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翻译作业
1.翻译:请一位同学将第一段翻译一遍。
视情况着重讲解
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之—代词,指道理; 固—本来; 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 无—不论,不分
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让学生齐声朗读,加深印象。
2.其他几段与第一段讲解类同
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超出; 焉—之于(向他);下—低于; 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 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 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 小学—小的学习方面; 族—类; 不齿—不屑一顾;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攻—学习研究; 已—罢了; 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文章解读
1.“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请生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表如下:
;段意 ; ;
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 ; ; ; ; ; ; ;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导引、提问、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本文关于从师的一些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如(1)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原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请同学思考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找出文中所在段落。
(1)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反面论证: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正面论证:援引圣人从师的事实阐明师道。
(2)第二段对比论证方法。
a.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该段
b. 文章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儿童和成人、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三种情况进行对比,他们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幻灯:见教参
c. 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
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
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
3.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四、讨论: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