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彰显工程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

校政字〔2018〕49号

河北工程大学

关于进一步彰显工程特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彰显工程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依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河北工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考察意见》,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河北省教育大会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能力。

经过5年的努力,工程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专业布局趋于合理,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15个专业进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计划,15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20门课程进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力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

二、工作任务与措施

1.建立教育教学全方位育人格局。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为抓手,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系统修订完善学生相关管理制度,形成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育人机制。

2.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化改革,构建理论知识传授、课程热点探析、实践教学体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抓手,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在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第二课堂四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案例和课程,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3.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工程特色,调整相近专业,撤销弱势专

业,增加社会急需专业。完善专业评估、预警和退出动态调整机制。5年内本科专业由现在的85个减少至70个左右。

4.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加大对专业认证(评估)工作的支持力度,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动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力争5年内至少15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15个专业进入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5.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建设优秀课程教学团队,整合课程资源,以建设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为目标,推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金课”,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把好教材的意识形态关,落实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规范教材的编写和选用,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鼓励将学科前沿理论知识、不同学术观点、工程案例、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程改革,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力争5年内至少20门课程进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6.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地项目和模拟训练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7.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

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8.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以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抓手,打造高水平实验、实习、实训平台,积极开展校内工程认知实践。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建立跨学科、跨学院实验室协调机制,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优化实验室人员结构,鼓励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建立实验室人员培训和考评机制。发挥校友邦实习管理平台功能,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完善实习考核制度,保证实习教学质量;征集、发布企业和学生实习需求信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服务。力争5年内至少1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立项,每个专业至少建设1个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9.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行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引企入校,构建凸显企业文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健全专兼职教师队伍协同机制,推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10.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

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改革。按照全员接受双创教育、全员经历双创实践的总体要求,聚合各方资源,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依托,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动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抓好全国大学生机器人(ROBOCON)大赛、方程式赛车等优势项目的学科竞赛,开发各类学科竞赛对教学的辅助功能,完善学科竞赛团队建设机制,成立3-5个跨学科专业学科竞赛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特长发展,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资格和能力证书,使每一位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创业就业竞争力。

11.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人才。通过引进高层次国外专家和实施教师海外提升计划,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加强核心课程国际化建设,支持全英文和双语授课,建设20门精品国际化课程。推进学生双向流动,加大学生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学生特别是一流专业学生海外学习、实习及文化交流;加强招生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奖学金,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来校学习。

1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1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施“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工作坊、教学论坛等中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全面掌握行业发展新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完善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加大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申报高级别教研项目、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出名师出高水平教学成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力争5年内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至少100个项目获得国家级教研项目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14.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国家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评估)标准,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构建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的自我评估机制,完善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健全质量信息采集、分析、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发挥专家组织和社会机构在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形成闭环结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相关报告发布制度。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文化建设。

15.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新校区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引进在线教学平台,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

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

16.推进文化育人工程。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大力繁荣以大工程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动校园体育、文艺发展创新,培育扶持一批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好大工程文化讲坛。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大工程育工程人”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大工程文化育人工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7.提高生源和就业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专业社会影响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建立基于“招生-就业”大数据分析的招生计划联动机制。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求,推动招生与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探索大类招生机制,在部分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在河北省内实现全部专业一本招生,扩大省外一本招生计划。创新招生宣传工作机制,提高招生宣传实效。健全就业工作机制,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推进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强化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18.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以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为切入点,立足区域需求、行业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整合学校相关资源,构建医学学科专业、农业工程类专业、工学学科专业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本科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培养医、农、工交叉与融合人才。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分类构建多元化体育教学内容,面向工程类特殊行业学生开设野外露营系列课程,推动体工结合;以慢病预防和康复为抓手,推动体医结合。

19.加大本科教育教学经费投入。持续加大对本科教育教学经费投入,确保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新增经费优先向参加认证(评估)、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专业投入,优先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投入,优先向优质课程投入,优先保障学生实验实习经费,优先向学科竞赛重点项目投入。在学校奖励绩效政策中加大对一流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的支持力度。

20.强化主体责任。把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学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书记校长及分管校领导要经常性研究本科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和学院(部)负责人要切实担起责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实行本科教学工作目标一票否决制,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河北工程大学

2018年12月28日

主送:各院、部、处、室、馆、中心、基地

河北工程大学学校办公室 2018年12月28日印发

(共印10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