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知识讲解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知识讲解

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4.《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怎样加快溶解》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混合与分离》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寻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准备活动:教科书呈现了问题:“往汤里加食盐,人们往往会用勺子搅一搅,为什么这样做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搅拌与溶解的关系,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教科书还呈现了粗盐、细盐、冰糖等材料包,目的是让学生提前准备探究活动需要的材料。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测加快溶解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总结出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接着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来比一比,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探究所得,参与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目的是通过寻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实例及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快溶解方法的认识。

【学生分析】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有一些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用到过搅拌的方法。

学生对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平时喝白糖水,冲奶粉等都会用筷子搅一搅。

但学生对对比实验这一证明各种猜想的的探究方法比较陌生,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探究前需要先引领学生掌握对比实验这种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地球的外衣一、单元分析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它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和认识大气层是非常应该和必要的.本单元就是以”空气在哪里”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经历各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和认识到空气的有关性质及其对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另外,学生对自然界中的风虽然已有较丰富的感知,但对风的形成及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没有形成深刻的,整体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关注大气层及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地球大气层的基本情况和地球上风的成因,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研究蕴藏在其中的科学道理。

二、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务;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科学知识: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人类对空气性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三、单元教学内容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地球的大气层四、单元教学策略1、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创设合适的情景。

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热空气的研究试验,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事物的能力2、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能够通过制作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组织学生制作小作品,能够学以致用。

4、通过网络搜集资料。

五、课时安排空气在哪里一课时热空气一课时风的形成一课时地球的大气层一课时六、每课探究内容空气在哪里:使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感受到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知道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对验证空气有重量的实验是教学难点,教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热空气: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热空气会上升”,对于验证试验有一定难度风的形成:本课与热空气的知识有关,可以先复习一下。

2024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三年级下册课本知识点整理资料

2024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三年级下册课本知识点整理资料

第一单元土壤和岩石1.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答:土壤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食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2.土壤有点湿,说明土壤里有水分;把土放入水中,会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3.在加热土壤的实验中,思考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需要改进的,就是反思。

4.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腐殖质主要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

5.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3类:含沙多的是沙质土;含沙少的是黏质土;含沙适中的是壤土。

这3类土壤的渗水能力不同。

6.我国地域辽阔,土壤多种多样,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的冰沼土……黑土有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质层厚度有的径达1米。

7.人们是怎样保护土壤的?答:植树造林、捡拾地膜、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

8.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9.不同岩石的硬度不同,敲开岩石后,用手指甲、小刀在新断面上划,可以测试岩石的硬度,用手指甲划后留有划痕的岩石较软;用小刀划后才留有划痕的岩石很硬,用小刀划后也没有留下划痕的岩石硬度非常大。

10.大理岩:一般呈白色,因其内部含有不同杂质,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花纹,较软。

砂岩:常见的多呈黑色、深灰色、褐红色或灰绿色,光泽较暗,很硬。

花岗岩:花斑状,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或灰白色等,很硬。

11.花岗岩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砂岩含有石英、长石等。

大理岩含有方解石、白云石等。

12.石英、长石、云母、白云石等都是矿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13.石英一般用于光学仪器、石英钟等产品零件的制造,还可以用来制造精密仪器的轴承、研磨材料或陶瓷等。

14.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岩石等称为矿产。

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5.安全小常识:不要随意触摸不熟悉的矿石,一旦接触后要及时洗手;不认识的矿石不要捡;远离具有剧毒、放射性等危险标识的物品和场所。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复习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复习

青岛版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复习4. 怎样加快溶解1:什么是溶解?有些物质,像食盐这样,它们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这种现象就叫溶解。

2.怎样使食盐在水中加快溶解?搅拌、加热(用热水)、将食盐研碎等方法都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3. 怎样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搅拌、加热(用热水)、研碎这些方法都可以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

4.什么是对比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比试验。

5. 在对比实验中要控制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分别有几个?相同的条件可有多个。

不同的条件只有一个(即需研究的条件)。

6. 怎样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搅拌、加热、研碎等方法一起用可以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5.谁在水中溶解得多1.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说明了什么?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不能一直溶解。

这说明了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2. 在50ml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在50ml水中,食盐比小苏打谁溶解得更多。

这说明了在相同条件下,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3.做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应该怎样操作?做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要将食盐分成若干小份(每份2克或3克),每次加1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1份。

6. 把它们分离1.分离木屑和铁屑混合物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用磁铁将木屑和铁屑分开。

因为铁屑能被磁铁吸引。

2.怎样分离沙子和白糖?(1)溶解:将沙子和白糖的混合物,倒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待白糖完全溶解。

(2)过滤:搅拌完后,静置一段时间,再把糖水缓慢倒入另一个烧杯中,分离出沙子。

(3)蒸发:加热糖水,使水蒸发,把糖从糖水中分离出来。

3.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1)用渔网捞鱼;(2)用过筛的方法把豆子和沙子分开;(3)扬场,清除粮食中的糠和轻杂质。

小学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2单元知识点学案

小学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2单元知识点学案

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导语: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一望无垠的肥沃土壤,造化出林林总总的奇峰异石。

土壤与岩石为我们奉献了多少宝藏?我们该如何珍惜它们呢?第一课土壤的成分导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土壤里有什么呢?1. 土壤是绿色植物的家园,土壤中除了扎根其中的植物根系,甚至还有如花生植物的果实,土壤中除了绿色植物,还有其它生物吗?答: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土壤中除生命物质外,还有其它物质吗?答: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水是生物必要的生长条件;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3.什么是腐殖质?答:腐殖质主要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4. 土壤的组成?答: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精练反馈】一、选择题1.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

A.翻耕土地B.种植树木口施用化肥2.土壤中塑料物质()土壤的成分。

A.是B.不是二、判断题1.土壤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只含有水分。

()2.到河边采集土壤,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去。

()三、填空题1.土壤的成分有、、、盐类、腐殖质等。

2.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

第二课土壤的种类导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不同地方的土壤一样吗?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一样吗?1.土壤有哪些种类?答: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壤土:既含有黏质土又含有沙质土。

保水性适中、透水性适中、通气性适中。

最适宜植物生长。

黏质土:颗粒小,空隙小,粘性强。

保水性最强、透水性最弱、通气性最弱。

沙质土:颗粒大,空隙大。

2.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答:我国地域辽阔,土壤多种多样,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红土、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沼土黑土褐土红土荒漠土冰沼土3.为什么说黑土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答:黑土含有丰富的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

第二单元 混合与分离(知识点总结)-三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

第二单元 混合与分离(知识点总结)-三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知识点第4课、怎样加快溶解思维导图:知识点:1.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

2.【实验名称】探究使食盐在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实验材料】烧杯、细盐、粗盐、热水、冷水、搅拌棒【实验步骤】(1)研碎: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倒入等量的相同温度的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颗粒大小不同的食盐,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

(2)加热: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倒人等量的不同温度的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

(3)搅拌: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倒入等量的相同温度的水,同时放人等量的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只在其中一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

【实验结论】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3.把冰糖研碎,再放入热水中,并不断搅拌,可以使冰糖溶解得更快。

4.生活中常见的加快物质溶解的事例:用热水冲泡咖啡并不断搅拌;往汤里加食盐时,搅一搅;感冒冲剂做成颗粒状是为了加快溶解。

第5课、什么在水中溶解得多思维导图:知识点:1.溶解食盐时,要先将食盐分成若干小份,每次加1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1份。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3.【实验名称】探究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实验材料】食盐、小苏打、烧杯、水【实验过程】①把食盐和小苏打分别以每3克为一份分成若干份。

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水。

③把一份食盐放入一个烧杯中,搅拌完全溶解后再放入下一份;再搅拌,再放,这样一直到新放入的食盐不能完全溶解为止;记录放入的份数。

在另一个烧杯中将小苏打进行同样的操作。

④比较两组数据,判断在一定量的水中,小苏打和食盐的溶解量是否相同。

【方法指导】两杯水的温度、量以及每1小份食盐和小苏打的量都要相同,食盐和小苏打要1份1份地加,待完全溶解后才能加入下1份,直到不能再溶解。

【实验结论】常温下,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18克食盐、5克小苏打。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三年级下册科学提纲第一章土壤与岩石第1课土壤的成分一、填空题1.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很漫长。

2.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腐殖质主要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

3.把土块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4.抓一把土壤,我发现土壤有点湿,说明土壤里有水。

5.土壤加水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细粒的黏土,下层是粗粒的沙子。

6.土壤放在铁盘上烧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或焦臭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

7.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物质,主要是由土壤里的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土壤中含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8.在加热土壤的实验中,思考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需要改进的,是反思。

9.使用酒精要注意安全。

二、实验题1.右图,把土块放入水中,发觉有气泡冒出,申明土壤中有空气。

2.左图,把土壤放在铁盘上烧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

3.右图,土壤加水搅拌,静置后,土壤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细粒的黏土,下层是粗粒的沙子。

第2课土壤的种类1、填空题1.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是沙质土;青岛版含沙量少的是黏质土;含沙量适中的土壤是壤土。

2.沙质土渗水快,说明它保水性能差,透气性能好;黏质土渗水慢,说明它保水性能好,透气性能差;壤土渗水快慢居中,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透气性能也居中。

3.最适合种植的土壤是壤土。

最适宜捏泥人、做陶瓷的土是黏质土。

4.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植物生长。

沙质土适宜花生、红薯、西瓜、仙人球等植物生长;黏质土适宜荷花(莲藕)、水稻、芦苇等植物;壤土适宜小麦、玉米、大豆等植物。

1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5.我国地域辽阔,土壤多种多样,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土壤有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的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沼土等。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二单元第3课《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二单元第3课《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混合物常见的分离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学习项目表现优良已能做到继续努力1.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分离两种混合的物体,
如分离沙子和白糖、铁屑和木屑等。

2.在教师引导下,会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使用多种
方法分离混合物。

3.在独立进行分离混合物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银河系从侧面看成中间厚边缘薄的扁饼形,正面看是旋涡形,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它的年龄大约有50亿岁了,估计寿命还有50亿年。
(2)太阳的结构
讲解:从结构上看,太阳可以分为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它的表面温度大约是6000℃,内部温度大约是1500万℃。
(3)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1.初步认识日晷
a.介绍牛顿的故事(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了解其中的现象。)
知识链接,加深印象
太阳与生活的关系
E
第页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设计
师、生需要
关注的要点
课后札记
三、回顾总结
了50亿年之后,人类该怎么办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师:关于太阳还有很多秘密,比如为什么会发生日食?请大家在课下继续查阅有关资料,让我们逐步揭开太阳神秘的面纱。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谈话中引入时间的计时
先认识一下古代的计时器
小组研究汇报
E
第页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设计
师、生需要
关注的要点
课后札记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探秘植物世界课时1:认识植物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植物的生长繁殖方式。

•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基本特征–根、茎、叶的功能和结构–动植物的不同之处2.植物的分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用常见植物进行分类练习3.植物的生长繁殖–种子的结构和发芽–利用种子进行观察实验–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等方式4.植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爱护周围的植物环境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植物认识的兴趣。

2.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进行植物的分类练习,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将常见植物进行分类。

4.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并进行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5.介绍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

6.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7.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视频:植物生长的过程•实物:常见植物、种子•图片:植物的不同部分、植物的分类等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的分类练习成果展示。

3.学生对植物保护意识的理解和表达。

课时2: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

•掌握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

•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光线、水分、温度和土壤等要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的差异2.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显性和隐性适应性–植物生长的特殊环境适应能力3.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发表对植物的态度和看法–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一些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引起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思考。

2.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通过图片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2 太阳和影子 教案1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2 太阳和影子 教案1

2太阳和影子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能根据假设设计探究实验,并能利用实验结果解释假设,能利用图形表示自己研究的结果。

2.了解太阳在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的关系,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

3.能运用太阳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辨别方向。

4.能利用太阳的位置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阳运动与影子变化的规律。

难点: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实验记录单、手电筒、铅笔、不透明的白纸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方向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提问】小朋友们,有谁还记得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吗?【预设】光源、障碍物。

【展示】树的影子。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图,思考同一时刻的影子有什么特点?【预设】朝同一个方向。

【过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早晨和晚上我们观察到的红旗的影子是不是同一个方向呢?这和太阳的位置有关系吗?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吧!【新知讲解】知识点一: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讲述】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知道了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太阳就是光源,所以在晴天我们会看到我们的影子。

【提问】有谁知道一天当中,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呢?【预设】早上东方升起,慢慢的移动到南方,最后从西方落下。

【展示】展示一天五个时段中太阳的变化。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不同时段太阳的位置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提问】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我们的影子一天当中长短是有变化的,早上和晚上变得细长,而中午的时候会变短,这是为什么呢?【讲述】同学们可以课下利用卷尺、固定物体或铅笔、橡皮等进行实验,记录物体的影子、长短和太阳方向的关系,然后填一下记录表。

【提示】同学们最好隔半小时或1小时就观察记录一次。

而且还要连续多观察几天,看是否有规律。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8《太阳和影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8《太阳和影子》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8《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太阳和影子》是青岛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太阳与时间》的第二课。

本课主要通过手影游戏,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根据太阳位置变化猜测、实验影子变化规律;知道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使学生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记录观察数据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太阳和影子在学生的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体验。

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学生真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却很少,学生的这些体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三、活动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影子形成的条件;2、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3、知道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4、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二)科学探究1、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2、能将观察的现象用图画和语言描述其形态特征;3、知道利用太阳光和影子为人们的生活做一些有益的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尊重通过实验获得的科学证据;2、愿意合作与交流;3、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活动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影子形成的条件。

2.太阳位置变化与影子和气温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能提出探究太阳和影子关系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试验。

五、活动准备:(一)教师演示材料:教学课件、头饰(透明和不透明的懒洋洋)(二)学生实验材料:手电筒、圆柱、实验报告单等。

六、活动过程(一)动画演示激趣导入,1、谈话并提出要求师: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作为见面礼,我送给你们一段精彩的动画《狐狸和他的影子》,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师提问,带领生回顾知识:现在如果我我们面向早晨的太阳。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面向傍晚的太阳:前后左右叉分别是什么方向?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太阳有什么作用?
(生交流。)
师小结:利用太阳可以辨别方向。
(二)、太阳位置变化引起影子变化的情况
师提问:请同学们再回想一下,太阳早中晚的位置变化(指着黑板上太阳贴)会引起同物体的影子发生什么变化。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纸、粉笔、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学法指导
(1)、学生以实验小组的形式组织学习,约10个小组,每组4人左右,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
师生活动
复案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课件展示: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找找生活中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影子?
3、课件展示影子图片,提问:从图片中,你有什么问题?
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课题:影子)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观赏导入首先,利用三年级的学生对直观事物感兴趣这个特点播放视频激趣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再次感知影子的魅力。让学生进入探究和影子间关系的学习状态,同时从中培养学生对影子形成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有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新】青岛版(六三学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谁在水中溶解的多》附反思含板书

【新】青岛版(六三学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谁在水中溶解的多》附反思含板书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对溶解已 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与特点,并用科学词 汇进行描述。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需要教师 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 。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乐于运用多种物质探究它们分别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愿意了解溶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思考:溶解力受哪些因素影响? 3.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做白糖和食盐在水里溶解的对比实 验,看看谁在水里的溶解得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一杯水中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板书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 谁在水中溶解的多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让学生将继续探究同一杯水中食盐溶解的情况 ,以及进一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情况。通过实验,明白了水能够溶解的 物质的质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质量是不同的。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不同的物质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多少不同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青岛版科学三下知识点整理

青岛版科学三下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太阳与影子1.影子形成的两个条件是: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早晨和傍晚影子表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变化是:由长变短,再变长。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是:由西向东。

5.日晷是古人计时的一种仪器。

6.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组成。

7.日晷的晷面是倾斜的,晷针朝北。

晷针和晷面垂直。

8.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答: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的不同和长短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早、晚最长,中午最短;影子运动的方向与太阳运动的方向相反。

9.古人是怎样利用太阳计时的?答:日冕是古人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我们看到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在冕面上的冕针影子像现代钟表的指针一样慢慢移动,以此来显示时刻。

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1.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2.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

3.把同样多的粗盐和细盐同时放进等量等温的水里,细盐溶解得快。

4.食盐和小苏打相比较,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溶解得多一些。

5.像食盐,白砂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且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6.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沉淀、溶解、过滤、蒸发。

7.在水中,白糖会溶解,沙子不会溶解。

8.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內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9.洗衣服时,为什么常常先用温水冲泡洗衣粉?答:洗衣服时,用温水冲泡洗衣粉是为了加快洗衣粉的溶解。

10.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举例说明)答:磁铁可以分离木屑和铁屑。

蒸发能把糖从糖水中分离出来。

黄豆中混进了沙子,可以用筛子分离。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材料1.玻璃一般具有透明、易碎的特点2.不同的玻璃透明程度不一样。

3.不同的纸吸水能力不同,餐巾纸吸水能力最强。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1课影子影子的产生有两个条件: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我们可以通过玩手影游戏或者用手电筒照射竖起来的铅笔来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

光源的位置、照射方向以及遮挡物的形状等会影响物体影子的变化。

影子对我们生活有利的方面包括:知道时间(日晷)、皮影戏、手影、电影、乘凉等。

但也有不利的方面,比如晚上写字,手影子影响写字,医生做手术,手的影子影响手术。

因此需要使用无影灯。

第2课太阳和影子太阳与影子有密切的关系。

同一物体的影子不仅有长短的变化,还有方向的变化。

物体的影子从早晨到中午越来越短,而从中午到傍晚会越来越长,也就是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最长的时候是早上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同时,物体的影子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早晨太阳升起,我们面向太阳,前面是东方,影子在西方,傍晚太阳在西方,影子在东方。

第三课日晷日晷的特点是晷面倾斜,晷针朝北,晷针和晷面要垂直。

古人计时的工具有沙漏、日晷、水钟、圭表等。

用太阳计时的工具有日晷和圭表,用物质漏滴分量计时的工具有沙漏和水钟。

人们根据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发明了现代计时工具——钟表。

第四课怎样加快溶解像食盐、小苏打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

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研碎。

水不仅能溶解固体物质,还能溶解液体、气体物质。

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

让冰糖溶解最快的方法是:多种方法一起用。

第五课谁在水中溶解的多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不能无限溶解。

通过对50ml水加入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得出结论:在水温相同的情况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把它们分离分离豆子(大的)和小米(小的)可以使用筛子;分离木屑和铁屑可以使用磁铁;分离沙子和白糖可以通过溶解、过滤和蒸发的方法。

第七课玻璃玻璃一般具有易碎、透明的特点。

【科学】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太阳和影子》教案

【科学】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太阳和影子》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下1.2《太阳和影子》教案2. 科学探索探索活动一: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到操场上测量旗杆和足球架的影子,并完成记录表。

现在能说一说你们的观察和记录情况吗?”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交流归纳观察发现。

课前观察的校园内旗杆(足球架)在阳光下影子的方向与长度观察记录表。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观察记录表同学们能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吗?教师:前?后?这样说也可以。

能不能换个说法呢?教师:真好,你很会表达。

也就是说,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刚才大学生交流各组汇报。

生1:我们组发现,太阳向西移动,旗杆影子向东移动,足球架的影子也在向东移动。

生2:我们发现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反的。

生3:我们发现,太阳在旗杆的后边,影子在旗杆的前边。

生4:太阳在旗杆的南边,影子在旗杆的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测量数据,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通过数据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数据,得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数据:时间(每隔10分钟)太阳位置变化物体(旗杆)影子变化12:36 南偏西长度7.40米方向(位置)北偏东12:46 向西移长度7.55米方向(位置)向东移40 厘米12:56 继续向西移长度7.61米方向(位置)向东移53 厘米时间(每隔10分钟)太阳位置变化物体(足球架)影子变化12:40 南偏西长度 1.53米方向(位北偏东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的意识。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板书 1.2太阳和影子板书设计置)12:50 向西移长度 1.56米方向(位置)向东移10 厘米13:00 继续向西移长度 1.61米方向(位置)向东移11厘米一、赠送部分科学习题,用不到请删除1.“蜻蜓点水”实质上是雌蜻蜓在( )。

A. 供人欣赏B. 嬉戏C. 产卵【答案】C【解析】【解答】蜻蜓点水是为了产卵,C符合题意。

2024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三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2024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三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材料第5课玻璃一、填空题1.玻璃一般具有透明、易碎的特点。

透过玻璃窗享受阳光,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点。

2.玻璃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用小刀划玻璃后也没有留下划痕,说明玻璃的硬度大。

;用锤子敲,发现玻璃易碎;把玻璃放在书上,透过玻璃能看到书上的文字,说明玻璃是透明的。

3.不同的玻璃透明程度不相同。

厚度相同的玻璃中,平板玻璃的透明程度最高;磨砂玻璃、压花玻璃的透明度不高。

4.你知道有哪些不同种类的玻璃?平板玻璃、彩色玻璃、中空玻璃、钢化玻璃、磨砂玻璃、防弹玻璃、压花玻璃等。

银行选择防弹玻璃,临街住宅选择中空玻璃,卫生间门窗选择磨砂玻璃,科研机构研究室选择单向玻璃。

5.玻璃在生活中的用途:制成餐具、家具、灯泡、灯具、水杯、瓶子、玻璃窗、鱼缸、玻璃栈道、汽车挡风玻璃、实验仪器等。

6.生活中的透明材料除了玻璃还有哪些?透明胶带、透明塑料、水晶、亚克力板7.人们将普通玻璃利用特殊工艺制成了钢化玻璃,增加强度和安全性。

当钢化玻璃受外力破坏时,碎片呈蜂窝状的钝角小颗粒,不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钢化玻璃广泛的应用于家具家电、汽车、仪器仪表等的加工与制造。

8.透过玻璃窗上的玻璃我们可以看到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这说明玻璃具有透明的特点;小华不小心把玻璃杯从桌上碰了下去,杯子摔坏了,这说明玻璃具有易碎的特点。

二、判断题1.玻璃一般具有透明、易碎的特点。

(√)2.因为玻璃硬度大,所以不易变形。

(√)3.玻璃一定比塑料的透明度高。

(×)4.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既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点,又利用了玻璃硬度大的特点。

(√)5.只有玻璃和塑料两种材料是透明的。

(×)6.玻璃易碎,我们在使用玻璃容器时要轻拿轻放。

(√)三、选择题1.下列材料中,能用作镜片的是(C)。

A木材B陶瓷C玻璃D金属2.玻璃破碎后,(B)A有新物资玻璃碎片生成B没有新物质生成,玻璃碎片仍然是玻璃碎片C形成的碎片没有任何价值,不可利用回收D我们可以直接用手去清理3.下列玻璃中,(C)被打碎最不容易伤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混合与分离4.《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怎样加快溶解》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混合与分离》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寻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准备活动:教科书呈现了问题:“往汤里加食盐,人们往往会用勺子搅一搅,为什么这样做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搅拌与溶解的关系,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教科书还呈现了粗盐、细盐、冰糖等材料包,目的是让学生提前准备探究活动需要的材料。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测加快溶解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总结出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接着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来比一比,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探究所得,参与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目的是通过寻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实例及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快溶解方法的认识。

【学生分析】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有一些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用到过搅拌的方法。

学生对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平时喝白糖水,冲奶粉等都会用筷子搅一搅。

但学生对对比实验这一证明各种猜想的的探究方法比较陌生,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探究前需要先引领学生掌握对比实验这种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4.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同样大小的烧杯2个、热水、冷水、粗盐、细盐、玻璃棒、小锤、秒表等。

为每小组准备:同样大小的烧杯两个、冷水、粗盐、细盐、同样大小的冰糖两块、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1出示]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课题。

[PPT 3出示]课件展示用勺子搅拌的情景:妈妈往汤里加食盐,往往会用勺子搅一搅,为什么这样做呢?1.请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一)探究问题一:怎样使食盐在水中加快溶解?1.[PPT 4依次出示]看来,搅拌可能会加快食盐的溶解,那加快食盐的溶解,还有哪些方法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测的理由。

2.精心设计实验方案。

[PPT5出示]学生可能会想到搅拌、用热水、研成碎末等方法。

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学生集思广益,设计方案。

(1)[PPT 6出示]让各小组同学选择一种猜想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2)各小组同学和大家分享他们组的实验方案。

我们小组想用搅拌的方法。

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烧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两份完全一样的食盐放入两个烧杯里,在其中一个烧杯里搅拌,看看搅拌的烧杯中的食盐是否溶解得快。

你们同意我们的方案吗?大家相互补充。

刚才,我们在交流时,什么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PPT 7出示]师生总结。

师:经过大家共同讨论,这种方案设计的很周密。

哪个小组的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我们小组想用研成碎末的方法:我们用两份相同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粗盐,一份用小锤研碎,再把它们同时放入两杯同样多的冷水中,同时搅拌,看看哪杯先溶解。

[PPT 8出示]在这种方案中,什么条件不同,什么条件相同?师生总结。

[PPT 9出示]我们小组想用加热水的方法。

我们想在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倒上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分别放入颗粒大小一样,等量的食盐,同时放入,在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看看哪杯溶解得快。

师生总结这种方案什么条件不同,什么条件相同?师小结:像刚才我们设计的这三种实验方案,都只改变了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我们把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

[PPT 10出示]探究技能。

3.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1)[PPT 11出示]全班同学交流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2)[PPT 12出示]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师发实验记录单。

(3)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实验成果? [展台展示实验记录单](4)[PPT 13出示]全班总结:通过实验得出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二)探究问题二:比一比,看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1.[PPT 14出示]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怎样做,就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其中的一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也可能会想到用两种加快溶解的方法,还可能会想到综合应用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

及时将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2.师生共同制定比赛规则。

3. 计时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活动。

4.师生总结比赛情况。

让获胜的小组谈成功经验,做的慢的小组谈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教师最后总结。

三、拓展活动找一找人们在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PPT 15出示]课下,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实例,都采用了哪些加快溶解的方法,及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怎样加快溶解加热水搅拌溶解加快碾碎5.《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教材分析】《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混合与分离》单元的第二课时。

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常见的材料,学生对它们非常熟悉。

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食盐放入水中会溶解。

本课学生将继续探究同一杯水中食盐溶解的情况,以及进一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情况。

通过实验,明白了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质量是不同的。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课前思考溶解的相关知识,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知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

活动二: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通过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从而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继续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随着水温的增高,小苏打溶解的量会增多。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方法指导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对溶解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与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乐于运用多种物质探究它们分别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愿意了解溶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器材准备】教师准备:食盐、小苏打、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课件、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引发思考1.[PPT 3 出示]图片展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同时教师演示:取出一个盛有50毫升水的烧杯,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食盐会怎样?2.聚焦话题:如果继续加食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3.[PPT 4 出示]出示食盐图片和小苏打图片,指导学生准备食盐、小苏打等实验材料。

4.引出课题:关于溶解的秘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活动一: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1.[PPT 5 出示]小组讨论提示。

2.[PPT 6 出示]任务要求:先将食盐分成若干小份,每次加一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持续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也可以用小药勺取盐,用塑料尺子把勺子里的盐刮平,一平勺一平勺地加食盐,等第一平勺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平勺,持续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3.[PPT 7 出示]出示研究计划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按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及时评价学生,适时引导。

5.[PPT 8 出示]出示各组实验结果统计表,老师把各组数据输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二)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1.[PPT 9 出示]出示小组讨论要求:这个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2.[PPT 10 出示]师生共同得出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a.两杯水必须要一样多;b.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同样多;c.要同时用搅拌棒进行搅拌;d.要等加进去的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

e.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

3.[PPT 11 出示]出示称取同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的实验步骤:第一步,首先大家用镊子把游码移到最左边,我们称为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第二步,用镊子把游码的左边缘移到3克标度处;第三步,左边托盘放入适量的食盐,观察指针是否在正中央,如果指针偏左,那就说明左边重,要拿掉一些食盐;如果指针偏向右边,那就说明右边重,要再放入一些食盐,经过调整,直到指针指向正中央红色刻度线。

这样,我们就称量出了3克的食盐。

教师指导学生称取3克食盐和3克小苏打各8包。

4.[PPT 12 出示]出示实验计划(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汇报实验现象,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5. [PPT 13 出示]研究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三、创新实践,拓展延伸1.[PPT 14出示]提出活动指向: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明确:水温升高,小苏打溶解的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