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浙江大学专业排名
浙江大学专业排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推荐指数: 4.9293人推荐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推荐指数: 4.7205人推荐3、数学与应用数学推荐指数: 4.6170人推荐4、建筑学推荐指数: 4.5156人推荐5、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推荐指数: 4.5137人推荐6、金融学推荐指数: 4.7105人推荐7、自动化推荐指数: 4.887人推荐8、土木工程推荐指数: 4.885人推荐9、工科试验班推荐指数: 4.872人推荐10、信息与通信工程推荐指数: 4.772人推荐1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推荐指数: 4.856人推荐12、经济学类推荐指数: 4.650人推荐13、应用生物科学推荐指数: 4.449人推荐14、城乡规划推荐指数: 4.547人推荐15、信息工程推荐指数: 4.746人推荐16、机械电子工程推荐指数: 4.942人推荐17、电子科学与技术推荐指数: 4.742人推荐18、电子信息工程推荐指数: 4.739人推荐19、经济学推荐指数: 4.838人推荐20、心理学推荐指数: 4.736人推荐电气信息学科可谓是浙江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我国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信息工程等在全国均排名前三,每年都吸引了全国大量的优秀学子报考本学科。
数学几乎是浙江大学每年招收学生要求分数最高的专业了,因为近几年来社会对基础学科的人才的需求增大,所以数学的门槛越来越高。
管理学浙江大学的管理学院是全国创立最早的管理学院之一,也是目前国内高校管理学科中覆盖面最广的学院。
众所周知,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学校经常会邀请知名企业家来此进行讲座,这也是浙江大学管理学科的一个巨大优势。
而且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广泛交流活动,每年选送50多名本科生赴海外交流学习。
农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学方面浙大也有着雄厚的实力,浙江大学的农学在全国综合排名第四位,而茶学则排名第一,浙江大学的茶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十分有名气的,每年学校还会迎来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此学习中国的国粹。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2023全国电气专业大学排名
2023全国电气专业大学排名一本:1、清华大学:全国第1名。
2、西安交通大学:全国第2名。
3、浙江大学:全国第3名。
4、华中科技大学:全国并列第3名。
5、武汉大学:全国第5名。
6、华北电力大学:全国并列第5名。
7、天津大学:全国并列第5名。
8、重庆大学:全国并列第5名。
9、东北电力大学:全国并列第5名。
10、河北工业大学:全国并列第5名。
二本:第1名:山东理工大学第2名:南京工程学院第3名:天津科技大学第4名:集美大学第5名:河南理工大学第6名:青岛理工大学第7名:河南科技大学第8名:太原科技大学第9名:沈阳工程学院第10名:南昌航空大学第11名:河南师范大学第12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第13名:沈阳理工大学第14名:武汉轻工大学第15名:安徽农业大学第16名:郑州轻工业大学第17名:齐鲁工业大学第18名:华北理工大学第19名:河南工业大学第20名:长春工业大学专科:第1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第2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3名:开封大学第4名:天津市职业大学第5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第6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7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第8名: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9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第10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
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就业,可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也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
专业简介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气工程基础、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系统分析、电机设计、高低压电器、电机控制、智能化电器原理与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建筑供配电等。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电气工程学院是浙江大学中较为知名的学院之一,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卓越的教学研究实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电气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学院的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从而为自己的研究生选择提供参考。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之一。
该专业以培养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研究方向。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致力于电力系统的优化、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保护与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则关注于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电子器件与系统、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及控制等。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研究内容则涵盖高电压绝缘材料、高电压绝缘检测与诊断、高电压绝缘物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另一门重要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等。
在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致力于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研究。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方向研究内容包括纳米电子器件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
光电子技术方向则主要研究光电材料与器件、光通信与光电子器件等内容。
三、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核心专业之一。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理论、方法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系统控制与优化、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机器人与自动化等。
在系统控制与优化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系统建模与鲁棒控制、多变量控制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方向则关注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等内容。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专业排名_浙江省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
浙江大学专业排名_浙江省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有283人认为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错,推荐就读指数为4.9[满分5.0]。
下面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详细介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基本上有两条路线:第一类路线,纯技术路线。
第二类路线,由技术转型为管理。
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
就业要求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应该储备的知识。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共有204人认为浙江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错,推荐就读指数为4.7[满分5.0]。
下面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详细介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电气自动化在工厂里应用比较广泛。
最好的是电业局。
然后是设计院。
最艰苦的是工程局。
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共有165人认为浙江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错,推荐就读指数为4.6[满分5.0]。
下面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详细介绍:培养目标:数学与应用数学是一个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要到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与控制、研制开发、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以及电力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工作的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
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学生接受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研发及管理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设两个模块课程,学生可任选其一修读。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与应用等;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5、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方法、工程电磁场与波、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学、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器原理与应用模块1: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发电厂电气系统、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电力技术经济基础、电力信息技术模块2:电气装备CAD技术、电气装备建模与分析、机电运动控制系统、电气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驱动技术、自动控制元件教学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DSP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直流输电、电力系统运行于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Matlab与机电系统仿真、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控制、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原版外文教材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型课程:直流输电、直线电机理论与应用、电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讨论型课程:自动控制元件计划学制4年毕业最低学分160+4+5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辅修专业说明辅修专业:30学分,其中必修20.5学分标“**”号的课程,选修9.5学分,在标注“*”号和模块课程中选。
浙大电气复试科目
浙大电气复试科目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是国内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学府之一,其电气工程专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因此,能够被浙大电气复试录取,是许多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梦想。
浙大电气复试科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英语口语、专业课笔试和面试。
其中,英语口语和专业课笔试是初试的内容,而面试则是复试的重要环节。
英语口语是浙大电气复试的第一项科目,其主要考察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考官会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测试,包括自我介绍、英语口语对话、英语演讲等。
因此,学生需要在平时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以便在复试中表现出色。
专业课笔试是浙大电气复试的第二项科目,其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考官会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笔试,包括电路分析、电磁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等。
因此,学生需要在平时多加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以便在复试中取得好成绩。
面试是浙大电气复试的最后一项科目,其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考官会对学生进行面试,包括个人经历、专业兴趣、未来规划等。
因此,学生需要在平时多加思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在复试中表现出色。
浙大电气复试科目是一个全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学生需要在平时多加学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以便在复试中取得好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自动化专业原名电气自动化专业-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1、专业历史沿革(含专业开办时间、发展历史、历年本科招生规模(年代、专业名称、招生人数等)、名称变更等)自动化专业原名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1953年由王懋鋆教授负责筹建,1954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制4年),是我国最早创建该专业的5个高等学校之一,现为国家特色专业,也是浙江大学在自动化领域的第一个专业。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并适应当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本专业多次易名。
1958年改名为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1972年改名为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1977年改名为工业自动控制专业,1985年改名为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94年改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1999年改名为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覆盖了系统学科、自动化学科和电工学科,是我国从工业化跨入信息化社会的急需专业之一。
本专业的具体发展历史以及历年的招生规模见表1。
2、专业现任负责人介绍韦巍,教授颜钢锋,教授3、专业建设现状(1)专业设置的学科归属2006年教育部组建2006-2010年各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置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6个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其中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应了自动化(工科,专业代码080602)本科专业。
(2)专业的学科依托本专业依托“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系统分析与集成”浙江省重点学科,着重培养能在自动化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先进制造技术、系统工程等宽广领域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运行和管理的宽口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宽广基础理论,具有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显著特点。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一览
讲座,第一学年
至少 选一 模块 4学 分 至少 选一 模块 3学 分
第3学年春 第3学年夏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年夏 第3学年春 第3学年春 第4学年秋 第4学年秋 第4学年冬 第4学年冬 第4学年秋 第4学年秋
10190040 10190060 10190050
10191170 10190010
20110040 10191130 10190030 06191320 10191030 10191180
数值分析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 软件工程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微机接口技术 控制理论高级课程 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 DSP原理与应用 电子系统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高级课程 经济学原理 管理信息系统 电气装备建模与分析 电磁场数值计算 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 模糊数学 发电厂电气部分 电力技术经济基础 模糊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运筹学 信息系统工程
10191120 10191110 10191020
2 2--1 2--1 2--0 2 2.5--1 2 2 2--1 2--0 2
2 6 4 2 模块1、2 2.5 模块1、2 2.5 模块3、4 2 模块3 2 模块4 3 模块1 2 模块2 2 模块2 2.5 模块3、4 2 模块3 2 模块4
学分 冬 春
夏
备注
1.5 2.5 √ 3 1 1.5 1.5 4 1.5 1.5 4 0.5 2 1 3 1 3 1 2.5 3.5 20.5 √
1
23
第三学年
课程号 02110085 10 10120052 10120030 课 程 名 称 形势与政策 微机原理与应用* 控制理论*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电机学** 最低学分小计 周学时 0--1 2--1 2.5--1 2.5-1 4.5-1 秋 √ 2.5 3 3 5 10.5 3 学分 冬 春 √ 备注 夏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1年12月目录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2)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 (6)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9)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平台建设 (15)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18)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求是创新、整合培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以及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型、工程型、国际型、管理型”的卓越工程师。
(一)基本培养模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本科层次上主要以培养应用设计型工程师为主。
本科阶段通过组建应用设计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班,采取“3+1”本科应用设计型工程师培养模式,累计3年在校学习(含在校参加科研和工程训练),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以及做毕业设计,实行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指导模式,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的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联合指导。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评级排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评级排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目前在中国非常热门的工科专业之一。
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电力系统、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广泛用于电力、通信、制造、交通、医疗等各个行业领域。
以下是中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评级排名:1.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是中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顶级学府之一,拥有卓越的师资力量和领先的科研实力。
该校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毕业生就业率也相当高。
2.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以来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该校具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拥有国内外知名的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控制专家。
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科研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
3.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以来都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该校的电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就业机会。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该校的重点学科之一,学校设有相关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培养学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综合能力,毕业生往往受到各大企业的青睐。
5.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国内也有较高的声誉。
该校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很多人进入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6.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以来都在国内保持着领先地位。
该校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平台,拥有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毕业生通常能够在电力、通信、制造等行业找到满意的就业机会。
7.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
8.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教授:蒋静坪(博导),赵光宙(博导),朱善安(博导),颜钢锋(博导),韦巍(博导),叶旭东(博导),许力,汪雄海,颜文俊
副教授:蔡际令,高锋,诸葛振荣,孙志峰,姚维,
张森林,林峰,刘妹琴,孟睿,齐冬莲
高级工程师:高济平,高健,屈稳太
主干课程
高电压工程
指导教师
教授:
副教授:周浩、王玉芬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在原来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及应用硕士点和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博士点的基础上调整组建而成,是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该学科历史悠久,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学术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3人。其中45岁以下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具有高水平的从本科到博士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
"十五"期间,该学科将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关键理论问题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有:基于知识的规划系统、分布式智能系统以及CAD/CAM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非线性、混杂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的研究;模糊控制、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以及复杂连续生产过程的建模、控制与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图像远程传输、智能监控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包括综合布线、水、气、电集中抄表系统、消防、暖通系统;多电机协同工作的电力传动系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轧钢、印刷、装配车间物流等系统的位置、速度及其张力的协同控制。注重培养和建立一支过得硬的学术研究团队,使学科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迈向国际一流。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电路与系统学科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本学科紧紧围绕集成电路设计这一重点展开,学科的发展宗旨是研发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及其设计工具,并为我国正在起飞的集成电路产业培养急需的高级工程型研究人才。具体研发课题以七校联合国际SOC研究中心、浙江大学SOC交叉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为主进行。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机与电器学科简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教授,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徐德鸿教授,长江特聘教授盛况博士,求是特聘教授甘德强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叶旭东教授,还有智力引进院士马伟民教授、光彪教授和永谦教授彭方正博士(美国)、诸自强博士(英国)、刘大可博士(瑞典)、贺斌博士(美国)、李晓榕博士(美国)、瞿志华博士(美国)、潘志刚博士(美国)、吴青华博士(英国)。
现有教职工175名,其中教授43名(含博士生导师3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5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4人、讲师20人。
教学科研岗位人数1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0人,占75.0%。
历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计本科毕业生16238 名,授予硕士学位2283名,授予博士学位455名,出站博士后79名,毕业外国留学生91名。
在学院学习或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共17名。
目前在校本科生1326名,硕士研究生1204名(其中工程硕士研究生829名),博士研究生284名,在站博士后32名。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简称电气学院)由原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发展而来。
该系历史悠久,始建于1920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机系之一。
电气学院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设置有电机工程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应用电子学三个系和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三个系下属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学院所属专业学科主要领域涉及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共享)”、“电子科学与技术(共享)”三个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十个二级学科,其中九个博士点、十个硕士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一、专业简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气装备与控制。
世界电力技术的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电力行业由垄断走向竞争已成国际趋势,电力市场的运作涉及电气工程、信息、经济、管理等技术领域。
电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迫切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包括电力市场技术、电子商务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和应用研究广泛交叉的技术领域,是信息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主要领域之一。
电气装备与控制方向着眼培养机电一体化高级专业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电气装备与控制领域注入了勃勃生机。
目前我国生产的机电产品实现机电一体化的还极少,许多领域近于空白,诸如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以及大型成套生产加工设备等还多数依赖进口,电气装备与控制是为国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提供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主要领域之一。
我国加入WTO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本专业现有院士1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名、教授1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5名)、副教授17名,所在的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覆盖本专业。
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以及电力电子、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特点是强电
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知识。
在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本专业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专业核心课程,走进导师的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
本专业设有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继电保护、高压、电机及其控制、电气装备及其控制、数字信号处理器与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元件等实验室。
设有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电机及其控制、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四个研究所。
毕业生有广泛继续深造机会和广阔的就业去向,不仅在电力工业和电气产业有大量需求,还受到信息、电子、机械、运输、商检、外贸等行业及诸多高技术领域行业的欢迎。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课程。
高年级根据社会需求,分设电气装备的控制与设计分析、发电厂和电力系统的电气设计与运行等方面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
二、导师信息及研究方向
黄进,男,招生专业:电机与电器;研究方向:电气装备的计算机控制,电机控制与电气传动,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为研究生新开设并主讲课程两门。
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1名。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同事一道,成功地将传统的电机制造专业改造成电机及其控制专业。
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90年以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近10项。
科研成果1项获国家教委科
技进步三等奖,所研制的测试装置为十余家企业所采用。
出版专著1本,获得专利1项,发表论文近50篇。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大电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韩祯祥,男,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招生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建模及分析/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从事电力系统建模和分析的研究,以及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研究。
于1997年为因"交直流电力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8年在"电力系统中的人工智能研究"中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
现任职浙江省电力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如集人。
贺益康,男,所在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招生专业:电机与电器;研究方向:电机及其控制/交流调速/电力电子技术。
主要从事电机控制、交流调速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内的科研工作,负责和承担过的重大课题有:"晶闸管无换向器电机(交-直-交系统),1978年获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流励磁发电机输出电力谐波抑制"、"异步电机标量解耦控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异步电机转短直接控制"、"交流励磁电机输出电力谐波抑制技术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刷双馈异、同步通用交流电机研究"、浙江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基金重大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关键新技术研究"等纵向及横向课题近20项。
有专著2本,全国统编教材2本,高校教材1本,发表论文40余篇。
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电工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电力评审组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动机分专委会委员,《电工技术学报》、《电工技术杂志》、《机电工程》编委,IEEE高级会员,IEEE北京分会IAS支会副主席。
三、参考书目
电机与电器初试参考书:电路:《电路原理》范承志、孙盾、童梅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电路原理》第2版,周庭阳、江维澄编,浙大出版社,1997。
复试参考书:电机学:《电机学》王毓东主编,浙大出版社,1990。
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贺益康、潘再平编,科学出版社,2004。
电机控制:《电机控制》第2版,许大中、贺益康编,浙大出版社,20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初试参考书:电路(同上)
复试参考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第3版1~5章,韩祯祥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5-6章,陈珩,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发电厂电气部分:《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三版,熊信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原理》修订版,夏德钤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原理及其应用初试参考书:电路:《电路原理》范承志、孙盾、童梅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电路原理》第2版,周庭阳、江维澄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复试参考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徐德鸿、马皓、汪槱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微机原理及其应用:《单片机基础》(修订本),李广弟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初试参考书:电路(同上)
复试参考书:电子技术基础(模拟和数字):《集成电子技术基础教程》
郑家龙等编,高教出版社,2002;
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峰编,科学出版社,2003。
电力工程管理与信息化参考书目: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第3版1~5章,韩祯祥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5-6章,陈珩,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发电厂电气部分:《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三版,熊信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原理》修订版,夏德钤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