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No.2 美的本质及特征
主体所感受到的对象是人化了的,通过主 体移情了的对象。
从主体与对象的产生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 只有在两者建立关系时才相互依赖而存在。 脱离主体的对象,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们说,审美物象是融注了主体情 感,被主体体验着的、活动在主体心里的 一个形象。
26
2、意味性
意味性是指人们可以从对象的物化形式中,直接 地、间接地、十分亲近地感受到自身丰富多彩的 精神力量和自由自觉的创造力量。
在画的中部,有一棵高大的冷杉树,把画分成两半,但这棵树并不是笔直的, 而是微微向右倾斜,使它看起来象是在随风摇摆一般,这样画面才不至于太过呆 板。在画的中部,有一条高架桥,从左至右,向下微微倾斜。为了平衡画面,塞 尚在左边画了另一组冷杉树,笔直的线条,象一根楔子打进了画的左边。
在画的下部,也就是多岩石的丘陵上采用淡灰和桃红,用深浅不同的绿色来 描绘松树。屋顶上用了橙色和灰色,小池塘里是一片天蓝色。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24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38
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审美对象应该是这样一 种存在:它既有可感的物质形式,又有一定 的意味;既有确定的、清晰的、有限的一面, 又是模糊的、丰富的、无限的。是物象与意 味、清晰与模糊、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完整版)《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叶朗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 第一讲:审美本质论ppt课件
▪ 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提倡以“情感教育”来启蒙民智,倡导“诗 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鲁迅早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不少 西方美学思想。
▪ 2)、20世纪20年代以后
▪ 不少学者涉足美学领域,根据西方美学理论提出自己的美学构想,如: 刘仁航、吕澄、陈望道、范寿康、李石岑登
ppt课件
12
15
二、中国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 70年代末起,第二次美学大讨论:
▪ 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解产生的激烈论争
▪ 对美学文艺学研究方法产生极大兴趣,形成“方法论热”。西方现当代 美学思想得到了大量引进,并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影响了中国当代文 艺实践和美学理论建设
▪ 五六十年代已形成基本美学思想的美学家们,在80年代间对自己的思想 都有所深化与扩展,形成不少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影 响较大。
▪ 中国人一般以黑眼珠为美,可是欧洲白人则以黄头发蓝眼睛为美
▪ 3)阶级性的差异
▪ 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 面色鲜嫩红润、体格健壮是乡下美女的标志,而纤手细足,弱不禁风则为上 流社会的美女特征。
▪ 鲁迅曾说过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实际上意味着阶级差别,也就是审美的差 别之一。
▪ 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情况不同,穿衣戴帽没有十分明显的阶级性。在阶级矛 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的形势下,人们的服饰就显示出突出的阶级性。
▪ 弗洛伊德把人的一切行为归结为性意识本能。
▪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来源于童年形成的“自卑情结”,自卑与超越时人的行 为的力量源泉,所以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也是克服自卑情结,超越自我的结果。
▪ 荣格认为人的额权益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个人潜意识,内容是个人的本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美(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 、“心理距离说” )第五、当前的看法: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许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经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而研究各样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盛情识、审美范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项选择、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何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看法、意识;思想)从人类模糊的审雅看法、审盛情识看:几乎与人类自己同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商讨研究看:追忆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青学科:鲍姆嘉通、 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实质商讨1、西方美学史上研究美的实质主要经过哪些门路?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研究美的本源柏拉图:“美的实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好是主观的”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展现”,自然不可以展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足地展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研究美的本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自己,主假如在事物的“次序、均匀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失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表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能够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整成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率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门路: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研究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研究美;⑶从主观的情意状态中找寻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商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自己研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目标1.了解美学学科性质、对象、学科史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美学特色。
2.掌握基本范畴、审美、美感、美的形态、美的基本范畴。
3.会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文化现象。
4.能用专业知识解释审美思潮和审美传统。
5.能有意识的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6.通过美学的学习有意识的利用各种审美资源,陶冶人们的心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全面掌握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点,并对美学学科的当代研究状况有所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美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审美经验、审美形态、审美范畴、美育等问题才能得到深入理解。
2.难点:在讲授的基础上,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以一些热点问七、课程教学内容导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内容(1)美学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学科形态演变及美学的学科特性;美学学科从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到美学学科的发展轨迹;(2)美学研究的对象。
2.重、难点提示(1)重点:美学研究的对象与美学的学科特性;(2)难点:美学的哲学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审美的本质(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1.教学内容(1)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2)关于审美本质探讨的历史,西、中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审美的本质与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2)难点: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1.教学内容(1)审美经验的根源,审美意识的主体能动性,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感官的人化为审美活动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2)审美经验的发生、发展过程,审美经验是包含着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在内的一个大系统,审美积淀等。
1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高级教资]
专业倾力
15
本章小结
• 关键词: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 • 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
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专业倾力
1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专业倾力
2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专业倾力
3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6.规律与目的的相统一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也是审美形态及其 范畴多样差异性的根源结构。
专业倾力
13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作为人类核心与基础形态的劳动不仅包含着人类三种基本活动的关系结构,同 时也包含了人类三种元价值关系体系:
性质
认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审美
功利
内容
规律
中介并超越
目的
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 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专业倾力
16
推荐书目
•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 2.[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4.[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美的现象的差异性、多样性,掩盖了美的本质的一般性、共同性。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异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未统一。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说法1、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
2、主观派: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产物。
3、主客观结合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有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
三、关于美的本质的初步看法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2)人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章、美的分类一、千姿百态的自然美1、自然美的审美特征(1)丰富性和天然性(2)变易性和多面性(3)重在形式美2、自然美形成的条件(1)自然经过人类直接的实践、改造,改变了原来不利于人类的方面,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2)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而被人格化、人情化。
3、自然美的欣赏(1)自然美欣赏的意义A:可以加强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B: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C:以自然为师,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2)自然美欣赏的方法A:善于选择最佳的自然时空与观景角度,在自然美中发现诗情画意B: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自然美欣赏和艺术美欣赏融为一体。
C:充分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使自然美融进浓郁的情感色彩。
二、切近人生的社会美1、社会美的特征(1)一切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2)内容重于形式,美和“真”“善”密切联系(3)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2、社会美的表现(1)劳动美A:劳动环境的美B:劳动过程的美C:劳动产品的美(2)生活美A:服饰美B:居室美C:饮食美(3)人之美A:形体美B:风度美C:情操美三、精粹凝练的艺术美1、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长短比较(1)现实美之长A: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B:直接真实、感染力强C:自由选择性(2)艺术美之长A: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集中B: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理想C: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评价D:艺术美大于现实美2、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1)意蕴(2)意境(3)典型第三章、形式美一、形式美及其独立的审美价值1、什么是形式美(1)形式美的概念形式美指的是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一、填空重要美学家1.柏拉图――最早对美学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①著作:《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②黑格尔称赞他:“柏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③朱光潜将其核心思想译为“理式”④从本体论高度重视审美直觉对于人类认识本体的特殊功用2.鲍姆嘉通――美学之父,标志美学的形成(唯理主义哲学家)①他在对“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思维,致力于创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感性学”②鲍姆嘉通:丑是人类不完善的感性认识3.亚里士多德①亚里土多德以“如何存走”(“怎样”“怎是”)回答“在在是什么”,“秩序、匀称与明确”这此事物具体風性范畴的宾词从此承担了“美本身”的“存在”,这也就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②亚里士多德:揭示了喜剧区别于悲剧的本质特征4.黑格尔·关于审美问题①放弃自然而独尊艺术美②审美的本质在于“理念的感性显现”·关于悲剧方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①悲剧原因: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②悲剧快感·关于艺术①黑格尔是真正意义上艺术终结论者·关于崇高问题①崇高是理念大于感性形式5.康德·关于审美本质的观点:①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②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将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分鼎立――美学成为哲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古典美学从此成为美学的传统范型。
(席乐将康德作为通向“善”的桥梁的“美”提升为人类自由解放的目的本身;谢林提出了作为哲学拱心石的艺术哲学命题,黑格尔放弃自然美而独尊艺术美。
)③审美无利害,艺术自律·关于崇高的观点:1.康德《判断力批判》①把优美与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②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快度庭社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③快感原因:理性征服恐惧压抑(超越主体的精神)6.马克思①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课后题答案
导论【学习要点】绪论是全书的概述。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是绪论的核心,它们规定了本书的内容范围与论述特性。
“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美学思维”则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美学是主体性人文理论学科;美学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哲学思维的思辨力,而且要求审美乃至所有精神经验的敏锐体验。
【重要概念】Aesthetica;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人文学科;哲学思维;人文体验【回答示例】Aesthetica:这是美学的拉丁文名称,该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
鲍姆嘉通提出要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可称为“Aesthetica”即感性学。
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这也是“Aesthetica被译为“美学”的一个原因。
美学: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理论自觉形态,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理论学科。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美学学习的方法特性:美学学习与研究首先具有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
其次,美学学习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
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第一章【学习要点】审美的本质是美学原理解释审美活动及其经验的第一原理。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重要概念】“美本身”;“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规律;自由劳动;审美的本质【回答示例】“美本身”: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之口讨论了什么是美的问题,否定了美是美的东西、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提出美是指“美本身”,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共同本质。
美学原理第一章 美是什么
美学原理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一章 美是什么
•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 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 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 五、美在意象 • 六、意象的分析 • 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 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李泽厚对此问题的表述
“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问题。” ( 《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 学思想》 )
“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依 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 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 感? ” ( 《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 )
大讨论中的四种不同观点(四派):
美是客 观的
美是主 观的
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 统一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客观派”与“主观派”
(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 一般。”
(二)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吕荧:“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太:“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
• 马祖道一: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 唐代画家张璪: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宗白华:
•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 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 “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 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 合一。”
美学原理第01章审美的本质
杨利伟遨游太空——地球很美
3、美的源泉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
? 人类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 社会实践具有双重价值: ? 一方面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改变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需要; ? 另方面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又改变自身,提高自身的认识、改造世界的能
2013年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略 ? 1.对审美现象深层根据的探讨与表述,是美学思想中心。 ? 2.审美本质并非经验科学的实体对象或纯认识论对象,而是精神哲学范畴并且
具有价值理想性。 ? 3.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 ? 4.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作为人类核心与基础形态的劳动不仅包含着人类三种基本活动的关系结构,同 时也包含了人类三种元价值关系体系:
性质
认知
审美
功利
内容
规律
中介并超越
目的
状态
理(知)性
情感
意志
学科
科学
美学
伦理学
元价值
真
美
善
人类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 认识活动:求“真” ? 道德活动:求“善” ? 审美活动:求“美”
美”。 (属一家之言)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 “充实” “气” “气象”“圣人”曾点,字晳,故又称曾皙。儒家一代传人“宗圣”曾参之父,比
孔子小6岁,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叹曰:“吾与点也。” ? 《历史的天空》 ?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 “道” “无” “大象”即“象罔”“神人”与“至人” ? 《滚滚长江东逝水》 ?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 ? “境界”“象外”“意境” ? 《云水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 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11
二、审美本质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逻辑
8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9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 1.对审美现象深层根据的探讨与表述,是美学思想中心。 • 2.审美本质并非经验科学的实体对象或纯认识论对象,而是精神哲学范畴并且
具有价值理想性。 • 3.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 • 4.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情感
意志
学科
科学
美学
伦理学
元价值
真
美
善
14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美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 构成的现实世界、使之趋向自由的意境。
• 现代社会创造了空前丰富多样的价值,同时形成诸多问题,一个是价值相对 主义导致的价值虚无主义;一个是由于社会职业分工到精神活动的分化,“真 善”没落而“美”孤立繁荣。
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 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16
推荐书目
•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 2.[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4.[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思考题
• 1.选取生活与艺术欣赏各一例,结合自己的审美体会说明,现实活动中体验 性审美与艺术品欣赏各有何特性?
• 2.为什么说审美既是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的功能机制? • 3.简述审美从劳动中独立的过程。 • 4.美与真善的关系及其现代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1
内容概要
•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2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3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12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4.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介方式, 原初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 5.作为活动中介方式的自由首先被活动者的内在体验,但自由方式——形式不 仅会被后续扩展的劳动母体持续生产出来,而且势必摆脱从属于劳动的自发状 态,被人类第一个文化形态巫术吸收并扩展再生产为独立的符号世界。
• 6.规律与目的的相统一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也是审美形态及其 范畴多样差异性的根源结构。
13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作为人类核心与基础形态的劳动不仅包含着人类三种基本活动的关系结构,同 时也包含了人类三种元价值关系体系:
性质
认知
审美
功利
内容
规律
中介并超越
目的
状态
理(知)性
• 重建“美”与“真善”的元价值体系,是远超出了美学的当代人文科学根本 课题。
15
本章小结
• 关键词: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 • 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
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 1.以劳动工具及其使用(进而制造)技术为中心,劳动双向陶冶着作为主体的 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
• 2.无论是“自然人化”或“人自然化”,都表示着人与自然相互融渗的新型关 系。这一关系是自然美乃至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主要基础。
• 3.自由形式不能如工具积淀说所片面归结的,视为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衍生物 积淀的结果,也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践性中介功能机制。
7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泛义的“劳动”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 • 有限的具体劳动可依托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 • 自由劳动对有限的具体劳动的依托: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 “自由劳动”的价值本体论性质。 • “美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实生成运动。
6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马克思将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
劳动。 •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 • 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
4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
的更高理想境界。
5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 “充实” “气” “气象” “圣人” •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 “道” “无” “大象”即“象罔” “神人”与“至人” •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 • “境界” “象外” “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