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第三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僖 公四年》)——共,后来写作“供 ”,供 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 年》)——说,后来写作“悦”,高兴。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四》)——责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 1.词义引申以后,同一个字形表示的义项 众多,为区别词义而另造新字,分担原 字的部分意义。
• 2.由于字形的假借,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 字,为使假借义与本义能区分开来而另 造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 这些后起的新字和原字就构成古今 字的关系。古字表示的意义多,今字只 是表示古字的部分意义。字形上,多数 古字与今字形体中有相同成分。
(三)今字产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 采—彩 賈—價 辟—避、僻、譬、闢、嬖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 一、古今字 • (一)定义 •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
同一读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 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 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 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 例: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 传·隐公元年》)——大,后来写作“太”。
同一组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 替代,而今字却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 替代古字。
三、通假字
• (一)定义
•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某个字本有专字, 可古人书写时没有使用这个专字而是借 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现 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字是本字,用 来代替本字的字是通假字,也称为借字。
• 例:
再如:“游”和“遊”。“遊”的本义是关于 行走的,“游”的本义是关于水的。关于行走 的都可写作“游”,但关于水的却不能用 “遊”。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 通假 字 异体字  繁简字

(五)造字假借的作用
一是弥补了象形字 无法构造的缺点 二是节省 了造字 的数量 缺点是: 仍未摆脱表意文字 的局限 汉字系统的形音义 造成了混乱
(六)用字假借
用字假借:是汉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假借情况。 原因:一是用了别字: 如:甚矣,汝之不 甚矣, 二是: 从习惯,省事:
旦日,不可不蚤 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 来谢项王。“早”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孤不度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大义于天下。“於”
(一)
古今字的形體
古字加形符 其萁;采(才采);員圓; 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县悬;孰熟;属嘱;反返; 改變形符 采採;說悅;赴訃;斂殮; 沒殁;振賑;張脹; 略加变形 母毋;不丕;大太;閒間; 陈阵 形体无关,通假字造成的: 形体无关 亡无;伯霸;辠罪
(二)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和通假字
1、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上古文字量少,一个字可能负担 许多词义,为了加以区别,就对 某个词义另造一个新字,于是就 形成了古今字。所以,古今又叫 区别字。例如: 上古没有“悦”这个字,表示这 个概念经常都是用“说”,但是, “说”的义项和用法很多,于是 就造后起字“悦”来表示高兴这 个概念。又如: “尝”(从旨尚声)的本义就是 表示“口味之也”,但因为“尝” 经常用来表示“何尝”、“未尝” 等概念,因此人们给“尝”加一 个意符“口”构成一个后起字 “嚐”表示“嚐滋味”的概念。 2.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 掌握古书的词义; (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 要后古薄今,也不要是古非今。 3、 古今字和通假字 中学教学并不区分,古今字和通 假字,只是笼统的称为通假。大 学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才提 出这一问题。
(二)、异体字的类别:
1、造字方法不同造成的 异体字 野:(形声) 埜 (会意) 岩:(会意) 巖 (形声) 灾: (会意) 烖 (形声) 泪涙- 岳嶽- 膻羶shan絷zhi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文字学:15 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文字学:15 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2)a《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 喻。” b 《戰國策·齊策四》:“請以市諭:市, 朝則滿,夕則虛。”
後來,曉諭用“諭”,比喻用“喻”,不可 相混。
份-彬
▪ 《說文·人部》:“份,文質備也……《論 語》曰:‘文質份份。’彬,古文份。”
▪ 後世分化,“彬”表本義,而“份”改讀 fen,用作量詞。
借字與本字在語音上的聯繫
1.同音通假,即借字與本字在古代聲母 和韻母都相同(聲調可以不同)而通假。
▪ (1)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 是。
▪ ——政—征(古音同屬章母耕部) ▪ (2)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 ——蚤—早(古音同屬精母幽部) ▪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畔—叛(古音同屬並母元部)

兇猛的鳥

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刻、畫

草木衰落

返回本章目錄
通假字
▪ “通假”指的是古書中出現的字形臨時借 用現象。可以借用的原因是二字的讀音相 同或相近。由於古今讀音已經發生巨大變 化,判斷通假,需要對古代音韻有一定的 了解。
▪ 兩個字如果是通假的關係,其字形直接記 錄該意義的字稱為“本字”,字形與記錄 的意義無關,僅與本字是同音關係者,稱 為“借字”。本字和借字是共時的關係。
▪ 晉 潘嶽《夏侯常侍誄》:“內贊兩宮, 外宰黎烝。”
(4)置—寘
zhì
置 放寘 置
置≠寘
返回本章目錄
▪ (5)雕、鵰、凋、琱、彫
《呂氏春秋·辨土》:“寒則雕,熱則脩。” (脩:乾枯)
《戰國策·秦策三》:“天下有明主,則諸 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爲其凋榮也。” ——凋零;凋謝
▪ 雕:
▪ 同“ 鵰 ”。 ▪ 治玉。後亦寫作“琱”。 ▪ 泛指雕刻、雕琢。後亦寫作“彫”。 ▪ 泛指修飾。 ▪ 浮華,虛誇。參見“ 雕俗 ”。 ▪ 凋零;凋謝。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共13张PPT)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共13张PPT)
步耳,是亦走也。’”
第六页,共13页。
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诗经·豳 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由,本义是“从”,借作“犹”(犹如,如同)。《孟子·梁惠王上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驩,本义是“马名”,常借作“欢”。《左传·昭公四年》:“寡 人(guǎrén)愿结驩于二三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信,本义是“诚也”,借作“伸”。《周易·系辞下》:“尺蠖之 屈,以求信也。” 时,本义是“四时也”(即一年四季的“季”),借作“是”(这些)。 《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靡,本义是“倒下”,借作“无”。《诗经·大雅·荡》:“靡不有 初,鲜克有终。”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
如:饋-餽直、昵,-暱本、棹义-櫂是、“猿曲-猨”、的裤-反袴、面掩-,揜借作“特”(表“仅只”之义)。《孟子·梁惠王 4壶、,谁本习义计是上会器,物》能之为名:文(如收““责水‘…于壶薛”…),乎以借?作五“瓠”十(葫芦步)。笑百步,则何如(hérú)?’曰:‘不可。直不百
》)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
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4.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古今(ɡǔ jīn)字
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 ;产生在前的那个字,叫古字,产生在后的那个字则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通论6.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论6.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形體關係c:
有些古今字之間沒有形體上的聯繫,這類字早
期是假借(通假)字,後來借字取代本字。我 們簡稱為(4)“無關假借”。 例如:亡亡——無。 甲骨卜辭中,亡—“沒有或亡失”,無—“舞蹈 (主要目的是求雨)”。 從西周金文起,“有無”的“無”既用“亡”, 又用“無”。 先秦傳世古籍中,“無”的用例超過“亡”; 以後就基本上用“無”了。
3.州 —洲 《詩經· 周南·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水中可居者曰洲。” 《爾雅· 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郝懿行義疏:“《說文》作州。” 《字彙· 水部》:“洲,本作州,後人加水以別州縣之字也。” 《說文· 川部》:“州,水中可居曰州。”桂馥義證引李巡云:“四方皆有水,中 央獨可居。”《漢書· 地理志下》:“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 里。” 4.厭—饜 《左傳· 隱公元年》:“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 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 《說文· 厂部》:“厭,笮也。”段注:“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顯 然與上文之“厭”義異。 《說文· 甘部》:“猒,飽也。”段注:“淺人多改猒為厭,厭專行而猒廢矣。 猒與厭音同而義異。《雒誥》:‘萬年猒于乃德。’此古字當存者也。按: 飽足則人意倦矣,故引伸為猒倦、猒憎。《釋詁》曰:‘豫,射,厭也。’ 是也。……猒、厭古今字,猒、饜正俗字。” 朱駿聲通訓定聲:“厭……假借為猒。《書· 洛誥》:„萬年厭于乃德。’馬 注:„飫也。’《禮記· 曾子問》:„攝主不厭祭。’注:„厭,厭飫神也。’……《晉 語》:„屬厭而已。’注:‘飽也。’‘民志無厭。’注:‘極從禽獸而無 厭。’釋文:„止也。’《漢書· 王莽傳》:„莽厭眾意而出之。’注:‘滿也。’ 《周勃傳》:‘處尊位以厭之。’按:猶窮極也……《孟子》:‘我學不 厭。’《論衡· 知實》作‘饜’。” 5.身 —娠 《說文· 身部》:“身,躳也,象人之身。”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栔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书用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
古今字
• 在某一种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就被称为古今字。 • 古今字是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术语。最早出现于 东汉郑玄的《礼记注》中,《礼记〃曲礼下》: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 人。郑注:余、予,古今字。 • 段玉裁说:“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
繁体字简化的途径
• 采用古字,废除后起区别字。 • 如布,人+布,舍,舍;胡,鬍;无-無、 云(说)-雲(天上聚集的水汽)、礼(春 秋六国文字中就已出现)-禮、气-氣、从從、长(汉代章草中就已出现)-長;迁 (宋代已出现)-遷;过(源于汉代草书)過
• 同音代替。 • 余,余,谷,穀,發,髮;后(君主、帝 王)-後(走在后面)、姜-薑、谷(两山之 间的夹道)-榖(庄稼和粮食的总称)幾-几 闆-板
简化字总表
• 1986年,国家语委颁布《简化字总表》,是使用简化字的 规范性文件。 • 《简化字总表》分三个表。第一表收的是350个不作简化 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共收可以作为简化偏旁用的简化 字132个和简化偏旁14个。第三表共收应用第二表所列简 化字和简化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1753个。 • 总计2235个简化字,一共简化了2261个汉字。 • A表从拼音查汉字,B表从简体查繁体,C表从繁体查简体。 • /bowuguan/jianhuazi.htm
汉字拼音化和汉字简化运动
• 早在五四时期,一批知识分子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汉字 的落后,提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 1951年毛主席指示,汉字的拼音化工作很複杂,在实现 拼音化以前,必须先简化汉字。 • 简化汉字的运动有过火的趋向。1977年,国家语委公布 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总字数为853个。 采用了社会上流行的过于简化的字形,造成了识别的困 难。因此86年被废除。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
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在汉字发展过程中,
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
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
叙述。
古今字
上古时代,由于词义引申、文字假借(按:此
指本无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假借——即通假
不包括在内)等原因,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
二、改:即把繁体字某些写法繁难的部分改写
成简单的。例如:
鄧—邓 憐—怜 鶱—骞 饑—饥 績—绩
三、代:即用笔画少的同音字替代笔画多的字。
例如:
醜—丑 後—后 穀—谷 萬—万 繫—系
四、草:即把草书字楷化。例如:
會—会 書—书 韋—韦 當—当 東—东
五、古:即沿用古代就有的简化字。
简体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最早可追述到甲骨文
莫→暮
孰→熟
2、分化字表示引申义
取→娶
解→懈
秉→棅
景→影
奉→俸
竟→境
反→返
坐→座
3、分化字表示假借义
师→狮
戚→戚
栗→栗
牟→眸
二、以古字为基础,增加有表音作用的声符。
食→饲 自→鼻
晶→曐(星)
三、改换古字的形符
说→悦 赴→讣 错→措
振→赈
四、改换古字的声符
邪→耶 谯→诮
撝→挥
圜→圆
五、完全改换字形
字。
②今字记录本义,古字记录假借义。例如“莫”
与“暮”,“莫”( )本义为“日落”,如《
尚书·洪范》:“星辰莫同。”假借为否定性无
定代词,如《墨子·公输》:“莫能守。”后来
为本义另造“暮”字。
今字产生的方式
一、以古字为基础,增加有表意作用的形符。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禮,《说文》:“ , 履也。所以事神致 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古文 禮。 ”
棄,《说文》:“ 棄。”
,捐也。 ,古文
3、历代的俗字
繼继 蠶蚕 遷迁 陽阳 燈灯 憐怜
4、草书楷化 車车 門门 韋韦 當当 堯 尧 爲为 會会 盡尽 頭头 應应 樂乐 歸 归 書书
5、简省构件 鑿凿 習习 廣广 飛飞 點
“修”本义为“修饰”,引申为“修治”、 “修理”、“修长”等义。
“脩”,《说文》:“脩, 脯也。从肉攸聲。 息流切 ”本义为干肉,由于与“修”同音, 可以假借为“修”,表示“修饰”、“修 治”、“修长”等义,所以可以说在以上意 义上,“修”、“脩”相通,但“干肉”义, 决不能用“修”。
3、有些字的通用是有条件的,更不能认为是 异体字。如“亡”和“无”、“沽”和 “酤”。
二字古音也不相同。“置”读陟吏切 ,上古 音
属于端母职部。“寘”读支義切 ,上古音属 于章母支部。
“寔”,《说文》:“寔, 止也。从宀是聲。 常隻切 。”
“實”,《说文》:“實,富也。从宀从貫。 貫,貨貝也。神質切 。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宀部》:“寔,假借 又为實。”
2、有些字,它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有相通 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也不能把它们看做异
7、另造形声字 護护 療疗 價价 蝦虾 廳厅 讓让 鑰钥 鐵
铁 儀仪 擁拥 躍跃
8、另造会意字: 塵尘 陰阴
9、同音代替,有一对一的,有一对多的。 幾几 鬥斗 穀谷 麵面 鬱郁( 《说文》:右
扶風郁夷也。从邑有聲 ) 薑姜 裏里 征 徽 幹乾干 隻祗只 臺檯颱台 後后 醜丑 僕 仆 (说文:仆,顿也。)
舍—捨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 义专门造的A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

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显得没诚意,不礼貌。

显然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

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那时“早”字还没出现,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又《隐公三年》:“早死”;《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为“早”的例子多得很:《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畔与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②同源分化
词义的不断发展,使词由单义变成多义。其中有的词义为适应交际的需要独立成词。为了相互区别,需要把它从原字母体中分化出来,造个分化字。这样原字与分化字便成为古今字。
如“反”字在先秦有多种意义:翻转,反叛,违反,返回。到汉代,人们将“返回”意义从“反”字所表示的诸多意义中分化出来,加“辵”旁,写成“返”,其余意义都没有另外造字,于是“反”与“返”在“返回”意义上成为一对古今
(2)同音替代字
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样,它既承担自己原先的字义,同时又表示与之对应的繁体字的字义。阅读时,需要辨认它所表示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例如:“後”简化为“后”,是借用了原有的“后”字。“后”字的意思为君主,也表示君主的妻子。这样,简化字“后”字就兼有“後”(先后)和“后”(君主、王后)两个字的功能。在阅读时需要辨析。如《史记·孝景本纪》:“孝文(汉文帝)在代(地名)时,前后有三男。”“前后”指皇帝的前妻,即前妻生有三个儿子,而不是前前后后共生了三个儿子的意思。
又如:迹,从辵,亦声;蹟,从足,责声。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以上为声符和形符都有所变换的异体字。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如:和——咊;群——羣;鞍——鞌;雜——襍
3、异体字的辨识
①要有时间观念
②有些字不要误认为是异体字
三、繁简字
1、简体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 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3月文化部、文改会《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又作了一些补充规定和局部调整)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点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1964年5月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338个(其中包括偏旁类推的字)。是现在所用的规范字。

古籍中的特殊用字

古籍中的特殊用字

础——礎
92
58
6.改换简易形旁 猫——貓 狸——貍 粘——黏 肮——骯
92
59
7.同时改换简易形旁和声旁 响——響 护——護 惊——驚 8.新造会意字 尘——塵 双——雙 体——體
92
60
9.合并同音字。 (1)后——后後 (2)干——干乾幹 干:盾牌、干支。 乾: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幹:指器物、事物的主干。
练习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公赐之食。食舍肉。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 人是征。 5.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 1. 2. 3. 4.
92
30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10.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6. 7. 8. 9.
A.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离而纵横。(汉


司马相如《长门赋》)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蝶恋花》词) (2)迹——跡 A.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 子· 天运》) B.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史 记· 周本纪)
35
92
(二)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1.造字方法不同
92 47
三、繁简字
92
48
主要內容
1. 繁简字的概念 2. 繁简字之间的关系 3. 关于繁简字的几个问题
92
49
(一)繁简字的概念
繁简字是指一个字的笔画繁简不同的 两种写法,笔画多的叫繁体,笔画少 的叫简体。
92
50
字形繁简自古有之
弃——棄

第三节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三节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臭→嗅: 《荀子》:“彼臭之而无嗛(qiè
动词,古通“慊”,满足;快意, 引申为:舒服。)于鼻。”
然→燃: 《三国志· 刘馥传》:“夜然脂照城外。”
2、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 取→娶
《诗· 齐风· 南山》:“取妻如之何?”
解→懈 :
《说文· 角部》:“判也。从刀判牛角。” 《礼记· 杂记》:“三日不解。”注:“倦也。”
二、简化字简化途径
(5)保留特征或轮廓
把繁体字笔画复杂的部分去掉,只留下表 示这个字的特征或轮廓,使笔画减少。
比如,飛—飞 奪--夺聲——声
二、简化字简化途径
(6)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在原来造字法的基础上,重新调整笔画或 者部件,构成新的形声字或者会意字。
比如響--响(形声)滅--灭(会意)寳—宝 (会意)
6、繁简字的差异:
禮-礼;曐-星;雧-集
7、封建皇帝对文字的直接干预
罪-辠;照-曌 《汉书· 淮南厉王刘长传》:“追念辠过,恐 惧,伏地待诛不敢起。”
三、非异体字 1、意义部分同,读音今同古异:
置-寘;寔-實;仇-雠
2、意义广狭不同,或通或不通,自古同音:
沽-酤;修-脩;雕-彫-凋
3、偶尔通用:
(一)
一、定义
假借字
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1、本字和假借字必须是音同或音近,才能 产生通假。 2、即使两个字音同或者音近,如果没有例 子,也不一定就能通假。
二、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莫、然、其、乎、午 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 莫 昏暮( → 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 ) 繁简字
一、定义 繁体字与简化字之间的差异,就在于 字形笔画多少的不同,它们的读音、 意义完全相同,且在任何情况下可 以互换的。所以,就这意义上来说, 简字也是异体字。

5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5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3.古字仍为本义所用,另为引申义造新字。如:
保(《说文解字》:“保,养也。”《国语·周 语》:“以保于百姓者也。”引申为城堡。《礼 记·月令》:“四鄙入保。”)——堡、田——佃、 战——颤。
4.古字仍为本义所用,另为假借义造新字。如: 平——评、为——伪。
5.古义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其字形为一义继
通假字也不同于古今字。古字和今字大多在意义 和形体上有一字联系,而通假字和本字大多在意 义和形体上没有关系。有的假借字,后来为它的 假借义造了区别字,如“辟”,本义是法,假借 为本无其字的“避”、“僻”,后来人们为这两 个假借义造了新字,当今字“避”、“僻”产生 以后,人们仍习惯使用古字“辟”来表示“避”、 “僻”的意义,对此,不能说“辟”是“避”、 “僻”的通假字,它们仍是古今字的关系。当然, 对於古汉语的初学者来说,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 某些理论概念,对一些问题文字学家们也有不同 意见。但是对於一些基本的概念,我们应当明确, 这对于正确识别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语言文字现 象,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承,为另一义另造新字。如:祝——咒、受—— 授。
(二)借用另一现成的字表示今字:溺(溺水, 本为水名)——弱、何——荷、能——熊;伯— —霸(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閒(本义为缝 隙)——閑(本义为栅栏);女(借女为代 词)——汝、易——锡(赐是汉代以后造出的分 化字。)
对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
6.符号替换。如: 歡—欢 難—难 鄧—邓 對—对
戲—戏 雞—鸡 趙—赵 风—風 聶—聂 這—这 劉—刘 鳳—凤 7.形声新造。如: 戰—站 態—态 認—认 竄—窜 遠—远 礎—础 8.会意新造。如: 滅—灭 寶—宝 標—标 塵—尘
細雨蒙蒙(濛濛)没有水,开(開)门关(關) 门不見門;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6文字第五章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分化字表示本義。 它→蛇 孚→孵 韋→圍 然→燃 止→趾 州→洲 原→源 縣→懸 正→征 云—雲 其—箕 草—皁 居—踞 匡—筐 孰—熟
莫→暮 北→背 禽→擒 爰—援 哥—歌
暴→曝 益→溢 丞→拯 或—國 柬—揀
第二,分化字表示引申義。 取→娶 解→懈 秉→棅 景→影 府—腑 奉→俸 竟→境 反→返 坐→座 慈→礠(磁)
带之。”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始然。”

①食物熟 ②疑问代词
熟 《左传·宣公二年》:
“宰夫胹熊蹯不孰。”

①士兵
《赤壁之战》:“五
②突然、一下子 猝 万兵难卒合。”
今字産生的方式
(1)以古字爲基礎,增加有表意作用的形符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避 《说文·辟部》:“法也。”
《诗·小雅·雨无止》:“辟言不信。”
属→嘱
《说文·尾部》:“连也。” 《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
写出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今字 (1)其北陵,文王之辟风雨也。(《觳之战》) (2)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 (3)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礼记·中
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
取→娶
《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
解→懈
《说文·角部》:“判也。从刀判牛角。” 《礼记·杂记》:“三日不解。”注:“倦也。”
竟→境
《说文·音部》:“乐曲尽为竟。”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避 箕
其他字例:
何——荷 要——腰 孰——熟 卒——猝 免——娩 直——值 申——伸 尝——嚐 孙——逊 县——悬 责——债
戚——慼 采——彩 顷——倾 曾——增 解——懈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2、构字部件不同
变换形符: 睹-覩;猪-豬;歌-謌;裸-躶;暖-煖
庸》)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晋灵公不君》)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2、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
语〉十则》 4、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5、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6、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7、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
含义 用字的假借 古音通假 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古人的错字 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本无其字的假借: 莫、然、其
代词: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 莫
昏暮( → 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燃烧 然
指示代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身—娠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州→洲
《说文》:“水中可居为州。”
队→坠
《左传》:“公惧,队于车。”
衰→蓑
《说文·衣部》:“草雨衣。”
《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或负其糇。”
糇,hóu,干粮
臭→嗅 《荀子》:“彼臭之而无嗛xián于鼻。”
然→燃 《三国志·刘馥传》:“夜然脂照城外。”
“伸”-“信” “疲”-“罷” “屎”-“矢” “叛”-“畔”
“修”-“脩” “飞”-“蜚” “尿”-“溺” “拒”-“距”
异体字
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 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 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的关 系。
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概括: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用字求新求奇的心 理;用字追求简便的心理;古代无严格的正字法。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 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 “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 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 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 “暮”是今字。
莫 本义
昏暮、日暮
新的
否定性无定代词,
义项
没有谁,没有什么
具体而言:
一是使用汉字的人多、地广,时间长,不同时间、 不同空间给同一个词造字,字形歧义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给某个词造字时,由于人们的构思不同,所采 取的造字方法不同,或所用素材不同,或造字部件 位置配备不类别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泪-涙;嵩-崧; 野-埜;凭-慿
畚箕 其
代词、语气词
本有其字的通假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
《史记·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 子,立,不幸早死。”
《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论语·乡党》:“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 不拜。”
《郑伯克段于鄢》:“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曲礼》:“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在原字的基础上 造新字分担义项
暮 (今字)
莫 (古字)
在昏暮 日暮的 义项上
避 躲開,避免。 姜氏欲之, 焉辟害? 《左傳·隱公元年》

僻 邪僻,偏僻。 秦國辟遠。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比如,打比方。
譬 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景之枉也。《荀子·王霸》
义项 高处坠落
娶妻
躲避 畚箕
古字 队

辟 其
今字 坠
第三,分化字表示假借義。
師→獅 戚→慼 栗→慄 牟→眸
(2)以古字爲基礎,增加有表音作用的聲符 食→ 飼 自→鼻 晶→曐(星)
(3)改換古字的形符 説—悦 赴—訃 錯—措 徇—殉 振—賑 唱—倡 斂—殮 徹—轍 隔—膈 張—脹 (4)改換古字的聲符 邪—耶 譙—誚 蕃—藩 撝—揮 憯—慘 圜—圓
(5)完全改換字形 戰—顫 伯—霸 鄦—許 要—邀 (6)對古字略有增損 陳—陣 大—太 不—丕 母—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