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范文
《圆明园的消灭》的评课稿范文《圆明园的消灭》的评课稿范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编写评课稿助于积累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收集的《》的评课稿(通用5篇),欢送阅读与收藏。
高老师的《圆明园的消灭》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
我觉得它贴近新课高,教学过高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开展”的教学气氛,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
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
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消灭”的教学高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
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消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哀、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根底。
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局部,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
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消灭”,然后学习“辉煌”局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刘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首先出示了雨果的一段文字,再通过老师极富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刘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首先出示了雨果的一段文字,再通过老师极富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给毁了,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五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以读为本,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1)初读课文,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情,学生说出了痛苦、难过、愤恨……然后老师话锋一转:我们之所以气愤是因为这样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毁了,在这之前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此时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于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习2——4自然段时带领学生追忆昔日的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教学中刘老师抓住了“举世闻名”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学生品读课文,凭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再从圆明园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精读,让孩子们在7个“有”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宏伟(2)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的感受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无比自豪的感情,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第一篇:圆明园的历史与特点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朝大规模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桥街西北方向,始建于18世纪中叶。
圆明园占地面积达3,500亩,是清朝兴建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景观之奇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这座辉煌的皇家园林却在19世纪末被火烧毁,至今仅剩下一些废墟,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圆明园建造始于乾隆时期,历时近150年才完成。
整个园林分为三个景区:前、中、后三园。
前园主要围绕着昆明湖展开,湖面长近3千米,风景秀丽。
中园是圆明园的重要景区之一,其中头发亭、玉潭桥、山花烟柳、炮台等都是园林中的著名景点。
后园是圆明园规模最大的园区,其中有望京山、长春山、万春亭、建福宫等景点。
圆明园的建筑群以中式园林建筑为主,以宫殿、亭台、轩榭、廊桥、果树、奇石等装饰物为辅。
园内的建筑艺术精湛,独具特色,并融合了中西文明的元素。
“一园半山水,半山水一幅画,一幅画一派宫廷建筑”,圆明园的布局刊定了倚山傍水的风格。
圆明园是清朝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
然而,在19世纪末,一场灾难性的火灾使圆明园成为废墟,其壮丽巍峨的宫殿、精美绝伦的雕刻、优美秀丽的园林都被毁于一旦,人们才深深地认识到圆明园所代表的历史与文化的珍贵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第二篇: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朝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痛心和遗憾的一页。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盟军不惜烧杀抢掠,对北京城、颐和园和圆明园等皇家园林进行了残忍的破坏。
据记载,当时英法联军的一批士兵被派去圆明园打猎。
他们带着火炬和火油,烧毁了很多古物建筑和园林,包括翠濠、智慧海、昆明湖周围的建筑、游船和人工山水、廊桥、玉佛宫、台基、城墙等。
其中,为清朝皇帝用来欣赏江山美景的重要建筑——九龙壁和大量的瓷砖和石头,被英军拆下带回国内公开拍卖,让圆明园雕栏玉砌、壮丽奇妙的风貌消失于世。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引言: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皇家园林,曾经被赞誉为“万园之园、园中之王”。
然而,它也历经沧桑,在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遭到了外国侵略者的疯狂破坏和掠夺。
本评课稿将从教师语言的角度,分析圆明园的毁灭并进行评价。
一、教师语言的力量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其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知识和价值观。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明确传达情感,使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二、圆明园的毁灭概述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其中圆明园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英法联军在园中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掠夺,将园内珍贵文物、艺术品和建筑毁于一旦。
圆明园的毁灭彻底打破了中国人民的心灵,被视为对中国尊严和文化的重大侮辱。
三、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1.客观、准确的语言描述教师应当客观准确地描述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基于史实讲述从英法联军入侵到对园内文物的掠夺和建筑的破坏的连续事件。
同时,语言的运用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惨烈和震撼。
2.注重情感共鸣的语言表达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
可以采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园内文物和建筑遭受到的摧残和亵渎。
3.尊重历史、引发对侵略者的审视教师的语言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同时引导学生审视侵略者的行为。
通过对侵略者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侵略者对中国的挑衅和侮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评价1.对侵略者的谴责教师语言中应当包含对侵略者的谴责,使学生对侵略者的行为表示愤怒和不满。
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激发学生保护传统文化和国家尊严的意识。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篇一: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辛霞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诵读,在反复品读,颠倒句式等方式中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控诉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一、情感贯穿,收获美感一开课,辛老师情感铺垫,对“圆明园”简单的诠释,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追忆昔日辉煌景观,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学生在感悟原来的文本上,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整堂课,教师通过建筑对称、语言变化、词语串联等方法带给同学们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一堂课,目标集中,情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美,老师教得温和自然,不乏亲切之感,一切的完美结合,美得只剩下心醉。
二、方式多样,积累言语辛老师整堂课通过触摸词语,抓“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理解圆明园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涵咏,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特让人有感受学习第三自然段,块面清晰,朗读中发现文中段落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建筑对称(可改为语言对称)、语言变化、在“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发现词语串联的特点,加之品读、想象、填空等多样的形式,积累了第三自然段那优美的语言。
三、抓重点词,体会感情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的绝美,激发心中的情感,教师运用了煽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了圆明园,走进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以及“珍贵文物”。
特别是对文中的六个“有”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进行了反复诵读,并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明园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圆明园的毁灭精选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精选评课稿贺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贺老师将爱与恨,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教学设计,富有创意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末导入,接着老师抓住2、3、4自然的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到第五自然段,“以爱激恨”,最后回到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交融,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二、走进文本,再读文本,读出其情贺老师注重课内外整合,注重以读为主。
如:在学习3、4、5自然段时,老师抓住重点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展开教学。
他从点上进行深入引导,老师问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圆明园建筑宏伟?” 学生罗列了几个方面之后,老师又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找一找“写圆明园建筑宏伟的句子共用了几个‘有’?” 学生在读中感受圆明园的宏伟之处。
同时,老师又补充课外资料,并出示“金碧辉煌的殿堂、亭台楼阁”等图片。
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此时学生圆明园的辉煌之中,,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新颖处:指一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画面,体会圆明园的美景。
下面我对这节课谈谈不成熟的看法:加强对比,突出“恨”在本课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陶醉在对圆明园的爱之中,更重要的是要“以爱激恨”,要突出“恨”。
对于“恨”这一部分的教学还要浓彩重抹,深入挖掘,从而激起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5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5篇)《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5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刚才,我听了吴红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深有感触。
吴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个人认为吴老师这堂课的成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吴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
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教学中,吴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快速浏览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1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即圆明园皇家园林,是清代皇家重要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它占地面积很大,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清朝皇帝与后妃们休憩、游玩、狩猎的场所。
然而,1860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入北京,圆明园遭到掠夺和破坏,成为历史上的悲剧。
之后,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园林进行了更加严重的破坏和烧毁。
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述:
一、历史价值
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保存着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建筑、园林和艺术特点,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同时,圆明园所倡导的文化思想、园林风格和文艺形式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二、现实意义
圆明园毁灭的背景是19世纪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据,最终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毁灭和失落。
圆明园的毁灭成为了当时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象征,对后来的中国对外交涉和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保护
圆明园被毁灭之后,中国政府和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已多次进行修缮和保护。
2006年,中国、法国和德国三国共同发起了“圆明园三方修复项目”,投资巨大,历时超过20年,经过了多次研究、评估和修复,最终还原了园林建筑群的原来面貌。
这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行为,代表着传承和弘扬
中国文化的责任和担当。
综上所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悲剧,但
中国政府和民间积极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修缮和保护,已成为当今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范例。
希望大家都能够加强文化保护教育,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感深沉,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课文。
今天有幸聆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这堂课,感受颇深。
一、成功之处(一)情境创设,激发情感在导入环节,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先播放了一段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视频,那美轮美奂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园林景观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圆明园之中。
这种情境创设,为后续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伤痛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注重朗读,以读促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特别是在讲到圆明园毁灭的部分,老师让学生带着沉痛的心情去读,学生们的朗读声中充满了悲愤,很好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三)巧妙引导,突破重难点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辉煌以及它毁灭的巨大损失。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理解课文。
比如,在讲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老师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等词语,想象圆明园的美景。
在讲到圆明园的文物时,老师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数据,如“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文物的珍贵和丰富。
通过这些巧妙的引导,学生们对课文的重难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在课堂的结尾,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进行了拓展延伸。
老师让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要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有的说要爱护文物,不随意破坏。
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升华了主题,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不足之处(一)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讲解圆明园的辉煌部分时,授课教师姓名老师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讲解圆明园毁灭的部分有些仓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那种沉痛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 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辛霞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诵读,在反复品读,颠倒句式等方式中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控诉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一、情感贯穿,收获美感一开课,辛老师情感铺垫,对“圆明园”简单的诠释,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追忆昔日辉煌景观,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感悟原来的文本上,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整堂课,教师通过建筑对称、语言变化、词语串联等方法带给同学们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一堂课,目标集中,情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美,老师教得温和自然,不乏亲切之感,一切的完美结合,美得只剩下心醉。
二、方式多样,积累言语辛老师整堂课通过触摸词语,抓“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理解圆明园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涵咏,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特让人有感受学习第三自然段,块面清晰,朗读中发现文中段落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建筑对称(可改为语言对称)、语言变化、在“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发现词语串联的特点,加之品读、想象、填空等多样的形式,积累了第三自然段那优美的语言。
三、抓重点词,体会感情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的绝美,激发心中的情感,教师运用了煽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了圆明园,走进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以及“珍贵文物”。
特别是对文中的六个“有”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进行了反复诵读,并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明园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通用7篇)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通用7篇)《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编写评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篇1高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
我觉得它贴近新课高,教学过高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
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
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高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
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
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这节课王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毁得心碎。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王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首先出示了雨果的一段文字,再通过老师极富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给毁了,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五自然段。
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以读为本,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1)初读课文,读出其形。
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情,学生说出了痛苦、难过、愤恨……然后老师在话锋一转:我们之所以气愤是因为这样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毁了,在这之前优势哦一种怎样的景象,此时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于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读文本,读出其情。
在引导学生学习2——4自然段时带领学生追忆昔日的景观,书法曾经的自豪之情。
教学中王老师抓住了“举世闻名”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学生品读课文,凭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再从圆明园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精读,让孩子们在7个“有”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宏伟。
(2)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的感受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无比自豪的感情,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3、拓展阅读、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震撼。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五年级语文《圆明园毁灭》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圆明园毁灭》评课稿五年级语文《圆明园毁灭》评课稿这节课吴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毁得心碎。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收获。
一。
导入新颖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
导入中将“积蓄能量穿越到古代”和板书课题、解释课题重点字词相穿插,积蓄能量穿越到那个时空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圆明园初建时的盛况,可以作为当事人见证圆明园的奇珍异宝的美到极致,到后来毁到让人心碎。
生的情感更易得到激发进而升华。
解释重点字的意思,可以让生逐步感悟当时人们对于它的重视,人们寄予在圆明园身上的希望。
二。
整个教学环节以情感为主线,从介绍到惊叹到惋惜,浑然天成。
吴老师在讲授时先引出“不可估量”,之后进行不可估量的解释与介绍。
从三园的介绍出发,到举世闻名和举国闻名的`程度比较,再到总面积与教室面积的比较。
这是面积与园林的大概介绍。
之后进行的是研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方面,从过渡句引入到研究圆明园的各色建筑,在小组合作中读出新奇、稀罕。
情感的引导特别到位。
之后是圆明园的历史文物,引出生最关注的十二生肖,简单介绍一个简单的十二生肖,在当时看来毫不起眼,可是现在却价值不菲甚至价格惊人。
进而提出疑问,为什么?回忆当年历史,回忆精神上的贫穷带给人们、甚至带给整个国家的灾难,进而启迪现在的学生,好好学习,少年强则国强,自己对整个国家危亡的重要性。
三、整节课特别形象,特别沁人心脾。
在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上,教师利用逐步擦去板书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在我们拥有一切准备开心的时候,自豪的时候,把我们的美梦彻底撕碎,然后告诉我们,这些我们是拥有过,可是现在只剩下灰烬,只剩下惋惜、愤懑、无奈、心底的涟漪不知翻了多少层。
我作为一个听课老师,自然的感觉整个灵魂都被进行了洗涤,内心的无奈和愤恨不知该如何表达,只能不停的把自己的脸憋得通红通红。
我想此刻的学生也是如此吧!我想这就是一节真正的课堂,这就是一节优质的课堂,这就是一节理想的课堂。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___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读为本,通过精读、精讲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同时,___还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的艺术瑰宝和建筑艺术精华。
这种注重以读为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从而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教材,通过合理妥当的教学设计,情景导入,教学重点突出和注重以读为本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借鉴___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和创学方式,让学生在研究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指导学生如何阅读。
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如何处理好阅读和讲解的关系,引导学生多读,并增加学生自学自悟的时间。
___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例如,在研究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中,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让课堂教学达到,感情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___始终把学生当作研究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自主权,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个性发展。
利用电教手段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___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播放了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说课稿一等奖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与总结
成功经验总结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不足之处剖析
教学内容不够深 入,需要进一步 拓展和深化
教学方法单一,缺 乏多样性,需要尝 试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互动不够充 分,需要加强师 生之间的互动
课程背景介绍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评课说课稿的目的和意义
促进教师专业发 展:通过评课说 课,教师可以反 思自己的教学实 践,发现教学中 的问题,提高教 学水平。
促进学生学习: 通过评课说课, 教师可以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校发展: 通过评课说课, 学校可以了解教 师的教学情况, 为学校的发展提 供参考。
添加副标题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说课稿一 等奖教学反思点评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教学内容分析
05 教学效果评价
07 教学反思与总结
02 引言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06 教学特色与创新点
08 结语
添加章节标题
引言
课程背景介绍
圆明园的毁灭背景
评课说课稿的目的和意义
一等奖教学反思点评的内 容和要求
学生掌握情况评估
学生对圆明园 的历史背景和 价值有更深入
的理解
学生能够清晰 地阐述圆明园 的毁灭原因和
影响
学生对相关历 史事件和人物 有更全面的认
识
学生对相关历 史事件和人物 有更全面的认
识
教学效果反思与改进建议
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圆明园的毁 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清晰地 阐述历史背景和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高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
我觉得它贴近新课高,教学过高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
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
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高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
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
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在课堂总结的时候,面对出示才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画面,教师叙述了雨果的诗歌片段,然后问学生:“金碧辉煌的殿堂——”学生回答:“没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者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讲解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围绕“圆明园的布局、建筑、文物这三方面来展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探究”。
从而很好的与圆明园的毁灭进行了对比,产生了感情碰撞,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纵观全课,主要有以下可取之处: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孙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孙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设计理念。
二、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孙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利用了圆明园昔日辉煌时的图片和现在的残垣断壁的图片进行比对引入本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探究为什么圆明园会毁灭的原因,引发学习欲望。
三、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四、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孙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五、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六、利用电教手段,渲染课堂气氛
利用电教手段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孙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电教手段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拓展延伸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追忆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观看了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
灭的景象,这一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学生骄傲与悲愤的情感反差,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时孙老师顺水推舟让设计了如果你站在圆明园旁,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学的情感目标也水到渠成。
总之,孙老师这节课将爱与恨、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朗读还不够,学生情感没有能完全激发出来,朗读感情还有些欠缺。
教师的语言还应更精炼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及时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