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精品】2023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48页)

【精品】2023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48页)

【精品】2023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48页)简介本文档是2023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精品版本,共包含48页内容。

该课程标准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而制定,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目标该课程标准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素养,以及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内容概述该课程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3. 常用办公软件和工具的使用4. 网络基本知识和网络安全5. 多媒体技术和应用6. 数据库基本知识和应用7. 编程基础和应用8. 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际操作、项目实践、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学生对课程标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展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技能水平。

结语2023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而制定,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根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并通过多种教学和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通过实施该课程标准,我们相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优秀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为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概述,详细内容请参考《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本。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 双衔接" ,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掌握常用软件 / 工体验信息活动形成勇于质疑的问题意动机具的应用技能信息意识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 +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备一技之长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趣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版)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初中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一个修订版的标准。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将有助于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全面发展。

2. 目标和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2.1 理论知识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

2.2 实践技能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程和网页设计等实践活动。

2.3 信息素养学生应该具备正确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了解信息社会的特点和挑战,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3. 教学内容和方法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研究需求,信息技术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3.1 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本知识- 操作系统和网络基本概念- 机器语言和高级编程语言基础- 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基础- 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基础3.2 实践技能- 常见办公软件的使用(如文字处理、表格制作、演示文稿等)- 互联网工具和资源的使用(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在线协作平台等)- 简单的编程和网页设计活动- 数字媒体的创作和编辑3.3 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获取和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信息利用和共享的道德和法律要求- 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操作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4. 评价和考核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和考核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技能水平和信息素养水平。

评价方法可包括课堂测验、实践任务、小组项目和综合考试等形式。

5. 实施与改进为确保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改进,教育机构和教师应建立及时反馈和评估机制,注重教学资源的更新和创新,以及与相关行业和社会的合作交流,促进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

信息技术初中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解析

信息技术初中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解析

信息技术初中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解析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教育领域,为了使学生们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初中教材的编写也异常重要。

本文将对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教学方案。

一、教学方案的背景与目的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是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而制定的教学指南。

其主要背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需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因此,该教学方案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套系统、科学且符合现实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

二、教学方案的框架与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的内容囊括了五个方面,即信息工具与应用、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安全与道德、信息时代的创新与问题解决。

每个方面都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帮助学生建立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体系与技能。

信息工具与应用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相关工具进行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信息处理方面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整理、处理和呈现信息。

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与分析、信息展示与表达等。

信息存储与检索方面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信息的存储和组织方式,以及如何通过信息检索技术获取所需信息。

这一方面内容包括数据库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发布与共享等。

信息安全与道德方面强调学生在信息时代应具备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该方面的内容包括信息安全与风险、信息伦理与法律等。

信息时代的创新与问题解决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并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包括信息创新思维、信息系统与应用等。

三、教学方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方案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

河南科技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河南科技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河南科技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本课标解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元目标细化解读,第二部分是课时目标细化解读(待续)。

课程标准解读,共分为九个模块,各模块如下:1. 信息技术基础;2. 操作系统基础;3. 文字处理;4. 数据处理;5. 网络基础与应用;6. 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7. 动画制作;8. 网页制作;9. 图片处理。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单元目标细化解读: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1)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的传播媒体,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1)了解计算机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网络辅助自主学习等。

(2)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联系生活中实际,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计算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通过身边实例,说明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了解信息安全和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1)了解计算机犯罪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编制和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黑客破坏、越权存取、窃听、传播有害信息等。

(2)明确建立震慑、检查、预防、回复、纠正等机制可以有效防止计算机犯罪。

(3)通过开展倡议大家共同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德等活动引导中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4.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概况、特点和种类(1)了解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历史。

(2)知道计算机发展的四个发展时代,即电子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运算速度快、存储能力强、计算精度高、逻辑判断准备、高度的自动化等。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目标:本文档旨在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领域和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更新内容:1. 引入新的技术领域:鉴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将引入一些新的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以便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这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2. 更新课程目标:根据新的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我们将更新课程目标,使其更贴近实际应用和职业发展。

新的课程目标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将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将更加灵活多样,包括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等。

4. 强化评估和反馈机制:为了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研究效果,我们将加强评估和反馈机制。

评估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实践项目和口头报告等。

同时,将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 教师培训和支持:为了有效实施更新后的课程标准,我们将提供充足的教师培训和支持。

教师将接受相关领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同时,将建立教师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和成长。

总结:通过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我们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新的课程标准将引入新的技术领域,更新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加强评估和反馈机制。

同时,我们将提供教师培训和支持,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这将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对初中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和规范,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初中生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资源的查找和利用等。

这些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帮助。

其次,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编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

因此,初中生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会基本的编程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包括算法的设计、程序的编写和调试等。

这些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因此,初中生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数据处理、信息检索、多媒体制作等。

这些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安全和伦理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信息安全和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初中生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保护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遵守网络伦理规范,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这些能力不仅可以保护学生自身的利益,也可以促进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编程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安全和伦理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一、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

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

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

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1.2 课程重点内容1.3 课程难点内容1.4 课程教学方法2、课程知识体系2.1 计算机硬件知识2.1.1 计算机组成原理2.1.2 输入输出设备2.1.3 存储设备2.1.4 主板和处理器2.2 计算机软件知识2.2.1 操作系统2.2.2 办公软件2.2.3 图像处理软件2.2.4 网络安全软件2.3 计算机网络知识2.3.1 网络基本概念2.3.2 网络协议2.3.3 网络拓扑结构2.3.4 网络安全3、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3.1 知识目标3.2 能力目标3.3 道德与法律意识目标3.4 动手实践目标4、教学内容与重难点4.1 计算机硬件知识教学内容4.1.1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内容4.1.2 输入输出设备教学内容4.1.3 存储设备教学内容4.1.4 主板和处理器教学内容4.2 计算机软件知识教学内容4.2.1 操作系统教学内容4.2.2 办公软件教学内容4.2.3 图像处理软件教学内容4.2.4 网络安全软件教学内容4.3 计算机网络知识教学内容4.3.1 网络基本概念教学内容4.3.2 网络协议教学内容4.3.3 网络拓扑结构教学内容4.3.4 网络安全教学内容4.4 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总结5、教学方法与手段5.1 教学方法5.2 教学手段6、考核评价标准6.1 知识考核标准6.2 能力考核标准6.3 道德与法律意识考核标准6.4 动手实践考核标准6.5 评价方式附件:1、课程教材推荐清单2、课程相关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中创作的独创性作品所享有的法律权益。

2、隐私权:指个人不愿被他人干涉或了解自己私生活和家庭的特定领域的权利。

3、网络安全:指在网络技术环境中保护网络及其相关设施、系统、数据信息等不受非法侵害的状态或能力。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所有初级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提高信息处理、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和保护个人信息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伦理道德和行为惯;- 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3. 课程内容3.1 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2 信息技术应用- 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处理;- 网页设计与制作;-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编程基础;- 信息搜索和整理。

3.3 信息技术与生活-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研究和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安全意识和个人信息保护;- 信息技术伦理道德;- 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3.4 信息技术创新- 创新思维和方法;- 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 信息技术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4. 教学方法与评价4.1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 项目式研究;- 情境教学。

4.2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作品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反思和评价。

5.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设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上机实践时间,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 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研究渠道;-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6. 实施建议-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实践与创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 课程背景与意义1.1 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人们开始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被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1.2 意义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旨在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信息意识,使其具备信息获取、加工和应用的基本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还能提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等综合素养。

2. 教学目标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等。

•学习基本的编程思维和编程语言的使用,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知识,了解互联网的安全使用方法。

•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习制作和编辑文档、图片、音视频等内容。

2.2 道德与人文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使用和安全意识。

•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培养信息伦理和科学的态度。

2.3 能力与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程内容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基于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计算机硬件结构与组成•操作系统的使用及其功能•常见软件的使用方法•常见外设的使用和应用3.2 编程与编程思维•编程概念和基础知识•编程语言的使用及其逻辑结构•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基本原理•简单程序的设计和实现3.3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安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互联网的安全使用和网络文化的培养•常见的网络应用和服务•网络通信和协议的基本原理3.4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基本的多媒体技术和原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制作和编辑•媒体资料的存储和管理•网络多媒体的传输和应用4. 教学方法与评价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属地方(省级)管理课程。

作为地方课程,理应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

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基本理念(一)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要恰当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发展与统一要求的矛盾。

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所规定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的方式和方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应知应会”。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关注和尊重学生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需要。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点。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领域:由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知识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的认知领域;由价值观,判断力和个性发展等目标组成的情感领域;由模仿、操作等各种技能目标构成的动作技能领域。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要求,设计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方案。 3.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其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三、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的异同点。 3.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邮箱和反垃圾邮件的管理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1.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2.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 3.学会使用一种常用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五、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根据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 2.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数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3.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发现规律。 4.学会使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和研究结论,增强研究结论和结果的说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选择适合的素材和信息表现形式,并对制作过程进行规划。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综合考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媒体形式素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形成组合方案;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采集必要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综合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 5.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6.能通过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对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作品制作过程的异同。 7.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养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七、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表达与发布方面的异同,比较网站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2.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会交往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八、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前言1.1 课程性质信息技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2.1 必修内容- 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操作与运用- 网络与通信- 数字媒体及其应用2.2 选修内容- 程序设计基础- 数据库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字媒体创作三、课程实施3.1 教学建议- 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创新。

-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倡分层教学。

3.2 评价建议-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

-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3.3 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设备等。

- 开发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

3.4 教学建议-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推进跨学科教学。

- 注重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

四、附录4.1 课程标准编制说明- 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我国教育政策、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和初中生发展需求。

- 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

4.2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领导,确保课程标准的实施。

- 建议学校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

【高级】更新2024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共39页)1. 引言1.1 更新背景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1.2 更新目标本次课程标准更新旨在:- 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强化学生的信息伦理观念和信息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促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信息检索、分析、加工和创造的能力;-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交流和表达;- 掌握信息技术安全使用和伦理道德。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强化信息伦理观念,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课程内容3.1 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 网络通信原理和互联网应用;- 数字媒体的基本处理技术。

3.2 信息技术应用- 文字处理和表格制作;- 演示文稿和动画制作;- 信息检索和数据处理。

3.3 信息技术与生活- 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在和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4 信息技术与创新- 程序设计基础;- 算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新性信息技术应用实践。

4. 课程实施与评价4.1 教学建议-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 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创新思维。

4.2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自评与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属地方(省级)管理课程。

作为地方课程,理应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其它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

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基本理念(一)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所有学生不论处在何种环境,不论其个人特征如何,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要恰当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发展与统一要求的矛盾。

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所规定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结果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学习这些东西的方式和方法。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应知应会”。

(二)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关注和尊重学生在探究、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和承担责任等方面的需要。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把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点。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心理,在受教育过程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领域:由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知识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的认知领域;由价值观,判断力和个性发展等目标组成的情感领域;由模仿、操作等各种技能目标构成的动作技能领域。

在每个领域分类中,根据认知逻辑关系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层次,详见附表。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抓住学习要点,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与判断,教师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即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为使学习者正确把握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目标应以学习者的行为来表述。

也就是采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课程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与技术素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公民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是当今所有的人必须掌握的一门通用技术,社会的各个应用领域对每个人提出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在各种场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资源配置管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与时俱进、日益深入的思维方式理解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智的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科目,它担负着使学生具备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育责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一)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概念和本领,理解构成信息技术的基本要素,知晓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

形成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框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系统,形成自主构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三)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通过各种设计活动,能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或实现某种需求。

过程与方法(一)认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义,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能逐步实现。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通过探究性活动完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或某种需求,并能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四)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和解决的方案交流给老师或同学,进行恰当的评估,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一)具有良好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高度政治责任感,保持和增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初步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辩证认识,认识到任何一种技术形式不但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也同样可以造成新的问题。

(三)能理解信息技术是如何开发和使用的,能评价信息技术对其他技术门类、环境、社会和人身心的影响。

(四)理智的参与那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各种活动,遵守信息传播与通信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允许有独立的课时。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p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p 在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p 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兴趣;p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内容设置和选择的原则(1)采用“非零起点”1(2)与小学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应以小学阶段规定的内容为基础,初中不再采用“零起点”的内容设置;同时注意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关规定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小学未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初一学生尽快跟上学习进度。

(3)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以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息技术内容。

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融合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活动的不同技术要求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必要的软件操作。

初中阶段的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小学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4)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应注意从各学科学习任务中设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同时,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价值的理解,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解决研究性学习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5)淡化学科体系应注意软件知识和操作技能得融合。

(6)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各省在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地在内容选择及其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要体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域特色,鼓励多样化的选题——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入地方文化(7)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学习内容应丰富多样,要求要分水平,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讨论确定合适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内容及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教育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纲要(七个模块)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①信息与信息社会。

②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③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⑤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①汉字输入。

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③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④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⑤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①文本的编辑、修改。

②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①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②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③数据的表格处理④数据图表的创建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①网络的基本概念②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③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④电子邮件的使用⑤网页制作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①多媒体介绍②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③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④作品的组织和展示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①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②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③计算机软件系统④计算机安全⑤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⑥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新教材分析适用年级:教材共三册,分别适用于初中一、二、三年级。

教学内容:全面体现教育部的模块要求,遵循科学性,符合教学规律。

教材特色:1. 从小学课程的以兴趣为主过渡到培养操作性、技术性,自主吸收知识的能力。

对于小学未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在《教学指引》中已含有如何衔接本课程的“前导知识”的内容,由教师安排过渡知识的教学。

2. 通过“章”、“节”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的知识体系。

3. 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均力图体现实践导向法的现代教育思想,促使教师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 对于理论性的内容通过图示化、讨论化的形式表达,实现抽象概念的可视化。

课程以图解、例子、动手练习为主线,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

对于软件使用的内容,避免成为软件说明书和枯燥的菜单介绍,而是通过实现例子的过程学习操作和设计。

风格主线:1.初中版的风格是从兴趣、知识型向技术、理论型转移。

2.适应初中生的思考水平,在展开讨论、协同训练中进行学习。

3.为初中生升高中、升职中、就业三方面作准备。

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支持其它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能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使用信息的安全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