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下册几何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知识总结和试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知识总结和试题

§9.1 图形的旋转概念:将图形绕一个顶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图形上点的位置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基本画法:将图形上的一些特殊点与旋转中心连接.以旋转中心为圆心.连线段长为半径画图.按照旋转的角度来找出对应点.再画出所有的对应线段。

典型题:确定图形的旋转角度、确定图形的旋转中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图题、§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1、中心对称的概念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中心对称的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把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9.3 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条件〔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概念〔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4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5、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不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直接证明命题的结论成立.而是先提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由这个"假设"出发推导出矛盾.说明假设是不成立的.因而命题的结论是成立的。

初二数学几何题50道,要带答案带过程

初二数学几何题50道,要带答案带过程

初二数学几何题50道,要带答案带过程选择题:1. 若两角互为补角,则它们的差是()。

A.0°B.45°C.60°D.90°2. 在图中,如点S、T分别在边AB的延长线上,且∠ASP=60°,∠BAT=20°,则∠AST为()。

A.40°B.50°C.80°D.110°3. 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cm,点E、F分别在边AD、AB上,且AE=BF,则三角形CEF的面积为()。

A.(5/8) cm²B.(9/8) cm²C.(13/8) cm²D.(15/8) cm²4. 如果一个圆心角的度数为30°,则它所对的弧度数是()。

A.π/6B.π/3C.π/4D.π/2填空题:1.如图,已知BC平分∠ABD,设∠BAC=a°,∠BCA=b°,则∠CBD=\_\_\_\_°。

2.如图,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对于ΔABC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AB=AC;②\angleBAC是钝角;③\angleABC+\angleACB =180^\circ,所以\angleABC=\_\_\_\_°,\angleACB=\_\_\_\_°。

3.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其中\angleC=90°,BC=3,AC=4,则AB=\_\_\_\_。

4.如图,长方形ABCD中,点E、F分别为BC、CD上的点,若∠BAE=∠EFD,AB=10cm,则DF=\_\_\_\_cm。

解答题:1.如图,在\triangleABC中,垂足分别为D、E、F。

若AC=6,BD=8,DE=5,EF=9,则BC=()。

2.如图,已知\angleBAC=60°,AD平分\angleBAC,且BD=AD,点E为AD的延长线上的点,且\angleBEC=140°,则\angleACD=\_\_\_\_\_\_°。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几何题证明题专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几何题证明题专题

1.(10分)如图,正方形ABCD中,P为AB边上任意一点,AE⊥DP于E,点F在DP 的延长线上,且EF=DE,连接AF、BF,∠BAF的平分线交DF于G,连接GC.(1)求证:△AE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求证:AG+CG=DG.2.(8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BF=DE,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1)求证:△ABE≌△CDF;(2)若AC与BD交于点O,求证:AO=CO.3.(9分)如图,在梯形ABCD中,M、N分别为AD、BC的中点,E、F分别为BM、CM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MENF是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MENF的面积是梯形ABCD面积的,问AD、BC满足什么关系?4.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D=12,DO=OB=5,AC=26,∠ADB=90°.(1)求证: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2)求四边形 ABCD 的面积.5、四边形ABCD中,AD=BC,BE=DF,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1)求证:△ADE≌△CBF;(2)若AC与BD相交于点O,求证:AO=CO.6、如图,△ABC中,AB=BC,BE⊥AC于点E,AD⊥BC于点D,∠BAD=45°,AD与BE交于点F,连接CF.(1)求证:BF=2AE;(2)若CD=,求AD的长.7、如图,E是▱ABCD的边CD的中点,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ADE≌△FCE.(2)若∠BAF=90°,BC=5,EF=3,求CD的长.8、如图,在菱形ABCD中,AB=2,∠DAB=60°。

点E是AD边的中点,点M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重合),延长ME交CD的延长线于点N,连接MD、AN。

(1)求证:四边形AMDN是平行四边形。

(2)当AM为何值时,四边形AMDN是矩形?请说明理由。

9.(6 分)如图,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且DE∥AC,AE∥B D.求证:四边形AODE 是矩形.10(9 分)如图,在△ABC 中,D 是BC 边上的中点,E 是AD 边上的中点,过A 点作BC的平行线交CE 的延长线于点F,连结BF.(1)求证:四边形AFBD 是平行四边形.(2)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FBD 是矩形?请说明理由.10.(7 分)如图,在△ABC 中,AB=AC,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分别过点A、D作AE∥BC、DE∥AB,AE 与DE 相交于点E,连结CE.(1)求证:BD =CD.(2)求证:四边形ADCE 是矩形.11.(9 分)如图,E、F 分别是矩形ABCD 的边BC、AD 上的点,且BE =DF.(1)求证: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AECF 是菱形,且CE = 10,AB = 8,求线段BE 的长.12.(7 分)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E,交AC 于点F,连结DE、DF.(1)求证:∠ADE=∠DAF.(2)求证:四边形AEDF 是菱形.13.【感知】如图①,四边形ABCD、AEFG 都是正方形,可知BE =DG .【探究】当正方形AEFG 绕点A 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连结BE、DG.求证:BE =DG .【应用】当正方形AEFG 绕点A 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点F 在边AB 上,连结BE、D G.若DG =13 ,AF = 10 ,则AB 的长为.14. (10 分)如图,以△ABC 的三边为边分别作等边△ACD、△BCE、△ABF.(1)求证:四边形ADEF 是平行四边形(2)△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 是矩形?(3)△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 是菱形?20.如图,将▱ABCD 的边 DC 延长到点 E ,使 CE=DC ,连接 AE ,交 BC 于点 F . (1)求证:△ABF ≌△ECF ;(2)若∠AFC=2∠D ,连接 AC 、BE ,求证:四边形 ABEC 是矩形.18.(本题8分)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过点D 作DE ∥AC ,且DE =21AC ,连接CE 、OE(1) 求证:四边形OCED 是平行四边形; (2) 若AD =DC =3,求OE 的长.21.(本题8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AB =3,BC =5,连接BD ,∠BAD 的平分线分别交BD 、BC 于点E 、F ,且AE ∥CD (1) 求AD 的长;(2) 若∠C =30°,求CD 的长.27.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一点,E是AD的中点,过A点作BC的平行线交CE 的延长线于点F,且AF=BD,连接BF.(1)证明:BD=CD;(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FBD是矩形?并说明理由.28.如图,点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点P到点A、B和D的距离分别为1,2,,△ADP沿点A旋转至△ABP′,连结PP′,并延长AP与BC相交于点Q.(1)求证:△AP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求∠BPQ的大小.18. (本题满分12分)如图,DB∥AC,且DB=12AC,E是AC的中点。

初二数学几何题型练习题

初二数学几何题型练习题

初二数学几何题型练习题在初二数学学习中,几何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几何题型,提高解题能力,下面将给出一些初二数学几何题型的练习题。

【题型一:图形的性质】1. 如图所示,矩形ABCD中,AB = 4cm,BC = 3cm。

求AC的长度。

```A _________ B| || |D+-------+C```2. 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x cm,若AB = CD + x cm,则求正方形的边长.```B______C| || |A______D```3. 三角形ABC中,AB = AC = 8cm,BC = 6cm。

求角ABC的度数。

【题型二:圆的性质】1. 如图所示,AB是圆O的直径,C、D分别是圆上的两点,则△ACD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O/ \A B/ \C-------D```2. 在△ABC中,AB = AC。

角A的角度为x°,角B的角度为y°。

求角C的角度。

3. 如图所示,两条直径AC、BD相交于E,若∠AEB = 30°,求∠AOD的角度。

```A _______ B/ \/ \C /______E_______\ D```【题型三:相似三角形】1. 如图所示,∆ABC和∆AED相似,已知AB = 6cm,BC = 8cm,DE = 12cm,求AC的长度。

```A _______ D\ |\ |\ |\ |\ |\ |\ |\|B```2. 在△ABC和△XYZ中,∠B = ∠Y,∠C = ∠X,已知AB = 5cm,BC = 7cm,XY = 12cm,求AC的长度。

3. 如图所示,∆ABC和∆ADE相似,已知BC = 10cm,AC = 12cm,DE = 15cm,求AD的长度。

```A/ \/ \B-----C| || |D-----E```【题型四:三角形内角和】1. 如图所示,已知△ABC,∠A = 40°,∠B = 60°,用尺子量得BC = 8cm,请问∠C的度数是多少?```B/ \/ \/ \/_______\A C```2. 已知△DEF,∠D = 80°,∠E = 60°,用尺子量得ED = 10cm,请问∠F的度数是多少?3. 如图所示,在△XYZ中,∠X = ∠Y,∠Z = 70°,求∠X和∠Y 的度数。

八年级下数学几何经典题目

八年级下数学几何经典题目

几何经典题目1.在△ABC中,∠ACB=90°,AC=BC,点D是AB的中点,点E是AD上一点.(1)如图1,作BF⊥CE于点F,交CD于点G.求证:AE=CG;(2)如图2,作AH⊥CE交CE延长线于点H,交CD延长线于点M.①判断CM与B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②若∠ACE=15°,AB=6,求AH的长.2.已知在Rt△ABC中,∠ACB=90°,AC=BC,CD⊥AB于D.(1)如图1,将线段CD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CF,连接AF交CD于点G.求证:AG= GF;CB).连接ED,将线段ED绕点E顺时针旋转(2)如图2,点E是线段CB上一点(CE<1290°得到EF,连接AF交CD于点G.①求证:AG=GF;②若AC=BC=7,CE=2,求DG的长.3.已知:Rt△ABC中,∠BAC=90°,AB=AC,点E为△ABC内一点,连接AE,CE,C E⊥AE,过点B作BD⊥AE,交AE的延长线于点D.(1)如图1,求证:BD=AE;(2)如图2,点H为BC的中点,分别连接EH,DH,求∠EDH的度数;4.在△ABC中,AC=BC,∠ACB=90°,AE平分∠BAC交BC于点E,BD⊥AE交AE延长线于点D,连接CD,过点C作CF⊥CD交AD于F.(Ⅰ)如图①,(1)求∠EBD的度数;(2)求证AF=BD;(Ⅱ)如图②,DM⊥AC交AC的延长线于点M,探究AB、AC、AM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5.已知:如图,在△ABC中,∠A=60°,BD⊥AC于点D,CE⊥AB于点E,F为BC边的中点,连接EF,DF.(1)求证:EF=DF;(2)若BC=6,求△DEF的周长;(3)在(2)的条件下,若EC=√2BF,求四边形BFDA的面积.6.已知:在△ABC中,∠BCA=90°,BC=AC,AD平分∠BAC,点F为线段AD上一点,线段CF的延长线交AB于点E.(1)如图1,当CF⊥AD时,求证:DC=BE;(2)在(1)的条件下,求证:AD-2DF=CE;(3)如图2,点P为线段AF上一点,连接BP,当线段AB关于BP的对称图形在BF所在的直线上,且BP=AD时,A′B交AC于G,求:∠BGC的度数.7.已知:如图,△ABC、△CDE都是等边三角形,AD、BE相交于点O,点M、N分别是线段AD、BE的中点.(1)求证:AD=BE;(2)求∠DOE的度数;(3)求证:△MNC是等边三角形.8.把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板的斜边重合,组成一个四边形ACBD以D为顶点作∠MDN,交边AC、BC于M、N.(1)若∠ACD=30°,∠MDN=60°,当∠MDN绕点D旋转时,AM、MN、BN三条线段之间有何种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2)当∠ACD+∠MDN=90°时,AM、MN、BN三条线段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③,在(2)的条件下,若将M、N改在CA、BC的延长线上,完成图3,其余条件不变,则AM、MN、BN之间有何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9.类比探究:(1)如图1,等边△ABC内有一点P,若AP=8,BP=15,CP=17,求∠APB的大小;(提示:将△ABP绕顶点A旋转到△ACP′处)(2)如图2,在△ABC中,∠CAB=90°,AB=AC,E、F为BC上的点,且∠EAF=45°.求证:EF2=BE2+FC2;(3)如图3,在△ABC中,∠C=90°,∠ABC=30°,点O为△ABC内一点,连接AO、B O、CO,且∠AOC=∠COB=∠BOA=120°,若AC=1,求OA+OB+OC的值.10.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C作CH⊥AB,过点B作AC的垂线,分别交CH 、AC、AD于点E、F、G,且∠ABC=∠BEH,BG=BC.(1)若BE=10,BC=25,求DG的值;(2)连接HF,证明:HA=√2HF-HE.11.在等腰△ABC中,AB=AC,D为AB上一点,连接CD.E为CD中点.(1)如图1,连接AE,作EH⊥AC,若AD=2BD,S△BDC=6,EH=2,求AB的长;(2)如图2,点F为腰AC上一点,连接BF、BE.若∠A=∠ABE=∠CBF.求证:BD+C F=AB.12.如图,在△ABC中,∠CAB的平分线AD与BC的垂直平分线DE交于点D,DM⊥AB 于M,DN⊥AC的延长线于N.(1)求证:BM=CN;(2)若AB=8,AC=4,求BM的长.13.如图,等边△ABC中,AO是∠BAC的角平分线,D为AO上一点,以CD为一边且在CD下方作等边△CDE,连接BE.(1)求证:△ACD≌△BCE;(2)延长BE至Q,P为BQ上一点,连接CP、CQ使CP=CQ=5,若BC=8时,求PQ的长.14.【模型建立】(1)如图1,等腰Rt△ABC中,∠ACB=90°,CB=CA,直线ED经过点C,过点A作AD ⊥ED于点D,过点B作BE⊥ED于点E,求证:△BEC≌△CDA;【模型应用】x+3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将直线l1绕点A逆时(2)如图2,已知直线l1:y=32针旋转45°至直线l2;求直线l2的函数表达式;(3)如图3,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B(3,-4),过点B作BA⊥x轴于点A、BC⊥y轴于点C,点P是线段AB上的动点,点D是直线y=-2x+1上的动点且在第四象限内.试探究△CPD能否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能,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5.已知正方形ABCD,点F是射线DC上一动点(不与C、D重合).连接AF并延长交直线BC于点E,交BD于H,连接CH,过点C作CG⊥HC交AE于点G.(1)若点F在边CD上,如图1①证明:∠DAH=∠DCH②猜想△GF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6.如图1,等边△ABC中,CE平分∠ACB,D为BC边上一点,且DE=CD,连接BE.(1)若CE=4,BC=6√3,求线段BE的长;(2)如图2,取BE中点P,连接AP,PD,AD,直接写出AP与PD的位置关系,并直接用等式表示AP与PD的数量关系;(3)如图3,把图2中的△CDE绕点C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然后连接BE,点P为BE中点,连接AP,PD,AD,问第(2)问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7.如图1,已知点B(0,6),点C为x轴上一动点,连接BC,△ODC和△EBC都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DE=BO;(2)如图2,当点D恰好落在BC上时.①求OC的长及点E的坐标;②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EC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③如图3,点M是线段BC上的动点(点B,C除外),过点M作MG⊥BE于点G,MH⊥CE 于点H,当点M运动时,MH+MG的值是否发生变化?简要说明理由.x+n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A、B,且点A的18.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34坐标为(4,0),点C为线段AB的中点.(1)求点B的坐标;(2)点P为直线AB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与直线OC交于点Q,设点P的横坐标为m,△OPQ的面积为S,求S与m的函数解析式;19.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BAC=90°,AH是△ABC的高,AH=4cm,BC=8cm,直线CM⊥BC,动点D从点C开始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3厘米的速度运动,动点E也同时从点C开始在直线CM上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向远离C点的方向运动,连接AD、AE,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请直接写出CD、CE的长度(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CD= cm,CE= cm;(2)当t为多少时,△ABD的面积为12 cm2?(3)请利用备用图探究,当t为多少时,△ABD≌△ACE?并简要说明理由.20.如图,已知直线y=kx+4(k≠0)经过点(-1,3),交x轴于点A,y轴于点B,F为线段AB的中点,动点C从原点出发,以每秒1个位长度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运动,连接FC,过点F作直线FC的垂线交x轴于点D,设点C的运动时间为t秒.(1)当0<t<4时,求证:FC=FD;(2)连接CD,若△FDC的面积为S,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

初二几何试题及答案

初二几何试题及答案

初二几何试题及答案1. 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求证:AD垂直于BC。

答案:因为AB=AC,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底边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重合。

因此,AD既是BC边上的中线,也是高线,所以AD垂直于BC。

2. 一个矩形的长是宽的两倍,且对角线长为10cm。

求矩形的长和宽。

答案:设矩形的宽为x cm,则长为2x cm。

根据勾股定理,对角线的长度满足方程x^2 + (2x)^2 = 10^2。

解得x^2 + 4x^2 = 100,即5x^2 = 100,所以x^2 = 20,x = √20。

因此,矩形的宽为√20 cm,长为2√20 cm。

3. 一个圆的直径是10cm,求这个圆的面积。

答案:圆的面积公式为A = πr^2,其中r是圆的半径。

因为直径是10cm,所以半径r = 10/2 = 5cm。

代入公式得A = π * 5^2 = 25π cm^2。

4.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cm,下底是12cm,高是5cm。

求梯形的面积。

答案:梯形的面积公式为A = (a + b) * h / 2,其中a和b分别是上底和下底的长度,h是高。

代入数据得A = (8 + 12) * 5 / 2 = 20 * 5 / 2 = 50 cm^2。

5.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求斜边的长度。

答案:根据勾股定理,斜边的长度c满足方程c^2 = a^2 + b^2,其中a和b分别是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代入数据得c^2 = 6^2 + 8^2 = 36+ 64 = 100,所以c = √100 = 10cm。

6. 一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4cm,求它的面积。

答案:正六边形可以被分成6个等边三角形,每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是4cm。

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A = (√3 / 4) * a^2,其中a是边长。

因此,正六边形的面积为6 * (√3 / 4) * 4^2 = 6 * √3 * 4 = 24√3 cm^2。

八年级下数学几何题(有答案)

八年级下数学几何题(有答案)

八年级下数学几何题(有答案)八年级下期末复习5如图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在CD上,∠DAE的平分线交CD于F,BG⊥AF于G,交AE于H.(1)如图1,∠DEA=60°,求证:AH=DF;(2)如图2,E是线段CD上(不与C、D重合)任一点,请问:AH与DF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3,E是线段DC延长线上一点,若F是△ADE中与∠DAE相邻的外角平分线与CD的交点,其它条件不变,请判断AH与DF的数量关系(画图,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证明:(1)延长BG交AD于点S∵AF是HAS的角的平分线,BS⊥AF∴∠HAG=∠SAG,∠HGA=SGA=90°又∵AG=AG∴△AGH≌△AGS∴AH=AS,∵AB∥CD∴∠AFD=∠BAG,∵∠BAG+∠ABS=∠ABS+∠ASB=90°∴∠BAG=∠ASB∴∠ASB=∠AFD又∵∠BAS=∠D=90°,AB=AD∴△ABS≌△DAF∴DF=AS∴DF=AH.(2)DF=AH.同理可证DF=AH.(3)DF=AH如图,在△ABC中,点O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点O不与A、C 两点重合),过点O作直线MN ∥BC,直线MN与∠BCA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与∠DCA(△ABC的外角)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1)OE 与OF相等吗?为什么?(2)探究: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在(2)中,当∠ACB等于多少时,四边形AECF为正方形.(不要求说理由)解:(1)如图所示:作EG⊥BC,EJ⊥AC,FK⊥AC,F H⊥BF,因为直线EC,CF分别平分∠ACB与∠ACD,所以EG=EJ,FK=FH,在△EJO与△FKO中,∠AOE=∠CON ∠EJO=∠FKO EJ=FK ,所以△EJO≌△FKO,即OE=OF(2)当OA=OC,OE=OF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证明:∵OA=OC,OE=OF,∴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又∵直线MN与∠BCA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与∠DCA(△ABC的外角)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ACE=∠BCE,∠ACF=∠FCD,由∠BCE+∠ACE+∠ACF+∠FCD=180°,∴∠ECA+∠ACF=90°,即∠ECF=90°,∴四边形AECF为矩形;(3)由(2)可知,四边形AECF是矩形,要使其为正方形,再加上对角线垂直即可,即∠ACB=90°(1)如图所示,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为F,G,连接FG,延长AF,AG,与直线BC分别交于点M、N,那么线段FG与△ABC的周长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即:FG=(AB+BC+AC)(直接写出结果即可)(2)如图,若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其他条件不变,线段FG与△ABC三边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3)如图,若BD为△ABC的内角平分线,CE为△ABC的外角平分线,其他条件不变,线段FG与△ABC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即可.不需要证明.答:线段FG与△ABC三边之间数量关系是解如图(1)FG=1 /2 (AB+BC+AC);(2)答:FG=1 /2 (AB+AC-BC);证明:延长AG交BC于N,延长AF交BC于M∵AF⊥BD,A G⊥CE,∴∠AGC=∠CGN=90°,∠AFB=∠BFM=90°在Rt△AGC和Rt△CGN中∠AGC=∠CGN=90°,CG=CG,∠ACG=∠NCG∴Rt△AGC≌Rt△CGN∴AC=CN,AG=NG同理可证:AF=FM,AB=BM.∴GF是△AMN的中位线∴GF=1/ 2 MN.∵AB+AC=MB+CN=BN+MN+CM+MN,BC=BN+MN+CM ∴AB+AC-BC=MN∴GF=1 /2 MN=1 /2 (AB+AC-BC);(3)线段FG与△ABC三边之间数量关系是:GF=1/ 2 (AC+BC-AB).已知:△ABC中,以AC、BC为边分别向形外作等边三角形ACD 和BCE,M为CD中点,N为CE 中点,P为AB中点.(1)如图1,当∠ACB=120°时,∠MPN的度数为;(2)如图2,当∠ACB=α(0°<α<180°)时,∠MPN的度数是否变化?给出你的证明.解:(1)∠MPN的度数为60°;(2)∠MPN的度数不变,仍是60°,理由如下:证明:取AC、BC的中点分别为F,G,连接MF、FP、PG、GN,∵MF是等边三角形ACD的中位线,∴MF=1 /2 AD=1 /2 AC,MF∥AD,∵PG是△ABC的中位线,∴PG=1/ 2 AC,PG∥AC,∴MF=PG,同理:FP=CG,∴四边形CFPG是平行四边形,∴∠CFP=∠CGP,∴∠MFC+∠CFP=∠CGN+∠CGP,即∠MFP=∠PGN,∴△MFP≌△PGN(SAS),∴∠FMP=∠GPN,∵PG∥AC,∴∠1=∠2,在△MFP中,∠MFC+∠CFP+∠FMP+∠FPM=180°,又∵∠MFC=60°,∴∠CFP+∠FMP+∠FPM=120°,∵∠CFP=∠1+∠3,∴∠1+∠3+∠FMP+∠FPM=120°,∵∠1=∠2,∠FMP=∠GPN,∴∠2+∠3+∠GPN+∠FPM=120°,又∵∠3+∠FPM+∠MPN+∠GPN+∠2=180°,∴∠MPN=6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是反比例函数y=k/x(x>0)图象上一点,作AB⊥x轴于B点,AC⊥y轴于C点,得正方形OBAC的面积为16.(1)求A点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点P(m,16/3 )是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上一点,请问:是否存在一条过P点的直线l与y轴正半轴交于D点,使得BD⊥PC?若存在,请求出直线l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连BC,将直线BC沿x轴平移,交y轴正半轴于D,交x轴正半轴于E点(如图所示),DQ⊥y轴交双曲线于Q点,QF⊥x轴于F点,交DE于H,M是EH的中点,连接QM、OM.下列结论:①QM+OM的值不变;②QM/OM的值不变.可以证明,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值.解:(1)∵正方形OBAC的面积为16,∴A(4,4);(2分)将A点代入反比例函数y=k /x (x>0)中,得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y=16/ x ;(2)将y=16/ 3 代入y=16 /x 得:P(3,16 /3 );设存在点D,延长PC交x轴于E点;∵∠COE=∠DOB=90°,∠ECO=∠DCP,∴∠CEO=∠ODB;而OC=OB,∴△COE≌△BOD,∴OE=OD;而C(0,4),P(3,16 /3 ),∴直线CP的解析式为y=4 /9 x+4;当y=0时,x=-9,∴E(-9,0),故D(0,9),∴直线l的解析式为:y=-11/ 9 x+9(3)选②,值为1.连FM,∵DE∥BC,∴OE=OD=QF,而M是Rt△FHE的斜边中点,∴EM=HM=FM;∵∠OEH=∠QFM=45°,∴△QMF≌△OME;∴QM=OM;∴QM OM =1.。

初二下册数学几何题练习题集

初二下册数学几何题练习题集

初二下册数学几何练习题集一、选择题1.下列各数中,比0小的数是( )A .-1B .1C .2D .π 2.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点M (-2,3)在(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 3.下列所给的几何体中,主视图是三角形的是( )4.计算(-a 3)2的结果是( )A .-a 5B .a 5C .a 6D .-a 6 5.方程11112+=-+x x x 的解是( ) A .-1 B .2 C .1 D .06.如图,将一个可以自由旋转的转盘等分成甲、乙、丙、丁四个扇形区域,若指针固定不变,转动这个转盘一次(如果指针指在等分线上,那么重新转动,直至指针指在某个扇形区域内为止),则指针指在甲区域内的概率是( )A .1B .21C .31D .41 7.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 ≌△ACD 的条件是( )A .AB =AC B .BD =CDC .∠B =∠CD .∠ BDA =∠CDA二、填空题8.实数21的倒数是 .9.函数21-=x y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10.将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ABC 折叠,使点A 与点C 重合,展开后平铺在桌面上(如图所示).若∠C =90°,BC =8cm ,则折痕DE 的长度是 cm .11.某校为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制定了“阅读奖励方案”.方案公布后,随机征求了100名学生的意见,并对持“赞成”、“反对”、“弃权”三种意见的人数进行统计,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若该校有1000名学生,则赞成该方案的学生约有 人.ED CBA(第10题)正面A .B .C .D .(第6题)(第7题)21DCBA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4,0)、B (0,2),现将线段AB 向右平移,使A 与坐标原点O 重合,则B 平移后的坐标是 .13.如图,在梯形ABCD中,AB ∥DC ,∠ADC 的平分线与∠BDC 的平分线的交点E 恰在AB 上.若AD =7cm ,BC =8cm ,则AB 的长度是 cm .三、解答题14.解不等式组⎪⎩⎪⎨⎧<+>+.221,12x x15.已知实数a 、b 满足ab =1,a +b =2,求代数式a 2b +ab 2的值.16.如图,为了测量某建筑物CD 的高度,先在地面上用测角仪自A 处测得建筑物顶部的仰角是30°,然后在水平地面上向建筑物前进了100m ,此时自B 处测得建筑物顶部的仰角是45°.已知测角仪的高度是1.5m ,请你计算出该建筑物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第16题)弃权赞成反对20%10%(第11题) E D C BA (第13题)17.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相同的三个小球,其上面分别标注数字1、2、3、,现从中任意摸出一个小球,将其上面的数字作为点M 的横坐标;将球放回袋中搅匀,再从中任意摸出一个小球,将其上面的数字作为点M 的纵坐标. (1)写出点M 坐标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求点M 在直线y =x 上的概率;(3)求点M 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之和是偶数的概率. 18.(本题满分10分)某通讯公司推出①、②两种通讯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且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讯时间x (分钟)与收费y (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是 (填①或②),月租费是 元;(2)分别求出①、②两种收费方式中y 与自变量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18.如图,在Rt △ABC 中,∠B =90°,AB =1,BC =21,以点C 为圆心,CB 为半径的弧交CA 于点D ;以点A 为圆心,AD 为半径的弧交AB 于点E .(第25题)分钟)(1)求AE 的长度;(2)分别以点A 、E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F (F 与C 在AB 两侧),连接AF 、EF ,设EF 交弧DE 所在的圆于点G ,连接AG ,试猜想∠EAG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此练习是江苏省宿迁市2011年中考试卷选辑)GFE DCBA(第18题)。

八年级经典几何题

八年级经典几何题

八年级经典几何题一、三角形全等类。

题1:如图,在△ABC中,AB = AC,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BD≌△ACD。

解析:1. 在△ABD和△ACD中:- 已知AB = AC(题目所给条件)。

- 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BD = CD(中线的定义)。

- AD = AD(公共边)。

2. 根据SSS(边 - 边 - 边)全等判定定理,可得△ABD≌△ACD。

题2:已知: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 = DE,AC = DF,BE = CF。

求证:∠A = ∠D。

解析:1. 因为BE = CF,所以BE+EC = CF + EC,即BC = EF。

2. 在△ABC和△DEF中:- AB = DE(已知)。

- AC = DF(已知)。

- BC = EF(已证)。

3. 根据SSS全等判定定理,△ABC≌△DEF。

4. 所以∠A = ∠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类。

题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求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解析:1. 当70°角为顶角时:- 因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设底角为x。

-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则2x+70° = 180°。

- 2x = 180° - 70° = 110°,解得x = 55°。

- 所以另外两个角都是55°。

2. 当70°角为底角时:-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70°,顶角为180°-70°×2 = 180° - 140° = 40°。

- 所以另外两个角是70°和40°。

题4: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 = AC,AD⊥BC于D,若∠BAD = 30°,求∠C的度数。

解析:1. 因为AB = AC,AD⊥BC,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AD是∠BAC的平分线。

初二数学几何试题及答案

初二数学几何试题及答案

初二数学几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三角形的内角和?A. 180°B. 360°C. 540°D. 720°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第三边的长度可能为:A. 1B. 5C. 7D. 93. 一个圆的半径为5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是:A. 10π cmB. 20π cmC. 30π cmD. 40π cm4. 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为10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A. 5 cmB. 7.07 cmC. 10 cmD. 14.14 cm5.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6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A. 48 cm²B. 36 cm²C. 24 cm²D. 12 cm²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45°,那么它的顶角是________度。

7. 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20°,那么它是________边形。

8. 一个圆的直径是14厘米,那么它的半径是________厘米。

9.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那么它的斜边长是________厘米。

10. 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那么它是一个________。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一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2厘米,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12. 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7厘米,求它的面积和周长。

四、解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在一个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是边AB上的一点,且AD=2,BD=1。

求∠ADC的度数。

14. 一个圆的半径为10厘米,圆心到一个点P的距离为8厘米,求点P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答案:一、选择题1. B2. B3. B4. B5. A二、填空题6. 907. 68. 79. 510. 矩形三、计算题11. 周长:2×6=12厘米;面积:(3√3)×2²=12√3平方厘米。

几何题目初二数学3篇

几何题目初二数学3篇

几何题目初二数学题目1:求扇形的面积扇形是一个常见的几何图形,它由一个圆心和两条半径组成,圆心角的度数决定了扇形的大小。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求解一个扇形的面积:S = (θ / 360) × πr^2其中,θ代表圆心角的度数,r代表扇形的半径,π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扇形的半径为5cm,圆心角的度数为60°,那么它的面积应该为:S = (60 / 360) × 3.14 × 5^2 ≈ 13.09(cm^2)注意:在使用这个公式时,需要将度数换算成弧度,即用角度×π/180来计算角度的弧度值。

例如60°的弧度值应该是60×π/180=π/3。

题目2:求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直角三角形是一个有一条直角边的三角形,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求解它的斜边长度。

勾股定理指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两个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a^2+b^2=c^2。

(其中a和b分别为直角边,c为斜边)例如,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度分别为3cm和4cm,那么它的斜边长度应该为:c = √(3^2 + 4^2) ≈ 5(cm)注意:在使用勾股定理时,必须要保证直角边的长度已知,且只能求解斜边长度,不能求解其他两个角或两个边的长度。

题目3: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柱是一个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长方形侧面组成的几何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求解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表面积S = 2πr^2 + 2πrh体积V = πr^2h其中,r代表圆柱的半径,h代表圆柱的高,π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圆柱的半径为3cm,高为5cm,那么它的表面积应该为:S = 2π×3^2 + 2π×3×5 ≈ 113.1(cm^2)它的体积应该为:V = π×3^2×5 ≈ 141.3(cm^3)注意:在使用这些公式时,需要将所有的长度单位统一转换成同一单位,例如上述例子中,半径和高都是用厘米表示,因此得到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也是厘米的平方和立方。

初二下册数学练习题几何含答案

初二下册数学练习题几何含答案

初二下册数学练习题几何含答案作题要求:1. 试题专注于初二下册数学几何部分的练习题及答案。

2. 文章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排版清晰。

3. 分小节论述,但不使用“小节一”、“小标题”等词语。

4. 试题及答案不包含网址链接。

5. 文章应有相关的格式,以凸显数学练习题的内容。

------------------------【1】直线与角(1)已知图中的∠ABC是直角,DE//BC,则∠BAE= ()A. 45°B. 60°C. 90°D. 120°答案:B解析:由于DE//BC,所以∠DBC=∠CDE,且∠CDE=90°,所以∠CDB=90°,那么∠ABD+∠CDB=90°,因此∠BAE=∠ABD=∠CDE=60°。

------------------------【2】圆的求解(1)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 cm,则其内切圆的半径是多少?A. 2.5 cmB. 5 cmC. 2 cmD. 10 cm答案:A解析: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内切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内切圆的半径等于边长的一半,即10 / 2 = 5 cm。

------------------------【3】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36°,则其顶角的度数是多少?A. 36°B. 54°C. 72°D. 108°答案:C解析: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所以底角的度数为36°,则顶角的度数等于180° - 36° - 36° = 108°。

------------------------【4】平行线与角(1)若两个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所截得的对应角相等,则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与横截线的长度之比为多少?A. 1:1B. 1:2C. 2:1D. 2:3答案:B解析:根据平行线性质,“两个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所截得的对应角相等”,可以得出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与横截线的长度之比为1:2。

五四制初二下册数学几何练习题

五四制初二下册数学几何练习题

五四制初二下册数学几何练习题第一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

1) 12,202) 18,27,363) 25,40,504) 8,14,20解答:1) 12和20的最小公倍数为60,最大公约数为4。

2) 18,27,36的最小公倍数为108,最大公约数为9。

3) 25,40,50的最小公倍数为200,最大公约数为5。

4) 8,14,20的最小公倍数为280,最大公约数为2。

第二题:计算下列各组数的平均值。

1) 12,18,24,302) 6,10,14,18,223) 15,20,25,30,35,40解答:1) 12,18,24,30的平均值为21。

2) 6,10,14,18,22的平均值为14。

3) 15,20,25,30,35,40的平均值为27.5。

第三题:已知两个角的度数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的度数为70度,请计算另一个角的度数。

解答:根据补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90度。

设另一个角的度数为x度,则有70 + x = 90。

解方程可得x = 20。

所以另一个角的度数为20度。

第四题:已知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A(-2, 3)和B(4, -1),求AB的长度和斜率。

解答:AB的长度可以通过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得到。

设AB的长度为L,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L = √((4 - (-2))^2 + (-1 - 3)^2)= √(6^2 + (-4)^2)= √(36 + 16)= √52= 2√13斜率可以通过计算直线AB的斜率得到。

设AB的斜率为k,利用斜率公式可得k = (y2 - y1) / (x2 - x1)= (-1 - 3) / (4 - (-2))= (-4) / (4 + 2)= -4 / 6= -2 / 3所以AB的长度为2√13,斜率为-2/3。

第五题:已知△ABC,AB = 6cm,BC = 8cm,AC = 10cm。

判断△ABC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解答:根据三角形边长的关系,AB + BC > AC,AB + AC > BC,BC + AC > AB。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F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2、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3、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4、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B5、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 上的任一点,PF ⊥AP ,CF 平分∠DCE .求证:PA =PF .6、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与CF 相交于P ,且 AE =CF .求证:∠DPA =∠DPC .7如图,△ABC 中,∠C 为直角,∠A=30°,分别以AB 、AC 为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ABE 与正△ACD ,DE 与AB 交于F 。

求证:EF=FD 。

8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EC 和DF 相交于G ,连接AG ,求证:AG=AD 。

9、已知在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的一点,且BE=AC,延长BE 交AC 与F,求证AF=EFD FEP CB AFPDE CBA,九年级数学【答案】1.如下图连接AC 并取其中点Q ,连接QN 和QM ,所以可得∠QMF=∠F ,∠QNM=∠DEN 和∠QMN=∠QNM ,从而得出∠DEN =∠F 。

2.过E,C,F 点分别作AB 所在直线的高EG ,CI ,FH 。

可得PQ=2EGFH。

由△EGA ≌△AIC ,可得EG=AI ,由△BFH ≌△CBI ,可得FH=BI 。

初二数学几何试题及答案

初二数学几何试题及答案

初二数学几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A. 两角之和为90°B.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C. 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D.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一个圆的半径是5厘米,那么它的直径是:A. 10厘米B. 15厘米C. 20厘米D. 25厘米3.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A. 直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4. 一个矩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A. 60平方厘米B. 100平方厘米C. 120平方厘米D. 150平方厘米5.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厘米,腰长为5厘米,那么它的高是:A. 3厘米B. 4厘米C. 6厘米D. 8厘米6. 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为10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A. 5厘米B. 7.07厘米C. 8厘米D. 10厘米7.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8厘米,高是6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A. 12平方厘米B. 24平方厘米C. 30平方厘米D. 40平方厘米8.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是:A. 矩形B. 菱形C. 正方形D. 梯形9. 一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和是:A. 540°B. 720°C. 900°D. 1080°10. 一个圆的周长是62.8厘米,那么它的半径是:A. 10厘米B. 11厘米C. 12厘米D. 13厘米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60°,那么第三个内角是______°。

2. 一个圆的周长是31.4厘米,那么它的直径是______厘米。

3.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那么它的斜边长是______厘米。

八下各章压轴题

八下各章压轴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几何压轴题一、四边形1.如图,已知菱形ABCD中,∠ABC=60°,AB=8,过线段BD上的一个动点P(不与B、D重合)分别向直线AB、AD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1)BD的长是;(2)连接PC,当PE+PF+PC 取得最小值时,此时PB的长是;2.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BC=6cm. 射线AG//BC,点E从点A出发沿射线AG以1cm/s的速度运动,同时点F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2cm/s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连接EF,当EF经过AC边的中点D时,求证:△ADE≌△CDF;(2)填空:①当t为 s时,四边形ACFE是菱形;②当t为何值时,EF⊥BC,并加以说明;3.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3,BC=6,沿EF折叠后,点C落在AB边上的点P处,点D落在点Q处,AD与PQ相交于点H,∠BPE=30°;⑴求BE、QF的长;⑵求四边形PEFH的面积;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cm,∠DBC=30°,动点P以2cm/s的速度,从点B出发,沿B→D 的方向,向点D运动;动点Q以3cm/s的速度,从点D出发,沿D→C→B的方向,向点B移动.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目的地时整个运动随之结束,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PQD的面积S(cm2)与运动时间t(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2)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得△PQD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 如图1,在△OAB中,∠OAB=90°,∠AOB=30°,OB=8.以OB为边,在△OAB外作等边△OBC,D是OB的中点,连接AD并延长交OC于E.(1)求证: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2)如图2,将图1中的四边形ABCO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折痕为FG,求OG的长.6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BCD=90°,AB=AD=10cm,BC=8cm.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cm的速度沿折线ABCD方向运动,点Q从点D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线段DC方向向点C运动.已知动点P、Q同时发,当点Q运动到点C时,P、Q运动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1)求CD的长;(2)当四边形PBQD为平行四边形时,求四边形PBQD的周长;(3)当点P 在AB、CD上运动时,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BPQ的面积为20cm2?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矩形ABCD ,AD=4,CD=10,P 是AB 上一动点,M 、N 、E 分别是PD 、PC 、CD 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PMEN 是平行四边形;(2)请直接写出当AP 为何值时,四边形PMEN 是菱形;(3)四边形PMEN 有可能是矩形吗?若有可能,求出AP 的长;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8..问题解决: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当21=CD CE 时,求BNAM的值.类比归纳:在图1中,若31=CD CE ,则BN AM 的值等于 ;若41=CD CE ,则BN AM 的值等于 ;若n CD CE 1= (n 为整数),则BNAM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联系拓广: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设m BC AB 1= (m >1),n 1=CD CE ,则BNAM 的值等于 ;(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11.已知正方形ABCD 。

八下数学几何题

八下数学几何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几何题题目一: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 = 60°,求∠C 的度数。

解析: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所以∠C = ∠A = 60°。

题目二: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若AB = 4,BC = 3,求AC 的长。

解析:在矩形中,∠ABC = 90°,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² = AB² + BC² = 4² + 3² = 25,所以AC = 5。

题目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 6 和8,求菱形的边长。

解析:设菱形的对角线分别为d1 = 6,d2 = 8。

由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所以菱形的边长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求得。

边长 a = √[(d1/2)²+(d2/2)²] = √[(6/2)²+(8/2)²] = √(3² + 4²) = 5。

题目四: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5,E 是BC 边上一点,且BE = 2,求AE 的长。

解析:在直角三角形ABE 中,AB = 5,BE = 2,根据勾股定理AE² = AB² + BE² = 5² + 2² = 25 + 4 = 29,所以AE = √29。

题目五:等腰梯形ABCD 中,AB∠DC,AD = BC,∠A = 60°,AB = 9,DC = 5,求腰长。

解析:过点D、C 分别作AB 的垂线,垂足为E、F。

则AE = BF = (AB -DC)/2 = (9 - 5)/2 = 2。

在直角三角形ADE 中,因为∠A = 60°,所以∠ADE = 30°,则AD = 2AE = 4。

题目六:已知三角形ABC 是直角三角形,∠C = 90°,D 是AB 的中点,若AC = 6,BC = 8,求CD 的长。

八年级数学几何题目

八年级数学几何题目

八年级数学几何题目一、三角形相关(1 - 10题)题1:在△ABC中,∠A = 50°,∠B = 60°,求∠C的度数。

解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C=180° - ∠A - ∠B = 180°- 50° - 60° = 70°。

题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40°,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解析: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所以另一个底角也是40°。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顶角的度数为180° - 40°×2 = 180° - 80° = 100°。

题3:三角形三边分别为3,4,x。

若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求x的值。

解析:当x为斜边时,根据勾股定理x=√(3^2)+ 4^{2}=√(9 + 16)=√(25) = 5;当4为斜边时,x=√(4^2)-3^{2}=√(16 - 9)=√(7)。

所以x的值为5或√(7)。

题4:在△ABC中,AB = AC,AD是BC边上的中线,若AB = 10,BC = 12,求AD的长。

因为AB = AC,AD是中线,所以AD⊥BC,BD = BC÷2 = 12÷2 = 6。

在直角三角形ABD中,根据勾股定理AD=√(A B^2)-BD^{2}=√(10^2)-6^{2}=√(100 - 36)=√(64) = 8。

题5: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则这个三角形是()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以上都有可能。

解析: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是直角顶点,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部。

所以答案是B。

题6:如图,在△ABC中,∠ACB = 90°,CD是高,∠A = 30°,AB = 4,求BD的长。

数学初二下册几何题

数学初二下册几何题

1、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且CD=CB,点E为BD的中点,点F为AC的中点,连结EF交CD于点M,连接AM.(1)求证:EF= 1/2AC(2)若∠BAC=45°,求线段AM、DM、BC之间数量关系.2、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的中点,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1)求证: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BFE是菱形?为什么?3、D、E分别是不等边三角形ABC(即AB≠BC≠AC)的边AB、AC的中点.O是△ABC 所在平面上的动点,连接OB、OC,点G、F分别是OB、OC的中点,顺次连接点D、G、F、E.(1)如图,当点O在△ABC的内部时,求证:四边形DGFE是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DGFE是菱形,则OA与BC应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4、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AH是边BC上的高.(1)求证: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2)求证:∠DHF=∠DEF.5、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交B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1)求证:AF=DC;(2)若AB⊥AC,试判断AD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6、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BD⊥AD,∠A=45°,E、F分别是AB,CD上的点,且BE=DF,连接EF交BD于O.(1)求证:BO=DO;(2)若EF⊥AB,延长EF交AD的延长线于G,当FG=1时,求AD的长.7、.在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顺次连接EF 、FG 、GH 、HE .(1)请判断四边形EFGH 的形状,并给予证明;(2)试探究当满足什么条件时,使四边形EFGH 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8、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90°,AC=BC=10,将△ABC 绕点B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11BC A .(1)线段11C A 的长度是多少?∠1CBA 的度数是多少?(2)连接1CC ,求证:四边形11C CBA 是平行四边形.9、如图,矩形ABCD 中,点P 是线段AD 上一动点,O 为BD 的中点, PO 的延长线交BC 于Q.(1)求证:OP=OQ ;(2)若AD=8厘米,AB=6厘米,P 从点A 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D 运动(不与D 重合).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请用t 表示PD 的长;并求t 为何值时,四边形PBQD 是菱形.10、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是BC边上的高,将△ABE沿BC方向平移,使点E与点C重合,得△GFC.(1)求证:BE=DG;(2)若∠B=60°,当AB与BC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四边形ABFG是菱形?试证明.1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结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1)FC=AD;(2)AB=BC+AD.1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连结AD,在AD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连结BE,CE.(1)求证:△ABE≌△ACE(2)当AE与AD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四边形ABEC是菱形?并说明理由.1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是边AD的中点,BE的延长线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F.(1)求证:△ABE≌△DFE;(2)连结BD、AF,判断四边形AB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4、如图,已知点D在△ABC的BC边上,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1)求证:AE=DF;(2)若AD平分∠BAC,试判断四边形AE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5、在梯形ABCD中,AD∥BC,AB=DC,过点D作DE⊥BC,垂足为点E,并延长DE 至点F,使EF=DE.连接BF、CF、AC.(1)求证:四边形ABFC是平行四边形;(2)若DE²=BE-CE,求证:四边形ABFC是矩形.16、.如图,△ABC中,AB=AC,AD、AE分别是∠BAC和∠BAC的外角平分线,BE⊥AE. (1)求证:DA⊥AE(2)试判断AB与DE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数学下册几何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等腰梯形的周长为22cm,中位线长是7cm,两条对角线中点连线长为3cm,则梯形各边的长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将中位线分成两部分的比是3:7,则中位线将梯形分成两部分的面积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菱形的周长20cm,一边上的高是4.8cm,较短的对角线长6cm,较长对角线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AD=4,P为AD上一动点,
PE⊥AC于E,PF⊥BD于F,则PE+PF的值为____________
5、分别连结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6、8、10,则由它的中位线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等腰梯形的中位线长为6cm,腰长为5cm,则周长为_____________。

8、菱形ABCD中的一边与两条对角线夹角的差是20°,则该菱形各内角度数是_____
9、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高为5cm,则梯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已知菱形的面积为96cm2,对角线长为16cm,则此菱形的边长为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已知:如图,D为△ABC的边AB的中点,E在AC上,CE= 1/3AC,BE、CD交于O点,若OE=2,则OB=()
A、2
B、4
C、6
D、8
12、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B+∠C=90°,E、F分别是
AD、BC的中点, 若AD=5cm,BC=13cm,则EF=()cm.
A、4 B 、5 C、6.5 D、9
13、已知:△ABC的周长是a,D、E、F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点,在△DEF的内部再作这样的三角形……,则作出这样的第n 个三角形其周长为()
A、a
B、2a
C、1/2a
D、(1/2)n a
1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高为()
A、24/5
B、48/5
C、6/5
D、12/5
15、如图,AB∥CD,,AE⊥CD,AE=12,BD=15,AC=20,
则梯形面积为()
A、130
B、140
C、150
D、160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如图,MN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BC=5AD,
求四边形AMND与四边形ABCD的面积之比
2、等腰梯形的一个底角为45°,高为h,中位线长为m,求梯形下底的长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F⊥BD,垂足为F,∠DAF=3∠BAF,
求∠F AC的度数
4、如图,在△AEF中,AD=DI=IG=GE,AC=CJ=JH=HF,EF=50cm, 求线段DC、IJ、GH的长
四、证明题(每题6分,共36分)
5、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对角线BD上的点,
且BF=DE.
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6、已知:如图E、F分别是平行四边形ABCD边
DC、AB上的两点,且DE=BF.
求证:EG=FH
7、已知:如图,在△ABC中,∠BAC=90°,AD⊥BC于D,
CE平分∠ACB,交AD于G,交AB与E,EF⊥BC于F。

求证:四边形AEFG为菱形。

8、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BF、CH、DG
分别为内角平分线,这四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点M、N、P、Q
求证:四边形MNPQ是矩形
9、已知:如图,AD、BE是△ABC的高,F是DE的中点,
G是AB中点,
求证:,GF⊥DE
10、已知:如图,D、E、F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DEFH是等腰梯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