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1.分布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
类型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分布规律
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风蚀柱 、风蚀蘑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菇、雅丹
大的区域
风积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沙丘(有固定沙丘和流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动沙丘之分)
小的区域
4 |海岸地貌
类型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1)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下溶洞发育。 (2)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沛。 (3)水文: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4)土壤: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2 |各种常见地貌有什么分布规律?
在广袤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边缘,有一片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的 沙漠之地。这是一片浩瀚的戈壁,终年寂静无人,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一个个形态诡 异的土山在漫天的黄沙之下时隐时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宛如一座在大戈壁上的 沙漠城堡。
1 |喀斯特地貌
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 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① 沉淀 ,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 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广西、贵州、② 云南 等地最为典型。
3.分类
地貌 分类
具体地 貌类型
成因
备注
地表 喀斯
溶沟、洼地、峰林等 流水③ 侵蚀 作用 特地 貌
提示:可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回答。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有可溶性岩石。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就是石灰岩(碳酸钙岩)。 (2)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岩石中的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就会有 更多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从而发生溶蚀作用。 (3)高温多雨的气候。降水越多,温度越高,流水溶蚀作用就越强烈,喀斯特地貌就越 容易发育。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PPT课件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PPT课件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流水冲刷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沟谷(v型谷)、峡谷、瀑 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 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崇明 岛)。
2、风力作用
(1)风力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干旱、半干旱地区。
积极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改造 地表 形态
挖河修渠、修建水库
消极影响: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 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人类一定要认识自然,按自 然规律办事,方能趋利避害。
再现高考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 D)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第二课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在线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明确考点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 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内外力作用的表现的形式极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1.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 A、阿尔卑斯山 B、东非大裂谷 C、长江三角洲 ①断层 ②流水沉积作用 ③流水侵蚀作用
D、长江三峡
E、沙丘
④褶皱隆起
⑤风力沉积作用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向斜 甲 乙 断层 丙 背斜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其形成 的原因呢?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不易侵蚀 甲 山岭 丙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侵蚀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丙 处开采 最合适;其中 乙 处最不合适建设大型工程。 (4)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与图中字母 乙 相 同。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例子内外力共同作用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给出几个地貌形成的例子,涵盖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

例如,地震活动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从而形成山脉、断层和盆地等地貌特征。

这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典型例子,地震引起的断层活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 风蚀地貌,风力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沉积。

例如,沙漠中的沙丘就是风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将沙粒吹起并堆积成丘状。

而当风力减弱或改变方向时,沙丘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3. 水蚀地貌,水力是地表最常见的外力之一,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例如,河流侵蚀地表形成的峡谷、河谷和河床平原等地貌特征,是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决定了侵蚀的程度和速度。

4. 冰蚀地貌,冰川是一种重要的地表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的切削和磨蚀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如冰川谷、冰碛丘和冰川湖等。

冰川的作用主要是由于重力和冰的物理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5.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人类活动也是一种外力,对地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采矿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都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是内力和外力的复杂相互作用结果。

总结起来,地貌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震、风力、水力、冰力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这些例子展示了地球表面地貌形成中内外力的重要作用。

浙江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2:外力作用与地貌

浙江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2:外力作用与地貌

浙江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2:外力作用与地貌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8题;共66分)1. (2分) (2020高三上·泸县期末) 河流阶地是河流在不同时期下切侵蚀形成的阶梯状地形,下图为渭河陇西段河流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剖面图,该河段阶地是在构造运动、气候、河流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研究表明,在地质时期,冰期和间冰期降水都相对稳定,间冰期降水较多。

T3阶地下部是河漫滩沉积层,上部是黄土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河段两侧阶地数量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两侧()A . 流水的差异性侵蚀B . 构造运动的差异C .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同D . 风力的差异性沉积(2)在气候转暖的时期,该河段流水的下切能力增强,主要原因是上游来水()①水量增大②含沙量增大③含沙量减小④水量减小A . ①③B . ①②C . ②④D . ③④(3) T3阶地黄土层()A . 形成时期早于下部河漫滩B . 形成于干冷的冰期C . 利于开挖宜居的窑洞D . 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2. (2分) (2013高一上·宝山月考) 造成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A . 流水侵蚀B . 海浪侵蚀C . 风化风蚀D . 雨水溶蚀3. (2分) (2018高一上·北仑期中)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分布着由红色砂岩、砾岩形成的色彩斑斓的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小题。

(1)左图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组合是()A . 侵入岩;甲B . 变质岩;乙C . 喷出岩;丙D . 沉积岩;丁(2)该地貌景观形成过程可能是()A . 外力沉积—褶皱运动—壳抬升—外力侵蚀B . 外力沉积—岩浆侵入—变质作用—褶皱运动C . 岩浆侵入—褶皱运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 . 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褶皱运动—外力侵蚀4. (2分) (2017高二下·静海期末) 崇明岛是位于长江口的中国第三大岛。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学情分析1、学生的在校时间长,野外实践的机会很少,对于各种地表形态没有直观的影响,全凭想象力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就算见到了各种地表形态的景观图片,也无法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3、高二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性比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注意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表的各种地形。

它由地形、地势和地表覆盖物等组成,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外力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中的地貌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地貌基本概念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和,由地形和地表覆盖物构成。

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等特征,地表覆盖物则包括土壤、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是由地内作用和地外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地貌类型1.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的抬升形成的,山地通常呈现出陡峭的山峰和峡谷。

山地呈现出的形态特征与构造和侵蚀作用有关。

2. 高原:高原是由抬升起来的地壳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多为相对平坦、高海拔的地形。

高原通常具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

3. 平原:平原是地壳的下陷或沉积物的堆积造成的相对平坦的地表。

平原地区通常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人口密集地区。

4. 台地:台地是由地壳抬升后,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平坦的高地。

台地地貌常常呈现出层状的岩层和宽广的地势。

5.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流经地壳抬升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根据河流的特征和形态,可以分为冲沟、河段、峡谷、河口等类型。

6. 湖泊:湖泊是由地壳抬升或河流沉积形成的,是相对静态的水体。

湖泊的形成和消失与地壳抬升、侵蚀和水系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7. 冰川:冰川是由大量积雪堆积形成的巨大冰体,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冰川的形态可以是冰川舌、冰碛、冰湖等。

8.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水域,由大洋和海湾组成。

海洋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和海洋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三、地貌的形成原因1. 构造作用: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构造运动抬升或下陷形成了山峰、高原和盆地等地貌。

2. 侵蚀作用:地表的侵蚀作用包括风蚀、水蚀、冰蚀、海蚀等。

它们通过磨蚀、剥蚀和交通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

3. 沉积作用: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运动和堆积,是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 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 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 的搬运作用。第2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想一想: 黄土高原的成因与黄土高原沟壑地貌的成因相同吗? 【答案】不同。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黄土高原沟 壑地貌的成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概念: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 生物的影响下 __原__地____发生的 ___破__坏___作用。
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 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23 成陡峻的河岸。同时,□21 _曲__流__带___。河床发生裁弯取直,形 __凸______岸堆积,导致河流 成□24 牛__轭__湖__
侧向发展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新视点: 球状风化
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质较为均匀的岩石如花岗岩、辉绿岩和某些砂岩 中,常见球状风化作用。岩石剥离就像剥洋葱,由表及里、层层往里风 化剥离脱落,岩石棱角的地方最容易风化剥离而脱落,最后剩下的未受 风化的、岩石内部的部分呈球形,形成岩球,大的

高中地理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思维导图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
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与地貌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与地貌
5.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6.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的判定
[答题模板]。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2.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阐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地表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风化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化作用的现象。

2. 讲解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岩石破碎、土壤形成等。

4. 引导学生思考风化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风化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水侵蚀、风侵蚀等。

2.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侵蚀作用实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侵蚀作用的现象。

2. 讲解侵蚀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峡谷形成、丘陵塑造等。

4. 引导学生思考侵蚀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侵蚀作用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外力作用与地貌》专项练习(五年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外力作用与地貌》专项练习(五年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

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

图Ⅰ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

图Ⅱ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000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图Ⅱ1.(2021广东,15,3分)由图Ⅰ可知,当流量从14278m3/s降至6888m3/s时,该河段(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2.(2021广东,16,3分)根据图Ⅱ,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B.河道的水位升高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

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20海南,4,3分)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 )A.冬季风堆积B.泥石流堆积C.冰水堆积D.间歇性流水堆积4.(2020海南,5,3分)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该沉积物结构紧实、钙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A.生物作用B.冰川作用C.酸雨作用D.流水作用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20山东,1,3分)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6.(2020山东,2,3分)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7.(2020天津,4,3分)形成上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

(高中段)微专题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中段)微专题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答案:(1)D (2)A
[归纳·点拨]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 河谷形态
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特点
初期
河流侵蚀作用以溯源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
侵蚀和下蚀为主
峭,横剖面呈“V”形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
中期
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 积,河流更为弯曲,河
增强
谷拓宽
成熟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
7.(2017·浙江 11 月选考)读北部湾城市群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聚落空间分布相对________(填“集中” 或“分散”)。图示地区易受台风影响,按自然灾害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 台风属于________灾害。
(2)北部湾城市群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________地区,其西北部山地丘陵 坡度________,土层浅薄,南部肥沃的耕作土壤为________。 (3)从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角度,说明北部湾沿海地区大城市较多的 原因。
度平缓的山顶 ④坡度陡峭的凹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较浅的风化坑内往往无风化碎屑物的主要原因是
()
A.旱、雨季的风、水搬运作用
B.潮汐的海浪侵蚀作用
C.温差的物理风化分解作用
D.积水的化学风化分解作用
解析:第(1)题,风化坑主要因积水形成,若坡度大则不易积水,④不符合条 件;①②③中的位置均坡度缓,易积水,因此容易形成风化坑。第(2)题,较 浅的风化坑容易受风、水等外力搬运作用的影响,使风化碎屑物流出坑外;海 浪的侵蚀作用和由温差造成的物理风化分解作用会导致风化坑内碎屑物增多; 积水的化学风化分解作用十分微弱,不能及时地分解掉风化碎屑物。 答案:(1)A (2)A

高中地理知识解析地球的外部力量与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解析地球的外部力量与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解析地球的外部力量与地貌地球的外部力量与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势和地物之间的关系。

地球的外部力量是指那些能够改变地球地貌的力量,包括风、水和冰等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为力量。

这些力量与地球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

一、风的作用风是一种重要的外部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风蚀、风沉积和风化。

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剥蚀作用,它可以将物质搬运、改变地表形态,并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如沙丘、喀斯特风蚀地貌等。

风沉积是指风力将搬运物质沉积于地表的过程,形成风积地貌,如沙地、流纹状丘陵等。

此外,风还可以加速岩石和土壤的风化过程,对地表产生影响。

二、水的作用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外部力量之一,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水蚀、水沉积和水化作用。

水蚀是指水流冲击地表的剥蚀作用,它可以切割河谷、形成瀑布等地貌特征。

水沉积是指水流携带的沉积物在地表或水体中沉积,形成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水化作用是指水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发生溶解、溶蚀等过程,从而产生溶蚀地貌,如喀斯特地貌。

三、冰的作用冰是一种重要的地球外部力量,主要表现为冰蚀、冰沉积和冰化作用。

冰蚀是指冰的机械作用对地表进行剥蚀,形成冰蚀地貌,如冰碛丘、冰川河谷等。

冰沉积是指冰体携带的碎石、砂土等冰碛物在地表或水体中沉积,形成冰碛平原、冰湖等地貌。

冰化作用是指冰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发生溶解、溶蚀等过程,从而产生溶蚀地貌。

四、人类活动的作用人类活动也是一种能够改变地貌的外部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开垦、开采和建设。

开垦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拓和种植的活动,通过清理植被、平整土壤等方式改变了地貌特征。

开采是指人类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的活动,这会使地表形成矿山、采坑等特征,同时也会对环境和地貌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建设是指人类兴建各种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活动,如城市建设、道路建设等,它们会改变原有的地貌格局。

综上所述,地球的外部力量包括风、水、冰以及人类活动等,它们对地球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2.1.1外力作用(内含丰富的地貌图)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2.1.1外力作用(内含丰富的地貌图)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温差风化:由于温度的 变化,岩石反复膨胀和 收缩,使岩石崩解
01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 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 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 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 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成 为冰劈风化。
01 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
(动物、植物、微生物)
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 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 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 而引起岩石破坏
典型地貌:水蚀地貌,如“V”形谷 (沟谷)、黄土高原的沟壑、壶穴等
主要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
黄土高原
V型谷
V型谷:因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 加深加宽,从而形成V型谷。
瞿塘峡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土 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 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 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 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 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 形态。
01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因化学反应而使岩石化学 成分发生改变,在高温湿润地 区(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 风化较强
石灰岩容易与水、酸发生溶解反应而形成裂缝
01 风化作用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 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 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于球形。 “石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02 侵蚀作用 物质离开原地
风蚀蘑菇
“风蚀柱”: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
平裂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 立的风蚀柱,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 成风蚀磨菇。
风蚀柱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
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 , 风及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形 成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
• 雅丹地貌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理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1、明确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2、掌握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2、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的形成及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飞禽走兽都很少。

偶尔还会有诡异的事情发生。

我们来看一段短片了解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短片,判断“奇怪声音”的来源,推断魔鬼城的成因?请xx来回答一下——嗯,这位同学认为是风力作用导致的?那到底是风化、侵蚀、搬运、还是堆积呢?T:风力侵蚀【实验一】S:这位同学的推断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然后我需要一位同学来做我的助手,为大家朗读一下实验步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每个小组选定至少两名发言人。

好了,实验完成,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形成了洼地,有的地方形成了小山包?好的,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嗯,综合两小组同学的答案,我们发现:松软的碎屑物质易被吹走,也就是被风力侵蚀掉,形成——风蚀洼地;学生上前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首先我们来到上游著名的三峡地区,在这里两岸悬崖壁立,滚滚长江在山间奔流。

形成了典型的“v”形峡谷。

而在河流出山口处,我们看到了扇形的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

【实验二】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堆泥土、一瓶水、一个平底敞口的小箱子;请一位同学朗读实验步骤,另一位同学演示操作。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实验完成,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在流水的作用下,小土山上形成了沟谷,山麓地带则形成了扇形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2、第二个问题,很明显,小土山上,流水侵蚀作用强烈,而在山麓地带,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
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
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作用
侵蚀
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堆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特别提醒】
1.河流平直,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河流弯曲,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如下图:
2.风向的判定
3.河流流向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