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传人

合集下载

未成佛道 先结人缘

未成佛道 先结人缘

雨山: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最近,关于本焕长老的新闻很多:2015年1月27日(农历腊月初八,佛陀成道日),广东佛山三水极乐寺正式更名为本焕寺。

3月19日,本焕长老舍利永久安奉柬埔寨。

3月21日,泰国素可泰本焕寺举行了开光典礼,这是海外第一座以国内高僧名字命名的寺院。

同日,深圳弘法寺本焕学院隆重揭牌。

本焕学院的前身是弘法寺佛学院,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弘法寺佛学院正式更名为本焕学院。

4月12日至13日,“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稍早前,2014年12月9日,深圳本焕学院在北京大学举行了教师招聘会。

本焕长老是当代佛门泰斗,祖籍湖北新洲,俗家姓张,名凤珊,学名志山,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30年在新洲报恩寺出家,后到武昌宝通寺受戒。

本焕长老追随扬州高旻寺方丈来果禅师参禅7年,后去五台山朝圣,1939年成为五台山碧山寺方丈。

1949年,本焕长老得到虚云老和尚印可,接续法脉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并出任南华寺方丈。

1958年“反右”运动中,本焕长老蒙冤入狱22年。

1980年,本焕长老出任广东省丹霞山别传寺方丈。

1987年,本焕长老出任广州光孝寺方丈。

1990年,深圳弘法寺正式对外开放,本焕长老是该寺开山祖师。

本焕长老修行80余载,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200余万人,法嗣弟子近千人。

2012年4月2日零点36分,本焕长老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106岁。

本焕长老荼毗(火化)后示现大量珍贵舍利,泰国、柬埔寨、澳大利亚、老挝等海外众多寺庙纷纷修建塔庙,恭请本焕长老舍利永久安奉。

此次本焕长老的舍利安放柬埔寨,是继两年前本焕长老舍利送往泰国安放供奉之后,中国佛教界又一盛事,也是中国佛教从事民间外交活动的创举,意义深远。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无论是陆路的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不仅是商贸联系的纽带,更是文化友好交流的纽带。

羊城晚报专访本焕长老

羊城晚报专访本焕长老

羊城晚报专访本焕长老羊城晚报首席记者樊克宁法名心虔,102岁。

清朝光绪33年(1907)出生于湖北新州县。

1930年出家,出自中国现代两位佛教宗师来果禅师与虚云法师的宗门下,先后在扬州高旻寺、五台山碧山寺、韶关南华寺、广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等众多佛教名寺修行、弘扬佛法。

南禅临济宗第44代传人。

被尊为佛门泰斗。

“国家领导人尊他为佛门泰斗”羊城晚报:我第一次同102岁的人坐得这么近。

本焕长老:我102岁,减去100岁,我两岁。

羊城晚报:我的年龄减去50岁,也两岁呢。

本焕长老:那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呢?羊城晚报:您的名字原来是释本幻,后来为什么改成了释本焕?本焕长老:我原来叫本幻,这个“幻”字是幻化的“幻”,佛教认为一切皆是幻象。

为什么改成现在这个光“焕”的“焕”呢?1948年,我接法于虚云老和尚宗下,在他的宗门里,我也是排本字辈的,所以虚云老和尚就给我改动一个字,改为光焕的“焕”。

你觉得焕发的“焕”好呢,还是幻化的“幻”好呢?羊城晚报:在您面前不打诳语,以我个人的喜欢,我喜欢原来那个“幻”。

本焕长老:不错,本来就是幻化呵。

呵呵,你还有这种幻化的幻想呵。

羊城晚报:那您呢?您自己喜欢哪一个名字?本焕长老:不是我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当然我喜欢以前那个“幻”。

本来幻化有幻化的作用,光焕有光焕的作用。

虚云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我光焕佛法。

1948年我在南华寺接了他的法,第二年做了南华寺的方丈。

那时虚云老和尚111岁了,他从百里之外的云门寺步行来为我送方丈座。

羊城晚报: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道场,之后形成了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五大流派,因此南华寺有“祖庭”之称。

您在南华寺接虚云老和尚的法,成为禅宗临济宗的传人,您是第几代?本焕长老:第44代。

羊城晚报:本老,在您的经历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来果禅师。

他对您的影响又是怎样的?本焕法师:来果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齐名,是当代禅宗两大宗师,都是已经明心见性了的。

我心目中的本焕老和尚

我心目中的本焕老和尚

我心目中的本焕老和尚法不孤起,因缘无量;佛法大海,惟信能入。

我于2004年大雄禅寺开光时,有幸亲近本焕老和尚。

随着老和尚的一声狮吼“开一一”,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中,犹如霹雳闪电一般,太阳一跃而出,杀哪间,神乌腾辉,光芒四射,万道金光,照彻大千。

现场十万余信众,无不为此殊胜奇观而震撼惊叹,或欢呼雀跃,或喜极而泣,纷纷顶礼,拜倒在地。

如此盛大壮丽的场面,诚可谓撼天动地,感人至深。

我于香炉前,亲历此殊胜瑞相,惊魂荡魄,心灵仿佛受到一次圣洁的洗礼,对佛法生起无上的信心。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本老之所以奋悲风以扫荡,揭慧日于中天,实乃希冀我们众生发起信心,游大智海。

2002年夏,我曾随友人来弘法寺拜见本老。

当时我是一个邪见傲慢之人,对出家人并无什么好印象。

面对我的无知和轻慢,本老满面春风地与我谈叙佛法,而无任何不悦。

今日思及,深生惭愧。

或许就是那次因缘,本老给了我无上的加持,使我渐渐走上佛法修学之路。

在本老的开示中,我最感受用的就是“认真”二字。

本老讲:他每吃一口饭,每走一步路,每拜一拜佛,每说一句话,他都是极其认真,都是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敢有任何放逸,不敢有任何懈怠走一步路,不能走在功夫上,这一步路就不要走;吃一口饭,不能吃在功夫上,这一口饭就不要吃;说一句话,不能说在功夫上,这一句话就不要说。

这就是真正的修行,真实地用功夫,这种境界,非是薄地凡夫所能思量测度。

凡夫之所以堕落退转,就是因为不能在具体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去真干,去真实地用功夫。

本老虽已百岁高龄,每天早上都是三点五十分起床,诵经至七点钟,晚上还要诵两个小时。

本老讲:“我的功课,差一点儿都不行。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要为大家做一个好样子,绝不敢做一个坏样子。

”本老严净毗尼,精进行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不仅以佛法教诲广大众生,而且为众生作出光辉榜样。

“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当今世界,能行言教者,不乏其人;能行身教者,却甚为稀有。

中国近代禅门泰斗——虚云禅师

中国近代禅门泰斗——虚云禅师

中国近代禅门泰斗——虚云禅师
虚云禅师,汉族,1840年出生,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 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1959年圆寂。

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终于到达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金颜。

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

历任福建涌泉、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

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时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虚云禅师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

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病逝,世寿一百一十九岁,戒腊一百年。

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除了上述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

临济宗历代传人

临济宗历代传人

临济宗历代传人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

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

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

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

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希运,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

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正传,唐开成年间到宜丰黄檗山驻锡,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

僧徒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

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而黄檗禅寺也因之成为临济宗祖庭。

与希运同时,另一高僧常观也在宜丰五峰山开法堂。

常观与希运同出百丈怀海门下,两人在宜丰互倡禅学。

常观虽未创宗派,然而门裔繁衍不衰,黄檗山也成为禅门祖庭。

后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门下,又分出杨岐派、黄龙派。

杨岐派开宗者为方会,因住杨岐山(在今江西萍乡北)而得名。

黄龙派开宗者为慧南(1002年-1069年),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而得名。

慧南初学云门宗,后从临济宗。

在禅门五宗中,临济宗流传时间长,影响大,与临济宗创立者义玄的禅法思想有密切关系。

概略地说,义玄要求弟子和信徒首先必须建立对佛法、解脱和修行的“真正见解”;确立“自信”,相信自己“本心”与佛、祖无别,无需向外求佛求祖,寻求解脱成佛;主张修行不离日常生活。

游台湾中台禅寺记

游台湾中台禅寺记

游台湾中台禅寺记——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杨俊一、“禅悦”汽车在逶迤连绵的山谷盘旋,我们正驶向埔里的中台禅寺。

车窗外细雨菲菲,暮霭沉沉之中,依稀可见远山如黛,而近景却是山道弯弯边大片修长的槟榔树。

时常听人说,旅游是一个神话破灭的过程,因为当你身临其境那些被文人骚客渲染过的景物时,意念中的那些充分诗意的遐想在实物面前开始褪色,用镌刻在黄山始信峰上的那句话就是——“原来如此”。

这次到台湾也是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譬如说此刻窗外的蜿蜒的山道和路边的房屋,就全然没有传说中的那个富庶的岛国的气派,我所生活的江浙一带似乎也不逊色多少;而这些槟榔树也一点不像邓丽君传唱全国的名谣《采槟榔》:“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因为这槟榔树太细,不堪攀爬,那槟榔果不尝也罢,初尝还真得难入喉……熟视无睹的景色,于是没有了泛滥的遐想,当然也无所谓什么失落和惆怅,这样,心情反而有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坦然和淡然。

没有新鲜感情况下的感官慢慢开始疲惫,思维也渐入麻木、混沌。

时空在这种“不知不觉,无喜无悲”变幻。

也许是过了许久,也许是就在刹那间,喧哗声蓦然四起,有朋友兴奋地说:中台禅寺到了。

如走入一间漆黑的大厅,灯光的打开一下子融化所有黑暗一样,我的神情也骤然激活。

忽然间有些憾意:禅寺是到了,可是“禅”却走了——那悠长而又瞬间的上山过程,我的浑然不觉的,不就是近乎“禅”所讲求的“对境无心”,“无住为本”吗?现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激活,一触到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便是攀缘的颠倒、取舍和迷失。

“心生,种种法生”。

此时,纵在禅寺,但为妄想烦恼所遮,与“禅”而言,“犹如浮云覆日,不见光明。

”二三教合一停车场三面被杂花生树簇拥,正前方是一面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中台禅寺的寺训:“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

这个“中台四箴行”颇有儒家文化的味道,儒学大宗师孔孟正是从“仁”出发,力倡恭、宽、信、敏、惠、智、勇、忠、孝、弟等。

真如禅寺

真如禅寺

真如禅寺真如禅寺,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隅,距南昌市约七十公里的云居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云居山气势雄伟,林壑清幽。

登上山顶,却又是一番景色,这里群峰耸簇,中间是坦坦荡荡的小平原大坝子,遍布园林湖田,俨然似一大城郭,又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又称此地为莲花城。

云居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永修县西南部,105、316国道傍山而过,面积二百一十六平方公里,山体主峰海拔九百六十九.四米,十五公里水泥路通达山顶。

另福建省霞浦县也有同名寺院。

云居山介绍云居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云居山气势雄伟,真如禅寺林壑清幽。

登上山顶,却又是一番景色,这里群峰耸簇,中间是坦坦荡荡的小平原大坝子,遍布园林湖田,俨然似一大城郭,又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又称此地为莲花城。

自古以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所称道。

古人称其「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绝境,天上云居」。

登上云居山顶,一泓湖水,长平如镜,拱卫寺门,湖形似月,纹名明月湖。

每当红曰初升,金光荡漾,寺殿生辉;入夜皓月当空,满湖明月,映出莲城古寺影像,显得无比恬静!从明月湖侧转过山口,山坡上有虚云和尚舍利塔。

在云居山顶的莲花城内,有大片连绵不断的竹林,无论是赤曰当空,还是大雪压顶,这簇拥的根根翠竹,透著翡翠般晶莹。

盛夏时节,步入竹林,仿佛空气也变成了透明的绿色,使人顿觉凉意透过心肺。

在竹林的深处,掩映著一座盛名的禅宗胜地真如寺,是全国汉传佛教三大丛林之一,为佛教曹洞宗发祥地。

真如介绍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八○六~八二○年)。

当时有位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山,登上山顶时,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龙珠峰、袈裟峰、钵盂峰、象王峰环列如屏障,就在这里开基建寺--云居禅院。

道容禅师建寺后,与弟子全庆、全诲等相继居住约七十年之久。

唐僖宗中和三年(八八三年),曹洞宗二祖道膺禅师来主此山,僧众云集一千五百馀人,唐僖宗赐额「龙昌禅院」。

道膺禅师(八三五~九○二年),是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传人。

弘愿寺灯照法师的简历

弘愿寺灯照法师的简历

弘愿寺灯照法师的简历
俗姓胡,名金源,1932年生,浙江嘉兴人。

自幼受慈母影响,12岁即皈依智功上人,13岁私往演教寺出家,半年后被父追回。

22岁往江西靖安黄龙寺,礼悟源和尚正式出家。

1954年赴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亲近虚云老和尚,并受具足戒。

与圣一长老、宣化长老、传印长老、一诚长老并为虚云大师云居时期弟子。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与照禅长老同事虚云大师门下之时,情感甚笃,曾因感佩彼此之修为,两人于背上以香烫字互勉。

因照禅长老自幼皈依佛门,故传印长老在其背部烫字“童贞入道”;传老精研净土法门,照禅长老便为传印长老背部烫字曰:“求生西方”。

1957年,照禅长老由虚云大师亲任得戒和尚,受具足戒,且法缘具备,虚云大师亲自主持仪式,安排自己的法子、时任真如禅寺方丈的性福大和尚为师授予正法眼藏,赐法号衍慧,列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

同年,虚云大师又亲自执坛,再传临济法卷,列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法名法忍妙慧。

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

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

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禅宗五宗七派传承示意图文、、、、(并列为)?我国南宗禅各派的总称,又称五派七流。

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禅宗自,经、、、之后,分为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

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天隐修祖概括为下面五句话:临济是‘怒雷掩耳’沩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万派朝宗’云门是‘乾坤坐断’法眼是‘千山独露’┌─……………………………┌──┤?┌…………………………┌…│└─┘──────┤?│└…┤?┌──…│┌───┤?└─┤?└…└───……………………?——(师传潭州伪山)——,师住袁州仰山,这是。

南岳马祖百丈运,临兴南穴首山汾。

慈明南会开一续,心出新清端演勤。

这首偈语就是说得的临济宗的传承。

——一—————,师住镇州沱河侧,这是。

——————————————创。

分出的杨歧方会和黄龙慧南禅师,最后一句是介绍杨歧派的代表人物。

黄龙寺黄龙宗87代世袭表—祖心道瑄—惟清了洁—韶阳悟新—祖意正海—瞿成像明—可遗因相—慧通智慥—光凌晓安—明觉妙良—显清惠游—慧宗德修—光湛绍祖—宗澄慈清—复明永佑—锦明庆致—元尽真饮—宗龙嗣续—翠苏宏文—鉴心希才—烛朗普光—心空道简—养元了实—澄光悟修—献玉正涤—元甫缘华—月潭因贤—一菩智美—汝文晓通—时春妙果—相甫惠赞—子云德汉—自如绍夫—以智慈慧—元美永华—必能庆良—本明真文—复中嗣敬—德宏仁—文兴希旺—一祥普庆—园明道镜—慧灯了然—盛奄悟胜—继庵正法—景翠缘吉—朗然因澄—月轩智满—慈慧膛启—盛吉妙成—永宗惠荣—惟庆德吉—文理绍虎—隐淮慈惠—惺德永福—参如庆良—党海真传—悟微嗣禧—微庵宏惠—毓宗希传—祥明普慧—星亮道成—松颖了龙—演清悟连—界然正潮—密宏缘机—碧空远兴—觉聪永性—秋声佛谷—辉谷祖耀—融朗印春—遇宽本启—若能演会—习传续岳—万法心—脱尘宗乘—西岳华封—妙元严遵—自逍方来—月淮澄波—爽怀净里—醒迷果通。

我所见到的虚云老和尚的奇迹

我所见到的虚云老和尚的奇迹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傅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导读:本文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

此时,云门禅寺有两位僧人,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

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古根说:"我身体有点不舒服。

你去吧!"传真伸了一个懒腰,说:"唉!我也懒得去了,方丈不在就暂且偷懒一回吧。

"俩人又继续睡。

一会,昨晚闩好的门突然"吱呀"一声自己打开了,随着一股寒风一个黑影冲了进来,两人睁大朦胧的睡眼一看,但见一个头比身子大,手掌比头还再大,眼睛圆鼓,满脸皱纹,长发拖地,长牙外露的鬼怪。

只见鬼怪一伸手,将传真从床上拖出,"啪"的一声扔到地下,训诫他说:"菩萨开道场,成就你们修行,你们却不上殿念经,不知惭愧,该打!"说着举起巨掌"啪!啪!啪……"狠打了传真屁股十几下。

同房的古根见状即惊喊:"救命啊!鬼来打人了。

救命啊……"边喊边用凳子猛敲床板发出巨响,鬼怪飘然而去。

寺僧听见大喊救命,拿着木棍跑来看,古根已被吓得脸色青白;而传真被打得趴在地下,大气粗喘,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

大家把传真抬到床上,把裤子扒开,用油灯靠近一照看,整个屁股已被打得黑瘀浮肿,大家拿药来擦,医治了一个多月才好。

当天,古根和传真俩僧即搬出来,不敢再住那个房间。

当鬼打传真的次晚,有一位中年僧人法号道铭,是军人出身,自持有武术善拳法,自告奋勇说:"不怕!我去住。

"带了一根粗铁棍,去睡在传真的床上。

半夜,闩好的门"吱呀"的一声又自开了,伴随着一股冷风黑影又来至。

道铭惊醒,想起来拿放在枕边的铁棍与之搏斗,但全身如被捆住,无法动弹,鬼怪说"你存心不良,即出家为佛弟子,应除去好斗习气,我现在不打你,如不悔改,再来惩治!"鬼去,道铭复有力气,夺门而出,惊叫:"救命啊!救命啊!鬼又来了……"众僧闻讯,拿着木棍来救,道铭已吓得全身瘫软,卧靠在走廊墙角。

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

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

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虚云老和尚佚文拾零宗舜马德==虚云和尚是临济宗第四十三代、曹洞宗第四十七代传人,享年甚高,一生留下众多著述及言论,后经门人编纂为《虚云和尚法汇》(以下简称《法汇》)、《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以下简称《续编》)及《虚云和尚方便开示》等。

据云,虚云老和尚的大量书稿都毁于1951年的"云门事变"中,因此所有刊布的著述只是虚老和尚全部著作的一小部分。

虚云老和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他的经历是近代中国佛教的缩影,是佛教在乱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实践。

因此,虚云老和尚的著述,不仅对于研究虚云老和尚有益,而且可以在民国佛教研究上拓展出一条新路子,也对于总结中国佛教的经验教训,促进佛教今后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要弥补已经出版的上述文集之不足,目前,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渠道搜集虚云老和尚的佚文:一是在老和尚活动过的寺院和其它场所去寻觅发现。

二是在民国年间出版的佛教刊物上去查询是否收载老和尚的书信、开示等资料。

三是调查相关图书馆(尤其是虚云老和尚生活过的地方)的入藏情况。

四是希望私人收藏者予以公布。

当然,这不是个人力量和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一件大事,只能随顺因缘,勉力而行了。

我们此次即从几个方面入手,初步收集到虚云老和尚佚文(诗)六篇,值得先行公布。

一、和杜甫《登楼》:(1)岭上猿啼伤客心,昔余缁鼓屡登临。

闲别十年无来去,恍惚世情异古今。

不见青山愁日晚,更惶华发畏霜侵。

遍观古国流离竟,恐鸿难返发长吟。

按:此诗现存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摩崖石刻上,乃老和尚宣统元年(1909)己酉季春所作。

杜甫《登楼》原诗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2)查《年谱》,虚老和尚此年正在南洋弘法,并经仰光运玉佛回大理,并未返回鼓山。

而且十年前虚云老和尚在浙江一带生活,后朝五台,赴西安,"闲别十年无来去"不知所指为何?从"遍观古国流离竟,恐鸿难返发长吟"两句来看,此诗或者作于南洋漂流之际,后归鼓山补刻。

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

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

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1、虚云大师(1840—1959)。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虚云和尚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绝世高僧。

他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年代,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直至新中国的“大炼钢铁”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见识过威声赫赫的“大字报”,足足活了120岁,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是中国禅宗第十七代祖师,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脉:曹洞宗四十七代、临济宗四十三代、云门宗第十二代、法眼宗第八代、沩仰宗第八代。

2、弘一大师(1880~1942)。

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

创作了《三宝歌》等。

3、太虚大师(1890-1947)。

浙江崇德(桐乡)人。

1913年,太虚与仁山等人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主张改革佛教,首改镇江金山寺为佛教大学,自办学校以抵制“庙产兴学”风潮。

寄禅圆寂后,在上海静安寺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太虚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大声疾呼佛教改革以自救。

后又连续撰文宣传佛教革新运动,要求建立新的僧伽制度以顺应时代发展。

1917年后,太虚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

1947年,太虚圆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

其著述甚多,后由弟子们汇辑成《太虚大师全书》行世,共700余万言,分为四藏二十编,反映了太虚多层次的佛学思想,举凡佛法的体系与纲要、僧伽制度的改革与培育、唯识思想的融贯与弘扬、人生佛教的揭示与提倡,以至时代思潮的批评与会通等。

太虚大师一生,主要以僧伽制度改革与唯识学阐扬而卓然名家。

4、印光大师(1861-1941)。

陕西合阳人。

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

近代著名的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1881年,师二十一岁终南山五台莲华铜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

大师一生,以净土为归,自行化他,信愿念佛。

言传身教,弘传净土,作世间之慈航。

临济宗僧谱(字辈)_今唯梁家杰

临济宗僧谱(字辈)_今唯梁家杰

临济宗僧谱(字辈)_今唯梁家杰临济宗僧谱(字辈)附录各派源流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

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

六祖传青原思祖。

思传南岳石头迁祖。

迁传药山俨祖。

俨传云岩晟祖。

晟传洞山良价禅师。

价传曹山本寂禅师。

后人尊为曹洞宗。

又石头传天皇悟祖。

悟传龙潭信祖。

信传德山鉴祖。

鉴传雪峰存祖。

存传云门文偃禅师。

曰云门宗。

又存传玄沙备祖。

备传地藏琛祖。

琛传法眼文益禅师。

曰法眼宗。

又六祖传南岳让祖。

让传马祖一祖。

一传百丈海祖。

海传沩山灵佑禅师。

佑传仰山慧寂禅师。

曰沩仰宗。

又百丈传黄檗运祖。

运传临济义玄禅师。

为临济宗。

第一代。

玄祖传至十九代碧峰性金禅师。

金祖下六传至突空智板禅师。

为二十五代。

智祖演派十六字。

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后从通字下。

又续演三十二字。

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现今诸方临济派。

于五台。

峨眉。

普陀山前寺。

咸依此四十八字为最多。

谓正宗从玄祖迄智祖。

历世已得念五。

智祖立派。

六传至圆清禅师为三十一代。

今于圆字下二十三传至演字。

得五十四代。

虚云因观演字下又过十四传。

已到定字。

余文将完。

故于宗字下勉继其末。

续演六十四字。

外演号派八十字。

以待后贤。

于名派宗字毕。

即继取慈字。

慈悲喜拾大雄世尊惠泽含识誓愿弘深苍生蒙润咸获超升斯恩难报克绍考勤导实义谛妙转嘉音信解行慎彻无边中回向诸有完最上乘昭示来哲冀永长崇附号派八十字。

如取法名。

名派取演字。

字派取古字。

古佛灵知见星灯总一同冥阳孰殊异万化体皆容镜鉴群情畅碧潭皎月浓随缘认得渠纵横任西东显密三藏教禅律阴骘丛修契幻华梦应物悉玲珑怍悛奋悠志宝珠自莹瑛严奉善逝敕杲日满天红今将诸祖。

以及来贤。

薙法名字称呼顺序。

缉为联芳。

免至失传寻源。

无启紊乱之误。

虚云德清谨识************临济宗僧谱(字辈):智慧清静,道德圆明。

真如性海,寂照普通。

心源广续,本觉昌隆。

能仁圣果,常演宽宏。

惟传法印,正悟会融。

坚持戒定,永继祖宗。

曹洞宗僧谱:广崇妙善,宏胜禧(后改为永)昌。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1)杨岐法系传承表第一世临济义玄禅师第二世广济存奖禅师第三世南院慧颛禅师第四世风穴延昭禅师第五世首山省念禅师第六世汾阳善昭禅师第七世慈明楚圆禅师(以上为杨岐派以前临济宗法脉传承)第八世杨歧方会禅师第九世白云守端禅师第十世东山法演禅师第十一世昭觉克勤禅师第十二世虎丘绍隆禅师第十三世应庵云华禅师第十四世密庵咸杰禅师第十五世祖先密印禅师第十六世无准师范禅师第十七世雪严祖钦禅师第十八世高峰原妙禅师第十九世中峰明本禅师第二十世千岩元长禅师第二十一世万峰时蔚禅师第二十二世宝藏普持禅师第二十三世(车)明(慧)岩禅师第二十四世海舟永慈禅师第二十五世定封明暄禅师第二十六世天奇本瑞禅师第二十七世无闻明聪禅师第二十八世笑岩德宝禅师第二十九世幻有正传禅师第三十世密云圆悟禅师第三十一世破山海明禅师破山禅师(1597~1666),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是明末清初我国一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大师,是著名禅院双桂堂的开山祖师,世有“小释迦”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破山禅师破山禅师(1597年一1666年),俗姓蹇,顺庆府大竹县人。

出身于豪门世家,是明代蹇忠定公后裔。

十九岁时,有感于世事沧桑,毅然厌弃尘凡出家,为行脚僧,孤身出蜀,到湖北的破头山闭关修禅,立誓要以七日为限,刻期取证。

在闭关到最后一天,他发誓:“悟不悟,性命在今日矣!”竟于中午时候,信步举足,坠于万丈悬岩之下,将左脚跌伤而豁然开悟。

他自此出山南行,遍参诸方,末后至金粟,拜在密云圆悟禅师座下,受到印可,并于崇祯二年付以法流。

次年秋天,他又住持了原由曹洞宗主持的嘉禾东塔寺,实际上成为身祧临济、曹洞两宗的一代宗匠。

人物简介破山禅师(1597~1666),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是明末清初我国一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大师,是著名禅院双桂堂的开山祖师,世有“小释迦”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虚云老和尚在江西云居山的事迹点滴

虚云老和尚在江西云居山的事迹点滴

虚云老和尚在江西云居山的事迹点滴虚云老和尚在江西云居山的事迹点滴---绍云老法师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信朋友们:本人想借着这次因缘,向香港佛教界人士简略地介绍一下上虚下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及其生活特点,希望以他老人家的种种嘉言懿行,作为我们后人学佛的榜样。

同时,也想藉此为纪念老和尚圆寂四十周年,献上一片微薄的心意,以酬报他老人家对我的法乳之恩。

由于本人修行很浅,佛法水平有限,若有错误或不到之处,还请诸方大德们慈悲指正。

我是于一九五六年八月,从安徽省含山县到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投靠虚云老和尚求出家的。

当年我十九岁,高中毕业后就离开家里到云居山去。

其实,早在十六岁开始,我已瞒着家人给老和尚偷偷写信,他老人家虽然是海内外知名的大德高僧,但每次都亲自给我回信。

见到老和尚后,他问我为何出家?我说是为了成佛。

他老人家听后很欢喜,随即收我为徒,并亲自为我剃度,取名宣德,号绍云。

当年冬月,即去南华寺受具足戒。

然后返回云居山常住,随众出坡。

几个月后,开始侍奉老和尚,白天则在常住上听住持和尚海灯法师讲经。

老和尚当年一百一十七岁,身高两米多,双手下垂过膝,双目炯炯有神,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报纸的小字从不戴眼镜。

牙齿三十六只,整整齐齐,没有缺损,听他说是九十岁后才再生的。

他的声音非常洪亮,有时在禅堂里讲开示,声音一大,把禅堂里的报钟震动得嗡嗡作响。

老和尚于一九五三年七月到云居山时,山上满目瓦砾,荒草遍地,只有三间破旧大寮和四个僧人。

这是自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九日真如寺惨遭日本军人炮火,殿堂楼阁毁坏殆尽后,所剩下的一片荒凉景况。

老和尚到云居山后不数月,已来了五十多人,他们见了老和尚后都不肯离去。

老和尚于是向政府申请重建云居山,获批准后随即动工。

为了生活上能自给自足,便开始开垦荒地,栽种庄稼。

我五六年去的时候,已经开发了近一百亩水田地,六十多亩旱地;每年可收水稻六、七万斤,红薯和马铃薯七、八万斤。

后来,人愈来愈多,当时常住就规定,不允许没有劳动力,不能生产的人挂单。

雁塔寺祭灵人物表

雁塔寺祭灵人物表

雁塔寺祭灵人物表一、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公元602年-664年),俗名陈玄奘,唐朝时期的著名高僧、学者和译经家,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佛教传教士之一。

他曾经历了艰难险阻的西行取经之路,行程万余里,历时16年,经过了印度、尼泊尔等国家,最终取得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法师晚年在雁塔寺度过,将所获佛经翻译成中文,为中国佛教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玄奘法师弟子:虚云和尚虚云和尚(公元1840年-1959年),俗名于振凤,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禅宗高僧。

他在雁塔寺出家,并跟随玄奘法师修行。

虚云和尚在修行中领悟到禅宗无我境界,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的重要人物。

他曾经游历中国各地,开设禅宗讲堂,传播佛法。

他还著有《禅丛要览》等佛教经典,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唐明皇唐明皇李隆基(公元685年-762年),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君主。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社会、文化的改革,使唐朝达到了鼎盛的繁荣时期。

他也是雁塔寺祭灵人物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据传,唐明皇曾多次亲临雁塔寺参拜,对佛教非常崇敬,并亲自为寺庙修缮。

他还亲自撰写了《雁塔圣教序》一书,对雁塔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李世民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也称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开国皇帝”。

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使唐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富强。

他对雁塔寺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曾多次亲自前往雁塔寺参拜,并亲自修建了寺庙的佛塔,以表达对佛教的崇敬之情。

五、李忱李忱(公元857年-904年),唐朝宰相李德裕之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佛教学者。

他在雁塔寺修行并研究佛教,精通佛经和禅宗理论。

他的著作《雁塔圣教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忱还在雁塔寺修建了一座石塔,以纪念他的父亲李德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云老和尚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传人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彼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虚云老和尚写的,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祖籍湖南湘乡县。

俗姓萧(一说“肖”),父玉堂,生母颜氏,庶母王氏。

其父在福建做官,所以虚云老和尚于道光二十年庚子七月出生在福建的泉州。

出生后不久生母颜氏就病故了,庶母王氏将他抚育成人。

13岁时随父亲回湖南湘乡。

师自幼对荤腥就不感兴趣,见三宝物却生欢喜心,喜读佛书。

17岁时,师就萌生了出家的念头,曾随堂弟一起出走到南岳,后被家人截回,为了断绝师出家的念头,家人强迫师离开湖南到福建,并让其和田氏、谭氏二人成婚。

然师仍不改其志,同居而不染。

田谭二氏,乃是官家子女,深明礼义,夫唱妇随,颇亦乐意而听从于师。

19岁时,作皮袋歌留别田谭二氏后越墙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从常开法师披剃出家。

出家法名古岩,字德清,隔年又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

后妙莲将衣钵传授于他,师遂成为临济宗的第四十三代传人。

释通涛的三个法名:大成、记性、德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