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重难点课堂练习

合集下载

第9章数学广角-集合第1课时集合-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重难点讲练人教版(含解析)

第9章数学广角-集合第1课时集合-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重难点讲练人教版(含解析)

【学霸笔记】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重难点讲练第9章数学广角-集合第1课时集合用直观图解决重叠问题: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已知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集合图;借助集合图进行思考,为了不重复计算,应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例如:下面是希望小学三年级参加跳远、跑步的学生的名单。

参加跳远的有:李冬王艳刘君陈明刘静参加跑步的有:宋文王艳刘君王晓陈晓明张奇(1)请按名单把参加跳远、跑步的学生填在相应的圈里。

(2)参加跑步的有( 6 )人,参加跳远的有( 5 )人。

(3)参加跳远和跑步的一共有( 9 )人。

例1.把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成3份或4份(如图所示),那么所求长度为()厘米.A.5.5B.6C.6.75D.7【分析】第一个图可知:每根6厘米平均分成3份或者平均分成4份;观察第二个图发现:多出的部分是整根直条平均分成4份后,其中的1份又平均分成了2份,先用6厘米除以4,再除以2,就是多出的部分,再加上6厘米即可.【解答】解:6÷4÷2+6=0.75+6=6.75(厘米)答:所求长度为6.75厘米.故选:C.【点评】解决本题注意观察图,找出图中平均分的份数,再根据除法的意义求解.例2.现有若干个圆环,它们的外直径是6厘米,环宽1厘米,将它们(如图)紧扣在一起,拉紧测量其长度,则2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10厘米,8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34厘米.【分析】根据题干可知:1个圆环的长度是6厘米,2个环扣在一起时,总长度是两个环的长度和减去中间重叠部分的2个环宽,即2×1=2厘米;8个环扣在一起时,总长度是8个环的长度和减去7个中间重叠部分,由此求解.【解答】解:1×2=2(厘米)6+6﹣2=10(厘米)6×8﹣2×7=48﹣14=34(厘米)答:2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10厘米,8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34厘米.故答案为:10,34.【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明确重叠部分的数量=环的个数﹣1.例3.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一定能重合起来.×.(判断对错)【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S=ah可知:只要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则它们的面积相等,据此即可得解.【解答】解: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所以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所以本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例4.有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板,纸板长12厘米,宽5厘米,小红将这两张纸板重叠放在桌子上(如图).你能求出拼成的这个图形的周长吗?【分析】周长比原来减少了4条宽的长度,即比原来减少了重叠部分的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然后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答即可.【解答】解:(5+12)×2×2﹣5×4=68﹣20=48(厘米)答:这个图形的周长是48厘米.【点评】本题关键是理解重叠部分的正方形的周长减少了的周长,本题也可以利用“割补法”通过变形求出图形的周长.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面图形的面积是()cm2A.12B.11C.102.如图,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重叠在一起,则∠1()∠2.A.大于B.小于C.等于3.两个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重叠成下方的图形.它的周长是()A.49厘米B.20厘米C.24厘米D.18厘米4.如图,已知正方形和三角形有一部分重叠,三角形乙比三角形甲面积大7平方厘米,则x=()厘米.A.7B.8C.9D.105.如图,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6,9,两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a,b(a>b),则(a﹣b)等于()A.7B.6C.5D.46.如图所示,这条细线拉直后长约()厘米.A.4B.5C.6D.87.每两段绳子打1个结(如图),像这样用10段绳子连起来围成一个圈,一共要打()结.A.9个B.10个C.11个8.如图,正方形花池中玫瑰花占地,三角形花池中菊花占地,玫瑰花种植面积与菊花种植面积的比是()A.4:3B.3:2C.2:3D.3:49.把5张同样长的纸连接成一张长纸条,接头处都重叠1厘米时,全长正好是40厘米,每张纸条的长是()厘米.A.8B.8.8C.9D.9.610.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把其中一个正方形的顶点固定在另一个正方形的中心点上(如图).绕中心点旋转其中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A.2B.3C.4D.无法计算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已知A+B=27,B+C=32,A+C=29,那么A+B+C=12.如图,两个同样的铁环连在一起长28厘米,每个铁环长16厘米,8个这样的铁环依次连在一起长厘米,n个铁环连在一起长厘米.13.如图(图中单位;厘米),大长方形中的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14.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面积占大三角形A的,占小三角形B的,则三角形A与三角形B的面积比为.如果三角形B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么三角形A的面积是平方厘米.15.把两根长都是25厘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焊接头(如图)长是5厘米,焊接后的铁条长厘米.16.右面方格图中,图1是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用两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图2,用三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图3,用四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图4.像这样,用八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的图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17.如图,将一个直角三角形沿着一条直角边水平移动后,AB=8,BC=5,ED=3,那么阴影部分(即四边形DEGF)的面积.18.两个平行四边形A、B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的面积是A的,是B的.已知A的面积比B的面积少12平方厘米,那么A的面积是平方厘米,B的面积是平方厘米.三.判断题(共3小题)19.有两根长都是100厘米的木条,钉成一根长180厘米的木条,中间钉在一起的重叠部分长是20厘米.(判断对错)20.用10张同样长的纸条粘成一条长61厘米的纸条(每个接头处都重叠1厘米),那么每张纸条长7厘米.(判断对错)21.用10张同样长的纸条接成一条长31厘米的纸带,如果每个接头都重叠1厘米,那么每张纸条长4.1厘米..(判断对错)四.应用题(共7小题)22.思思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测量一个水池中水的深度,没有触到底.他把两根3米长的竹竿连接起来再测量,已知重叠部分是1米,竹竿触底后顶端刚好和水面持平.池中水深多少米?23.将3根长短相同的木棒粘在一起,粘好后如图.这3根木棒粘在一起有多长呢?(可以分段求出粘好后木棒的长度哟!)24.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部分重合(如图),求没有重合的阴影部分面积相差多少?(单位:厘米)25.有两块各长100厘米的木板,钉成一块木板,中间钉在一起的重叠部分是20厘米,钉成的木板长多少厘米?26.两块50厘米长的木板拼在一起,重叠部分长4厘米,现在两块木板的总长度是多少?它们的总长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27.把3根长16分米的绳子连接成一根长绳.(1)每两根之间接头处长2分米,结成后的长绳长多少分米?(2)结成后的长绳长42分米,每个接头处长多少分米?28.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一部分重合(如图),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差多少平方厘米?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分析】由图意可知,先求出3个正方形的面积,再去掉重叠部分2个1×1的面积,就是图形的面积.据此解答.【解答】解:2×2×3﹣1×1×2=12﹣2=10(平方厘米)答:图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故选:C.【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看懂图意:去掉重叠部分2个1×1的面积.2.【分析】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可知:∠1+∠3=90°,∠2+∠3=90°,所以∠1=∠2,解答即可.【解答】解:如图:因为∠1+∠3=90°,∠2+∠3=90°,所以∠1=∠2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简单图形的重叠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白∠1、∠2和∠3分别组成一个直角.3.【分析】根据图得出:此图的周长就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由此利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4a进行解答.【解答】解:5×4=20(厘米)答:这个图形的周长是20厘米.故选:B.【点评】关键是利用平移的方法得出:此图的周长就是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4.【分析】由“三角形乙比三角形甲面积大7平方厘米”,可得:三角形ABE的面积比正方形ABCD的面积大7平方厘米,由此可得三角形ABE的面积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加上7平方厘米,求得三角形ABE 的面积后,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BE的长后即可求得CE,即X的长.【解答】解:三角形乙的面积比三角形甲的面积大7平方厘米,根据图形可得:三角形ABE的面积比正方形ABCD的面积大7平方厘米,所以三角形ABE的面积为:7×7+7=49+7=56(平方厘米),又因为AB=7厘米,所以BE的长度是:56×2÷7=16(厘米),所以CE的长度为:16﹣7=9(厘米),即X=9厘米.答:X的长度是9厘米.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灵活应用,这里根据题干得出三角形ABE与正方形的面积之差是7平方厘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分析】设重叠部分面积为c,(a﹣b)可理解为(a+c)﹣(b+c),即两个正方形面积的差.【解答】解:设重叠部分面积为c,a﹣b=(a+c)﹣(b+c)=16﹣9=7,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等积变换,将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差转换成整个图形的面积之差是解题的关键.6.【分析】因为如果拉直后,应该比现在的长多出2个(5﹣4)厘米,原来重叠后的长是(6﹣2)厘米,进而求出拉直后的长度.【解答】解:6﹣2+(5﹣4)×2=4+2=6(厘米);答:这条细线拉直后长约6厘米;故选:C.【点评】明确重叠的线的长度是2个(5﹣4)厘米,是解答此题的关键.7.【分析】用8段绳子连起来围成一个圈,有8个间隔,由于是环形排列,每两段绳子打1个结,根据在封闭图形上植树问题的知识可得:间隔数就等于打结的个数,据此解答.【解答】解:因为圆圈是封闭图形有10段就有10个结,因此一共要打10结.故选:B.【点评】本题要考虑实际情况,属于在封闭图形上的植树问题,知识点是:栽树的棵数=间隔数;知识链接(沿直线上栽):栽树的棵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栽),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两端都栽),植树的棵数=间隔数(只栽一端).8.【分析】把正方形的面积看作单位“1”,正方形花池中玫瑰花占地,即假山占正方形面积的,玫瑰花种植面积是假山面积的:=3倍;三角形花池中菊花占地,即假山占三角形花池面积的,菊花种植面积是假山面积的2倍;由此即可求出玫瑰花种植面积与菊花种植面积的比.【解答】解:把正方形面积看作单位“1”,正方形花池中玫瑰花占地,即假山占正方形面积的,玫瑰花种植面积是假山面积:=3倍;三角形花池中菊花占地,即假山占三角形花池面积的,菊花种植面积是假山面积的2倍;所以玫瑰花种植面积与菊花种植面积的比是3:2;故选:B.【点评】此题较难,应注意转化,求出玫瑰花种植面积是假山面积:=3倍,菊花种植面积是假山面积的2倍,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用到的知识点:比的意义.9.【分析】因为每个接头都重叠1厘米,5个纸条有4个接头,也就是重叠了4厘米,然后加上重叠后的长度40厘米,就可得到5个纸条的长度和,再除以张数5,得到每张纸条的长度.【解答】解:[40+1×(5﹣1)]÷5,=[40+4]÷5,=44÷5,=8.8(厘米);答:每张纸条8.8厘米.故选:B.【点评】题解答的关键是弄清5张纸条有4个接头,不要误算成5个接头.10.【分析】正方形关于中心对称,所以首先通过旋转,可得阴影部分面积等于一个正方形面积的,然后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正方形的面积,进而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即可.【解答】解:阴影部分面积等于一个正方形面积的,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4×4×=4(平方厘米)答: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故选:C.【点评】考查重叠问题,正方形的性质;把阴影部分进行合理转移是解决本题的难点.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分析】A+B=27,B+C=32,A+C=29,把这三个算式加起来就是A+B+C的2倍,即用27、32、29的和再除以2即可求出A+B+C的和.【解答】解:A+B=27,B+C=32,A+C=29把这三个算式相加可得:A+B+B+C+A+C=27+32+29(A+B+C)×2=88那么A+B+C=88÷2=44.故答案为:44.【点评】解决本题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找出A+B+C和的2倍,从而解决问题.12.【分析】根据题意,先求出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的长度,再求出8个铁环连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的长度,最后求出8个这样的铁环依此连在一起的长度.【解答】解: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的长度是:16×2﹣28=32﹣28=4(厘米),8个铁环连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的长度是:4×(8﹣1)=4×7=28(厘米),8个这样的铁环依此连在一起的长度:16×8﹣28=128﹣28=100(厘米);n个铁环连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的长度是:4×(n﹣1)=4n﹣4(厘米),n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6n﹣(4n﹣4)=16n﹣4n+4=12n+4(厘米),答:8个这样的铁环依此连在一起长100厘米,n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2n+4)厘米.故答案为:100,(12n+4).【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如何求出重叠部分的长度,再用总长度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就是要求的答案.13.【分析】此题可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则长方形的长为(19+12﹣x)厘米,因为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由长方形周长公式可得大长方形的周长是:[(19+12﹣x)+x]×2,据此解答.【解答】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则长方形的长为(19+12﹣x)厘米,因为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因此大长方形的周长是:[(19+12﹣x)+x]×2=31×2=62(厘米);答:大长方形的周长是62厘米.故答案为:62.【点评】此题也可这样理解:(19+12)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由长方形周长公式即可求得大长方形的周长,列式为:(19+12)×2.14.【分析】根据“重叠部分面积占大三角形A的,占小三角形B的,”可得关系式:A的面积×=B的面积×,依此可求三角形A与三角形B的面积比,进一步求出三角形A的面积.【解答】解:A的面积×=B的面积×,A的面积:B的面积=:=3:2;24×=36(平方厘米);答:三角形A与三角形B的面积比为3:2;三角形A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故答案为:3:2;36.【点评】本题关键是以重叠部分的面积作为中间量,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即可.15.【分析】把两根长度都是25厘米的铁条焊接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两根铁条全长是25+25厘米,又焊接头长是5厘米,由于接头处是两根铁条重叠在一起的,则要减去一个重叠长度,所以焊接好后的铁条长25+25﹣5厘米.【解答】解:25+25﹣5=50﹣5=45(厘米)答:焊接后的铁条长45厘米.故答案为:45.【点评】完成本题要注意接头处是两根铁条重叠在一起的.16.【分析】图1是1个这样的正方形,其面积是4平方厘米、图2是2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其面积是7平方厘米、图3是3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其面积是10平方厘米、图4是4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其面积是13平方厘米……4、7、10、13……是从首项为4公差为3的等差递增数列.4=3×1+1、7=3×2+1、10=3×3+1、13=3×4+1……第n 个图由n 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其面积是(3n +1)平方厘米.【解答】解:由分析可知,由n 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的面积是(3n +1)平方厘米.3×8+1=24+1=25(平方厘米)答:用八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的图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故答案为:25.【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的充数、用这样正方形的个数、叠放而成的面积之间找出规律,这也是难点.然后再根据规律解答.17.【分析】首先由平移的性质可得:S △ABC =S △ECF ,AB =CE =8,继而可得S四边形EDGF =S 梯形ABCD ,然后可求得四边形EDGF 的面积.【解答】解:由平移的性质可得:S △ABC =S △ECF ,AB =CE =8,所以:CD =CE ﹣DE =8﹣3=5,所以:S 四边形EDGF =S 梯形ABCD ,即:(5+8)×5÷2=13×5÷2=32.5故答案为:32.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移的性质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本题中找出S四边形EDGF =S梯形ABCD是解题关键.18.【分析】把重叠部分的面积看作单位“1”,根据题意,平行四边形A的面积是重叠部分的面积的1÷=3倍,同理,平行四边形B的面积是重叠部分的面积的5倍,由于A的面积比B的面积少12平方厘米,根据除法的意义可求重叠部分的面积,进一步得到A的面积和B的面积.【解答】解:12÷(1÷﹣1÷)=12÷(5﹣3)=12÷2=6(平方厘米)6÷=18(平方厘米)6÷=30(平方厘米)答:A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B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故答案为:18,30.【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阴影部分的面积看作单位“1”,相应地表示出平行四边形A和B的面积,进而解决问题.三.判断题(共3小题)19.【分析】如果两根木条首尾相接,则一共的长度为100×2=200厘米,因为有重叠部分,长度变成180厘米,则重叠部分为200﹣180=20厘米,据此即可解答.【解答】解:100×2﹣180=200﹣180=20(厘米)答:中间钉在一起的重叠部分是20厘米.故答案为:√.【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重叠问题,关键是明白重叠部分是两块木条原长度和与现长度和的差.20.【分析】10张纸条粘接在一起共有9处重叠,所以每张纸条长(61+9)÷10=7(厘米);由此解答.【解答】解:(61+9)÷10=70÷10=7(厘米),每张纸条长7厘米,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明确10张纸条粘接在一起共有9处重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1.【分析】因为每个接头都重叠1厘米,10个纸条有9个接头,也就是重叠了9厘米,然后加上重叠后的长度31厘米,就可得到10个纸条的长度和,再除以张数10,得到每张纸条的长度.【解答】解:[31+1×(10﹣1)]÷10,=[31+9]÷10,=40÷10,=4(厘米);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解答的关键是弄清10张纸条有9个接头,不要误算成10个接头.四.应用题(共7小题)22.【分析】如图所示,两根竹竿原来的长度和是3+3=6米,已知重叠部分是1米,即重叠后减少了1米,所以池中水深6﹣1=5米.【解答】解:3+3﹣1=5(米)答:池中水深5米.【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叠问题,关键是明确重叠部分的长度与总长度之间的关系.23.【分析】用5厘米乘3,求出3根木棒的总长度,再减去重叠的2个5毫米即可.【解答】解:5厘米=50毫米50×3﹣2×5=150﹣10=140(毫米)答:这3根木棒粘在一起140毫米.【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接在一起重叠了2个5毫米.24.【分析】因重合的部分面积相等,所以两块没有重合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差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差.【解答】解:9×6﹣5×5=54﹣25=29(平方厘米)答:没有重合的阴影部分面积相差29平方厘米.【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两块没有重合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差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差.25.【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用两块木板的长度相加﹣重叠部分的长度=钉成的木板长度,据此列式解答.【解答】解:100+100﹣20=200﹣20=180(厘米)答:钉成的木板长180厘米.【点评】本题关键是理解重叠部分减少的是一个20厘米,而不是两个20厘米.26.【分析】因为中间重合部分是4厘米,两块50厘米长的木板拼在一起,原来的总长度是50+50=100厘米,然后减去重叠部分的4厘米,就是现在这两块木板的总长度,然后转化单位,再比较长短即可.【解答】解:50+50﹣4=100﹣4=96(厘米)1米=100厘米100>96答:现在两块木板的总长度是96厘米,它们的总长比1米短.【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理解重叠部分的长度、总长度、现在的长度之间的关系.27.【分析】(1)先用16分米乘3求出3根绳子的全长;每两根之间接头处长2分米,那么3根绳子之间有2个接头,就是接头的总长度是2个2分米,再用乘法求出接头的总长度,然后用3根绳子的总长度减去接头的总长度,即可求出结成后的长绳长多少分米;(2)用三根绳子的总长度减去结成后的长度,得出减少的长度,也就是2个接头的总长度,再除以2,即可求出每个接头处长多少分米.【解答】解:(1)16×3=48(分米)48﹣2×2=48﹣4=44(分米)答:结成后的长绳长44分米.(2)(48﹣42)÷2=6÷2=3(分米)答:每个接头处长3分米.【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根据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得出3根绳子有2个接头,再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进行求解.28.【分析】因重合的部分是公共部分,面积相等,所以两块没有重合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差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差.然后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代入数据解答即可.【解答】解:2×3﹣2×2=6﹣4=2(平方厘米)答: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差2平方厘米.【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两块没有重合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差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差.。

第1-5单元期中培优重难点密押卷-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1-5单元期中培优重难点密押卷-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1-5单元期中培优重难点密押卷-2024-2025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学校:班级:姓名:成绩: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等信息,请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区域,注意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一.选择题(共8小题)1.不能用来验算906﹣179=727的算式是()A.906﹣727=179 B.727﹣179=548C.727+179=906D.179+727=9062.课外小组活动12:30开始,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是()A.下午1时50分B.下午1时30分C.下午1时20分D.下午1时40分3.下面□的个数不是〇个数的3倍的是()A.B.C.D.4.一本书有286页,亮亮第一天看了98页,第二天看了104页,第三天应该从第()页看起。

A.202B.84C.85D.2035.兰兰家、文文家和学校都在同一条路上,兰兰家距离学校480米,文文家距离学校900米。

下面的示意图不可能的是()A.B.C.D.6.某长途汽车早上6:20发出第一次车,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次,下面哪个时间不发车()A.6:50B.7:05C.7:15D.7:207.估算576+28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的和比1000大一些B.它们的和比700小一些C.576<600,284<300,它们的和一定小于900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计算。

A.乘法B.减法C.除法二.填空题(共10小题)9.分针从数字9走到数字12,经过了分钟;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7,经过的时间是。

10.星期天红红8:45出发去图书馆,路上用了25分钟,他在图书馆看书40分钟后原路返回,他到家的时间是。

1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一袋面粉重5一头鲸鱼约重16 粉笔长75一部手机厚约1 课间休息时间是1012.小丽今年8岁,爸爸的年龄是她的4倍,爸爸去年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含题)毫米厘米分米基础知识过关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 = 1公里考点一、填合适的单位1、一块玻璃厚50()一只大象高3()粉笔长75()床长约2()回形针长约3()儿童漫画书宽约2()学校操场长90( ) 一根跳绳长2( ) 小华身高130( ) 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 )一把小学生尺子长2( ) 一幢楼高12( ) 2、一枚1元的硬币厚度约是()。

[A.2克 B.2毫米 C.2厘米]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① 毫米② 厘米③ 分米4、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

① 文具盒② 电视机③ 数学书考点二、比较大小【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1、简单的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者“=”4分米○ 40毫米 70毫米○70厘米3千米○2970米 4分米○39厘米2、计算后比较大小1米—3分米○ 7厘米 5米3分米○ 53米7厘米+23厘米○3米 1米-2分米○8分米1米○2分米30厘米考点三、计算87毫米-37毫米=( )毫米=( )厘米1米-70厘米=( )厘米=( )分米2千米=()米 3米—2分米=()分米7千米—2000米=()千米 36分米—16分米=()米4厘米的5倍长是( )分米考点四、解决问题1、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小东沿着足球场跑了一圈,跑了多少米?2、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3、一层楼高约40分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4、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多少次5.有一根长10厘米的火腿,壮壮吃了6厘米长的一块。

2022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课(第1-3课时) (2)教案与反思

2022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课(第1-3课时) (2)教案与反思

练习课(第1-3课时)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44~46“练习九”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每组一份0~9的数字卡片,加号和减号磁性教具(与数字卡片同样大小)。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算一算,说一说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笔算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教科书P44“练习九”第3、5题。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重点说一说加、减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小结: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差=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3.完成教科书P44“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再连线。

此时注意交流算◎教学笔记【教学提示】交流算法,巩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提示】想一想怎样法。

预设2:学生根据被减数和减数百位及个位的数字就做出了判断。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检验。

注意运算过程要写得整洁和有序。

4.完成教科书P45“练习九”第9题。

将计算卡片发给学生,小组合作以游戏形式进行,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的小朋友是好朋友。

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你是怎么快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的?【学情预设】预设1:直接计算。

预设2:先看个位,若不能区分,再继续看十位。

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预设情况,或者只看个位就直接连线时,要及时纠正。

课件展示两种方法,巩固练习内容,培养学生数感。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算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改正学生不良的表达习惯,进一步规范表达和书写过程。

二、重点剖析,培养数感完成教科书P46“练习九”第13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一单元时.分.秒课题:秒的认识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遵守.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教学重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时间.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多媒体课件:再现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情景.师:在201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还有那旋转计时的“小彩旗”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你看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二.一!”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秒.(板书:秒的认识)2.在生活的哪些地方你见到或用到过“秒”呢?结合主题图,学生自由发言.(红绿灯转换.赛跑等都用“秒”来计时.)二.互动新授1.秒的认识.(1)进入情境,全面观察.提问:我们知道计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钟表,仔细观察,说说你从钟面上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观察,再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观察的结果.(预设:我发现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还有5个小格……)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准确.钟面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2)认识1秒.提问:在钟面上跑得最快的那根针就是秒针.“秒”可以记录比1分更短的时间.那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教师用课件演示秒针走1小格的动作,让学生观察.(3)体验1秒钟.①提问:1秒有多长呢?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嘀嗒声”让学生感受1秒有多长.)钟表发出“嘀嗒”声,两次“嘀嗒”声之间是1秒.②1秒钟你能做什么?(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睛.点一下头……)③在我们的生活中,“秒”可以如何表示?(可以出示收集的信息: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车每秒约行55米;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等等.)小结:1秒的时间十分短暂.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每1分每1秒.(4)探索计量“秒”的工具.质疑: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表达想法:①电子表(或钟);②有秒针的钟表;③秒表.2.自主探究秒与分的关系.提问:观察一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钟表课件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走了60个小格,走1小格就是1秒,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分针走了1个小格,也就是走了1分钟.因此得出:1分=60秒.)3.切身体验1分和1秒.看着自己手中的钟表感受1秒和1分有多长.学生谈感受:生1:1秒特别短.生2: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过得也非常快.……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1)师生合作,教师计时,学生按书上的活动要求进行活动.(2)学生记录活动结果并汇报.2.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试一试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把结果记录下来.(1)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2)班内交流汇报.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畅所欲言: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2.“秒”经常出现在“倒计时”中.3.1分=60秒……师小结:同学们,时间是由一分一秒组成的,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记住列宁的名言: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一切!五.课堂作业《补》第一单元时.分.秒课题:时间的计算第 2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2.让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3.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猜谜语:兄弟三人手拉手,从早到晚一直走.(钟表)2.提问:对“兄弟三人”你们了解多少呢?和大家说一说.(“兄弟三人”分别指的是时针.分针.秒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3.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你我对对碰.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时刻.4.质疑:我们已经学会看钟面上的时刻,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二.互动新授1.时间的换算.(1)盛泰高尔夫里面的景色非常的美.今天,我有幸被邀请到里面游览了两个小时,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课件出示:2时=()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生汇报:生1:60+60=120分.生2: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生3:钟面上时针走了两大格,分针就会走两圈,就是120分.(2)师:你们真聪明!小精灵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出示课件“做一做”:60秒=()分 3分=()秒 1分40秒=()秒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2.时间的计算.(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页例2的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①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②小组讨论.交流.③方法一:观察钟面分针从数字6走到数字9,走了3个大格,是15分.方法二:因为都是7时多,我直接用45-30=15(分).方法三:用到校的时刻减去离家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7:45-7:30=15(分).方法四:7:30过15分钟就是7:45,因此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好,计算经过的时间有多种方法,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3)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离家的时刻和到校的时刻,然后让其他学生帮忙算一算在路上走了多长时间.三.反馈完善1.填空.(1)分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6经过了()分;时针从数字9走到数字12经过了()时.(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结合实际情况填写,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指名汇报,并说说第1小题的解题思路.[答案](1)20 3 (2)40 10 102.提问:汽车从石家庄开往北京,9:10发车,下午1:45分到达,路上用了多长时间?(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2)小组代表汇报成果,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上前讲讲解答过程.(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动手拨动指针.)[答案]4小时35分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一单元时.分.秒课题:练习一第 3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并会正确地换算.2.能正确地求出经过的时间.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时.分.秒”,大家了解了有关时间的哪些知识?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1.小组合作,整理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2.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汇报小组整理的结果.生1: 1时=60分1分=60秒生2:时分秒60 60……二.互动新授1.体验1分钟的长短.(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1)课件出示秒表,一起感受1分钟有多长.(2)播放录音:《登鹳雀楼》和《广播体操》,判断所用时间的长短.2.掌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师:时间就在我们的身边,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1)让学生独立填写.(2)班内交流.3.比较大小.(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2)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3)集体订正.4.计算结束时间与经过时间.(出示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1题.)(1)让学生观察蓝天小学作息时间表(上午),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小组交流.讨论.(3)选出代表,班内汇报.师归纳: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结束时刻(4)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如:①中午11:30同学们在做什么?②第一节课课间休息多长时间?③同学们做眼保健操用了多长时间?……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先说说钟面上的时刻,然后填写时刻并计算出两表之间经过的时间.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9题.先让学生读一读题,说一说题意,然后解答.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0题.让学生先认一认秒表,然后通过时间的比较,判断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的意识.教学重点: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难点:能够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引出问题: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行.有一所学校的学生正要准备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大家请看(出示教材第9页主题图):同学们来到操场排好队,看到开来的一辆辆大巴,兴奋地喊:“我们要去参观世博会喽!”.请大家认真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生1:全校一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各有两个班.生2:一(1)班有35人,一(2)班有34人;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生3:三(1)班有33人,三(2)班有36人;四(1)班有36人,四(2)班有38人.生4:五(1)班有41人,五(2)班有42人;六(1)班有39人,六(2)班有43人.生5:三(2)班的学生人数和四(1)班的学生人数相同.生6:一(1)班的学生人数比一(2)班的学生人数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主要信息板书.二.互动新授1.教学教材例1.提问:(出示教材第10页例1情境图)大巴车开来了,大家需要持票上车,请问: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学生独立思考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35+34=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要想求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票,就要先算出一年级两个班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质疑:那么35+34应怎样口算呢?独自思考后把你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1)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2)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3)交流: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的算法?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教师板书:小组1:35+30=65 65+4=69小组2:30+30=60 5+4=9 60+9=69小组3:30+34=64 64+5=69师:你们太聪明了!能想出这么多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这些算法中你喜欢哪种算法呢?说说你的理由.(可以用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其中的整十数和另一个两位数相加,所得的结果再和一位数相加.)2.教学教材例2.探究: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算法,那么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出示教材第10页例2情境图)用你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算一算吧!(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9+44=(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3)指名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的计算过程在答题纸上表示出来.(5)班内展示.(课件展示)如:39 + 44 = 83 39 + 44 = 83 39 + 44 = 83或:39+40=79 30+40=70 30+44=7479+4=83 9+4=13 74+9=8370+13=83小结:同学们,我们在口算时可以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也可以依照笔算的方法从低位算起.觉得哪种方法适合你,就选用哪种方法计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1)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独立完成(1).(2)题,然后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可以让学生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了解它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计算.(2)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完成. 40 4 79 30 9 13 40 4 70 74 30 9②集体汇报.订正.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计算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3.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2题.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教师提出要求:四个小组,每组两道口算题,计算得既准确又快的小组获胜.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第 2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能正确口算100以内数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正确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某学校学生乘车去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情景吗?大家把问题解决得真棒!那么,现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算的.33+29= 23+31= 68-4= 32-6=二.互动新授1.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瞧,同学们上了开往世博会的大巴车,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48元;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动车的票价是54元.)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2)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3)动车的票价比世博专线大巴贵多少钱?(4)普通快客的票价比世博专线大巴贵多少钱?(5)动车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6)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动车便宜多少钱?……2.合作交流,探究算法.提问: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可真聪明!这些问题又该如何列式计算呢?(1)学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小组内交流.(3)小组代表发言.(4)教师归纳并板书:65-54= 65-48= ……交流:你怎样计算出结果呢?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说一说.(可以选择一道题.)(1)学生尝试做.(2)小组内交流口算结果和口算方法.(3)班内汇报.①选择“65-54=”的学生汇报口算方法:生1: 5-4=1,60-50=10,10+1=11师板书:相同数位相减,列竖式的方法.生2: 65-50=15,15-4=11师板书: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生3: 65-4=61,61-50=11师板书: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生4: 65-60=5,5+6=11师板书:凑整法.师小结:你们能想出这么多的口算方法,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可以和同桌说一说.②选择“65-48=”的学生汇报口算方法:生1: 65-40=25,25-8=17师板书: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生2: 65-8=57,57-40=17师板书: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生3: 65-50=15,15+2=17师板书:凑整法.生4: 15-8=7 50-40=10 10+7=17提问总结:为什么你用15减8,而不是用5减8呢?(5不够减8,所以需要退位.)为什么是50-40,而不是60-40呢?(这也是用了相同数位相减,个位不够减,所以需要从十位上退1当10用的方法.)交流:把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另找一种方法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3.观察对比,完善口算方法.(1)课件出示:“65-54=”和“65-48=”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这两个减法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2)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65-54=”是不退位减法;“65-48=”是退位减法.在口算时可以用“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或“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或“凑整法”进行计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口算,指名回答,要求说出口算的方法.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5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制作两张数字纸条,组长拉动纸条与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口算练习.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第 3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地计算,并掌握笔算方法.2.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方法中择优的意识和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提问:(出示教材第14页情境图)同学们下车来到世博园,世博园纪念品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前来买纪念品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根据我们所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生2: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生3:上午比下午少卖出多少个“海宝”?2.汇报列式,揭示课题.(1)指名完整叙述问题,并列出算式.380+550=550-380=(2)师点出课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师板书课题: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二.互动新授1.学习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1)独立思考,怎样计算出380+550的得数呢?(2)计算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组织学生汇报:生1:用口算.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生2: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4)表扬:同学们能想到两种这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真是太棒了!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将每个数位上的数对齐,如果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但是老师还有疑问:为什么得数的百位上不是8呢?(因为十位上的8+5=13,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应该就是3+5+1=9,竖式计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候不要漏掉了.口算380+550,算出38+55后要记得在末尾写上0……)(5)同学们说得太好了!那么谁能说说在计算中有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的?(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2.探究退位减的计算方法.(1)教师出示算式:550-380=(2)提问:怎样计算呢?①学生独立思考,试算.②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③全班反馈:生1:因为55-38=17,所以550-380=170.生2:550可以看成55个十,380可以看成38个十,55个十减去38个十就剩下17个十,也就是170.生3:用竖式计算.(让用竖式计算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3)让用笔算方法计算的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师适当引导:十位上的5不够减,怎么办?(从百位上退1当十,所以百位上是4减3.)(4)请全班学生动笔算一算,交流笔算需注意的问题.(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上退1,本位加十再减.)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学生小组合作,每人算两道题,一道加法,一道减法,做完后小组内互相订正.看哪个小组做得最认真.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2题.(1)第1题: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2)第2题:先让学生找出要求的问题.接着说一说要求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小组讨论后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解题的思路.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加.减法的估算第 4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2.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清明节”到了,学校要安排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的活动.学校组织全校1~6年级学生到巨幕影院观看电影.你们认为学校举办这样的活动有意义吗?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二.互动新授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学生回答:(1)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2)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3)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呢?鼓励学生根据情境图尽可能多地提出数学问题.同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课件出示):一到六年级一共来了多少人?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作出引导和肯定.2.解决问题.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中,哪个问题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估算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估算)(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先求出什么?(需要利用“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2)那么“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这个问题你将如何解答呢?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①学生思考.②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③全班交流反馈:方法一:221+239≈400(人)方法二:221+239≈450(人)(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估算过程,说说哪种估算的方法合理.学生自由回答,说出各自的理由.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因此方法一的估算不合理.生2: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坐不下.因此方法二的估算合理.师小结:在估算时可以把非整十.整百的数看作与它较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15页最下面的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估算的过程.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5题.先让学生思考求近似数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所给数的近似数,并完成习题.3.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6~8题.(1)学生独立思考,试做在答题纸上.(2)小组交流,讨论估算方法.(3)集体交流估算方法.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题:整理和复习第 5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练习,学生能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方法和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掌握本单元内容,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估算策略的灵活性.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组内交流.整理知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堂同步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堂同步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教版⼩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堂同步试题及答案(全册)第⼀单元时、分、秒1.1秒的认识1.填⼀填。

(1)钟表上有三根针,我是最长最细的那⼀根,我⾛⼀圈是1分钟,我是()针。

(2)秒针从3⾛到10经过了()秒,从10⾛到3经过了()秒。

2.在()⾥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明刷⽛⼤约⽤了3()。

(2)⼩强跑50⽶⼤约需要10()。

(3)脉搏跳动10次⼤约⽤了8()。

(4)爸爸每天⼯作8()。

(5)做⼀遍眼保健操⼤约需要5()。

3.下⾯是裁判员记录的三年级男⽣100⽶跑预赛的成绩。

第()跑道的男⽣跑得最快,第()跑道的男⽣跑得最慢。

答案:1.(1)秒(2)35、252.(1)分(2)秒(3)秒(4)时(5)分3.4、31.2 时、分、秒的简单换算1.填⼀填。

3时=()分 4时=()分5分=()秒 2分=()秒2分30秒=()秒 1时20分=()分2.⽐⼤⼩。

40秒○1分 1时○52分2时○90分 240秒○3分答案:1.180、240、300、120、150、802.<、>、>、>1.3 计算经过时间1.⽐⼤⼩。

2时30分○150分 1时20分○80分2.蓝天⼩学要求学⽣上午7:40到校,但是值⽇⽣需要提前10分钟到校做值⽇,值⽇⽣最晚什么时候到校?3.奶奶今天早上6:30去⼴场锻炼⾝体,⽐昨天提前了15分钟。

她昨天什么时间去锻炼⾝体?答案:1.==2.40-10=30(分)答:值⽇⽣最晚7时30分到校。

3.30+15=45(分)答:她昨天6:45去锻炼⾝体。

1.4 练习⼀1.在()⾥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看⼀场电影⼤约需要2()。

(2)⼩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不少于10()。

(3)明明跑100⽶⽤了17()。

(4)吃⼀顿饭⼤约⽤了15()。

2.判⼀判。

(1)⼩强跑50⽶,⽤了13分。

()(2)分针从1⾛到3,经过了2分。

()(3)从8时30分⾛到9时,经过了70分钟。

()3.⽐⼤⼩。

100分○1时 2时○120分 120秒○2时8分○8秒 90分○1时40分 15分○2时答案:1.(1)时(2)时(3)秒(4)分2. (1)×(2)×(3)×3.>、=、<、>、<、<第⼆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1两位数加两位数⼝算1.⼝算。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测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单元重点(含配套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单元重点(含配套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各单元重点(含配套练习)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半时=30分 30分=半时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配套课堂作业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配套课堂作业

⼈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配套课堂作业第1课时秒的认识⼀、⽐⼀⽐。

60分○60秒60分○1时1分○85秒100秒○1分1时○55分100分○1时⼆、判断。

1.倒计时⼀般以“秒”为单位来数。

()2.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3.在百⽶赛跑中,⼩明⽤了18分钟。

()4.⼈的脉搏1分钟约跳75次。

()5.秒针⾛60圈,正好是1⼩时。

()三、在括号⾥填上⼩时、分或秒。

1.我们上⼀节课的时间是45( )。

2.⼩朋友系好红领⼱只需要⼤约20()。

3.我们的睡眠能达到9()。

4.⼩刚做30道⼝算题要⽤4()。

四、做20道⼝算题,⼩明⽤了160秒,⼩刚⽤了140秒,谁做得快?快多长时间?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看谁填得快。

1. 1分=()秒1时=()分2. 120分=()时3. 1分30秒=()秒4. 1⼩时15分=()分5. 95秒=()分()秒⼆、我会⽐⼀⽐。

40秒○1分1时○61分2时○90分140秒○2分1分12秒○80秒4时○240秒三、⼩明晚上6:35开始吃晚饭,6:50就吃完了,明明吃饭⽤了多长时间?四、⼩琴早晨7:30到校,中午11:40放学,她上午在校多长时间?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填空。

1.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从()位加起,当个位满(),要向()位进1。

2.计算36+48时,个位上6加8得(),向()位进()位上写()。

⼗位上的3加4再加(),得(),此题计算结果是()。

⼆、算⼀算。

52+68=49+88=74+39=25+89=57+49=63+27=68+53=49+78=92+18=三、数学门诊(将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76+29=95 59+77=1467 6 5 9+ 2 19 +7 179 5 1 4 6四、本周李叔叔卖出了34筐⽔果,还剩下28筐。

李叔叔原来有多少筐⽔果?五、⼀架玩具飞机27元,⼀把伞18元,⼀辆玩具车34元(1)买1把伞和1辆玩具车需要付多少钱?(2)买1把伞和1辆玩具飞机需要付多少钱?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2课时⼝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答。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7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7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历,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绘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在此根底上,使学生学习识别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道路图。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按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展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识别方向。

二、教学目的: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识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2.结合详细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可以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道路图,并能描绘行走的道路。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可以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识别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识别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

3.在观察主题图时,浸透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识别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1.观察主题图〔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如今来到了北京的____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讲解。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学生互相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四边形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认识四边形)(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指出来。

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四条直的边四边形有四个角(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

(给四边形分类)(1)把你指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生独立操作)(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平行四边形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重难点第一单元时、分、秒秒的认识教材3~4页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体验时间的长短。

难点: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知识点:秒的认识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2.在短跑比赛中,通常以“秒”为单位进行计时。

交通路口的信号灯也是以“秒”为单位进行计时的。

3.有些时钟有3根针,钟面上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走一圈是60小格,也就是60秒。

4.分与秒之间的关系:1分=60秒。

5.知识巧记:时间单位时、分、秒,由大到小已排好。

相邻进率为六十,进率特殊要记牢。

时间的计算教材4~5页重点:会进行简单的有关时间的计算。

难点:能解决与经过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把时化成分,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分相加。

知识点二:计算经过的时间1.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时针和分针,数出经过的时间。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2.知识巧记: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进率为六十;经过时间巧计算,数格、减法均精确。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先把一个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用另一个两位数依次加整十数和一位数。

(2)把两个两位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相加。

知识点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材14页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

知识点一: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时、分、秒第一课时秒的认识学习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3)理解1分=60秒。

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

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⑥感受几秒师吟诵《明日歌》。

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三年级部编人教版数学上册应用题难点知识习题

三年级部编人教版数学上册应用题难点知识习题

三年级部编人教版数学上册应用题难点知识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计算题。

1. 爸爸和文文坐长途汽车去看外婆,途中要走280千米。

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0千米,中午12时之前能到达吗?2. 蛋糕坊上周卖出321个蛋挞,这周卖出396个蛋挞。

(1)两周大约一共卖出多少个蛋挞?(2)大约再卖出多少个就卖了900个蛋挞?3. 妈妈从家到公司需要走557米,她每分钟步行65米,8分钟能到公司吗?4. 某单位组织员工去春游,火车以每小时138千米的速度行驶了15小时后,距目的地还有6千米。

如果返程必须在12小时以内返回,那么返程时火车的速度最少是多少?5. 冬冬家有一桶油,桶和油共重52千克,倒出一半油后,桶和油重27千克,原来桶里有油多少千克?桶重多少千克?6. 李亮从家到超市要走28分钟,他每分钟走65米,他家到超市有多远?7. 王阿姨买了4块芒果千层和6个蛋黄酥,一共用去了148元,张阿姨买了4块芒果千层和12个蛋黄酥,一共用去了196元。

每块芒果千层多少元?每个蛋黄酥多少元?8. 一辆汽车从上午8∶30从甲城出发,下午5∶30到达乙城,两城相距450千米,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9. “緑衫”小红参加的骑行团从早上7时出发,到下午1时骑到目的地,共骑了96千米,他们平均每小时骑行多少千米?10.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上午10时从甲地出发,下午5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1. 学校图书馆有科技书625本,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5倍,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多少本?12. 扬州美食节上煮干丝46元一盘、阳春面6元一碗、汤包9元一个。

扬扬一家用100元点了一盘煮干丝后,还可以点几个汤包?13. 北京到济南走高速公路总路程大约为430千米,北京到天津大约为120千米。

一辆汽车从北京出发开往济南,当行驶到天津时用了1.5小时。

按照这个速度行驶,北京到济南全程需要多少小时?14. 商店一天共卖出大、小可乐共190瓶,已知卖出的大瓶可乐瓶数是小瓶可乐的3倍少10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心整理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心整理版)

第一单元时、分、秒所备单元在全册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关于时分秒这部分内容,分3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

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学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第三阶段是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本单元思想教育内容: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本单元知识点:•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本单元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综合、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单元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本单元教学难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本单元课时安排: 3课时。

本单元教具安排:投影、课件、插图、钟面模型、各种秒表等。

时分秒第一课时秒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

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的程度。

教学用具:主体图课件,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尤其是秒表)。

教学过程:•创境设疑,初步感受秒1.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2.放映课件(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咱们再回到晚会现场看看: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开始倒计时了,一起来。

第8章分数的初步认识第3课时分数的简单应用-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重难点讲练人教版(含解析)

第8章分数的初步认识第3课时分数的简单应用-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重难点讲练人教版(含解析)

【学霸笔记】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重难点讲练第8章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3课时 分数的简单应用1、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还能表示一个整体(多个相同物体)的几分之几。

2、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3、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时,分母与每份中物体的数量无关,仅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

例如: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是苹果总数的31。

确定分母时,是根据把整体分成的份数,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而不是根据整体中个体的个数。

3、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多少,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多少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多少。

例如: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是苹果总数的32。

4、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一份的数是多少),再用商(每份数)乘分子。

例1.一个分数,它的分子是2,分母是3,这个分数是()A.B.C.【分析】一个分数,它的分子是2,分母是3,根据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即可写出此分数.【解答】解:一个分数,它的分子是2,分母是3,这个分数是.故选:C.【点评】此题是考查分数的认识及写法,属于基础知识,要掌握.例2.把一个蛋糕分成相等的5块,其中的3块可用分数表示为,读作五分之三,它的分子是3,分母是5.【分析】把这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其中的3块可用分数表示为;根据分数的读法,先读分数的分母,再读“分之”,最后读分子,即可读出此分数;“3”晕个分数的分子、“﹣”是分数线,“5”是分母.【解答】解:把一个蛋糕分成相等的5块,其中的3块可用分数表示为,读作五分之三,它的分子是3,分母是5.故答案为:,五分之三,3,5.【点评】此题是考查分数的意义、读法、各部分名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例3.苹果个数比梨的个数少,则梨的个数就比苹果个数多.×(判断对错)【分析】苹果个数比梨的个数少,把梨的个数看作单位“1”,则苹果的个数就是(1﹣),求梨的个数就比苹果个数多几分之几,用梨比苹果多的个数除以苹果的个数.【解答】解:÷(1﹣)=÷=即苹果个数比梨的个数少,则梨的个数就比苹果个数多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有这两数之差除以另一个数.例4.把5块面包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5块面包的,每个小朋友分得块面包.【分析】把这5块面包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份,每个小朋友分得1份,每份是这5块面包的;求每个小朋友分得的块数,用总块数除以小朋友人数.【解答】解:1÷8=5÷8=(块)答:每个小朋友分得5块面包的,每个小朋友分得块面包.故答案为:,.【点评】解决此题关键是弄清求的是“分率”还是“具体的数量”,求分率:平均分的是单位“1”;求具体的数量:平均分的是具体的数量,要注意:分率不能带单位名称,而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名称.一.选择题(共6小题)1.一块巧克力,哥哥吃了,弟弟吃了,()这块巧克力.A.没有吃完B.刚好吃完C.无法确定吃没吃完2.一根电线,用去,还剩米,用去的和剩下的相比较,()A.用去的长B.剩下的长C.一样长D.无法确定3.王红的体重比李云的体重重,那么王红的体重是李云的()A.B.C.D.4.甲、乙两根同样长度电线,甲减去米,乙减去,剩下的电线()A.甲比乙长B.甲比乙短C.一样长D.不能确定5.在下面图形中,()图的阴影部分能用表示.A.B.C.6.如图中,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A.B.C.二.填空题(共6小题)7.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份的数就是.8.分母是9的最小假分数是,它的分数单位是.9.把1箱水果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小队分得这箱水果的.10.的分数单位是,再加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11.5个是;1里面有个.12.小红在分蛋糕时想到了一个分数,分母是5,分子比分母少4,这个分数是,读作,说明小红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份.三.判断题(共5小题)13.如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判断对错)14.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判断对错)15.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判断对错)16.里面有5个.(判断对错)17.3个饼的与一个同样的饼的同样多.(判断对错)四.应用题(共6小题)18.如图是李伯伯小菜园的示意图.种白菜的面积占整个菜园的几分之一?种西红柿的面积呢?这两部分哪个大?19.新年联欢会上,淘气小组4个人要平均分一袋糖果.这袋糖果一共有2千克.(1)每人能分到多少千克?(2)每人分到这袋糖果的几分之几?20.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5杯,而小红倒了4杯,你认为可能吗?为什么?21.张老师买了一根长绳,他要把这根长绳剪成几根同样长的短绳做跳绳.张老师把这根长绳连续对折了3次,然后沿折痕剪开,每根跳绳占这根长绳的几分之几?22.猴王把三张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把第一张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大一块.猴二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把第二张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二2块.你知道哪只小猴分的多吗?23.王叔叔把一块地的种黄瓜,剩下部分的一半种番茄,番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先在如图中画一画,再回答)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小题)1.【分析】根据分数加法的意义,把两人吃的巧克力占的分率相加,就是两人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解答】解:+=1.答:两人刚好吃完这块巧克力.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分数加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注意结果化成最简分数.2.【分析】把一根电线的长度看作单位“1”,用去全长的,还剩米,那么剩下的米占原来的(1),由此可知:用去的比剩下的短,剩下的长.据此判断.【解答】解:1﹣=,剩下的米占总长度的,用去的占.,所以用去的和剩下的比较可知,剩下的长.故选:B.【点评】此题解答关键是确定单位“1”,重点求出剩下的占原来的几分之几,然后进行比较即可.3.【分析】王红的体重比李云的体重重,即将李云的体重当作单位“1”,根据分数加法的意义,王红的体重是李云的体重的1+.【解答】解:1+=即王红的体重是李云的.故选:A.【点评】完成本题要注意单位“1”的确定,将李云的体重当作单位“1”.4.【分析】“甲减去它的米”这里的米是具体的数量,而乙剪去,这里的是一个分率,因为米≠,所以用去的长度无法比较,因此剩下的长度也无法比较,据此进行选择.【解答】解:根据分析可得,因为米≠,所以用去的长度无法比较,剩下的长度也无法比较.故选:D.【点评】解决此题关键是弄清米和的区别:一个是分率,一个是具体的数量,是没法比较大小的;进而确定无法比较用去的长度,也就无法比较剩下的长度.5.【分析】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其中的2份,发现B不是平均分成6份二,而是8份,C 不是平均分成6份,但不是平均分,所以B、C都不正确,据此解答.【解答】解: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其中的2份,观察图形只有A是平均分成6份,表示其中的2份,所以选择A.故选:A.【点评】分数的意义必须是平均分,分母是几就平均分成几份.6.【分析】把图形的面积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把下边的涂色部分向上平移2个单位和3个单位,两个涂色部分就是占正好占其中的1份,表示.【解答】解:如图把1移到2,把3移到4,即可得到答案C.故选:C.【点评】此题是考查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二.填空题(共6小题)7.【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取这样的5份是.【解答】解: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5份的数就是.故答案为:单位“1”,6,5.【点评】此题是考查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8.【分析】首先知道什么是假分数,即分子大于分母或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另外还要知道什么是分数单位,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然后做题.【解答】解:分母是9的最小假分数是,它的分数单位是.故答案为:,.【点评】这道题关键要知道假分数的概念及分数单位的意义,是基础题.9.【分析】把1箱水果的总重量看成单位“1”,平均分给4个小队,每队分得的重量就是这箱水果的.【解答】解:1÷4=答:每人分得这箱水果的.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找清单位“1”,进一步理清解答思路,列式的顺序,从而较好的解答问题.10.【分析】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取这样的13份.根据分数单位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因此,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它有11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最小的合数是4,4=,即16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是最小的合数,需要再加上16﹣11=5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解答】解:的分数单位是,再加上5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故答案为:,5.【点评】分数(m、n均为等于0的自然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n就是这样分数单位的个数.11.【分析】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5个表示其中5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表示,1表示10份,即10个.【解答】解:5个是;1里面有10个.故答案为:,10.【点评】此题是考查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12.【分析】首先求出分子,分子比分母少4,则分子是5﹣4=1,据此写出此分数;分数的读法为:先读分母,中间的分数线读作“分之”,最后读分子;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用分数表示;据此解答.【解答】解:5﹣4=1,这个分数是读作:五分之一答:这个分数是,读作五分之一,说明小红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5份.故答案为:,五分之一,5.【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数的结构、读法及分数单位的意义等基础知识.三.判断题(共5小题)13.【分析】由题可知,正方形内最大的三角形与正方形等底等高,则三角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即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解答】解:正方形内最大的三角形与正方形等底等高,则三角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即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所以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此题关键是得到正方形内最大的三角形与正方形等底等高,则三角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14.【分析】把这根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解答】解:1÷7=即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此题是考查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2米是干扰条件.15.【分析】把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的.【解答】解: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是考查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n(n为大于1的自然数),每份是单位“1”的.16.【分析】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这样一份的数为分数单位;由此可知的分数单位是,里面含有5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即里面有5个;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5=,即里面有5个;所以原题解答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分数单位知识的掌握情况.17.【分析】把3个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饼的,每份是3块,相当于把一个瓶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取其中的3份.即3个饼的与一个同样的饼的同样多.【解答】解:如图3个饼的与一个同样的饼的同样多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类题不常考题,常以填空、选择、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四.应用题(共6小题)18.【分析】把整块菜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其中种白菜的面积占1份,即种白菜的面积占整个菜园;再把剩下部分的面积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整块菜地的,其中种西红柿的面积占1份,即种西红柿的面积占整个菜地的.根据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种白菜的那部分面积大(或直接由图即可看出).【解答】解:如图种白菜的面积占整个菜园的,种西红柿的面积占整个菜地的>种白菜的那部分面积大.【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分数的意义及大小比较.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19.【分析】(1)把2千克糖果平均分给4人,用糖果的质量除以人数.(2)把这袋糖果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人1份,每份是这些糖果的.【解答】解:(1)2÷4=0.5(千克)答:每人能分到0.5千克.(2)1÷4=答:每人分到这袋糖果的.【点评】解决此题关键是弄清求的是“分率”还是“具体的数量”,求分率:平均分的是单位“1”;求具体的数量:平均分的是具体的数量,要注意:分率不能带单位名称,而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名称.20.【分析】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5杯,而小红倒了4杯,我认为可能.原因是小明用的杯子大,小红用的杯子小.可以举例说明.【解答】解: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5杯,而小红倒了4杯,我认为可能原因:小明用的杯子小、小红用的杯子大.如:如都是1000毫升饮料小明用250毫升的杯子,可以倒1000÷200=5(杯)小红用250毫升的杯子,可以倒1000÷250=4(杯).【点评】单位“1”相同,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多少不同,分的份数也不同.21.【分析】把这根长绳的长度看作单位“1”,把它对折1次,这条绳子被平均分成2份,对折2次,被平均分成4份,对折3次,被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根长绳的.【解答】解:把这根长绳的长度看作单位“1”,把它对折3次,这根长绳被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根长绳的.答:每根跳绳占这根长绳的.【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过画图或找一条绳子折一折,弄清对折3次,这根长绳被平均分成多少份.22.【分析】三张饼大小相同,把每张饼看作单位“1”.第一张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张饼的,即猴大分到了一张饼的;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8份(相当于把第一张饼的1份又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饼的,猴二分得了其中的2份(相当于第一张饼的1份),猴二分得了第二张饼的,相当于第一张饼的.猴大、猴二分得的一样多.【解答】解:猴大分得了第一张饼的猴二分得了第二张饼的由于饼的大小相同,第一张饼的与第二张饼的相等答:猴大、猴二分的一样多.【点评】此题考查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大小比较,并渗透了分数的基本性质.23.【分析】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其中1份种黄瓜,剩下1份.再把剩下的1份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剩下部分的,相当于整块地平均分成4份,每份整块地的,即番茄占这块地.或番茄占这块地的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解:如图答:番茄占这块地的.【点评】此题是考查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全册配套课堂作业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全册配套课堂作业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配套课堂作业第1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秒的认识1.比较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60分 = 60秒60分 = 1时1分 = 85秒100秒 = 1分1时55分2.判断题:倒计时一般以“秒”为单位来数。

(正确)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错误,是60)在百米赛跑中,XXX用了18分钟。

(错误,应该是秒)人的脉搏1分钟约跳75次。

(正确)秒针走60圈,正好是1小时。

(正确)3.填空题: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

小朋友系好红领巾只需要大约20秒。

我们的睡眠能达到9小时。

XXX做30道口算题要用4分钟。

第1单元时、分、秒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1.快速计算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1分 = 60秒1时 = 60分120分 = 2时1分30秒 = 90秒1小时15分 = 75分95秒 = 1分35秒2.比较不同时间长度:40秒 < 1分1时 < 61分2时 < 90分140秒 < 2分1分12秒 < 80秒4时。

240秒3.计算XXX吃饭的时间:6:50 - 6:35 = 15分钟4.计算小琴在校的时间:11:40 - 7:30 = 4小时10分钟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1.填空题: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当个位满10,要向十位进1.个位上的6加8得14,向十位进1,位上写4.十位上的3加4再加1,得8,此题计算结果是84.2.快速计算:52 + 68 = 12049 + 88 = 13774 + 39 = 11325 + 89 = 11457 + 49 = 10663 + 27 = 9068 + 53 = 12149 + 78 = 12792 + 18 = 1103.改正错误:76 + 29 = 105(不是9559)77 + 146 = 223(不是7659)2 + 7 = 9(不是1)1 + 9 = 10(不是7)5 + 1 = 6竖式计算结果应为:56481044.解方程:34 + x = 28x = -6XXX原来有-6筐水果,不符合实际,无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十一课时认识整千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直接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的含义;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明确计数单位“万”所在的位臵;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2、探索并掌握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3、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体育馆吗?在哪里见到的?您所见的体育馆有多大?能坐多少人?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观一个万人体育馆,想去看吗?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作10,000人。

据想知道10,000有多大,10,000怎么写吗?(板书课题:认识整千数)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

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

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下去,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

让学生读一读。

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

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后读一读。

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教师把写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2000、3000、6000、8000、10000的卡片发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

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出来吗?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秒的认识一、比一比。

60分○60秒60分○1时1分○85秒100秒○1分1时○55分100分○1时二、判断。

1.倒计时一般以“秒”为单位来数。

()2.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3.在百米赛跑中,小明用了18分钟。

()4.人的脉搏1分钟约跳75次。

()5.秒针走60圈,正好是1小时。

()三、在括号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1.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5( )。

2.小朋友系好红领巾只需要大约20()。

3.我们的睡眠能达到9()。

4.小刚做30道口算题要用4()。

四、做20道口算题,小明用了160秒,小刚用了140秒,谁做得快?快多长时间?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一、看谁填得快。

1. 1分=()秒1时=()分2. 120分=()时3. 1分30秒=()秒4. 1小时15分=()分5. 95秒=()分()秒二、我会比一比。

40秒○1分1时○61分2时○90分140秒○2分1分12秒○80秒4时○240秒三、小明晚上6:35开始吃晚饭,6:50就吃完了,明明吃饭用了多长时间?四、小琴早晨7:30到校,中午11:40放学,她上午在校多长时间?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填空。

1.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从()位加起,当个位满(),要向()位进1。

2.计算36+48时,个位上6加8得(),向()位进()位上写()。

十位上的3加4再加(),得(),此题计算结果是()。

二、算一算。

52+68=49+88=74+39=25+89=57+49=63+27=68+53=49+78=92+18=三、数学门诊(将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76+29=95 59+77=1467 6 5 9+ 2 19 +7 179 5 1 4 6四、本周李叔叔卖出了34筐水果,还剩下28筐。

李叔叔原来有多少筐水果?五、一架玩具飞机27元,一把伞18元,一辆玩具车34元(1)买1把伞和1辆玩具车需要付多少钱?(2)买1把伞和1辆玩具飞机需要付多少钱?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2课时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一、口答。

15+30=12+26=45+6=36-16=18-11=54-45=36-20=18-5=51-45=二、我会填。

三、列竖式计算。

56-45=58-36=98-25=45-29=82-45=61-44=52-27=83-46=64-37=第2课时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一、口答。

15+30=12+26=45+6=36-16=18-11=54-45=36-20=18-5=51-45=二、我会填。

三、列竖式计算。

56-45=58-36=98-25=45-29=82-45=61-44=52-27=83-46=64-37=第5课时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一、先估一估,在按要求填数。

307 299 206 402 311 203 198 395接近200:( )接近300:( )接近400:( )二、水果店运进桔子和苹果共354千克,其中有285千克桔子,运来苹果大约多少千克?三、爸爸要买下面这两样商品,他带600元钱够吗?246元367元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一、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元的硬币大约厚1()一支新铅笔长约16()一块橡皮厚15()李强的身高是140()。

二、填空。

6厘米=()毫米30毫米=()厘米9米=()分米30厘米=()分米8厘米=()毫米 32厘米+18厘米=( )分米10分米=()厘米 57毫米+43毫米=( )厘米三、选择正确的答案。

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A、1毫米B、1分米C、1米2.一本《辞海》的厚度约是6()。

A、米B、厘米C、毫米3. 10枚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0()。

A、毫米B、厘米C、米四、一本书厚18毫米,5本书摞在一起,厚多少厘米?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毫米厘米分米米曲别针长29()一支铅笔长18()一幢楼高30()课桌高80()长100()学校操场一圈约是200()二、比一比。

18分米 40米60厘米7分米8米70分米20毫米2厘米36分米4米13分米1米80厘米78分米三、小明的身高是140厘米,爸爸的身高是180厘米。

爸爸比小明高多少厘米?四、一条绳子长2米,将它剪成每段是5分米长的小段,可以剪成几段?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1)一、填空。

1.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2.测量较长的路程时,我们通常用()作单位。

3.我们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小明要跑()圈才够1千米。

4.测量长春到北京的路程要用()作单位。

5. 3千米=()米5000米=()千米14000米=()千米10千米=()米1千米-100米=()米3000米+5000米=()米=()千米2400米+600米=()千米16千米-9千米=()米90米+9千米=()米二、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1千米 1分米 1毫米 1厘米 1米() >() >() >() >( )三、丽丽从学校到图书馆,先乘公交车行了2千米,下车后又步行了260米,学校到图书馆有多远?四、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是400米,李丽每天跑5圈,李丽每天跑多少米?合多少千米?第5课时千米的认识(2)一、在○里填上“>”“<”“=”。

100毫米○1分米 800米○8千米26千米○2600米 1600毫米○3分米350厘米○3米50厘米二、计算下面各题。

26厘米+72厘米 63毫米-28毫米1052千米+892千米 305分米+75分米2050米-980米三、校运动会2千米长跑项目比赛中,当第一名运动员到达终点时,最后一名运动员距终点还有300米,他已经跑完多少米?四、“十·一”长假,小明要去看望乡下的爷爷。

小明家离爷爷家大约15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要想在中午12:00到爷爷家,小明最晚几时出发?第7课时吨的认识(1)一、填空。

1.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是()。

2.常用的质量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3.三年级一班的40名同学的体重之和大约是1吨,也就是()千克。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三、判断对错。

1. 6吨棉花比6吨铁轻。

()2. 1袋大米重5吨。

()3.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1吨。

()4.一个鸭梨重120克。

()5. 1吨比999千克多1千克。

()四、4个500千克是多少?合多少吨?第8课时吨的认识(2)一、单位换算。

6000千克=()吨2吨=()千克10000千克=()吨5吨600千克=()千克3吨500千克+500千克=()吨1吨-800千克=()千克6500千克-500千克=()吨500千克+700千克=()吨()千克1000千克-999千克=()克二、选择。

1.三个鸡蛋约重()。

A.150吨B.150克C.150千克2.一辆汽车载重量7000千克,合()吨。

A.70B.7000C.700D.7三、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吨5005千克6000克7900克四、司机王叔叔要运36吨货物,他的卡车载重量为9000千克。

王叔叔要运几次才能把货物全部运完?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第1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1)一、列竖式计算。

58+73= 64+45= 49+82=265+179= 209+891= 79+983=二、数学门诊(将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3 5 9 6 5 8+ 8 7 + 7 9 41 2 2 9 1 3 5 27 6 2 6 9 4+ 5 9 8 + 3 0 61 3 6 0 9 9 0三、果园里有桃树368棵,梨树比桃树多57棵,梨树有多少棵?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第2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2)一、计算并验算。

2 7 53 8 6 8 0 6 3 5 4+ 6 4 5 + 5 5 7 + 1 9 5 + 4 8 8二、1. 607与998的和是多少?2.甲数是785,它比乙数少125,乙数是多少?三、把下面的算式按照得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

195+345 182+558 167+284 216+725四、李叔叔家的果园今年收梨389千克,收桔子567千克,收的苹果比梨和桔子的总和多95千克,李叔叔家今年收苹果多少千克?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3课时解决问题一、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758-263= 400-267= 400-109=339+182= 654+278= 548+365=二、一般客船有乘客800人,到一个港口下去468人,上来559人。

这时船上乘客有多少人?三、学校图书室有一个三层高的书架,第一层放有663本图书,第二层放有568本图书,第三层有602本图书。

1.第一层和第三层一共有多少本书?2.第三层比第二层多多少本书?第5单元倍的认识第1课时倍的认识(1)一、填一填。

1.有3个,有()个,的总数里面有()个3,的个数是的()倍。

2.8里面有()个2,的个数是的()倍。

3.绿带子的长度是红带子的()倍。

二、画一画。

1.第一行:○○○○第二行:在第二行画△,使△的个数是○的2倍,第二行画()个△。

2.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在第一行画○,使○的个数是△的3倍,○画()个。

在第三行画□,使□的个数是△的2倍,□画()个。

三、数一数,填一填。

1.图①的大小是图③的()倍。

2.图①的大小是图②的()倍。

3.图④的大小是图()的2倍。

第5单元倍的认识第2课时倍的认识(2)一、画一画,填一填。

1.画是的3倍:的个数是()个(),列算式是:()。

2.画是的4倍:第5单元倍的认识第3课时倍的认识(3)一、填空。

1. 4的3倍是();2的4倍是()。

2.()的3倍是33;3的()倍是9。

3. 3的6倍是()个(),算式是()。

4. 4个3可以说成()的()倍;5的3倍可以说成()个()。

二、列式计算。

1. 5的8倍是多少?2. 9的6倍是多少?三、妈妈买了4千克苹果,买的梨是苹果的5倍,妈妈买了多少千克梨?的个数是()个(),列算式是:()。

二、小汽车准乘5人,大客车准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7倍,大客车准乘多少人?三、1.学校合唱队有男生9人,女生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倍?2.学校合唱队有男生9人,女生比男生多27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倍?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口算乘法第1课时口算乘法一、口算。

30×4= 300×5= 200×4=400×8= 50×7= 60×5=800×3= 7×200= 90×8=700×4= 400×5= 1000×7=300×6= 60×8= 900×9=二、比一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