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研究。
首先介绍了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对其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接着探讨了收益法的实际操作以及其局限性,深入讨论了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实证研究。
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被明确提出,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概述。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这篇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情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收益法、企业价值评估、应用研究、文献综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基本原理、实际操作、局限性、应用实证研究、研究价值、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的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收益法的应用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收益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并不完全契合,导致了评估结果的偏差;收益法在考虑未来收益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企业价值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必要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提高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收益法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评估自身价值,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合理的资产定价和投资决策。
收益法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科学的价值评估方法,有助于规范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研究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还可以深入挖掘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企业财务管理和投资决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选择。
深入研究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产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旨在探索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分析其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文献综述参考
文献综述一、前言杜邦分析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经理创造的一种利用各个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财务比率分析的综合模型,来综合地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方法。
它就像是一座金字塔,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往下逐层分解,层层深入,构建起来的一个财务指标分析系统,能清楚、直观的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
当指标发生与预期设定的目标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查明原因并且加以修正,能够解释指标变动原因金额变动趋势以及采取措施指明方向,能够方便管理者更好、更科学的管理,能够使债权人和投资者更好的做出正确的决策。
杜邦分析法作为财务分析方法中的一种,随着经营的多元化,企业的动态发展,本身也是有缺陷的,例如缺乏考虑现金流量这个动态因素。
但由于杜邦分析法能够较好的帮助管理者发现企业财务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指明方向,因而得到普遍的认可,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国外研究状况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就出现了财务分析。
当时,财务分析的重点仅是围绕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增加投资、查明企业借贷情况等等,并未提出具体的概念。
直到1900年,报表分析这一概念在托马斯·乌都洛发表《铁道财务诸表分析》中被正式提出。
随后,人们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渐渐发觉单项财务指标分析的不足,开始向综合财务分析体系靠近。
1919年,美国杜邦公司创立并最先使用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该体系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从股东权益报酬率(Return On Equity,ROE)出发,以资产报酬率为龙头,将一个个综合的指标层层分解为简单的指标,最终分解为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单个项目,在分解过程中可以清楚的反映企业在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各方面财务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其他财务分析方法一样,关键不在于指标的计算,而在于对指标的理解和运用,其作用是解释指标变动的原因和趋势,为采取措施指明方向。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一、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要求:文献综述的形式与结构与一般研究性论文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历史、派别、观点、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各自的长处与短处,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等)。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观点派别、代表人物、发展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放在文末,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因此,应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二、文献综述撰写内容要求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目前研究状况与私募基金相关的学术研究,国外的学者茶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
以行业的发展为参照物,在1994年的Audretsch的研究中指出,私募基金运作过程中,主要会被国家经济发展所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现行经济状况良好的话GDP生产总值高时,国内的企业对自己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私募基金的投资环境就会变好。
Ljungqvist A, Richardson MP (2016)对行业内近20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私募行业竞争越激烈,意味着投资机会和需求量就会增加,那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Lerner J,Sorensen M,Stromberg P. (2015)把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划分为资金募集、项目投资、项目管理和项目退出四个环节。
从募资来看,Prowse(1997)提出了股债结合的方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股权投资的项目进行抵押,然后通过抵押取得债性融资,以此来筹措额外的资金;Gomper和Lerner(1999)研究发现投资者会偏好于购买过往投资业绩和行业内声誉更好的基金管理人所管理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从投资来看,Gupta等认为投资时应考虑到的因素五花八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发展阶段的选择等等因素。
他作为私募投资行业较早吃螃蟹的学者,他的这一研究奠定了投资基本框架的形成。
Patezlt等(2009)提出基金管理人在运用基金进行投资时应当具备专业化的特点。
从投后管理及退出来看,Mattin kenne (2000 )指出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中法律、创业内容、金融产业文化等一些部门对被投资公司进行专业运作。
Argote (1996 )研究后发现随着投资经验的增加,投资机构的投资失败率会逐渐降低,因此得出结论,长期坚持投资且注重专业投资方式的投资机构才能有效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ArminSchwienbacher(2002)通过研究发现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过程中IPO、股东回购或者并购、第三方购买、收购和资金清算等是目前最常见的退出方式,从而进一步发现并提出了资本市场的重要程度,尤其是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如何退出这一领域,Clercq(2004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专业化能力和项目退出率呈现明显的正向关系,即专业化水平越高的投资机构,项目退出成功率越高。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精选范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共2篇)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技术经济班设计(论文)题目: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指导教师:200 年 4 月 21 日目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论文题目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6进度安排文献综述1 资本运营运作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结论1.1资本运营的涵义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1.2.2 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1.3.1概念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1.3.4并购方式1.4研究课题的意义2目前研究阶段的不足参考文献1论文题目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 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企业资本运营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纵观当今世界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资本运营都起到过相当关键的作用,并且往往成为它们实现重大跨越的跳板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
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将资本运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获得了成功。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的瓶颈,认识到资本运营同生产经营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
可以预见,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特会越来越大。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 wto为背景,比较全面描述了国内外资本运营的现状,深入地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及对于国外资本运营经验的借鉴和教训的吸取。
在研究领域发展方面,国外对资本运营的研究和运用都多于我国。
在中国,资本运营是一个经济学新概念,它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投资管理学科基础的理论学科。
资本运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课程。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企业未来收益进行估算,从而确定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不同类型企业的价值评估,包括上市公司、私人企业以及投资项目等。
在企业财务领域,对收益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现有文献对收益法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应用模型和计算方式。
通过综合现有研究文献,可以了解到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也是文献综述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可以为企业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从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的角度出发,可以指导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改进收益法应用的建议。
通过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评估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 正文2.1 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和折现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的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股权估值、企业并购、资产评估等领域。
在股权估值中,收益法通常被用来确定企业的公允价值,帮助投资者做出决策。
在企业并购中,收益法可以帮助买方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同时也可以帮助卖方评估自己企业的价值。
在资产评估中,收益法则可以被用来确定特定资产的价值,指导资产的管理和配置。
收益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其原理简单明了,使其成为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收益法,可以对企业进行客观的评估,从而为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充分考虑收益法的局限性和方法适用性,同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在评估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适当的权衡,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部分说明了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对读者有助于了解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对冲基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理论文献综述
U )变 动 量 、 因 素 的选 择 是 基 于 G eoy C n o R rgr o nr (9 5 1 9 )的研 究 工 作 曾用 这些 因素 解 释 了美 国股 票 的收 益 数 据 。他 使 用 Z M/ d efn s月 度数 据 , C He g u d 研 究 包 括 3个 不 同 的时 间段 , 个 时 间 段 包 括 4 每 8 个 月 。宏 观 经 济 因 素 模 型 结论 显 示 只有 两 个 变 量
关键 词 : 券 市场 ; 冲基 金 ; 资 收 益 ; 资风 险 证 对 投 投 文章 编号 :0 3 4 2 (0 9 0 — 0 6 0 1 0 — 6 5 2 0 )6 0 9 — 7 中图分 类号 :8 09 F 3 .1 文献标 识码 : A
A bsr c : Re e r h s a o th d e f n s a lenai e i v sme tc oc s v l a l r ci al ta t s a c e b u e g u d a n at r tv n e t n h ie i au b e p a t ly c a d t e r tc ly fr iv t e u t f d wh c i e r i g i Ch n . Th s ri l rv e n h o ei al o pr ae q iy un ih s me g n n ia i a tc e e iws
数 据 的 偏 差 研 究 、 险 的 估 测 方 法 、 险 测 量 的 不 足 、 冲 基 金 对 金 融 市 场 的 稳 定 性 影 响 风 风 对
等 , 究发 现 对 冲基 金 的 风 险 未被 正 确认 识 而 收 益表 现 被 高估 。 这 为全 面认 识 对 冲基 金 的 研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综述(1)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综述一、前言企业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特定的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
目前,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最活跃的两个领域是企业绩效评价内容的扩展和评价方法技术的完善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从简单、静态变得更为复杂、动态,随之出现了大量有关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思想,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单一化过渡为多元化,企业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也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向更加注重战略机会选择、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与企业治理结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评价发展。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也从传统的杜邦分析法发展到经济增加值(EV A)和平衡计分卡(BSC)。
虽然上述经典的绩效评价模式在企业管理的研究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实际运用也表现出了局限性,针对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国内外学者又开始对现行的绩效评价模式进行了反思,并且提出了新的绩效评价模型。
二、绩效评价的几种模式回顾(一)、财务模式财务评价模式是在杜邦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期,美国杜邦公司引入了著名的“杜邦公式”,即“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并且在此基础上综合了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通过各个财务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进行了层层分解,将净资产收益率用企业所熟悉的财务指标表示,构成了著名的杜邦分析模型。
与衡量企业绩效的独立财务指标不同,杜邦分析模式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性,将各种财务指标相结合,明确地展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逐层向上共同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每个指标对于公司的整体业绩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杜邦分析模型包括了六层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整个分析体系的核心,由企业的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综合性的反应了股东投入资本的盈利能力,杜邦分析模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体现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前言金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金融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金融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各种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卖金融工具来获取收益。
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非有效性的现象。
作者认为,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监管和改进。
在《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研究,得出了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性,但也存在一些非波动性的现象。
作者认为,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可能发生的损失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金融领域的重要问题。
在《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得出了金融风险管理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信用风险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得出了信用风险是金融交易中的重要风险之一,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包括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等。
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中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应用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金融创新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
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金融创新方法,包括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等。
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示例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和物流行业的发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已成为现代化物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AGV的充电问题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为了保证AGV能够持续、高效地进行作业,充电设施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放置大量的充电桩来解决充电问题,但这可能会导致资源和空间的浪费。
因此,通过对AGV充电桩配置方案进行仿真研究,寻找最优的配置方案成为优化集装箱码头运作的关键环节。
通过优化AGV的充电模式,可以节省成本和空间,提高集装箱码头的安全性。
此外,通过提高AGV的智能水平,减少人工干预,进一步提高集装箱码头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作业效率,缩短作业周期,降低成本。
因此,对AGV充电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资源和空间的优化:传统的放置大量充电桩的方法可能导致资源和空间的浪费。
通过对AGV充电桩配置进行仿真研究,可以确定最优的充电桩配置方案,避免过多的充电桩造成的资源和空间浪费,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空间的优化布局。
(2)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优化AGV的充电模式可以节省成本和空间。
通过合理配置充电桩,并考虑充电桩的位置、数量和功率等因素,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投资成本,减少运维费用。
同时,充电桩的优化布局还可以提高作业效率,缩短作业周期,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3)安全性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优化AGV的充电模式可以提高集装箱码头的安全性。
通过合理配置充电桩,减少充电设施的拥堵和短缺问题,降低潜在的事故风险和操作错误。
同时,通过提高AGV的智能水平和自主决策能力,减少人工干预,提高集装箱码头的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4)实际应用和深远影响:集装箱码头作为现代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其运作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对整个供应链的畅通和效益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AGV 充电模式的优化,可以为实际集装箱码头的运营和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促进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盈利能力分析文献综述
盈利能力分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物质的通货膨胀,全球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下生存下去。
特别对于奶制品而言,在经历08 年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人民将购买的目光转向了国外奶制品,对于国产奶制品持相当怀疑的态度,从而导致中国很多奶制品企业都处于倒闭的边缘。
盈利能力与质量的分析作为利润表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企业获得利润最直观的表现。
在中国奶制品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不仅对自己的产品越来越重视,同时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视也逐渐加大。
怎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获利的能力是各大企业所研究的重点。
而盈利能力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无疑是提高净利润。
本文通过结合伊利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采取正确的盈利能力模式,对于伊利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伊利公司、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的企业无不把利润、竞争、创新与盈利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上,并且给予极大的重视,都希望在对市场发展和竞争对手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自己相应的对策,力图使自己在盈利能力上高人一等,并且使企业更加的强大,获得成长和胜利,而这些问都可以归结为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概述彭新亮(2008)在《北方经贸》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指标浅析中说道: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的综合反映,是投资者了解公司、决定投资行为的最全面、往往也是最可靠的第一首资料,而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
刘淑蓉(2007)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研究》中指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因为它不仅联系着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同时还关系到其他关系人的利益,因此如何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水平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目前用来评价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
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篇论文旨在综述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并从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XXX分析三个层面来阐述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的发展与研究。
通过总结各个文献理论研究成果,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采用以传统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比率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个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分析时,需要关注上市公司的历史、会计处理方法对利润的影响、子公司和关联方对利润的影响、会计主要项目的详细资料,并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被分析对象所处行业的发展水平。
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工作的升华,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资料归集、加工、分析、比较、评价等,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新的会计分析信息。
这些会计分析信息,对于企业的主管部门、投资者、经营者及有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财务分析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角度对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判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为弥补财务分析的不足,有必要在财务能力单项分析的基础上,将有关指标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体系。
在国外,财务报表分析研究已经相对较为成熟。
有关文献主要涉及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例如,美国的XXX提出了杜邦分析法,它是将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组合分析,从而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另外,英国的财务分析师学会(CFA)也提出了一系列财务分析方法,如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
这些方法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财务报表分析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有关文献主要涉及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例如,国内学者XXX提出了基于杜邦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将杜邦分析法与财务比率分析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另外,国内的财务分析师学会(CFA)也提出了一系列财务分析方法,如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
《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关于资产评估和企业估值相关的研究,西方国家从20世纪就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众多学者的探索,MM模型、现金流折现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实物期权等逐步衍生,极大地丰富了资本价值评估理论,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美国学者艾尔文·费雪尔(1906)[i]第一次对进行了有关的理论探究,他对享受、实际、货币这三种收入之间的联系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同时,也探索了这三种收入与资本的内在关联。
最开始的MM模型是源于莫迪格利安尼和默顿·米勒(1958)[ii]这两位学者。
他们认为,通常情况下一个公司的全部价值和其资本组织结构是不相关的。
但是如果我们在考虑所得税征收的情况下,企业的整体价值及其资本结构之间是存在显著的联系的。
随着不断地完善,两人又在几年后提出了修正的MM理论模型,在新的这一理论中,考虑了所得税的作用。
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公司如果展开负债经营,那么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利息能够使得税额发生抵扣,从而减少支出,最后发生节税效应,增加公司的总体价值。
MM理论在考虑所得税对企业价值波动的前提下,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公司价值和负债二者之间的联系。
1962年麦伦·戈登通过对未来的股利计量研究提出了Gordon Dividend Growth Model,由此现金流量折现法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直到1990年,现金流也在汤姆·科普兰(Tom·Copeland)、拉巴波特等学者的探索下被分为股权自由现金流和企业自由现金流,从这也就发展出了FCFF和FCFE这两种不同的估值方法。
与此同时,DCF模型得到不断发展,并逐步成为资本市场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模型之一。
基于哈里·马科维茨(1952)的资产结构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威廉·夏普、特里诺和莫辛(1964)等学者,提出并完善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首先介绍了收益法的基本原理,然后详细探讨了其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相关文献综述,揭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接着分析了收益法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其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文献综述、发展趋势、案例分析、结论、展望、实践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管理和投资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企业价值评估通常采用收益法、市场法和资产法等方法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是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测和资本化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目前关于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收益法的基本原理、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相关文献综述、发展趋势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决策工具,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结构、盈利能力等方面,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中,收益法是一种常用且重要的评估方法。
收益法通过分析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来确定企业的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
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这一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总结,探讨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最关键的方法之一。
它主要通过对企业未来产生的收益或现金流进行预测,最终来评估企业的价值。
这种方法在企业估值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将对收益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文献综述。
首先,有研究指出,收益法对于小型企业的估值尤为合适。
这主要是因为小型企业在经营中通常具有较为稳定、可预测的收益和现金流,相比之下,大型企业在经营中受到的影响和波动要更大。
一些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采用收益法进行估值时,小型企业的估值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其实际价值。
其次,研究还发现,收益法的应用还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例如,企业的规模、所处行业、经营模式等都会对估值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收益法所涉及的预测和假定也需要考虑实际情况,例如对于某些行业或企业,未来收益无法预测或难以预测,就需要合理应对。
还有研究指出,收益法的应用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
例如,在估值过程中,需要综合应用资产和市场方法,以便更全面地考虑企业的价值和风险。
最后,收益法的应用也需要注重估值过程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估值结果需要及时公开并保证准确性,以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总之,收益法是企业价值评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它的实际应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企业的规模、所处行业、经营模式等。
在应用时,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并注重透明度和合法性,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实际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研究一、前言部分(一)写作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和越来越多已确认但未实现的企业业绩绕过损益表而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现象,使得传统会计收益观提供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收益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收益理论,为会计界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进程,对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确认与计量以及全面收益报告进行研究,并分析全面收益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和应用现状,就推进全面收益报告改革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推动全面收益确认、计量理论及报告理论的发展,提高收益报告在决策中的有用性。
(二)相关概念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己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不包括本期已产生但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而且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
全面收益: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业主权益之变动。
包括净收益以及其他所有绕过收益表并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项目,非常接近经济收益。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目标是向广泛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合理决策的信息。
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现在的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采用多种计量属性。
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目标是向资本所有人提供有效反映资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的报告。
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有限的资源委托者。
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报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实现原则为基础编制,因而导致了报表面向过去,信息含量低。
(三)综述范围此次研究,搜集了2001年到2010年的一些著作与期刊杂志中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以全面收益理论为对象的研究文献。
包括Wallman的《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等及国内在《财会通讯》、《会计之友》、《会计师》、《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现代商贸工业》等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
综合各专家及学者的不同观点,本文从会计目标的变化出发,旨在对全面收益的理论渊源、确认与计量以及全面收益报告进行研究,并全面系统的回顾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进程,阐述全面收益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意义和应用现状,就推进全面收益报告改革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能够对涉及全面收益理论领域的相关会计问题有总体的把握。
(四)相关主题及争论焦点全面收益理论本身处于一不成熟阶段,在许多会计难点,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无形资产会计以及外币业务折算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
同时,对于各组成项目何时应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哪些项目应计入全面收益、这些项目应采用何种计量属性以及如何区分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能够全面解决。
此外,如何使会计实务尽可能地与理论界相契合?如何有效地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采用?都将会是长期困扰会计实务工作者且不可避免面对的难点,有待有识之士解决。
二、主体部分(一)关于全面收益理论的理论渊源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名着《国富论》中首先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
其后,大多数经济学家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将它引入企业。
1980年,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着作《经济学原理》中首先将“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念引入企业,并进而提出了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思想。
20世纪初,欧文·费雪进一步发展了收益理论。
他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提出:资本是某一时刻的财富储量,收益是某一时期的财富流量,收益是补偿资本之后的一种增量,辩证的阐述了资本与收益的关系,并由此引导经济学家转向对“真实收益”的研究。
国际管理发展协会的罗伯特·豪威尔认为企业的目标是创造真实的股东价值,这意味着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增加,业绩(经济收益)就是企业未来可持续现金流量现值的变化,即经济价值的变化即为经济收益。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赵艳丽 2010)”认为:全面收益表是指企业在报告期间由企业同所有者以外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应分为两部分:已确认且已实现的净收益和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其他利得和损失。
“现代会计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王丽琴2008)”认为:全面收益观是伴随着对传统收益观的批判而产生的,但全面收益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收益概念的全盘否定。
它只是对收益概念的扩展,而且是在继承传统收益概念基础上的扩展。
“全面收益观发展动态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孙燕芳 2007)”认为:全面收益的提出实现了会计收益观念的两大转变:一是财务呈报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重大转变;二是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重大转变。
“全面收益理论:一种全新的收益观(裘宗舜2004)”认为:由经济学收益观到会计学收益观再到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过程,正是人类在对收益及其计量的认知过程中必经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仅根据期初期末净资产价值变动确定收益很难说明影响收益的具体因素,因而通过复式记账将净资产价值变动(除资本性交易以外)以收入、费用的形式加以表示从而确定收益,会计学收益观得以形成。
“业绩呈报新趋向全面收益表及其改进(陈国辉2004)”认为:全面收益观念一方面揭示了收益所引起企业财富变动的性质,另一方面还突出了收益来源和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特点。
挑战历史成本计量原则,突破了传统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的限制,并对“稳健主义”原则进行了颠覆。
综合上述专家的观点,我认为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资产负债表信息的价值必须确认资产和负债的存量价值的变动,因此收益计量方式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
而这种会计观念和会计原则重大的带有实质性的突破则直接导致了全面收益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二)关于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进程全面收益理论在各主要国家提出和发展基本情况:英国ASB率先于1992年10月发布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FRS3)《报告财务业绩》,率先要求企业在业绩报告中列示“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即在净损益的基础上,列示那些不能在传统收益表中确认但按照特定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确认的未实现利得与损失。
1997年,美国FASB正式公布了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全面收益》。
指明全面收益包括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
主要任务是解决那些绕过收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列示的项目(即其他全面收益)的报告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7年公布的修订后的IAS1《财务报表列报》中,认为两个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权益变动反映该期间净资产或财富的增加或减少,除了与股东之间的交易(如资本投入和股利分配)引起的变动外,所有的其他权益变动都属于企业当期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由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组成的G4+1(该组织已于2001年2月解散)于1999年发表了一份征求意见稿《报告财务业绩》。
该研究报告总结和评价了英美等国对准则制定机构对财务业绩报告的改革,认为所有的财务报告使用者都需要关于一个主体全面的财务业绩信息。
“现代会计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王丽琴2008)”认为:全面收益的提出,增加了“收益”这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和真实性,更能使人们准确、及时预测“所有”未来现金流,增强了“收益”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增强了“收益”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空间,保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全面收益观发展动态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孙燕芳2007)”认为:全面收益概念的出现给会计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必须改革或修正传统的收益确认标准,对更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以确认更多的未实现的价值变动,使报告的全面收益尽量符合其经济实质。
“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谢诗芬2004)”认为:全面收益和全面收益表的出现既是收益会计理论的发展,是公允价值在会计中运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是为弥补现行财务会计框架缺乏内在一致的逻辑关系的缺陷而产生的过渡性会计理论和方法。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论局部采用还是全面采用),就必然导致全面收益计量及报告;因改进财务业绩报告而诞生的全面收益计量及报告(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就必然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全面收益理论:一种全新的收益观(裘宗舜2004)”认为:鉴于会计收益理论存在的缺陷,人们从决策有用观出发,当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发生矛盾时,宁愿“牺牲一点可验证性而增加相关性”。
学术界在不损害可靠性的前提下,遵循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试图形成一种全新的收益理论。
综合上述专家观点,我认为真正“全面”的收益在会计上是可望而不可求的,除非全面采用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这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不大可能实现。
但全面收益概念的出现给会计界指明了一别样的发展方向,并逐步在实务广泛应用,为提供与决策更为相关的信息日益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关于全面收益理论在我国应用的研究国证监会前首席会计师汪建熙先生指出:“在证券市场上,人们正在探索如何在原有的会计体制中开辟一条公允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道路,尽管探索的过程相当痛苦,也常常出现失误,但我相信这种探索最终一定会成功,全面收益报告制度的建立无疑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论全面收益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王森、于成玉2010)”认为:在上市公司,尤其是在没有绝对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中首先推行全面收益计量体系以取代传统的收益计量。
通过对推行结果的考察,再结合未来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未来非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谨慎地决定是否要在我国全面推行全面收益理论。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赵艳丽 2010)”认为:为完善现行利润表应用“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编制利润表,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的直观信息;对财务成果层次的划分应采取经常与非常的标准,来代替营业与非营业的标准,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的需要。
“业绩呈报新趋向全面收益表及其改进(陈国辉2004)”认为:我国最新的会计制度安排,在强化会计信息谨慎性和可靠性的同时,而距离相关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方面以历史成本和实现原则为基础确认的收益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依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基于传统的安排,现有的收益信息还成为政府税收和利润分配的依据,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起着特殊的作用。
“纵论未来财务报告(龚凯颂 2001)”认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内容应坚持财务信息的核心地位,通过非财务信息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信息,同时,以公允价值计价来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