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达克岩和大陆下地壳重熔的花岗岩类

合集下载

活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以敦煌地块为例

活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以敦煌地块为例

2024/040(03):0702 0718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4.03.03甘保平,唐菊兴,第五春荣.2024.活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以敦煌地块为例.岩石学报,40(03):702-718,doi:10.18654/1000-0569/2024.03.03活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以敦煌地块为例甘保平1 唐菊兴1,2 第五春荣3GANBaoPing1,TANGJuXing1,2andDIWUChunRong31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 611756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3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 7100691 FacultyofGeosciencesandEngineering,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1756,China2 MNRKeyLaboratoryofMetallogenyandMineralAssessment,InstituteofMineralResources,CAGS,Beijing100037,China3 StateKeyLaboratoryofContinentalDynamics,DepartmentofGeology,NorthwestUniversity,Xi an710069,China2023 06 30收稿,2023 12 17改回GanBP,TangJXandDiwuCR 2024 Magmatismandtectonicevolutionatanactivecontinentalmargin:AcasestudyoftheDunhuangBlock.ActaPetrologicaSinica,40(3):702-718,doi:10.18654/1000 0569/2024.03.03Abstract Continentalmarginarcsaretheproductsofmagmaticactivityassociatedwithsubductionatconvergentplateboundaries,whichgenerallyrecordmanyessentialgeologicalprocesses,i e ,arcmagmatism,orogenicprocess,andtheformationandevolutionofcontinentalcrust AsthesouthernmosttectonicunitinthemiddlepartoftheCentralAsianOrogenicBelt(CAOB),theDunhuangBlockhastraditionallybeendefinedasamicrocontinent/terranewiththeEarlyPrecambrianmetamorphiccrystallinebasement ItsubsequentlyunderwentmultiplephasesoftectonothermaleventsrelatedtotheCAOBandwasreactivatedinthePaleozoic,resultinginaseriesofextensivearcmagmatismandmetamorphismevents However,themechanismofPaleozoicarcmagmatismandthe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blockarenotsystematicallystudied BasedonthemostrecentresearchprogressoftheDunhuangBlockinthepastdecade,wecomprehensivelycompliedthetypeofrockassociation,chronologyframework,andgeochemicalcompositionofPaleozoicigneousrocks,aswellasthecharacteristicsofcontemporaneousmetamorphismandsedimentarytectonthermalevents,culminatinginfollowingfindings (1)ThePaleozoicmagmaticprocessesinDunhuangBlockshowmulti stagesintrusioncharacteristic,i e ,episodicpatterns ThePaleozoicmagmatismgraduallymigratedfromthenortheasttothesouthandthenbacktothemiddleDunhuangarea,whichcanbeapproximatelydividedintofiveepisodes:~510Ma,440~410Ma,390~360Ma,~330Maand280~245Ma Whereasthemetamorphismeventsaremainlyconcentratedat450~360Ma (2)ThetypesofPaleozoicigneousrocksmainlyincludecalc alkalineI typegranites,adakiticrocks,asmallamountofS typeandhigh potassiumgranitoids ThecompositionsofPaleozoicgranitoidshavegraduallytransformedfromthelow potassiumtholeiiteintheCambriantothehigh potassiumandrich siliconinthePermian (3)Isotopic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indicatethatthedevelopmentofsubduction relatedarcmagmatismduringtheCambrian DevonianinthecentralandnorthpartoftheDunhuangareasignificantlycontributedtojuvenilecrustgrowth,accompaniedbyancientcrustalreworkingevents Incontrast,magmatismeventsinthesouthernpartduringtheDevonian Carboniferousperiodwereprimarilydominatedbyremeltingofancientcrustalmaterial (4)Basedonevidencefromadakiticrocks,theDunhuangBlockexperiencedtwosignificantcrustalthickeningeventsinthewholePaleozoic TheearlystagemaybecausedbythecollisionbetweentheDunhuangandShibanshanterrane/arcinthesouthernBeishanandmantle derivedmagmaunderplating Whilethelaterstagemayhavebeenrelatedtotheslabrollbackorretreat Thethicknessofthecrustfortwothickeningeventsreached~55km (5)TheDunhuangBlockisanancientmicrocontinentwiththePrecambriancrystallinebasementinthesouthernCAOB,whichwasstronglyremodifiedanddestroyedbytheorogeniceventsrelatedtothesubductionsouthwardofthePaleo AsianOcean Asanactivecontinentalmarginarcin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0205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2M7126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682022CX029)和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1LCD13)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甘保平,男,1989年生,讲师,从事岩石学研究,E mail:baopingnwu@163.com通讯作者:第五春荣,男,1977年生,教授,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同位素地质学研究,E mail:diwuchunrong@nwu.edu.cnthesouthernPaleo AsianOcean,theDunhuangBlockwasmodifiedandreactivatedbythegeologicalprocessessuchassubduction relatedmagmatism,partialmelting,crustalthickeningandregionalmetamorphism,andthatgeneratedwidelycontinentalarcmagmatismcharacterizedbyshowsepisodefeatures Inconclusion,theseinsightsprovidenewconstraintforexploringtheoriginofthemicrocontinentswithintheCAOBandthetectonicevolutionoforogenKeywords Continentalmarginarc;Episodicmagmatism;Reactivation;Crustalthickening;DunhuangBlock;CentralAsianOrogenicBelt摘 要 大陆边缘弧是汇聚板块边界与俯冲有关的岩浆作用产物,通常记录了造山带弧岩浆作用、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等诸多重要的地质过程。

浅谈对拆沉作用的认识

浅谈对拆沉作用的认识

浅谈对拆沉作用的认识[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拆沉作用的概念,简明分析了不同学者关于拆沉作用发生的条件、拆沉作用与大规模岩浆活的关系、拆沉作用与埃达克(质)岩的关系的观点,笔者认为地壳加厚使得下地壳达到榴辉岩相,榴辉岩相的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使下地壳密度进一步增加超过下伏岩石圈地幔的密度是拆沉作用发生的前提。

[关键词] 拆沉作用下地壳岩石圈地幔密度拆沉作用的概念最初是由B ird(1978、1979)年提出的。

在早期关于拆沉作用的研究中, 拆沉作用是指大陆下的岩石圈地幔比软流圈温度低, 所以密度较软流圈大, 因此产生重力不稳定性, 当发生地质作用产生合适的裂隙时, 岩石圈地幔将沉入软流圈地幔中。

这是人们通常所指的、狭义的拆沉作用。

Hou seman 等(1981、1996)提出的对流减薄(convective thinning) 模型认为, 由于密度较小的软流圈地幔下伏于密度较大的岩石圈地幔覆于之上将造成对流, 这样也会使岩石圈地幔下沉沉进入软流圈之中,岩石圈也随之减薄。

目前, 学者们将造成的岩石圈地幔沉入软流圈的这两种机制, 均称为拆沉作用。

根据已有文献, 拆沉作用应泛指因重力的不稳定性导致大陆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或大洋地壳沉入地幔或下伏软流圈的过程。

其中, 拆沉作用的驱动力是由于下地壳密度超过下伏岩石圈地幔而产生的重力不稳定性, 其可能结果是使下地壳产生向下运动的趋势,造成下地壳或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一同沉入软流圈。

地壳加厚是下地壳发生拆沉作用的前奏曲。

众多讨论过下地壳拆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下地壳不可能穿过下伏的刚性的岩石圈地幔沉入软流圈地幔之中,而只有和下伏岩石圈地幔一起,拆沉作用才能发生(邓晋福等,1994,2003;高山和金振民,1998)。

而张旗(2006)认为下地壳整体拆沉的可能性不大,而很可能是一块一块被蚕食,一块一块被拆沉,一块一块如飘雪花般地沉入软流圈地幔。

且下地壳拆沉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地壳加厚使下地壳或下地壳底部由于温压的作用达到榴辉岩相,密度加大;(2)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熔点低的长英质岩浆溢出,使得下地壳的密度密度进一步增加直至超过下伏岩石圈地幔;(3)下伏下地壳的岩石圈地幔因来自软流圈地幔的热量转变为塑性的软流圈地幔,使得高密度的下地壳能够沉入软流圈地幔。

埃达克岩的种类及拉曼实验讨论

埃达克岩的种类及拉曼实验讨论

是 由于板 片熔融而形成的同 。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的形成有下列 3
种模型 : a 底侵玄武质下地壳 的部分熔融 I 4 1 ; b加厚 的下地壳 的直接 部分熔融; c 拆沉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f 5 ) 富钾和镁的埃达克岩: 该
类埃达克岩 由于 富 M N i 、 c r 和M g # ,可与前述的高镁安 山岩对
N i 。高镁埃达克岩有俩种成 因: a 来 自于高温富水条件下亏损幔岩 的部分熔融。 B来 自于板片熔融的埃达克质熔体与上覆地幔楔间的 交代作用。( 3 ) T F G岩套 : 是由奥长花 岗岩 一 英云闪长岩 一花 岗闪长 岩组成的岩石组合 ,根据地球化学性质及元 素相应含 量可分为低 铝和高铝两类。 高铝 T I ' G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大体类似。 许
O O O O 如 耋 粕 | O 笔者对大别 山埃达克岩进行 了较为详细的观察 , 前人认为它
们来 自> 2 . 0 G P a的源区 , 但也是 限于理论推断 , 笔者对 大别 I J 1 埃 达克质岩锆 石中的包裹物进行激光拉曼鉴定 , 并对 比直接用大刖 山埃达克质岩作为初 始物料 、 不同温压下近液相线矿物组合 的实 验岩石学 资料( X i a o a n d C l e me n s , 2 0 0 7 ) , 可 以对其起 源深 度提供
岩具高铝 、 高钠 、 高锶 、 无 明显的负 E u异常。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 红石高压矿物的出现 , 并发现 了其光谱图中显示 了石榴 子行 的特 表明它们可能来源于消减板片 M O R B的部分熔融。( 2 ) 高镁埃达克 征峰出现 , 但 由于峰值较弱现阶段我们仍不能得 出最后结论。( 见 岩: 与典型 的埃达克 岩相 比, 高镁 埃达克岩的 M g #值较高 , 富c r 、 图 1)

岩石地球化学一些原理

岩石地球化学一些原理

花岗岩研究一、花岗岩的系列划分根据花岗岩化学成分划分为准铝(metaluminous)、过铝(peraluminous)和过碱性nous)和亚碱性(peralkaline)的成分分类。

由于花岗岩通常具有较高的Si02含量,一般岩浆岩中的拉斑、钙碱性和碱性系列的划分在花岗岩研究中并不经常被采用。

所以花岗岩的系列划分时只用投K2O-SiO2 和ANK-ACNK就可以了。

碱性-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和准铝质-过铝质这些系列的划分,是因为通过大量数据证明,这些划分对岩石成因等方面有一些指示意义。

例如:钙碱性花岗岩石是岛弧岩浆活动产物,碱性和过碱性与板内背景有关,过铝质花岗岩石(ACNK要大于1.1)是沉积岩深熔作用形成,尤其是大陆碰撞时期。

二、花岗岩的成因分类MlSAMlsA(即M、I、S和A型)是目前最常用的花岗岩成因分类方案。

其英文分别是I(infraerustal或igneous)、s(supraerustal或sedimentary)、A(alkaline,anorogenie 和anhydrous)和M(mantle derived)。

分类依据: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划分,及火成岩、沉积岩、碱性岩和有地幔参与成分的源区。

A型特征及成因A型:岩石学和实验岩石学(Clemensetal.,1986;patino Douce,1997)证据表明,A型花岗岩形成温度高,而且部分A型花岗岩形成压力还很低(即较浅部的中上地壳)。

因此,正常的I或者S型花岗岩经分异作用是形成不了A型花岗岩的。

A型花岗岩都表现出低Sr、Eu和富集Nb、Zr等元素的特点,反映其源区存在斜长石的残留(形成的压力较低),因此它也不可能是慢源岩浆分异而来(在极端情况下,慢源岩浆的强烈结晶分异可能会产生有限的低Sr、Eu的碱性岩石,但此时应与大规模的镁铁质岩石伴生),或来源于镁铁质源岩的部分熔融。

A型花岗岩的最重要之处是,如果浅部地壳能够发生高温部分熔融,显然暗示其深部存在热异常,而这大多只会在拉张情况下出现。

地球上存在不同场所形成的岩石类别

地球上存在不同场所形成的岩石类别

地球上存在不同场所形成的岩石类别地球上的岩石种类繁多,它们形成的地点不同,产生的过程也各异。

岩石的组成和特征直接受到地质活动、环境条件和时间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地球上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别,并探讨它们形成的不同场所。

一、火成岩火成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岩石类别之一,形成于地壳的浆岩圈内。

火成岩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所引发的岩浆活动。

当地壳上的岩浆陆续冷却凝固时,形成了火成岩。

例如,花岗岩是一种典型的火成岩,其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

二、变质岩变质岩是地球上另一类常见的岩石类别,它们形成于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

这些条件常发生在板块碰撞和山脉形成的过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原始岩石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了变质岩。

片麻岩是一种常见的变质岩,它通常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

三、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球表面堆积而成的岩石类别。

它们形成于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的沉积作用。

当沉积物在水中被沉积并逐渐固化形成岩石时,就形成了沉积岩。

石灰岩和砂岩是常见的沉积岩。

石灰岩主要由钙质沉积物组成,而砂岩则主要由砂粒和石英矿物组成。

四、变质沉积岩变质沉积岩是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类别。

这种岩石具有沉积岩和变质岩两种类型的特征。

板岩就是一种典型的变质沉积岩,它主要由粘土和泥炭等沉积物组成。

五、火山岩火山岩是由火山活动喷发出来的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类别。

火山岩分为火山玄武岩和火山安山岩两种类型。

火山玄武岩含有大量的含铁镁矿物,而火山安山岩则富含钾长石和斜长石矿物。

六、堆积岩堆积岩是由物理和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别。

它们形成于湖泊、河流和海洋的底部,由于颗粒的堆积和胶结过程形成。

石英砂岩和砾石岩是堆积岩的两个例子。

前者由石英颗粒堆积而成,后者则由小颗粒的碎屑物质胶结而成。

总结起来,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岩石类别,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场所,并受到不同的地质过程的影响。

火成岩形成于地壳的浆岩圈内,变质岩形成于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沉积岩形成于地表的沉积作用,变质沉积岩是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双重作用下形成,火山岩来自火山活动,而堆积岩则是由物理和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埃达克岩

埃达克岩

高俊等人在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中德兴西湾高压变质斜长花岗岩 中发现了一些扁平透镜状、不规则透镜状的暗色岩包体(0.5 x 1 cm2 至 2 x 8 cm2)。其由角闪石(86%)、单斜辉石 (5%)、钠长石(3%)、磷灰石(1.5%)、榍石(4.5%) 和微量金红石组成,并具平坦的REE配分型式、Eu负异常, 相对高的Yb和Y含量(平均分别为1.93ppm、24.4ppm)。暗 色岩包体的HREE和Y的含量与其寄主的变质花岗岩(Yb 0.210 ppm,Y 2.33ppm)具明显的互补关系。包体和主岩的 全岩主量-微量-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单矿物主量-微量地球化学研 究表明变质斜长花岗岩HREE和Y的强烈亏损是由于岩浆分离 结晶作用过程中形成“暗色岩析离体”所引起,也就是说岩浆 分离结晶作用可以造成寄主斜长花岗岩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 地球化学特征。 。
国土资源网 (2008年3月3日 )侯增谦在其论文 《藏南中新世东西向伸展期埃达克质侵入岩成因研究》 提出埃达克岩成因新模式。获《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引用最多论文奖。 侯增谦等人在大陆碰撞带发现含Cu钾质埃达克岩, 证明其成因不同于经典的大洋俯冲板片熔融形成的埃 达克岩,创新性地提出其起源于碰撞加厚的新生下地 壳,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指示青藏高原在65百万 年-40百万年曾发生地壳垂向增生和大幅加厚(- 15-km)。该研究发现得到国际地质界关注,被誉为 世界首个碰撞带埃达克岩典型实例,同时为埃达克岩 成因提供了新模式。
董申保等将埃达克岩系列初步划分如下:高Mg埃达克 岩系;高Mg#埃达克岩系:低Mg#埃达克岩系。 Martin等将埃达克岩分为俩类:一类为高Si埃达克岩, 为板块熔融的常与d地幔楔发生交换作用,类似于晚 太古代的TTG; 另一类为低Si埃达克岩,为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 类似赞岐岩的特征。 注:赞岐岩(Sanukitoids)由闪长岩一二长闪长岩一 花岗闪长岩组成。

埃达克岩、TTG岩系与赞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埃达克岩、TTG岩系与赞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综述埃达克岩、TTG岩系与赞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中酸性岩浆岩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研究,还有利用更加发达的分析测试技术取得的成果,国内外学术界在中酸性岩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些新兴的中酸性岩名词也随即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其中埃达克岩、赞岐岩与TTG岩系都成为近些年地质学家们津津乐道的研究对象,它们都在现代地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它们的定义、特征、研究程度、成因与构造环境指示意义等作了简要的总结。

下面将分别介绍埃达克岩、赞岐岩与TTG岩系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构造意义等方面的特征。

1 埃达克岩1.1 埃达克岩的发现与定义20世纪70年代,Kay在美国阿留申岛弧火山链西部的Adak岛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镁质安山岩,它以很高的Mg含量、明显低的FeO*/MgO比值以及很高的Sr含量和Sr/Y、La/Sr 比值区别于常见的岛弧安山岩。

Defant(1990)将Kay在Adak岛发现的显生宙板片熔融事件相关的岛弧火山岩组合称为埃达克岩(adakite),其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可以出现黑云母、辉石和不透明矿物。

该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国际地质学行业的广泛关注。

埃达克岩没有明显的岩相学标志,根据Castillo(2006)的归纳,它包括一系列火山岩和侵入岩。

从初始熔体形成的富硅贫镁的中酸性岩(Defant and Drummond,1990)到板片熔体与地幔楔平衡形成的富镁安山岩(Kay,1978),再到熔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形成的富镁安山岩(Martin et al.,2005)都属于埃达克岩的范畴。

1.2 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埃达克岩最初指的是发育于岛弧地区年轻的(<25Ma)大洋板片熔融产生的具有特定地球化学特征的一套中酸性侵入岩或火山岩。

因此,埃达克岩一开始命名是与构造环境相联系的。

其地球化学标志是:SiO2≥56%、w(Al2O3)≥15%、w(MgO)<3%(很少>6%);高Sr(>400μg/g)、低Y和Yb(分别<18μg/g和1.9μg/g);LREE富集,Eu无异常;87Sr/86Sr 比值常小于0.704。

皖南中生代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皖南中生代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Fi 2 g. TAS d ag am f a i r o gma i o k fl t m t r c so e c a J s c ar e a e s i ou h An ui ur as i—e l Cr t c ou n s t h y
图 3 皖 南 晚 侏 罗 世 一早 白垩 世 早 期 岩 浆 岩 钙碱 性 图解
其 中 LE RE为 (17 ~ 6 .3 5 .4 18 2)× l 平 均 19 4 O, 2 .8
× 1 ;H E 0 R E为 4 2 . 1× l ~1 . 6× l , 均 仅 0 66 O 平 1. 7 1 L E / R E比值 为 7 7 ~1. 2 平 均 18 × 0 , R E H E .4 87,
l C P N S E G T DY H E T Y L y a e r d m u d b o r m b u
第2 期
翁望飞等 : 皖南中生代 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 因
11 0
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蛛 网图 ( 5显示为显著陡右 图 )
倾 型 , 明轻 、 说 重稀 土元 素分异 明显 。岩体 Y 元 素含 b 量普遍较低 , 0 6 ~ .6 ×1 , 均 15 为(. l 2 1) 0 平 . 3×1 , 0 小于 19 0 ;6E 值 在 06 ~1 1 , 均 0 7 , . ×1 u . 1 .2平 .6具
语 , 的是 具 有埃达 克岩地 球化 学特 征的那 些岩 石 , 指 而没有特定 的构造含义 ” 。 皖南 地 区作为 中 国长 江 中下游成 矿带及 扬子 陆
岛) 新生 代火 山岩 基础上 引入地 学领域 的一个岩石学 术 语 “ 它 的 提 出在地 学 界 引起 了广泛 的关 注 。 , 20 年, 00 王焰 、 王强 ”、 张旗 等将埃 达克 岩引 入 国内。张旗 等在 研究 中 国东部 中生代火 成岩 的基 础 上 , 埃 达克岩 划 分为 “” ( 洋及 其周 边) 将 0 型 太平 和 “” ( c型 中国东部 中生代火成岩) 两类 。并认 为“” 0型埃 达 克岩 由年 轻洋壳 俯 冲熔融 形成 , “” 而 C型埃 达 克岩 的形成则 与玄武岩浆底侵到加厚 陆壳 (5 m底部导 >0k) 致 下地壳 部分熔 融 有关 。对埃 达克岩 研究 运用 过程 中扩展 而来 的“” C型埃 达克 岩 , 近年 来我 国埃 达克 是

埃达克岩的特征、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

埃达克岩的特征、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

埃达克岩的特征、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摘要】本文总结了埃达克岩研究的进展,论述了埃达克岩的提出和原始定义,埃达克岩的分类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埃达克岩的成因和成因机制以及埃达克岩与金属矿产成矿作用的关系。

最后提出了当前研究未解决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成矿kay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中的adak岛发现了显生宙的板片熔融事件((kay,1978))和岛弧火山岩组合,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defant(defant等,1990)将这种岩石组合称为埃达克岩(adakite),埃达克岩的概念提出以后引起了国际上同行的广泛关注。

defant 等厘定出这种新的火成岩——埃达克岩,最先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中的埃达克(adak)岛发现这种岩石(kay,1978)。

与绝大多数来自于地幔楔(受俯冲大洋板片流体交代过)的火山弧火成岩不同,defant等提出的埃达克岩,是指形成于火山弧环境、由俯冲的年轻( 6% );与正常的岛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相比,低重稀土元素和y (如y≤18×10-6?g/g, yb ≤1.9×10-6?g/g ),高sr (大多数> 400×10-6?g/g),高场强元素(hfses)含量相似(王强等,2001)。

近十几年来,埃达克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远远超出对埃达克岩本身的研究,与陆壳的生长、演化,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成矿作用等基础地质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根据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推断的岩浆起源条件,结合俯冲带岩石圈物质结构、热结构及构造岩浆演化,埃达克岩可能起源于板块俯冲的初始阶段。

因此,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可能具有与蛇绿岩同等重要的意义(罗照华等,2002)。

1. 埃达克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1埃达克岩的定义defant等(defant等,1990)定义的埃达克岩是与年轻的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比较特殊的岛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以英安岩最常见)或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其化学成分与太古代高-al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英安岩(高- alttd/ttg)很类似,突出的特征为较低的yb (≤1.9?g/g)和y (≤18l?g/g)含量和高的sr/y 比值(>20-40)。

两类埃达克岩(Adakite)的判别

两类埃达克岩(Adakite)的判别
De a t n Dr m m o dE 和 f n a d u n Dr m m o d n De u n a d 一
板 片 发 生 部 分 熔 融 形 成 , 一 类 是 由 新 底 侵 的 玄 武 另 质 下 地 壳 熔 融 形 成 。虽 然 目前 都 有 关 于这 两类 埃 达 克 岩 方 面 的 报 道 , 是 在 前 人 所 有 有 关 埃 达 克 岩 的 但
已 经 发 表 的 两 类 埃 达 克 岩 资 料 的 基 础 上 . 现 通 过 S / ( 散 点 图 、 rY × 1 — r三 角 发 r Y— Y) S— OZ 图 、 Yb S / I / Y/ r Y— a Yb三 角 图 能 够 判 别 I.Ⅱ类 埃 达 克 岩 。


JM I i ) 判 别 Ad kt 的 e
朱 弟 成 段 丽 萍。 廖 忠 礼 。 潘 桂 棠 ~, , ,
I. 1 成都 地 质 矿 产研 究 所 , 川 成 都 四 608 ; 102 1
l 【
高度: ! 。 ~
现 在 的 研 究 表 明 , 合 D fn 符 ea t等 原 始 定 义 的 埃
收 稿 日期 : 0 2 0 — 2 20 — 1 9
基 金 项 目 :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青 藏 高 原 地 质 研 究 综 合 项 目“ 藏 高 原 地 质 构 造 及 资 源 环 境 效 应 研 究 ( 号 : 0 1 3 0 0 9 及 其 下 属 课 题 《 底 斯 中 青 编 2 01 90 6 ) 冈 构 造 一 岩 浆 带 综 合 研 究 》 编 号 :0 1 3 0 0 9 5 共 同 资 助 ( 20 1 9O6 — ) 作 者 简 介 : 弟 成 . . O岁 . 士 . 石 学 专 业 . 究 方 向 : 造 地 质 学 与 地 球 动 力 学 . 朱 男 3 博 岩 研 构

地理基础知识——岩石的分类

地理基础知识——岩石的分类

地理基础知识——岩石的分类地球是一颗岩态行星,四大圈层其中的岩石圈包括上地幔和整个地壳,也就是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圈层,厚度在60~120千米左右。

地球上坚硬的岩石主要就存在于这里在,同时在这里运作与转化。

岩石按照成因和特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岩浆岩这类岩石是由岩浆凝固冷却形成的。

岩浆喷涌出地面而凝固冷却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岩;有时岩浆不喷涌出地表凝固,而是侵入地壳或还没有喷涌出地面就已经凝固,以此形成的岩石是侵入岩。

玄武岩喷出岩类型中最常见的就是玄武岩了,玄武岩比较稀松、多孔。

岩浆从地下喷涌出地表后,由于受到压力相比起地下已经大大减少,岩浆中的气体成分扩散逃逸,所以冷却形成的岩石有一般有小气孔,密度也较小。

流纹岩、安山岩等都属于喷出岩类型。

花岗岩花岗岩是最常见的侵入岩类型,它的特征和喷出岩相比,可就不一样了。

地下的压力大,岩浆被紧紧挤压着的状态下,冷却凝固的时间往往比地面上的岩浆凝固冷却时间要长。

所以,它更有足够充分的时间使矿物结晶,同时密度也更大。

我们看到的侵入岩类型,它们有晶体晶粒的状态与结构,而且岩石质地是比较坚硬的。

二、沉积岩在整个地表,沉积岩占了70%左右,是地表分布最多的一大类岩石。

但是在整个岩石圈,沉积岩只占了5%的份额。

露出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碎屑物质;再被大气、水流移动到其他地方沉积下来,然后就会固结成岩。

沉积岩样貌沉积岩类型岩石有砾岩、砂岩、泥质岩等,其中硕岩的碎屑粒径最大,泥质岩碎屑粒径最小。

页岩、石灰岩等也属于沉积岩。

硕岩石灰岩在地表被长期侵蚀后,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岩石叫太湖石,根本上讲它还是沉积岩类型中的石灰岩。

三、变质岩原本的岩石,如岩浆岩、沉积岩等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的作用下,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岩石的结构、形态,甚至矿物成分发生了变化,由此形成的岩石是变质岩。

根据不同的成因,可以分为动力变质岩(比如糜棱岩)、区域变质岩(大理岩)、接触变质岩(矽卡岩)、气液变质岩(蛇纹岩)等等。

岩浆岩石学-埃达克质岩

岩浆岩石学-埃达克质岩
斜长石(+石英)+角闪石± 黑云母±辉石±不透明矿物
Defant et al., 1990
岩石/球粒陨石
1000
A d a k Is la n d
100
10
1 L a C eP r N dS mE u G dT b D yH oE r T mY b L u
Adakit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义
10
G arnet
1
A m p h ib ole
0 .1
0 .0 1 La Ce Nd Sm Eu G d Dy H o Y Er Yb Lu
埃达克岩的分布
180O 60O
90O
0O 90O
180O
0O
60O
(1) Austral Chile; (2) Ecuador; (3) Panama and Costa Rica; (4) Mexico; (5)California; (6) Aleutians; (7) Kamchatka; (8) Japan; (9) Philippines; (10) New Guinea (Martin, 2019)
20
30
40
50
Y
11 0
115
白音宝力皋
120
扎鲁特旗
125
天山县
大海坨
大河南髫髻山
40
浑源
平鲁
神池 定襄 阜平 涞源 太原
万荣 35 运 城
平陆
卢氏
郑州 嵩县
彰武 北票
沽源
围场 赤峰
义县
八达岭
北京
房山
建昌 燕河营
沈阳
桓仁
五龙背
岫岩
40
郭家岭 玲珑

花岗岩

花岗岩




主要内容
一、花岗岩混合问题 二、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 三、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 四、花岗岩源岩问题 五、花岗质岩浆的熔融、迁移和定位过程 六、花岗岩研究的误区



一、花岗岩混合问题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 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 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最新研究表明,花岗岩混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次要的和局部的。岩浆混合的能力或能干性主要取决于岩浆的 黏性和温度,而黏性又与硅氧四面体有关。相对于玄武岩,花岗岩的 SiO2含量高,温度低,因此,花岗质岩浆的混合能干性很低。玄武质岩 浆的混合是mixing(以化学混合为主),而花岗质岩浆的混合通常只是 mingling(以机械混合为主),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达到mixing的程 度,例如,埃达克岩与地幔混合形成的高镁安山岩或高镁埃达克岩(Mg >5%、Al2O3 < 16%、CaO <10%) 。许多人认为,花岗岩中的暗 色微粒包体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研究表明, 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大多是闪长质成分的,其初始成分大多是玄 武质的。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 接证据,而是玄武质岩浆混合能力强过花岗质岩浆的证据。



随着岩浆的上升,虽然岩浆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岩浆趋 于均一性,但这种趋于均一性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从总体上提 出花岗岩混合成因的理论的依据是不足的,花岗岩成分不均一不是 混合的结果,而是从源区带来的。 玄武质岩浆从一开始熔融可能就处于平衡系统;与玄武岩相比 ,花岗岩很可能处于一个不平衡系统。花岗岩中混合现象常见,并 不表明花岗岩是混合成因的;相反,玄武岩中混合现象少见,但它 却可能是混合成因的。因为,现象毕竟不同于本质。

地幔柱、埃达克岩

地幔柱、埃达克岩

地球的超级地幔柱示意图 (据Maruyama,1994)
热点与地幔柱的分类
按产出环境划分 产于大陆地壳的 热点 按起源深度划分 深源:2900km 核-幔边界 按演化阶段划分 初始阶段的地幔柱 上升阶段的地幔柱 作用于地壳的 地幔柱 衰退阶段的地幔柱
产于大洋地壳的 热点
浅源:670km 不连续面
(3)热点与地幔柱的分布与数量
当地幔柱之上为古老的地壳软弱带时,往往发育 热点的岩浆作用;当地幔柱之上为稳定的克拉通时, 通常仅仅产生穹隆,形成高点;而在热点或高点之 间,一般是较大的盆地,对应着深部的地幔下沉带。
当大陆岩石圈从一个强大的热点之上漂过时,就 会形成一串反映岩石圈运动轨迹的玄武岩火山。大 洋中线状排列的火山岛屿或海山,是大洋岩石圈在 上地幔中的热点之上运动所形成的轨迹;而扩张脊 和大洋盆地等,则是地幔热点之上大陆裂谷—大洋 裂谷的发展与演化的结果。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 不完善之处也逐渐显见,比如板块运动 的驱动力、大陆板块内部出现大陆溢流 玄武岩、大洋板块内部出现火山链等问 题,板块构造学说难于解释。 正是为了弥补板块构造学说的不足,科 学家们才提出了地幔柱构造理论。
地幔柱假说最初是用于解释夏威夷火山 岛的成因,逐渐完善成功地解释了板块 构造学说最具挑战性的海底火山链和大 陆溢流玄武岩的成因(Richards et al,1989;Duncan and Richards,1991), 并提出了板块内部和地球深部的活动性 问题,深化、完善了板块构造学说。

埃达克岩(Adakite):俯冲板片部分熔融 (>75Km)并与地幔橄榄岩交代作用, 角闪石、石榴石残留(高Si埃达克岩); 被长英质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 融(低Si埃达克岩)(Martin et al.,2005);富铌玄武岩-被埃达克熔体 交代过的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

关于花岗岩成因分类与花岗岩成矿

关于花岗岩成因分类与花岗岩成矿

关于花岗岩成因分类与花岗岩成矿关于花岗岩成因分类与花岗岩成矿标签:埃达克岩花岗岩分类:矿业课堂钨锡金铜校园转自:/s/blog_4931d5820102e8xw.html 关于花岗岩成因分类与花岗岩成矿作用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与张旗先生等商榷华仁民来源:矿床地质,30(1):163-170,2011《矿床地质》2010 年第5 期刊登了张旗等(2010)写的“花岗岩与金铜及钨锡成矿的关系”一文( 以下简称“张文”) 。

这篇长达31页的文章对于《矿床地质》这样的刊物来说, 可以说是宏制巨作了; 而它所涉及的, 确实也是花岗岩与成矿作用领域里许多重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笔者在拜读之后, 产生了许多思考, 同时也有许多疑惑, 因此冒昧地提出来, 向“张文”作者和广大地质同行请教。

1 花岗岩的分类问题花岗岩的分类, 尤其是成因分类, 是所有研究花岗岩及相关成矿作用的人必然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做了相当大的努力, 提出了许多种分类方案。

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 花岗岩分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happell 等( 1974) 提出了基于物质来源的花岗岩分类方案(S型和I 型) , Ishihara ( 1977)提出了基于环境条件的花岗岩分类方案(磁铁矿系列和钛铁矿系列) , Loisella 等( 1979) 提出了A 型花岗岩的概念。

而我国学者徐克勤在1972 年写成的《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 兼论内生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问题》一文中, 就提出了花岗岩成因类型的重要构想:“在构造运动中, 由安山岩浆同化了一部分硅铝层, 经过分异演化, 产生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岩;激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引起硅铝层部分重熔产生花岗岩;超壳深断裂引起碱性花岗岩浆的形成”。

尔后, 他和他的同事以成岩物质来源为依据将花岗岩划分为同熔型、陆壳改造型和幔源型3个类型( 徐克勤等, 1983) , 被国内同行广泛引用, 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分类

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分类

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分类(★北大岩石学科目重要考点★)(2005、2006、2007年考过)1、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岩浆成因的花岗岩类由岩浆侵位冷凝形成,经历了从岩浆源区分凝、上升迁移到异地就位的过程——异地花岗岩交代成因的花岗岩指先存在的岩石基本上在固态的情况下由交代作用转变而成——原地花岗岩;形成机制更接近变质作用,也称花岗岩化作用2、岩浆花岗岩形成的主要观点结晶分异作用(Bowen):存在,但规模小。

层状和环状岩体晚期分异物。

混合化作用(Daly):通过同化作用或混合作用形成的混杂岩浆的过程。

只能形成偏中性的花岗岩类岩浆,而不可能形成大型岩基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作用:认为花岗质岩浆主要是由中、下地壳的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

3、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花岗岩成因复杂的因素1)物质来源的多样性地壳内部的不同结构层;消减带的消减洋壳和地幔楔形区2)产出构造背景的多样性岛弧造山带;活动大陆边缘;大陆碰撞带;陆内造山带;大陆裂谷带;大洋中脊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的依据及类型1)物质来源M型地幔与地壳混合型I型地壳中未经风化的火成岩S型地壳中经过风化的沉积岩A型地幔玄武岩浆演化、或玄武岩浆上升后,受地壳不同程度混染或亏损地壳熔融的产物2)构造背景:造山花岗岩、过渡型花岗岩、非造山花岗岩小崔建议:花岗岩的成因与分类是当前岩石学的热点领域。

通过查阅近十几年的岩石学论文也不难发现这一点!上面的“花岗岩MISA分类”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分类。

建议再从CNKI里找下近十几年的相关论文,学习并总结一下“Barbarin的花岗岩物源分类”和“Pitcher的花岗岩构造分类”。

这两个分类十分重要。

汇聚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北大岩石学科目重要考点★)(2007、2008年考了!)俯冲带玄武岩多阶段:板块俯冲→洋壳和大洋沉积物的脱水→流体及酸性岩浆的向上迁移→地幔楔的交代作用和富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和岛弧岩浆的生成。

多源:地幔楔(大洋岩石圈+软流圈上地幔);洋壳(大洋玄武岩+大洋沉积物);海水;大陆地壳的混染。

大兴安岭北端漠河地区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大兴安岭北端漠河地区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1 5 0 2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2 0 0 7 , 2 3 ( 6 )
额尔古纳地块的基底由角闪岩相变质的元古代兴 料①②③④, 华渡口岩群大理岩、 斜长角闪岩、 黑云片岩、 变粒岩及与其伴
1 引言
埃达克岩自 K a y ( 1 9 7 8 ) 在阿留申群岛的 A d a k 岛上发现 并由 D e f a n t 等( 1 9 9 0 ) 命名以来, 一直是国际地质学界的研究 热点, 对埃达克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人们发现除主要分 布于 环 太 平 洋 周 围 现 代 岛 弧 中 的 埃 达 克 岩 外, 增厚 (> 4 0 k m ) 下地壳的熔融也可以形成埃达克岩( M a r t i n , 1 9 9 9 ; A t h e r t o ne t a l . , 1 9 9 3 ) 。自 2 0 0 0年以来, 我国学者在大别山、 秦岭、 西天山、 西藏、 八达岭、 内蒙古、 东北等诸多地区均发现 有埃达克岩, 并对中国埃达克岩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背景进 行了深 入 探 讨 ( 张 旗 等, 2 0 0 1 ;王 强 等, 2 0 0 1 ;许 继 峰 等, 2 0 0 0 ;吴福元等, 2 0 0 2 ) 。埃达克岩的研究对讨论地球动力 学过程、 壳幔相互作用、 陆壳的生长与演化及有关矿床的寻 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在东北大兴安岭北部也发现 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的中生代火山岩, 德尔 布干成矿带西南段的许多燕山期斑岩型矿床也与埃达克岩 有关( 赵书跃等, 2 0 0 4 ;张?飞等, 2 0 0 4 ) 。 我国东北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南自满州里附近的黑山 0 0余 k m 、 宽约 2 0~ 1 0 0 k m 头, 北到漠河县以北, 分布有长达 3 的花岗岩带, 是太行山 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 分, 以岩浆活动规模大, 时间跨度长, 与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 为显著特征。长期以来这一地区花岗岩类的研究极为薄弱, 最为突出的是花岗岩类的时代及其成因问题没有得到很好 的解决。因早期研究多以野外地质关系及岩石组合对比等 为依据判定岩体形成相对时代以及少量的定年方法精度较 差等问题, 其时代并不明确, 极大地阻碍了对地块演化历史 及构造属性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近年来大兴安岭北部花岗 岩类年代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如单颗粒锆石 U P b定 年显示莫尔道嘎西北花岗 岩 体 形 成 于 新 元 古 代 ( 王 忠 等, 2 0 0 5 ) ;S H R I M P锆石 U P b 定年表明漠河西北的洛古河岩体 1 7 M a 、 5 0 4 M a , 武 广 等, 2 0 0 5 ) ; 形成 于 早 古 生 代 ( 年龄为 5 L A I C P M S 锆石 U P b 定年显示漠河东南的塔河岩体年龄为 4 9 4~ 4 8 0 M a ( 葛文春等, 2 0 0 5 ) 、 十八站东的哈拉巴岩体年龄 为5 0 0 M a 、 4 6 1 M a ( 隋振民等, 2 0 0 6 ) 。我们最近对位于洛古河 岩体与塔河岩体之间的漠河地区原划为元古代的花岗岩体 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岩体形成于早古生代, 具有后造山地 球化学特征, 并发现部分岩体与埃达克岩相似。本文报道了 新近发现的漠河地区早古生代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并对其成因及地质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天山北部石炭纪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岛弧玄武质岩-对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地壳增生与铜金成矿的意义

天山北部石炭纪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岛弧玄武质岩-对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地壳增生与铜金成矿的意义
area
was
in
an
arc
rather than continental rift
that:(1) setting;(2)lateral accretion processes must
suggest
the Tianshan
area
in
the
crustal growth
along with
the depleted upper
was
mantle wedge peridotites.Partial melting of the metasomatized mantle wedge peridotites which led
to
probably
triggered by these process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NEBs.Conversely.addition of
பைடு நூலகம்
et
a1.,2004;刘志强等,2005)。一
XL
et
些研究表明,在这些岩浆岩中发现有埃达克岩(Xiong
a1.,2001;Wang Q
et
岩石与铜金等成矿作用极为密切(如,李锦轶等,2002;李文 明等,2002;毛景文等,2002;芮宗瑶等,2002;Qin
2006;Wang JB
et
a1.,2003a,2006a;刘德权等,2003;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arboniferous adakite—
arc
example of
the adakite metasomatic
young
volcanic(or magmatic)

上下地壳层——精选推荐

上下地壳层——精选推荐

花岗岩层
亦称“花岗岩质层”。

地壳上部康拉德不连续面以上的一层。

该层化学成分以O、Si、Al为主,并有较多的Na、K成分。

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近,地震波在此层的传播情况也与在花岗岩中相近,故称为“花岗岩层”。

但具体的岩石构成中并非只有花岗岩。

由于化学组成中以铝硅酸盐为主,故有人也称之为硅铝层,但硅铝层的定义与其尚有区别(可称为狭义的硅铝层)。

其厚度差别很大,山区常可达40km,平原地区一般为10km左右,海洋地区明显变薄,太平洋中部缺失。

玄武岩层
亦称“玄武岩质层”。

地壳的下层,即康拉德不连续面以下的一层。

该层的化学成分以O、Si、Al为主,但比其上的花岗岩层明显减少;Mg、Fe、Ca等成分则相应增多。

其平均化学组成与地表分布广泛的玄武岩相近,且地震波在此层的传播也与在玄武岩中相近,故称“玄武岩层”。

但玄武岩是一种喷出岩,在此层中并无分布。

由于此层的Mg、Fe含量明显高于其上的花岗岩层,故有人称之为“硅镁层”;但由于Al的含量仍超过Mg,也有人把它与花岗岩层共同归入“硅铝层”。

该层的厚度差别也较大,在大陆一般达30km左右,海底则较薄,大洋盆底约5-8km。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要点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要点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自然界中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由一种或多种组成的集合体,称为岩石。

有些岩石是由一些矿物组成,如纯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矿物组成,如花岗岩是由正长石、云英和云母等多种矿物组成。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成分。

自然界的岩石种类很多,按不同的成因可分为三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或喷出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上部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

从地表向下16公里范围内火成岩和变质岩的体积占95%。

地壳表面以沉积岩为主,它们约占大陆面积的75%,洋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成因及其相关作用:(1)、岩浆岩岩浆在地下深处有很高的压力和温度。

当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局部压力降低时,岩浆就向岩石圈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

由于运移途中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岩浆也不断改变自己的性质和成分,最后岩浆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石。

包括岩浆的形成、运移和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岩浆岩约占地壳总质量的95%,是三大类岩石的主体。

岩浆作用包括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和侵入作用,分别生成喷出岩(火山岩)和侵入岩。

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称为喷出作用,由岩浆喷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岩浆喷出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1气体喷出物。

岩浆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由于压力逐渐降低,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物就以气体形式分离出来而成为岩浆喷发的前导。

气体喷出物以水蒸气为主(一般占60%~90%),还有CO2、S、硫化物以及少量的HCl、HF、NaCl、NH4Cl等。

○2液体喷出物。

喷出地表而逸散了气体的岩浆称为熔浆,由熔浆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34& ; <0 1.=$$>4? ; #5 ,88+5 1(.%@3&%>4 >2 )>$( $>?(.4 3.A :79 c EE* $3B$3) 0C $(D&%4B >2 C>=4B )=0?=A&(? D%&’>)’(.(5 63&=.(0 F EEG 1(234& ; <5 *++*5 H(IDC 2>. A>$$(4& 0C H5 ->44(. >4 &’(u J@%?(4A( )=BB()&) )D30 $(D&%4B %4 3.A $3B$3) | 0C ;5 1(234& 34? K5 *++, 0P* cEG 0EP F E8 Y 5 JO#0EE c*GE F L(I(M’%4)N3)X JO#0 *G9 L3C # ;0 ;I>?>M%) -5 *++,5 -(4&.3D Q4?(34 >.( ?(I>)%&) D%4N(. &> (@>D@%4B )’3DD>R )=0?=A&%>4 )C)&($) 34? &’%4N(4%4B A.=)&5 "#Q !>?3C0 7 F8 #$%&’%() H S5 *+++5 !’( Q.A’3(34 &>43D%&( F &.>4?’T($%&( F B.34>?%>.%&( X !!"Y )(.%() %) 4>& 34 343D>B=( >2 -(4>M>%A 3?3N%&(5 J3.&’ 34? KD34(&3.C #A%(4A( U(&&(.)0 ,P* c ,,G F ,*G != " V5 *++,5 !’( ?(@(D>I$(4& >2 &’( $%4(.3D ?(I>)%& I.>)I(A&%4B 34? .()(3.A’ R>.N %4 &’( I3)& &R(4&C C(3.)c 3 0.%(2 .(@%(R5 ;%4(.3D 1(I>)%&)0 *+ c , F8 W%4?D(C X Y5 ,89E5 !’( J@>D@%4B ->4&%4(4&)X , )& (?%&%>4 Y 5 <>’4 W%D(C Z #>40-’(%A’()&(.0 : FG W%4?D(C X Y5 ,88G 0!’( J@>D@%4B ->4&%4(4&)X : 4? (?%&%>4Y 5 <>’4 W%D(C Z #>40-’(%A’()&(.0 77, F 77: V’34B [0W34B /0[%34 [0/34B < S0W34B / U0V’3> ! K0"=> " <5 *++,5 !’( A’3.3A&(.%)&%A) 34? &(A&>4%A F $(&3DD>B(4%A )%B4%2%A34A() >2 &’( ;()>M>%A 3?3N%&() %4 (3)&(.4 -’%435 QA&3 K(&.>D>B%A3 #%4%A30 ,9 c *:E F *77X %4 -’%4()( R%&’ J4BD%)’ 30)&.3A&Y
!
!"#$ %&’ ())*’ +,#-$./ #0, 1/2#./, 31#0$.4$,5 6147 8#1.$#2 7/2.$03 46 940.$0/0.#2 24:/1 91;5.’ !"#$ %&#’()(*+"$ ,+-+"$1 () 2(3 4 <=> ? <=* +@5.1#9., , $4 &5 6&57*5586 98:8 49;4 498 68<&’&4&+’ +< ;6;=&48 ;’6 4874+’&7 5&(’&<&7;’78 +< #:798;’ >>) ?&49 498 (8+798@&7;A 79;:;748:&54&75 +< ;6;=&48B $4 &5 ;A5+ ;66:85586 49;4 498 :8A;4&+’59&C +< %85+D+&7 ;6;=&48 &’ 8;54 E9&’; FA;48;* ;’6 ;55+7&;486 @&’8:;A&D;4&+’B A/B :41,5, , #6;=&480):;’&4+&650G+?8: 7:*540F;:4&;A @8A4&’( 5, 6, , &’()*+,-./012345678-./09:;<=>1?@A >>) 1BCD3! E*,’FGH ’IJ-./0KGHLMNOPKQRST1UVWXY 789, , -./0Z[\07Z]9^Z_‘ :;<=0>, , FHIIB -/, , 3456%78"9:;<=>?"#@ABCDE DEF5 X ;6;=&48Y Z<[\T]^0 _Z‘abc#d efghT<[ijW #6;=&48 klZ J8<;’4 ;’6 J:*@@+’6 C -00. bmncT0 op #6;=&48 Z<qrs5tuv50 wI?xy’z0 Z" /H %;K {T|}~ !"# wIT$ D EF5G K&L/ # H3M K #A/ L2 # -HM X %&’?()Y P %(L *+,? 2M X -&. ? 3M Y p /00 N P 1234567 ’ X N O -I !( P (K NQ " -B 0 !( P ( Y 0 K: 678 X %&, ? 1..
F5GH56IJK LMNOPIQRSTUVW
60 BGn CDEFK G 6P HIJ Q+WKLMNO O0 D EF5P?xyQR0 J(0 ShT op0 UV xy QRWX |}T %LST YZA["#wIT\ZDEF50 9]^V _‘’*a%/bcHP ?xy QR T" de 5 Hfg p ;6;=&48Whc9C "#@A" ijS h kl 5 ^V DEF 5T’*a%/b0 m?noZpqrsg pDEF5 tu
c Z0 p; H: { # BmDEF5TIQ F , y ZK G &0 T’({Q]R0 ~C{QIJK< L T v. ’( ] R R P V>$-K M % T s A N ; O \ P Q0 J R \ 5 60 S 56 *++7 bK * 48"9:;<=V>DEF5)IQR %7T STUVWUV V 7 _0 < _ p U Ne T # f0 lWJ#; DEF5TIJH9)IQRST> ?0 mn; { QT\ 5 6$ KQ_pV’z-.aZ0 WX \ Y @ Z sP [Z sK @ 1K \1K ?]"W^K ]^ X _D‘ksY P[abxc % ’ zT-.Id0 9"m?]"W^’zVehT#fW fgShRRqhp3!ijk0 fg S hR R : l p 3!ijk0 ABA[kHms 3 ! inoW fgpk T T oqrpW3!i Tn s y t 2 "#$%& Z[\ \ ]^ u .vws?@ ) xy o > z{|_‘ < P u 1 8 Ms Fk H X @}Y .gwIQTLM l~ % K ! |_‘ < GH# d u 89: | _‘ u . gw IQRS) . < Q8z z{| _‘ < T op0 C(:U"#TfgW
-...Y.H30 P /..1 P ./. a ./ b Y.-02Y01
42$. ;’$<(+(,%2. 6%"%2., 0c<d
!"#$%&’()*+,-./$0
!"# !"#$ %&’()*+
"#$%&’()’*+,-./012, -.../0 !"#$%$&$’ () *’(+(,- ."/ *’(01-#%2#!31%"’#’ 42./’5- () 62%’"2’#!7’%8%", -.../0 !31%". /..1 9.2 9.1 "#! /..1 9.2 9.3 $%:
IR 0 K: P I3 K: O .B R.1. $ 9:;Q+<=Z>?6P@A !( P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