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近代中国的币制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币改革得以成功实施的几个因素
• 第一个措施是,在法币政策实施前,如前所述,政府就接管了在 金融界和声誉良好的中、交两行,两行,并将中、交两行与中央 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共同宣布为法币,此举就将国家信用与银行的 信用与结合在了一起,由此产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这是币制改 革成功的基础,日本研究币制的学者也指出“币制改革的第二个 条件,应当是国民政府的各项金融政策,其中包括应付经济危机 各种的紧急措施,最终收到了相当于币制改革准备工作的效果。 到临近币制改革的1935年10月,上海各银行的纸币发行余额中, 70%属于三家国有银行,其余18%属于政府统制下的民营银行 [1]”。 •
南京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
• 南京政府通过发行金融公债增加官股的手段,不花一文, 于1935年初控制了中国、交通银行。中、交两行被强行 改组后,政府对金融界的控制能力发生了根本变化。 • 到1935年底,中、中、交三家银行总资产占到银行业总 资产的56%和钞票发行的78%[1],尔后政府又控制了中 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商业储蓄等商业银行,又以金融 公债“救济”钱业,成立上海钱业监理会加强对上海钱庄 的监管。至此,“上海银行业公会与钱业公会再也没有力 量和当局分庭抗礼了[2]”。法币改革最终能够在1935年得 以成功实施,与政府控制以中、交两行为中心的上海金融 业是分不开的。

南京政府增强政府信用的措施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了一系列有意实施的旨在增强政府信用、 统一币制的措施:1928年设立中央银行以重建政府银行信用;1932 年对各发行银行征收兑换券发行税,以削弱其它银行发行利益; 1933年推进废两改元,它的成功增加了政府的公信力。 • 这一系列措施导致中央政权权威得到重建与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为法 币政策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南京政府对金融的控制能力增强。在1934~ 1935年的白银风潮中,政府通过发行金融公债增加官股的方式控制 了中国、交通银行以及中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商业储蓄等商业银 行,又以金融公债“救济”钱业,成立上海钱业监理会加强对上海钱 庄业的监管,最后在1935年11月宣布白银国有,取消商业银行货币 发行权,完成了信用货币发行主体从私人到国家手里的转移。
第十讲 近代中国的币制改革
—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的演变
一、中国近代币制演变的背景
• 1、近代中国处在一个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汇,剧 烈变动的时代中,这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工 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表现之一是社会经济形态逐 渐从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金融经济转变,金融在 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金融体制也在传统金 融的基础上进行连续的调整、适应和创新。 2、货币制度作为金融制度的重要部分,在此期由传 统“银铜并行”的金属货币制度向信用货币制度转 变。
法币成功实施的第二个因素
• 第二个措施是争取英美国家的支持,并将法币币值与英镑进 行联系。某种形式的外国支援是建立信心所必备的条件,李 滋· 罗斯爵士的来临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法币政策宣布后 的第二天,英国驻华大使,公布国王规章,并引述中国的法 令,禁止英国国民用银偿债,或支付其他金钱义务,这表明 了英国对国民政府法币政策支持的立场; • 11月3日,美国口头同意从中国购银1亿盎司(最终出售了5 千万盎司),1936年5月又达成中美白银协议,美国同意从 中国收购7500万盎司白银,并给中国一笔信贷支持。据统 计,在币制改革后到抗战前,中国共向美国出售1.87亿盎司 的白银,售银收入达9400万美元。 • 央行总裁孔祥熙表示“我们当然依靠售银的款项来充实外币 基金,这对坚定一般信心甚为重要。
晚清时期民间金融机构建立的信用基础
• 晚清钱庄业出具的信用工具――庄票,在商品和进出口贸 易交往中成为信誉卓著的工具,成为国内外贸易的主要信 用流通工具,在贸易中代替现金流通,钱庄发行的钱票则 视同现金进行流通; • 票号除了签发汇票之外,还发行小票、银票,它与庄票一 样,在商民中信用很高,当作现金流通并被收藏。 • 这段时期信用货币发展的特点是私人的、分散的,信用扩 展的范围比较小,但在长达上百年的发展中,对培养公众 的信任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933年前中国币制的特点
Leabharlann Baidu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邀请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甘末尔 (E.W.Kemmerer)代表团在华考察财政货币情况时,认为中国 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是乱 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 当时的学者针对这种紊乱的货币制度,就发出过“就币制立 场言,每埠为一国,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的感 叹。情况是,各种币制随地而异各不相同,中央和各省的政府以 至私人机关发行和行使自己的货币以及许多种不同的银、铜铸币, 同时,许多独立的权力机关也在持续的发出各种只能在自己权力 范围内行使的不兑现货币。
• 1、银两(包括各地铸造的各种纯度各种形 状的白银,如马蹄银、纹银、银锭、元宝 等等,纯度各不相同,一般在93%到98% 左右。
• 2、银元:外国的银元有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 的鹰洋、英国的站洋(又称人洋)、美国的贸易 银元、法国的安南银元和日本的银元等几十种, 1910年清廷度支部统计,约有十亿左右的外国 银元在中国流通。流通地方不同,价格也不一样。 中国银元有大洋(著名的有龙洋、袁大头、孙大 头、一元洋等等)小洋(重量成色各地均不同)。
• 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的政府信用还比较薄弱,无法维持公众的 信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银钱行公会等民间机构在公众中享有很高的 信誉,银行界可以利用它来抵制政府对银行的控制与对准备金的任意 挪用。
南京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
• 1928年是近代金融、货币制度发展方向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南京 国民政府召开由金融界、实业界和各团体代表的全国经济会议,会上 确定了发展国家银行、统一币制的基调。 • 在发展国家银行的问题上,金融界与政府存在根本分歧:金融界提议 仿照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体系,在既有的市场基础上,成立一个由各 银行入股控制的“联合储备银行”,以实现“调剂金融、统一币制” 的功能,而国民政府则坚持建立与政治统一相一致的中央集权式的金 融体制。 • 1928年之后,信用货币制度发展的方向从市场主导转向了行政主导, 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快了统制金融、统一币制的步伐,并推动信用货币 发行逐步统一在政府手中。
袁大头
孙 大 头 银 元
孙 大 头 银 元
龙 洋
• 3、铜钱:又分制钱、铜元等等(同样因各地制 造而有各种形状重量的不同)
• 4、钞票:分外国钞票和中国钞票两大类。(外 国的分银元票、银两票和发行的外国银行的钞票; 中国的同样有银元票、银两票以及各地各种银行 发行的只能在当地兑换的钞票和不能兑换的钞票)
法币成功实施的第三个因素
• 法币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条款是:“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 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 汇”。 • 由于法币与白银脱离了关系,为了取得国内公众和外国的信 任,仅仅依靠政府担保还不够,需要提供其它更高的信用担 保,而当时英镑是最通行的国际贸易货币,因此,法币能自 由兑换英镑,相当于给予法币一个担保,而国民政府承诺维 护固定的汇率,无疑也给自身货币发行一个约束。正如张嘉 璈所评论的:“中国人民对于管理通货的功能,茫无所知。 其所以接收法币,无非因为法币可以随时依照稳定的汇率, 易取外汇[1]”。

法币改革的内容
•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布 告》,实行法币政策。其要点为: • 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 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 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曾经财政部核 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仍准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 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收回; 设立发行准备委员会,管理纸币发行的准备金;有公 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等,交发行准备管理 委员会或指定银行兑换法币;旧有以银币订立的契约, 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为稳定汇价,由中央、中 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近代中国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演进实现的前 提和过程:
• 1、有全国统一的政府 • 2、建立起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 3、是一个逐步推行、官方和民间共同协力 的过程
晚清政府推行信用货币的尝试 • 咸丰年间宝钞与银票:咸丰三年 (1853年)开始发行,次年宝钞一千 文约值制钱四五百文,贬值50%以上。 咸丰五年,银票一两只值制钱四五百 文,而当时实银可值制钱2100文,实 际贬值80%左右。 • 贬值原因:强制推行,不能兑现。 • 实行不到十年即停止。
三十年代的外部条件有利于“统制经济”
• 三十年代的经济思潮的重大特征是统制经济思想的兴起和自由主义的 衰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曾总结到:“总之,今日中国所处之地 位,除集体主义以外,无生路,无希望,乃至于无可为之事。反观个 人主义之极端,乃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之弱,弱于国民之散漫而无统 束。处今日之中国而犹谈无政府主义,是真痴人说梦。所谓无政府主 义者,乃为一切统治权之取消[1]”。
银行业在推广信用货币方面的可能性
• 1897年后,华资新式银行业开始勃兴,陆续设立了国家 银行、私营银行以及地方银行等一百多家。 以银行券为 代表的信用货币开始发行推广。 • 信用货币的发行渠道有财政性与商业性两种,北洋政权视 国家银行为外库,主要通过财政渠道大量发行无现金准备 的货币,迫使银行对政府大量垫款,并任意挪用发行准备 发放军饷。 • 在没有外界力量监督下,滥发必然引发流言和民众恐慌, 1916年的停兑风潮,就是这种负面影响之典型表现之一, 并使得政府以及国家银行的信誉丧失殆尽。
• 在金融业中,此种统制经济的思想则反映为要将当时的银行体系进行 改造,例如当时学者吴承禧在评论到“中国的银行制度,可以几句话 来概括一切,即上无健全的中央银行,下无严密的同业组织,外有外 籍银行的牵制和压迫,内有封建势力的阻碍和破坏,故结果是一盘散 沙,漫无系统”“以钞票代替现金,在中央银货资力雄厚,当属轻而 易举[2]”。在这种经济思潮的氛围下,政府发展国家银行,统制经济 金融,成了一种合乎世界潮流的行为。
货币经济 自然经济 金融经济
金属货币制度
银铜并行
信用货币制度
• 货币分为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它的交换价值 可以通过它自身作为商品的价值来体现,第二种 是信用货币,其特点是以高于其自身的商品价值 流通,因为人们相信在下次交易时还能以相同的 价值被接受,这种货币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因素— 信用。
信用货币的出现和特点
• 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阶段过渡到货币经济金融经 济阶段,相应的货币形态也会从商品货币过渡到 信用货币。 • 信用货币是适应商品交易与市场经济扩张发展的 需要而出现的更高效率的货币形式。 • 其特点是,它本身并无价值,其价值依附于发行 者的信誉,发行者如无法建立牢固的信誉基础, 信用货币的应用范围就局限在狭窄范围内无法扩 展,因此,建立适合的机制保证信用货币的信誉 至关重要。
重 庆 银 行 银 元 票
• 5、私票:私票即民营的信用工具,是由民间的 钱庄、银号、票庄甚至一般商号所发行的票据。 包括钱庄的庄票、银票、票号和私营金融机构发 行的汇票、钱票等等。地方军阀发行的地方票也 属于私票。还有某些机构企业等等也发行私票。
壹兑浙 圆换江 票券省 中经银 票典行 红银 元
二、中国近代币制发展趋势的几个特点
• • • • 1、混乱的货币向单一货币演变 2、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演进 3、地区性货币向全国统一币制演进 4、1935年11月的法币改革是信用货币成功 实行的标志 • 5、抗战后的通货膨涨是信用货币带来的一 种后果
在1933年废两改元前,中国境内的货币种类 大体有如下几大类:
银行业在推广信用货币方面的作为
• 在推广信用货币方面,这时期银行业进行了如联合发行、领券、分区 发行等一系列重要的金融创新,其中,北四行在联营基础上,设立了 “四行准备库”发行钞票。其发行的“中南钞票”信誉卓越,发展速 度超过了国家银行与银行业的整体平均水平; • 交通银行于1922年创立的“发行独立、准备公开”是建立银行券信 用的一个重要制度,这个制度把银行的存贷业务与发行业务分开,切 断了它们之间资金的流通,保证银行对发行的银行券具备充分的兑现 能力。并被其他银行模仿推行,到30年代,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重要 发行银行均在各大报纸上公布准备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