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公开课(上课正式)

合集下载

2024年《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2024年《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相关历史知识
了解与《报任安书》相关的历史知识,如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 风貌等。
24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03
04
知识掌握程度
评估自己对《报任安书》相关 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时代背
景、文本解读等。
学习方法与效率
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效率, 是否能够有效吸收和掌握知识

思维能力提升
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 力的提升情况,如分析、归纳
2024/2/29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纪 传体的编纂方法,为后世史书 编纂树立了典范。
4
《报任安书》创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为回复好友任安的一封书信。
书中表达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心情和决心,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阐述了在逆境中 保持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如诚信、正直、勇敢等。
2024/2/29
13
对后世影响及现实意义
2024/2/29
对后世的启示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担当、信念和价值观的坚守,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坚守信念、勇于 担当。
现实意义
对话准备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 写任安和司马迁的对话
脚本,并进行排练。
现场表演
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任安 和司马迁的对话场景, 展现历史人物的风貌和
内心世界。
21
观众互动
表演结束后,观众可以 提问或发表意见,与演
员进行互动交流。
分享交流
个人准备
分享交流
学生提前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和挑战,以及应对这些困难的方法和经 验。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目 录
• 《报任安书》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 《报任安书》的原文解析 • 《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 • 《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 • 《报任安书》的影响与评价 • 《报任安书》的实践应用
01 《报任安书》的背景与作 者介绍
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 态。
重点字词解析
总结词
重点字词解析详尽,有助于理解文意
详细描述
课件中对《报任安书》中的重点字词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包括词义、用法、语 法等方面。这些解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 点。
句子翻译与理解
总结词
翻译准确,理解深入
详细描述
课件中对《报任安书》中的难句进行了准确的翻译,并对这些句子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些翻译和理解有 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文意,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课件还通过举例和对比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 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思想启示
该文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和道 义的独到见解,对于后世的哲学、伦 理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启示。
历代评价与争议
高度赞誉
历代文学家、史学家对《报任安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 该文思想深邃、文笔优美,是千古绝唱。
争议与批评
部分学者认为该文在表达上过于晦涩,思想观点也有争议, 对其评价持批评态度。
当代价值与启示
03 《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
忍辱负重的人生观
总结词
忍辱负重是《报任安书》中表达的一种人生观,强调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和 挫折。
详细描述
忍辱负重的人生观体现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自身遭遇的坦然面对,他虽遭受宫刑,忍辱偷生, 但仍坚持完成了《史记》的创作,体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这种人生观启示人们在面对困 境时,要学会忍耐和坚持,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报任安书》课件(共61张PPT)

《报任安书》课件(共61张PPT)
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 极刑而无愠(yùn)色,
(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 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 没有怨怒的表情。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 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 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 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 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 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 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读《报任安书》后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 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为 人们所推崇,作者司马迁也因此书享誉千古。今日读完 《报任安书》后,则更加深了自己对它的敬佩。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信中将 自己对汉王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表现了极大的愤慨, 将自己忍受屈辱的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掩卷之后, 我也思绪起伏。
2、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左丘明失明后,才写出了《国语》;
3、《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也。
(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 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 事,思来者。 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 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 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 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 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 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 衰败的规律。
2、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 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 己独到的(历史)见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公开课 报任安书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公开课 报任安书课件

明确: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
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从 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他肯定有价值的为节而死,推 崇“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但更激赏忍辱负重、择生践志的勇者行为。
第三单元 · 文本研习
《报任安书》
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生死的抉择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探 讨不休的问题。屈原原则纵身一跃,在汨罗成就永恒;而太史公司马迁
的笔下,有“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择死英雄,如投江的屈原、自
刎的项羽,他们以视死如归的精神诠释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也 有“忍辱负重”的择生志士,如卧薪尝胆的勾践。那么对于司马迁自己, 面对人生绝境,他又做出了怎样的生死抉择的呢?下面我们将学习《报 任安书》,让我们深入作者内心去听他谈生死谈大义。
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解释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是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为缺乏
勇气,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 《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
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苟活的原因不是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也愈见出司马迁
人格的伟大。
文本研读 研读第4、5、6段,探究司马迁“突围”。 (3)作者在第5段列举“倜傥非常之人”时,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明确: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这些人物都是在灾难中取得成就的,
文本研读 研读第7段,小结课文。 (1)第7段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报任安书教案5篇

报任安书教案5篇

报任安书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报任安书教案5篇《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优质ppt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优质ppt

05 报任安书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 《报任安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司马迁在信中表达 了自己忍辱负重、以信为本的信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 信”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适度,既 不过于强硬,也不过于软弱。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表 达了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持的适度原则,体现了儒家思 想中的中庸之道。
THANKS
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 法,如排比、对仗、夸张 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内涵丰富
文章语言内涵丰富,寓意 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 的思考和感悟,引人深思 。
结构特色
逻辑严密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 高超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 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布局巧妙
作者在文章布局上巧妙安 排,使得文章整体结构紧 凑,重点突出,让人印象 深刻。
其他文化内涵的探讨
《报任安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司马迁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的特点。
《报任安书》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例如司马迁对生死观的探讨、对人性 善恶的探讨等,这些思想都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06 报任安书的现实意义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人权意识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自身遭遇的反思,可以引发我们对社会中不 公正现象的关注,提高人权意识,倡导公平正义。
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 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传承
报任安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可以 促进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弘扬民族精神。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3 勉励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重要意义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以其家庭僧俭的思想内涵,深深影响着人们对家庭 和团结的理解。
这封信不仅是作者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种 社会伦理的准则,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 导作用。
应用与启发
1
教育领域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洞天农民,生活在宋代末期至南宋时期,被誉为“南宋四杰” 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其诗词创作以咏史抒怀、豪 放自傲著称。
主要内容
1 表达情感
《报任安书》以亲情和家族关系为主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家族情感和对家庭和睦相处 的期望。
2 强调责任
作为一封长辈写给晚辈的信,陆游在信中强调了个人责任和家族荣誉意识。
《报任安书》可以引发对亲情、责任和努力的思考,成为一种教育工具,促进学 生的道德观和家庭观的培养。
2
家庭关系
这封信鼓励了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对于现代社会中疏离感和家庭纷争等问题提 供了启示。
3
业务管理
《报任安书》中强调的家族荣誉和责任意识在企业级家族企业的经营中具有重要 意义。
批判与讨论
文学价值: 价值观冲突: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欢迎来到我们的课件,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文学名著《报任安书》 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启发。
背景
《报任安书》是中国唐代文学家陆游所写的一篇家书,书信作品始见于《文 选》卷三十九。这封信是陆游为了回应表弟报家声望而写的,是他希望家族 成员能够亲情和睦、互相关爱的表达。
一些文学评论家质疑《报任安书》作为文学作品 的艺术水平,认为其更像一封亲情家书。
有人认为《报任安书》中表达的观念对于当代社 会来说并不适用,与个人主义和现代社会价值观 相冲突。

报任安书公开课课件

报任安书公开课课件
03
报任安书的语言特色
01
语言优美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排比、 对偶、夸张等,使语迁在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用词精准,能够准确 地传达出历史的真实感和人物的个性。
03
表达有力
司马迁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语言简练有力,能 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
报任安书的影响和意义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任安书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以 及汉代历史的珍贵资料,对于我们理 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具 有重要意义。
信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激 励了后世许多士人坚持真理和正义。
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
02
汉朝的历史环境
报任安书公开课课件
目录
• 报任安书简介 • 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 • 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 • 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 • 报任安书的现代意义
报任安书简介
01
报任安书的背景
01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为了 摆脱困境,他写下了这篇著名的信。
02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士人阶层受到极大约束和压迫,司马 迁的遭遇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仍坚持完成《史记》的编写,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才华。
报任安书的历史地位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一篇重 要书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
这篇书信是司马迁对于遭受不幸 的回应,表达了他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道德观。
《报任安书》对于研究汉朝历史、 文化、文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 价值。
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 代,创造了著名的汉文化,成为
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公开课 课件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公开课 课件

Soloman’s Design · Enjoy the Pithiness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 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
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 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 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 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运用对比、比喻,说明人的志气 在困辱中会逐渐衰微,暗示自己的 志气也在受辱中消失。
按年代记叙帝王 1 2 本 纪 言行和政绩。
第六段:再次强调自己的艰难处境,点明有负嘱托的原因。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 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 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 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 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今少卿乃 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 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 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 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复信内容: ①阐述作者受极辱而不死的原因(第2、3段) ②表达效法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的决心。 (第4、5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 托的原因。(第6段)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 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请 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 文采不表于后也。(分值:6)

2022《报任安书》公开课优质教案

2022《报任安书》公开课优质教案

2022《报任安书》公开课优质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支配,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细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方案性。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2《报任安书》公开课优质教案5篇,盼望对大家能有所关心!2022《报任安书》公开课优质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楚。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支配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详细句段,揣摩体会患病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坚韧意志。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点拨。

2争论指导。

媒体设计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现。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逆境逼到了死角,开头了关于生与死的思索。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宏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选择中已经做出了洪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同学阅读爱好。

)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伴侣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公开课 PPT课件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公开课 PPT课件
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 使然也。
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 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
5
第二层
应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铺排语句, 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 对比“四不 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辱”,“六 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受辱”,极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 言自己所受 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 的耻辱。 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 形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 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杀,因而 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 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古人对大夫施刑很 慎重的原因,大概就因为这个吧。
9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 文采不表于后也。(分值:6)
缪塞《五月之夜》“最美丽的诗歌总是绝望的,那些 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孤独产生伟大。”
16
第五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 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 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 ,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
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
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 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 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 道,难为俗人言也!
1
2


按年代记叙帝王 言行和政绩。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教学教材共99页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教学教材共99页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教学教材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报任安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报任安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意图;2.阅读并理解《报任安书》的内容、主题和情感表达;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阅读《报任安书》的全文,并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义;2.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报任安书》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掌握并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来理解和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诗歌《报任安书》的标题并简单介绍;2.询问学生对这个标题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分发《报任安书》的全文给学生,让他们默读;2.组织学生讨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

(三)分析诗歌(20分钟)1.解释《报任安书》的诗句和表达;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让学生分析和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理解主题(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报任安书》的主题是什么;2.让学生通过诗歌中的词句和意象来理解主题。

(五)文学鉴赏(20分钟)1.与学生分享《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问题和评论。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对《报任安书》的理解;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文学鉴赏中的表现和进步。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拓展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2.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类似的诗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介绍学生选读唐代名诗;2.撰写一篇关于《报任安书》的读后感;3.列举《报任安书》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写出解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报任安书》这首唐代名诗。

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的全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报任安书公开课课件

报任安书公开课课件
启示意义。
该书信所蕴含的哲理和思想,可以引导 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时,保 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定信念,追求人
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报任安书》,我 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THANKS
[ 感谢观看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他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贡献不可估量,其影响力甚至跨越了国界和时代。
司马迁的历史眼光、文化视野和人文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报任安书》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一篇 重要书信,内容涉及个人遭遇 、人生观、历史观等方面,具 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报任安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 力和价值。
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贡献
《报任安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世界文 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资源,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 性的发展。
CHAPTER 06
总结与思考
司马迁的文化贡献与历史地位
CHAPTER 03
《报任安书》的思想内容
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 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他以历史人物的生死为例,强调了生死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价 值。
司马迁的价值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即追求真理、公正和自由。他坚 持自己的信念,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不讳,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标准。
报任安书公开课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 • 《报任安书》的思想内容 • 《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 • 《报任安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总结与思考

报任安书公开课教案

报任安书公开课教案

报任安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报任安书》的写作意图。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和著书立说的伟大抱负。

2、难点(1)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复杂心理。

(2)评价司马迁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却依然坚定地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巨著。

他就是司马迁,而他在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报任安书》中,倾诉了自己的痛苦与悲愤,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理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去感受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背景介绍《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 91 年),任安因戾太子事件被判处死刑。

在此之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一直没有回复。

直到任安临刑之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和苦衷,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重点字词的意思。

(四)研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讨论,逐段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文段翻译,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和纠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 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 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 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 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结合注释阅读第5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仲尼厄而作《春秋》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 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进一步表明自己“隐 忍苟活”的原因
报任安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 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 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 书”“与……书”“上……书”“寄……书” 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曩者 阙然 倡优所畜 蝼蚁 槛 阱 圜墙 强颜 衣赭 缧绁倜傥 膑脚 愠色 戮 垢 剌谬
绛侯(周勃)——囚于请室
季布——为朱家钳奴
魏其——衣赭关三木
灌夫——受辱居室
第三层:忍辱偷生,古今一体
暗示自己也想“隐忍苟活”
第三段内容概括: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 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 追述自身遭遇,标明忍辱偷生原因。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 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 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 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 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 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说明“士节”不可 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 就应该自杀。“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第四部分:书信的结尾。 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 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 生的看法。 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 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第二层: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 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 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 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 五伯,囚于请室;魏其(jī),大将也,衣赭 (zhě)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 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 国,及罪至罔(wǎng)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 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 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 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 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 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 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 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 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 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 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 体通史, 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 的 黄帝 ,下至 汉武 帝初年 三千年的历史。 分 10 表、 8 书、 12 本纪, 30 世家, 列传 72 ,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 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 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 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报任安书
司马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 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 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 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 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 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 趋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 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 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 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 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本节重点词、句: 虚词:乃、且、且夫
实词:顾、念、隐、恨、辞、私心
句式:兄弟之亲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 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结合注释阅读第4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不为父母妻子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 因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让文采流传后世
自读第三部分(5、6节)
本段重点词、句:
谦敬词:辱、幸
固定用法:教以……为务 古今异义:意气、勤勤恳恳
活用:固陋
其他:若、相
内容概括: 说明来信内容, 并就答复迟表示歉 意。
第二部分(3、4节)
自读第一层(“仆之先”——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 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 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 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 也。
第二部分
第一层概括:说自己和祖先的职 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 死了毫无价值; 自读第二层(“人固有一 死”——“殆为此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 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 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 关木索、被箠(chuí )楚受辱,其次剔毛发、 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
第6段:创作《史记》的目的和《史记》的内容、体例。
第5、6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 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5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 垂空文以自见”。 第6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 以“偿前辱之责”。 第5段的人物是第6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 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首先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 以能“苟活”,在第6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 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 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 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就极刑:接受,承受。会遭此祸:恰 恰
稽:考察,如无稽之谈。 仆……大都:我果真写完这部书,打 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 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 责:同“债”。虽:即使
本段重点词: 虚词:以、故、且、虽 重点实词:通、概括此段的内容。
赏 析 “天下奇文” 报任安书
任 安 :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司马迁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因 为 地位卑微,死不足惜 奇耻大辱,无颜苟活 自身的遭遇 身处困境,走向衰落 抑郁、激愤 忍辱偷生,古今一体
第 4段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wù)死,念父母,顾 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 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 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 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 (léi)绁(xiè)之辱哉?且夫臧(zāng)获婢妾, 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本节重点词、句:
虚词:固、若、于、用、而、以 通假;箠-捶、剔-剃、 以-已、罔-网、 枪-抢 活用:倡优、 其他:若、比、或 句式:与蝼蚁何以异? 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安在其不辱也?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结合注释阅读“且西伯”到本段结束,概括此部分内容。
西伯(周文王)——拘羑里 淮阴(韩信)——受械 李斯——具五刑 彭越、张敖——系狱
司马迁
司马迁,字 子长 ,夏阳(今陕西)人。西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 太史令 (掌管起草文书、 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 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 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 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 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 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 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 替投降匈奴的 李陵 辩解而被捕下狱,受 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 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 写成 。 《史记》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 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汉书· 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 历史的真实。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 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 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之离骚”。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 到了极辱,奇耻大辱,无颜苟活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 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 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 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 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yuán)墙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iāng)地, 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 耳,曷足贵乎!
第七、八段: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 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 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 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 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 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 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