类和它们的作用。
•与学生共同探讨不同药物对于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引导学生思考药物的优缺点。
4. 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2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包括按照医嘱使用、遵守用药时间和剂量、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药物滥用、误用的危害,培养正确用药的意识。
5. 注意事项的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如避免饮酒、注意药物的贮藏和保质期等。
•强调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记住常见的注意事项。
6. 拓展延伸(10分钟)•鼓励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知识,拓展对于药物的认识。
•提供一些进修或深入学习的参考资料,供有兴趣的学生拓宽知识面。
六、课堂巩固•在课堂结束时,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药物的文章,包括药物的种类和作用、药物的使用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药物的种类、作用和使用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也增强了正确用药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组织小组活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同时,在讲解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健康和生活方式。
《药》公开课教案(含)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药》经典教案设计
《药》经典教案设计《药》经典教案设计《药》经典教案设计药教学目的通过引导和讨论,使学生能--1.说出小说明、暗两条线索,并明确其所显示的主题;(第一课时)2.分析概括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第二课时)3.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品味出精彩的语言的意味,幸存的老教案:药。
(第三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明暗两线索的安排及其作用;华老栓等人物性格特征;几个语句的含义;2.难点:花环;枯草的颤抖的声音;乌鸦;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2.熟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情节,在此基础上分别用四-五个字概括四部分的内容。
3.提出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身体、健康与健康产业;疾病与求医问药;人们的选择;二.了解小说知识:1.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是一种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因此"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2.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了解背景--把握主题--理清情节--分析人物三.理清线索,初步理解主题:华家(明线)交织夏家(暗线)↓↓开端老栓"买"药→刑场←夏瑜被害(一个秋天的后半夜)(连接)↓↓发展小栓"吃"药→茶馆←夏瑜血被吃(当天早上)(交织)↓↓高潮茶客谈"药"→茶馆←夏瑜被议(当天上午)(汇聚)↓↓结局华大妈上坟→坟场←夏四奶奶上坟(第二年清明)(融合)群众的愚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四.解题:标题的作用:1.概括情节:小说情节都围绕"药"展开;2.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故事;3.刻划人物:用人血馒头作药治病,表现了人物的愚昧;4.揭示主题:用人血馒头作药治病,表现了人物的愚昧;血被用作治病之药,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
《药》鲁迅教案
《药》鲁迅教案篇一:鲁迅《药》教案《药》教案陕西科技卫生学校姚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目《药》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反思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文章主题。
难点:依据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回顾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引发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药》这一篇文章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熟悉文本,分析结构1、采用分角色、分组、小组自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复述时要求学生注意内容顺序、段落层次、重点部分、情节发展。
3、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对双线结构的教学。
①小说的结构?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这篇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明确: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③这样一个恐怖的馒头被小栓吃了,但是人血从何而来?明确:是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④对照华家,从夏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明确:夏瑜被杀害、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⑤这四部分分别发生在什么地方?明确:刑场、茶馆、茶馆、坟地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东西,通过谁将两家联系在一起?明确:通过康大叔用人血馒头将两家华、夏两家联系在了一起。
⑦华家和夏家在文章结构中是什么关系?明确: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板书设计:(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我们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分类,怎么分?明确:华老栓一家、茶客可以归结为愚昧麻木的群众;夏瑜归为革命者一类;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归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2、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要求:1.必须要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药》教案
药鲁迅一、教学要求:1.归纳小说的主题。
2。
概括情节,指出明、暗两条线的构成.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3。
人物形像。
4。
讨论标题药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则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以及对革命的反思。
三、教学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为了唤醒民众,寻找救国的出路,弃医从文,就有了小说集《呐喊》,《药》就是其中的一篇。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到病除”,足见药在人们心目中是疗治病痛的希望,但不是每味药都能治好病,药未能挽救鲁迅的父亲,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药也未能活过来。
这是为什么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药》。
二、关于背景: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
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诗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
三、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梳理明、暗线相互交错的结构,理清情节,初步明白得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作品主题。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的能力。
2.把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摸索和分析。
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梳理情节,明确明、暗线结构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2.通过列出情节结构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标题入手导入教师用红笔在黑板左侧写“药”我们在“药”的后面加“?”文中的药为何成分?用来医治何病?疗效如何?我们在“药”后面加“!”文中字里行间显露出的震动!凶残卑劣!愚蠢可悲!我们在“药”上加“”,就充满了讽刺。
我们带着如此的疑问、感叹、讽刺来走进《药》中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给10—15分钟读书,可将自己梳理情节的重点记在书旁;可将质疑之点记在书旁,待读后和同学讨论。
2.整理自己梳理情节的思路,小组讨论补充,教师巡视,发觉优秀者。
让一优秀者展现修改后的结果。
教师作简要板书,或出示投影片。
重点:明确明线、暗线结构。
三、从双线结构探究主题问: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下注释,从中猎取有效信息。
教师或请他生稍作补充。
从明线——华家的悲剧,可见如何样的百姓?(愚昧!)从暗线——夏家的悲剧,可见如何样革命现状?(令人悲伤!)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伤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从明线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为明线,华家为暗线合适吗?请说出依据。
(不合适。
以华家为立场命题,意味尤深。
“药”不仅是医治疾病的药方,更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病态的中国要服什么“药”?写作时为五四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需要。
四、小结回到导入的“?”“!”,“人血馒头”之药医治不了小拴的肺痨,小栓之死死于群众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鲜血制成的人血馒头,夏瑜之死死于群众的愚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的揭示病态社会、引起疗救注意的主旨。
2.学习小说用双线索组织材料、深化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拯救国民愚昧麻木灵魂的勇气。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赏析作品主题。
2.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1.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2.领悟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乌鸦的深刻含义。
3.领会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如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研究性学习法。
如对小说的主题及“花环”“乌鸦”的深刻含义的理解,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研讨,自己只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及播放格调悲哀低沉的相关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3.探讨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然而我们想想,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
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
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二、解题出示投影:背景介绍《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5号上。
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从1906年江西萍乡县和湖南浏阳县一带的矿工、农民起义,到1911年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秋瑾烈士的被害,鲁迅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鲁迅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了《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全文。
2.提问:小说主要写了哪两个家庭的事?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明确:小说主要写了华、夏两家的事,主要刻画华老栓、华大妈、夏瑜、夏四奶奶、康大叔、驼背五少爷等人物形象。
3.提问:围绕华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学生思考后指定一学生简述。
明确:围绕华家,小说主要写了如下几个情节: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4.提问:围绕夏家,情节又是如何发展的?明确:围绕夏家,小说安排了如下情节: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5.提问: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各沿一条线索发展,它们有何特点,两条线索发生关联的事物是什么?在小说中两条线索交织的地点在哪里?明确:小说《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家故事,暗线是夏家故事。
使两条线索发生关联的事物是“药”,即人血馒头。
两条线索交织的地点从前至后分别为“刑场”“茶馆”“坟场”。
四、具体研习课文1.学生思考:以华家为代表的民众与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本该是什么关系?小说中他们的关系如何?明确:民众与革命者本是水乳交融关系,革命者应唤醒民众的觉悟,带领他们革命,民众应支持革命者的革命行为。
但小说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水火不相容。
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可见对革命者冷漠无情,相反对刽子手康大叔却毕恭毕敬。
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
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
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对革命者毫不理解。
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
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
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2.研究性阅读(1)根据小说情节,讨论小说的主题。
出示投影:[相关资料]鲁迅对友人说过:“《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为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鲁迅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学生甲:小说主题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
华老栓和华大妈都将整个儿的心放在小栓的身上,放在小栓的病上。
不惜“一包洋钱”买来“人血馒头”并神秘地烧制,这足见出老栓夫妇爱儿子的心专到怎样程度。
革命者的血也只是为群众增加了微乎其微的“福利”,他们是寂寞的,难以得到愚昧群众的理解和同情。
学生乙:小说的主题在于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小说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在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时,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不依靠群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疾,表示了深切的悲愤,提出了必须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丙: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学生丁:小说的主题在于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学生戊:小说《药》直接表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主旨。
这从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可以看出。
小说取自生活的素材主要是:仙台学医时看到的关于许多中国人在“鉴赏”日本军人杀害同胞的幻灯;秋瑾被杀;关于人血馒头治痨病的传统迷信。
鲁迅把三者糅合在一起加以艺术概括,设计了一个“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的故事。
这故事本身就表现了国民的冷漠冷酷和愚昧麻木。
因为作品述及的革命者是辛亥革命家,势必要以辛亥革命作为大背景。
而且小说的结构,以华老栓买革命者的血为主线,并正面描写刑场上麻木不仁的人们“鉴赏”屠杀革命者的场面,无疑是为了突出主题。
由此可以说,《药》从“死者的悲凉和生者的麻木”中表现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冷漠冷酷,表明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宗旨:革命的“第一要素”是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甲生说的“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
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到问题的本质。
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乙生的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
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丙生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
丁生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
戊生的说法很有新意,且言之有理,应当鼓励。
综合起来,《药》的主题可表述为: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2).提问:小说的明、暗线索结构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所以安排为明线;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内容的重点,所以安排为暗线。
明暗二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
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3).提问:小说以“药”为题,有何作用?明确:作用如下:第一,概括情节。
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药效。
第二,连接线索。
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
第三,揭示主题。
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不能疗救中国社会;要医治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
五、布置作业1.以《夏瑜的故事》《华老栓一家》《康大叔其人》(三个任选一个)为题改写一则故事。
2.认真阅读小说的语言、行动及环境描写,体味其妙处。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欣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言行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2.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让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夏瑜的故事”“华老栓一家”“康大叔其人”的改写作文。
(解说:通过朗读,让同学们进一步熟悉作品内容及人物形象,为下一步人物形象刻画手法的分析作充分的准备)二、欣赏小说的肖像描写出示投影:“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明确:康大叔的肖像描写可算最为精彩。
“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三、欣赏小说的行动描写学生看投影内容,思考:文中加粗字的表达效果。
出示投影:(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2)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明确:(1)中“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困,他们的洋钱多么来之不易。
(2)中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胆小、老实。
四、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包好,包好!”至“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并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体现了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对革命者夏瑜怎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