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合集下载

第6课《我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6课《我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我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我看》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6 课的内容,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的价值”,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现代诗歌,这首诗歌的主题是生命和爱情,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情感,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由于其主题和语言的深刻性,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和探究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了解穆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欣赏诗歌中所表达的生命和爱情的主题,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生命和爱情的美好。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我”的形象和情感,以及“我看”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2.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主题,让学生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4. 欣赏法:通过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季节?”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四季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看》。

2.作者简介:介绍穆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穆旦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穆旦(1918 年—1977 年),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涵盖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册教材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或文体展开,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训练、口语交际等多个方面。

教材选文经典,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基础知识。

(2)能够准确理解并分析现代文和古诗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3)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各类作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模拟、主题探究、跨学科融合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诗歌鉴赏周次:第1-2周内容:选取教材中的几首经典诗歌,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把握、语言品味等。

活动: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

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一)周次:第3-4周内容:学习本单元中的现代文阅读文章,掌握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写作特点;布置阅读笔记或读后感作业。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一)周次:第5-9周(含半期复习)内容:学习本单元中的古诗文作品,包括古诗词和文言文。

注重诗词的诵读、理解和鉴赏;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文意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的第八课,篇幅共计342字。

该文是一篇短文,以信函的形式呈现,作者是英军将领之一,致信巴特勒上尉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见闻进行了叙述。

文章简短,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既展现出了作者对中国古城的深厚感情,又表达出了英法联军的侵略性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理解短文的主题、要点和基本意思。

(2)能够理解短文所表述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能够根据短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听取和讨论短文的内容,并有所感悟。

(2)能够借助多种方式,如问答、组内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并达到理解的目的。

(3)能够理性思考,从短文中感知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教育学生关爱和珍惜和平。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

(3)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并反思和平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1)理解短文的主题、要点和基本意思。

(2)理解短文所表述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四、教学难点(1)理解短文的深层含义,即通过短文理解战争对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2)引导学生思考、反思,让学生积极向和平和文明发展方向转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战争,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培养出学生关爱和平、珍惜和平的情感,间接引出本文内容。

2.朗读篇章(5分钟)请学生朗读短文内容,并注重语调、语速和语感。

3.短文解读(20分钟)(1)理解短文内容。

请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段理解短文。

1)第一段:I have just arrived back in Hong Kong.2)第二段:I am sorry to report that Peking has been taken byour forces. The walls were breached on the 13th of August and we took the city the next day.3)第三段: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the city i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ancient in the world.4)第四段:Everywhere one sees evidences of the past. The Imperial Palace is,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5)第五段:It is a pity, however, that our efforts to controllooting have not been entirely successful.6)第六段:I wish you could see the city. It is truly beautiful.(2)词语解读请学生配合语境,解读“taken”、“ancient”、“evidences”等生词和短语。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论教养》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论教养》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论教养》课堂笔记2021年第一学期初中九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课程名称:论教养教师:XXX时间:2021.xx.xx本课是中学九年级语文的课程——《论教养》。

教材选自《荀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教养。

下面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及笔记。

一、教材简介本课教材选自《荀子·劝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概述文章一开始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但由于种种社会因素,会导致人的善性受到摧残,因此需要通过教养来修复其善性。

(2)爱憎篇湿衣服之外,德行也可以感染他人,因此在教养中要注意自身言行。

(3)讲学篇讲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和因材施教。

(4)劝学篇这部分主要围绕如何教育优秀人才展开。

二、教养的重要性教养是修复人的本善,促使人全面成长的过程。

在本课中,荀子提出了多个例证来说明教养的重要性。

在爱憎篇中,我们了解到自身的德行对别人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孩子。

因此,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应自觉扮演好榜样的角色,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否则,即使是好的教育规划,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在讲学篇中,我们了解到讲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但是,教养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应把握好每个人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教育和引导。

在劝学篇中,我们了解到家庭和学校都可以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

而教养优秀人才需要有真正的行动力,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找准每个孩子的特长,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持。

这样,才能逐渐培养成为社会中的有用之材。

三、如何进行教养(1)以身作则父母或者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好自己的榜样。

特别注意,言行一致,使孩子在与人相处时,懂得如何处事,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言行一致。

在教育过程中,要选择好心理疏导和引导,使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塑造自己的优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

双线组元
自主学习
► 加大“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区分度 ► 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
► ► 预习 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等,激发阅读兴趣。 布置资料搜集的工作,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 提示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提示文章的特点,内容理解的要点、难点。
• ► ► 练习 思考探究 积累拓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思考作品主题,探究疑难问题。 创新,避免题型单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 旁批 提示要点、难点。
► 专门的“活动探究”单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活动探究单元
八上 八下 九上 九下
专题 新闻 演讲 诗歌 戏剧
任务一 新闻阅读 学习演讲词 自主欣赏 阅读与思考
任务二 新闻采访 撰写演讲稿 自由朗诵 准备与排练
任务三 新闻写作 举办演讲比赛 尝试创作 演出与评议
第一单元 自然之音 现代诗歌
册次 七上 七下 八下 九上
九下
课文 《天上的街市》 《太阳船》 《黄河颂》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回延安》
诗歌“活动•探究”
第一单元
教学要求
目标
想象与联想
抒情方式,学做批注 哲理意蕴 比较阅读
一般阅读策略
抒情的表达方式 信天游的地方形式 作者的情感
把握诗歌的意蕴
4. 陌生化。能够捕捉到表达自己情绪的独特意象。独特意象不一定是指不 常见的,诗人借助于一些手法,如修辞,如动词的精选,如陌生化的组合等, 借助于这些特殊手法,使诗歌呈现出巨大的张力。
学习:朗诵,联想想象等。 “泡”
第二单元 精神家园 议论性文章
敬业与乐业
就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致巴特勒 上尉的信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课《敬业与乐业》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课《敬业与乐业》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课《敬业与乐业》说课稿敬业与乐业,这是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的话题。

这一话题涉及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态度问题,对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探究敬业和乐业的内涵与关系,悟出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教育的兴趣。

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取自《大计划》一书,作者为严瑜。

文章讲述了一个小学教师为了教育孩子们参加外语比赛而不辞辛劳,始终不放弃的敬业态度,使孩子们在比赛中取得了成功;同时,戏剧表演中的乐趣也让她体验到了乐业。

文章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富有感染力,适合初中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敬业和乐业的内涵与关系,认识到职业与人生态度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珍惜机会,脚踏实地的职业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导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到敬业与乐业的内涵与关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互相发表看法,达到学生互相启发、共同研究问题的目的。

2.示范授课法:通过自己或他人的生动事例,直观而深入地展现某一内容,以此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个人想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打开话题,引入主题。

T: 什么是敬业,什么是乐业?敬业与乐业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阅读课文(20分钟):学生阅读课文,并自己默读。

3.理解课文(15分钟):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课文中几个问题。

(1)文章中的小学老师敬业了吗?实现了什么目标?(2)为什么说她乐在其中?(3)本文揭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什么关系?4.分析讨论(20分钟):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两个问题。

统编本语文九年级教材简介及使用建议

统编本语文九年级教材简介及使用建议

积累常见词
阅读策略) 理解诗人的 社会意义, 审视作品的 学习文艺鉴 品味戏剧台

九 下
情感
欣赏小说语 当代意义, 赏方法并迁 言,了解小 增强文言语 移应用

理解词语古
Hale Waihona Puke 今意义的差说多样化的 感,

风格
积累常见文
05 九年级写作练习的整体框架
► ► 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一课一得 增强指导性
册次 第一单元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 文九年 级
教材简介 及 使用建议
2020/7/14
1 九年级语文教材概述 站在三年的教材编写角度看待九年级语文的 教材编写定位
01
简要回顾
立德树人 读书为要 素养为本
立德树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和革命文化,根植 红色基因;与时俱进, 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咸阳城东楼 许浑 无题 李商隐 行香子 秦观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定风波 苏轼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屡叔潜赋 辛弃疾 浣溪沙 纳兰性德
南安军 文天祥 别云间 夏完淳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09 九年级语文补白一览
▪ 文学常识
怎样写诗 林庚谈李白 王水照谈苏轼 《水浒传》有关杨志的回目 通过想象理解诗 《屈原》故事梗概
祖国之恋
凡人小事
修身正己
哲理之思
科幻探险

*精读一:字斟句 *精读二:学做批 *精读三:熟读 * 略 读 : 确 定 阅 *比较阅读
*浏览:提取主要


精思
读重点
* 学 习 主 要 描 写 信息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八课,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人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自信问题。

本文所属的论述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例以及社会现象的分析,阐述了中国人在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多方面的成就和优势,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所面临的自卑情绪和自信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在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优势,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所面临的自信问题,同时也能够分析导致中国人自信不足的原因,从而认识到自信力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文本理解的能力,能够运用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方式对文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信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态,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尊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在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优势;(2)分析导致中国人自信不足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学生自信心的培养;(2)走出“民族自卑”情绪的引导。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画、视频和问题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自信的情感。

2.讲授法:运用讲解、解读、归纳和举例等方法详细解读文章内容,分析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课堂互动式教学法:通过问题设置、小组讨论、思维导图、拓展阅读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加强学习效果。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2.黑板、彩笔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0分钟)1.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入主题,唤起学生对中国文化、国家和民族的认知:你知道中国在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和优势吗?你是否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信心?2.师生讨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民族自信的理解,自己对自己有多少信心,同时也希望能够产生共鸣。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本人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精神的三间小屋》,首先,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十课,也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材,是一篇难度较高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

本文内容主要讲述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理性的小屋”、“情感的小屋”、“意志的小屋”如何互相依存、相互作用,来共同构成人类完整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关键词语:精神的三间小屋、理性的小屋、情感的小屋、意志的小屋,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如上核心词汇,描述自己的精神世界。

2.让学生理解人的精神世界多面性,在不同的运用环境下不同的小屋扮演的角色。

3.引导学生探讨语言词语等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如下:(1)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语言理解。

(2)运用关键词语言句对文章进行一定的解释和总结。

2.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小屋(理性的小屋、情感的小屋、意志的小屋)互相作用、依存的抽象感知。

(2)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词语揭示出文章的多重意义。

四、教学过程分析1.新课导入:出示一幅图片, 进行启发性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人的精神世界的多样性。

2.课文解读:通过师生共同朗读、分组阅读,对教材进行深度阅读, 具体步骤如下:(1)学生通过预习,对文章进行简单的了解和阅读,并进行提问。

(2)授课老师对全文逐句进行深度解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关键词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学习笔记,反思和思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归纳概括:对全篇文章进行精读、小组合作、语言练习及个展示等阶段,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运用。

4.能力拓展:通过个人小作文或组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具体总结做题思路,提升解题技巧。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故乡》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故乡》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故乡》说课稿故乡,作为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的散文篇目,是一篇温暖感人、情感表达深刻的篇目。

本文主要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解读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表现生活、描写景物、叙述故事、分析问题、抒发感情、议论思想为主要内容。

本文以故乡为主题,通过对家乡的描写和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变进行了述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故乡和改革开放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散文,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知。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家乡和家乡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现状和变化,增强对家乡的感情认同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1.故乡的描写和回忆:让学生了解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丰富生活和人民的乐观豁达等方面特点。

2.故乡的变化和感慨: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故乡带来的变化和冲击,思考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家庭和个人,在认识变化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持信念、勇于担当的态度。

3. 教学方法1.课前呈现:通过导入材料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好奇心和兴趣。

2.阅读和分析: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并对生词、语言和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文本阅读框架绘制:根据课文的主旨和内容,引导学生绘制文本阅读框架,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

4.讨论和分享:以小组形式或全班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写作练习:让学生从某个视角或角度去描述自己的故乡,发表个人感悟,体现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实施1. 育新中学初三(13)班段老师在准备教案时,结合《故乡》这篇散文和教材解读,认真准备每个环节,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和课堂活动。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结构清晰,内容安排合理。

教材包括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四篇课文,分别涉及不同的主题和文体。

此外,教材还包括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课文选编原则本册教材的课文选编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选文注重经典名篇与当代优秀作品的结合,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反映时代精神。

2.多样性与系统性相统一:选文涵盖了不同文体、不同主题的作品,同时保持了一定的系统性,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和要素。

3.思想性与审美性相融合:选文注重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统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语文知识系统安排本册教材的语文知识系统安排合理,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教材按照知识点分单元安排,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知识点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同时,教材还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写作训练体系本册教材的写作训练体系遵循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创作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写作训练,包括片段练习、小作文和大作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此外,写作指导部分还提供了写作技巧和要点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五、综合性学习设计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调查研究、资料整理、演讲辩论等。

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课后习题分析本册教材的课后习题设计合理,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

习题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作文等,涵盖了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

通过课后习题的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教材研读-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教材研读-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教材研读第一单元一、主题:感悟诗情,吟咏人生。

二、内容纲要:本单元文体:现代诗词。

1.《沁园春雪》:现代词,作者毛泽东。

通过描写北国壮丽雪景,纵论历史豪杰,展现了领袖的伟大志向与坚定的信念。

(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2.《周总理,你在哪里》:现代诗,作者柯岩。

通过“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诗歌形式,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的崇敬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反复手法)3.《我爱这土地》:现代诗,作者艾青。

通过鸟的歌唱,表达诗人对受尽侵略的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象征)4.《乡愁》:现代诗,作者余光中。

通过各类意象展现乡愁,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念之情。

(意象、重章叠句手法)5.《你是人间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现代诗,作者林徽因。

以“四月天”为喻,用清新温润的笔调,表达了对心中所爱的赞美之情。

(比喻、动静结合手法、第二人称)6.《我看》:现代诗,作者穆旦。

通过描写眼中美丽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意象)三、语法知识:1.单句和复句2.递进复句和承接复句四、阅读素养任务:1.明文体:把握文体特征,了解现代诗歌及其特点。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简况。

3.解深意:理解诗句重点句子,把握诗歌意蕴。

4.析技巧:A.朗读技巧:了解诗歌朗读技巧,如重音、连停、节奏等。

B.鉴赏技巧:①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②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C.写作技巧:如何写诗:①起于生活,缘情而发,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

②可直抒胸臆,亦可借助意象抒情。

③语言需简洁、凝练。

④需注意节奏,音韵和谐。

五、对标中考:1.掌握本单元出现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书写、含义。

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分析其作用。

4.赏析诗歌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炼字)5.理解诗歌手法,分析其作用。

(象征、重章叠句、动静结合、反复手法的作用)6.分析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

九年级语文全册部编版教材课件

九年级语文全册部编版教材课件

批判性思维
判断推理
评价反思
能够对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 程进行深入分析,判断其逻辑是否严 密,推理是否合理。
能够对文章中的观点和事实进行评价 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
质疑探究
能够对文章中的观点和事实进行质疑 和探究,不盲目接受作者的看法,有 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跨学科应用
跨学科知识
逻辑清晰。
表达方式
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 种表达方式,丰富文章的表现力。
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写作实践
01
02
03
写作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等方式,加强写作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 时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 改进和提高。
能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辅助语 文学习,如历史、地理、政治等
学科的知识。
跨学科思维
能够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来理解文 章,如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文本的 时代背景,从地理的角度理解作
者的行文风格等。
Hale Waihona Puke 跨学科实践能够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社 会实践相结合,运用语文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
质。
06
复习与测试
读量。
古文与诗词
古文与诗词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作品是中国古代 文学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在古文与诗词的解析中,学生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 的文学风格、语言特点等方面,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
古文与诗词的选择通常涵盖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作品,旨在培养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这些作品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 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内涵。

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

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

人教版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人教版统编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单元一:阅读主题——自然之音研究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语言。

包括的《沁园春·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郑愁予的《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华兹华斯的《致云雀》。

同时,进行阅读策略、课文写作和阅读议论性文章的研究,包括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王玉琪的《传言伤农》,陈楚明的《烟花易冷,文化弥新》等。

单元二:砥砺思想研究写诗歌和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和要点。

包括罗迦·费·因格的《一个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商意盈的《传言伤农》,以及综合性研究——走上辩论台。

单元三:游目骋怀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能联系时代谈感受。

包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等。

同时,进行名著导读——《泰戈尔诗选》:如何读诗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包括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单元四:少年理想综合性研究——君子自强不息,研究古白话小说,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包括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罗贯中的《三顾茅庐》、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钱穆的《无我与不朽》、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柏拉图的《人应当坚持正义》等。

同时,研究缩写和议论要言之有据。

单元五:物百态把握小说的情节和结构,理解小说的主题,揣摩小说的语言。

包括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黄蓓佳的《心声》、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等。

同时,进行综合性研究——评选年度班级之星和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以及课外古诗词诵读,包括许浑的《咸阳城东楼》、李商隐的《无题》、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2018年秋季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网络培训讲义精要。


教材编写思路
(一)立德树人:四大维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

(三)语文素养:多线组元
一般的语文能力;
针对不同文体的阅读、写作方法。

(四)阅读体系:三位一体
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


结构体系
板块聚焦
1. 阅读:双线组元
2. 写作:独立专题
3. 综合性学习:三个系列
4. 名著导读:聚焦读书方法
5. 课外古诗词诵读:
6. 补白:知识补给站
九年级上册的构成
•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诗歌)•五个“阅读·写作”单元
•两个综合性学习(减少一个)•一个口语交际专题(减少一个)•两个名著导读(6部)
•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8首)•补白(复句知识)
第一单元——活动探究
文本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一文体的特点,把握其阅读策略,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诗歌欣赏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拓展开去,或实地采访,或模拟演讲,或朗诵鉴赏,或深入揣摩,排演剧本。

活动的落脚点是写作,或者根据活动要求撰写文稿,或者进行文学创作,或者记录活动中的点滴感悟。

议论文教学
第二单元立论
议论文的特点;
把握观点、区分材料与观点;
学习论证方法。

第五单元驳论
立论与驳论;
观点与材料;
质疑探究的精神。

古代诗文的学习
第三单元
古代记游散文;
山水之美与志趣抱负;唐诗宋词。

小说教学
第四单元
整体把握:对比;
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
艺术技巧与文体特征。

第六单元
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
梳理线索与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
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

写作教学:读写配合
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写作:
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
讨论:
紧扣议题;
言无不尽;
包容合作;
讨论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美开会规则);
口语实践。

名著导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补白
专家简介
王涧,女,文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主任编辑,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的核心编者。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研究。

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过多部专著,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课
题“百年教科书发展与研究”工作。

参与过十多套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对教材和语文教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责任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