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课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9《古文二则》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9-古文二则》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word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9-古文二则》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word版

精选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学设计资料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9. 古文二则》导教案语文版一、明确目标:1.你知道“垩、斫、质、失容、逃、操、善”等词的含义吗?2.你知道两则短文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吗?3.你知道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二、学习重、难点:1.理解两篇古文中所共同包含的道理:知己难得,知己难求。

2.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第一课时本课时学习《郢人》(一)认识作者、著作:1.庄子(约前369~前 286),名,期间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有名的、、的代表人物。

《郢人》选自。

与并称为道学之祖。

2.《庄子》是庄周及后来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概壮阔。

富裕浓重的文学气味和浪漫主义色彩。

其经典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经》)在道学和文史上对后代很有影响。

现存33 篇,包含内篇7.........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

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散文特色:⑴、擅长经过寓言故事说理;⑵、想象奇异,寓意深远;⑶、语言灵巧而有气概,风趣、风趣。

(二)基础达标,自主检测。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郢人()垩漫()()斫之()....2.解说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顾谓从者曰()()...②.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③.听而斫之().④.郢人立不失容()..⑤.试试为寡人为之()()....⑥.臣则尝能斫之().⑦.固然,臣之质死久矣!()()...⑧.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3. 词类活用:尽.垩而鼻不伤(尽,作,意思是:)4. 古今异义:固然,臣之质死久矣!(古义:;今义:表转折关系。

)..5. 指出句中含有的通假字: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通,解说6. 注明此句文言句式:听而斫之。

属于句。

7.你能翻译吗?①.庄子送葬② . 顾谓从者曰精选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学设计资料③ .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文库上传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9《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案 (新版)语文版

文库上传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9《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案 (新版)语文版

《伯牙善鼓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一、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导入故事(一)播放三分钟左右动画(二)影片《高山流水》,讲的是一个有关知音的故事。

看完了视频,大家能告诉我,动画里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吗?(生:伯牙和钟子期)没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伯牙善鼓琴》这篇课文。

二、朗读课文(一)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

(二)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课前为八个小组各预设好不同的任务,由小组共同合作完成,并让小组提出疑问;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的同时,由全班各个小组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作相应的补充。

(一)任务一:1、题解《伯牙善鼓琴》;2、课文出处;3、简介《列子》。

(二)任务二:1、检查生字词;2、积累文言词汇,“善”“之”在文中的不同意义用法。

(三)任务三至任务七:解释文中重点字义,并翻译句子。

(四)任务八:1、“高山流水”出自本文,请找出相关句子。

2、从哪两句话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3、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教师提出问题:1、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2、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五、教师小结六、课外拓展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文。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2。

初一语文下册第29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初一语文下册第29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初一语文下册第29课《古文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郢人》和背诵《伯牙绝弦》。

2.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字词,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则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文中所共同蕴含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从而珍惜身边的友谊。

一、知识链接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

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著有《列子》。

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二、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郢( ) 垩( ) 斫( ) 卒( )岩( ) 崩( ) 霖( ) 辄( )2.理解下列一词多义词语的意思。

尝:尝.试为寡人为之( ) 自:自.夫子之死也 ( ) 臣则尝.能斫之( ) 自.名为罗敷( ) 3.翻译下列句子:1)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2)郢人立不失容。

3)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曲每奏,钟子期辙穷其趣。

6)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三、合作学习·探究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背诵课文。

2.“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3.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4.从文章画出体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

我的疑惑5.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6.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文二则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古文二则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古文二则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
册)
学习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语。

(学习重点)
3.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
一、预习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②匠石运斤成风()③吾无以为质()
④顾谓从者曰()⑤卒逢暴雨()
⑥伯牙善鼓琴()()
⑦泰山之阴()⑧钟子期辄穷其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尽垩而鼻不伤。

②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⑤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二、探究案
1.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默契和互相信任?(口头展示)
2.匠石和郢人为什么如此默契和互相信任?
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4.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6.伯牙如何“善”鼓琴?伯牙如何“善听”?
7.从本文归纳出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8.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检测案
1、做课本“思考与练习三”。

2、做同步学习“第二课时”。

3、背诵《伯牙善鼓琴》。

四、我的感悟和反思
侯晓旭。

初一语文第29课《列子》二则 导学案

初一语文第29课《列子》二则 导学案

初一语文第29 课《列子》二则导学案第29 课《列子》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学习方法】朗读品析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

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

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

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古文二则》导学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古文二则》导学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古文二则》导学案课型课时总课时【教师信息】主备人:实施人:实施时间【学生信息】班级:姓名:所属小组编号学习日期____【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理解文意,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一课时预习内容:《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课外知识补充关于诚信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走近文本本文选自《清稗类钞•敬信》。

《清稗类钞》是一套笔记集,总共四十八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九十二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

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

内容范围广泛,检索便利,但选录颇为芜杂。

自主学习,把握内容1、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词注上拼音。

2、大声朗读课文,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尝试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每句的意思表达出来,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或者自己不明白的内容补充在后面的横线处,以便在展示的时候写在黑板上。

别忘了把你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和大家分享。

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

1、、读文正音旃.璘.亡.何敦.立券.辇.2、朗读指导,画出下列各句的停顿。

(1)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2)蔡召其子至。

(3)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4)且父未尝语我也。

(5)卒辇而致之。

3、解释文言字词亡.友:敦.风义:千金..:寄.之:立.券:致.之:亡何..:未尝语.我: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二、深沉感悟,剖析重点文言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2.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3.蔡勉旃召友人之子,准备将银子还给他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

七年级语文《古文二则》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古文二则》导学案

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复备:教务处审批:班级:小组:姓名:课题:28·《古文二则》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一课时《蔡勉旃坚还亡友财》知识链接关于诚信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走近文本本文选自《清稗类钞•敬信》。

《清稗类钞》是一套笔记集,总共四十八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九十二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

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

内容范围广泛,检索便利,但选录颇为芜杂。

基础知识积累1、读文注音旃.(.).璘.(.).亡.何()敦.()立券.(.).辇.(.).2、朗读指导,画出下列各句的停顿。

(1)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2)蔡召其子至。

(3)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4)且父未尝语我也。

(5)卒辇而致之。

3、解释文言字词亡.友:敦.风义:千金..:寄.之:立.券:致.之:亡何..:未尝语.我:4、积累文言字词一词多义:而翁知我卒辇而致之而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之师应之曰卒辇而致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又有某以千金寄之以无以应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合作探究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4、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拓展延伸1.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现实社会,“不立券”的做法值不值得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一、解释粗体字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
B.郢人垩( è )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 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
..,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B. 止于岩下
C. 听而斫之
D. 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

《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谓从者
..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蝇翼.(翅膀)
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 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 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
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一.基础达标
1.A
2.蝇翼:蚊蝇的翅膀。

斫:砍,削。

质:对象,搭档。

念:心里想的。

穷:穷尽逃:逃避虽然:即使这样。

3.我没有施技的人了,我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匠石挥动起锛子呼呼生风,楚国人站在那里任凭他砍削。

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情趣。

4.A D
5.周战国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庄子·徐无鬼》
御寇战国时期《列子·汤问》
二.设问导读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
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
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
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三.(一)1.B
2.庄子为失去朋友感到无尽悲伤,说明他们情谊深厚。

管鲍之交《列子·力命》,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
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
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3.郢匠挥斤形容人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1. ⑴擅长⑵好
2.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拓展延伸
1.略
2.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