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公开课教案_2
《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doc
《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依据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27“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设计思想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学生对杜甫虽很熟悉但很零星没有系统,本专题就是要从理论上系统把握杜甫的诗。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七言古诗的有关知识和有感情地朗读歌。
2、过程与与方法:反复诵读吟咏和分析诗歌结构,培养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弄清诗歌大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简单复述文章内容(提示:主要写的一件什么事,表达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3、多媒体制作《兵车行》ppt,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导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如是说。
李白把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而杜甫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到了顶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有,只能寄希望于“群公“。
前面几堂课我们研究了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我们再研究杜甫的诗。
杜甫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大屏展示课题)二、简介杜甫杜甫大家都很熟悉,老师在这就不重复了,只是问一下有两个称号,还有谁记得?(诗圣“诗史”)为什么?(许多作品显示唐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沉郁,主要指内容上,感情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主要指形式上,诗歌的起承转合处跌宕有致、徐急相间。
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公开课课件_19
写作背景: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 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 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 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 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 多瘴痢,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 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 在哭声振野。”
行:
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 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 “歌行”一说。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 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 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 注意读音:
• 车辚辚() 耶娘() 干云霄 () 荆杞() 陇亩() 啾啾()
主题:
• 本诗通过描绘壮丁与家人生离死别的悲 惨情景,借役夫的话,诉说了人民的痛 苦与愤恨,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 的罪行。
再听朗读,体会萦绕整诗的感情基调。
怨、怒
拓展阅读:
• 试将这首诗跟李白的《古风.其十九》相比较, 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 西上莲花山⑴,迢迢见明星⑵。 • 素手把芙蓉⑶,虚步蹑太清⑷。 • 霓裳曳广带⑸,飘拂升天行。 • 邀我登云台⑹,高揖卫叔卿⑺。 • 恍恍与之去⑻,驾鸿凌紫冥⑼。 • 俯视洛阳川⑽,茫茫走胡兵⑾。 •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⑿。
悲惨
3、这个送别场面为何如此悲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它 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 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 读者强烈感受,表现出因征战而妻 离子散的悲剧,揭示开边战争给百 姓带来的苦难。为后文的倾诉作了 渲染和铺垫。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品味语言,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盛唐时期的诗坛,有两颗璀璨的明星,一颗叫李白,一颗叫杜甫。
李白被人称作“诗仙”,因为是仙人,所以让人感觉他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杜甫被人称作“诗圣”,因为是圣人,所以人们说他悲悯天下百姓,关注社会现实。
今天我们走进《兵车行》,让我们穿越1260年的时空,回到唐玄宗天宝十年,站在杜甫身旁,去感受那让圣人为之落泪的一幕。
二.写作背景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是信史,是实录。
三.一读诗歌——读全篇,感受整体情韵1.说明要求:感受节奏韵律,体会整体情感.2.教师配乐诵读3.学生自由朗读三.二读诗歌——读首尾,体会深深伤痛1.两名学生分别朗读两部分:这首诗歌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图为开头,以行人对道旁过者的回答为主体,在行人回答的最后又描绘了一幅青海战场白骨遍野鬼哭啾啾的画面。
我们先来试试朗诵这两部分内容。
(学生读,评价)2.诵读指导:朗读首先要确定采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慢一点,较沉重较悲伤。
其次要注意重音-----每一句诗都会有一些字词特别具有表现力,着重处理他们,会使情感更加丰满可感。
3.两幅画面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幅?①辚辚萧萧-------描绘行人出征的场面,连用两个叠音词,让人如临其境,单调,轰鸣,嘈杂的巨大声响,一开篇就烘托出出征的苦痛和分离的悲伤。
②走不见---------走,跑来相送,点出出征之急和送行之突然。
不见,夸张手法,送别人多,可见会有多少人家庭离散!事情突然,打击沉重。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公开课教案_2
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1、增进对杜甫及其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2、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赏析诗歌里的思想情感。
3、感受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风格。
4、背诵诗歌。
5、学习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增进对杜甫及其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2、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赏析诗歌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对其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教时设置:2教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过程:一、激情导课韩愈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
”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
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二、民主导学任务一、了解杜甫诗风杜甫诗歌的“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再具体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再具体就是说,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
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
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当然,杜甫的这种风格又由其个性气质、身世遭遇、情感思想所决定的。
任务二、了解杜甫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杜甫诗
(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1,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2,教学建议"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我们建议:(1)《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2)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观看《唐之韵》第九集:千秋史圣(上)(视频)和第十集:千秋诗圣(下)(视频)(4)重点讲《兵车行》,归纳律诗的解读方法.(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2,教学建议"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教师在进行单篇作品的鉴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这种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以及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来对诗歌进行恰当的解读.(2)中唐诗人的身份有所不同,他们不仅是诗人,也是政治家,在改革中遭贬诗歌的创新求变:平易(白居易),奇怪(韩愈)可以设立一个小专题:贬谪诗专题。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兵车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过程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
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某某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3、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1、清人高宗弘历说“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雨骤至,不可逼视”请做简要分析。
2、“行人”分别诉说了哪些事情?“道旁过者”和“行人”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3、杜甫在这首诗里对这场战争有怎样的态度和情感?4、说说这首诗的构思特色。
诗人在这一叙事诗中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两个人物形象。
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
)(“武皇开边意未已”,“开边”就知道这场战争不是卫国战争,“意未已”和“点行频”就表明统治者的贱视人命,穷兵黩武,一意孤行。
“汉家某某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直陈战争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揭示统治者拿人民当赌注,视生命为草芥的残暴。
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兵车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兵车行》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教学重点】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教学难点】以少胜多的构思【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二、评讲赏析全诗:(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最后抒怀)(二)首联: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
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4.发端警竦[来(三)颈联: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
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二次备课】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课堂实录苏教版讲解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课前出示伊拉克儿童受难的照片和阿富汗塔立班儿童军手持步枪的照片。
(此是小刘上课常规武器,有一定的杀伤力此举让烦躁的课堂迅速的安定下来,学生严肃认真的阅读照片,此刻小刘感到小刘的心与孩子们的心在一起跳动,感动着,澎湃着,沉思着。
师:同学们,你们注视的目光告诉我,你们的心灵被震撼了,你们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良的心灵。
这些照片从儿童的眼光来感受战争。
战争给人带来的是一双双呆滞失神的眼睛,是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是一团团疾驶飞扬的尘土,还有一堆堆荒郊野外的白骨。
任何一位闪耀人道主义光芒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诗圣杜甫的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
让我们再次走进难忘的岁月,听老艺术家焦晃的朗诵《兵车行》。
(时间两分三十秒师:听了老艺术家的朗诵,大家不妨谈一谈你的体会,谁先说?生(1:水平相当高,实在高,(声笑师:高在何方?生(1:我好象觉得不是焦晃在朗诵,(生笑是杜甫在朗诵,把老杜的忧愤之情表现出来了。
师:朗诵的境界是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无感情的叫朗读,有感情的叫朗诵。
朗读就是读懂作品,读出自己。
还有吗?生(2:我认为他的朗读,不,朗诵体现了杜诗的特点。
师:什么特点?生(2:沉郁顿挫,感情上深沉,感情上浓郁。
有点咬牙切齿的味道。
(生笑师:你的知识面太广了,沉郁顿挫确是杜诗的风格,这可不是地球人全知道的,(生笑所谓沉郁者,就是情感深沉浓郁忧愤蕴籍。
比如《登高》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生(全部:百年多病独登台师: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
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这就是所谓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弟子们懂否?(生笑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歌一开篇我们所见的是怎样一幅送别图,弟子们,你们会用哪些词语来修饰?生(3:凄惨生(4:悲伤,伤感生(5断肠师:断肠这个词有夸张手法,不错。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精品教案_3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教学案第周第课时年月日总计课时数课题《兵车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 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3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学习重点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学习难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过程引导自学明确学习内容,设计自学提纲,提出学习要求补充1 结合注释,朗读全篇。
(1)标注生字词读音。
(2)标注并解释重要字词的用法和意义。
2 尝试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诗人从哪三个方面来展开叙事描写的?(3)准确体会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自学检测设计检测练习补充1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再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以当做对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21.读准字音仕途( ) 辚辚( )干云霄( )啾啾( )荆杞( )()陇亩( )3.古今异义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4 整体感知:写作思路出征送别车、马、行人——不见咸阳桥耶、娘、妻、子——走相送揭示原因少年去从军头白仍戍边战争后果田园荒芜租税无着落生男恶,生女好战争惨状哭声直上干云宵武皇开边意未已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合作释疑质疑探究,突破重、难点补充三听读、诵读点拨:(1) 把握情感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而产生无尽的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公开课课件_16
题材虽小,但能给人清新的感受。 杜甫在草堂的最初两年,所写几首 著名的歌行体七言古诗是应该大书特书 的,这些作品是《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另一首绝句也很有名(《绝句四首》之 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登高》是这时期最有名的一首七律。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 他又写了一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漂泊西南”时期.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秦州杂诗》之一) 因:依。在秦州, 杜甫写了《梦李白二首》,对李白的不遇 和坎坷深致同情,第二首诗说:
(2)顿挫指语意和表现上的间 歇停顿和转折变化,有顿, 则不是一气而下;转折,则 不是直泻。古人所说的“盘 旋纡徐”就是顿挫的状态。 杜律的拗体当如是观。
(3)沉郁和顿挫是相关的。情 感深、而且郁结着,是不想 让它滚滚而下,要在内心深 处,盘旋几转后,再慢慢发 出来。古人把这种表现称为 “潜气内转”,这是很直观 的说法。
苏教版《唐诗宋词》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 的时代背景。 2. 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 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格 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杜甫出峡后,先到宜都, 再到江陵,由江陵南迁公安, 住到岁末。杜甫由公安出发 南行到岳州去。到了岳州后, 他登上城西门楼写了一首非 常凝练的五言律诗: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公开课教案_0
兵车行教学目标1.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现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认识诗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品味诗人深沉、激越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作品深沉的思想感情预习单一、体裁简介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二、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作者生平: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唐朝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珍爱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我们都知道诗圣杜甫,那么把你了解的杜甫给大家讲讲。
(三生或者一生讲)
杜甫是盛唐诗坛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今天我们就走近他的《兵车行》,亲身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吧!
二、(投影)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唐朝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珍爱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三检查预习:
(一)、你能准确读出下列红体字的字音吗?
车辚辚耶娘干云霄点行频荆杞声啾啾
(二)、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字的意思吗?
1.哭声直上干云霄
2.行人弓箭各在腰
3.耶娘妻子走相送
4.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5.禾生陇亩无东西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录音,完成下列问题:(注意正音、停顿以及规范的语气和感情)
1.这首诗侧重于叙事,请概括事件的内容。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为了扩大疆土,发动战争,在长安一带征兵,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
难。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
2.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怨愤)(忧怨)
头处理问题之前补充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天宝八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久攻不下,后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军二千戍卒全军覆没。
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百姓听说云南多有瘟疫,还没有打仗,士兵们就死了十分之八九,所以都不肯应征入伍,杨国忠就派遣御史到各村各乡去捉人入伍,给这些人带上枷锁送到军队,连十五岁的孩子都不放过,于是就出现了征夫愁怨,父母妻子儿女送行出征者,哭声震野的场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
(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请同学们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感悟思想
自由朗读,思考如下问题:
1、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园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边苍苍白骨图)
2、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五、赏读课文,重点研习:
探究一: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的?
听觉:车辚辚、马萧萧
哭声直上干云霄
视觉: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细节描写:
牵衣顿足拦道哭
车辚辚、马萧萧,是听觉描写,给人人马杂沓之感,可见出征士兵之多。
行人弓箭各在腰是视觉描写,他们出发在即,催动亲人们撕心裂肺的悲痛。
耶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走刻画出家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
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致入微,令人触目精心)
尘埃不见咸阳桥夸张
牵衣顿足拦道哭,细节
哭声直上干云霄听觉
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送别?有何作用?(现在当兵是件光荣的事,我们的亲人是戴大红花,我们敲锣打鼓欢送,诗中为什么是这样的送别?有和作用?)
A这是生离死别,征人一去不知能否再见,一旦战死沙场便会白骨无人收。
B家乡禾生陇亩无东西,身为征人的家属会被县官急索租,无法缴纳,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如何过,越想越心寒。
出征者众多,马上出发,亲人闻讯赶来,扶老携幼,追奔呼号,心情既急切又悲痛。
因为这
是一场生离死别。
二生读悲送别,更深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上强烈的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起到渲染悲情的作用,为后文役夫伸恨做铺垫。
探究二:结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高潮)(百姓生也受苦,死亦含冤)
(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的淋漓尽致,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
青海头上苍苍白骨图:青海边的古战场,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令人不寒而栗。
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呼应开篇,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景象,意在讽当朝,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探究三: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是什么?“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方面表现了不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从诗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理解)
武皇开边意未已(主旨)
后果时间:耗尽一生伤亡:战死沙场
农业:生产凋敝思想:重女轻男
战争的后果比战争本身更可怕,是疾病、是饥饿、是田园的荒芜、是心灵的扭曲,(杜甫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体现了他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悲悯情怀。
)诗人有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的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灾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四拓展连接(体现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不只是时代的观察者、记录着,他更是时代的反思者和批判者。
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的诗人,始终和人民的苦难连接在一起,用他犀利的笔触,让我们明白那个时代的血泪和污浊。
他留给我们的是瑰丽的艺术,是永久的影响,这是五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小结: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引入行人的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再现时代的苦难,层层深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五.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只有记住战争的苦痛,才能珍惜和平的幸福。
让我们一起回顾战争的画面,谈谈你的感悟(放战争惨景视频)生谈感受
(只有记住战争得痛苦,才能珍惜幸福的和平,从古至今,人类期盼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请大家和我一起回顾有关战争的画面,看后,你想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