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我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了解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它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从本节开始我们学习对数及其运算.使学生认识引进对数的必要性,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了解对数换底公式及其简单应用,能将一般对数转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刚开始接触对数,从指数函数到对数函数的过渡,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有些困难,转化能力有待提高。

而且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自主探究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设计思想教材注重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引出对数概念,所举例子比较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这些材料的作用,并尽可能联系一些熟悉的事例,以丰富教学的情景创设.教材安排了“阅读与思考”的内容,有利于加强数学文化的教育,应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尽量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操作交流、讨论、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四)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掌握对数的双基,即对数产生的意义、概念等基础知识,求对数及对数式与指数式间转化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实例启发学生产生主动运用的意识;通过解题思路的脉络分析,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指导;通过对学生发言的点评,规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教具设备:多媒体课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

02 教学设计_对数运算法则(3)

02 教学设计_对数运算法则(3)
(1)你知道 log6 3与 log6 2 的值吗?你能算出 log6 3+ log6 2 的值吗? (2)由指数的运算法则 aa a 能得出对数运算具有什么运算法则? 设 x log6 3, y log6 2,则6x 3, 6y 2,
从而 6xy 6x 6y 3 2 6,
【归纳猜想】:若 M> 0,N >0,则
二、例题精析
例 1 用 loga x,loga y,loga z 表示下列各式:
(1) loga
xy z
(2) loga ( x3 y5)
x2 y (3) loga 3 z
例 2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lg4 lg25; (2)lg 5 100; (3)log2(47 25); (4)(lg2)2 lg201g5 学生根据运算法则独立完成,教师总结:
b
即 a
N
,所以 b
loga
N,
b loga N ,所以 loga N loga N 。
综上可得: loga N k k loga N ,其中 k 是正整数.
根据已有结论, loga
M N
loga (MN 1) loga
M
loga
N 1
loga
M
loga
N
教师总结对数运算法则:
2lg3 5lg 2 3lg 2 3lg3
10 9
.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总结,计算结果与选取的底数无关,因此要善于观 察,选取合适的底数。
【设计意图】
通过本例,一方面熟悉换底公式的应用,进一步熟练对数运算法则,另一方 面体会用换底公式进行化简时与所选取的底数无关,在计算过程中要善于观察, 选择合适的底数与方法,培养数学运算、逻辑推理能学科素养。

4.3.2对数的运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4.3.2对数的运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在线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对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
-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数的运算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掌握对数的运算技能。
- 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如对数函数的图像分析、对数运算的数学证明等。
作业反馈:
- 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出明确的评分和评价。
- 在批改过程中,注意指出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
- 对于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和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书面反馈,将作业批改结果告诉学生,并与他们讨论改进的方法。
- 数学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作为教学的主要材料。
- 计算器,用于辅助计算和对数的运算练习。

高中数学《对数的概念与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对数的概念与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一、教学内容解析《对数与对数运算》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共分两小节,第一小节主要内容是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第二小节内容是对数的运算性质,本课时为第一小节内容.16、17世纪之交,随着天文、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正是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其中的计算而发明了对数.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教材从具体问题引进对数概念,加强了对数的实际应用与数学文化背景,强调“对数源于指数”以及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的互逆关系,将对数安排在指数运算及指数函数之后进行学习,实现对数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对接,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发现与论证对数的运算性质.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以及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二、教学目标设置1.感受引入对数的必要性,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说出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能根据定义进行互化和求值;3.感受数学符号的抽象美、简洁美.本课时落实以上三个教学目标:通过“推断化石年代”和“解指数方程”两个实例,认识到引入对数,研究对数是基于实际需求的。

根据底数、指数与幂之间的关系,通过“知二求一”的分析,引导学生借助指数函数图象,分析问题中幂指数的存在性,以及为了表示指数的准确值,引入了对数符号,从而引出对数概念.通过图示连线,对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字母进行对比分析,来认识对数与指数的相互联系;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对数概念,体会转化思想在对数计算中的作用.对数源于指数,本课时中,对数问题往往回归本源,转化为指数问题来解决,因而要在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互化和求值.恰当的数学符号,对数学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数符号抽象而简洁,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体验对数符号的重要性.三、学生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从运算的角度来讲,加、乘、乘方运算中只有乘方的逆运算对数运算还没有学习.从函数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刚刚学习了集合、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函数的一般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学习了指数运算和指数函数,了解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经历过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之后将在学习对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对数函数.2.问题诊断对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形式地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是容易的,在真正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解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能将对数与普通的数平等对待,不理解对数的概念,只能够进行表面上的形式转换;(2)不能把“对数的实质是指数”应用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基于以上分析,本节的教学难点是:(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的常用性质的概括.为了突破第一个难点,要在引入对数概念时,通过不同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要学习对数,是基于研究指数的需求才引入对数,因此对数的实质是指数;在形成概念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对数是数”这一事实;在引入对数概念后,学生通过自主举例,具体感知个例,从对数概念外延的角度进行理解.本节的第二个难点是:“0和负数没有对数”这一性质的深入认识.在教学中最明显的例证是涉及到求定义域时,看到对数符号,不能如同看到分母一样,瞬间闪现出真数要大于0的限制,因此应该在学习对数伊始,就打好“0和负数没有对数”的认识基础.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不要急于将现成的结论抛出,可以让学生在自主举例(感受个例)的基础上,尝试思考(分析通例)对数中的底数和真数可以取什么样的数,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哪些数有对数?为什么?通过互化和求值的练习,让学生逐渐地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教学中,学习对数概念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通过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对数的体验感知,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来建立对数概念,从概念内涵的角度学习;再实践:形成概念之后,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进行自主举例,感知个例,从概念外延的角度加深概念理解;再认识:理性分析通例(思考底数和真数的范围),又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概念的再认识;循环往复:在随后的练习巩固中,认识两种特殊的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和两种特殊的对数值(1的对数和底数的对数),来获得基于对数概念的运算性质,从而丰富学生对于对数概念的认知.突破难点的策略为:旧知新悟,适度模仿,归纳概括,自主举例.五、教学过程设计1.对数概念的形成1.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实际情境】网上的一则消息:有驴友挖到几枚恐龙蛋,送到权威机构做了碳14同位素鉴定,结果是白垩纪的恐龙蛋化石,现坐等博物馆上门收购.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含量,每经过大约6000年,会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研究人员常常根据机体内碳14的含量来推断生物体的年代,其中半衰次数x与碳14的含量P间的关系为:1()2x P.但是,当生物组织内的碳14含量低于千分之一时(这里我们按11024来计算),一般的放射性探测器就测不到碳14了.众所周知,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一亿年前的地球上,那么用碳14同位素法能推断出恐龙蛋化石的年代吗?问题1:(1)经过1次半衰期,碳14的含量会变为原来的多少?3次呢?(2)经过几次半衰期,一般的放射性探测器就测不到碳14了呢?(3)用碳14同位素法能推断出恐龙蛋化石的年代吗?【预设的答案】12,18;10;不能【设计意图】对数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用考古鉴定这一实例,让学生感受“求指数”这样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情境】解方程:(1)2x=2;(2)2x=3;(3)2x=4.【设计意图】创设数学情境,通过指数方程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在数学学习中,“求指数”这样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有必要研究这一类问题.问题2:以上几个问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活动预设】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问题的共同特征:已知底数和幂,求指数x .1.2探究典例,形成概念活动:解方程:(1)2x =2; (2)2x =3; (3)2x =4.【活动预设】感受在求指数的过程中,有的指数可以直接写出结果,有的指数却不好表示.【设计意图】为引入对数符号表示指数做铺垫.问题3:以引例中的2x =3为例,分析x 的值存在吗?如果存在,符合条件的x 的值有几个?能估计出x 的大致范围吗?【活动预设】(1)根据函数图象,思考等式2x =3中指数x 的存在性,唯一性和大致范围;(2)类比:在学习求方程x 3=2的根时,为了表示底数x ,引入了数学符号:√,表示3次方为2的数;这里,我们引入对数符号来表示指数x ,将x 记作log 23.【设计意图】从引例中的具体问题入手,思考指数x 的存在性,唯一性和大致范围,为了表示指数,引入对数符号,在具体问题中体验用对数符号表示指数的过程.问题4:结合方程2x =3来思考,x =log 23中log 23表示什么?【活动预设】(1)分析log 23表示的含义;(2)感受:以2x =4为例,分析指数x 可以怎样用对数符号表示,以及该符号表示什么. 教师讲授:若a x =N (a >0,a ≠1),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设计意图】理解具体的对数符号所表示的含义,并且在探究特例的基础上,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形成对数概念.问题5:指数式与对数式是等价的,但a ,x ,N 在两个式子中的名称一样吗?【预设的答案】此处画上连线图,呈现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3:3.2.1 对数及其运算

教学设计3:3.2.1 对数及其运算

3.2.1对数及其运算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是人教B版第三章第二节对数与对数函数中第一小节对数及其运算的第一课时。

对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习起来略显困难,不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指数和指数函数的有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章后面的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

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是为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

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置通过对本节课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出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小组交流对对数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经历认知逐渐深入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学生学情分析我校在营口市学生层次较好,我所授课的班级是我校的实验班,学生数学能力很强,思维较活跃。

我校的教学模式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学生已经养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即学生通过预习,结合学案,自主学习、探究的模式。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和指数函数的有关知识。

在对教材和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后,我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性质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人本教育,我校采用“主动、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学习,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讨论探究逐渐培养学生“会观察”、 “会分析”、“会论证” 、“会合作”的能力。

《对数的运算》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

《对数的运算》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

《对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1.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体会对数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2.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3.能够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换底公式解决问题,提升数学运算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换底公式.
教学难点:对数运算性质的得出,对数换底公式的推导.
PPT 课件,计算器.
(一)新知探究
1.对数的运算性质 问题1:因为运算,数的威力无限;没有运算,数就只是一个符号.在引入对数之后,自然应研究对数的运算性质.你认为可以怎样研究?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对数与指数间的关系思考.
预设的答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数是通过指数幂的形式定义出来的,因此对数运算是由指数幂运算衍生出来的.对数运算与指数幂运算是两类重要的运算,正像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通过加法运算学习减法运算,通过乘法运算学习除法运算.对于对数运算,我们也可以通过指数幂运算推导对数运算的性质. 设计意图:明确研究的内容,新旧知识产生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追问1:请回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师生活动:个别提问回答.
预设的答案:对于任意实数r ,s ,均有下面的指数幂运算性质.
(1)()0,,r s r s a a a a r s +=>∈R ;
(2)()()0,,s r rs a a a r s =>∈R ;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对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对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对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对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高中数学对数教学教案有哪些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一.本节课教学流程1.首先复习对数的有关概念和指数的运算,并指出指对数之间的关系。

2.引入对数的运算(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表格,让学生提出猜想)3.以第一个公式做示范性的推导,重点让学生能把对数问题指数化,其余两个公式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加以指导。

4.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熟悉公式,熟悉公式成立的条件。

5.课堂小结,总结提高。

设计的理由: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对数运算的三个性质,为此先从定义和指数的运算性质引入,指出他们之间的关系,顺利引导出对数的运算,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加以指导突出学生的课堂主题地位,设计例题巩固公式,强化公式成立的条件和记忆,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提高升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运算性质和运用和突破方法如何得到对数的运算性质和运用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先猜想再证明,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先让同学们填写书上的表格,给出特殊的例子,让同学们自己先猜想出运算性质,为了验证,再引导同学们去严格的证明。

再给出几组题,让同学们建构新知识,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互动探究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觉得课堂不再枯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对数的运算要把对数与指数对比起来,找出他们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根源,加深对运算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希望学生以后学习新知识尽量多联系已有的知识,这样能很好的衔接,很自然。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表格的填写及探究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导致例题的讲解有些粗略。

以后在时间控制上应多加注意。

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对本节内容进行提高升华,留一些思考题,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高中数学对数计算教案大全

高中数学对数计算教案大全

高中数学对数计算教案大全一、教学内容:对数的概念和基本计算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对数的概念和性质;2. 能够熟练地进行对数的基本运算;3. 能够应用对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对数的概念和性质;2. 对数的基本运算;3. 对数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对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2. 案例演练法: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对数的应用方法;3. 课堂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内容和方法:1. 对数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 讲解对数的定义,解释对数的含义和特点;- 讲解对数的性质,包括对数的唯一性、对数的运算规则等。

2. 对数的基本运算(20分钟)- 讲解对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 给出相关示例,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对数计算的应用(30分钟)- 讲解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对数进行计算和解答。

4. 讲解课后作业(10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对数计算的练习和巩固。

六、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方面;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对数计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 学生学习成绩:通过考试和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对数计算能力,提高其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对数运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学,提出问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1)取5次,还有多长?(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分析:(1)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指数函数的模型,易得511232⎛⎫= ⎪⎝⎭. (2)可设取x 次,则有10.1252x ⎛⎫= ⎪⎝⎭, 抽象出:10.1252xx ⎛⎫=⇒= ⎪⎝⎭? 设计意图:借用古代的实例,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同时通过列式,让学生自然感受到指数运算和对数运算的内在联系,使得概念的生成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生活及科研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此引入对数是必要的.二、新知探究1.提出问题:猜猜看,括号里分别是什么数?(1)22=( ),62=( ).(2)2( )=8,2( )=64,2( )=1024. (3)3( )=9,3( )=81,3( )=20.2.引出对数的概念.(1)对数的概念:在表达式(01,(0,))b a N a a N =>≠∈+∞且中,当a 与N 确定之后,只有唯一的b 能满足这个式子,此时,幂指数b 称为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N b =,而且,a 称为对数的底数,N 称为对数的真数.(2)注意:①对数的书写格式:log a N .②底数的限制:0a >且1a ≠.真数的限制:0N >.③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例如上面的猜一猜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转化,如328=,则23log 8=.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函数定义域的确定做准备.同时注意对数的书写,避免因书写不规范而产生的错误.(3)对数式和指数式的对应:对数底数 ← a → 幂底数对数 ← b → 指数真数 ← N → 幂(01,0)a a N >≠>且思考:①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0a >且1a ≠?②是否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学生观察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对数的基本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明确对数式与指数式形式的区别,a ,b 和N 位置的不同,及它们的含义,体会等价转化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4)两种特殊对数.①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10log N ,简记为:lg N .②自然对数:以无理数e=2.718 28…为底的对数log e N ,简记为:ln N (在科学技术中,常常使用以e 为底的对数).注意两个重要对数的书写.设计意图:掌握两个重要的对数,为以后的解题以及换底公式做准备.3.对数的基本性质及对数恒等式.探究活动1 求下列各式的值:(1)3log 1=_______;(2)lg1=______;(3)0.5log 1=_______;(4)lg1=______.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结论:1的对数为零,即log 10(01)a a a =>≠且,类比:01(01)a a a =>≠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的对数为0”这一结论.探究活动2 求下列各式的值:(1)3log 3=______;(2)lg10=_______;(3)0.5log 0.5=_______;(4)ln e =_______.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底数的对数为1,即log 1(01)a a a a =>≠且,类比:1(01)a a a a =>≠且. 探究活动3 求下列各式的值:(1)2log 32=_______;(2)7log 0.67=______;(3)0.4log 890.4=_______.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对数恒等式:log (01,0)a N a N a a N =>≠>且.探究活动4 求下列各式的值:(1)43log 3=_______;(2)50.9log 0.9=______;(3)8ln e =_______.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对数恒等式:log (01)b a a b a a =>≠且.三、典例分析例1 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1)45625=;(2)61264-=;(3)1 5.733m⎛⎫= ⎪⎝⎭; (4)12log 164=-;(5)lg 0.012=-;(6)ln10 2.303=.教师进行方法总结:(1)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互为逆运算,在利用log (01,0)x a a N N x a a N =⇔=>≠>且互化时,要分清各字母分别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的位置.(2)在对数式、指数式的互化求值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指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尤其要注意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相互转化.例2 求下列各式中的x 的值:(1)642log 3x =-; (2)log 86x =; (3)lg100x =; (4)2ln e x -=.教师进行方法总结:已知底数与指数,用指数式求幂;已知指数与幂,用指数式求底数;已知底数与幂,利用对数式表示指数.例3 若()235log log log 0x =⎡⎤⎣⎦,求x 的值.解 ()235log log log 0x =⎡⎤⎣⎦,()35log log 1x ∴=,5log 3x ∴=,35x ∴=.教师进行方法总结:此类题型应利用对数的基本性质或对数恒等式从整体入手,结合指对互化由外到内逐层深入来解决问题.1log 0a N N =⇒=; log 1(01,0)a N N a a a N =⇒=>≠>且使用频繁,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课堂练习1.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1)4216=; (2)31327-=; (3)520a =; (4)10.452b⎛⎫= ⎪⎝⎭. 2.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1)5log 1253=;(2)log 32=-;(3)10log 1.069a =-.3.求下列各式的值:(1)2log 64;(2)9log 27.设计意图:本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从而熟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加深对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指出对数式与指数式互化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四、小结与作业1.小结.(1)什么是对数?研究对数的基本方法是什么?(2)指数式和对数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3)认识新知的过程总结.⎧⎨⎩指数与对数之间的关系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基本性质和对数恒等式log log 10,log 1(01),log (01,0)a a a N b a a a a a N a b a a N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且且设计意图:使学生能从对数概念的学习中,再次体验研究新问题、新事物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同时,将本节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2.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材第19~20页练习A 第1~5题,练习B 第1~6题.(2)思考题:当0a >且1a ≠,0N >时,证明:(1)log a N a N =;(2)log b a a b =.3.提高训练.(1)已知x 满足等式()532log log log 0x =⎡⎤⎣⎦,求8log x 的值.(2)求值: 2.51log 6.25lg 100++. 板书设计教学研讨本教学设计先由引例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在讲授新课部分,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一系列的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得出对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够从本质上理解一些常见的题型,使思维得到适当的发散,由这节课学习的知识类比、联想,更深刻地挖掘一些东西.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生动形象地刻画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相转化过程,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02 教学设计_对数运算法则(2)

02 教学设计_对数运算法则(2)

对数运算法则【教学过程】一、新知初探探究1:具体数的化简求值例1:计算:(1)log 345-log 35;(2)log 2(23×45);(3)lg 27+lg8-lg 1 000lg1.2; (4)log 29·log 38.解:(1)log 345-log 35=log 3455=log 39=log 332=2log 33=2.(2)log 2(23×45)=log 2(23×210)=log 2(213)=13log 22=13. (3)原式=lg (27×8)-lg 1032lg 1210=lg (332×23÷1032)lg 1210=lg ⎝ ⎛⎭⎪⎫3×41032lg 1210=32lg 1210lg 1210=32. (4)log 29·log 38=log 2(32)·log 3(23)=2log 23·3log 32=6·log 23·1log 23=6. 规律方法:具体数的化简求值主要遵循两个原则:(1)把数字化为质因数的幂、积、商的形式.(2)不同底化为同底.探究点2:代数式的化简命题角度一:代数式恒等变换例2:化简log a x 2y 3z. 解:因为x 2y 3z>0且x 2>0,y >0,所以y >0,z >0. log a x 2y 3z=log a (x 2y )-log a 3z =log a x 2+log a y -log a 3z =2log a |x |+12log a y -13log a z . 规律方法:使用公式要注意成立条件,如lg x 2不一定等于2lg x ,反例:log 10(-10)2=2log 10(-10)是不成立的.要特别注意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命题角度二:用代数式表示对数例3:已知log 189=a ,18b =5,求log 3645.解:法一:因为log 189=a ,18b =5,所以log 185=b ,所以log 3645=log 1845log 1836=log 18(9×5)log 18(18×2)=log 189+log 1851+log 182=a +b1+log 18189=a +b 2-a .法二:因为log 189=a ,18b =5,所以log 185=b ,所以log 3645=log 1845log 1836=log 18(9×5)log 18(18×2) =log 189+log 1852log 1818-log 189=a +b 2-a. 法三:因为log 189=a ,18b =5,所以lg 9=a lg 18,lg 5=b lg 18,所以log 3645=lg 45lg 36=lg (9×5)lg 1829=lg 9+lg 52lg 18-lg 9=a lg 18+b lg 182lg 18-a lg 18=a +b 2-a . 规律方法:用代数式表示对数问题的本质是把目标分解为基本“粒子”,然后用指定字母换元.二、课堂总结1.对数运算法则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log a M α=αlog a M ,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其中,a >0且a ≠1,M >0,N >0,α∈R )2.换底公式log a b =log c b log c a .(其中a >0且a ≠1,b >0,c >0且c ≠1) 三、课堂检测1.log 513+log 53等于( )A .0B .1C .-1D .log 5103答案:A2.(2019·广西南京市期中)在对数式b =log a -2(5-a )中,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a >5或a <2}B .{a |2<a <5}C .{a |2<a <3或3<a <5}D .{a |3<a <4} 解析:选C .由题意得⎩⎨⎧a -2>0,a -2≠1,5-a >0,解得2<a <3或3<a <5.3.log 29×log 34等于( )A .14B .12C .2D .4答案:D4.log 327+lg25+lg4+7log 72+(-9.8)0=________.解析:原式=12log 333+lg (25×4)+2+1=32+2+3=132. 答案:132。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对数的定义和性质;2.倍数关系的转换;3.能够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对数的定义和性质;2.对数运算的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对数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引入:请学生回顾一下指数的基本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指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提问:什么是指数?它有什么性质?请学生回答。

2.对数的引入:-对数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对数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对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什么是对数?它有什么意义?请学生回答。

介绍对数的定义:若a^b = c,其中a和b是正数且a≠1(此处a称为“底数”,b称为“指数”,c称为“真数”),则称b是以a为底,以c为真数的对数,记作logₐ⁡c = b。

-对数运算性质的引入:介绍对数运算性质的定义和特点,并以实例让学生感受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提问:对数运算有哪些性质?分别如何表示?请学生回答。

介绍对数运算性质:(1)对数的定义:logₐ⁡c = b,当且仅当a^b = c;(2)对数的唯一性:对于任意实数c和正数a(a≠1),当且仅当a^b = c时,有logₐ⁡c = b;(3)对数运算换底公式:logₐ⁡b = logₐ⁡c * logₐ⁡b;(4)对数运算的乘方和开方:a. logₐ⁡(b^c) = c * logₐ⁡b;b. logₐ⁡(b/c) = logₐ⁡b - logₐ⁡c;c. logₐ⁡(1/b) = -logₐ⁡b;d. logₐ⁡(b^(-c)) = -c * logₐ⁡b;e. logₐ⁡√b = 1/2 * logₐ⁡b。

3.对数运算性质的练习:- 设a=2, b=3,求log₂⁡3提示:根据对数的定义和对数运算性质,可知logₐ⁡c = log₂⁡3 = log₃⁡3 / log₃⁡2 = 1 / log₃⁡2- 设a=10,b=1000,求log₂⁡1000提示:根据对数的定义和对数运算性质,可知logₐ⁡c = log₂⁡1000 = log₁₀⁡1000 / log₁₀⁡2 = 3 / log₁₀⁡2- 设a=5,b=25,求log₂⁡25提示:根据对数的定义和对数运算性质,可知logₐ⁡c = log₂⁡25 = 2 * log₂⁡5 = 2 * log₅⁡5 / log₅⁡2 = 2 / log₅⁡2- 设a=2, b=32,求log₂⁡32提示:log₂⁡32 = log₃₂⁡32 / log₃₂⁡2 = 5.4.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一:Bob每天花1倍的力量做同样的事情,7天后他的力量增加了多少倍?提示:从一天到第七天分别是1,1*1,1*(1*1),...,1(1的7次方),可以直接通过对数运算得出答案。

《对数运算与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对数运算与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对数运算与对数函数》教学设计对数运算与对数函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掌握对数运算的计算方法;3.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像特性;4. 能够应用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对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对数运算的计算方法;3. 对数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性;4. 对数函数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对数的兴趣,引发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对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通过例题演示对数运算的计算方法。

3. 实例讲解:通过实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讲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性,强调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4. 练与应用:学生进行对数函数的计算练,结合实际问题应用对数函数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归纳:总结对数运算和对数函数的要点和特性,澄清常见问题。

6. 拓展与展望:介绍对数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展望对数研究的发展前景。

四、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课堂表现等。

2. 理解程度评价:通过讲解和练的效果判断学生对对数运算和对数函数的理解程度。

3. 应用能力评价: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对数函数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对数的定义、示例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2. 题集:提供对数运算和对数函数的练题,供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反思对数运算与对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但往往被学生认为比较抽象和难理解。

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讲解和实例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运算和对数函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对数的运算性质》阜蒙县第二高中 姜涛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必修1中3.2.1的第二节课。

在此之前的一节课中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常用对数以及如何用计算器来求对数。

本节课所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本小节的重点,在这一节课里要让学生完成对数运算法则的学习。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对数的3个运算法则,克服对对数运算的一些误解,如把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错误地迁移到对数的运算中,误以为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等。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把对数的运算法则先告诉学生,教学的重心放在对这些运算法则的确认上,即设法证明这些运算法则.对数的运算法则有哪些?为什么就这些?都是由教师给出的,学生不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忽视这些结论来源的教学。

另外,教师对学生事实上容易产生的误解采取回避的方式,待作业中或者考试时出现错误时再加以纠正,并不是从源头上防止错误的产生。

由于现在的学生手中普遍有计算器,就可以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观察现象,研究问题,发现真理,自觉纠正错误,自我教育。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掌握了指数的运算和指数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数学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迁移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适当的提问和让学生亲身尝试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和归纳,掌握对数的性质及对数性质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观察现象,研究问题,发现结论,自我纠正错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精神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对数的性质及性质的运用。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教学设计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教学设计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教学设计(李恒福)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

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

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

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

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对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对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对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对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对数与对数函数》教学计划篇一指对数的运算教案设计一、反思数学符号:“”“”出现的背景1.数学总是在不断的发明创造中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2.2对数运算法则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第二册

4.2.2对数运算法则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第二册

4.2.2 对数运算法则教学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体验通过数字的乘、除运算发现对数的运算法则的过程,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并会简单应用;2.理解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掌握对数的综合运算;3.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经历数学运算法则的发现、论证、提炼过程,提升数学运算、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教学难点:对数的运算法则和换底公式的熟练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回顾:根据所学的指数函数的知识完成下表:(上节课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析,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得出对数的运算法则,并引导学生类比、推导其他运算法则.由同底数的幂的指数和对数的互相转化关系可猜想:(设,a M a N αβ==,0,1a a >≠)组织学生论证猜想,具体要求:(1)请各组同学选一个猜想的命题,判断它的正确性,并给出证明 (2)各组派一名代表的同学汇报【设计意图】体验通过数字的乘、除运算发现对数的运算法则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运算法则的发现、论证、提炼的过程,提升数学运算、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探究一:0,1,0,0a a M N >≠>>已知且则()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 证明:设log ,a M p =log ,a N q =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得: ,pM a =qN a =所以,M N ⋅=p q a a ⋅p qa +=()log a M N p q ⇒⋅=+即证得 ()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性质一:0,1,0,0a a M N >≠>>已知且则()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文字语言:积的对数等于对数的和,即同底的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 错误认识:“某同学认为:()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请问错在哪里?证明:设log ,a M p =log ,a N q =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得: ,pM a =q N a =文字语言:商的对数等于对数的差同底的对数相减,底不变,真数相除.探究三:0,1,0,a a M n R >≠>∈已知且则log log na a M n M =证明:设log ,a M p =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得: ,pM a =所以,n np M a =log na M np ⇒=即证得 log log na a M n M =性质三:0,1,0,a a M n R >≠>∈已知且则log log na a M n M =文字语言:一个正数的n 次方的对数等于这个正数的对数的n 倍.错误认识:“某同学认为:log log n na a M M =()”,请问错在哪里?总之,对数的运算法则:()0,100a a M N >≠>>,,)2loglog k a a N N N +++log log a a M N -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论证猜想、小组汇报等环节,使学生个科学的态度研究数学问题和数学法则,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叙述上面的三个运算法则,通过展示错误的运算,提醒学生正确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三、课堂练习题型一 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3)22(lg 5)2lg 2(lg 2)+-说明:(1)简易语言表达:”积的对数=对数的和”……;(2)有时可逆向运用公式; (3)真数的取值必须是(0,+∞);(4)注意正确理解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意图】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在练习中反馈学生对对数运算法则掌握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思考2:(1)对数运算性质的实质是什么?(2)运用对数运算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对数运算性质的实质是可以把乘、除、乘方、开方的运算转化为对数的加、减、乘运算,从而降低了运算难度,加快了运算速度,简化了计算方法.运算性质只有当M >0,N >0,a >0且a ≠1时才有意义. 思考3:已知lg 2≈0.301,lg 3≈0.477,lg5≈0.699, 试计算:lg5lg 2=+lg5lg 2=- lg5lg 2=⨯ lg5lg 2=÷2log 5=问题:对数的运算法则仅适用于对数的底数相同的情形,若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对数的底数不相同时怎么办?【设计意图】深入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针对同底的对数运算与不同底的对数运算进行分类讨论,启发学生将不同底对数转化为同底的对数运算的想法,引出换底公式.四、换底公式证明:设log ,a N p =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得: ,pN a =注意:(1)换底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公式中的每一个对数式都有意义;(2)换底公式的意义在于改变对数式的底数,把不同底数的问题转化为同底数的问题进行计算、化简或证明;(3)换底公式在实际应用中究竟换成以什么为底数,要由具体的已知条件来确定,一般换成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重要公式:换底公式常见的两种变形:(1)log log 1a b b a ⋅=,表示真数与底数互换,所得对数值与原对数值互为倒数; (2)log log n m N N mM M n=,表示对数的底数变为原来的n 次方,真数变为原来的m 次方,所得的对数值等于原来对数的m n倍.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对数的换底公式,了解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五、强化练习题型二 换底公式的应用求值:()()3948log 2+log 2log 3+log 3⋅ 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2)248525125log 125log 25log 5)(log 2log 4log 8)++++( 拓展:用log a x ,log a y ,log a z 表示下列各式:(1)log a xyz ; (2)log a .题型三 对数的综合应用求值:(1)2102,103,100;aba b-==已知求【设计意图】利用换底公式解题时常常换成常用对数,但有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确定底数. 六、课堂小结1. 对于底数相同的对数式的化简或求值,常用的方法是:(1)“收”,将同底的对数的和(差)收成积(商)的对数; (2)“拆”,将积(商)的对数拆成对数的和(差).对数的化简或求值一般是正用或逆用公式,对真数进行处理.选哪种策略化简,取决于问题的实际情况,一般本着便于真数化简的原则进行. 2.log a 1=0,log a a =1(a >0,且a ≠1)在计算对数值时经常用到. 七、布置作业课本第23页练习A 第1.2.3题;B 第1—6题.。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课题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的互化,培养学生类比,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解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恒等式;2.通过实例推导对数运算性质,准确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求值,化简。

并掌握化简,求值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以及对数性质加以灵活运用教学难点对数运算性质推导过程,以及分析过程课型:新授课新课讲解(一)创设情境,课题引入(学生活动)P72~P73页提出以下问题:对对数的发明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谁发明对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对数发明是17世纪重大数学成就?苏格兰数学家napier(纳皮尔)在研究天文学过程中,为了简化其中的计算发明了对数。

恩格斯曾经把对数的发明与解析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建立是并称为17世纪数学史上的3大成就。

伽利略也说过:“给我空间、时间及对数,我可以创造一个宇宙”;(老师引导:那么,什么是对数?对数式怎样简化运算的?对数真的有用吗?)教师:为了研究对数,我们先来研究下面这个问题?(学生活动)P72页思考:根据上一节的例1我们能从中算出任意一个某(经过的年份)的人口总数,可不可能哪一年人口数低于13亿?那么哪一年的人口达到18亿?可不可能哪一年人口达到1000亿?你会算吗(教师活动)由指数函数性质知,有,所以人口数达到18时候,,所以有在个式子中,等于多少?学生可能会说,解出即可。

实际不然,实际问题实际考虑,地球上供养不起这么多人,所以现在同学们们要珍惜现在资源,爱护地球。

对数概念(教师活动)(板书)一般地,若,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叫做对数的底数,叫做真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对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指数的运用与巩固,对数的运算性质更是对指数的运算性质的运用;同时,对数的学习为对数函数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节的主要内容
复习对数的定义,回顾对数与指数的联系与转化,进而猜测对数的运算性质与指数的运算性质的相关性;列举指数的运算性质,并推导出对数的运算性质;例题巩固,尝试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介绍换底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对数运算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及运用。

难点:对数运算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及运用。

换底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三、学情分析
本节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在思维习惯上还不够严谨,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设疑问,主动思考,逐步解决问题。

学生已经掌握了指数的相关知识,本节更注重已有知识的运用,从而获得新知,补充已有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巩固指数的运算性质,熟练指数与对数的转化,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对数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推导,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猜想并证明三个运算性质,尝试运用性质求解例题,体验对数的运算性质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指数、对数的联系入手,善于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合理猜想、大胆探索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由指数的运算性质出发,运用对数的定义,得出对数的一个运算性质,注重如何引导;其余由学生独立思考并类比上述过程得出,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六、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本节课是在指数的运算性质、对数的定义和对数与指数的转化上进一步学习的,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同时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利于学生掌握。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1)对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a x =N(a>0且a ≠1),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x=log a N
(2)指数与对数的转化
a x =N(a>0且a ≠1) x=log
a 设计意图:回顾对数定义的形成,加深指数到对数的转化意识。

并将其迁移到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推导过程中。

(3)指数的运算性质(积、商、幂)
a m ·a n =a m+n
a m
a n
=a m+n (a m )n =a mn
设计意图:复习指数的运算性质,为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做准备。

同时,暗含对数运算性质的研究方向:积、商、幂。

2、探究对数的运算性质
(1)积的对数:
log a (M ∙N)=log a M +log a N
推导:a m ·a n =a m+n
令M=a m ,N=a n ,则M ·N=a m+n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log a M =m ,log a N =n, log a (M ∙N)=m+n
由m ,n 的等量关系可得:
log a (M ∙N)=log a M +log a N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推导,点明每一步的方法及依据。

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为下一步独立推导性质2做铺垫。

(2)请同学们根据积的对数的运算法则,猜测第二条性质,即商的对数。

并仿照上述过程推导。

猜测:积变商,和变差,即 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推导:a m a n =a m+n 令M=a m ,N=a n ,则M
N =a m−n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log a M =m ,log a N =n, log a (M N )=m-n
由m ,n 的等量关系可得:
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先由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得出运用“指数的运算性质”第二条,再由学生独立思考、推导,得出结论。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同推导一遍,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规范书写,再一次巩固。

(3)同理推导幂的对数的运算法则
log a M n =n log a M
推导:(a m )n =a mn
令M=a m , 则M n =a mn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log a M =m ,log a M n =n log a M
由m ,n 的等量关系可得:
log a M n =n log a M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较前两条而言,难度增加,但基本步骤仍不改变,学生已经熟悉。

先由学生尝试自己推导,在一起推导一次。

提升能力。

3、对数运算性质的运用
例3:用log a x , log a y , log a z 表示下列各式:(1) log a
xy z ,(2) log 2√y √z 3 (1) log a
xy z =log a xy -log a z =log a x +log a y -log a z (2) log a
2√y √z 3=log a (x 2√y )-log a √z 3=log a x 2+log a √y -log a √z 3=2log a x +1
2 log a y -1
3 log a z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对数的运算性质”的简单运用。

例4:求下列各式的值:(1)log 2(47×25)(2)lg √1005
(1)log 2(47×25)=log 247+log 225=7log 24+5log 22=7×2+5×1=19
(2)lg √1005=lg 10015=15lg 100=2
5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对数的运算性质”的较复杂的运用,是一次能力的提升。

4、换底公式
(1)换底公式的推导
log a b =log c
b
log c a 推导:令log a b =t ,则a t =b
将a t =b 代入右边得:
log c b log c a =log c a t log c a =tlog c a
log c a =t
log a b =log c
b
log c a
(2)换底公式的运用
练习:(1)log 23 (2)log a c ·log c a (3)log 23·log 34·log 45·log 52
(1)log 23=ln 3
ln 2
(2)log a c ·log c a =ln c ln a ·ln a ln c =1
(3)log 23·log 34·log 45·log 52=ln 3ln 2·ln 4ln 3·ln 5ln 4·ln 2
ln 5=1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换底公式的使用,能将一般的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而推导过程要求较低,所以直接由教师向学生展示过程即可。

之后设置例题,训练并使学生掌握它的运用。

5、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由指数的运算性质,根据对数的定义、指数与对数的转化,推导出了对数的运算性质,能够简化对数的运算。

并且,我们还学习了换底公式,能将一般的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希望同学们完成习题,熟练掌握。

设计意图:整理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