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重点
![旅游文化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cbd7264b73f242336c5fc0.png)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旅游文化的特征: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承袭性、地域性(补充传承性、民主性、地域性、时代性、阶层性)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表现1,自然山水的形象美(雄险秀奇幽旷) 2,自然山水的色彩美 3.自然山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4.自然山水的朦胧美 5.自然山水的音响美简述中国人观赏山水的审美体验过程山水观赏石一个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美感体验逐渐升级,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1初级阶段:观赏山水景观的形式美。
山水景观审美的最初阶段主要是欣赏景观物质材料的外在形象,即由自然山水的形式美激发人们感官上的愉悦。
2.中级阶段:情景交融。
真正的山水审美,不仅仅停留在悦目愉耳的感官审美阶段,必须进行感性化的心灵体验,以达到情与景相融合的境界。
情景交融表现为触景生情或缘情择景。
3.高级阶段:天人合一。
这一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也间接促使人造景观更重视民族文化内涵,构成了极富文化意趣的审美意识。
4.最高阶段:艺术创造。
自然山水审美的高级阶段,是少数审美艺术家们将其观赏自然山水的独特感受,物化为诗文、绘画、音乐、雕刻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态。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1.建筑的地域性2.建筑的民族性3.建筑的木构特色4.建筑的群体布局特色5.重装饰重彩绘的特色6.大屋顶的建筑特色以北京故宫为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宫殿建筑的影响宫殿建筑在营建时,为了突出和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往往采用最严整的建筑布局、最宏伟的建筑规模、最高的建筑等级和最豪华的建筑形式。
1.礼制的最高体现。
中国宫殿建筑基本上是人文主义建筑,它反映的不是神的秩序,而是人的秩序,这种人的秩序又是由传统的礼乐伦理思想所规定的。
故宫在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就严格遵循了封建社会的“礼制”标准。
旅游文化重点
![旅游文化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3f9ab0f121dd36a32d822f.png)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是文化的载体1、旅游是文化展示的平台2、旅游是文化交流的渠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1、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2、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3、文化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4、文化交流是旅游的重要功能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等人编著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
●书中指出:旅游文化“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文化的本质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演进与变迁1、先秦旅游观念:近游观、山水比德说、道法自然、逍遥游、神与物游旅游形式:皇帝巡游、游学、游说、平民郊游。
2、秦汉旅游观念:游观;旅游形式:黄帝巡游、出使他国、商贸旅游(丝绸之路)、学术游历(司马迁)、平民的春游和秋游。
3、魏晋南北朝旅游观念:澄怀味象、以形媚道;旅游形式:玄游、仙游、释游。
4、唐宋旅游观念:唐代开放、浪漫;宋代意在理趣、格物致知:旅游形式:帝王巡游、文人漫游、宗教旅游、平民旅游、理学之旅。
5、元明清旅游观念:寓游于学旅游形式:忧患之旅、考察之旅、游学之旅。
旅游文化学的概念: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组成、本质、使用价值和影响其价值实现的相关因素,通过分析、了解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并研究其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意义: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学则是旅游文化实践的科学总结,但它又高于实践、能够指导实践。
2、通过对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探究各类旅游资源文化,研究旅游企业文化品位和管理,能有效促进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繁荣,加深人们对旅游文化的认识,为旅游开发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持续健康发展。
旅游文化复习重点
![旅游文化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68abe95ef7ba0d4b733b04.png)
旅游文化复习重点一、旅游文化开发的问题:(一)开发中存在的种种误区•1、缩小化误区•没有把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只是把其中某些文化进行了符号化的开发。
•河南几所新建的寺院问题、天中山问题、恐龙园问题、太昊陵的伏羲文化、上古文化等。
•2、等同化误区•主要表现在把一般的文化简单等同于旅游文化,使得旅游开发产生方向性错误。
•如考古文化、历史文化、地质文化、建筑文化、寺庙文化等等,都不能简单等同于旅游文化。
•3、扩大化误区•一厢情愿地扩大景区,丰富文化,造成空间闲置、文化杂乱、认为景区越大越能留住游客、文化越多越丰富。
•(开封旅游难留人)•还有一种就是夜郞自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觉得自己的资源很了不起,把很小的资源价值扩大化。
•4、逻辑偷换误区•把两种不对等的旅游影响力进行逻辑偷换,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文化优越感,同样会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
•名人影响与名人故居影响(卧龙岗、武侯祠、杜甫故里)•历史影响与现实环境(龙门石窟的十寺八庵、西四观)•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发生地(陈桥兵变)•修旧如旧之旧与破•5、概念化误区•只是说说,没有实在的产品化的东西,玩的只是概念,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二)开发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盲目性强、单一性强•乱开发、西门庆、日本军装、鬼文化、把山水搞成城市公园•静态观光•景区旅游文化开发的简单复古主义•(三)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四)旅游文化内涵发掘不够•(伏羲相关文化开发、道教文化开发、禅武文化表演开发)•(五)过分追逐经济利益,忽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六)导游讲解缺乏精心设计:时间上、空间上、形式上、内容上、层次上。
♦旅游文化载体:是一种文化介质或附着物,是旅游文化赖以表现的各种依托。
它承载着旅游文化,传递着旅游文化的内涵,是旅游文化的决定性因素。
♦旅游文化载体的分类:♦ 1.根据形成时间的不同,旅游文化载体可以分为现代载体和古代载体。
♦现代载体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的载体形式,主要包括声、光、电技术的运用,现代游乐设施和现代建筑等。
中国旅游文化知识点
![中国旅游文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f7d7ec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0.png)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总论之间相互碰撞1、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文化的层次结构:文化有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通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3、文化与旅游的关系: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题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征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5、细碎知识点:①三皇五帝:伏羲、神农、女娲后世称为三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di ku)、尧、舜为五帝②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③姓氏的作用:姓的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起源于母系氏族氏的作用在于“明贵贱”,起源于父系氏族④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前三名称谓状元、榜眼、探花)⑤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合称干支,可配为六十对,所以六十年一个甲子⑥帝王的号:谥号: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庙号:帝王死后,继位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扬性的称号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年号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称⑦古代把每月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注:其他的如名、字、号、十二生肖等内容看书,以上内容结合书学习第三章中国建筑文化6、中国建筑文化的特点:(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拥有完整的木架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2)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3)中国古建筑造型优美(4)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协调7、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表现在:1、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突出的特点之一, 2、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3、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8、宫殿的布局: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3、前寝后殿9、宫殿外陈设:1、华表;2、石狮,有辟邪的作用,三王狮(狮子所蹲之石刻着鸟中之王凤凰和花中之王牡丹);3、日晷;4、嘉量;5、吉祥缸、6、鼎式香炉;7、铜龟铜鹤10、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式住宅的代表,最基本的四合院是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11、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的表现:1)敬天祭祖的礼制思想,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思想,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反映;2)中国古代建筑重在以平面结构为特色;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特点,并辅以砖瓦12、古建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1)螭吻(chi wen),龙的九子之一;2)仙人走兽(走兽指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 ni)、獬豸(xie zhi)等;3)四灵(龙、凤、麒麟、龟);4)四方之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代表东南西北);5)石人石马(主要是起仪仗、驱魔、保卫的作用)6)吉祥寓意图案13、古代房顶的类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级别: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演攒尖顶、单檐庑殿顶~~~第四章中国园林文化14、中国园林的定义: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阁、亭、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
旅游文化大纲
![旅游文化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00dfdff9ec3d5bbfd0a7444.png)
第1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旅游的产生一、人类的迁徙活动1、迁徙活动原因:由于自然的因素或特定人为的因素。
特点:具有求生性和被迫性的特点。
2、迁徙和旅行迁徙是早期人类为了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自然行为”。
旅行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具有明确目的意识的一种“自由行为”。
二、人类旅行的产生提问1]部落A擅长耕作,部落B擅长守猎,随着生产技术与守猎工具的进步与改良,两个部落都有了剩余食物,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2]古代人类不断地为生存而奔波的迁徙能不能算旅游活动?为什么?1、旅行的含义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2、旅行产生的前提:旅行产生的根本前提:社会大分工。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总结: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道第二节古代旅行一、国外的古代旅行(一)奴隶社会时期1、古罗马时代(前30年至前476年)是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2、古希腊时代是世界古代宗教旅行的鼎盛时期3、波斯帝国是较早兴起商务旅行的国家(二)封建社会时期1、阿拉伯帝国时期,辽阔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原因,促进了其旅行活动的发展。
2、13世纪,外交、贸易旅行发展起来,中世纪的城市开始复兴,中产阶级迅速成长,马可·波罗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3、15世纪西方产业革命兴起,引起了对外扩张和对黄金的需求。
《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东方的富庶,驱使欧洲的商人、航海家、封建主从事海洋远航。
4、18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真正自觉地、有特定目的的自然观光旅游。
5、、古代旅游(旅行)与旅行家)欧洲旅游的类型:探险旅行温泉旅行教育旅游二、中国的古代旅行1、帝王巡游2.官吏宦游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七下西洋影响最大3.商务旅行春秋战国时期的陶朱公、吕不韦等都曾周游天下,负货贩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人。
旅游文化学概论复习
![旅游文化学概论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000172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4.png)
第一章第一节旅游文化的含义与构成1、文化的定义:1〕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开展水平的标志,它表现为人们进展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联大百科全书“,19732〕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构造体系,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鼓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他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场中的表达。
——“大英百科全书“3〕最广泛的共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例如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
2、旅游文化的定义:西方英语国家对旅游文化的表述是“tourist culture〞,明显偏重于“旅游者的文化〞。
我国的旅游文化的涵十分丰富,外延也很广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饮食效劳、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主体文化,还涉及旅游业的效劳文化、商品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质文化。
简单地说,旅游文化就是和旅游相关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3、旅游文化的构成:1)按照旅游要素分类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自然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思想观念、旅游者心理特征、旅游者行为方式旅游媒介文化,包括旅游管理文化、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旅游政策与法规等。
2) 按照文化构造层次分类旅游物质文化,旅游者可识别的文化物质实体:如建筑、园林、古人类文化遗址、碑刻雕塑、旅游商品等。
旅游制度行为文化,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各种法规、制度和约定俗称的规则。
旅游观念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等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功能与特征旅游文化的功能——保存与传承〔认知〕功能旅游文化的功能——教育与启智功能旅游文化的功能——愉悦与审美功能旅游文化的功能——规与凝聚功能旅游文化的功能——交流与经济功能旅游文化的特征地域性: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俗。
旅游文化大纲(3篇)
![旅游文化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8365f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08.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业的灵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宗教等元素,对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民友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功能、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旅游文化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现象。
它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各个方面。
2. 特点(1)地域性:旅游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2)民族性:旅游文化蕴含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等。
(3)时代性:旅游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
(4)综合性:旅游文化涉及多个领域,如历史、民俗、艺术、宗教等,具有综合性。
(5)互动性: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形成,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三、旅游文化的功能1. 经济功能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文化功能旅游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3. 教育功能旅游文化具有教育意义,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道德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4. 社会功能旅游文化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弘扬民族精神:在旅游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自豪感等民族精神。
(3)传承民间艺术:保护民间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创新(1)创新旅游产品: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2)创新旅游服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139b64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d.png)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掌握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2.理解旅游行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3.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4.具备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时程安排1.旅游文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2周)-旅游文化学的定义与意义-旅游文化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旅游文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领域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研究(2周)-旅游与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旅游行为对文化的影响与变革-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塑造和限制3.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4周)-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的表达与传播4.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4周)-旅游文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旅游文化的传播形式与策略-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的案例分析5.旅游文化与旅游市场(2周)-旅游文化的市场价值与影响-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与反哺-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与开发6.旅游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周)-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与倡导-旅游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传承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文献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1.主教材:《旅游文化学导论》2.参考书目:-《旅游文化与旅游学概论》-《旅游与文化:旅游学基础教程》-《旅游与地理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景观》-《旅游文化传播与解读》-《旅游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资源与开发》五、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占比:30%-课堂表现与参与度:10%-小组讨论与报告:10%-作业与项目:10%2.期中考试占比:30%-题型: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3.期末考试占比:40%-题型:综合题、分析题、论述题六、教学团队与资源本课程由旅游学院专业教师授课,学院配备多媒体教室、实地考察资源等教学资源,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实践机会。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7d78dd2ccfc789eb172dc87a.png)
为正确把握旅游文化,我们必须明确:第一,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主体,只有从旅游文化主体入手,才能把握旅游文化本身;其二,旅游文化的特质必须在旅游活动中寻找,只能产生于旅游活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
3.时代性
文化既是在特定的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创造与生长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可以说人类文化时代进化的不同层次,是构成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同时,文化的时代性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中国文化按时代可以分为原始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代先人已经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种外在于当代人主体的、历史地凝固了的一种的既定的存在,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民族பைடு நூலகம்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民族,而每个民族则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其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及物质成果等,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性的因素沉淀于一个民族之中,从而成为一个民族强有力的粘合剂和内聚力。如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长期保留着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影响着人类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也是旅游活动产生的直接诱因。
对文化的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进行把握: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b1d52e7ba0d4a7303763a07.png)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第一章 绪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购买者传统观念社会流行 年龄 学习 民风民俗参考群体 性别 感觉 民族性格家庭角色 职业 动机 思考方式地位 生活方式 信念 亚文化 阶层 自我观念 态度 购买决策过程(EBK 模式):确认问题 搜集信息 判断选择 购买决策 购后评价 社会心理模式:认识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所处的社会团体、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999年《辞海》将“广义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们认为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性格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的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及其结果层面。
第二节、旅游文化概述一、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的文化学角度定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他乡异域文化风情,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的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永久居住,亦不从事赚钱活动。
1)旅游主体文化属性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而言,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旅游者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异形文化或异质文化,对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信息系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还是其旅游服务,都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介体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4dab9b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f.png)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旅游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旅游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且深度挖掘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推动和保护。
下面是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旅游文化学这门学科。
一、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理论1.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灵魂,二者相辅相成、互惠互利。
2. 旅游文化的内涵: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逐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一种旅游意识和旅游文化素养的集合,旅游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和创意旅游等。
3. 旅游文化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丰富旅游体验、维护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和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 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1)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艺术品、文物和建筑群等。
(2)民俗文化:包括民俗风情、节庆活动、民间传统技艺等。
(3)宗教文化:包括宗教遗址、宗教建筑和宗教节庆等。
(4)创意文化:包括艺术展览、文化体验、科技旅游等。
2.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地位和重要性。
(2)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提高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与营销1. 文化旅游产品的定义和特点:(1)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和产品。
(2)文化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旅游需求,同时充分展现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
2. 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与营销:(1)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注重本土文化特色和旅游需求。
(2)在产品营销中注重全面推广和差异化定位。
(3)在营销渠道和推广策略上注重多元化和精准化。
以上就是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文化学还有许多其他内容值得探讨和研究,希望大家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
旅游文化学内容提纲
![旅游文化学内容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3ce80ee0975f46527d3e15b.png)
世界旅游日(9.27)主题口号2001年:旅游业:为和平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服务的工具。
(Tourism: instrument at the service of peace and dialogue between civilizations).2002年: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Ecotourism, the ke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年: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力。
(Tourism: a driving for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job creation and social harmony.)2004年:体育与旅游:增进相互了解、文化与社会和谐的驱动力。
2005年:旅游与交通——从儒勒.凡尔纳的幻想到21世纪的现实。
(其目的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去世100周年。
凡尔纳的作品曾激发了世界各地读者和旅行者的想像。
在凡尔纳时代,跨国旅行仍然是冒险行为,如今他的作品中大多数幻想都已经变成了现实。
)文化:应当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字、思维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法律精神、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精神与物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其表现。
(二)文化层面1.物态文化层:由物化力量构成的文化层面。
2 .制度文化层:由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层面。
3.行为文化层: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文化层面。
4.心态文化层:社会实践和意识中长期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构成的文化层面。
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泰山三瑰宝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经石坪、唐摩崖碑黄山,古称黟山,地跨歙县、休宁、黟县和黄山、徽州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现划入黄山风景区的154平方公里,是号称“五百里黄山”的精华部分。
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刘敦荣版
![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刘敦荣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f7b46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2.png)
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刘敦荣版旅游文化学期末复习要点绪论1·旅游文化学的概念旅游文化学是以旅游主体为核心,研究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功能的实现,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旅游主体文化的需求,研究旅游文化要素的组合和发展。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文化的组成、本质、使用价值及其相关因素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的使用价值及其相关因素的发展变化;研究旅游主体文化的需求及其相关因素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旅游介体和旅游客体怎样去满足旅游主体的文化需求。
3·旅游文化组成的要素旅游文化组成的必要因素有: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4·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a、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研究方法b、从实际出发的特殊研究方法c、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5·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意义a、促进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繁荣b、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c、加深人们对旅游文化功能的认识d、提供旅游开发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第二章:文化1·从xx或狭义的角度理解文化的概念从xx来看:文化是指社会人文事象,而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并随着社会及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从狭义来看: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也是人类精神观念的载体,同时又可以给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影响。
2·文化的结构a、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文化的心理素质,即精神文化的或观念文化b、文化的行为层面:指文化的行为要素,即行为文化或行为方式c、文化的物质层面:指文化的物质要素,即物质文化或劳动物品d、文化的制度层面:指人类行为文化的规范要素,即制度文化3·中华文化的特质与精神a、中华文化的独立性(独特的地域环境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系统、以汉民族为主体形成的独特文化风格和独特文化系统)b、中华文化大陆民族意识的特质c、中华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农业社会文化d、伦理形文化-----中华文化的又一特质第三章:旅游文化1·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指人类在其旅游生活方式中所形成的一种门类文化的形态,它是人类总体文化的一种门类文化,具体地说,旅游文化是指旅游者这一主体借组旅游介体,在面对旅游客体的吸引而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旅游门类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2203e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f.png)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2、旅游物质文化:也能称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指蕴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附加的必要的游乐设施,以及为旅游者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餐馆和其他设施。
3、旅游精神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反映出的特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观念形态。
4、旅游制度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指旅游文化主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所制订的各种法规、制度及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等。
5、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6、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7、政治型旅游文化:是说旅游文化极其重视伦理道德、政治事功并且形成了主观修养和外在客观政治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传统。
8、历史名人级差:是指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大小,也即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大小,把历史名人分成若干个级别。
而所谓历史名人级差效应,则是指利用历史名人的不同级别,获取不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10、旅游消费文化:是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11、旅游审美: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还有一种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我们称之为审美欲求,或称旅游审美。
12、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你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13、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客体的未经文化及来自旅游主体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旅游文化学复习提纲
![旅游文化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558f962ddccda38376baf7b.png)
一、名词解释1、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
从狭义上将,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文化的精神层面:文化的心理素质,即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
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理念。
3、文化的行为层面:文化的行为要素,即行为文化或行为方式。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中,在精神层面的导向和影响下所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并以多种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
4、文化的物质层面:文化的物质要素,即物质文化或劳动物品。
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石。
5、旅游文化动态线性结构:旅游主体因开展旅游活动,从而使得原本互不相关的静态文化事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呈现旅游文化动态性结构特征的整体。
6、旅游文化的传承性:旅游文化对人类基石文化的几点它本身的旅游门类文化的几点,具有不断吸收继承的特性。
7、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表现的内在的观念文化和外在的审美文化、消费文化以及相关文化事象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8、旅游客体文化:自然旅游客体文化和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成为人们游览、观赏的对象,并在人们游览、观赏的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文化事象一起,所展现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9、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介体在其位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服务的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展现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服务规范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10、美感:是指由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引起审美者情感上的愉悦的心理感受,是人们的精神快感。
11、审美趣味:审美主体在其审美实践过程中,因其审美观念气质个性的差异,对某些审美对象及对象的某些方面所表现的特有的喜爱偏好。
12、景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能供人们观赏、获得美的感受的,由景素完美结合所构成的画面。
二、判断题1、旅游主体文化是依附于旅游客体文化而存在的。
旅游文化学教学指导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指导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dc062b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c.png)
旅游文化学教学指导大纲一.课程简介(100字)二.学习目标(200字)1.了解旅游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理解旅游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掌握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3.熟悉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和多样性,了解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4.理解旅游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掌握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和开发策略;5.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旅游文化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600字)1.旅游与文化的关系1.1旅游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2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3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2.旅游文化的特点和内涵2.1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意义2.2旅游文化的分类2.3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和多样性3.1中国的旅游文化地域差异3.2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3.3跨文化交流与旅游文化的融合4.旅游文化与旅游业4.1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4.2旅游产品的文化开发策略4.3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影响5.旅游文化研究方法5.1文化调查和研究方法5.2旅游文化资源评估方法5.3旅游文化项目策划和管理方法四.教学方法(200字)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旅游与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旅游文化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300字)1.平时考核: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3.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2015.3旅游文化学提纲
![2015.3旅游文化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75c7e4da45177232f60a29e.png)
一、旅游文化概述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出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体系,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他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场中的体现。
2、文化的结构:文化由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1)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2)文化的行为要素和行为层面;(3)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3、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创造性——这是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2)文化具有时间性;指的是文化本身就有自己的起源、演化、变迁的发展过程,文化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
(3)文化具有空间性;(4)文化的开放性;(5)文化的载体性4、制度文化是文化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反映。
5、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情结等文化因素的总和。
6、文化品牌:源于各地文化,以文化为特色,成为文化商品经济的核心,带动一个综合的经济体系,形成一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知识总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体。
7、旅游与文化的关系:(1)旅游活动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2)旅游活动是人的身心需求得到满足的行为过程;(3)大多数旅游动机的刺激因素都是文化性质的;(4)旅游活动实现了对人才的造就;(5)旅游活动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流作用。
8、旅游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旅游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旅游对文化的积极作用——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传播;有利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完善和前进;(2)消极作用——旅游发展不当,会使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对当地居民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干扰目的地居民生活。
文化一方面会增强目的地旅游吸引力,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可能对旅游发展造成一些文化障碍。
9、旅游文化的定义:旅游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
中国旅游文化大纲
![中国旅游文化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12d0a22e2bd960590c677d5.png)
2、半坡氏族
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展现了约6千年前母系氏族阶段的生活场景。
景区主要陈列:新石器、农产品、家畜化石、陶器(代表作小口尖底瓶)、房屋基址。 有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制陶(捏制、泥条盘筑)。社会组织按母亲血缘关系组成,族外对偶婚——走婚,男到女家。
活化石:云南西北的泸沽湖畔有个世界上唯一的女儿国,呈现的是摩梭人的生活方式。
第一章 旅游历史文化
第一节 中国人的祖先
一、历史学中的祖先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位于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洞,展现了约60万年前的中国人的形象和原始群阶段的生活场景。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主要陈列:人的头盖骨、肢体和动物化石;旧石器;6米厚的灰烬。
熟食,住山洞,爬行间或直立行走。社会组织毫无规则地组合,很松散;杂婚——毫无原则和伦理。
(2)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发展到
成熟阶段的正规文字。
(3)青铜器最多(工具、兵器、礼器),最著名的是司母戊方鼎。
其它文物有:陶器、乐器、玉器、骨器等。
商代日常生活用具仍然以陶器为主。其中,除了一般使用灰陶、黑陶、红陶外,还有工艺甚精的刻纹白陶。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时期出现的用高岭土制作的青釉器,经高温烧制后吸水性弱,已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这种青釉器制造业在当时的长江中游地区比较发达。
3、大汶口文化
位于山东太安县大汶口,展现了5千前父系氏族阶段的中国人生活。
景区主要陈列:复合工具、陶器(轮制,著名的是人头形口彩陶瓶、陶祖) 、红铜器、 玉器、占卜用过的肩胛骨化石。
继承了此前的一切文化,并有很大发展和创新(工具的改进、制陶技术)。新增了冶金业、宗教、艺术。社会组织按父亲血缘关系组成,一般认为是一夫一妻制。
旅游文化学重点_1
![旅游文化学重点_1](https://img.taocdn.com/s3/m/8a0ab4fca300a6c30d229f46.png)
旅游文化学重点---------------------------------------旅游文化学重点一、名词解释(3分x4=12)1、文化: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法律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物质与精神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其表现。
2、旅游文化: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欣赏和游览价值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作用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中的特殊形态的文化。
3、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即以考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从而探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
4、旅游消费行为文化:指文化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种文化表现。
5、比德论:将自然山水与人的道德、情操进行比较,使自然事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
6、情感说:神与物游的审美思想,即以主体的直觉感悟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以情感物,达到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忘我的境界。
7、造园: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结合植物和建筑物的布局,创造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环境的过程,称之为造园。
8、企业文化:狭义: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历史传统。
广义: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包括企业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型文化(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部分。
9、企业经营哲学:是指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信条,对企业经营方针、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以及处理问题的基本依据等。
它是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全体职工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等活动的基本观点、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
10、顾客满意战略(CS):CS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手段,是企业为使顾客能完全满意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根据顾客满意指标体系,综合、客观地测定顾客的满意程度,并根据调查分析结果,使企业进一步改善产品、服务及企业形象的一种经营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第一章 绪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购买者传统观念社会流行 年龄 学习 民风民俗参考群体 性别 感觉 民族性格家庭角色 职业 动机 思考方式地位 生活方式 信念 亚文化 阶层 自我观念 态度 购买决策过程(EBK 模式):确认问题 搜集信息 判断选择 购买决策 购后评价 社会心理模式:认识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所处的社会团体、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999年《辞海》将“广义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们认为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性格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的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及其结果层面。
第二节、旅游文化概述一、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的文化学角度定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他乡异域文化风情,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的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永久居住,亦不从事赚钱活动。
1)旅游主体文化属性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而言,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旅游者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异形文化或异质文化,对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信息系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还是其旅游服务,都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介体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
为满足旅游者文化需要,旅游业就必须为其提供文化产品,这决定旅游业具有经济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文化特性。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客体),是体现和作用与旅游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三、旅游文化特性旅游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具有如下特性:1)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旅游主体对客体和介体的需求是不同的,故产生的旅游文化也不同。
2)地域性:旅游文化地域上的差异性,是旅游活动得以产生的根本条件。
3)民族性: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产生本民族特殊的文化,进而表现在旅游中具有不同的旅游心理、需求和旅游方式。
4)创造性: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
5)综合性:包括实物形态与非实物形态的文化;既包括三体文化,又包括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现和文化创造。
四、旅游文化的构成1)按照文化三分法的结构模式划分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旅游观念文化2)按照旅游文化的主体划分旅游消费文化、旅游经营文化3)按照现代旅游的三大要素划分旅游客体文化:包括自然旅游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文化素质、职业、心理、性格。
爱好、生活方式等。
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研究与教育、导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及其他旅游中介文化。
五、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属文化范畴,文化旅游属运动范畴。
文化旅游是指以旅游地的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为诱因。
以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合为结果的一种旅游活动。
文化旅游的进程主要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体验过程。
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性。
第三节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即将旅游文化现象、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性作为其研究的对象,以探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
主要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的人或人化物以及社会现象。
根据旅游文化的结构分析,其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主体文化的研究,即研究旅游主体由于思想主张。
宗教信仰。
文化素养、个性特点(心理、性格、爱好等)、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需求。
同时研究旅游者跨文化交流中旅游文化的碰撞、互动、融合等。
二是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如从旅游的角度研究山水园林文化、建筑雕塑文化,书法绘画、音乐艺术、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地域文化等。
还包括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
三是旅游介体文化研究,即研究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教育以及旅游政策法规等。
二、研究的意义1)姐是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对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文化的认同求异导致旅游流。
研究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姐是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与规律,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对企业而言,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研究旅游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规律,从而促进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助于提高旅游经营与管理水平研究旅游文化一方面有助于旅游企业了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避免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另一方面有助于旅游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有助于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5)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和社会文化作用的关系,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文化传承、吸收外来优秀文化、避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大。
6)促进旅游学科建设与发展三、方法文献法、分析比较法、实地调查法【思考题】为什么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第二章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旅游文化的形成旅游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历史时期的积累和沉淀。
一、自然崇拜在文化荒芜的蒙昧时代,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以对山水神崇拜的形式出现,祭祀山岳河川成人类自然崇拜的核心。
二、物质利益的刺激推动商旅活动的形成与发展,锤炼出冒险、勇进、向外探索的旅游性格。
三、求知求仕的愿望通过旅行增进对异国他乡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政治组织及名山大川等放尿的了解,从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四、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宗教旅行在古代远行游历中占有重要角色,宗教文化及其影响,深化了旅游文化的内容。
五、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由于人类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或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的原因,促使了人们山水审美意识觉醒,诞生了山水旅游文化。
六、现代经济的发展二战后。
世界各国的经济的复苏与飞速发展,现代旅游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旅游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得到空前的发展,最终形成完整体系。
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发展一、古代旅游文化1)旅游客体文化的厚重性2)旅游主体的局限性3)旅游介体的相对落后性二、近代旅游文化1)旅游组织形成和发展2)旅游主体的扩大化趋势明显3)旅游服务水平逐步提高4)跨国跨区旅游的全面兴起三、现代旅游文化1)全面研究旅游主体文化2)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文化3)开始研究旅游文化的社会文化影响4)创建与规范旅游企业文化第三章文化背景与旅游文化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根本因素。
旅游消费行为文化是指文化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及旅游者在消费行为过程中的各种文化表现。
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的具体体现:①文化决定个体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行为标准②文化控制个体某些心理欲求,禁止和限制某些本社会本民族不允许的或不赞成的旅游动机得到满足③文化造就和影响消费习性和具体的消费行为④文化通过社会风气,参照群体等支配旅游需求满足的发展方向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观2)忠孝为本的道德观3)重义轻利的价值观4)整体而模糊的认知观5)重积蓄轻消费的消费观6)美善统一的审美观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文化的影响1)尚近轻远的旅游距离观2)崇尚自然的旅游游乐观3)重义轻利的旅游价值观4)量入为出的旅游消费观5)结伴而行的旅游团体观6)求真向善的旅游审美观第二节西方传统文化及其对西方旅游者的影响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内涵1)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挑战自我、抗争自然2)个人本位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喜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自主,自立、自律、奋斗3)法制文化4)罪感文化人性自私、趋利避害,突出人品质修养的的社会化,重外在教育和规范,重求真轻追善。
二、西方传统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1)强烈而多样的旅游消费动机2)个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3)认知性的旅游审美观4)以个人为中心的旅游组织观5)享受性的旅游消费观【思考题】受传统文化影响,中西方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上有何差异?第四章山水旅游文化第一节人类对自然山水的认识与审美一、我国自然山水的审美历程(一)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与审美情思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起源于早期的自然崇拜。
祭祀成为人们与自然精神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儒家提倡比德,比德论:将自然山水与人的道德情操进行比较,使自然事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朱子曰: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
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人应回归自然。
儒家和道家的山水自然审美观是中国古代自然美思想的主干。
(二)汉魏六朝的宗教情结与审美转变自然山水的功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完成了从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伟大转变,并孕育出崭新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美学、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文学、宗教文化以及与山水相关的哲学思想等。
(三)唐宋时期的山水诗词与审美寄托由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宗教鼎盛,唐宋时期人们对山水的审美水平达到一个高峰。
(四)元明时期的田园忧伤与审美回归中国历来的山水审美都把情景交融作为美感享受的最高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神与物游的境地。
情感说:神与物游的审美思想,即以主体的直接感悟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以情感物,达到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忘我境界。
二、我国山水主要审美思想(一)君子比德1.将山水与德性联系起来2.将山水与言志联系起来3.将山水与仁智联系起来(二)崇尚自然自然为尊;物我合一的自然天性;道法自然。
(三)科学认知1.认识山水类型2.探知山水成因3.挖掘山水功能西方审美:1.纯粹欣赏自然的形态美;2.感受与人的心情契合第二节自然山水的文化特征一、形象特征形象特征是自然山水文化特征的基础,指的是其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
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