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问题背景
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施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农民工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主要劳动力来源,其权益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农民工的工资拖欠、劳动合同不规范、工作环境安全隐患等问题时有发生,给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1.2 研究意义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农民工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中劳动力的主体,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不仅事关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深入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制度和管理漏洞。
通过对问题根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具体原因,为未来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可以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只有深入分析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推动建筑行业向着更加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问题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是中国乃至全球建筑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民工是建筑施工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由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和相对较低的素质水平,他们的权益保障往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
工资拖欠现象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往往会采取拖欠工资的手段来应对资金周转困难,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劳动合同不规范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之一。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农民工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农民在城市和工业企业从事非农工作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并在数十年间迅速扩大。
一、农民工现象的背景1: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的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收入不平等、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
2:农民工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推动城市化进程、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工业化、拉动消费市场等。
二、农民工的生活与工作环境1:工作场所:农民工主要在工厂、建筑工地、餐饮业、家庭服务等领域从事劳动工作。
2:工作条件:长时间工作、低工资、缺乏社会保障、艰苦的生活环境等。
三、农民工问题与挑战1: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缺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2: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难以融入城市教育体系,面临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
3:劳动权益问题:一些农民工面临工资拖欠、无法享受工时和休假保障、工伤赔偿等问题。
四、的政策与措施1: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将农民工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城市化推进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工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五、个人对农民工现象的看法个人认为,农民工现象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产物,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农民工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他们的权益。
在未来,应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教育和社会保障资源,促进农民工的融入和发展。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劳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劳动合同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农民工现象是指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来自农村地区的人群。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一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并提供相关建议和解析。
第一章:背景介绍1.1 农民工定义及特征- 定义: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以务工、雇佣等形式参与非耕种生产活动并获得报酬或者收益”的人员被认定为“外出务工(返乡)”。
- 特征:主要包括年龄较轻、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技能层次不高等方面特点。
1.2 农民工数量变化趋势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研究分析近几年来我国内部流动人口情况, 揭示了其数量增长速度, 基数扩大问题.第二章: 影响因素剖析2.1 经济因素影响:解释了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带给传统行业的冲击,以及城市化进程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2.2 政策因素分析:分析了相关政策在推动和引导农民工现象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探讨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第三章:社会问题解读3.1 就业歧视详细描述了部分企事业单位存在针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包括薪酬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差异待遇情况。
3.2 社会保障缺失探究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带来的负面效应, 特别是涉及医疗、养老等领域.第四章: 解决途径提出4.1 教育改革创新提倡加强教育投入, 完善乡村学校条件并开展技能培训课程;同时呼吁完善高考制度以减少地区间教育资源差距.4.2 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倡议通过立法手段确保所有劳务人员享有平等权益; 启发公众关注合同签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1 对农民工现象的总结总结了本文对于农民工现象所做出的分析和解读,强调其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5.2 建议、企事业单位等相关方面应采取措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减少就业歧视行为发生;附件:(具体文件名称)法律名词及注释:-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劳动合同关系,并明确双方权益。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 (7)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则成为新的重要劳动力增长极。
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但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农民工就业的总体规模在扩大就业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国农民工失业现象非常严峻,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在当前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探讨农民工群体就业的现状、问题与解决之道,这对于解决农民工就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就业状况和特征、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以及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问题;对策目录单击此处输入文字。
一、绪论 (4)(一)研究背景 (4)(二)研究意义 (4)(三)研究目的 (5)二、农民工就业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5)(一)概念界定 (5)(二)理论基础 (5)三、目前农民工就业的状况和特征 (6)(一)就业现状 (6)(二)就业特征 (6)四、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 (6)(一)就业信息不对称 (6)(二)工资待遇问题 (6)(三)就业技能障碍突出 (7)(四)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7)(五)政府职能不到位 (7)(六)科技对就业的影响 (8)五、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 (8)(一)保障就业信息真实、透明 (8)(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和社会保障 (8)(三)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9)(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9)(五)实现政府就业辅导职能 (9)(六)避峰科技浪潮,对农民工返乡提供政策引导 (9)六、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破解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破解路径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农业劳动力短缺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全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
破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破解路径,为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1. 农村劳动力外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
据统计,我国农民工总数已经超过2.7亿,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
这些外出农民工的外流,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影响了农村的农业生产。
2. 劳动力素质低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滞后,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在农村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
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空间,也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3. 农村老龄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发展,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加剧。
老龄化的农村人口,不仅劳动力数量减少,而且劳动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
二、破解农业劳动力短缺的路径探究1.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
加强农村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引导农村劳动力转型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
2. 制定农村吸引人才政策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
比如提供住房、优厚的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吸引城市人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工作。
3. 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人工劳动的依赖。
推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减轻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强度,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农民工及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
农民工及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农民工及农民工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一、引言农民工是指在农村户口登记,但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工作的人员。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他们在城市中承担着重要的劳动力供给作用,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民工及其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
二、农民工的背景和现状1.农民工的背景-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就业机会的不足- 教育水平和技能的不匹配2.农民工的现状- 数量和分布情况- 收入水平及分配不均问题- 就业条件和权益保障三、农民工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劳动力供给与城市建设- 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 参与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 2.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四、农民工对社会的积极作用1.促进了农村发展- 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2.缓解了城市社会问题- 缓解了就业压力- 促进了城市社会稳定五、农民工的问题与对策1.就业权益保障问题- 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缺失- 工资拖欠和欠缴问题2.教育和技能培训问题-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技能培训机会的缺乏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劳动合同法- 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力和义务- 合同内容及争议解决方式2.社会保险法- 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七、结论农民工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承担着重要的劳动力供给作用,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农民工仍然面临着就业权益保障和教育技能培训等问题。
加强法律保障、提高教育培训水平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只有充分发挥农民工的积极作用,并改善其现状,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附件1.农民工调查数据表2.农民工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条文3.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文件。
试论农民工进城利与弊
试论农民工进城利与弊正文:一:引言农民工进城是指从农村地区到城市就业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了各个城市。
本文将试论这种现象带来的利与弊。
二:背景介绍1. 农民工数量增长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比例逐渐上升。
2. 城乡差距拉大: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原因导致了在收入水平、教育医疗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三: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 劳动力供给充足:农民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廉价而又稳定可靠的劳动力来源。
2. 经济增长推动者:他们通过消费支出促进当地商贸流通,并且还可以刺激房地产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需求。
3. 降低生活成本压力: 冒险迁徙寻找更好机遇使得家庭收入增加,改善了农民工家庭的生活质量。
四:对于城市社会带来的挑战1. 社会保障问题: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和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农民工在享受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困难。
2. 城市管理压力:大规模涌入导致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3. 劳动权益维护不足: 农民工普遍面临着长时间劳动、低薪水甚至欠薪等诸多问题。
五:解决措施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完善相应的就业保障机制,并强化执法力度确保其合理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2. 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 提供更多适用性较高并具有竞争优势的岗位培训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好发展空间和平台。
3.推进户籍改革:“放宽落地”政策使得他们可以在城镇中正常居留,并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
六:结论农民工进城既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源,也给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一定挑战。
然而,在部门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并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平衡,并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1. 相关统计数据表格。
2. 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规文件摘录。
注释:1. 城镇化: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形成新型居住区和生活方式。
农业劳动力流动中国与美国的农民工现象对比
农业劳动力流动中国与美国的农民工现象对比农业劳动力流动:中国与美国的农民工现象对比农业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人类活动,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生产,农民在不同地区流动来提供劳动力。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农业大国,其农民工现象也引人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和美国的农业劳动力流动进行对比分析。
一、流动背景和规模1. 中国农民工现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每年吸引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参加非农就业。
据统计,中国农民工总人数超过2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这些农民工主要来自农村地区,为了谋生和改善生活条件,他们选择到城市从事建筑工地、工厂、服务行业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中国农业劳动力闲散和农村贫困问题。
2. 美国农民工现象美国也存在大量的农民工现象,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季节性劳动需求高峰时。
美国农民工主要来自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他们通过跨国边境流动来参与美国农业生产。
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250万农民工,其中约80%为非法移民。
这些农民工多从事果园、蔬菜种植、畜牧业等农业劳动,为美国农业产值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流动原因和动力1. 中国农民工流动原因中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驱动和城乡差距。
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难以得到稳定和高收入的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农民期望通过流动劳动获得更好的生活和经济回报。
因此,经济发展和工资差距是中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动力。
2. 美国农民工流动原因美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原因是需要季节性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模式。
美国农业生产通常需要大量的短期劳动力,例如水果采摘、种植和收割等工作需要短时间内完成。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美国农业主要依赖跨国边境的非法移民劳动力。
这些农民工出于经济需求和就业机会而流动,希望通过参与美国农业生产来获取更好的经济回报。
三、流动影响和问题1. 中国农民工流动影响中国农民工的流动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2024年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整治总结
2024年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整治总结一、背景介绍农民工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城市建筑工地、工厂和农田中默默付出,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一些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农民工的工资支付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中国政府开展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
二、专项行动内容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首先,修订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对拖欠工资行为的打击力度和相关责任的追究。
其次,加强了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惩戒措施,建立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制度。
2. 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企业用工情况的监督力度,建立了日常巡查和检查制度。
对于发现的拖欠工资问题,政府迅速介入,要求企业及时支付工资并追究相关责任。
3. 完善投诉举报渠道为了方便农民工进行投诉举报,政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投诉举报平台,同时加强了投诉举报渠道的宣传和推广。
农民工可以通过短信、电话、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诉,政府将及时受理并处理。
4.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加大了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向公众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增强公众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度和理解度。
三、专项行动成效2024年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资支付率明显提高专项行动前,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普遍存在,工资支付率较低。
经过专项行动的推动,工资支付率得到明显提高,很多企业和个人已意识到拖欠工资的严重后果,积极主动履行了工资支付责任。
2. 失信企业和个人受到严厉打击专项行动期间,政府严肃查处了大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失信企业和个人,并将其列入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
这一举措起到了极大的震慑效果,让更多企业和个人认识到拖欠工资的严重后果。
3. 农民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专项行动加大了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工资支付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一、主题简介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立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是城市面积的拓展者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
同时,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构造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构造下,他们面临一些根本社会问题。
二、调查情况1、调查背景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进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社会的开展做出了不可无视的奉献。
农民工已经是城市建立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民工学历不高,缺乏技能,所以工作辛苦劳累,每天长时间劳作,很少有休息日,常常被认为是城市中的最底层人群。
2、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农民工的根本情况,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负担不断加重、等问题,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3、现状与问题随着农民工的大量进军城市,农民工的问题也伴随而生。
农民工的劳动力是很低廉的,多数民工认为钱是谋生的根本条件,说明目前金钱在民工生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起到的是根底作用,金钱、知识、技能是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
农民工收入大工为:2800/月,小工为:2400/月,技工为:2600/月,这些都反映出农民工的收入偏低。
而他们每天的工作都超过十个小时。
在调查的农民工中,65%为高中学历,30%为初中学历。
如此低的学历决定了民工在城市中不可能从事技术性的高薪职业,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是务工的首选行业。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北京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北京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北京调查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从乡村来到城市,在城市开始了寻梦之旅。
梦总是美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他们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仍然处于“边缘”状态。
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身份却还是农民,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
调查目标:借着这次跟着老师做调研的机会,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2023年8月1日-4日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方式:走访、交谈、问卷、查看新闻、报纸调查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小月河及周边农民工聚集地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北京,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儿,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以及很多方面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
海淀区小月河及周边是农民工的聚集地,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深入了解进城务工者们的现状,与农民工们交谈了解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深入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感受他们的现状。
现状将此次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一、个人基本情况适应北京工作的需要。
他们名下的耕地由家里亲戚经营的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对于出来打工的目的,年轻的农民工比较倾向于来大城市见见世面开开眼睛,换个环境发展自己;中年的农民工则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为了挣钱,为了养家。
他们大多数并没有要长期留在城市的打算,并且认为限制他们留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归属感或没有户口,他们觉得出来赚钱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去的,觉得能留在城市好好生活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儿。
因为政府为了首先保障北京当地人的利益而缺乏公正的对待外地人尤其是农民工,最典型的或许就是北京的户口政策了。
因为这种严谨的政策,导致很多外来人口几乎不可能获得北京户口,这样,即使常住在北京一辈子,也不被认为是北京人,更得不到因为有户口而有的政策优势,譬如获得社会福利,保险,教育,就业等。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与现状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人口。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定居,并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其市民化进程缓慢。
三、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难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其生活压力较大。
3. 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了其子女的发展。
4. 心理融入问题: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策略1. 改革户籍制度:应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限制,实现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统一,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权益。
3.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应加大城市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4. 加强心理融入引导: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5.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业支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为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城市经济。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为例,该市通过采取。
调查报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分析与对策
调查报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分析与对策调查报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分析与对策一、引言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农民工参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工资拖欠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他们的生活。
本调查报告旨在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背景农民工作为外来工人,往往需要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
然而,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他们常常面临工资拖欠的困扰。
工资拖欠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企业资金链断裂: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造成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按时支付农民工工资。
2. 人为恶意拖欠:个别雇主出于私利考虑,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以各种借口拒绝支付。
3. 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工人、雇主对劳动法律法规了解不足,无法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为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提供了机会。
三、问题影响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困境:由于工资拖欠,农民工无法按时支付房租、生活费用,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甚至面临被赶出租房的风险。
2. 社会不稳定因素:工资拖欠问题容易引发工人的不满情绪,甚至出现集体抗议、罢工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3. 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民工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困境,可能影响他们对城市就业的信心,从而减少了城市吸纳农民工的能力,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问题分析为了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对策制定:1. 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资金链的监督,防止资金链断裂导致工资拖欠。
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增加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3. 强化工资支付保障:政府应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同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对工资拖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农民工工资协调机制
农民工工资协调机制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工资拖欠。
二、问题分析1. 工资拖欠问题严重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低技能、低薪的体力劳动,往往缺乏法律意识和组织维权能力。
同时,一些企业也存在恶意拖欠工资的情况。
这导致了许多农民工无法按时领取工资,甚至无法领取到应有的工资。
2. 缺乏有效解决机制目前,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主要依靠司法途径和行政手段。
但是司法途径需要时间长、成本高,并且执行难度大;而行政手段则存在效果不稳定、执行难度大等问题。
三、建立协调机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来保护农民工权益。
1. 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在城市中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
这个机构可以由政府、工会、企业等多方共同组成,通过调解的方式协调农民工与企业之间的纠纷。
2. 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企业在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时,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工资保证金。
如果企业拖欠了农民工的工资,就可以从保证金中扣除。
这个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恶意拖欠工资的情况。
3. 建立信用评价系统建立一个信用评价系统,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公示。
如果企业存在恶意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就会被扣除信用分数,影响其信誉度和商誉。
四、实施效果预测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来保护农民工权益,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有了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的支持,农民工在维权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能够降低维权成本和风险。
2. 保障农民工权益通过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建立信用评价系统,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减少恶意拖欠工资的情况。
3. 提升企业信誉度建立信用评价系统可以促使企业更加重视自身的信誉度和商誉,从而提高其对待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五、结论建立协调机制是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民工工资发放整改情况报告
农民工工资发放整改情况报告一、背景和问题分析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发放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城市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工工资发放不及时、不规范、甚至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在当前,我国加大了对农民工工资发放问题的整治力度。
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农民工讨薪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积极投入到农民工工资发放整改中,加强对企业和用工单位的监管。
本报告旨在对农民工工资发放整改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整改措施和效果评估1.政策法规的完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旨在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的权益。
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法》、《农民工工资支付暂行条例》等。
这些法规的出台,有力地提高了企业和用工单位发放农民工工资的法律风险,迫使企业依法依规支付工资。
2.监管措施的加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和用工单位工资发放情况的监管力度。
建立了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督促整改。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劳动仲裁和法院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讨薪。
3.健全农民工工资发放机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用工单位资金流的监控,要求用工单位在支付工资前提供足够的工资支付保证金。
这种机制有效地防止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避免了因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农民工工资无法支付的问题。
三、整改成果和存在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农民工工资发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大部分企业和用工单位都能够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的工资。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工资拖欠问题的处理速度也有所加快,增加了农民工讨薪的成功率。
然而,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和用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支付工资。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标题: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不同地区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调查背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农民工面临着市民化问题。
二、市民化现状本报告调查了多个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情况,发现:1.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增加,但仍然存在着较高的参与度。
2.农民工对于城市公共服务的融入程度较低,缺乏平等的待遇。
3.农民工在城市中缺乏合法权益保障,遭受着低薪、长工时、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
三、市民化影响因素1.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的户籍地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享受公共服务和权益的程度。
2.社会认同和文化差异: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认同差距,影响着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3.城市政策和管理:完善的城市政策和管理对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至关重要。
四、解决方案为了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1.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户籍限制,实现公平的市民权益享有。
2.加强公共服务:提供更多均等化的公共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满足农民工的基本需求。
3.提高待遇和保障权益: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监督,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增加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和融入程度。
结论: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提升技能水平,可以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以上为辅助翻译,仅供参考*。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却比较艰难,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其中,农民工就业歧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凸显,尤其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愈加突出。
二、研究意义农民工就业歧视是当今中国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此问题的意义重大。
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决策制定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让职业竞争更加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更进一步的,对于增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进一步摆脱就业歧视的影响,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和探讨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状和原因,并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索如何消除和减轻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分析和总结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状及特点;2.探究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经济学解释;3.研究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的措施;4.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5.以此推动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消除和减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研究范围与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探讨,并将涉及以下相关问题:1.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状及特点2.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3.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影响4.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应对策略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式。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的综述和归纳整理,分析数据来源,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的讨论。
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深入剖析农民工就业歧视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改善和公平性的提高。
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的现状与解决策略
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的现状与解决策略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工资支付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的现状1.1 工资拖欠现象普遍存在在一些建筑工地、加工厂和餐饮行业,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普遍存在。
一方面,一些用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故意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无法及时支付工资。
1.2 法律保护不到位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进行了规定,但执行力度不够,法律保护措施不够完善。
一些用工单位存在逃避法律监管的行为,农民工往往无法维护自身权益。
1.3 信息不对称导致维权难度加大农民工普遍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信息不对称导致维权难度加大。
同时,一些用工单位利用信息不对称,采取各种手段压榨农民工,使他们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的策略2.1 加强法律监管和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的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执行力度。
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对用工单位进行监督,确保农民工能够按时拿到工资。
2.2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合同制度的宣传和推广,确保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正式合同,明确工资支付方式和时间。
同时,加大对劳动合同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用工单位的合同履约意识。
2.3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教育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
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帮助农民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维权渠道,增强他们维权的能力。
2.4 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争议解决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争议解决机制,提供便捷的维权渠道。
设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争议调解机构,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协调解决工资支付争议,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5 加强用工单位信用评价建立用工单位信用评价制度,对工资支付问题频发的用工单位进行公示和惩罚。
关于保障农民工工资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保障农民工工资工作实施方案保障农民工工资工作实施方案一、问题及背景分析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日益扩大,农民工人数持续增加,为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一些不良商家和不规范管理,农民工的工资支付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雇主恶意拖欠工资、隐瞒或伪造劳动合同,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因此,为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的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二、保障措施及建议1. 设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基金为了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建议设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基金。
该基金可以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出资组建,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解决。
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拨款的方式进行资金补充,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愿性捐款,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募捐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
此外,可以建议相关企业或单位按照一定比例将员工福利费用划拨至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基金,用于弥补工资支付不足部分。
2. 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与监管机制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支付,必须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与监管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制度,明确雇佣关系、工资计算标准以及支付周期。
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工资支付登记和信息公开制度,对每一笔工资支付进行登记和备案,确保农民工的工资支付真实可靠。
此外,应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管力度,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实行网上工资支付盯控,及时发现和解决不正常工资支付情况。
3.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与法律援助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法律援助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可以成立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
同时,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设立专门的农民工事务部门,负责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的协调、督促和监管。
4. 提高农民工知情权和维权意识为了加强农民工的知情权和维权意识,应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歧视
由于至今仍存在户籍制度政策, 大量进城的外地农民工在子女入 学、国有企业招聘、公务员录用、 社会保险待遇等方面,与城市本 地职工相比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从而限制了外来劳动力获得理想 职业的可能性。在城市下岗失业 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很多城 市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管理政策, 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农 民工进入某些岗位就业。
健康歧视
用人单位为了更多的赚取利益,视规定于不顾,可以将本应享受医 疗保险的农民工拒之门外,令农民工群体丧失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一年到头挣来的血汗钱,在一场大病过后,又会一贫如洗。 农民工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在炎热的夏季,他们不能享受一 丝凉风,甚至连擦汗的毛巾都不能提供,在冰冻的寒冬,为了提高 生产效率,节省单位和企业的暖气费,农民工只能用高强度的体力 劳动维持着身体的热量。 在工棚,在车间,在十几个人拥护的单身宿舍,渴了,喝口 自来水,饿了,啃一块面包,累了,靠着墙角打个盹,如果用“吃 的比猪差,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干的比驴多”四句话同样来 形容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在这样背景下的人们,健康又能用什么来 保证?
三、寂寞空虚的精神生活
孤岛状态
并不宽裕的收入、不高 的文化水平、拥挤的居 住条件、高强度的劳动 等,使城市农民工往往 处于与城市文化的某种 隔膜中,往往形成了一 种文化生活的粗俗化孤 岛化的状态。
城市是五彩缤纷的,而农民工只能隔栏相望
• 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 闲聊打发工余时光; • 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 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 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 本书。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27日正式发布
• 十七大报告指出: •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 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 2007.6.29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 2008.1.1起施行,更加完善地保障了农民 工的权利和利益。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中 国农民工问题
内容提要
一、农民工的概念 二、农民工的形成过程 三、农民工的巨大贡献 四、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五、农民工的根本出路 六、农民工的未来
农民工的概念
•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 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 地,但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 农民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 • 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 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 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 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 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8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期 进入新世纪
年份 农民工总数 1990 335万 1995 6600万 2007 2.1亿 如今 2.6亿
中国农民工的巨大贡献
1.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的主渠道。 2.农民工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 力量。 3.农民工已成为促进城市建设与繁荣的生力 军。 4.农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出务工已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 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 效实现形式。
七大重点工作:
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 问题; 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 培训; 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 问题; 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强化服务,完善管理; 统筹规划,合理引导;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农村问题城市化,农民问题市民化” 城市必须支付“和谐成本”
1、政府必须监督企业为农民工兑现工资; ——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2、为民工建造廉租房,让安居工程惠及民工; 3、民工子女入学必须纳入城市财政预算; ——现在多放一张书桌,将来就可能少建一座监狱 “以父母之心”办教育,阻断农民工生存的代际传递 4、尽最大可能把民工纳入社保范围; ——既要重视建设“风景线”,也要重视建设“保障线”
失业保险覆盖率低。
社会福利:由于没有城镇户口,城镇中的社会
福利,无论是教育福利还是社会福利,几乎都与 农民工无缘。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状况更堪忧,城镇中实行
的最低生活保障都没有把农民工包括在内,农民 工在城镇中几乎得不到任何社会救助。
解决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根 本出路在哪里?
政府的政策支持
2006年农民工问题上升到 了“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高 度,提出了五大原则:
“农民工”形成的曲折历程
时间
建国初期 50年代后期
人口流动政策
农村人口可以自由向城市迁徙。 1958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 农民可以在不改变身份,不改变城市供给制度的 前提下进城务工就业。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农民外出务工就业 出现新的高潮,谓之“民工潮”。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人数不断创造新高。
外出、赚钱、回乡、建房、再出来,已经不是 民工们外出打工的唯一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 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 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 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 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 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 “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 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 高,工作耐受力低。
母子追讨工资反被刀砍
农民工讨薪到底有多难?
跳楼讨薪
社保局门口,正在苦苦等消息的农民工们
五、身份歧视现象严重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农民从来 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弱势阶层,这个阶层 的最大特点就是受压迫最深、受剥削最 重、受歧视最多和受教育最少。由于这 种“四最”原因,注定了农民弱势阶层 是最想改变生活环境和生存地位的阶层。
农民工聚在一起打牌
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 上网吧、看碟片、逛商场成为一些年轻农民工的业余生活的主 要方式。 农民工文化生活粗俗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紧张混乱的劳资关系
欠薪、讨薪
“欠薪”仍在困扰着不 少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 虽有所改观,但仍在部分 企业存在。 与之相对应的问题, 是讨薪。 由于农民工大多没有签订 《劳动合同》,因此,很 难受到法律的保障。 同时,一些无良商人 面对前来讨薪的农民工, 竟然以暴力阻止。
消费歧视
很多消费场所挂起“农民工不得入内”,“衣衫 不整不得入内”的公告时,就是在告诉人们,有 些场所是不能让农民工消费的,有钱也不行,形 象和身份永远是一种标志,损失的可能只是农民 工付出的消费金,得到的则是一种效应,一种高 贵的象征
渴望的求知 VS 歧视的冷眼
六、社会保障严重缺失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5、开办民工夜校,使民工完成由“空间转移” “职业转移” 的过渡; ——城市文明 技能培训 文化补习 6、开展必要的社会救助,减少犯罪发生;
到
7、积极创造条件,让民工参与公共社会政治生活; 社区组织工作职责向农民工群体覆盖
8、矫正舆论导向,禁止一切歧视农民工的舆论宣传
• 9、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10、农民工自身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文化教育水 平,积极参加职业培训,适应社会的需要 • 11、社会群体应给与农民工更多的尊重与关爱共创和谐社 会
文化歧视
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知识缺乏严重,导致了 农民工基本生活技能大部丧失,同时,在 法律逐渐完备的社会中,近似文盲的群体, 正被许多所谓的文化人用一种文明的方式 所欺骗。 据统计,在全国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签 订的劳务合同中,不平等的劳务合同占了 近三成,许多用人单位都是事先酝酿着合 同,在农民工对内容毫不知觉的性况下, 强迫他们按下手印,以一种堂而皇之的方 法,以黑纸白字的法律效力剥削着农民工 的血汗,损害着他们的权利,由于其法律 的有效性,在事后的劳务纠纷中,农民工 大多处于弱势地位。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具体表现:
严酷恶劣的工作环境 简陋不堪的生活环境 寂寞空虚的精神生活 紧张混乱的劳资关系 身份歧视现象严重 社会保障严重缺失
一、残酷恶劣的工作环境
酷暑中的农民工
地面温度54摄氏度
山西黑砖窑
二、简陋不堪的生活环境
这间小屋只有不到8平米
高楼大厦下的民工屋,对 面两排,住着20多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