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正藏》第 47 册,第 929 页下。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七, 参见洪修平: 《对当前人间佛教发展的若干问题之反思》 , 《宗教学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洪修平: 《从三教关系与契理契机谈隋唐佛教宗派》 , 《世界宗教研究》 ,2014 年第 5 期。 · 般若品》 ,洪修平、白光注评: 《坛经》 ,凤凰出版社,2010 年版,第 36 页。 《六祖坛经
出世理想与人间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为建立人间佛教、人间佛国净土提供了依据。中国佛教正是继承 了佛陀创教的根本精神,同时又在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氛围中,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发 展和创新,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在同中国儒、道等的冲突与互融中,佛教日益走向了现实 的社会人生。立足于“众生”的解脱而强调永超人生苦海的佛教在中国则更突出了“人”和人生问题。
一
在中国佛教文化繁荣发展、人间佛教在两岸四地成为主流的今天,重温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4 年 3 月 27 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指出, “中华文明经历 了 5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 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 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他特别提到了佛教,提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 化” ,并认为“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 。那么,中国佛教文化 的特色是什么?形成的“独特的佛教理论”又有哪些?笔者认为“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中国人根据 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发展。这一“独特的佛教理论”是对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而在这其中,赵朴 初也有他独特的一份贡献。 1983 年 12 月 5 日,赵朴初在中国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题为《中国佛教协会三十 年》的报告中,对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和人间佛教做了特别的说明,他说: “中国佛教已有近 2000 年 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这是 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正确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 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 《增一阿含经》说: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精神。 《六祖坛经》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002
赵 朴 初的人 间 佛 教思想及其现 实 意 义
宋明以后, “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 成为佛教界的普遍共识,近现代复兴的中国佛教则一步
步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 但是,中国佛教的入世化倾向并不改变它本质上仍然是讲求“出世”的宗教,因为它毕竟不是以 入世为最终目的,而是视入世为方便法门,以出世解脱为旨归的。中国大乘佛教的入世化、人生化倾 向,从佛教自身的发展来说,是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中国佛教 所倡导的“出世不离入世”实际上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因此, 在提倡人间佛教、强调中国佛教“出世不离入世”特色的同时,还应该不忘加上“入世以求出世” 。这 既体现了佛陀创教的本怀,也更全面地揭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特点。这也正是笔者最近专门撰文强 调的: “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
部佛教经典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间佛教并不脱离传统的佛教而发展,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佛陀 创教的根本情怀,而中国佛教又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继承发展了佛教的根本精神。 虽然从本质上说佛教是追求出世的宗教,其根本宗旨是把人从现实的“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 但佛教提出的超脱生死轮回的解脱理想,本身就表达了佛教对人间苦难人生的悲悯和对永超苦海之极 乐世界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永恒幸福的一种追求。同时,佛教又通过强调“众生平等”特别是追求 宗教解脱中的平等和“自作自受”的“业报轮回”而将人们引向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生 道德实践,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美好的人生。这种理论不仅蕴含着劝人向善、积极进取的 精神,而且表达了佛教的人间性和佛陀对社会人生的关怀,表现出佛陀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帮助众生 实现“慧解脱” 。如《法华经 · 方便品》中所说: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
003
二
赵朴初引证的《增一阿含经》和《六祖坛经》分别是中印佛教中的重要经典。 《阿含经》作为早期 佛教的基本经典,集中体现了佛陀创教的根本精神,特别是对佛陀重视人间的精神有充分的揭示,而 《六祖坛经》作为唯一的一部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的著作,其人间佛教思想既“奠基了中国禅宗人
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透过这两
001
世界 文化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宗 教
2015 年第 2 期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 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 度以利益人群,就要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以为应当发扬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第一是
■ 特 稿
赵 朴 初的人 间 佛 教思想及其现 实 意 义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洪修平 ⊙
内容提要: 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他引证中印佛教的经典,为人间佛 赵 教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他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担当新的历史 时期的“人间使命” 。人间佛教依然是佛法而不是世间学。觉悟人生、智慧解脱是佛 教不变的根本宗旨。因此,人间佛教不能只有“人间”而没有“佛教” ,它只是强调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入世担当“人间使命” ,人间性不应遮蔽其“出世间” 的宗教性和神圣性。同时,佛教作为宗教,是一种精神文化资源,能为人的精神世界 提供资粮。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仅仅是引导信徒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更 不是简单的佛教搭台经济唱戏,而是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和国家利益相一 致的同时,还要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在中国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重温赵朴 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于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地发挥佛教精神性资 源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赵朴初 人间佛教 世间与出世间 精神文化资源 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洪修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佛教日益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致力于自利利他,实现人间净土。赵 朴初在这里提到的人间佛教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他引证中印佛教的经典,为人间佛教的合理性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二是他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 。 这两点也是今天在推展人间佛教时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谈到人间佛教时,人们常引用六祖惠能的名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 其实,如果把这
个句子反过来读,我们就会看到,这里既强调了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同时也强调了“在世 间”的“佛法”和“觉世间” 。也就是说,在强调佛教的“人间”性时,并不能忽视“在世间”的“佛 法” , “不离世间”是要“觉世间” ,亦即“觉悟”人生、实现解脱。这两者应该是人间佛教必须重视 的两个侧面,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这也正是笔者认为赵朴初提倡人间佛教时认为它有 利于担当新的历史时期“人间使命”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对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早年太虚法师在首倡“人生佛 教”时,曾提出了“契理” “契机”的两大原则,这对我们今天讨论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依然具有 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曾提出,我们不能在强调佛教的中国化或人间佛教的入世性时,忽视了佛教出 世解脱的根本宗旨以及中国佛教契合佛陀本怀的普世性意义和价值。人间佛教依然是佛法而不是世间 学,因为它契证的是佛陀之本怀,如果遮蔽了其向上的维度,则将与一般的世间学如儒学等无异,那 么佛教的独特价值也就难以得到彰显和发挥。 在这方面,太虚法师当年的说法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都对我们深有启发。从契理契机的原则 出发,太虚法师在提倡人间佛教的同时,又强调了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依佛陀的教法去信、解、 行、证,以超越生死苦海的厄难。他曾基于“我们毕竟是人世间的人”而提出了“培本报恩” “服务社 会”和“建设国家”三项要求,接着又特别强调: “如果前三种能够‘实践躬行’的做得到,也只是一 个平庸的人,……这里要说明进德修道的第四点。 ”这就是“要依佛的教法去信、解、行、证。不然,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年版,第 562 页。 《赵朴初文集》 ,第 563 页。 《赵朴初文集》 洪修平: 《 〈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理论特色》 , 《河北学刊》 ,2011 年第 6 期。 “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 ” ( 《大正藏》第2册,第 409 页上) 《别译杂阿含经》卷五中说: 《大正藏》第9册,第7页上。 《大正藏》第2册,第 694 页上。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 《大正藏》第2册,第 705 页下。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
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 ” 对“人
间佛教”亦应作如是观。
三
赵朴初提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佛教应该更好地担当“人间使命”的思想也值得认真温习。佛教 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佛教作为宗教,它是一种精神文化 资源,能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资粮。佛教作为本质上追求出世的宗教,它的解脱有与众不同的特色, 它是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的,觉悟人生、智慧解脱是佛教不变的根本宗 旨。因此, “人间佛教”不能只有“人间”而没有“佛教” ,它只是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它 一方面必须担当“人间”使命,另一方面也必须有“出世间”的宗教性和神圣性,才能更好地实现 “自觉觉他” “自度度人”的人间“使命” 。佛教入世担当“人间使命” ,人间性不应遮蔽其“出世间” 的宗教性和神圣性。
农禅并重的传统。……第二是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第三是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 ” 这里,他提
到的三个优良传统,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佛教的“中国特色” 。而他提到的“人间佛教” , 则从“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高度做了强调。他特别号召全国佛教徒: “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
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 ” 正是在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宗教的发展及精神” (编号:07BZJ005)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 (批准号:10JZD0004)的阶段性成果,曾在 2014 年 10 月 31 日— 11 月 2 日 香港召开的“赵朴初思想研讨会”上报告,在此发表时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
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 ” 为了实现
出世解脱,就必须在人间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佛陀说: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所以
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 他还举自己为例: “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 得佛。 ” 大乘佛教发展起来的“生死涅槃不二” “世间出世间不二”等基本精神,更好地沟通了佛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