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研究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和越来越多已确认但未实现的企业业绩绕过损益表而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现象,使得传统会计收益观提供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收益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收益理论,为会计界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进程,对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确认与计量以及全面收益报告进行研究,并分析全面收益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和应用现状,就推进全面收益报告改革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推动全面收益确认、计量理论及报告理论的发展,提高收益报告在决策中的有用性。
(二)相关概念
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己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不包括本期已产生但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而且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
全面收益: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业主权益之变动。包括净收益以及其他所有绕过收益表并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项目,非常接近经济收益。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目标是向广泛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合理决策的信息。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现在的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采用多种计量属性。
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目标是向资本所有人提供有效反映资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的报告。它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有限的资源委托者。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报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实现原则为基础编
制,因而导致了报表面向过去,信息含量低。
(三)综述范围
此次研究,搜集了2001年到2010年的一些著作与期刊杂志中有关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以全面收益理论为对象的研究文献。包括Wallman的《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等及国内在《财会通讯》、《会计之友》、《会计师》、《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现代商贸工业》等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综合各专家及学者的不同观点,本文从会计目标的变化出发,旨在对全面收益的理论渊源、确认与计量以及全面收益报告进行研究,并全面系统的回顾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进程,阐述全面收益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意义和应用现状,就推进全面收益报告改革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能够对涉及全面收益理论领域的相关会计问题有总体的把握。
(四)相关主题及争论焦点
全面收益理论本身处于一不成熟阶段,在许多会计难点,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无形资产会计以及外币业务折算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同时,对于各组成项目何时应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哪些项目应计入全面收益、这些项目应采用何种计量属性以及如何区分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能够全面解决。此外,如何使会计实务尽可能地与理论界相契合?如何有效地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采用?都将会是长期困扰会计实务工作者且不可避免面对的难点,有待有识之士解决。
二、主体部分
(一)关于全面收益理论的理论渊源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名着《国富论》中首先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其后,大多数经济学家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将它引入企业。
1980年,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着作《经济学原理》中首先将“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念引入企业,并进而提出了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思想。
20世纪初,欧文·费雪进一步发展了收益理论。他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
一书中提出:资本是某一时刻的财富储量,收益是某一时期的财富流量,收益是补偿资本之后的一种增量,辩证的阐述了资本与收益的关系,并由此引导经济学家转向对“真实收益”的研究。
国际管理发展协会的罗伯特·豪威尔认为企业的目标是创造真实的股东价值,这意味着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增加,业绩(经济收益)就是企业未来可持续现金流量现值的变化,即经济价值的变化即为经济收益。
“财务报告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赵艳丽 2010)”认为:全面收益表是指企业在报告期间由企业同所有者以外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应分为两部分:已确认且已实现的净收益和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其他利得和损失。
“现代会计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王丽琴2008)”认为:全面收益观是伴随着对传统收益观的批判而产生的,但全面收益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对传统收益概念的全盘否定。它只是对收益概念的扩展,而且是在继承传统收益概念基础上的扩展。
“全面收益观发展动态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孙燕芳 2007)”认为:全面收益的提出实现了会计收益观念的两大转变:一是财务呈报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重大转变;二是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重大转变。
“全面收益理论:一种全新的收益观(裘宗舜2004)”认为:由经济学收益观到会计学收益观再到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过程,正是人类在对收益及其计量的认知过程中必经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仅根据期初期末净资产价值变动确定收益很难说明影响收益的具体因素,因而通过复式记账将净资产价值变动(除资本性交易以外)以收入、费用的形式加以表示从而确定收益,会计学收益观得以形成。
“业绩呈报新趋向全面收益表及其改进(陈国辉2004)”认为:全面收益观念一方面揭示了收益所引起企业财富变动的性质,另一方面还突出了收益来源和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特点。挑战历史成本计量原则,突破了传统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的限制,并对“稳健主义”原则进行了颠覆。
综合上述专家的观点,我认为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资产负债表信息的价值必须确认资产和负债的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