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育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我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3
建国以后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 政治和品德教育(1988-1995):
• 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 工作的通知》,强调德育是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德育 是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
• 1995年11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申明德 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主要在三方面: • 一是动机作用:学习动机需要借助德育改进其方向性、强
度和持久性。 • 二是方向作用:德育为个体确定人生价值方向起重要作用。
解决人类向何处去?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建构人 生意义) • 三是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如:虚心、诚实、一丝不苟等。
(二)什么是德育功能 德育目的——想要德育干什么 德育功能——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德育效果——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
(三)正确认识德育功能有何意义 首先,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其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 育评价的形成。 最后,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 育实践。
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年,他又将德育、 智育(知育)、美育合称为心育并将其与体育相提并 论,论述教育的宗旨。 • 1912年,蔡元培先生写文章阐述新教育思想,主张军 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和美感教育并举。 • 受其影响,当年的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 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 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着德育一词已经成为我 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
课堂练习:
辨析题:
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答案:错误。 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 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 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学是传授系 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 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 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二、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2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以儿童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德育是儿童在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人交往合作中发 展起来的。 要求德育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自主权利和理智能力,反对形式 主义的道德说教,使儿童在自主活动中掌握道德规范,养成道 德习惯。 “品格教育研究”、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研究。
课堂讨论 • 道德是否可教?
德性像技能
德性可教
亚里士多德
通过榜样示范和实践指导来教
课堂讨论
• 道德是否可教?
德性仅仅是个“意欲”(道德感情 和意志) 的东西, 与道德认识无关。 “德性和天才一样, 都不是可以 教得会的。”
课堂讨论
• 道德是否可教?
从“教”的日常语义上说, 道德是可教 的; 从“教”的严格意义上说, 道德是不 可教的。 如果把人们无意之间对年轻人品德潜 移默化的影响称作“教”的话, 道德是 可教的; 如果“教”指有意识地树立好榜样, 灌 输道德规范之类的活动, 道德就不可教。 道德可学不可教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要予以具体落实,必须注意两个方 面的问题:
一是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 二是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 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统一的本原。
。。。
第四节 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
二、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1
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末
2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3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
二、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1
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末
——面向公众的道德教育
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认为有道德胜于占有黄金,德育评价应追求效果与 动机的统一。“不做不义的事还不是善良的标志,应该甚至连不义 的意向都没有。”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 柏拉图:从“灵魂说”和政治主张出发,认为德育的目的在于塑 造三种不同等级的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并使其各安其位。 雅典、斯巴达: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德育目的,要求个体把公 共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忠于国家。
•注意:道德教育不应一味只强调个体的牺牲、奉献; 应该坚持“德福一致”。
(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主要是指对个体品德结构、对个体人格的促进功能。
应注意两个问题: ——充分尊重道德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和价值学习已形成社会理性。
(有才无德是坏才、有德无才是庸才,德才兼备是人才)
(3)德育的个体享受功能
。。。
第二节 德育的涵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 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第二节 德育的涵义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 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 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 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 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 教育是应该包含有教导和学习的因素在内,即教育本身也 是一种价值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无完全脱离教育价 值的教学,更无没有德育任务的智育、体育和美育。德、 智、体、美四育的划分实际上是理论分析的需要和产物。 在教育实践上也许有工作重点和分工的必要,但从教育活 动的”教育性“意义上说德智体美诸育应是相互融通一体 的。
• 1803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 育称之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moralische erziehung or practische erziehung)
• 1807年与康德同时代的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也使用过 德育一词,这表明西方社会在18世纪后半叶已经形成德育 概念。
2 从“戊戌变法”(1898)到建国(1949)
• “戊戌变法”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 •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 • 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1929):“忠
孝仁爱信义和平” 《青年训练大纲》、《训育纲要》(1938):“三民
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课堂讨论 • 道德是否可教?
——古希腊时期曼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
。。。
课堂讨论 • 道德是否可教?
1
何为“道德”?
பைடு நூலகம்
2
何为“教”?
3 人是否具有受教的可能性?
课堂讨论 • 道德是否可教?
美德即知识
知识可教
苏格拉底
美德可教
课堂讨论 • 道德是否可教?
美德像母语
美德可教
普罗塔哥拉
但不需要专门的老师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
•从类的角度看,伦理规范乃是人为自己立法,是内在 而非外在的东西。“德福一致”的原则,道德有利于个 体的生存及其质量提高的。
•德育对个体生存功能:人生存必然遵循“经济原则” (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报酬)---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就 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行为 规范等---实现个体社会化
三、我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3
建国以后
(1)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建国至19878): • 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思
想政治工作”,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解释了这一概念。 • 1960-1978年间,政治思想工作取代其它提法成为标 准提法。 • 1978年后,全国工作中心转移,思想政治工作或思 想政治教育成为规范提法。
二、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1
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末
——面向公众的道德教育
中世纪 德育与宗教联姻。 宗教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恢复得自于上帝而又被自己毁掉 了的形象。
资本主义萌芽 把德育看作是人实现自身幸福的主要手段,要求通过德育 塑造积极乐观、热爱自由、尊重自由、追求平等的新人格。 洛克的“绅士”理想、卢梭的“自然人”
• 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在《论教育》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 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德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 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
一、“德育”概念的由来
• 20世纪初,德育一词传入我国。 • 1904年,国学大师王国维以德育、知育与美育三词向
2 从“戊戌变法”(1898)到建国(1949)
3
建国以后
三、我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1
西周到清末“戊戌变法”
• 德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基 础的纲常教育。
•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我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德育的涵义
学校德育由四部分构成,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
全的新人:
政治教育——方向
思想教育——基础
道德品质教育——核心
法制教育——保障
。。。
第三节 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功能的内涵; 二、德育的基本功能;
一、德育功能的内涵
(一)什么是功能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 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第一章 德育概述
第一节 德育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德育的涵义; 第三节 德育的功能; 第四节 德育的意义;
课堂练习;
课堂讨论;
第一节 德育的历史发展 一、“德育”概念的由来; 二、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一、“德育”概念的由来
• 古代没有德育概念,也没有这个名词。德育是近代以来出 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
。。。
二、德育的基本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二、德育的基本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 含义: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产生的实际影响。具体表
现在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方面的影响。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 (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3)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经济功能 1.德育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2.德育对消费领域的影响 3.德育对社会分配领域的影响 4.德育对社会交换领域的影响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文化功能 1.德育文化维系性功能 2.德育文化变异性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 • 一是德育的“价值教育” 属性; • 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即指对智
三、我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3
建国以后
(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 性心理教育(1995——):
• 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学教育大纲》及《中国 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 1997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讨 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 1998年3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德育即对学 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 道德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精神上的需要,感到做奉献 是一种人生幸福,是个体人生价值的提升,从中体验 到满足、快乐,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 是德育功能的最高境界和本质体现。 • (帮助别人——乐于助人——助人为乐)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 1.政治(阶级)关系的再生产。 2.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 3.政治行动的引导。
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作用。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怎么理解德育的教育性? • 教育与教学的区别:教学主要指的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
能;教育主要指对于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 • 所以,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 现代教育的弊病就是赫尔巴特说的“无教育的教学”。德
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 实现。
二、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3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
——从荒凉到重兴的道德教育
50年代,德育被全面冷落。 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动荡不安,再次重视德育。 德育理论流派大量涌现:价值澄清学派、认知—发展学派。
。。。
三、我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是中 国传统德育的主流。
1
西周到清末“戊戌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