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名词解释
林木病理学1林学
病生态学:环境条件和疫情流 行规律
探讨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和光照等。研究疫情在森林中的传 播规律,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病理解剖学:病变特征和病程 发展分析
通过病理解剖学观察和分析,揭示病害对林木的病变特征和发展过程。了解 病理变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病害综合治理:防控措施和应 急处理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森林植物疾病的科学,涵盖了病原学、病生态学、病理解 剖学和病害综合治理等多个方面。
林木病理学的定义和概述
林木病理学研究森林植物的病害,包括病原体、病害类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了解病害对林木生长和森林健康的影响。
病原学:病原体和病害类型
研究林木病害的病原体,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微生物。了解病 害类型,如根部病害、叶片病害和干腐病害等。
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进行病害防控。探讨应急处理方法,最大限 度地减少病害对森林资源的损害。
案例分享:近年来林木病害调查与研究 实践
分享近年来的林木病害调查和研究实践案例,探讨病害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展示对森林健康和生态总结林木病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目前的挑战和面临的机遇。展望未来,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发展议 题。
林木病理学修订版2012年4月19日
林学09-2 刘阳阳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林木病害基本概念第1节林木病害的定义1. 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正确理解林木病害概念,需注意两个要点: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
害虫和动物咬伤、机械损伤、风折、雪压和火灾等伤害没有引起林木发生病理过程,不能称为病害。
病害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对于那些不引起经济损失,反而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异性变化,也不能称为病害。
如林木菌根菌在侵染根部后形成的菌套,豆科植物的根瘤。
2. 林木病害分类侵染性病害:由侵染性生物引起的病害。
具有侵染性。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如不适于植物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
不具传染性,又称之为生理病害。
二、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必考)1.寄主: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
感病寄主抗病寄主免疫寄主2.病原: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
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
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
非生物性病原3.诱因: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
4.生产活动:种苗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三、发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类在认识植物病害及其流行原因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自然发生说、唯病原说的漫长历史。
直到1933年,林克 (Link) 指出:如果认为病原物是引起病害的原因,将妨碍考虑病害的性质和引起病害的原因和机制。
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病害三角(The disease triangle)。
病害三角学说 (Disease Triangle)Link(1933)提出病害三角学说 (Disease Triangle):感病的寄主植物、具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林木病理学8(林学)
欢迎来到林木病理学8(林学)的世界!本次演讲将向您介绍林木病理学的概述、 重要性、常见疾病、病因传播途径、诊断方法技术、预防治疗措施以及未来 发展趋势。
林木病理学的概述
林木病理学研究树木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及其对树木的影响。它是林学中 重要的学科之一,涵盖了病理病原菌、病原体与树木的生理和生化反应。
叶霉菌病
由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会导致树木叶片发生斑点, 影响其光合作用。
林木病理学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1 环境因素
高湿度、低温度和缺氧等 环境条件有利于一些病原 体的繁殖和传播。
2 生物性因素
昆虫、真菌和细菌等生物 性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 咀嚼或侵入树木来引起疾 病。
3 人为因素
人工操作、植物引种以及 不当管理等因素也会导致 树木疾病的发生。
林木病理学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1
观察病状
通过观察树木叶片、树干和根部的异常
病原学检验
2
症状,诊断树木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通过采集和分离树木组织中的病原体,
确定引起疾病的具体微生物。
3
分子检测技术
应用PCR和DNA测序等技术,快速鉴定和 分析树木病原体的遗传信息。
预防和治疗林木病理学疾病的措施
严格管理
林木病理学的重要性
林木病理学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了解并预防树木疾病的发生,确 保林木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林木病理学疾病
树木溃疡病
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会导致树木慢性溃疡和死亡。
白根腐病
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会 导致树木根部腐烂,影响树 木的稳定性和生长。
• 定期巡视和监测林木健 康情况
林木病理学
第1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中,由于遭受病原物的侵害或外界环境条件的不适宜而产生的不正常现象。
如林木生长不良,林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林木死亡等。
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二、林木病害的三个要素1、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直接原因。
(1)侵染性病原:以林木为营养来源的寄生(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和螨类等。
✓又称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由侵染性病原引起的病害都有传染性,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生长的各种环境因素。
✓主要为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大气因素的不适宜。
✓非侵染性病原不具传染性,故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常为侵染性病害的诱因。
2、寄主:病原物寄生(侵染)的对象。
✓对侵染病害而言,称为寄主。
✓对非侵染性病害而言,称为感病植株。
3、环境条件:病原与寄主共同生存的空间。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是病害发生发展的基础。
✓可人为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目标树种,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活动,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三、感病林木的病理变化生理上组织解剖上外部形态上四、林木病害的症状1、何谓症状?◆症状:即指外部形态上所表现的异常特征。
◆病症(病征):指病原物在林木体表表现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特征,如真菌病中产生于病部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症状的类型:(1)变色(褪绿):指叶绿素的形成不正常而导致的病部的色泽不正常。
✓多出现在叶部,也可出现在果实上。
✓常见的有:褪绿、白化、黄化、紫化、花叶。
(黄化,李黄化病)(紫化,杉苗和松苗紫化病)(花叶,桃花叶病)(花叶,杨树、苹果花叶病)(花叶,黄杨“花叶病”)(花叶,洒金榕“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或组织出现死亡。
✓可出现在干、枝条、叶和果实上。
(斑点、核桃叶斑病)(斑点、枇杷圆斑病)(斑点、杨树褐斑病)(斑点、梨树黑斑病)桃细菌性叶斑病(溃疡、苹果干腐病)(溃疡)(溃疡和腐烂)(腐烂、苹果腐烂病)(3)畸形:寄主细胞或组织受刺激或受抑制而生长过度或不足,引起的各种怪异的形状,如产生丛生、变形(肿大、皱缩)、肿瘤等现象。
林木病理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1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1882年出版的《树病学》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林木病理学教科书,被认为是林木病理学诞生的标志。
2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机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作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寄主病原诱因生产活动。
林木损伤:是由瞬间发生的机械作用所致,受害林木在外部形态表现受伤之前在生理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病理程序的伤害。
3 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4 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
5 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6 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 病植物的病理变化:生理病变是基础。
组织病变是过程,形态病变是结果。
8 病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生物。
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最直接因素称为病原。
9 侵染性病原:植物侵染性病原中的寄生性微生物。
包括菌物、病毒、细菌、植物菌原体、寄生性种子食物、线虫。
非侵染性病原:除了生物以外的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包括营养条件不适宜、土壤水分失调、温度不适宜、有毒物质10 寄生(parasitism):一方生活在另一方上,并获取其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绝大多数病原物寄生在植物上。
寄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11 组织病变性质:促进性组织病变、抑制性组织病变、分解性组织病变、组织补偿反应12 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林木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1.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体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侵染性病原:指以植物为趋势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物,主要包括菌物,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螨类等。
4.病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以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5.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6.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7.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病症的总称。
8.腐生:是指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的生活方式。
9.寄生:是指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
10.共生:指植物与微生物形成共生体,二者均可从中得益的关系。
11.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型,能产生孢子的生物。
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
12.营养体:菌物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部分。
13.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菌丝体指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团。
14.菌丝组织:有些菌物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对菌物的繁殖,对于环境的抗性有重要作用。
15.菌物繁殖体: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菌物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孢子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
16.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7.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
18.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熊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也可叫做菌物的发育循环。
19.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复习林技0901班1、林木病害:林木对外界的环境变动和其他生物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环境变动或刺激超出其适应范围时林木的正常生理活动便受到干扰破坏使其细胞和组织机能失调,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有害变化,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2、林木病害发病原因(1)病原: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植物发病的因素。
分类:非生物病原:环境中不利于林木正常生长的物理化学因素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生物病原: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
引起的病害具传染性,因此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2)寄主:受侵染的植物对寄生生物而言。
(3)环境因素:林木所接触到的温度、湿度、气候、大气等一切外界因素。
(4)人为因素3、症状类型:变色、坏死或腐烂、枯萎、畸形、具有典型病症(霉粉、蕈(xùn)菌、菌核、菌索)4、林木病害发生的基本特征:有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病程)。
植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植物的正常生理机能失调,而后出现组织形态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表现,从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
病害的基本特征与损伤概念的区别:损伤是外界对植物突然间造成的伤害。
如砍伤、啃伤、风折等。
5、症状:林木生病后外部形态所表现的不正常的特征。
它有两部分组成,即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的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病状:林木生病后自身外部形态上产生的病变特征。
病症: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肉眼可见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结构。
6、非侵染性病害定义: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温度不适、恶劣气候、大气与土壤水分、土壤湿度的不适宜)(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肥料元素供应不适;大气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林业栽培技术措施不当。
森林病理学林学
4.侵染性病害的实质: • 凡是生物引起的病害称侵染性病害 • 非生物引起的病害称非侵染性病害 • 植物和病原物在环境条件影响下,二者
相互斗争,最终形成寄主―病原物复合 体的一系列变化过程(致病基因和感病 基因) • 例如:有一种禾白粉菌寄生在小麦上, 25oC对禾白粉菌无利,对小麦有利, 于是无法侵染,20oC时则相反
森林病理学林学
• 在一定的时间内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 的过程(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到下一个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包括四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传播媒介,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森林病理学林学
森林病理学林学
四.植物病害的分类
• 按主要病原分:研究共同规病 • 依寄主分:应用方便 • 寄主受病部位和器官分类:叶部病害等 • 传播方式:土传病害、昆虫、种苗传播 • 按寄主发育阶段:苗期病害、枝干病害
森林病理学林学
五.什么叫侵染循环
• 在一定的时间内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 的过程(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到下一个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 畸形:瘿瘤,丛枝,变形,疮痂 (在叶果表面细胞增生,木栓化出 现小突起)
• 枯萎:输导组织上
森林病理学林学
• 流脂流胶:针叶树流脂,阔叶树 流胶
• 粉霉:白粉病,煤污病 • 蕈菌:在枝干上形成的大型子实
体 • 注意:典型症状(一种病有几种
症状),同一种症状由不同的病 因引起
森林病理学林学
疮痂:多发生于叶片、果实、枝条上,病 部较浅,而且很局限的,表面粗糙,有的 形成木栓化组织而表面稍微隆起,有的产 生龟裂
• 环境条件不适宜才越冬,只能在 越冬的时候防治
• 是否有再次侵染,防治方法就不 同,一个病害的侵染循环必须搞 清才能防治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侵染性病害2、病原3、病毒4、非侵染性病害5、病原菌6、子实体7、病症8、病害流行9、病状10、植物保卫素11、侵染过程12、复循环病害13、特异性毒素14、活养寄生物15、积年流行病二、判断改错1、林木炭疽病有潜伏侵染的特点,这实际上是一种隐症现象。
( )2、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配合使用能增强防病效果。
()3、郁金香碎锦病侵害叶片及花冠,在我国尚未发现该病的发生。
()4、松材线虫枯萎病的发生与松褐天牛的为害无关。
()5、香石竹枯萎病与唐菖蒲干腐病都是由半知菌中的镰孢菌属的真菌引起。
()6、根结线虫为雌雄异形。
()7、病毒可引起林木花变绿。
()8、植原体与病毒属非细胞形态的分子生物。
()9、半知菌为不典型生活史。
()10、由真菌引起的所有林木病害都是侵染性病害。
()11、锈菌为活养寄生物( )12、溃疡病是坏死和增生型组织病变的综合结果()三、单项选择1、()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产生的结构。
A、分生孢子B、闭囊壳C、卵孢子D、担子孢子2、下列病原中,()是寄生性种子植物。
A、线虫B、螨类C、植原体D、菟丝子3、某些林木感病后,植物体内的生长激素类物质常常失调,引发植物产生( )症状。
A、腐朽B、腐烂C、坏死D、畸形4、白粉病病原的分类地位为().A、接合菌亚门B、鞭毛菌亚门C、担子菌亚门D子囊菌亚门5、根癌病由( )引起.A、真菌B、细菌C、病毒D、类菌原体6、松材线虫枯萎病主要由()传播。
A、气流B、雨水C、松褐天牛D、流水7、( )引起的病害不具传染性。
A、真菌B、病毒C、线虫D、低温。
8、治病先治虫是指( ).A、白粉病B、煤污病 C.、立枯病D、炭疽病9、桃缩叶病由( )引起.A、镰刀菌B、丝核菌C、外子囊菌D、外担子菌10、病害侵染过程的(),最适宜施用内吸剂。
A、接触期B、侵入期C、潜育期D、发病期11、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都是( ).A.球状B.螺旋状C. 杆状D.多细胞12、( )对四环素敏感.A.植原体B. 病毒C.真菌D.线虫13、病原物的寄生性的实质是一种( )关系.A.致病B.抗生C. 共生D.营养14、植物感病后体内产生了植物保卫素,这是植物的一种( )作用.A.致病B.耐病C. 抗病D.避病.15、波尔多液的有效成份是( ).A.硫酸铜B.生石灰C. 碱式硫酸铜D.多硫化钙.16、( )应治病要治虫.A白粉病B膏药病 C. 炭疽病D.立枯病17、环剥树皮是指防治( )采取的有效措施.A.立枯病B.竹丛枝病C.泡桐丛枝病D.炭疽病18、桑寄生害主要由( )传播.A.昆虫B.鸟类C.人为D风19、细菌侵染林木主要以()侵入植物休内。
林木病理学复习总结
林木病理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林木病害:由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引起林木生理机能、解剖结构和外部形态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改变,使它的生长、发育或生存受到影响,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过程。
2、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3、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但仍然保持其生命,寄主植物也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就叫潜伏侵染。
4、侵染循环:病原物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侵染植物,使植物发病后,病原物历经传播、越冬,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次进行新的侵染过程。
5、生理小种:同一种(或同一专化型)病原菌在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上表现出致病性差异的群体。
6、林木的抗病性:寄主植物抵御(或感受)病原物侵染活动的特性或能力称为抗病性(或感病性)。
通常用高度抗病、抗病、感病、高度感病等几个等级来表示寄主植物不同的抗病能力。
一个树种或品种抗病或感病都是对某一病原物的种或小种而言,并不是泛指的。
7、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而以寄生方式生存,这类植物称为寄生性植物。
寄生性植物一般都能开花结籽故又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8、真菌的生活史:是只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9、病毒: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10、植物线虫:危害植物的称为植物病原线虫或植物寄生线虫,或简称植物线虫。
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症状,与一般的病害症状相似,致病机理相似,且具有传染性,因此常称线虫病,而不单列出来。
11、真菌:具有细胞壁和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通常进行营养吸收的生物。
林木病理复习指南
《林木病理学》复习指南一、名词解释(24分)如:症状:林木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病状、子实体、根状菌索、子座、侵染循环、寄生种子植物、生物防治、林木病害综合治理、单主寄生现象、转主寄生现象等二、填空题(10分)如:1、真菌有性孢子有: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2、真菌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粉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
3、最新制定的国内林木病害的检疫对象有:松树疱锈病、松材线虫病、杨树病毒花叶病、猕猴桃溃疡病、冠瘿病、草坪草褐斑病、落叶松枯梢病4、病原物侵染寄主的致病机制:机械穿透、营养物质掠夺和化学致病作用等。
5、侵染循环包括3个环节是:病原物的越冬、病原物的传播、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6、菌丝变异:吸器、附着孢、假根;7、菌丝体的变异:子座、菌核、菌索、菌膜8、真菌门下分为5个亚门,分别为:鞭毛菌亚门、半知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9、苗木猝倒病病状主要有:种芽腐烂、茎叶腐烂、猝倒型、立枯型;10、锈菌生活史三大现象:转主寄生现象、单主寄生现象、多型现象三、选择题(6题共6分)如:1、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B:半纤维素;C:几丁质;D:果胶质2、松材线虫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A:昆虫;B:人为活动;C:风力;D:线虫3、对四环素敏感的病原为:A:病毒;B:植原体;C:细菌;D、真菌4、下列哪种病害是检疫性病害?A:松瘤锈病;B:松疱锈病;C:松针褐斑病;D:松针锈病5、在发病季节,影响病菌侵入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湿度;C:风;D:光照6、造成植物徒长和倒伏、贪青迟熟,抗病性下降,是由于()过量A、N,B、P,C、K,D、Mg7、()是细胞体内细胞质浓缩的产物,抗逆性极强,是食品和实验室培养基的主要消毒目的A、荚膜,B、芽孢,C、原生质体,D、细胞膜四、判断改错题:(10分)如:1、有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病害就一定会发生。
林木病理学林学
预防和控制林木病害的措施
1
病害监测
定期巡视林地,观察和记录林木病症,及时发现和预警病害的发生。
2
病害防治
采取合理的病害控制措施,如及时修剪受害树枝、合理施肥和喷洒农药等。
3
害虫管理
控制与林木病害相关的害虫,如喷洒杀虫剂、引入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
林木病理学的研究进展和未来 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研究者对林木病理学领域的理解 不断深化。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病原体的演化机制、抗病基因的挖掘和研究、 以及病木的遗传改良等。
总结和展望
1 总结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森林中树木疾病的学科,涉及疾病的定义、病理、病原体和病害的预 防与治疗。
2 展望
未来,林木病理学将继续发展,为森林健康和生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木病理学林学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森林中树木疾病的科学。本节讲述林木病理学的定义、背 景和研究内容与方法。
常见的林木病害类型和病原体
叶斑病
疾病名称:"叶斑病",病原体是 真菌,通过叶子上的圆形斑点和 黑褐色边缘表现出来。
树皮病
疾病名称:"树皮病",病原体可 以是真菌或细菌,病害表现为树 干上的溃疡、斑点和腐烂。
枯萎病
疾病名称:"枯萎病",病原体可 以是真菌或细菌,导致树木叶子 变黄、干枯和枝条死亡。
林木病理学在林学中的应用
病害防控
通过研究林木病理学,我们 可以了解不同病害的发生机 制和防治方法,保护森林资 源。
种植管理
通过研究病害防治技术,改 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林木 的抗病性和适应能力。
生态恢复
通过预防和控制病害,促进 受害林木的康复和林地的生 态恢复,维护生态平衡。
林木病理学整理
林木病理学整理名词解释: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病征: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征的总称。
菌物: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抱子的生物。
繁殖体:真菌产生抱子的结构(子实体)及其形成的抱子真菌的生活史: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生理小种: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原核生物:是指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
细菌的生物学概念:是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即无核仁和核膜;属于原核生物。
多数细菌是异养的。
懿:在人工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以接种点为中心的圆形或其它形状的肉眼可见的群体。
全寄生:无叶绿素,无根,从寄主吸收全部营养物质。
半寄生:有叶绿素,但无真正的根,须从寄主吸取水分和矿物质。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机构及其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具有致病能力的非细胞生物非侵染性病害:由环境中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病程:从病原物接触寄主开始到植物表现症状的过程。
侵染循环:是指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寄生性:病原物依附寄主生存的能力,即指病原物吸取寄主营养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即病原物引起寄主发病和对寄主进行破坏的能力。
也称致病力或毒力。
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复习资料
《林木病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林木病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1、病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
P42、病症——由病原物表现在病部的特征。
(或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
)P53、病程——病原物到达植物体表后,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到组织内部,建立起寄主关系,并经过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和寄主植物一系列生理、解剖上的反应,最终表现出病状。
这一整个过程如以植物受病后的活动为出发点,称之为发病过程,简称病程。
P434、菌核——组织形态及子座相似,但其外层菌丝交织得更为紧密,并呈褐色或黑色,内部较疏松的特殊结构。
(或:由菌丝交织而成的一个坚硬的营养结构,具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和休眠作用,休眠后经过萌发,再产生孢子的子实体。
)P145、菌丝——真菌典型的营养体由纤细的丝状体构成,这种细丝称为菌丝。
P126、子实体——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及其周围的菌丝聚生成一个组织体,称为子实体。
P167、转主寄生现象——一种锈菌当发育到某一特定阶段时,必须转换寄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P228、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
有时用毒性一词表示。
P379、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有机体上生活,而不能在无生命的生物体或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生物。
P36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后,便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这称为系统侵染。
P4511、局部侵染——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都只限于侵染点附近,这称为局部侵染。
P4512、担子果——有些担子菌的次生菌可以组织成复杂的特殊结构。
P2113、子座——一个致密的营养组织,很像一个垫子,上面或其内部形成子实体或直接产生孢子。
(或:是一个垫状或壳状的营养体结构,常在其中或其上产生子实体。
)P1414、寄生性——指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P3615、子囊果——子囊通常集生成层,外包以数层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固定形态的子实体,称为子囊果。
病理学(考试必备资料)
1. 林木病害:林木是活的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动或其他生物的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当环境的变动或某种刺激超出其适应能力范围时,林木的正常生理活动便受到干扰、破坏,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这一概念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内容:1.病理变化是个过程,与损伤有区别;2.一个是生态方面,即林木本身的正常生长、发育或生存受到威胁;另个一是经济方面,即人们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2. 在这个生态体系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称为病原。
其他各种相关因素则视作环境因素(包含非生物性的和生物性的)或诱因。
引起林木病害的病原分为两大类: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生物性病原是指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
主要的生物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以及线虫、藻类和螨类等。
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
3. 凡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植物病害都是有传染性的,因此称做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性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一系列因素。
凡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林木病害都是没有传染性的,故叫做非传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也称生理病害。
(只有病状)4. 各种植物对于不良因素的抗逆性或感受性各不相同,易于遭受侵袭的称为感病植物,对于寄生生物来说则称为寄主。
病害三大因素:寄主植物、病原和环境条件三者。
5. 林木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形态特征称为病状。
由病原物表现在病部的特征,称之为病症。
由营养体、繁殖体和产物构成。
气味也属于。
二者合称为病害的症状。
症状特点:1.病状先于病症出现,少数是病状,病症同时出现。
2.A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外部症状表现较少或不表现。
B 隐症现象:有些病害的症状在一定条件下会消失。
6.病害诊断特点:1特异性:一定的病害与一定的病原物相联系,每种病害的症状都是特有的,可以根据症状判断病害;2阶段性:病害的症状随时间发展而发生变化,初期、中期、末期往往不同,各有特点;3差异性:同一种病原物在同一寄主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所表现的症状可能不完全相同。
林木病理的概念
林木病理的概念林木病理是指对林木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异常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主要侧重于研究林木的病害和其他生理失调现象,以及与病害有关的环境因素和管理措施。
林木病理的研究对象是林木病害,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动物等致病体对林木造成的病害。
这些病害会导致林木的生理功能障碍、生长停滞、表面症状出现以及整体树体健康状况下降,甚至引发大面积的死亡。
林木病理研究的任务就是分析这些病害的病因和病程,探索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林木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林木病理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病原体的鉴定和分类、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林木对病害的抗病机制、病害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技术等。
首先,病原体的鉴定和分类是林木病理研究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病原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准确识别出致病体属于哪一类别,为后续的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其次,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是林木病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病害的发展过程进行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揭示病害的发生原因、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等,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林木对病害的抗病机制是林木病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林木的自身免疫机制和抗病基因,可以揭示林木对病原体的抗性来源和抗病机制,为选育抗病品种和改良病原体防治方法提供依据。
最后,病害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技术是林木病理研究的应用方向。
通过研究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可以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减少病害的传播风险;同时,结合生物学、化学和物理等多种手段,研发出一些有效的病害防治技术,为林木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林木病理研究对于林木保护和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林木病害是林业生产中的一大隐患,如果不及时有效地防治,将对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林木病变会导致林木生长受限、木材质量下降和森林健康退化,降低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因此,通过开展林木病理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和防治林木病害,保护林木健康生长,提高林业生产效益。
浙江农林大学病理学名词解释
林木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的现象成为林木病害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
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两类。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病害循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周年发生情况,有一个或多个病程继代发生而组成的,中间由传播而连接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病害的流行: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而严重的发生病害三角:在病害形成过程中,这种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病情指数=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数)。
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病程:从病原物接触侵入寄主开始到寄主表现肉眼可见的症状的过程称为病害的侵染过程又叫病程。
包括:侵入其,潜育期,发病期病害循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周年发生情况,有一个或多个病程继代发生而组成的,中间由传播而连接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状态的分子生物病害预测:根据病害流行的规律和即将出现的条件以推测某种病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趋势,和流行程度,借以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病害的分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生理小种:指病原物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结构相似,但对植物不同品质致病力不同的生物类群。
生活史:是病原物个体发育史,指从一个包子状态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又回到同一种包子状态的过程生物型:在遗传上完全一致的个体生物防治:广义:利用一切生物手段防治病害狭义指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杀死或一致病原物的生长发育来防治林木病害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他们一般都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他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支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殖阶段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林木病害:林木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引起经济损失的现象。
举列说明:松材线虫病苗木茎腐病
2、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3、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林木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
4、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5、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林木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林木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6、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内部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外部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
8、坏死(necrosis):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9、斑点(spot):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
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一。
包括角斑,轮斑,环斑,条斑等。
如玉米大、小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等。
10、枯死:芽、叶、花局部或大部分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11、穿孔和落叶落花落果: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发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12、疮痂(scab):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发病组织上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隆起,病部较浅。
13、溃疡(canker):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
如柑桔溃疡病等。
14、软腐:若胞壁中间层光受到破坏,出现细胞离析,后发生细胞消解,则称为软腐(soft rot)。
15、幼苗根或茎腐烂后,直立死亡的称为立枯(wilt)。
16、猝倒:地上部分迅速倒伏的则称为猝倒(damping-off)。
如棉菌立枯病,蔬菜苗期猝倒病等。
17、生理性萎蔫:常发生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由于植物蒸腾失水速率大于根系吸水的速率而引起。
早晚可恢复的称暂时性萎蔫,出现后不能恢复的称永久性萎蔫。
18、病理性萎蔫;是由于病原物侵染繁殖后堵塞维管束或分泌毒素破坏维管束所致。
如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瓜类枯萎病等。
19、畸形(malformation) 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造成的形态异常。
20、矮缩:矮缩的植株节间缩短、茎叶簇生,如水稻矮缩病等。
21、矮化:矮化的植株各个器官的长度成比例变矮或缩小,病株比健矮小得多。
22、徒长:如稻苗受恶苗病菌侵染后,叶部细胞延长,但细胞数并无增加,成为黄叶高脚苗。
23、丛枝(rosette)或发根(hairy roots):植物的不定芽或不定根大量萌发所致。
如枣疯病,竹多枝病等。
24、瘤肿:植物的根、茎、叶上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瘤状物。
如马铃薯癌肿病、果树根癌病等
25、病征: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形态结构。
常见于真菌和细菌病害
26、粉霉状物:具不同颜色、质地和结构的各种毛绒状霉层和粉末状一层。
27、锈状物:白色或铁锈色粉状物。
28、粒状物:不同大小的颗粒状物。
包括真菌子囊果和分生孢子果,菌核及线虫的胞囊等。
如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等。
29、伞状物:一般是指大型担子菌的子实体。
30、菌脓: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
常为黄色粘稠状项体,干后成菌胶菌膜成菌粒。
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
31、共生(symbiosis):营养空间等互利。
根瘤菌/豆科植物。
32、共栖(commensalism):无利害冲突。
非病原微生物/植物。
33、拮抗(antagonism):不生活在一起,否则对一方或双方有害。
放线菌/稻纹枯菌。
34、寄生(parasitism):一方生活在另一方上,并获取其营养物质。
绝大多数病原物/植物。
35、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36、寄生物(parasite):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37、寄主(host):被寄生的生物。
38、活体营养生物: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39、死体营养生物:可从死的寄主组织或有机质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40、致病性:一种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强调破坏植物的能力。
41、病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生物。
42、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
⏹菌丝(hypha):单根丝状体
⏹菌丝体(mycelium):所有菌丝
⏹菌落(colony):在培养基中形成的形态
43、吸器: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特殊机构。
功能:吸收养分
形状:粉菌:掌状;霉菌:丝状;菌:指状;锈菌:小球状。
44、菌核:菌丝紧密交织成的休眠体,形状大小差异大。
✓内层:疏丝组织
✓外层:拟薄壁组织
✓表皮细胞:厚壁色深,较坚硬
✓功能:抵抗不良环境,适时形成新繁殖体
45、子座: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
功能:形成产孢机构;度过不良环境。
46、菌索:许多菌丝体平行组成的绳索状结构。
功能:抵抗不良环境,帮助菌体蔓延。
47、厚垣孢子:某些菌丝细胞膨大,原生质变浓,细胞壁加厚的孢子。
功能:抵抗不良环境,适时形成新菌丝。
48、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机构,通过无性生殖和有性繁殖分别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49、无性生殖: 不经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
50、孢囊孢子:形成于孢子囊内,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
孢囊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51、分生孢子: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和多胞,无色或有色,成熟后从孢子梗上脱落。
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分生孢子果内。
52、节孢子:产孢菌丝顶端停止生长后,形成许多横隔最后从横隔处断裂下来,形成以串孢子。
53、芽孢子:菌丝顶端膨大后,再以先芽方式形成孢子,或孢子以端出芽长出孢子。
54、有性生殖: 真菌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才进行。
55、有性孢子产生过程:菌丝分化→→配子囊→→雌、雄配子囊结合→→有性孢子。
整个过程可三个阶段:
⏹质配:两个性细胞融合,两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N)合并在同一细胞中,
形成双核期(N十N)。
⏹核配:融合细胞内两个单倍体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2N)。
⏹减数分裂:双倍体细胞核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核(N),
回到单倍体阶段。
56、休眠孢子囊或合子:由两个游动配子配合形成的合子发育而成,萌发时发生减数分裂释放出单倍体的游动孢子,如壶菌、根肿菌。
根肿菌的休眠孢子囊萌发时通常仅释放出一个游动孢子,故其休眠孢子囊也称为休眠孢子。
57、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双倍体的卵孢子。
58、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两个配子囊融合成一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接合孢子。
接合孢子萌发时进行减数分裂,并长出芽管,端生一个孢子囊或直接形成菌丝。
59、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
常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
一般特点:子囊孢子着生在子囊(ascus)内;个子囊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
60、子囊果主要类型:
❑闭囊壳:球状而无孔口。
❑子囊壳:瓶状或球状且有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
61、子囊座:由子座溶解而成、无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组成。
一个
子囊座由一个或多个子囊腔组成。
其中只有一个子囊腔的子囊座称为假囊壳。
62、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
63、无性繁殖: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即从菌丝上长出分生孢子梗,
在梗顶端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状、大小相差比较大,子囊菌的无性阶段是很发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