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指太阳赤道平面和地球黄道平面的交角。

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日照情况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四季变化。

黄赤交角的变化也是四季变化的原因之一。

黄赤交角对地理意义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决定了地球的气候带分布。

黄赤交角越小,越靠近赤道的地区气温越高,越靠近两极的地区气温越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地球的气候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形成了多个气候带的原因。

其次,黄赤交角还决定了昼夜长短和日晷高度。

赤道上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而两极则有长时间的白夜和黑夜。

而日晷高度则由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球的纬度决定。

在夏至和冬至这两个日子,太阳的日晷高度分别是最高和最低的。

最后,黄赤交角还影响了地球的地磁场和极光的形成。

当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时,会形成极光。

而地球磁场的形成和运动又与地球自转和黄赤交角密切相关。

总之,黄赤交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参量,它决定了地球的气候、昼夜长短、日晷高度以及地磁场和极光的形成等多个方面,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 1 -。

浅谈黄赤交角

浅谈黄赤交角

二、黄赤交角
1.概述
黄赤交角是地 球绕日公转运动过 程中形成的。地球 公转,产生轨道平 面,即黄道平面。 地球自转,产生赤 道平面。在黄道平 面同赤道平面之间 有一个交角,叫作 黄赤交角。目前的 黄赤交角是 23°26’,这就使得 地轴同轨道平面斜 交 ,并成66°34’。
2.黄赤交角存在的天文和地理意义 地球上之所以有四季递变和五带区分,其 根本原因就在于黄赤交角,即黄道面相对 于赤道面的倾斜。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 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 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 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 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正是由于这样的变换使得昼夜长短和正午 太阳高度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2.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由于月球和其他大行星的引力对地球运动轨 道的扰动,地球绕日的运动轨道会发生变 化,这些地球轨道参数(黄赤交角、偏心 率、岁差)的变化,使地球接收到的太阳 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气候的变迁, 出现了冰期、间冰期。
3.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引起气温的变化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冰河期可使海面上的温 度降低4—9℃左右。从大西洋洋底沉积物岩芯样 本分析得到,最近一次冰期约在18000年前,那时 大西洋海面降温最大的区域是在大西洋东北部北 纬48°附近,比现在的海温约低10℃多。在广大 低纬地区,海面温度约降低2℃多。最近一次冰期 的最冷时期,欧洲一些地区,夏季平均气温比现 今的气温约低10℃左右。根据研究,我国东部中 纬度地区,冰期时期的气温比现在约低7一15℃, 长江三角洲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3℃左右。淮北 平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9~13°C,河北平原东 部比现在低7°C左右 。

浅谈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浅谈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浅谈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摘要]在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中讲到了黄赤交角,对于黄赤交角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往往死记硬背。

本文想通过具体细致地讲解,让学生对黄赤交角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更深入地理解,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思维品质。

[关键字]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也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普通表现在具有太阳系中行星的共同特征,特殊表现在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而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产生的黄赤交角意义重大,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上有其他行星所不具备的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

同时也使地球更具生机活力和神秘感。

一.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

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转,自转的中心平面即赤道;一边又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面即黄道。

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这个角度的存在使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而不是直着身子转动。

地球的自转同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角度(23°26′)——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

我们发现大自然无愧为优秀的“设计师”,就这么轻微一斜,黄赤交角就产生了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

(见下图黄赤交角的形成图)二.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1. 黄赤交角产生了太阳的回归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

一年往返一次,称为太阳的回归运动。

(见下图太阳回归运动简图)由于太阳的回归运动,使南北回归线及之间的地方有直射现象,其他地方无直射现象。

这样地表获得热量就会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体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图文解析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图文解析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图文解析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一、黄赤交角的产生地球运动有自转与公转两种形式。

自转轴称为地轴,地轴通过地球表面的两点叫两极,对着北极星的一极叫北极。

自转产生的平面叫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无论公转到哪个位置,地轴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

地球自转产生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公转产生的平面叫黄道平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不相平行、不相重合,而构成一个23o26′的夹角,这个夹角就叫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值以40000年为周期变化于22o和24.5o之间,目前每128年减小1o。

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六次大会上通过了2000年的新值为23o26′,1984年起正式采用这个固定值。

二、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往返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并且使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赤道地区除外)因纬度和季节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如下表:黄赤交角的度数就是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界线,即决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也就是地球五带的界线。

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为余角,即90o-23o26′=66o34′,就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也就是极圈的度数,(如图1)。

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依据是: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决定了地球上的五带范围和界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为热带;极圈与极点之间有极昼、极夜,为寒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为温带(如图2)。

若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则会引起五带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大小与五带变化有如下三种情况:1.黄赤交角增大: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南北回归线各自将向南北(高纬方向)移动,度数增大;南北极圈将向低纬方向移动,度数减小。

由此,热带(0o --23o26′)、寒带(90o --66o34′)范围增大,温带(23o26′--66o34′)范围缩小。

晨昏线向低纬方向(北半球向左,南半球向右)倾移,同一纬度线上,北半球昼增长,夜缩短;南半球相反(如图3)。

【高中地理】“黄赤交角”的内涵知识要点教学及其运用

【高中地理】“黄赤交角”的内涵知识要点教学及其运用

【高中地理】“黄赤交角”的内涵知识要点教学及其运用“黄赤夹角”是“地球运动的基本意义――自转和公转”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地球运动”章节也有重要体现。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对该知识点,即“黄赤交角图”的分析和认识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地去探究它所内涵的实质问题和规律。

这就导致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不能敏捷地根据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靠“空间想象”和“感觉”,这样解题容易产生偏差。

在《黄池教》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内容。

一、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大小:地球公转的黄道面与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为23°26′。

二、根据黄红十字角产生的原因,考虑了黄红十字角的存在对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存在的影响,探讨了黄红十字角与回归线、极地圈度、热带气旋的范围、热带气旋的强度、热带气旋的强度、以及,南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并总结了一般规律。

三、进一步发掘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第一个方面是最肤浅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与,但只有很多教师参与。

学生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黄池教》的知识点,关键是要进行更深入的“发现”和理解。

因此,教师需要在第二和第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例如,此类题目是高中地理测试或高考题型中常见的题目。

当黄色和红色之间的角度从当前的角度扩大到30°时,将导致以下地理现象。

a.极圈的范围缩小b、地球上的直接辐射范围增加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七月,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日长与夜长之比减少。

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类型的题目便会感觉“发晕”。

原因在于他们的解题思路在于去想象“黄赤交角增大,地球的倾斜度增大,被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

诚然,这样的“想象”方法不失为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

空间想象能力好的学生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可能得到正确答案,想象力差的学生则会觉得痛苦。

如果我们掌握了上述第二和第三个方面,学生掌握了基本规律,这个问题就会很容易解决。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黄赤交角指的是太阳的黄道与地球的赤道之间的夹角。

太阳的黄道是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与地球赤道的相交点将这两个圆的平面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大小会影响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气候特征。

当黄赤交角为零度时,意味着太阳射线垂直地球赤道,这时是春分和秋分,地球两极的白昼和黑夜均等,气温适中。

而当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时,太阳射线离赤道越远,地球两极白昼夜晚的时间差距较大,气温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黄赤交角的变化是测定季节变化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测太阳的高度角,我们可以确定当前季节,并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旅游规划等活动上的安排。

此外,黄赤交角也对气候和天气有着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垂直度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大气环流和气候现象的形成。

例如,在黄赤交角最大的时候,地球两极的温差较大,极地冷气团可以向赤道地区扩散,引发寒潮和极端天气。

黄赤交角还对地理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变化,不同纬度的地区受到的太阳直射辐射不同,从而形成了全球的气候带和生态系统。

赤道地区由于阳光直射,气温较高,热带雨林等热带植被繁茂;而温带和寒带地区由于太阳直射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适合生长针叶林、草原等寒带植被。

黄赤交角的变化也决定了地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影响人类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

此外,黄赤交角的研究对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测黄赤交角的变化,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自转轴的倾斜情况和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而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

总结起来,黄赤交角在地球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在农业生产、气候预测、天文观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们认识地球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规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指太阳直射点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这个角度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季节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赤交角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一个圆形。

因此,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在赤道上下移动,从而导致黄赤交角的变化。

当黄赤交角最大时,即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这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大,白天时间最长,气温最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而南半球则正好相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当黄赤交角最小时,即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这时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大,白天时间最长,气温最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而北半球则正好相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除了影响气候和季节外,黄赤交角的变化还会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

例如,在黄赤交角最大时,北极圈内的冰川会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城市的生存。

而在黄赤交角最小时,南极洲的冰川会融化,导致海平面下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城市的生存。

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季节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了解这个角度的变化,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复习提纲之黄赤交角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复习提纲之黄赤交角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复习提纲之黄赤交角
【—之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
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

天赤道在一个平面上,黄道在另外一个平面上,这两个同心的大圆所在的平面构成一
个23°26′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有,实际上意味著,地球在拖太阳太阳过程中,自转轴对地球轨道面就
是弯曲的。

由于地轴与天赤道平面就是横向的,地轴与地球轨道面交角应当就是90°——23°26′,即66°34′。

地球无论太阳至什么边线,这个倾角就是维持维持不变的。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没有明显改变的。

北极指
向小熊星座α星,即北极星附近,这就是天北极的位置。

也就是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
地轴是平行地移动的,所以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是不变的,黄赤交角是不变的。

黄赤交角的存有,也说明黄极与天极的偏移,即为黄北极(或黄南极)与天北极(或
天南极)在天球上偏移23°26′。

我们所见到的地球仪,自转轴多数呈倾斜状态,它与桌面(代表地球轨道面)呈
66°34′的倾斜角度,而地球仪的赤道面与桌面呈23°26′的交角,这就是黄赤交角的直观体现。

总结:黄赤交角并不是一直维持不变的,它一直有著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太小了,所以人们通常对其忽略不计。

黄赤交角在天球上也整体表现为南北天极对于南北黄极的偏移。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秋分

今天
冬至


夏至
春分

●二分二至点
下列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是: 下列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当地球位于1点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当地球位于 点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点时 A.接近最快 B.接近最慢 接近最快 接近最慢 C.由最快转慢 D.由最慢转快 由最快转慢 由最慢转快
图 3: KLJ表示太阳的直 : 表示太阳的直 射光线 图1 图2 图3
A B C
图2:EFGH表示两分两至日地球在 : 表示两分两至日地球在 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D
H G F E
L K
L
J
下图表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太阳的位置。 下图表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太阳的位置。请在 图上画出冬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图上画出冬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用圆圈 表示地球,同时画出地轴。) 表示地球,同时画出地轴。)
夏至 22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直射23º26`N 直射 秋分或春分 23日前后或 日前后或3月 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或 月21日前后 直射赤道 直射赤道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直射23º26`S 直射
图 3:KLJ 表示太阳的直射光线
图1:ABCD表示太阳直射点 : 表示太阳直射点 的位置
小结:
1.地方时: 地方时: 每条经线都有不同的地方时, ①每条经线都有不同的地方时,地方时不同肯 定位于不同的经线。 定位于不同的经线。 经度每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15º, ②经度每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 相差1º,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早西迟。(数值东 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早西迟。 大西小,计算方法:东加西减) 大西小,计算方法:东加西减) 2.区时、日界线 区时、 区时即是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即是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15 =15º× 是时区数)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15 ×n (n是时区数) 区时计算一定要画图。 区时计算一定要画图。 除东西十二区外,同一时区日期、小时、 除东西十二区外,同一时区日期、小时、分、 秒都是一样的 东西十二区小时、 秒都是一样的, 东西十二区小时、分、秒都是一样的,只是日 期差一天

第二高一地理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教案

第二高一地理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二中学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教案教学目的重点. 难点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教法及教具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考点梳理考点1: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考点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挪动情况如下列图:考点3: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1)四季更替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二者同时到达最大值或者者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热量变化最大,四季更比较工程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自转3600,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恒星年〔真正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挪动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替最为明显。

⑵成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是是变化。

自学检查1.以下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正确的选项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读地球公转示意图8,答复第2题。

2.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A.吃月饼,一一共庆团聚B.荡秋千,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3.图14为某日地球昼夜半球分布图,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1)此日,正值北半球的(节气),太阳直射点纬度是。

(2)此日前后数日内,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A.一直变快B.一直变慢C.先变快,后变慢D.先变慢后边快(3)在A、D、C三点中,与B点时刻一样的一点是点。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黄赤交角
极点为0. 2)、角速度的变化规 律 除两极,全球角速度。相等
为15度∕小时 3)、同一纬线上的各点,线速 度_相__同___,角速度_相__同_____。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黄赤交角
1.导与练P13第3题
B
2、我国发射在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的对
应点相比: C
A、运转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 B、运转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 C、运转方向相同,线速度不同 D、运转方向不同,线速度相同
是一
9分10秒
椭圆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黄赤交角
处处 自赤道 相同, 向两极
递减
南北极点既无线 速度也无角速度
近1快, 远7慢
故事思考
• 一天,某教育局局长到乡村小学检 查工作,他走进一个班级。笑眯眯 地问坐在旁边的学生:“你知道这 个地球仪为什么是倾斜的吗?”
1.地球公转时的姿态?
2.什么叫赤道面,什么叫黄道面?
•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卫星“嫦娥 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从此,“嫦娥二号”开始了112 小时的奔月之旅,预计在4天后到达月球。据此完成711题
赤道
12月22日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黄赤交角
23°26′S
公转轨道图的判读
N
D
春分
N S
A
S
N
夏至
B
S
秋分
板书另一张图 夏至日与地近球日公转点地理意义——黄赤交角
N
C
S冬至
黄赤交角的影响:
黄赤交角(23.50) 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约每4天移动10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 (23.50N—23.50 S)
秋分日9月23
2.什么时候太阳直射点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相交的夹角,大约为23.5度。

这个角度是地球赤道和黄道相交于太阳赤热点位置时的角度。

黄赤交
角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生态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一、影响气候变化
黄赤交角的存在会导致地球气候变化,季节的更替和气候带的出现。

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改变,导致不同地域的气候变化。

赤道地区由于
日照时间长,温度高,年降雨量大,适宜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

而极地地区由于日照时间短,温度低,年降雨量少,适宜冰雪生态系
统和畜牧业。

二、决定地理分布
黄赤交角也决定了大陆的分布和形成。

由于地球上维持着大气环流,
它将热量和水分从热带和极地地区传输到其他地区,形成雨带和荒漠。

同时,大陆的位置和形成也与黄赤交角有关。

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使得北半球和南半球大陆的形状和大小不同,也影响了不同地区
的文化、历史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三、影响生态文化
黄赤交角也影响了生态环境和文化形态。

夏至冬至、昼夜不分、季节
变化等现象都与黄赤交角有关。

这些变化也由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文
化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比如,中国的农历、节气,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都与黄赤交角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
影响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科学家们正在继续研究黄赤交角的变化和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和未来发展。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高一地理1.讲述赤道面和黄道面概念:赤道面就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可以认为它是经过地轴中点并与地轴相垂直的平面。

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有时也可直接将地球公转轨道称为黄道。

黄道所在的平面就称为黄道面。

很明显,太阳与地心的连线总是保持在黄道面上的。

2.讲述黄赤交角概念:即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是相交的。

我们把这二平面的相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在现代,这个交角是23°26′。

学生在掌握黄赤交角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交角应该是90°―23°26′,即66°34′。

由此可见,地轴相对于黄道面而言是倾斜的。

由于黄赤交角是相对稳定的,故地轴相对于黄道面的倾斜角也是相对稳定的,不因季节而改变。

人们常把黄道面看成是水平的,因而把地轴和赤道面看成是倾斜的。

由于存在这种水平和倾斜的关系,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就要发生变化。

这样就导入了第二个问题:黄赤交角的影响。

二、讲授“黄赤交角”的影响,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高一地理(l)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待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便可作归纳总结:由于地面是个球面,到达地球上的大阳光就只有一点是直射,其它地方都是斜射。

在直射点处的太阳光线与该地地平面是垂直的。

也可以理解为日心与地心的连线相交于地球表面上的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2)假如黄道面与赤道面重合,即黄赤交角为0°,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怎样?太阳直射点位于何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为:在这种情况下,地轴是垂直于黄道面的,太阳直射点则始终保持在赤道上。

(3)实际上黄赤平面并不重合,而是存在23°26′的交角,地轴相对黄道面也是倾斜的,那么,太阳直射点还能始终保持在赤道上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既然太阳直射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赤道上,那么其变化情况又如何呢?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思考问题。

(赤道面总与黄道面保持23°26′的夹角,地轴总与黄道面保持66°34′的倾角),当地球公转到A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26′的纬线上,公转到B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说明从A处到B处运行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南纬23°26′向北移动到赤道的过程;公转到C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23°26′的纬线上,说明从B处向C处运行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赤道向北移至北纬23°26′高一地理的过程;公转到D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说明从C 处向D处运行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处于从北纬23°26′向南移至赤道的过程;公转到A处时,太阳直射点又回到南纬23°26′的纬线上,说明从D处向A处运行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是处于从赤道向南移至南纬23°26′的过程。

浅谈黄赤交角

浅谈黄赤交角

1)牛顿对岁差的解释,“地轴”有“数轴”性 质,南北半球不能共用一个“岁差常数”事实却 共用一个。 2)用陀螺解释岁差,风马牛不相及。地球受的 是径向力,而陀螺受的是单端轴向摩擦力。陀螺 的进动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而地球的岁差方向 与地球自转方向却相反,地球如同“陀螺仪”有 定向性质,在地面的旋转陀螺却没有。陀螺与陀 螺仪性质完全不同,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3)恒星年与回归年在中心原点重合,无法解释 地球在20分24秒公转36720KM的距离,忽略了地 球的公转运动,只此一条就可认定牛顿解释岁差 是错误的。根据现有数据,采用数字与几何图形 有必要对“岁差”做出重新解释。
三、探究学习
1.探究方法:假设黄赤交角为0度,会对地球 产生哪些影响? 2.探究过程:用地球仪,手电筒等用具模拟地 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范围。
3.探究结果
若黄赤交角为零,也就是太阳平射地球,地球自 赤道向两极均匀受光,便不在有四季变换,热带, 温带,极地一年到头都是相对恒定的温度 。由于 没有了黄赤交角,全球的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 气候类型会改变。这时候气压带风带移动而形成 的气候将会消失,季风气候会改变,地球上的气 压带、风带将不再南北移动,因此受气压带,风带 季节移动影响的气候类型将不存在,如地中海气 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可能在中 高纬度形成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中低纬 度地区会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引 起中高纬度地区的干旱和中低纬度地区的洪涝, 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南北半球的人类生活将受到 很大的影响,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毁灭。
二、黄赤交角,产生轨道平 面,即黄道平面。 地球自转,产生赤 道平面。在黄道平 面同赤道平面之间 有一个交角,叫作 黄赤交角。目前的 黄赤交角是 23°26’,这就使得 地轴同轨道平面斜 交 ,并成66°34’。

黄赤交角与地理意义太阳高度角

黄赤交角与地理意义太阳高度角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 布规律

递减

递减

活动2: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 射点在地球表面如何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 周期是1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 活动3:画出地球公转方向,标注图中A、B、 C、D的节气及时间.
D
A
C
B
• 活动4: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用简单的" 三线图"表示.并找出北京〔40°N、XX 〔20°N 、XX〔 23°26′ N、悉尼 〔34°S太阳直射的次数.
分布规律.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观察者看太阳的仰角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正午太阳高度角: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 阳高度角,一天中最大.〔≤90°
23°26′
同纬度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直射点〔地方时12时上的正午太阳高 度为90° 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 递减,纬度相差1°,正午太阳高度角也相 差1°.
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作业
• 1、认真看书和学评上学习主题,记录困惑 • 2、完成笔记整理
• 期中考试时间第10周周一~周三 • 范围: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一节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H=90°—〔40°- 23°26′
• 冬至日,4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H=90°—〔40°+ 23°26′
• 春秋分日,4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H=90°—〔40°+/- 0
思考:昼长的计算方法:
•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 昼长=24小时—夜长 •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 • 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摘要]在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中讲到了黄赤交角,对于黄赤交角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往往死记硬背。

本文想通过具体细致地讲解,让学生对黄赤交角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更深入地理解,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思维品质。

[关键字]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也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普通表现在具有太阳系中行星的共同特征,特殊表现在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而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产生的黄赤交角意义重大,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上有其他行星所不具备的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

同时也使地球更具生机活力和神秘感。

一.黄赤交角的产生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

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转,自转的中心平面即赤道;一边又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面即黄道。

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的倾斜,这个角度的存在使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而不是直着身子转动。

地球的自转同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角度(23°26′)——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

我们发现大自然无愧为优秀的“设计师”,就这么轻微一斜,黄赤交角就产生了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

(见下图黄赤交角的形成图)
二.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
1. 黄赤交角产生了太阳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

一年往返一次,称为太阳的回归运动。

(见下图太阳回归运动简图)
由于太阳的回归运动,使南北回归线及之间的地方有直射现象,其他地方无直射现象。

这样地表获得热量就会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体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2.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角即太阳相对地平面的倾角。

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球面上表现为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简称高度角。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日出时分太阳升出地平线,所在地的经线过晨线,太阳高度角由零开始变大,到正午12点的时候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然后太阳高度角开始变小,一直到日落,所在地的经线过昏线,高度角变为零。

这就是太阳高度角的周日变化。

那么,对于一个地方高度角的周年变化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可以研究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见下图)。

图中φ是代表当地地理纬度,δ是代表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左图为φ和δ是同一半球,由图可以得出高度角H=90°-(φ-δ);右图α和β是不同半球,由图可以得出H=90°-(φ+δ)。

小结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δ(+/-δ)│,(+/-)是所求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是否在同一半球:如果在同一半球就是-;在南北两个半球就是+。

公式表明:不管是不同半球或同一半球,某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的大小取决于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的地球经线大圆的弧度距离。

离太阳直射点的距离越近,太阳高度角就越大;反之,太阳高度角就越小。

例如: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舟山地区(约29.5°)来说,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6月22日)的时候,舟山离直射点最近,正午高度角最大为84度;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12月22日)的时候,舟山离直射点最远,正午高度角最小为47度。

这样,高度角的年变化就是37度。

我们从上得知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那么对于其他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又是怎样呢?其实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与直射点和球心建立一个大圆,地球上的那一点与直射点也有一个通过大圆的弧度距离。

所以,我们对任何时刻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可以用等太阳高度线来表示。

见下图,以太阳直射在23°26′北纬0°经线为例,图示23°26′北纬0°经线的地方,太阳高度角达到了最大为90°,所在经线为地方时12点。

其它地方高度角逐渐减小,到最外面的大圆就是晨昏线即0°。

这好比是一个手电筒,中心点照得最强,周围均匀逐渐减弱。

可见等太阳高度角能完整地用图解释某个时刻(每隔经度15°差1小时)昼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仅仅限于正午时分。

3.昼夜长短的变化
我们可以用图来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

下图分别是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时的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图。

我们可以依图小结为: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昼大于夜,南半球各地夜大于昼,全球越往北昼越长。

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南半球各地昼大于夜,北半球各地夜大于昼,全球越往南昼越长。

当太阳直射在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

而且南北半球昼夜现象对称分布。

4.四季的产生及五带的产生
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也引起了四季更替。

夏季就是太阳高度角最大,昼最长的季节,天文意义上的季节开始就是四个节气: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但是,天文四季与各地的气候又用差异,因此就有了气候四季,气候四季更贴近各地的气候变化。

五带的产生: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有2次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只有一次直射。

这些地带,太阳辐射能较大,划分为热带。

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小,为地球上的寒带,即北寒带和南寒带。

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即没直射,也没极昼极夜,为地球上的北温带和南温带。

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以繁化简,触类旁通。

三.如果没有黄赤交角
如果没有了黄赤交角,即地球自转平面和公转平面在天球上是重合的,那么地球会有哪些改变呢?
1.太阳高度角的改变因为太阳永远直射在赤道上,那么也就没了回归运动。

对于一地来说,就没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正午太阳
高度角永远是90度减去某地与赤道的纬度差。

太阳高度角的周日变化,
每日也是一样的,从零到最大值,再从最大值到零,周日变化的差值
永远不变。

2.五带的变化太阳永远直射在赤道上,五带的划分就没有依据,热量的分布将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

寒冷的范围加大,如现在
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因为热量不足将不再生产
小麦,引起人口向中低纬度迁移,当这种迁移蔓延时,将会导致土地
资源的争夺甚至战争。

3.季节变化由于没有了季节变化,许多地方都会少了天然的杀虫剂----冬季的寒冷,引起虫害加重。

赤道附近,因为连续高温,强烈的对流
暴雨,引起病菌滋生,虫害加重。

4.气候的改变由于没有了黄赤交角,地球上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将会发生非常大的改变,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由于缺乏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移动而消失。

季风气候的分布也将因冬夏季节的消失而改变,
中高纬度地区,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形成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
中低纬度地区一年中形成陆地吹向海洋的“夏季风”,引起中高纬度的
干旱和中低纬度的洪涝,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以上的探究虽然有些离奇,但是我们也是有依据的,因为在太阳系形成以来,黄赤交角一直在微妙地变化。

通过探究,也能让学生深入体会到黄赤交角所产生的地理意义重大。

而且,也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把地球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识了热量与气候、气候与农业、农业与人口分布的有机联系。

从而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林汉珍
2015.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