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设计原理设计步骤

合集下载

沉降方式施工方案

沉降方式施工方案

沉降方式施工方案1. 引言沉降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处理地表沉降问题的方法,它通过施工手段使地表发生沉降,以补偿地下结构的沉降变形。

本文将介绍沉降方式施工方案的基本原理、主要施工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沉降方式施工方案的基本原理沉降方式施工方案主要利用施工手段使地表发生沉降,以达到调整地形、解决地下结构沉降变形等问题的目的。

沉降方式施工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预测与设计:通过地质勘探和工程测量等手段,对地下结构的沉降变形进行预测和设计,确定施工方案的具体要求和施工参数。

•施工手段选择:根据地下结构的特点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沉降施工手段,包括挖掘、填充、灌浆等。

•施工参数控制:根据地下结构的沉降变形要求,确定施工参数,包括施工方式、施工工艺、施工时间等,以保证施工效果。

•监测与调整: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保证沉降施工的安全有效进行。

3. 沉降方式施工方案的主要施工步骤沉降方式施工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施工步骤:3.1 准备工作在开始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区域的勘测和测量、施工材料和设备的准备、施工图纸的编制等。

3.2 压实与挖掘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地表的压实和挖掘,以为后续施工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这一步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压实和挖掘机械设备,并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操作。

3.3 填充与灌浆根据沉降方式施工方案的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进行填充和灌浆工作。

填充材料可以选择土石、沙土、砾石等,填充时需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分层填充,并进行适当的压实。

3.4 沉降监测与调整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沉降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监测可以采用测量仪器或监测设备,对地表沉降、结构变形等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3.5 完工验收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完工验收,核对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检查施工质量,确保施工效果符合要求。

如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设计计算

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设计计算

软 土地 基 沉 降控 制 复 合桩 基 的设 计 计 算
陈 新
( 海 市城 市 建 设设 计研 究 总 院 , 海 20 2 ) 上 上 0 15
摘要 :浙江某污水处理厂 中 S R生 物池为 1 2座设计 。以沉 降控制复合桩基理论为基础 , B 组 结合该 厂 S R生物池 结构 B
设计 , 对其结构沉降模式进行合理分 析。通过 调整桩基支承刚度分布 的沉降计算 , 实现 复合桩基优化设计 。
第 1期( 总第 1 7期) 5
2 1 0 2年 2 月
中 彳 圄 丛z
C NA HI MUN C P I I AL ENGI ERI NE NG
N . S r l o 1 7 o 1( ei .5 ) aN
F b e .2 1 02
D :0 3 6 /. s . 0 4— 6 5 2 1 . 1 0 9 OI1 . 9 9 ji n 1 0 4 5 . 0 2 0 .0 s
1 工程 概况
勘察 期 间实测稳 定水 位埋 深 为 0 0 09 在 .0~ .5m, 钻探 所达深 度 范 围 内 , 场地 地 层层 序 及 岩 土分 别 为 ① 层 粉 质黏 土 , 厚 0 2 层 .0—0 6 层 顶 埋 深 0 0 .0m, . 0—
0 0 ②层 淤泥质 粉质 黏 土 , 厚 l .0~ 7 5 3 . 0m; 层 7 o 3 . 01, 1
排水 结构设计。
征值 ; g 为桩 周 土摩 阻力 ;o 桩端 土 阻力 。根 据 勘 qa 为 察 报 告 , 场地 土含水 量 高 , 弱土埋 深 达 4 该 软 0i 右 , n左
21
中 茵z 国彳 柱
埋深 4 以下是 ③, 0m 层持 力 土层 。

桩基础设计步骤

桩基础设计步骤

桩基础设计步骤
桩基础设计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确定工程要求:了解工程的性质、荷载要求、土壤条件、基础布置等信息。

2. 土壤勘察:进行土壤勘察,了解土壤的类型、层位、荷载承载力、水位等参数。

3. 桩型选择:根据土壤条件、荷载要求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桩型,如灌注桩、沉管桩、摩擦桩等。

4. 成桩材料选择:根据桩的类型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成桩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管等。

5. 桩身设计:根据荷载要求和土壤条件,确定桩的直径、长度和间距等参数。

6. 荷载计算:根据工程要求和荷载要求,计算桩的承载力和抗拔力,并进行安全系数的评估。

7. 桩基础布置:根据土壤条件和承载力要求,确定桩的布置方式和间距。

8. 施工方法选择:根据工程要求和桩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如钻孔、振动、冲击等。

9. 施工监控:对于重要工程,应进行施工监控和质量检查,确保桩基础的施工质量。

10. 桩基础验收:完成施工后,进行桩基础的验收和测试,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工程要求。

沉桩施工方案

沉桩施工方案

沉桩施工方案1. 引言沉桩施工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基础施工方法,适用于需要加固土壤或者建立承重支撑的场合。

本文档旨在介绍沉桩施工方案的基础原理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项因素。

2. 沉桩原理沉桩施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桩体沉入土层中,利用桩与土的摩擦力和土层的承载力来实现加固土壤或者承重支撑的目的。

常见的沉桩方法包括静力沉桩和动力沉桩。

静力沉桩是指通过对桩施加静力荷载,使桩体逐渐沉入土层中。

动力沉桩则是利用冲击力或者振动力将桩体打入土层。

3. 施工准备在进行沉桩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施工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土壤勘察:了解施工地点的土壤类型、承载力等情况,确定合适的沉桩方案。

•沉桩设备准备:选择适合施工需求的沉桩设备,并进行检查和维护。

•施工人员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确保其具备安全操作沉桩设备的能力。

•施工现场布置:按照沉桩方案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布置,包括临时道路、安全标志等。

4. 施工步骤4.1 沉桩前准备在进行沉桩施工时,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桩身检查:检查沉桩桩体的质量和完整性,确保无明显缺陷。

2.桩头处理:对桩头进行清理和修整,确保在施工中能与设备牢固连接。

3.环境保护:采取措施保护沉桩周围的环境,防止土壤杂物等进入沉桩孔中。

4.2 沉桩操作1.沉桩方法选择:根据土壤特性、工程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沉桩方法,包括静力沉桩或动力沉桩。

2.沉桩设备安装:将沉桩设备安装到桩体上,通过起重机等设备进行牵引和操作,确保设备稳定可靠。

3.沉桩施工:根据设计要求,逐步施加沉桩荷载,不断推进桩体,直至达到预定沉桩深度或者设计要求。

4.3 桩体测试完成沉桩施工后,需要对桩体进行测试,以确保其完整性和承载力。

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1.静载试验:施加静力荷载,测量沉桩桩体的变形和承载力。

2.动载试验:采用冲击或者振动荷载,测量沉桩桩体的响应和承载力。

3.超声波或者雷达检测:通过超声波或者雷达等设备,检测沉桩桩体的完整性和质量。

浅谈沉降控制复合桩的设计方法

浅谈沉降控制复合桩的设计方法
— —
但 不十分坚硬 的土层上 . 当桩基承 载力达到极 限值 时 . 在桩基 沉降的 基 础上 . 产生一定 的刺入变形 . 将余下载荷分担到承 台下地 基土上 , 以
达 到桩 土共 同作用 的 目的 上海 地区复合桩基 持力层建议设 置在第层灰 色黏性土或粉质 黏 土中。 1 安全系数 K≥20 . 3 . . 复合桩 基整体极 限承载力可近 似等于所有各单桩 极限承载力 与 承 台下地基土在无桩条件下 的承载力之和 假定天然地基承载力极 限
6 0o 50 0 4 00
3 O 0
2 00 10 0 O O 5 l o lo 2 0 2o 3 0 3o 0 0 5 0 5 0 5
值等于 2 倍设计值。 . 5 则桩一 土系统的总极限承载力 为: Q = n R 25d A+ ・ k u Q + ・ k= .f・ n R () 1 按照复合桩基 的沉降计算原则 计算假定承 台下有若 干种不同桩 竖 向总荷载为 Q 其 中群桩承担 Q nR , , ∈ k 桩底土承担剩余荷 载 数的布桩方案 时相应 的沉 降量 .以求得桩数与沉 降量 之间的定量关 Q=— s Q Qp即: 根据大量 计算分 析和实践得 出的近似理论如下 .作为简化方法 . 般情 况下可仅计算 以下三种情况 的沉降量 . 即: f・ cQ; dA / 1按外荷 载 P全部由单桩 承担 的常规桩基所需的桩数 . ) 当此方案 ∈ ——天然地基 承载力设计值 f 的利用 系数, 一般取 ∈ . 当 > ≤O , 5 的桩基 沉降大 于允许值 时应加大桩长 0 时,可取更大的值. . ∈ 6 最大可取 1 : . 0 2按 上述所需 的桩数的 1 计算复合桩基 的沉 降 . ) / 3 方法如下 : ‘ ——单桩极限承载力 的利用系数, 一般取 0 ~ . .0; 8 9 复合桩基 的沉降是 由二部分沉降叠加而成 . 一部分是在桩顶附加 R ——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 k 荷载下 n 根桩产生的沉降 s :另一部份是承 台底面 附加荷 载作用 下 1 复合桩基 的安全 系数可表示为 : 产生的沉 降 s 即总沉降量为: S + 2 2 s 1 ¥ = K= d QQ () 3 3 桩数为零 . ) 此方案基沉降按天然地基沉 降计算方法 通 常要求 复合桩基 的安全 系数 K≥2 按线性变化假定绘制桩数与沉降量的关 系曲线 . 当桩数 在上述 三 式 中: 一 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与荷载设计值 Q之 比,即: =

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

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

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深厚软土地基多层建筑在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或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减小沉降而采用疏布摩擦型桩,由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荷载(相应的承台面积减小),称此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或沉降控制复合桩基。

软土地区的多层单栋建筑,天然地基承载力多能满足设计要求,如果按常规桩基设计,桩数过多;此类建筑对差异控制要求不严格,仅需要对绝对沉降进行控制本文在桩基础试验基础上,并且结合理论,研究软土地基减沉控制复合疏桩基础设计方法。

1减沉复合疏桩基础的设计原则减沉复合疏桩基础的设计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桩和桩间土在受荷变形过程中始终确保两者共同分担荷载,因此单桩承载力宜控制在较小范围,桩的横截面尺寸一般宜选择①200~①400(或2 00×200~3 00×3 00),桩应穿越上部软土层,桩端支承于相对较硬土层;二是桩Sa>5~6d,以确保桩间土的荷载分担比足够大,即承台效应系数εr>0.6。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承台型式可采用两种,一种是筏式承台,多用于承载力小于荷载要求和建筑物对差异沉降控制较严或带有地下室的情况;另一种是条形承台,但承台面积系数(与首层面积相比)较大,多用于无地下室的多层住宅。

在确定承台型式后按下式计算承台面积A:按下式计算桩数n:δ为承台面积系数,ξ=0.60~1.00。

由式(5.6.1-2)导得如下复合桩基承载力计算式桩数除满足上述承载力要求外,尚应经沉降计算最终确定。

2减沉复合疏桩基础的沉降计算对于复合疏桩基础而言,与常规桩基相比其沉降性状有两个特点。

一是桩的沉降发生塑性刺入的可能性大,在受荷变形过程中桩、土分担荷载比随土体固结而使其在一定范围变动,随固结变形逐渐完成而趋于稳定。

二是桩间土体的压缩固结受承台压力作用为主,受桩、土相互作用影响居次。

由于承台底平面桩、土的沉降是相等的,桩基的沉降既可通过计算桩的沉降,也可通过计算桩间土沉降实现。

桩的沉降包含桩端平面以下土的压缩和塑性刺入(忽略桩的弹性压缩),同时应考虑承台土反力对桩沉降的影响。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设计的一点研究和运用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设计的一点研究和运用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设计的一点研究和运用摘要: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可以大幅度减少用桩数量,减短桩的长度,具有相当的经济效益,在很多工程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近30年来,桩基础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桩、土和基础共同作用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桩基础设计,考虑桩长、桩的刚度、桩数、桩位对桩基性状的影响,同时考虑承台下土的分担作用,从而提出复合桩基的设计思想。

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术语系统,复合桩基的定义为“由桩基和承台下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础”。

复合桩基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以承载力控制为主的设计方法;另一种是以沉降控制为主要特点的设计方法。

其中以沉降控制为主的桩基设计方法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控制沉降量为原则,考虑桩和承台共同作用,介于天然地基的浅基础和桩基之间的一种基础类型。

按照这种设计概念,与按常规方法设计的桩基相比,根据不同的容许沉降的要求,用桩数量有可能大幅度减少,桩的长度也有可能减短,具有相当的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施工周期。

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和2008版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的软土地基减沉复合梳桩基础,这两种复合桩基设计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桩必须支承在不太硬的土层上,桩端持力层能提供较大的变形条件使桩土共同分担荷载;第二种是控制基础底板的不均匀变形为原则,改变桩基的刚度以调整底板的变形,可以减少底板和上部结构的内力,减少配筋,改变桩基刚度的方法可以采取调整桩长、桩径和桩距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在桩顶设置变形调节装置的方法改变桩土的刚度比。

上述第一种沉降控制为主的软土地基减沉复合梳桩基础(以下简称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在上海的很多工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是承台下地基土与桩共同分担外荷载,按建筑物容许沉降量要求确定桩数的低承台摩擦桩基。

桩除承担部分外荷载外,主要起减少和控制沉降的作用,一般是摩擦桩,其桩端持力层不十分坚硬。

桩基础的桩基础的沉降和变形控制

桩基础的桩基础的沉降和变形控制

桩基础的桩基础的沉降和变形控制桩基础的沉降和变形控制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桥梁、高层建筑等大型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标志。

而这些项目的基础,通常是大型的桩基础工程。

在桩基础施工完成后,桩基础的沉降和变形,是非常关键的一项问题。

沉降和变形是所有基础工程所要面对的问题,而桩基础工程更加需要重视。

因为桩基础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对工程的安全经济性、服务性等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如何控制桩基础的沉降和变形,是桩基础工程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桩基础沉降的原因桩基础沉降的原因,通常分为四个方面:地基压缩沉降、桩身剪切沉降、桩端沉降和桩身弯曲变形。

地基压缩沉降是指当桩基础施工完毕后,地基会因为桩的荷载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压缩变形。

桩身剪切沉降是指桩在承受工程荷载时,由于固结区变形,而导致剪切沉降。

桩端沉降是指当桩基础施工完毕后,由于桩的长度不足,桩端的基础不稳定,桩端所承受的荷载会导致桩沉降。

桩身弯曲变形是指由于桩身承受的拉、压应力超过了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而导致桩身发生弯曲变形。

这些因素会共同导致桩基础的沉降和变形。

桩基础变形的影响桩基础的变形大大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当桩基础受到荷载时,弯曲、剪切、压缩等变形会导致桩的刚度减小,从而影响工程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桩基础的变形会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甚至会引发设备的损坏或是灾害事故的发生。

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性,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控制桩基础的沉降和变形。

桩基础沉降和变形的控制方法为了控制桩基础的沉降和变形,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合理的设计:首先需要对设计标准进行严格的执行,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设计。

例如,对于承受大量水平荷载的结构,对桩的又侧支撑也需要进行设计。

2.桩基础监测:通过基础监测,收集并分析桩基础的实际沉降和变形情况。

对于异常的沉降和变形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沉降和变形的程度。

桩基的沉降与变形控制

桩基的沉降与变形控制

桩基的沉降与变形控制桩基作为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散建筑物的荷载至地下,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而,在桩基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沉降和变形问题一直是需要关注与解决的核心难点。

本文将就桩基的沉降与变形控制展开阐述,探讨几种常见的控制方法。

一、桩基沉降原因分析桩基沉降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荷载、桩身轴心偏心、土体本身的力学性质等。

首先,荷载是引起桩基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设物的荷载会通过桩基传导至土体中,进而导致桩基的沉降。

其次,桩身轴心偏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桩身未能垂直于地面,就会导致沉降和变形。

最后,土体本身的力学性质也会对沉降产生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体具有不同的压缩性和抗剪性,这将直接影响到桩基的沉降情况。

二、桩基沉降与变形的控制方法1. 合理选择桩型和桩径在桩基设计阶段,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和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桩型和桩径。

例如,在承载力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大直径桩或组合桩,以增加桩基的承载能力,减小沉降和变形的风险。

2. 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桩基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控制桩身的水平位移。

水平位移不仅会导致桩基的沉降和变形,还可能影响到周围建筑物的稳定性。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使用相应的工艺和设备,确保桩身垂直于地面,避免水平位移的产生。

3. 加固地基及地基处理通过加固地基和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地基的力学性质,减小桩基的沉降和变形。

例如,可以采用预压桩技术,在桩身周围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地基土体产生一定的固结和加固效果。

此外,还可以采取土体改良措施,例如喷浆灌注桩等,以提升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4. 监测与控制桩基沉降和变形的控制过程中,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桩基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沉降和变形问题。

监测方法可以包括现场观测、传感器监测等。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及时调整桩基设计或施工方案,确保桩基的稳定性。

结论桩基沉降与变形控制是桩基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复合桩地基沉降量计算方法分析

复合桩地基沉降量计算方法分析

复合桩地基沉降量计算方法分析复合桩地基是指将钢管桩或混凝土桩与地基土一起构成的地基基础,因具备承载力大、变形小等优点,在土建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复合桩地基的沉降量计算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结构和地质条件下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常见的复合桩地基结构常见的复合桩地基结构有悬挂式和支撑式两种。

悬挂式复合桩地基是即桩基悬挂在建筑体内部,上部相对直接关系,下部则通过弹簧减振器或滞回器等器件与桩基相连;支撑式复合桩地基是桩基支撑在建筑物下部,通过弹簧减振器或其他管状固定件与建筑物相连。

根据不同的土壤和复合桩地基结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复合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二、复合桩地基沉降量计算方法复合桩地基的沉降量计算是建筑物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

一般的计算方法包括经验法、复杂的地基物理模型和有限元法三种。

1. 经验法经验法是一种基于已知数据和大量实践经验的计算方法,以现有的建筑物结构和土壤工程环境为基础,通过模拟现有的土壤情况和复杂的地基物理模型,得出预期结果。

因此,经验法主要是针对特定情况的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与计算条件的准确性有关。

2. 复杂的地基物理模型复杂的地基物理模型主要是通过物理模型的搭建,对复合桩地基的沉降量进行计算。

其主要基于土壤力学和复合桩地基物理学,以实际测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建筑物的载荷特性,对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地表沉降量进行计算。

复杂的地基物理模型一般适用于大型工程或对沉降量要求较高的场合。

3. 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可用于计算复杂的结构和地基工程模型下的沉降量。

有限元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计算方法,首先将模型中的物体分解为一系列的有限元件,随后强制施加一定的载荷时,便可计算出每一个元素的变形和位移,并基于此计算出复合桩地基的沉降量。

该方法常用于密集度较大,形状复杂和深层地基测量想法困难的情况。

三、计算方法的应用与优化在实际工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参数进行调整来优化结果。

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及沉降计算[详细]

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及沉降计算[详细]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
石灰桩 振冲桩 夯实水泥土桩 水泥土搅拌桩
高压喷射注浆法
CFG桩
1.05~ 1.2
1
0.9~1
0.1~0.4(桩端土 好)
0.5~0.9(桩端土 差)
0.5~0.9(摩擦桩) 0.0~0.5(端承桩)
0.75~ 0.95
(1)桩体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a.对粘结材料桩复合地基,桩体承载力特征值可采用类
λ1 —— 复合地基破坏时,桩体发挥其极限强度的比例。若桩体先达到极限 强度继而引起复合地基破坏,则为1.0,若桩间土比桩体先达到极
限强度,则小于1.0;
λ2 —— 复合地基破坏时,桩间土发挥其极限强度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复 合地基中往往桩体先达到极限强度,其值通常在0.4~1.0之间;
m —— 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
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
无垫层 有垫层(刚性)
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承载性状不同:柔性基 础下复合地基的桩土荷载分担比要比刚性基础下的复合地基 小,而其沉降要比刚性基础大。
二、复合地基特点及形成条件
1.复合地基特点
(1)加固区是由基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是非均 质、各向异性的。
——区别于均质地基。 (2)在荷载作用下,基体和增强体共同直接承担荷 载的作用。
(6)时间:n随时间的延续逐渐增大,这是由于桩间土 的固结和蠕变使荷载向桩体集中。
(三)桩土荷载分担比 桩土荷载分担比:桩、土分担荷载的比例。
p Pp P
s Ps P
式中
Pp —— 桩承担的荷载; Ps —— 桩间土承担的荷载; P —— 总荷载。
桩土荷载分担比和桩土应力比的关系: (1)已知桩土荷载分担比
p

基于沉降控制原则的桩基设计和应用

基于沉降控制原则的桩基设计和应用

基于沉降控制原则的桩基设计和应用疏桩基础是把建筑物按传统桩基设计确定的桩的数量与间距(一般3~4倍桩径)进行精简与疏布(一般5~6倍桩径)的桩基础。

实质上,它是利用疏化桩基原理提高单桩有效承载力,并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来补偿桩基,也就是说,上部荷载不再全部由桩来承担,而是由桩与桩间土共同承担。

标签:承载力;地基处理;疏桩基础;沉降控制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承台底地基土的直接承载能力,使基础在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的条件下,既能使沉降得到控制,同时又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桩基理论和观点。

这些桩基在受力机理和工作状态上已经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桩基,大致可分为四种:“纯桩”模式、“减沉桩”模式、“复合桩基”模式、和“桩体复合地基”模式。

1 “纯桩”模式“纯桩”模式是指不考虑承台的分担作用、全部荷载均由桩来承担的桩基,即本文所指的常规桩基。

常规桩基的设计较为简单,单桩竖向承载力一般由强度控制,沉降较小,适用于端承桩基、承台底面土体软弱或承台底面可能与土体脱开等情况。

2 “减沉桩”模式减少沉降量桩基是现代桩土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一。

设计浅基础时,有时会遇到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但在地基沉降量过大的情况下,这时可在浅基础厂设置减沉桩,桩主要起到减少地基沉降的作用。

其设计方法即是针对在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当其天然地基“沉降演算”给出的变形难以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时,采用“加桩”以减少总沉降量及差异沉降的设计。

3 “复合桩基”中的疏桩基础模式本文主要对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理论应用依据和设计方法进行分析。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是指桩与承台底地基土共同承担外荷载、按沉降要求确定用桩数量的低承台摩擦桩基。

这类桩的承载力特征值按允许沉降确定,其数值一般要比按强度控制计算的要大。

3.1疏桩基础。

疏桩基础是把建筑物按传统桩基设计确定的桩的数量与间距(一般3~4倍桩径)进行精简与疏布(一般5~6倍桩径)的桩基础。

以控制沉降为目的设置桩基的要求

以控制沉降为目的设置桩基的要求

以控制沉降为目的设置桩基的要求随着建筑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建筑的高度和荷载也越来越大。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桩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一些土壤松散、岩石破碎的地区,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性,需要采用桩基施工方法。

但是桩基的施工不仅需要考虑负荷的承担,还需要考虑土地沉降的控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以控制沉降为目的设置桩基的要求。

1.了解区域土壤状况在桩基设置之前需要对地基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地基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包括土层类型、厚度、饱和度、土壤密度、压缩性等。

这些因素被称为地基参数,它们将直接影响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特性。

根据地基参数,可以计算出地基的沉降和变形规律,为桩基的设置提供参考。

2.确定桩基的形式和类型桩基的形式和类型有很多种。

在桩基的选择上需要根据所选的土壤条件和设计要求来决定。

例如,对于沉降敏感的土壤,可采用钢管桩、混凝土桩等进行设置。

对于承载力强、不易变形的土壤,可以选择锚杆、地锚和拉索桩。

根据每种桩基的特定特点和施工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沉降。

3.桩基的埋设深度和间距桩基的埋设深度和间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它们将直接影响到桩基的承载力和沉降特性。

为了保证桩基的有效承载,需要根据地基参数和土壤的压缩性等特点来确定桩基的埋设深度和间距。

一般情况下,桩基的埋设深度应该达到不可压缩土层,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的沉降和变形。

4.控制桩基施工质量桩基的施工质量是保证控制沉降的重要因素。

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关注桩基的密实程度、砼质量、桩的竖直度和节点的质量等。

桩基需要设立监管机构,严格控制桩基施工的质量和施工工艺。

只有保证桩基的施工质量,才能有效地控制沉降。

总的来说,以控制沉降为目的设置桩基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工程。

从桩基设计、桩基形式和类型选择、桩基埋设深度和间距的选择以及桩基质量的保证都需要精细的计算和严格的监控。

只有在实践中深入掌握这些规范,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同时降低建筑的使用成本。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步骤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步骤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步骤
万颖
【期刊名称】《安徽建筑》
【年(卷),期】2001(008)001
【摘要】@@ 在较深厚的软弱地基上的基础设计中,经常会遇到下述情况:如果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方案,地基强度要求能基本满足或相差不大,但地基变形结果,往往沉降过大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这时就可以考虑采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方案.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万颖
【作者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
【相关文献】
1.水闸设计中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应用 [J], 纪中庭
2.水闸设计中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应用 [J], 纪中庭;
3.大型污水处理池的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设计探究 [J],
4.软土地基水闸设计中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应用的作用 [J], 黄仕强
5.软土地基水闸设计中沉降控制复合桩基应用探讨 [J], 胡平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按沉降变形控制设计桩基础

按沉降变形控制设计桩基础

仍应保持接触或连接,即在接触或连接点上满足变形协调条件。

倘若桩基由于某种条件或某种因素的影响,承台、筏板与地基土脱离接触,这时上部荷载由桩承担,就谈不上桩、土与筏板的共同作用。

因此变形协调条件是共同作用发生的前提。

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加,桩顶压力与土压力逐渐增大,桩尖亦有一定的刺入位移(例如施工至第三层时,沉降值为1.67mm ),说明桩、土、筏能共同作用,本工程的基础设计是成功的。

2、桩与筏的荷载分担是一个复杂问题,它涉及诸多影响因素,如地基条件,孔隙水消散、施工方法、桩的数量、桩的间距、桩长与压缩性以及上部结构刚度等等。

根据福州地区近二十座工程的实测资料,其基础底板的荷载分担比在15%-35%之间,本工程在装修阶段所测得的土压力值为71.49kpa ,计算其筏板分担比为71.49×1279/326236=28%,也在此范围之内。

3、采用同济启明星计算软件SCPF v2.0,它基于以边界积分法为基础,以Mindlin 应力解作为初始基本解,并引入沉降调整系数,较符合桩筏基础共同受力的特性。

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变形也较好地反映基底下不同土层的变化特性。

该设计方法在上海经过大量工程的检验,获得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并已广泛使用。

SCPF v2.0软件在本工程中应用,尽管因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及地基上的差异性,与测试数据相比仍有一定的误差,但仍不失为福州地区设计高层建筑基础首选的方法,尚需在今后有更多的工程实践和经历一段检验与反复修正的调整阶段。

必须注意的是,该程序在计算中具有“专家选项”的功能,点击该按钮,可在对话框设置“桩基土弹性模量系数”,即E s /E 1-2及“单桩极限承载力”,以便根据本地区实际的地质情况,修改计算参数。

4、在福州地区的地质条件下,采用桩筏与地基的共同作用理论设计基础,由于充分利用了地基土的承载力,可以降低基础的工程造价,缩短工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沉降控制——基本原理和案例

沉降控制——基本原理和案例

盾构穿越广州火车站站场,越~三区间右线隧道 YCK16+745.5~YCK16+910.5长165m区段穿越广州火车站站场的 十四股轨道;左线ZCK16+768~ZCK16+925.5长157.5m区段穿越 广州火车站站场的十四股轨道。隧道在此位置穿越的主要地层为 中风化岩层〈8〉和强风化岩层〈7〉,隧道埋深15m~20m。要 求“盾构掘进通过火车站时,轨面沉降值不得超过10mm,两股钢 轨水平高差不得超过4mm,且在任何情况下,最大隆起量不得超 过 +10mm 。 ” 根 据 地 质 状 况 和 隧 道 周 边 施 工 环 境 , 经 计 算 采 用 0.069MPa~0.079Mpa的土舱压力掘进(后施工的左线比右线提高 0.01MPa~0.02Mpa),快速通过,盾尾同步注浆。施工完毕后最 终实测沉降最大值为5.4mm,两条钢轨面高差为1mm,完全满足 有关要求,效果很理想。
4、防止地基变形的措施和施工实例
4.1地基变形的预测与监测
为了减少地基变形,盾构推进前事先根据过去的实绩和有限 单元法等进行预测,以预测结果为依据来设定管理基准值。同时, 在推进时,要在隧道中心向上及其两侧范围内设定监测点,进行 水准测量,并根据监测结果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总结经验, 应用到后续区段的施工管沉理降控中制—。—+基1本0原m理m和案~例-30mm。
地铁二号线越三区间盾构穿越地下人行通道,该人行通道位 置的地层主要为〈7〉强风化岩和〈5-1〉、〈5-2〉残积土层,隧 道埋深8m,人行通道距隧道3.5m。经计算采用了0.101 MPa 0.111 MPa的施工土压力,并采用同步注浆的方法施工,最终沉 降、隆起值控制在-2mm沉~降+控0制.—5m—基m本。原理和案例

探究按沉降变形控制设计桩基础

探究按沉降变形控制设计桩基础

探究按沉降变形控制设计桩基础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沉降变形控制设计的重要性,然后探究了沉降变形控制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步骤,最后提出了目前沉降变形控制设计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沉降变形;桩基础;设计1地基基础变形的特性压力作用下土体积缩小的特性称为土的压缩性。

建筑物受上部荷载作用而产生的地基基础的垂直压缩变形即为建筑物地基的沉降。

可以看出,地基土产生压缩变形的根本原因是土具有较大的压缩性。

施加荷载时土颗粒间的接触点增加,破坏了土体的结构,且卸载后形成的接触点不会完全消失造成了胶结性连接的破坏和结构的破坏的不可逆(即连接和结构是不能恢复的),因此土的压缩形变是非完全弹性的。

通过对土体进行侧限压缩试验,进行多次加载与卸载后,可得如图1示的变形曲线,A曲线表示加荷再卸荷后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B 曲线表示加荷再卸荷后未被恢复的变形,称为残余变形(又称塑性变形)。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残余变形即为土受压后减少的孔隙卸荷后不能完全恢复的部分,由此说明了土的压縮具有不可逆性。

图1土的变形曲线因此地基基础变形的不可逆性要求我们要非常重视基础的沉降。

2沉降变形控制设计的基本原理沉降变形控制桩设计方法是承台下的地基土与桩共同承担荷载,且根据在沉降控制的要求计算确定用桩数量的方法,它是一种大桩距的低承台摩擦桩基。

承台的作用:传递外荷载至桩顶上与承台下的地基土上,以此来保证基础的整体稳定性;桩的作用:除承担部分外荷载外还起减少和控制沉降的作用,且此为主要作用。

沉降控制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建筑物允许产生一定的沉降量的观点,利用桩间土的承载能力,通过减少一部分桩数,使单桩承受的荷载超过承载力设计值,保证承台与其下土体接触良好,最大程度的发挥筏板(承台)的承载作用。

如果基础的沉降量过大,可调整桩的数量使基础的沉降量控制在相关规范要求的范围内。

该方法的关键是根据建筑物得沉降控制要求来确定桩数和沉降的关系。

对于桩和承台共同承担外荷载分配比例的问题(承载力大小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桩顶荷载、桩端持力层土体的性质、桩间距、荷载作用时间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步骤
中图分类号:tu473.1+2
[关键词]软弱地基基础设计设计基本原理方法步骤实践
在较深厚的软弱地基上的基础设计中,经常会遇到下述情况:如果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方案,地基强度要求能基本满足或相差不大,但地基变形结果,往往沉降过大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这时就可以考虑采取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方案。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是指桩与承台共同承担外荷载,按沉降要求确定桩数的低承台摩擦桩,它是一种介于天然地基上浅基础和常规桩基之间的一种基础类型。

和常规桩基不同,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一般是根据外荷载由承台和桩共同承担,按建筑物容许沉降量要求确定桩数的原则进行设计的,其中承台除承担部分外荷载外,还需对桩基的整体稳定性提供必要的保证,而其中的桩除承担部分外荷载外,主要起减少和控制沉降的作用。

因为其是摩擦桩,要充分利用桩周土的作用,桩是数量要按建筑物允许沉降量确定,和目前常规桩基相比,桩数可有大幅度减少,桩距则明显增大,目前上海地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中的桩根据上海地区地基土组成的特点,一般采用桩身截面边长≤250mm,长细比在80左右的预制混凝土小方桩,同时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平均桩距一般在5~6倍桩径以上。

一、设计基本原理
众所周知,影响承台与桩共同承担外荷载规律的因素很多,其
中主要有:桩端持力层地基土的性质、沉桩的挤土效应、桩顶的荷载、荷载的作用时间及桩的间距大小等。

就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而言,由于一般情况下其桩端持力层不会十分坚硬,同时如或略沉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则影响其承台与桩共同承担外荷载的主要因素就是以下三种:
1、桩顶荷载
一般是当外荷载n较小时,主要由桩承担外荷载,承台分担作用导次要地位;当n不断增加,承台分担荷载略有增加;当n超过群桩中各单桩承载力之和的pa后,桩将始终保持承担pa部分的荷载,而承台则承担外荷载超过pa后余下部分的荷载n-pa;
2、荷载作用时间
一般在受荷的初期,承台下地基土和桩是按各自的相对刚度分担外荷载,由于这时承台地基土是处于不排水、无体积变形的状态,有较大的相对刚度,因此在受荷初期总是要承担较大一部分荷载,但随即承台和桩承担的荷载均在土中扩散并产生附加应力,促使土体固结下沉,导致原来承台承担的荷载逐渐向桩顶转移,承台与桩分担外荷载关系是随着荷载作用时间而变化的;
3、桩的间距大小
一般当桩距较小时,承台分担的荷载较小,随着桩距的增大,承台分担的荷载也随之增大。

设计时总的承载力可近似地认为等于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中所有各单桩的承载力与承台下地基土在无桩
条件下的承载力之和:
p=nr+fac
其中:p——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总的承载和(kn)
n——桩数
r——单桩承载力设计值(kn)
f——承台下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kpa)
ac——承台底面积(㎡)
二、设计方法与步骤
1、根据地基土的组成,按桩端穿过压缩层范围内高压缩性淤泥质土的要求选择桩长;
2、按桩身结构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r1与地基土对桩的支承力r2,二者数值基本相等的要求,选择桩身截面尺寸:r1=(0.40~0.50)apfc
r2=(up∑qsikli+qpkap)/1.65
其中:up——桩周长(m)
li——第i层土厚度中(m)
qsik、qpk——分别为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和桩端土层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ap——桩身截面面积(㎡)
fc——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kpa)
3、承台底面面积及其平面布置
a.按外荷载全部由承台单独承担的假定,由下式确定承台底面面积ac(㎡)
ac=(f+g)/ηf
f——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荷载(kn)
g——承台和承台上覆土自重(kn)
η——经验修正系数,一般可取1.5~1.7
b.按上部结构重心与承台底面形心相重合的原则确定承台底面的平面布置;
4、用桩数量和桩位布置
a.用桩数量的确定:应计算假定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下有若干种不同桩数的布桩方案时相应的沉降量,以求得桩数与沉降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容许沉降量要求确定实际要求的桩数。

一般情况下,可计算以下三种桩数情况下的沉降量,以确定桩数与沉降之间的关系:
(1)按外荷载全部由桩单独承担的常规桩基设计方法确定的桩数n;
(2)按上述常规桩基设计方法确定的桩数的1/3;
(3)桩数为零;
计算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沉降量的方法如下:
(1)当n<pa时,假定外荷载n全部由桩承担,这时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沉降为桩端至压缩层下限之间土层压缩产生的沉降量;
(2)当n≥pa时,桩始终承担pa,而承台则承担n-pa,这时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沉降即为这两部分荷载共同作用下,从承台底至压缩层下限之间土层压缩产生的沉降量;
b.按上述方法确定的桩数,根据上部荷载重心与形心(群桩)相重合的原则确定桩位布置;
5、验算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承载力
根据上述步骤求得的n与ac,按下式验算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承载力:
f+g≤(nr+acf)/ζ
ζ——复合桩基承载力经验系数,可取1.2~1.3
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我们多次应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来控制房屋沉降,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