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近代中国的币制改革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4模块 世界史 第11讲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课件
第二次世界
一体化;苏联的经济改革;世界格
大 战 后 的 世 ·35;20卷Ⅱ·35;20卷 局变化冲击旧经济秩序;资本主义
Ⅲ·35;19卷Ⅲ·34;18
界政治
经济政策的演变;经济区域集团
卷Ⅰ·35
化;两极格局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
考向
考题
考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 卷 Ⅰ·35 ; 20 卷 考 查 方 式 : 分 析 近 四 年 的 高
(3)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反映了中国对当今世界 的看法。 ②这一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不同文 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是一个相互依 存的命运共同体,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融合包容。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 担当意识。
地区 层面
2010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有效维护中亚地区的安全 金砖国家峰会和金砖国家新开
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的平台 发银行
(2)中国方案 ①内容 a.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 系。 b.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②实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①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③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2)多极化趋势加强 ①美国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可以这么说,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
尽管各个时期,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情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或如商鞅所说:“当时而立法,因事而治礼”或如北宋王禹偁说“改辙更,因时立法”,通过不断的改革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
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中国古代史新教材介绍的重大改革共有12起),认真总结历次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具有积极的资政、借鉴意义。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一、复习目标:掌握古代重要的改革发生的背景、容与影响;总结出一般规律二、政治原理: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王莽改制。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与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知识梳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1、中国古代变法(1)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什么?(2)战国——国悝、楚国吴起、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国商鞅变法(容、作用)。
商鞅变法中使社会性质发生变革的最根本的一项措施是?(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容、结果)。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精)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 阶段特征 形式 关系 成因 鸦片战争爆发到洋务运动兴起 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封建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对外资经济抗拒力 外资经济对自然经济起瓦解作用 两次鸦片战争 部分主权丧失早期资本输出洋务运动兴起 到大革命失败 封建经济为主 四种经济形式并存 愈来愈深的半殖半封性 封建自然经济 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资经济 洋务经济抵制外资经济诱导民资经济瓦解自然经济洋务运动兴起外资经济刺激 土地革命战争开始 到新中国成立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占统治地位 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自然经济 民族资本经济 外国资本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官僚资本是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红色政权壮大和民主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 南京政府建立 四大家族形成 国共对峙局面形成中共在苏区敌后区解放区措施 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的新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以没收方式转化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和平赎买方式转变为国营经济 土改进行形成大量个体小农经济 合作化运动产生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改造民族资本而形成三大改造完成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单一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集体经济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规模与程度,主观认为公有化规模愈大就愈能促进产生力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到中国十四大召开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营经济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合资企业独资企业 吸取建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工作重心伟大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二、中国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演变:1.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建国后日趋消亡(1952年土改)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壮大;由发展到消亡①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
n 微观方面: n 1)在市场化竞争体制中,一批主导产业形成了。如中
兴、华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已经活跃在 世界经济的舞台上。
n 2)经济集群化发展态势的出现。 n 中国经济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比如珠三角形成了电
现人民共同富裕。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
年代尺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计划经济 1953年
市场经济 1992年
1949年 过渡时期
1978年 过渡时期
目前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n (一)计划经济之殇
1. 定义:所谓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 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 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型 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型经济”。
n 因此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下,甚至出现了诸如“大 炼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甚至“文化大革命”这一幕幕 闹剧和悲剧。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
n (一)计划经济之殇
n 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经济已至崩溃边缘,社会经济事业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经济安全问题
席卷全球的金融 危机让中国大多 数劳动密集型企 业遭受到了严重 “创伤”,据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部最新统计, 中国1.3亿农民 工中,有2000 万人因金融危机 失业返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 发展受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环境
显著发展
1927年到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衰退
1937年到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 摇摇欲坠 抗战胜利至1949年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 形势和社会面貌。
短暂春天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争后
1912年到1919年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 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 商,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推动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曲折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分析主要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高中历史统编版《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课件PPT人教版1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美国有 意识地抬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为 防止白银继续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这对防止白银外流、稳 定金融市场、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鼓励华侨投资国 内产业、发起提倡国货运动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均与白银外流导致的“无法 忍受的困苦”无关,故B、C、D三项均可以排除。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一)古代 1.货币形制的统一:最初货币可能是海币;大约在商朝后期,出现铜铸 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布币、刀币、圜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此后长期沿用。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铜钱
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
提能训练1.(2019·山东潍坊联考)管仲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认为“黄金刀币,
专题十一 货币与税收
专题十一 货币与税收
主题定位: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活跃,催生货币产生。中国货币 由海贝、金属向纸币演进。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 币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2)在经济发展与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国家建立税收政策。中国 古代体现在赋役制度的逐渐完善,近现代中国关税与个人所得税日 渐完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1)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有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宋代—— 交子。
特点:实行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
(一)金本位货币体系 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二)近代 1.民国初期:沿用清朝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1935年币制改革: 禁止白银流通 ,白银收归国有,以四大银行发 行的钞票为 法币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法币贬值,最终崩溃。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1讲 课题31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拓展深化
新时期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调节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减轻广大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2)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推动税收事业朝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弘扬孝道等传统美德。 (4)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存在国内关税和与_国__境__关__税__并立的现象
(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
在外国人手中。
(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 近代
条例》。
(3)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_改__订__新__约__”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
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材料 1955年新中国出台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方案》,在此后的20多年中基 本没有落实。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公布实施,个人 所得税首次以独立税种的身份出现,起征点是月收入800元,而当时中国人月 平均收入不到100元,该政策主要是对外国人在中国经营所得征税。……后经 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修改,纳税人主要为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中国公民,调高起 征的标准,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税率……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 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将个税免 征额由3 500元提高到5 000元,征管模式由代扣代缴为主转向代扣代缴和自行 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增加了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等。
2.史实解释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博弈
材料 西周时期已设立对进出境的人员、货物进行检查管理的关,但不 征收关税。唐玄宗时期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税率为10%,南宋时期有时 税率高达40%,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5%左右。清朝乾隆时期大致可分为 沿海关、沿江关、内陆关、沿边关四类征收货税。鸦片战争后,沿海通 商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但国内原有的关并未被完 全取代。宣统年间,海关税收约占财政总收入的25%,关税成为仅次于 田赋的第二大税。1928年国民政府宣布“改订新约”,在关税自主权上 取得了进展。1937年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货币银行学 授课教材 第十一章:通货膨胀
第十一章通货膨胀第一节通货膨胀:定义、类型及影响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在现代社会中,通货膨胀和货币、利率等词汇,使人们常接触到的经济术语。
但是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在很多时候,它和价格水平上涨时同义词。
例如,当本月的总体价格水平比上月上涨了1%时,人们会说,本月的通货膨胀率为1%。
但是确切地说,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
当经济学家说到通货膨胀的时候,他们往往指的是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的和较为明显的上升。
以下两种情况不能被视为通货膨胀:(1)价格水平的某些微小的上升,例如每年上升不足1%;(2)某些暂时性的或一次性的价格水平上升也不能算作通货膨胀。
例如,某些偶发性的因素可能使价格水平发生了明显上升,譬如说2%。
但如果这种上升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价格水平上升了2%后,就不再继续上升。
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也不能叫通货膨胀。
只有价格水平上涨的趋势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被称为通货膨胀。
在主要的西方国家,考虑到技术进步和产品和劳务质量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引起价格总水平上涨1%左右。
因此,当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不足3%时,不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只有当价格总水平上涨大于等于3%时,才视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通常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几个关节点;(1)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陪考察对象,目的在于与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
(2)强调“货币价格”,即每单位商品、服务用货币数量标出的价格,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服务与货币的关系,而不是商品、服务与商品、服务之间的对比关系。
(3)强调“总水平”说明这里关注的是普遍物价水平波动,而不仅仅是地区性的或某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波动。
(4)关于“持续上涨”,是强调通货膨胀并非偶然的价格大幅度波动,而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具有上涨的趋向。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来衡量的。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第二,剩余价值学说阐明无产阶级的社会 地位和历史使命,明确了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 放的现实道路。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社 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 的地位。无产阶级的特殊地位决定他们是最先 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 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推翻 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 己。
(3)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上 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
空想社会主义者十分同情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 下的悲惨境遇,他们只认为无产阶级是一个受苦最深应 该获得解放的阶级,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 认为个别独具慧眼的天才人物对理性的认识和发现推动 了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是超越一切阶级的理性和正义的 表现,把希望寄托在少数有“教养”的、容易接受真理 的剥削阶级及其头面人物的身上。
(2)康帕内拉和他的《太阳城》 康帕内拉提出了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太阳城以生产小组 为生产基层组织,由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人领导;重视运用 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创造性地提出劳动光荣的思想;太 阳城没有奴隶和仆人;十分重视理想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
2.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不再使用乌托邦的梦 幻般的文学描写形式,开始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 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终于发展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1.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此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 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 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 义思想的微光”。
(1)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
莫尔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率先出来批 判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并提出空想共产主义原则,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心声,成 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及其《乌托邦》至今还享有盛 誉,其作品不失现实意义。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浅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经济为一国发展之命脉,而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则为经济发展之根本。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流通的货币成色比价无一明确标准,纸币形形色色,货币制度极其混乱,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缓解这一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在1935年十一月实施币制改革,推行法币。
总体来讲,它是顺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南京政府早就存意要采取的措施之一。
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且不论其利弊,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丶币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必然性首先,以国内环境来看,自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迫切需要改革陈旧的经济局势以适应政治上的统一。
并且,由于脱离封建社会不久,旧的货币制度混乱不堪,社会各阶层要求统一货币的呼声高涨。
其次,1929至1930年间的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加剧了经济状况的恶化。
最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之后又于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国家形式岌岌可危,经济改革已迫在眉睫。
除严峻的国内环境之外,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长期以农业为主导和以白银为法定货币经济的国家,中国起初并没遭受20世纪30年代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
但诸如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其经济危机,陆续颁布一系列法令,放弃金本位,采用银本位。
肆意提高银价,大量收购白银,使白银占到整个货币储备的四分之一。
虽然国民政府也制定了对白银出口施以重税的手段,但仍收效甚微。
美国掀起的白银风潮使中国的财政金融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大量白银外流,成为白银政策的主要受害者,本就脆弱的经济环境受到进一步打压。
原因内容影响。
改革开放教案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课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学法指导: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1、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对待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更要理解走中国特色者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意义,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2、中护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生活比较贴近。
应该尽可能得就近做些社会调查,增强感性认识,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中国近代史重点复习改革
(一)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等,均需要掌握,重点是对这场运动的评价。
情感态度: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所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戊戌变法背景国内: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主要活动:序幕:公车上书--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团体(严复)――高潮;百日维新——结束;“百日维新”的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
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地位: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情感态度: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爱国救国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品德。
通过变法失败,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2.俄国186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①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经济:赎买份地;③“村社”管理。
实质:俄国沙皇政府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双重压榨与掠夺。
意义: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总之,俄国近代化缓慢而沉重。
3.日本明治维新①政治方面: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②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积极准备对外扩张④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强制实行义务性教育(最深远影响)历史影响:①积极成果:实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由封建社会迈入资本主义社会;摆脱民族危机;启示亚洲国家。
中国现代史资料
中国现代史讲义(华中师范大学)前言第一讲北京政府时期的军阀政治与社会经济一、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袁世凯柄政二、军阀派系的形成与维系三、军阀混战线索四、军阀政治思想五、社会经济第二讲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新取向一、孙中山等争取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二、现代教育的发展三、新文化运动四、五四运动五、中共的成立六、国民革命第三讲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内政外交一、国民党各派系争夺中央政权的基本线索二、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三、中间政治派别与思想四、初期对外政策第四讲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进一步确立二、发展概况三、农村经济四、“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五、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出现第五讲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挫折与新生一、工农武装暴动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二、红色政权理论三、“左”倾错误四、红军长征第六讲 1927—1937年的中国文化一、国民党官方“文化复兴”主张二、文艺流派与论争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第七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日本武装侵略中国的加深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评析三、西安事变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第八讲抗战时期的中国战场一、抗战初期二、抗战相持阶段三、抗战胜利阶段第九讲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一、国民政府战时建制二、国共关系三、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性质与特点四、伪政权的建立第十讲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一、国统区经济二、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经济三、沦陷区经济四、“孤岛繁荣”第十一讲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一、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二、抗战初期(1937.7.7—1938.10)三、1938.10—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四、1941.12.8—1945.2(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胜利前夕)五、抗战后期(1944—1945)第十二讲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一、文化中心的散落二、中西哲学的融会三、战时文艺四、战时教育五、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第十三讲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战后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认识第十四讲国共和谈一、重庆谈判二、“台上握手,台下踢脚”三、东北:争夺的焦点四、马歇尔调处第十五讲全面内战的演进一、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二、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三、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四、战略决战第十六讲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崩溃一、国统区经济二、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长三、战后中间道路四、《美中关系白皮书》五、国民党统治在大陆崩溃的原因第一讲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政治与社会经济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袁的柄政军阀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是一种体系或体制;不仅是军事史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心理。
晚清“奇士”周腾虎
晚清“奇士”周腾虎作者:眭达明来源:《同舟共进》2020年第06期他年輕有才,曾先后辅佐林则徐、曾国藩,被赵烈文称为“奇士”;他撰文为近代中国的币制改革发出最早的呐喊,开时代之先河。
可惜,他为人过于仗义,终“毁誉悠悠之口”……年少轻狂周腾虎(字韬甫,也写作弢甫)的“奇士”称号,虽然是他的内弟赵烈文封的,却得到了曾国藩等人的普遍认可。
在周腾虎去世17年后,赵烈文写了一篇纪念长文《有清奇士周先生墓表》,既对周腾虎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进行了全面总结,又对周腾虎这个“奇人”所做的“奇事”做了生动描述。
周腾虎在20岁出头、刚走上社会时,就到陕西省凤翔县协助父亲周仪暐工作。
凤翔是个大县,工作非常繁忙,身为一县之长的周仪暐却“老耽诗酒,不治事”,政务都是靠周腾虎操持。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居然把凤翔治理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县”:“政无巨细皆洽”。
当时的陕西巡抚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他觉得周腾虎是个了不起的青年才俊,于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周父去世后,就将周腾虎招入幕中。
林则徐是个“负世厚望”之人,幕中人才济济,但周腾虎入幕后,只要提出什么意见和建议,林则徐“未尝不释然忘其位”。
离开陕西后,周腾虎在四川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到淮南从事盐务管理和改革工作。
在此之前,淮南盐政管理十分混乱,周腾虎一来,就“上书鹾使者,言当更革状”。
上司不仅完整采纳了他的建议,而且委托其全权负责,周腾虎“遂以寒生业鹾”,做了官商,不到一年即赚了“数百万”,发了横财。
钱多有时并不是好事。
周腾虎暴富后,“舍华屋,荐珍馔,交游狎至”,花钱如流水。
他还在办公桌后面放置一个装满白银的大木柜,交代会计人员:朋友要钱用,可以随意拿,无需记账。
歌舞筵会,更是“一日辄数十金”。
周腾虎有个少年同乡,受周委派,负责管理某个业所,这个纨绔子弟竟“夜召妓数辈,裸逐室中”。
有天清晨,周腾虎路过业所门前,见此情景,却不以为怪,只是笑着说了句:“少年豪乃尔!”不久,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鹾事大败”。
第十一讲一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介绍
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矛盾复杂尖锐:
沙皇政府
农民 地主 无产阶级 大俄罗斯民族 各少数民族 俄罗斯帝国主义 西方帝国主义和 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资产阶级
为什么如此复杂尖锐?
2、成功关键: 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列宁主义及其政党的诞生时间,标 志,评价)
3、十月革命进程:
二月革命(时间\地点\革命对象\性质) 《四月提纲》(内容\意义) 七月事件 <<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十月革命(时间\地点\革命对象\性质\过程)
A、新经济政策背景
俄国生产力落后。苏俄取得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但 因为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 困难和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列宁等领导人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 B、实质
恢复多种所有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来发展生产
D、评价: ①积极方面: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c、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道路。 ②消极方面:
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后 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同 背 经济破坏严 景 重,政权面
临危机
异
政治危机的原因不同:前者 主要来源于内外反动势力的 进攻,后者主要是农民、工 人的不满(矛盾性质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内 容
农业 工业 贸易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国 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固定粮食税 对中、小企业解 除国有化 改变国家垄断, 恢复货币流通和 商品交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新战略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新战略
2、中国改革上限是对中国 改革资源保护的安全线
制度的资源: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百年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社会成 本获得的。
民族资源:民族统一和独立: 组织资源:政府组织的双重功能:管理 经济的功能和维护民族统一和保障社会稳 定安全的政治功能。 经济资源:计划经济双重功能:原国民财 富的保存与增长的载体,也是改革的对象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新战略
引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的六个统筹与整合
在人与自然关系:“十一五”把能耗与 环保指标纳入考核指标。 1988年,从建设 部分离出来,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2008 年大部制改革,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 保护部。国土功能区域规划 。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上:建设和谐社 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社会管理改革。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新战略
• 从1984年到1 988年,经过农 村改革、政府放权 让利的改革、价格 改革、全面激活了 被计划经济体制抑 制的经济增长活力 ,市场调节的作用 开始启动,中国经 济进入了一个加速 发展的飞跃时期,
• 国民生产总值从7171亿元增 加到14928亿元;增加了2倍 ,国家财政收入从1642.86亿 元增加到2357.24亿元;增加 1.4 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从3376.4亿元增加到7440亿 元,增加了2.3倍。外贸进出 口总额从535.5亿美元增加到 1027.9亿美元;增加2倍。实 际利用外资从27.05亿美元增 加到102.26亿美元,增加3.7 倍。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 200% 。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新战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 的伟大创举”——邓小平
近代中国货币的统一进程
·126·变化的自然之理。
他指出:“剥复革鼎,相环无穷。
以此知斯人之生,立之难而丧之不易;国家之兴,成之难而败之易;天下之治,致之难而乱之易。
此又序易者之深意,而亦天地自然之理也。
”(《读易大旨·总论》)他的循环论思想,在《理学宗传》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在论述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中国学术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说成是一个由“元亨利贞”四个阶段组成的大圆圈,而在这个封闭型圆圈中,又有若干个小圆圈,而这些小圆圈又各有自己的“元亨利贞”四个阶段,环环相扣,圈圈相套,循环往复无穷。
作为一个思想家,孙奇逢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
他虽处在理学式微的阶段,又屡遭战乱,但仍然苦节自勉,矢志讲学著述,老而弥笃,不断进取。
“尝言七十岁功夫较六十而密,八十岁较七十而密,九十岁较八十而密。
”(《夏峰集·旧序》)孙奇逢关于学问之道的论述是很精辟的,他谆谆告诫人们:“学问要从身上得,文辞璀璨总浮尘”,“学问要日日有愤焉,求进之意方免于坠落,一事悠忽,便成苟安”。
他特别强调“慎独”在做学问中的重要作用,“除却自欺便无病,除却慎独便无学”(《征君孙先生年谱》)。
孙奇逢的讲学方式也很有特点,他反对那种老师坐在课堂上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讲学方式,提倡因人施教,师生坐在一起一问一答式的授业方式。
这种方式既加强了师生双方的思想、感情交流,又容易析义明理,所以颇受学生欢迎。
百泉书院在孙奇逢担任主讲的25年间,成为清朝初叶全国三大著名书院之一(河南百泉书院、陕西关中书院和江南江阴书院并称清朝初叶全国三大著名书院)。
百泉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广开财路,多方集资养学;面向社会,办学方式灵活;教育开放,促进学术发展;追求新知,热衷创新进取;名师主教等,都值得后人借鉴。
【收稿日期】2002一04—20【作者简介】刘卫东(1945一),男,河南林州人,河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第十一讲 近代中国的币制改革
南京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
• 1928年是近代金融、货币制度发展方向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南京 国民政府召开由金融界、实业界和各团体代表的全国经济会议,会上 确定了发展国家银行、统一币制的基调。 • 在发展国家银行的问题上,金融界与政府存在根本分歧:金融界提议 仿照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体系,在既有的市场基础上,成立一个由各 银行入股控制的“联合储备银行”,以实现“调剂金融、统一币制” 的功能,而国民政府则坚持建立与政治统一相一致的中央集权式的金 融体制。 • 1928年之后,信用货币制度发展的方向从市场主导转向了行政主导, 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快了统制金融、统一币制的步伐,并推动信用货币 发行逐步统一在政府手中。
南京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
• 南京政府通过发行金融公债增加官股的手段,不花一文, 于1935年初控制了中国、交通银行。中、交两行被强行 改组后,政府对金融界的控制能力发生了根本变化。 • 到1935年底,中、中、交三家银行总资产占到银行业总 资产的56%和钞票发行的78%[1],尔后政府又控制了中 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商业储蓄等商业银行,又以金融 公债“救济”钱业,成立上海钱业监理会加强对上海钱庄 的监管。至此,“上海银行业公会与钱业公会再也没有力 量和当局分庭抗礼了[2]”。法币改革最终能够在1935年得 以成功实施,与政府控制以中、交两行为中心的上海金融 业是分不开的。
银行业在推广信用货币方面的作为
• 在推广信用货币方面,这时期银行业进行了如联合发行、领券、分区 发行等一系列重要的金融创新,其中,北四行在联营基础上,设立了 “四行准备库”发行钞票。其发行的“中南钞票”信誉卓越,发展速 度超过了国家银行与银行业的整体平均水平; • 交通银行于1922年创立的“发行独立、准备公开”是建立银行券信 用的一个重要制度,这个制度把银行的存贷业务与发行业务分开,切 断了它们之间资金的流通,保证银行对发行的银行券具备充分的兑现 能力。并被其他银行模仿推行,到30年代,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重要 发行银行均在各大报纸上公布准备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币成功实施的第二个因素
• 第二个措施是争取英美国家的支持,并将法币币值与英镑进 行联系。某种形式的外国支援是建立信心所必备的条件,李 滋· 罗斯爵士的来临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法币政策宣布后 的第二天,英国驻华大使,公布国王规章,并引述中国的法 令,禁止英国国民用银偿债,或支付其他金钱义务,这表明 了英国对国民政府法币政策支持的立场; • 11月3日,美国口头同意从中国购银1亿盎司(最终出售了5 千万盎司),1936年5月又达成中美白银协议,美国同意从 中国收购7500万盎司白银,并给中国一笔信贷支持。据统 计,在币制改革后到抗战前,中国共向美国出售1.87亿盎司 的白银,售银收入达9400万美元。 • 央行总裁孔祥熙表示“我们当然依靠售银的款项来充实外币 基金,这对坚定一般信心甚为重要。
法币成功实施的第三个因素
• 法币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条款是:“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 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 汇”。 • 由于法币与白银脱离了关系,为了取得国内公众和外国的信 任,仅仅依靠政府担保还不够,需要提供其它更高的信用担 保,而当时英镑是最通行的国际贸易货币,因此,法币能自 由兑换英镑,相当于给予法币一个担保,而国民政府承诺维 护固定的汇率,无疑也给自身货币发行一个约束。正如张嘉 璈所评论的:“中国人民对于管理通货的功能,茫无所知。 其所以接收法币,无非因为法币可以随时依照稳定的汇率, 易取外汇[1]”。
• 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阶段过渡到货币经济金融经 济阶段,相应的货币形态也会从商品货币过渡到 信用货币。 • 信用货币是适应商品交易与市场经济扩张发展的 需要而出现的更高效率的货币形式。 • 其特点是,它本身并无价值,其价值依附于发行 者的信誉,发行者如无法建立牢固的信誉基础, 信用货币的应用范围就局限在狭窄范围内无法扩 展,因此,建立适合的机制保证信用货币的信誉 至关重要。
三十年代的外部条件有利于“统制经济”
• 三十年代的经济思潮的重大特征是统制经济思想的兴起和自由主义的 衰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曾总结到:“总之,今日中国所处之地 位,除集体主义以外,无生路,无希望,乃至于无可为之事。反观个 人主义之极端,乃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之弱,弱于国民之散漫而无统 束。处今日之中国而犹谈无政府主义,是真痴人说梦。所谓无政府主 义者,乃为一切统治权之取消[1]”。
•
南京政府增强政府信用的措施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了一系列有意实施的旨在增强政府信用、 统一币制的措施:1928年设立中央银行以重建政府银行信用;1932 年对各发行银行征收兑换券发行税,以削弱其它银行发行利益; 1933年推进废两改元,它的成功增加了政府的公信力。 • 这一系列措施导致中央政权权威得到重建与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为法 币政策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南京政府对金融的控制能力增强。在1934~ 1935年的白银风潮中,政府通过发行金融公债增加官股的方式控制 了中国、交通银行以及中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商业储蓄等商业银 行,又以金融公债“救济”钱业,成立上海钱业监理会加强对上海钱 庄业的监管,最后在1935年11月宣布白银国有,取消商业银行货币 发行权,完成了信用货币发行主体从私人到国家手里的转移。
近代中国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演进实现的前 提和过程:
• 1、有全国统一的政府 • 2、建立起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 3、是一个逐步推行、官方和民间共同协力 的过程
晚清政府推行信用货币的尝试 • 咸丰年间宝钞与银票:咸丰三年 (1853年)开始发行,次年宝钞一千 文约值制钱四五百文,贬值50%以上。 咸丰五年,银票一两只值制钱四五百 文,而当时实银可值制钱2100文,实 际贬值80%左右。 • 贬值原因:强制推行,不能兑现。 • 实行不到十年即停止。
晚清时期民间金融机构建立的信用基础
• 晚清钱庄业出具的信用工具――庄票,在商品和进出口贸 易交往中成为信誉卓著的工具,成为国内外贸易的主要信 用流通工具,在贸易中代替现金流通,钱庄发行的钱票则 视同现金进行流通; • 票号除了签发汇票之外,还发行小票、银票,它与庄票一 样,在商民中信用很高,当作现金流通并被收藏。 • 这段时期信用货币发展的特点是私人的、分散的,信用扩 展的范围比较小,但在长达上百年的发展中,对培养公众 的信任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货币经济 自然经济 金融经济
金属货币制度
银铜并行
信用货币制度
• 货币分为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它的交换价值 可以通过它自身作为商品的价值来体现,第二种 是信用货币,其特点是以高于其自身的商品价值 流通,因为人们相信在下次交易时还能以相同的 价值被接受,这种货币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因素— 信用。
信用货币的出现和特点
重 庆 银 行 银 元 票
• 5、私票:私票即民营的信用工具,是由民间的 钱庄、银号、票庄甚至一般商号所发行的票据。 包括钱庄的庄票、银票、票号和私营金融机构发 行的汇票、钱票等等。地方军阀发行的地方票也 属于私票。还有某些机构企业等等也发行私票。
壹兑浙 圆换江 票券省 中经银 票典行 红银 元
二、中国近代币制发展趋势的几个特点
• • • • 1、混乱的货币向单一货币演变 2、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演进 3、地区性货币向全国统一币制演进 4、1935年11月的法币改革是信用货币成功 实行的标志 • 5、抗战后的通货膨涨是信用货币带来的一 种后果
在1933年废两改元前,中国境内的货币种类 大体有如下几大类:
•
法币改革的内容
•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布 告》,实行法币政策。其要点为: • 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 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 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曾经财政部核 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仍准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 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收回; 设立发行准备委员会,管理纸币发行的准备金;有公 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等,交发行准备管理 委员会或指定银行兑换法币;旧有以银币订立的契约, 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为稳定汇价,由中央、中 素
• 第一个措施是,在法币政策实施前,如前所述,政府就接管了在 金融界和声誉良好的中、交两行,两行,并将中、交两行与中央 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共同宣布为法币,此举就将国家信用与银行的 信用与结合在了一起,由此产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这是币制改 革成功的基础,日本研究币制的学者也指出“币制改革的第二个 条件,应当是国民政府的各项金融政策,其中包括应付经济危机 各种的紧急措施,最终收到了相当于币制改革准备工作的效果。 到临近币制改革的1935年10月,上海各银行的纸币发行余额中, 70%属于三家国有银行,其余18%属于政府统制下的民营银行 [1]”。 •
第十讲 近代中国的币制改革
—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的演变
一、中国近代币制演变的背景
• 1、近代中国处在一个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汇,剧 烈变动的时代中,这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工 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表现之一是社会经济形态逐 渐从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金融经济转变,金融在 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金融体制也在传统金 融的基础上进行连续的调整、适应和创新。 2、货币制度作为金融制度的重要部分,在此期由传 统“银铜并行”的金属货币制度向信用货币制度转 变。
南京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
• 南京政府通过发行金融公债增加官股的手段,不花一文, 于1935年初控制了中国、交通银行。中、交两行被强行 改组后,政府对金融界的控制能力发生了根本变化。 • 到1935年底,中、中、交三家银行总资产占到银行业总 资产的56%和钞票发行的78%[1],尔后政府又控制了中 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商业储蓄等商业银行,又以金融 公债“救济”钱业,成立上海钱业监理会加强对上海钱庄 的监管。至此,“上海银行业公会与钱业公会再也没有力 量和当局分庭抗礼了[2]”。法币改革最终能够在1935年得 以成功实施,与政府控制以中、交两行为中心的上海金融 业是分不开的。
• 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的政府信用还比较薄弱,无法维持公众的 信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银钱行公会等民间机构在公众中享有很高的 信誉,银行界可以利用它来抵制政府对银行的控制与对准备金的任意 挪用。
南京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
• 1928年是近代金融、货币制度发展方向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南京 国民政府召开由金融界、实业界和各团体代表的全国经济会议,会上 确定了发展国家银行、统一币制的基调。 • 在发展国家银行的问题上,金融界与政府存在根本分歧:金融界提议 仿照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体系,在既有的市场基础上,成立一个由各 银行入股控制的“联合储备银行”,以实现“调剂金融、统一币制” 的功能,而国民政府则坚持建立与政治统一相一致的中央集权式的金 融体制。 • 1928年之后,信用货币制度发展的方向从市场主导转向了行政主导, 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快了统制金融、统一币制的步伐,并推动信用货币 发行逐步统一在政府手中。
袁大头
孙 大 头 银 元
孙 大 头 银 元
龙 洋
• 3、铜钱:又分制钱、铜元等等(同样因各地制 造而有各种形状重量的不同)
• 4、钞票:分外国钞票和中国钞票两大类。(外 国的分银元票、银两票和发行的外国银行的钞票; 中国的同样有银元票、银两票以及各地各种银行 发行的只能在当地兑换的钞票和不能兑换的钞票)
• 1、银两(包括各地铸造的各种纯度各种形 状的白银,如马蹄银、纹银、银锭、元宝 等等,纯度各不相同,一般在93%到98% 左右。
• 2、银元:外国的银元有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 的鹰洋、英国的站洋(又称人洋)、美国的贸易 银元、法国的安南银元和日本的银元等几十种, 1910年清廷度支部统计,约有十亿左右的外国 银元在中国流通。流通地方不同,价格也不一样。 中国银元有大洋(著名的有龙洋、袁大头、孙大 头、一元洋等等)小洋(重量成色各地均不同)。
4、1933年前中国币制的特点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邀请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甘末尔 (E.W.Kemmerer)代表团在华考察财政货币情况时,认为中国 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是乱 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 当时的学者针对这种紊乱的货币制度,就发出过“就币制立 场言,每埠为一国,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的感 叹。情况是,各种币制随地而异各不相同,中央和各省的政府以 至私人机关发行和行使自己的货币以及许多种不同的银、铜铸币, 同时,许多独立的权力机关也在持续的发出各种只能在自己权力 范围内行使的不兑现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