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全面详解及口诀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全面详解及口诀
二候,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大寒,十二月中。解见前。
大寒: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置闰法,为了调整符头与节气的差距,在芒种、大雪之时,把一个节气中的上中下三元,再重复用一遍。这其实完全违背了历法的常识,因为我们知道,节气是太阳在天上运行的二十四个节点而已。
比如,我们在芒种置闰,芒种节气中的 Nhomakorabea元用完后,就是夏至。芒种到夏至这十五天,其实,就是太阳在天上从芒种这一节点走到夏至这一个节点。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五月
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
清明,叁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

2022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不管国考,还是省考,行测都举足轻重。

五大模块题目众多,疯狂刷题固然有效,但如果有一种适合你的复习方法,,更能事半功倍哦。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二十四节气常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并且在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一、“二十四节气”核心考点总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订于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提出,出自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淮南子》,这是第一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经典考点再现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解析】B。

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

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7(X),(R)17÷12=1……5(Y)。

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

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A.甲午年B.丙申年C.乙未年D.丁酉年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小雪的寓意整理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小雪的寓意整理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小雪的寓意整理(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冬季的其次个节气,进入小雪之后天气会越来越冷,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开头御寒了,那你知道小雪节气的含义吗?。

我整理了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_二十四节气小雪的寓意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小雪节气的含义是天气慢慢的变的寒冷,西北风开头成为常客,气温下降到零摄氏度,只不过这个时候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头降雪,但雪量不大,落在地上也不会积累。

小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其次十个节气,每年的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初雪的到来,提示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渐冷,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所以肯定要保证心情的舒服,这样才能防止抑郁症的发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小雪节气也是有许多的风俗,腌腊肉、吃糍粑、吃刨汤、晒鱼干等等,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不外出工作了,有充分的时间可以体验传统风俗的魅力。

小雪节气资料“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点钟)。

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担当起查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

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儿了。

进入该节气,中国广阔地区西北风开头成为常客,气温下降,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头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气,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

黄河以北地区会消失初雪,提示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头进入冬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由于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着。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说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系统,在中国的农业活动和
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含义。

比如,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是万物
复苏的时刻;而清明则是表示要注意清明节的传统时间节点,也代表着要尊重先人的意思。

各个节气之间的顺序和间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气候和自然变化的认知和研究。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部分。

通过对每个节气的仔细观察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生活和时间的敏感和洞察。

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但二十四节气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和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公考常识】考前速记知识点梳理(三大模块)

【公考常识】考前速记知识点梳理(三大模块)

【公考常识】考前速记知识点梳理(三大模块)一、高频率考类(科技)1. 科技成就(1)神舟系列:(2)天宫空间站:2. 物理化学(1)公式及定性分析:①重力:G=mg(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常数,一般g=9.8N/kg)。

②滑动摩擦力: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FN表示接触面所受的压力,μ表示摩擦力系数,为常数,不同物质的摩擦力系数不同)。

③压强: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

④浮力:F浮=G排=ρ液gV排。

(2)声音: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③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④音色可以区分不同发声体。

(3)光现象与原理:(4)物态变化:3. 生物医学(1)光合作用:①含义: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利用太阳的光能与自身的光合色素,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②场所:一般在细胞的叶绿体进行,但不一定都在叶绿体中进行。

(2)呼吸作用:①含义: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有氧气参与时的呼吸作用,称之为有氧呼吸;没氧气参与的反应,则称为无氧呼吸。

②无氧呼吸主要产物:乙醇(酒精)和二氧化碳及少量能量。

③无氧呼吸特殊产物:乳酸及少量能量。

④场所: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但不一定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3)输血原则: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

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4)营养物质:①七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矿物质)、膳食纤维(去掉膳食纤维则为六大营养素)。

②三大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三者在体内新陈代谢后产生能量)。

2020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含答案解析]

2020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含答案解析]

2020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含答案解析]立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北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对应十二地支寅月,月建寅为一年之首。

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3、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4、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日期夏季日期秋季日期冬季日期立春2月3-5日立夏5月5-7日立秋8月7-9日立冬11月7-8日雨水2月18-20日小满5月20-22日处暑8月22-24日小雪11月22-23日惊蛰3月5-7日芒种6月5-7日白露9月7-9日大雪12月6-8日春分3月20-22日夏至6月21-22日秋分9月22-24日冬至12月21-23日清明4月4-6日小暑7月6-8日寒露10月8-9日小寒1月5-7日谷雨4月19-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24日大寒1月20-21日5、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6、节气涵义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雨水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系统,据说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

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左右,共分为24个节气。

这一时间系统既能反映季节变化,也能告诉人们农事和气候的变化情况。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详细解释。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开始了。

雨水:雨水节气指春季来临,雨水开始增多,标志着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到了。

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万物复苏,表示春雷开始惊醒蛰伏的动物。

春分:春分节气表示春天正式到来,昼夜平分。

清明:清明节气,天气晴朗,万物生长,春天之美正当其时。

谷雨: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播种的时节到了。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作物将近成熟,夏农有了丰收的希望。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是夏季种植作物的关键时期。

夏至:夏至节气是夏季的中点,此时阳光最强烈,白天最长。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最高,正值盛夏时节。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气温已经开始下降。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落在草木上,表示秋天的清晨比夏天更凉爽了。

秋分:秋分节气表示秋季正式开始,白昼和黑夜完全相等。

寒露:寒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说明天气已经开始转凉,植物开始凋零。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寒露后气温更低,霜降开始结霜。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天正式开始。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气温逐渐下降,开始下雪了。

大雪:大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雪花渐大,气温降到最低。

冬至:冬至节气是冬季的中点,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

小寒:小寒节气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寒冷天气已经开始。

大寒:大寒节气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骤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反映了气候和农事的变化,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小学综合实践《认识二十四节气》优质教案、教学设计3篇

小学综合实践《认识二十四节气》优质教案、教学设计3篇

小学综合实践《认识二十四节气》优质教案、教学设计3篇第一篇: 小学综合实践《认识二十四节气》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的相关知识。

2、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他们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十四节气。

二、新课1、你们知道哪些节气可以说一说?这些节气有什么寓意呢?小组交流:班级交流:2、老师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3、二十四节气含义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4、二十四节气的作用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民服务。

因为农民种地节气很重要,这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如何,收获的优良。

因为农作物生长温度等因素比较重要,而每个节气的这些因素不同。

24节气知识点

24节气知识点

24节气知识点
1. 节气概念: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地球公转轨道所划分的24个节点,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

2. 节气起源: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

它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总结。

3. 节气分类:24节气按照季节可分为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和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4. 节气含义: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天文意义和气候特征,如立春为一年的开端,夏至为一年中白昼最长,秋分为昼夜平分,冬至为一年中白昼最短。

5. 节气文化: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农业生产、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

6. 节气应用:现代社会,节气知识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农业生产、气象预报、养生保健等领域广泛应用。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语文初中八年级下1-6单元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语文初中八年级下1-6单元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文学常识第一单元1.《社戏》选自《呐喊》。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2.吴伯箫,散文家、教育家,作品主要有《羽书》《烟尘集》等。

第二单元1.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2.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主要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第三单元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

他的散文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山水的游记。

柳宗元参加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他的诗文与韩愈齐名,人称“韩柳”。

3.游记是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作者借游历抒发感情或者阐述道理等。

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都是经典名篇。

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到柳宗元才真正确立,而“永州八记”又是他山水游记中最杰出的代表。

4.《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

5.苏轼贬官黄州期间,两次舟游赤壁,写下著名的《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于此)、《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于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作品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寄托苏轼谪居时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身处逆境时超脱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常识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常识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常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标志着季节的更替,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参考。

今天,我们将带您认识一下二十四节气的常识,增加您的文化积累。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的开始。

立春的日期在公历的每年2月3日或4日。

立春时节,人们会欢度春节的尾声,迎接着新的一年。

雨水:雨水是指降雨增多的时期,预示着寒潮逐渐结束,雨水开始充沛。

雨水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惊蛰:惊蛰意味着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春雷声即为惊醒这些春眠不醒的动物。

惊蛰通常发生在公历的每年3月5日或6日。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分为昼夜相等的节气,表示昼夜时间相等的日子。

春分出现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它标志着春季进一步深入。

清明: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通常发生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表示春天已经过去一半,天气开始变得温暖。

谷雨:谷雨是指降雨再度增多,开始进入播种稻谷的时期。

谷雨通常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左右。

立夏: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与春分一样,立夏也是白天和黑夜时间相等的节气。

立夏通常在每年的5月4日或5日。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开始结实,但还不是成熟的时期。

小满发生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

芒种:芒种又称为芒萁,芒指的是谷子、黍子等谷类农作物的顶穗。

芒种节气通常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一年中夏季的开始。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小暑:小暑表示炎热的天气即将开始,而真正的大暑还有一段时间。

小暑通常在每年的7月6日或7日。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夏季的巅峰时刻。

大暑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也是夏天的结束。

立秋时间通常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处暑:处暑表示炎热的天气即将结束,而凉爽的天气将会到来。

处暑发生在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

白露:白露是指露水增多的时期,又表示秋天将要来临。

行测常识判断:24节气你知道多少-

行测常识判断:24节气你知道多少-

行测常识判断:24节气你知道多少?24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为大家提供行测常识判断:24节气你知道多少?请大家仔细阅读相关知识!行测常识判断:24节气你知道多少?“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交子之时,吃饺子”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对于吃货而言它是一道道大餐,对于朴实的农民而言它是农耕时期掌握天气的经验之谈,对于考试的我们而言,它是常识板块中的常客。

那么对于24节气,建议大家至少掌握以下几点内容,以备考试不时之需。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一、24节气的分类24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它分为以下24种: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二、有关24节气的小常识1.“立春”和“大寒”分别为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和最后一个节气。

2.每一个月份都有两个节气,每隔十五天一个节气3.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当天昼夜平分,即当天有12小时白昼12小时黑夜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天北半球达到一年中白昼最长一天,南半球达到黑夜最长一天;冬至这天则正好相反,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当天北半球达到一年中黑夜最长一天,南半球达到白昼最长一天4.24节气说法始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汉5.在《淮南子》一书中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有现存文献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6.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大暑;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是大寒三、试题小测【例1】为了方便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编有二十四节气歌,其第三句为“秋处露秋寒霜降”,其中“处”的意思为( )。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

这二十四个节气包含
了对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二十个主要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

本文将介绍二十个主要节气的含义及其来历。

立春
含义: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意味着寒冬将至,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生气勃勃。

来历:古人观测太阳位置,认为在立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故定为
立春。

雨水
含义: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气温回暖,雨水增加,充分滋润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来历: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雨水增多,有助于田间作物的生长。

惊蛰
含义: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频繁响起,宣告冬眠的生灵将苏醒,万物生长。

来历: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出现的时候,蛰,即冬眠,表示冬眠的动物要苏醒。

(以下为其他节气的含义及来历,共计20个)

请根据需求继续添加相关节气的内容,总字数达到1500字以上。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常识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常识

一直觉得日历上的节气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古人仅仅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就能够发明“二十四节气”来帮助指导农事生产。

就像一年有四季一样,靠天吃饭的祖先对一年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讲的就是五天为一候,三候就是一个气节,六个气节就是一个季节,四季过去,一年也就过去了。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凝结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上千年的智慧。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

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中十二个为气,十二个为节,节应在月初,气在月中,按顺序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还有方便记忆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还找到一个口诀: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简单理解一下每个节气——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也是春天的中点,平分了春天。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知识积累)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简介

(知识积累)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简介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简介小雪节气的含义是天气变得潮湿和寒冷。

在古代小雪被分成三候,分别是:虹藏不见、天气上升而地气下降、闭塞成冬。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简介,仅供参阅!节气小雪是什么意思:反响天气现象的节气“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

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

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

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拟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南方局部地区降雪会稍晚,而北方,已进入寒冰封冻季节。

小雪要做几件事情早晚加衣老人、小孩和一些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的人,在早晚出门时一定要带一件外套。

在衣服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舒适、防护和保健等多方面因素。

保持空气流通,晚上关窗最好在早中晚各开窗通风三次,每次15分钟为宜,既保持了室内空气清新,又抑制了细菌的滋生。

但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关窗,夜晚温度低,冷风侵袭很容易引起哮喘等疾病的发作。

规律作息很多人在夏天睡得晚,作息不规律,假设延续到秋冬,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

因此要保证规律的作息和生活节律,早点上床睡觉,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同时多喝水。

均衡营养天气转凉后,人们会食欲大增,在枯燥季节多吃些滋阴润肺多酸的食物很好,如银耳、梨、藕、葡萄、苹果等,少吃辛辣食物。

适度锻炼登山、步行、打太极都是耐寒锻炼的工程,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但要注意,雨雪天气尽量不要外出运动,防止跌倒及发生意外。

传统文化里的气候常识

传统文化里的气候常识

传统文化里的气候常识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是地球大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气候的认知与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常识,这些常识既帮助人们生活,又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介绍传统文化中的气候常识。

一、气候与季节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气候与季节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

我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所划分的,每个节气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

例如,在立春之后,春天就正式开始了,气温逐渐升高,草木开始抽芽;而在立秋之后,秋天就正式到来,天气逐渐转凉,农作物进入成熟期。

人们根据这些气候特征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比如种植作物、赶集购物等。

二、气候与节日气候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许多都与气候有关。

比如,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日期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庆祝活动的气氛热烈,与此时的气候特点有关,正值寒冬腊月,人们通过庆祝春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三、气候与生活习惯气候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潮湿,人们喜欢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冰淇淋等;而在冬季寒冷干燥,人们则喜欢吃热食,如火锅、热汤等。

此外,气候也会影响人们的穿着习惯,比如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会穿着轻薄的衣物,以透气降温;而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则会穿上厚重的衣物,以保暖。

四、气候与民俗活动气候也是传统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许多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其中许多与气候有关。

比如,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放飞孔明灯,这是因为元宵节的气候通常晴朗,适合放飞灯笼;而在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这是因为端午节的气候通常多雨,适合划龙舟活动。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对气候的认知。

传统文化中的气候常识涵盖了气候与季节、气候与节日、气候与生活习惯以及气候与民俗活动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

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立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北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对应十二地支寅月,月建寅为一年之首。

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
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变长。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
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冬季的开始。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我国大部分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后,开始降雪,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岭南地区一般只有粤北的韶关、清远等地方降雪。

南方有的地区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大雪前后,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