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2023教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3教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课程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课程目标: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具体目标包括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五个方面。
4. 课程内容:包括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要求全体学生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开设的。
5. 课程实施:强调语文实践的重要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注重评价改革,建立以“素养立意”的测评体系,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
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表达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以前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准确的。
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实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有研究结果说明,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
即使阅读水平和计算水平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水平比计算水平起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水平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能够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水平,并利用这些水平实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水平,才能再学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水平的自学方法。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
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 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 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 知识文化积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的 重要任务。 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关注思考问题 语文学习过程——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语 文 四
语 文 五
选 修 系
列
系 列 一
系 列
二
系 列 三
系 列 四
系 列 五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三)必修课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 课程的学习,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
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
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地发展。 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着力于 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 工作的需要。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优秀文化的熏陶,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 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 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积极参与 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 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 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
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
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
三、课程设计思路
(五)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
高中语文课标解读

二、教师自身提高
• 教师的内功与外功: • 外功——教学技能(板书、朗读、演讲) • 内功——知识储备、研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 进自我教育;有利于提高理论素养;有利 于促进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基本流程——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概 括;实际验证 基本类型——教学实践活动前、活动中、活 动后的反思 基本方法——
对新课程的反思
• 理论基础:多元智能、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实用主义教育、建构主义理论 • 借鉴模型:北欧高福利国家 • 政策出台:官员与洋博士 • 对象:中国基础教育(具体国情)
二、教师自身提高
• 理念更新: 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让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全体学 生与不同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教 “学会”更教“会学”;培养合作精神 变“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开发校本教材; 挖掘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认知工具与表情达意的工具)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精神领域、内在意义与价值) 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个整体,寓教于文)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 的根本目的(教学对象的全面性、语文素养培育的 全面性) • 过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 教学目的的前提(凸现人文性、加强实践性、体现 规律性) • 学习方式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自主 性、合作性、探究性、全程性、综合性)内容理念: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 育目的的可靠保证(要有大视野、要开放而有活力、 要树立大语文观)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引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引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三)重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增进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四)重视语文课程的选择性,增强课程的时代性(五)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发展(七)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获得发展:(一)文化传承与理解(二)审美鉴赏与创造(三)思维发展与提升(四)语言运用与交流(五)文化视野与探究四、课程内容高中语文学科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下面分别阐述。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五)必修课程(A)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几个方面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发展打下基础。必修课可在高一全学年及高二上的前半学期连续的五个阶段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选修课的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同时也还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课程模块。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多样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

学生的答案
• “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 出课堂出学校的最后信号,他难过到极点,脸色惨白……” • “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 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呀’,说明他对同学、 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恋极了。” • “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 人心里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 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 “韩麦尔的神情、手势、语言、写的字使小弗朗士更加震动了, 他一下子长大了,他从来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祖国 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言实际上存在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 静态的语言相当于科学意义上的“语 言”,动态的语言则包括科学意义上的 “言语”。 • “语文”融合着科学意义上的“语言” 与科学意义上的“言语”,融合着静态 与动态的语言,指“语言及其运用”。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文: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 选编于于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包括 语言及其应用,包括语言以及对语言的 理解和运用。 • “语文”涵盖着语言文字本身,涵盖着 听说读写的行为,也涵盖着听说读写的 结果。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 语言与言语的辨析 • 强调言语性:实践活动 ;应用过程;生活 化、个性化。 • ——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 言语是活跃的,发展的,运态的。语言则 在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调整。 • ——读不懂的语言 :“I服了U!”;“恐 龙”;“青蛙”;“灌水”;“蛋白质 ” ; “PPMM”、 “TMD,7456,我恨不得一 脚TST”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 一、语文课程 • 1、课程: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 • 2、语文课程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从学科角度) • 1、工具性: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 • 2、人文性:语言不仅是用作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 更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 • (于漪、王荣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
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惟工具”论而“文化载体”论继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继承以往《大纲》的合理成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
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这一课程文化观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本体论基础,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发出语文教育目标观、实施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本指导思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还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可以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
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性是必然存在的,这在语文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然而,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
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价值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学科,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理念与目标1.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2.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1.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1.必修课程: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模块。
学生应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和表达;学会梳理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修课程:包括文学、文化、语言、写作等模块。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模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建议与评价1.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性,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小说与戏剧系列:
短篇小说欣赏 戏剧欣赏
选修课程系列示例
(粤教版教材)
新闻与传记系列:
传记选读 新闻的阅读与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系列:
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 说话的艺术
文化论著与专题系列
《论语》选读 《庄子》选读
课程的修读
高中生语文水平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 理 念
什么是课程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指课程的基本 思想、认识或主张,是课程设计 和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高中语文课程的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提出的基本理念” 表明了整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设 计的连贯性、系统性、整体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 构成与开设
课程的设计思路
时代性——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 需求 基础性——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普 遍提高 选择性——满足学生对语文教育的 不同期待
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B4 C4 D4 E4 F4
B3
C3
D3
E3
F3
B2
C2
D2
E2
F2
B1
C1
D1
E1
F1
诗 歌 与 散 文 B 语文一 A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解
读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文教育中心 陈建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
性 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和理念解读

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和理念解读一、新课程性质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已经熟悉2003年版课程标准,为便于一线教师思考、理解、掌握,本文重点将新旧课标进行对比,从新旧变化的角度去解读新课程性质。
新旧课程性质的变化。
旧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旧课程性质表述全文122字,新课程性质表述文字387个。
新课程性质中保留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等表述。
在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表述大概一致。
新课程性质最大的变化在于:“运用”“思维”两个关键词上。
旧课标没有对语文课程进行定义,新课标旗帜鲜明地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也正因为“语文”含义的多样性,也就导致了对 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 进程。
语文是中国的特色,国外无此说。 国外分为“语言”与“文学”,是两个学科。中
国把两个学科合为一科,因此也就产生了分歧。
※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官方解释: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所谓语文, 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 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
“文化”。而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 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性,审美情趣性,有人把 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做一种文化代码 ,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而且语言文 字本身就是文化。如,给你点颜色看看,围魏救 赵等。
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 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 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 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意义: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语文教学中听
说读写并重的教学思想。
5、还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言语”
●首先,在语言学中,“语言”与“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完整的符号 系统,是静态的,具有公共性和全民性。 “言语”则是人们对这套符号系统的使用过程(言语过程、 言语行为)及其生成物(言语作品),也就是听说读写的活 动及其结果。它是个人的心态与智能的行为和结果,是个体 的、动态的。 ●言语先于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只有通 过言语活动,语言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解决办法
文言和白话宜分两科; 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至高中阶段
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 ……
一、“文”与“道”特殊历史时期政 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政治需要,语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政治 服务,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被上升为“重大的政治任务”
第二节 语文课程理念
《义教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二、三、四
一: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四:四个具体理念
义教阶段语文课程的具体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变语言形式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 一的多功能,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 。( 于漪)
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表征
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
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是语 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
“大语文”与“小语文”的结合,要求语文教育必须突 出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增强语文的应用性
第三讲 语文课程历史 2.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3.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
新语文
发端于上世纪末 语文教育大讨论,以 语文课 程标准 为主要标志,由一批语文教师和语文 教育研究者共同主张的 语文教育观 及与其相 适应的 语文教育改革 为“新语文”。
语文课的人文性举例
史铁生《我与地坛》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二、语文的目标
读\写\听\说 人文精神的培养: 养成读书习惯 传承文化 信息处理能力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书与思考
1.观览第一章。 2.思考:1.语文的性质。2.性质与目标的关系。 谢谢!
思想性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语文教学片面强 调思想性,忽视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 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中学),文 学课突出文学性,汉语可偏重知识性; “大跃进时期”只提思想性,置语文知识、 能力教育不顾;六十年代初期,又走向另 一极端,只提工具性、知识性,不提思想 性。
人文性
n 什么是人文性?《辞海》的解释是,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人文”,是相对“天文”而 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 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 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 人类自我关怀,
案例分析
另一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国的军队,渡 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 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 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 个话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 意思。”
点评
张志公先生认为三位教师的修养都好,讲得都对;然而,又 觉得第一二种情况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都不见得有多大的 好处。从测验的结果看,也证实了他的看法。于是,他委婉 地表示:第三种讲法可能好一些,话虽说得比较少,可是把 知识、道理结合在一起了。接着,张志公先生论述了“语文 是一个什么工具,怎样掌握它?”这一问题,又从理论概括 上分析了三位教师讲法上质的差异性:第一种讲法着重于讲 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而且发挥得有点过分,不注意语言这个 物质外壳本身;第二种讲法,只注意了语言这个物质外壳, 忘掉了它所负载的思想内容。以上这两种讲法从不同的侧面 忽略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第三种讲法之所以比较可取, 正是由于其讲法大体上符合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
高中语文新课标内容

高中语文新课标内容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以下是对高中语文新课标内容的简要概述和相关回答:一、课程性质与价值高中语文课程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理念1. 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审美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强调语文实践,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三、课程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表达、阅读理解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知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
具体要求如下:1. 阅读与鉴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文化论著、新闻时事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表达与交流:通过口语交际、写作、文学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文化现象等进行梳理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1.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 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发展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 诩绦 ⒄购筒欢咸岣叩墓 讨杏行У胤⒒幼饔靡允视ξ蠢囱 啊⑸ 詈凸ぷ鞯男枰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
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
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
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第二,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和数学都是属于工具性课程,那么,这两门课程在体现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呢?数学是通过对数与形的计算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而语
文是通过表情达意来体现工具作用的。
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的知识,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样,学生通过习作表达,不仅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发,个性得到彰显,人格得到培养。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上。
( 2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却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第一,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受到熏陶和感染。
人类优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积淀在优秀作品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提升人文素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那种围绕语文知识点的能力点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
第二,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
首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是有个性有过失的,教师要学会保护和宽容。
只要这样,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人文教育所独具的“感化”教育魅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时,要唤醒学生的童心,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显露思维的“原生态”。
再次,在目标价值的导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根本宗旨。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
( 3 )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这是语文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上的与日俱进。
那么,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第一,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
那种“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实现人文性目标,后强化工具性训练”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为什么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呢?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内容是一个统一体,语言形式离开语言内容,将不复存在,语言内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力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力解决“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
这四个问题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具备的的要素。
如果只解决前两个问题,将会使语文学习活动迷失方向,并失去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只解决后两个问题,将会使语文学习活动失去逻辑前提。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这四个问题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工具与精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的协调发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虽然涉及到历史、地理、社会、自然等学科方面的语言内容,但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作语文教材。
所应着眼的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
”这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属性。
其它文科课程的教学着眼点主要是语言内容,而课文课程的教学的着眼点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寓教于文。
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一是片面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形式——形式——形式)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训练,这种训练
的目标指向就是应付考试。
二是片面强调语言内容的感悟(内容——内容——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忽视在感悟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法则。
这两种语文教学的模式,是造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构建适合学生母语学习的两种基本模式。
一是“形式——内容——形式”学习模式,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先从形式入手把握内容,再从内容的理解中领悟形式。
二是“内容——形式——内容”学习模式,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先从内容入手把握形式,再运用形式去深入理解内容。
这两种学习模式都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的领悟过程,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把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一篇课文时,究竟采用哪一种学习模式,应视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