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例2:父利其然也。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伤仲永》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入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 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

为耻是古非今以。

为是,以。

为非)不远千里(以。

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忿惠”是主语(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使动和意动用法

使动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动词数词的使动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臣”。

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所以现在有急事,他就过来告诉我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世家》“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fènhuì愤怒④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惊:使……惊吓。

(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阙:使……(土地)亏损。

(使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2.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

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一、引言古代汉语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语法结构也反映了古代我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重要的句式结构,它们不仅在句法上有所联系,而且在语义上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语法现象。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概念1.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通过动作的执行者使受事者发生某种结果的句式结构,如“让”、“使”等动词通常用作表示使动用法的谓语动词。

例如:“他让我学习古代汉语。

”这里,“他”是动作的执行者,“我”是受事者,“学习古代汉语”是发生的结果。

2.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动作的执行者为了达到自己的意图而做出动作的句式结构,如“想要”、“希望”等动词通常用作表示意动用法的谓语动词。

例如:“我想要学习古代汉语。

”这里,“我”是动作的执行者,“学习古代汉语”是达到的意图。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不仅在形式上有所联系,而且在语义上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由动作的执行者主动引发的动作,即动作的控制者都是主观意志的表现。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使动用法更加强调动作的执行者对受事者的主动控制,而意动用法更加强调动作的执行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的行为。

可以说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它们都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动作控制的不同表现方式。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不仅体现了古代汉语中句式结构的多样性,而且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于动作控制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学习和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我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

五、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联系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现象不仅具有一定的句法联系,而且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于动作控制的深刻认识。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瞧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就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就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就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她才能非凡)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就是主语发出的,而就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就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与它的宾语不就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就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文言文使动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使动和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就是指形容词 活用为动词后,使 宾语所代表的人或 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实例解析: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谓语 宾语 谓语 宾语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劳”“饿”这里活用为动词。 宾语“筋骨”发出的“劳”的动作,具有“劳”的状 态,所以“劳”应该理解为“使……劳累”。 宾语“体肤”发出的“饿”的动作,具有饿的状态, 所以“劳”应该理解为“使……劳累”。
主语 谓语 宾语
谓语 宾语
主语“人”在主观上把“其亲”作为自己的 亲人看待,把“其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所以“亲”应该理解为“以……为 亲”“把……当作亲人”,“子”应该理解为 “以……为子”“把……当成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举例:
1、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成客人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宾客
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4、鱼肉百姓
鱼肉: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鱼肉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是主观上认 为后面的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具有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文言文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使得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具有了不同的语义 和功能。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的 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 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这种用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他一,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二,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三,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以为宾语如何或把宾语看成如何。

一般可译为“以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成心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以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以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以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归纳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乃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以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文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法和意动⽤法⽂⾔⽂中使动⽤法⽐较多,了解掌握这⽅⾯的知识,有助于⽂⾔⽂的学习.学习使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使动⽤法和意动⽤法⼀、三种情形.⽂⾔使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法三种:1.动词使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或物不施⾏谓语动词所表⽰的⾏为动作,⽽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种⽤法.例如:①项伯杀⼈,⾂活之.(《鸿门宴》)“活”这个⾏为不是主语“⾂”发出,⽽是主语“⾂”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救活过他”.②⼴故数⾔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吴)⼴”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③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2.形容词使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⑤求⽊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3.名词使动⽤法.就是当名词活⽤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物.例如:⑥先破秦⼊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咸阳者)成为王”.⼆、判断⽅法.判断⼀个词是不是使动⽤法,⽅法有两种:1.看能否在这个词⾥加进⼀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⑦“曹军⽅连船舰,⾸尾相接,可烧⽽⾛也.”(《⾚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般动词;⾛(之),使(之)逃跑,加得进,“⾛”就是使动⽤法.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⑧⼠卒亦乐从李⼴⽽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的意义.⑧句中⼠卒⽐李⼴地位低,“从”当然是⼀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百余骑⾼,“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三、翻译⽅法.使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杀⼈,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认为不是使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2.附加宾语.即翻译时把宾语也⼀同带进去.如:有⼈将“⼤王必欲急⾂”的“急”,翻译为“使⾂着急”,“⾜以荣汝⾝”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使动⽤法掌握使动⽤法对学习⽂⾔⽂帮助很⼤。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法与意动⽤法——古代汉语中两种词类活⽤现象两种词类活⽤现象初解⼀、使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如:项伯杀⼈,⾂活之(活之,“使之活”,意为:我使项伯活〔我救了项伯的命〕)。

1、动词的使动⽤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

动词“退”,译为了“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法)。

⼜如:闻寡⼈之⽿者(闻,使寡⼈闻,即使寡⼈听到)2、形容词的使动⽤法。

如:春风⼜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

“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法)。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3、名词的使动⽤法。

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

在这⾥,意为“使……成为疆界”,句⼦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即要灭掉郑国。

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法)。

⼆、意动⽤法:⼀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经常可翻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或“认为……美”。

美我,即“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意为:我的妻⼦以我为美,这是偏爱我。

或者:我的妻⼦认为我很美,是因为她偏爱我的缘故)。

⼜如:是故明君贵五⾕⽽贱⾦⽟(贵,意动,认为五⾕贵;贱,意动,认为⾦⽟贱)。

2、名词的意动。

⾢⼈异之,稍稍宾客其⽗。

(宾客,名词,宾客“其⽗”,即:以“其⽗”为宾客,意为⼈们⽤宾客之礼对待他的⽗亲)。

古代汉语在于积累,多了就⾃然⽽然有了感觉。

简略地提供这些,不知如何。

如何判断使动⽤法 教科书是这样定义使动⽤法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活⽤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主语)使(宾语)怎样。

”这当然是对的。

可是,⽤它来判断使动⽤法却不那么得⼼应⼿⾏之有效。

因为现在中考⾼考都不直接考语法,初中基本不讲语法,刚进⼊⾼中的⾼⼀学⽣对词性都不甚了了,对句⼦成份更是⼀⽆所知,你⼜是主语宾语,⼜是主语使宾语怎样,这样⼀来,⼤部分同学都将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初中⽂⾔⽂使动、意动⽤法总结⽂⾔⽂中意动⽤法、使动⽤法和为动⽤法⼀、意动⽤法:所谓意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动词本⾝没有意动⽤法。

1、名词的意动⽤法:名词⽤作意动,是把它后⾯的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事物。

例1:⾢⼈奇之,稍稍宾客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活⽤为意动词。

“宾客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为宾客”。

例2:⽗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法:形容词⽤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的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奇之,稍稍宾客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凡)成语卷: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今(以……为是,以……为⾮),不远千⾥(以……为远)⼆、使动⽤法:所谓使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般的⽀配与被⽀配的关系,⽽是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产⽣这个动词所表⽰的动作⾏为。

例1:⾏仁义⽽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神。

(《〈黄花冈七⼗⼆烈⼠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连船舰,⾸尾相接,可烧⽽⾛也。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1.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和意动,主要是从翻译的意义上来区别的。

所谓使动,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例如《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主语是"君",但"生"并非"君"的行为,而是"君"使宾语"之"发出的行为。

"生之"要译为"使我活",凡在语译中动词前要加"使、让"等词语的,我们称之为使动。

所谓意动,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谓语或具有了谓语的性质状态,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谓语"的意思。

意动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客观上不一定是这样。

如“若毒之乎”句中的"毒"。

是主语"若"的主观想法。

最主要的判别方法,就是区分翻译意义。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就是使动用法。

如果翻译为以……为……,就是意动用法2. 文言文的使动和意动用法主要有:(一)不及物动词使动: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

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

走:使……跑。

7. 止血灵。

止:使……停止。

B. 1. (沛公)从百余骑。

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sì使……吃。

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是古文中常见
的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它们各自的用 法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对我们学习和 理解古文有很大的帮助。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 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 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 的。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 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 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也不完全相同。

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
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用法
的比较少见,遇到后要格外注意,多 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意义。
名词使动用法举例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 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例3: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

形容词使动用法及举例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 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 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定。 例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利:使……快。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
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 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 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 语。
动词使动用法举例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停止(使之止,‘‘之”这里指愚公)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孟子将朝王。(《孟子· 公孙丑下》) 例2:武丁朝诸侯。(《孟子· 公孙丑上》法的区别(语义)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一)名词的使动用法1、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出自《观巴黎油画记》)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极点。

2、汗.牛塞屋(出自《黄生借书说》)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流汗。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定居。

4、以膏泽..斯民(出自《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5、人各自利.也(出自《原君》)不敢自利.(出自《原君》)人各得自利.(出自《原君》)利:使……得到利益。

名词的使动用法。

6、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出自《病梅馆记》)病,名词使动用法:使……生病。

7、陡者级.之(出自《游黄山记》)级,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级。

8、举疾.首蹙頞(出自《庄暴见孟子》)疾,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疾,使……痛。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出自《乐羊子妻》)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污,玷污。

2、复还终.业(出自《乐羊子妻》)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修完。

3、郎诚见完.与恩.(出自《童区寄传》)形容词“完”与名词“恩”一起带前置的宾语“见”,用作动词。

完,使动用法:使……完好;保全。

恩,施与恩德;待……好。

4、则不快.吾意(出自《大铁椎传》)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出自《陋室铭》)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乱,扰乱;使……劳累。

6、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出自《核舟记》)“竖”是形容词,其性质是主语使宾语具有的,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7、凄.神寒.骨(出自《小石潭记》)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8、食之不能尽.其材(出自《马说》)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9、而独不足.子所乎(出自《卖柑者言》)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足,使……满足。

10、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出自《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文言文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嘿,朋友!咱今天来说说文言文里超有意思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先说说使动用法,就是让某个东西或人怎么样。

比如说“项伯杀人,臣活之”,这里的“活”就是使动用法,哎呀呀,那不就是说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了嘛!就好像咱们打游戏,你操控一个角色让它做什么。

再讲讲意动用法,是你觉得某个东西或人怎么样。

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里的“美”就是意动用法呀,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她心里觉得我美呢!这就好比你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狗,你心里觉得哇,它好可爱呀!
你想想看,文言文是不是很神奇呀?通过这些巧妙的用法,能表达出那么丰富的意思。

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感受感受老祖宗的智慧哟!嘿嘿!。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主备人:李军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亲:以…为亲子:以…为子(两者都指前者)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到羞耻)例4:世果群怪聚骂。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怪”后省略“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名词做状语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

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

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例如: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例①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如: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例如: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

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例如: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②学而时习之。

(《论语》)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例如: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伤仲永》)②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同样,例②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

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②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

同样,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表动作进行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为当面,表“刺”之方式)辨析方法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时间名词除外)一般不能直接作状语,而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却很普遍,普通名词作状语时,存在着与主谓结构划界的问题。

普通名词作状语,位置在谓词的前面,其结构形式和名词作主语完全相同,两者如不仔细区分,就会产生误解。

如:“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倘若把此例中的“狐鸣”当成主谓结构,意思就是“狐狸叫喊”,这样,就歪曲了原来的意思。

下面说明辨析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几条辨析方法:一.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名词和谓词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

如:“吾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中的“父事丞相”,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意思就是“父亲侍奉丞相”,这显然与原来的句意不同。

应该理解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像对待父亲一样地侍奉丞相”。

所以,这里的“父”就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二.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

因为,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都不能作主语,这是无可置疑的。

下面,就以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功能类别作简要说明。

1.表比喻。

如“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

2.表态度。

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工具、方式。

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

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法规律。

4.表依据。

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5.表处所。

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但也不能以此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

因为,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

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

6.表方位。

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

由此可见,凡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词前加上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这是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根本不同之处。

三.要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凡表示有生命事物的名词用在谓词前,则有两种情况,即该名词或者是主语或者是状语。

这就需要找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就一般情况而言,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或上句中还另有主语。

如“吾得兄事之”,既然“吾”作全句的主语,“兄”就不可能再是主语(一个句子中不可能有两个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而有时主语承前或蒙后省略了,这就需要往上下句中找主语。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本句中并没主语,就需往上句“项伯亦拔剑起舞”中去找,“项伯”便是主语。

四.要按情理推断。

凡按上述三种辨析标准仍难判定谓词前的名词是主语或状语者,则需按情理推断。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倘若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名词“犬”是不是主语。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按情理推,即可知原句是说“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的)前面”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3、日食饮得无衰乎(时间名词“日”作“食饮”以及省略的谓语“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触龙说赵太后》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6、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7、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8、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9、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10、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11、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名词“夜”充当“驰”“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13、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14、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15、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