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与复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释复性法
正交法优化复性条件
稀释复性法
变性蛋白质浓度对复性的影响
稀释复性法
复性缓冲液pH对复性的影响
稀释复性法
复性温度对蛋白质复性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稀释复性法
复性时间对蛋白质复性的影响
稀释复性法
精氨酸浓度对蛋白质复性的影响
稀释复性法
盐酸胍浓度对复性的影响
稀释复性法
不同蛋白质因其结构和变性条件及程度的差异, 复性条件和影响因素不同,结果也不同。 研究控制复性条件和因素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抑制 聚集反应,促进正确折叠反应,达到最大的复性率。 伸展蛋白质分子的聚集反应是两个分子或多个分 子之间的反应,在动力学上属于二级以上的反应, 而正确折叠反应是单个蛋白质分子的自我组装过程, 动力学多属于一级反应。 两者相比,聚集反应与蛋白质浓度的关系更大。 在低浓度进行复性有利于控制聚集反应。
促进与维系蛋白质折叠和天然构象的作用力
蛋白质从伸展的多肽链折叠成特定的天然构象 在总体上受到热力学或/和动力学控制。而在折叠的 具体过程中是受到各种作用力的综合作用进行折叠。 维系蛋白质构象与促进蛋白质折叠的作用力本质上 是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前者在维系天然的静态中 起作用,而后者在多肽链折叠的动态过程中起作用。 总体上看,二者都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 疏水相互作用 多肽链处于水环境时,其非极性侧链基团为避开 极性分子而形成疏水核心,是“疏水折叠”
复性有关理论
蛋白质从去折叠状态向折叠状态即天然状态 转变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高自由能的过渡态。
蛋白质复性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
复性有关理论
在这个过渡态中蛋白质可有多种构象形式,而天 然状态蛋白质可能有一种或有限的几种构象状态存在。 蛋白质的再折叠是依据最小能量原则进行的,假 设蛋白质的天然构象是能量最小的构象,变性态蛋白 质分子会自发的向这个最小能量状态转变。这就是 “热力学假说”。 该理论认为:蛋白质天然构象形成具有协同性, 其能量差别足以区别天然构象和其它构象。大部分蛋 白质的天然构象应是能量最小构象。
复性有关理论
大量研究还发现,许多蛋白质在体外的变性复 性过程并非完全可逆,且体外复性速度远比体内低, 多肽链折叠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S-S键重 排和脯氨酰顺反异构等都是折叠反应的限速步骤, 实际多肽链在折叠过程受到动力学控制。 蛋白质在折叠过程中会有两种途径相互竞争,一 种是正确折叠形成天然构象的途径,另一种是错误 折叠成稳定的非天然构象的途径。蛋白质多肽链的 正确折叠是一些因素在折叠动力学过程中起到控制 作用。
蛋白质的复性
• • • •
目前发展的复性方法: 稀释复性 透析、透滤复性 分子伴侣指导复性 色谱法复性: 凝胶过滤色谱复性、离子交换色谱复性 、 疏水色谱复性、亲合色谱复性 反胶团复性 双水相复性
• •
蛋白质的复性
一个有效、理想的折叠复性方法应具备以下特点: • 活性蛋白质回收率高; • 正确复性产物易于与错误折叠蛋白质分离; • 折叠复性后应得到浓度较高的蛋白质产品; • 折叠复性方法易放大; • 复性过程耗时少。 就工业应用,要求折叠复性过程要快速、低成本、高 效。 虽然蛋白质折叠复性方法很多,但就某种蛋白质仍需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方法和条件。
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如何从具有一级结构的肽链形成具有生物 功能的三级结构的机制是由DNA到有生物学功能蛋白 质之间唯一没有解决的问题。 其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对利用基因工程生产 活性蛋白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蛋白质的溶液构象、折叠途径是揭示新生态 肽链折叠过程的基础。 蛋白质的较低级的结构是形成更高级结构的基础, 而高级结构可能对低级结构有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作 用。
稀释复性法
通常,复性的蛋白质浓度为10~50μg/mL。 存在蛋白质浓度低复性率高,蛋白质浓度高复性 率低的矛盾。 操作方式 一次性稀释:操作方式,速度 分段稀释:一般采用两步法,先将变性剂浓 度降低到一中间浓度,最后再完全除去。 连续稀释:变性蛋白质溶液与复性溶液按一定 比例连续混合,复性。 分段和连续稀释法的复性回收率高于一次性稀释。
包涵体的分离
1.用表面活性剂和NaCl 混合物洗两次 3.标准蛋白质 5.表面活性剂洗两次 6.细胞破碎物
包涵体的溶解
包涵体的溶解需要打断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 的共价键(二硫键)、离子键、疏水作用及静电作 用等,使多肽链伸展。 因此,包涵体的溶解需要强的变性剂,如尿素、 盐酸胍或硫氰酸盐,或表面活性剂,如SDS、十六烷 基三甲基铵氯化物、肌氨酸、正十二烷基肌氨酸钠 等; 对于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还需加入还原剂,如 巯基乙醇、二硫基苏糖醇(DTT)、二硫基赤藓糖醇、 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使S- S键断裂。
促进与维系蛋白质折叠和天然构象的作用力
过程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维系多肽链折叠状态的 主要作用力。另外,全部或部分暴露在水环境中的 非极性侧链基团也有明显地疏水相互作用,在多肽 折叠的早期中间体中起重要作用。 • 氢键 蛋白质内有非常多的氢键,具体某一氢键对蛋白 质的构象的贡献很小,但所有的氢键的力量加起来 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氢键对蛋白质构象 的影响大小也不同,但,至少在二级结构,如α-螺 旋和β-折叠的形成与维系起重要作用。
包涵体的溶解
由于金属离子具有催化氧化作用,需加金属离 子螯合剂,如EDTA、EGTA。 温度一般25℃~30℃,以促进溶解。 也有用70%甲酸溶解包涵体。 在细胞周质内形成的包涵体,可采用原位溶解法。 即在发酵结束时向培养基中加入变性剂和还原剂, 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包涵体原位溶解(增加细胞膜的 通透性,使包涵体溶解出来),无需采用其它破碎 细胞方法,再采用双水相萃取除去细胞碎片,获得 包涵体溶解液。
蛋白质复性时聚集反应的抑制
复性中最重要的是抑制复性过程的聚集反 应。 最常用的是使用聚集反应的抑制剂,其原 理为: 稳定正确折叠蛋白质的天然结构, 降低错误折叠蛋白质的稳定性, 增加折叠复性中间体的溶解度, 增加非折叠蛋白质的溶解度, 减少复性中间体接触发生聚集反应。
蛋白质的复性
复性简单地说就是脱除变性剂使溶解的包 涵体蛋白质的伸展肽链折叠成正确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折叠复性过程及聚集体的产生
蛋白质的复性
在复性过程中,处于伸展状态的肽链,因暴露在 外面的疏水侧链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使这些分子很 容易发生聚集反应,形成沉淀,这是大多数蛋白质复 性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好的复性方法应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蛋白质的聚 集反应,促进蛋白质向折叠成正确的空间结构方向反 应。 探索高效、方便的蛋白质复性方法对于基因工程 产品和理论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由于蛋白质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没有那一种复性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蛋白质。
促进与维系蛋白质折叠和天然构象的作用力
• 盐键 多肽链上的众多带正负电荷的侧链基团之 间或与环境中的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对蛋 白质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在蛋白质构象形成 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 二硫键 是侧链基团之间唯一的共价键,对蛋白质 天然构象及折叠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体具有很强 的稳定作用,在蛋白质折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 用。
变性与复性
变性过程总伴随着蛋白质的物理、化学、生物 学性质的变化,如溶解度改变、体积变大、黏度增 加、扩散系数降低、生物活性降低或消失等。 蛋白质变性时肽链伸展而失去特定的空间结构, 这一过程称为肽链的伸展或去折叠。随着这一过程 的进行,整个分子也由天然蛋白质紧密的、球状或 近球状结构伸展为松散的无一定空间结构的链状分 子。 许多变性蛋白质在去除变性因素后,可自发地恢 复它原来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这称为变性蛋白 质的再折叠或复性。
稀释复性法
这是目前最简单的蛋白质复性方法。将少量的变 性蛋白质溶液以一定比例滴加到复性缓冲液中,达到降 低变性剂浓度的目的,使处于变性伸展状态的蛋白质分 子在溶液中自发地折叠成天然的活性结构。 为获得好的复性结果,必须进行复性条件优化。因 复性原理不清楚,只能通过实验来确定。一般可采用正 交法。 影响复性的条件主要有:变性蛋白质溶液组成及浓 度、复性缓冲液的组成(离子种类、氧化还原试剂、螯 合剂)、离子强度、pH、氧化还原电位、复性温度、 稀释倍数、混合方式速度等。
复性有关理论
“动力学假说”与“热力学假说”并不互相否 定,而是互相补充与修正,对不同蛋白质而言,二 者在蛋白质多肽链折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 各有特点。总体上,蛋白质的折叠遵循“热力学假 说”,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转变的过程又受动力学控 制。一些小分子单结构域蛋白质的折叠过程相对简 单些;热力学控制下能容易地进行可逆的变性、复 性;结构比较复杂的蛋白质,特别是涉及S-S键重排, 脯氨酰顺反异构限速步骤的折叠反应,总体上受热 力学控制,但折叠途径即动力学控制比较重要。
包涵体对分离纯化的影响
有利方面: • 蛋白质表达量高; • 抗剪切和较高温度,对破碎细胞的方法和条件要求低; • 包涵体密度大,易分离; • 包涵体的蛋白质纯度较高; • 后续蛋白质分离纯化较容易。 不利方面: • 需变性复性; • 活性蛋白质收率低。
包涵体的分离
• 破碎细胞,可耐受较高温度和破碎条件; • 离心沉淀包涵体,离心力较低,除去碎片; • 洗涤包涵体,包涵体的目的蛋白质含量为80% 左右,含有酯类,蛋白,可用含低浓度的变性 剂,如尿素、盐酸胍、Triton X-100,脱氧胆 酸钠的缓冲液反复洗涤,黏度高时可用DNAse、 溶菌酶处理,甚至于可用稀NaOH溶液洗涤, 获得较纯的包涵体。
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蛋白质结构
其中,二级结构和折叠中间体的形成直接影响 着球状蛋白质的折叠和寡聚体的组装,结构转换和 错误折叠往往导致蛋白质的聚合。 二级结构转换是指某些蛋白质中的α-螺旋向β折叠转变,它是改变蛋白质稳定性和聚合的原因。 寡聚体组装和蛋白质的聚合遵循不同的分子机理。 前者有一定的专一性,后者则是蛋白质分子的随机 集合。 研究寡聚体蛋白质折叠和装配,能够深入地揭 示蛋白质折叠和聚合问题。目前,虽然有关研究取 得了很大进展,但对折叠复性还有很多未解之迷。
变性与复性
Unfolding and Refolding
变性与复性
• 1931年吴宪教授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 若溶液中存在变性剂(酸、碱、盐酸胍、尿素、 重金属、某些有机试剂等)能引起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变性是因维系其空间结构的次级键被破坏, 原有的空间结构解体,蛋白质肽链构型调整以适应新 环境。 弱变性条件下,蛋白质部分变性,肽链保持一定 结型;强变性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变性肽链伸展成无 序随机状态。
稀释复性法
分段稀释复性时时间间隔对复性率的影响
稀释复性法
简单稀释和分段稀释复性比较
稀释复性法
稀释复性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问题: • 复性缓冲液量大,体积大,设备利用率低; • 蛋白质浓度低,产物回收困难; 稀释复性法是其他复性法的基础。对一个新 的包涵体蛋白质复性时,首选的方法是稀释复性 法。从中获得的条件和认知可供其它方法参考。
包涵体
目前用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质有4000多种, 用E.coli表达的占90%以上,在E.coli细胞质内高 水平表达的外源蛋白质,尤其是来自真核生物的 蛋白质,会形成不溶性聚合物---包涵体。
E.coli包涵体
包涵体
包涵体形成原因:
• 使用高计量基因和强启动子; • 大肠杆菌细胞质环境条件,如pH、离子强度、高还原 电位,不同于外源蛋白质正确折叠为最终构象的条件; • 缺少蛋白质正确折叠的辅助因子。如催化构象互变的 折叠酶,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二硫键异构酶,及增 强折叠或阻止聚集的分子伴侣等。 • 超表达产生的高浓度新生蛋白质由于多肽链不完全折 叠,有利于分子疏水序列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 这些蛋白质的聚集和错误折叠。
复性有关理论
两个理论都认同:蛋白质的折叠是蛋白质自身分 子内作用的结果,是由于暴露在溶液中的疏水侧链的 疏水作用而互相靠近,形成了具有特定三维空间结构 的蛋白质分子。 按拓扑学观点认为:虽然蛋白质内部基团相互作 用复杂,使得不同蛋白质的折叠复性过程不相同,但 不同蛋白质多肽链穿越空间的形式可能会是相同或类 似。实验中也发现,蛋白质拓扑结构的氨基酸序列不 改变对蛋白质的折叠速度等参数影响很很少。因此, 该理论认为,蛋白质的折叠过程的许多参数及其折叠 机理可能与蛋白质的拓扑结构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