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科室建设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引言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文化的重视和传统医学的复兴,中医医院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是中医医院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中医医院的服务水平、提升中医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二、中医医院科室建设1.科室设置中医医院的科室设置应符合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疗需求。
一般而言,中医医院应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基础科室,同时还应设置针灸推拿科、中药科、康复科等中医特色科室。
科室之间要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科室布局中医医院的科室布局应符合医疗安全、医疗效率和患者就医便利的原则。
各科室之间要布局合理,便于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交流和协作。
同时,科室内部的布局也要符合医疗流程和患者就医习惯,提高就医效率。
3.设备设施三、中医医院科室管理1.医务人员管理中医医院的医务人员应具备合格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中医治疗理论和技术。
医务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应遵循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原则,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医疗质量管理3.信息化管理四、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的挑战与应对1.医院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等问题中医医院在科室建设和管理中常面临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等问题。
应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改善医疗条件和提高服务水平。
2.医务人员缺乏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中医医院的医务人员中,有部分人员缺乏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医疗质量。
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中医治疗技术水平,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
3.医疗服务管理不规范中医医院在医疗服务管理中,存在医疗质量不稳定、医患矛盾等问题。
应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估,建立规范化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和协调,解决医患矛盾,维护医疗秩序和稳定。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总则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皮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皮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皮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皮肤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皮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皮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皮肤病诊疗工作有1效开展。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皮肤科病房应当设置治疗室和患者淋浴室,有条件的应当设置药浴室、熏蒸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地砖。
开展中药临方调配的,应具备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条件。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中医医院皮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要求(见附件1)。
设置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浴盆、水温调节与定时装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药浴、擦药、湿敷、熏蒸、腧穴治疗、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皮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其相应的管理制度。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指南(人员配备)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人员部分)骨伤科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有稳定的医师队伍,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中医骨伤科医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具有从事中骨伤科专业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5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工作经历,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附件肝病人员队伍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肝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肝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七条三级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肝病科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八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肝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肝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肝病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
[定稿]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定稿]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附件1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皮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皮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皮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皮肤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皮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皮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皮肤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应当设臵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皮肤科病房应当设臵治疗室和患者淋浴室~有条件的应当设臵药浴室、熏蒸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铺设防滑地砖。
开展中药临方调配的~应具备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条件。
第九条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皮肤科设备设施配臵~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达到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臵标准要求,见附件1,。
设臵药浴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浴盆、水温调节与定时装臵、应急呼叫装臵、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汇总版(含消化科修订版)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汇总版(含消化科修订版)引言本文档旨在为中医医院的科室建设与管理提供指南,特别是关于消化科的修订版内容。
本指南依据中医医院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编写,旨在帮助中医医院规范科室的运作,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治疗。
1. 科室建设1.1 科室设置- 概述各科室的作用和职责,确保科室间的协作和协调。
- 根据医院规模、人力和资源情况,合理设置科室数量和科室规模。
- 科室设备的采购和配置要符合中医医院对于中医诊疗的特殊需求。
1.2 人员配置- 根据科室规模和病人量,合理配置医生、护士和其他辅助人员。
- 为科室人员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提高医疗水平和综合能力。
- 建立科室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协作机制,促进团队合作。
2. 科室管理2.1 科室流程和制度- 确定科室的工作流程和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 建立科室内部的会议制度和沟通机制,定期进行团队讨论和交流。
- 设立健全的科室文档管理系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2 质量管理与评估- 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制度,监测和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 进行科室内部的评估和反馈,定期进行质量改进和提升。
- 科室应积极参与医院的质量管理活动,提供相关数据和意见,推动医院整体质量的提升。
2.3 技术研发与创新- 鼓励科室医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
-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中医医院的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 倡导在科室内部建立研究型团队,共同探索中医医疗的发展和创新。
3. 消化科修订版内容3.1 消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概述消化科的常见疾病种类和诊断要点,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胃食管逆流、胃溃疡等。
- 提供中医药治疗消化疾病的一般方法和具体处方参考。
3.2 中医药辅助治疗- 探讨中医药在消化科的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如针灸、中药汤剂等。
- 提供中医药辅助治疗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前言二、组织架构1.领导班子:由医院领导任命中医临床科室的负责人,负责科室的整体规划与管理工作。
2.中医科室: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产科、中医儿科等,负责开展中医临床服务工作。
3.支持科室:包括药剂科、检验科、影像科等,为临床科室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三、人员配置合理的人员配置是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的基础。
科室应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员需求计划,并按照临床职业技术人员配备标准进行人员配置。
1.医师队伍:科室应拥有一支专业的医师队伍,包括中医临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和初级医师,其数量应满足临床服务需求。
2.护理团队:科室应配置合适数量的护士,保障患者在临床过程中的护理与安全。
3.其他人员:根据需要,科室可以配置中医师承、病案管理员、门诊助理等其他专业人员。
四、设备设施1.诊疗设备:科室应具备符合临床需求的中医诊疗设备,包括中医诊断设备、中医治疗设备等。
2.医疗器械:科室应具备必要的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注射器、导尿管、手术器械等。
3.病房设施:科室应配置合适数量的病房,保障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和护理需要。
4.前台接待:科室应设立前台接待处,包括挂号、缴费等功能。
五、规范管理1.临床路径:科室应根据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制定标准化的临床路径,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2.学科建设:科室应加强学科建设,推动中医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科室整体实力。
3.患者管理:科室应建立患者管理和沟通机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患者权益。
4.安全管理:科室应建立健全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六、质量监控1.计划评估:定期对科室的临床工作进行评估,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和质量。
2.绩效评价: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对医师和护士的临床工作进行评价,激励优秀人员。
3.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和需求,及时改进工作不足之处。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科室建设的必要性科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服务的基本单位。
科室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拓展医疗服务、提升医院声誉具有重要作用。
二、科室建设的基本原则1.人性化原则:科室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2.专业化原则:科室应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团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建立科室内部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能力。
3.科学化原则:建立科室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完善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三、科室建设的步骤1.确定科室定位:根据医院整体发展战略、患者需求、医疗资源分布等因素,确定科室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2.编制科室规划:根据科室定位和发展方向,编制科室规划。
包括人员配置、设备投入、技术开展、病种分布等。
3.人员招聘与培训:根据科室规划,招聘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
对新进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4.设施建设:按照科室规划,建设相应的设施和设备,满足科室的临床需求。
5.组织架构与管理制度建设:根据科室规模和特点,建立科室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
包括岗位设置、职责分工、工作流程、责任追究等。
6.业务开展与宣传:科室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注重宣传和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科室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的患者。
四、科室管理的重点内容1.质量管理:建立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2.医疗安全管理:科室要重视医疗安全工作。
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
3.团队协作:科室内部要形成和谐的团队氛围,提高协作效率。
建立学术交流和病例讨论机制,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4.设备维护与更新:及时对科室的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根据科室发展需要,适时更新和引进先进的设备。
5.信息化建设:推动科室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病历、医疗影像等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目录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目录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引言近年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的医疗需求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医院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重要基地,临床科室的建设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以确保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临床科室的分类和设置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可以根据不同的中医学科进行分类和设置。
一般来说,中医医院的临床科室可以包括:针灸科、中药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
具体的科室设置要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三、临床科室的建设与管理1.人员建设:科室必须聘请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医生和护理人员。
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医学基础知识和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护士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和技能。
2.仪器设备和药品管理:科室必须配备齐全的仪器设备和药品。
科室的药品管理要求严格,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同时,要定期维修和更新仪器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
3.临床医疗质量控制:科室要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要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和巡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4.科研和教学工作:科室要积极参与中医药的科研工作,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要注重临床教学工作,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和教学能力。
5.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科室要注重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从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整个流程中,不断改进服务,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体验。
四、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的挑战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结合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这对医生的培养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中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工作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包括仪器设备、药品和人才等方面。
最后,中医药的宣传和推广需要加大力度,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五、结语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为了推动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制定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的指南。
一、科室建设1.科室设置: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发展需求,合理设置科室,明确每个科室的职责和岗位要求。
2.人员配备:科室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学历、职称和专业背景,并能够承担科室内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科室人员配备应根据科室的业务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3.资源配置:科室的设备、仪器和药品等资源应符合中医医院的标准,根据需要进行合理配置,确保科室正常运转。
二、科室管理1.组建科室管理团队:科室应设立科室管理团队,定期开展科室会议,制定科室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科室负责人应对科室管理工作负责,并配备专业人员协助管理。
2.科室协作:科室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交流,提高协作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定期进行多学科会诊和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承。
3.质量控制:科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科室的质量目标和评价体系,并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和评估。
科室应积极参与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推广,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4.科研与教学:科室应鼓励科研和教学工作,培养科研骨干和教学团队,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建立科室的临床研究数据库,促进科室内临床研究的开展。
5.人员培训:科室应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提高科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培养骨干人才和带教人员,加强新技术、新疗法、新药物等领域的学习。
三、患者管理1.服务标准:科室应制定和落实科室的服务标准,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
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和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反馈和解决患者的问题。
2.全程管理:科室应进行全程管理,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建立患者档案和电子病历,方便医生跟踪和管理患者的病情。
3.患者教育:科室应进行患者教育,提供关于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完整版)中医医院门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完整版)中医医院门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门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完整版)1. 引言此指南旨在为中医医院门诊科室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
门诊科室是医院中的重要部门之一,承担着诊断、治疗和医疗咨询的任务。
良好的门诊科室建设和管理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2. 门诊科室的定位与功能- 门诊科室应明确其定位和功能,包括服务范围、接诊条件和专科设置等。
- 门诊科室应与其他科室有良好的协作关系,提供综合医疗服务。
3. 门诊科室建设的要点- 合理规划门诊科室的空间布局,确保患者就诊流程的顺畅与舒适。
- 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工具,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 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便于患者档案管理和医疗信息的交流。
- 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医务人员,提升门诊科室的医疗水平。
4. 门诊科室管理的要点- 确定科室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和权责关系。
- 建立科学的排班制度,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
-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 注重医患沟通和服务态度,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5. 质量控制与改进- 建立门诊科室的质量控制机制,制定科学的指标评估体系。
- 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和评估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 加强医疗事故的管理和处理,确保患者权益的保护。
6. 隐私保护与合规管理- 门诊科室应严格遵守医疗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患者信息的保密管理。
- 建立合规管理机制,确保医疗服务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7. 结语本指南提供了中医医院门诊科室建设和管理的指导原则和要点,希望对相关医疗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进一步提升门诊科室的建设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是传统中医药理念和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建设和管理是中医医院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中医医院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制定了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以指导中医医院科室的规范建设和科学管理。
一、科室建设1.科室规划:中医医院的科室规划应根据患者需求、医疗资源和医院特点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个科室的位置和大小,确保科室之间协调运作。
2.科室设备:科室设备是科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科室的特点和需求选购相应的医疗设备,确保设备齐全、先进,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3.科室人员:科室人员是科室建设的关键因素,需要有合格的医生、护士和行政人员,配备足够的人手,保障科室的正常运转。
4.科室环境:科室环境是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科室的环境要整洁、舒适、安全,营造良好的就诊氛围。
二、科室管理1.科室规章制度:科室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科室管理制度、医疗服务流程、医疗安全措施等,确保科室工作有序进行。
2.患者管理:科室要建立患者管理制度,包括预约挂号、就诊流程、患者隐私保护等,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就诊体验。
3.医疗质量管理:科室应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安全管理、医疗差错处理、医疗质量评估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人员培训:科室要定期组织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科室整体素质。
5.设备维护:科室设备是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科室要建立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提高诊疗效率。
三、科室管理的注意事项1.密切与其他科室合作:中医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存在密切的协作关系,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工作流程,确保科室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
2.科室内部团队建设:科室内部各个团队成员要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
3.持续改进:科室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科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个科室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个科室中医医院是以中医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以中医药治疗为主要手段的医疗机构。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中医医院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建设科室,并进行科室管理。
下面是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包含了11个科室,总字数1200字以上。
一、内科科室内科科室是中医医院的核心科室,主要负责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的中医诊治工作。
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建设相关专科(如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等),并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和仪器。
二、外科科室外科科室主要负责中医外科手术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治疗工作。
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建设相关专科(如骨科、肿瘤科等),并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和器械。
三、儿科科室儿科科室主要负责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治工作。
宜建设儿科专科,配备儿童中医专家和儿科医疗设备。
四、妇产科室妇产科室主要负责妇科和产科的中医治疗工作。
宜建设妇科专科和产科专科,配备专业的妇科产科医生和相关仪器设备。
五、针灸推拿科室针灸推拿科室主要负责针灸和推拿疗法的临床应用。
应建设专业的针灸推拿科室,配备有经验丰富的针灸推拿医师和相关设备。
六、康复科室康复科室主要负责中医康复治疗和康复理疗工作。
应建设康复科室,配备专业的康复医师和康复理疗设备。
七、中西医结合科室中西医结合科室主要负责中医和西医的协同治疗工作。
应建设中西医结合科室,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力的医生,并配备综合治疗设备。
八、中药科室中药科室主要负责中药的炮制、配方和处方制备工作。
应建设中药科室,培养具有丰富中药知识和经验的药师,并配备先进的中药生产设备。
九、检验科室检验科室是中医医院必备的科室之一,主要负责中医体液、尿液、其他生理样本的检验工作。
应建设检验科室,配备专业的检验师和先进的检验设备。
十、影像科室影像科室主要负责中医影像学的临床应用工作。
应建设影像科室,配备专业的影像医师和先进的影像设备。
十一、行政管理科室行政管理科室主要负责医院的行政事务和管理工作。
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导言针灸作为中医药的核心疗法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为了进一步提升针灸科的医疗水平,加强科室的建设与管理,特制定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以期全面推进针灸科的发展。
二、科室定位(一)针灸科的定位:针灸科作为中医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主要负责开展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技术工作,提供针灸疗法的临床服务。
同时,结合传统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知识,进行针灸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工作,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二)科室目标与任务:1.提供优质针灸诊疗服务: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为患者提供优质的针灸治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
2.推广针灸疗法:通过宣传普及针灸知识,增加社会对针灸的认可度和了解程度,促进针灸的发展。
3.加强针灸技术研究:通过开展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等,提升针灸技术的水平,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三、科室建设(一)科室布局:根据科室规模和功能需求,合理划分科室内部各区域,包括诊室、治疗室、会诊室和办公室等。
(二)设备采购:科室应购置相关的设备和仪器,包括针灸治疗床、电针仪、艾灸炉等。
同时,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三)医疗用品采购:科室应根据临床需求,采购相关的医疗耗材和用品,包括针头、药物、艾条等,确保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人员配置(一)医生队伍:1.主任医师:负责组织科室的日常工作,协调各项工作的进展。
2.副主任医师:负责具体的临床工作,指导和培养下属医生的临床能力。
3.中级医师:担任临床诊疗工作,具备一定的医疗技术水平。
4.低级医师:协助中级医师进行临床诊疗,提供相应的协助。
(二)护士队伍:1.主任护师:负责护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护师:担任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提供患者安全护理。
3.护士:协助护师进行护理工作,保障临床工作的正常进行。
五、规范化管理(一)临床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按照有关的操作规范,进行临床治疗和操作,确保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引言中医医院临床科室是医院的核心部门,直接提供医疗服务。
科室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科学的指南,有助于提升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指南1.科室设置科室的数量和设置应根据医院的规模和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常见的中医临床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同时,可以根据患者需求和市场需求开设特色科室,如中医骨伤科、中医肿瘤科等。
2.科室布局科室的布局要合理,确保科室内流线顺畅、清洁整洁。
同时,科室内应设有等候区、诊室、检验室、治疗室等功能齐全的区域,方便医务人员进行工作。
3.医疗设备和器械科室的医疗设备和器械应根据科室的需求进行配置。
常见的设备包括中医诊断仪器、中药煎药设备、针灸设备等。
确保设备和器械的质量可靠,保持良好的维护和更新。
4.人员配置科室应根据业务需求合理配置医务人员。
必须保证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建议配备专职负责人,负责科室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三、管理指南1.医疗质量控制科室应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工作的规范和安全。
包括建立和执行科室标准操作规范,定期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2.人员培养和发展科室应注重医务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定期开展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3.信息化管理科室应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病历、医嘱、检验等信息的电子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防止信息泄露。
4.患者服务科室应注重提高患者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鼓励医护人员关注患者的需求和反馈,积极改进服务方式和效果。
5.卫生安全管理科室应加强卫生安全管理,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和可靠。
包括严格执行感染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医疗废物处理等。
四、结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科学的指南可以指导医院科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建设指南(一)明确定位: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与中医医院的整体发展定位相一致,并突出“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特点。
(二)科室设置:中医医院“治未病”科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科室设置应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中医眼科等。
科室设置要科学合理,根据所在医院的规模和患者需求进行调整,并合理配置医务人员。
(三)人员配备: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医务人员队伍,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
优先考虑中医专业人才的招聘,同时也要引进现代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实现中西医结合。
(四)科研创新: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开展临床实践研究、医学教育研究等,不断推动中医健康理念的发展。
(五)加强宣传推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提高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管理指南(一)科室管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包括科室的组织架构、工作职责、人事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定,确保科室的正常运行。
(二)队伍建设: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注重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医疗质量管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控,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有效和质量。
(四)信息化建设: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方便医务人员的工作和病人的就诊。
(五)协作与合作: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加强与其他科室和医疗机构的协作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借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六)病人满意度管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注重提高患者满意度,建立健全患者满意度调查和评估机制,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七)财务管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要加强财务管理,合理安排财务预算,并定期对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估,确保科室的经济效益。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医院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医药传承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在满足患者需求和促进中医学术研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科室建设与管理对于中医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一份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以规范科室的运营和管理,并提高中医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一、科室建设1.根据中医药特色和患者需求,确定科室设置。
根据中医药学科门类和临床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科室规划。
常见科室包括针灸推拿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等。
2.人才引进。
为了提高中医医院的整体服务实力,应引进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中医医师,并建立明确的人才引进机制。
3.装修和设备配备。
根据科室的功能和需要,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室的装修,并配备先进的诊疗设备和医疗仪器,提高科室的临床诊疗能力。
二、科室管理1.制定科室管理制度。
科室应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科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等,明确科室内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
2.人员管理。
合理配置科室人员,制定科室人员招聘、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室医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实力。
3.临床工作流程管理。
制定科室的临床工作流程,合理分配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患者顺利就诊、科室内部协调一致。
4.质量管理。
建立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规范临床操作、标准化医疗流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5.学术研究与教育培训。
鼓励科室医师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医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同时促进整个科室的学术氛围。
三、科室合作与交流1.积极参加院内和院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科室进行合作和交流,提高医师的学术知识和技术水平。
2.科室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科室间的良好互动机制,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科室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开展学术讲座、举办医学研讨会等,提高科室内部和外部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四、科室发展与创新1.科室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临床操作效率,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发布中医医院妇科、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急诊科等11个科室的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规范了科室基本条件、人员队伍、服务技术、环境形象等方面,并列出科室常用方剂目录。
该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
指南要求,妇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肿瘤科、肛肠科等科室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70%,推拿科不低于80%,针灸科不低于90%,眼科、骨伤科、急诊科则不低于60%。
各科室住院医师应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骨伤科为120首,耳鼻喉科为60首),掌握本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主治医师能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副主任医师应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而针灸科住院医师需掌握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针法及灸法,耳针,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留罐、闪罐、走罐等常用基本操作技术。
指南对于各科室主任的任职工作经历作出规定,妇科、骨伤科、肛肠科主任应具有本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历,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针灸科、推拿科等科室主任应具有本专业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而急诊科需要有3年以上中医急诊工作经历。
各科室执业医师人数在8~15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科室发展方向。
各科室指南对本科室服务技术作出要求。
其中,妇科应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创造条件开展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服务项目。
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中医医院个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个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引言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是服务于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患者健康的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建设与管理,提高临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本指南。
二、科室专业设置1.根据中医临床特点和患者需求,合理设置临床科室。
常见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科、康复科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其他专科科室。
2.科室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医院规模、医生资源和患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科室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
三、科室建设要求1.科室的建设要符合当地卫生行业发展规划和中医医院发展方向的要求。
2.科室的建设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人员、设备和物资。
3.科室的建设要考虑到患者的舒适度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
四、科室人员管理1.科室主任需具备相应的职称和中医临床工作经验,负责科室的日常工作和管理。
2.医生需具备相应的职称和专业技术水平,定期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护士要依法执业,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关注患者的安全和护理服务质量。
五、科室设备与物资管理1.科室应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技术设施,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
2.设备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并进行故障排除和质量检查。
3.科室应储备足够的医疗物资,确保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临床工作流程1.科室要根据工作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保证工作的高效和质量。
2.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确保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3.加强科室内部和科室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提高临床诊疗的效率和质量。
七、患者安全与满意度1.提高患者服务意识,加强患者教育,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2.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患者的安全。
八、质量管理与质控1.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和质量控制机制,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人员部分)骨伤科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有稳定的医师队伍,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中医骨伤科医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具有从事中骨伤科专业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5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工作经历,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附件肝病人员队伍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肝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肝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七条三级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肝病科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八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肝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肝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肝病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肝病科专业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三级中医医院肝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经典、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肝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肝病科护士长是肝病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1年以上肝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三级中医医院肝病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肝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脾胃病人员队伍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脾胃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
三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脾胃病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脾胃病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
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脾胃病专业8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三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儿科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儿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儿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
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重点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六条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儿科专业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三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儿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儿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肛肠科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肛肠科执业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它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肛肠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
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六条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应具有从事肛肠科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三级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培训2年以上的其它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肛肠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肛肠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肛肠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肛肠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肛肠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肛肠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二十二条三级中医医院肛肠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肛肠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心血管人员队伍第十一条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心血管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
三级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心血管病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心血管病专业工作20年以上第十七条三级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心血管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内分泌科人员队伍第十一条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内分泌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
二级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内分泌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内分泌病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内分泌病专业临床工作15年以上,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
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内分泌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肾病科人员队伍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肾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及专业营养师。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肾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肾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
二级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肾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肾病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肾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肾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肾病专业工作20年以上,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
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肾病科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肾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的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肾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肾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脑病科人员队伍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脑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康复师等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脑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
二级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脑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