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七

合集下载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1)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一,渔业资源的概念1.渔业资源的重要性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为从事捕鱼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就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

渔业资源在食物安全、渔民就业、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渔业资源的价值。

世界渔业资源产量。

中国近年的渔业产量。

2.渔业资源的概念。

《辞海》中认为:“水产资源是指水域中蕴藏的各种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的数量。

渔业上对经济动植物的数量通常称为渔业资源。

包括已成熟可供捕捞的部分和未成熟的预备捕捞的部分”。

《农业大词典》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中将渔业资源定义为:“水产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又称为渔业资源”。

在上海水产学院主编的内部教材中,将水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分别定义为“水产资源为水域中蕴藏着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兽类和藻类等)的群体数量”、“渔业资源是指水产资源中可供捕捞的经济鱼类和其他经济动植物的群体蕴藏量”。

综上所述,我们将渔业资源定义为: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渔业资源生物学是研究鱼类资源和其他水产经济动物群体生态的一门自然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为渔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它是鱼类学和水产动物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实际应用。

由于在世界渔业资源中,鱼类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对象,其产量居多,因此我们在渔业资源生物学中又往往以鱼类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渔场学的概念渔场是指海域中具捕捞价值的鱼群(或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存在,且具有实地捕捞作业,又能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渔业产品的某一区域。

其中能够获得高产的海域,我们又称为“中心渔场”。

日本学者相川广秋在其1949年出版的《水产资源学总论》中,将渔场学描述为:“在渔场中,直接支配鱼类群集的因素,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

渔业资源学与渔场学教学大纲

渔业资源学与渔场学教学大纲

《渔业资源学与渔场学》教学大纲前言本课程主要讲述了一下内容: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如年龄、生长、繁殖、摄食、集群、洄游等以及渔业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及世界渔业资源概况; 渔场的形成机制以及我国与世界渔场分布概况和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内容第三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第四节我国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第五节国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第六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种群一、种群研究的重要意义二、种群的形成和概念三、种群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四、种群的鉴定方法五、种群数量增长及其调节方式六、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第二节年龄和生长一、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在渔业上的意义二、鳞片、耳石等构造和年龄鉴定三、鱼类年龄的研究方法四、鱼类的生长及其测定方法第三节鱼类性成熟、繁殖习性与繁殖力一、鱼类性别特征及其性成熟二、繁殖习性三、繁殖力及其测算方法第四节鱼类饵料、食性与丰满度一、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意义二、鱼类的食饵关系与食物链三、鱼类摄食的类型四、鱼类摄食的特征五、鱼类的食物保障六、鱼类摄食研究方法七、肥满度和含脂量第五节鱼类群落及其研究方法一、群落的概念及其特征二、群落生态的研究方法第三章鱼类的集群与洄游第一节鱼类的集群与洄游的意义一、鱼类的集群二、鱼类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三、鱼类集群的一般规律四、鱼类集群的作用五、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及其结构第二节鱼类的洄游一、研究鱼类洄游的意义二、洄游的概念及其类型三、鱼类的垂直移动四、引起鱼类洄游的原因第三节鱼类洄游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鱼类洄游的类型二、标志放流方法及其应用第四章海洋环境及其与鱼类行动的关系第一节世界海洋环境概述一、世界海洋形态二、世界大洋海流三、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水温分布、盐度分布、叶绿素分布等第二节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一、研究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意义二、温度三、盐度四、海流五、光六、海底地质、地形、水深七、气象条件八、饵料生物第五章渔场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渔场、渔期及其渔场类型一、渔场二、渔场类型三、渔期四、渔区第二节渔场形成的一般原理一、海流变化二、温盐变化三、优良地形第三节渔场的分布、评价与变动一、渔场的分布二、渔场评价内容三、渔场变动其原因第四节渔场图及其编制方法一、编制渔场图的意义二、渔场图的种类三、渔场图的编制原则、内容和方法第六章渔情预报基本原理及其方法第一节渔情预报概述一、渔情预报的基本概念二、渔情预报的种类和内容三、渔情预报的基本原理及其流程第二节掌握中心渔场的基本方法一、鱼类生物学及其行动状态二、外界环境条件三、仪器侦察第三节海况分析和预报一、海况分析和预报的一般系统二、时间和空间范围三、海况参数的短期变化四、海况预测海面温度距平五、海洋锋六、资料处理方法第三节渔情预报技术与方法一、预报的指标及其筛选方法二、渔情预报方法第四节渔情预报实例分析一、带鱼二、蓝点马鲛三、鲐鲹鱼四、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五、中西太平洋鲣鱼六、北太平洋柔鱼第五节国内外渔情预报研究进展一、美国在渔情预报方面研究情况二、日本渔情预报服务中心三、我国台湾省水产试验研究所四、我国大陆渔情预报研究状况专题讨论:第七章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及其渔场概况第一节中国海洋渔场环境特征一、总体概况二、地貌和底质三、水文条件四、饵料生物分布第二节中国海洋渔场概况一、渤、黄、东海渔场分布概况二、南海渔场分布概况第三节中国海洋重要经济种类资源与渔场分布一、主要中上层鱼类二、主要底层鱼类三、中国对虾第四节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黄渤海二、东海三、南海第八章世界海洋渔业渔场及其资源概况第一节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其潜力一、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现状二、全球海洋生物资源潜力第二节各海区海洋渔业发展状况分析一、太平洋海域二、大西洋海域三、地中海和黑海四、印度洋五、南极海第三节主要种类资源及其渔场一、鳕鱼类二、金枪鱼类三、头足类四、中上层鱼类五、南极磷虾第九章全球环境的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第一节厄尔尼诺与渔业的关系一、厄尔尼诺、拉尼娜及ENSO基本概念二、厄尔尼诺产生原因三、厄尔尼诺对渔业的影响第二节富营养化与渔业关系第三节全球温暖化和气候异常与渔业的关系一、全球温暖化与渔业的关系二、气候异常与渔业的关系第四节臭氧层与渔业关系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

第七章 鱼类的洄游与分布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PPT

第七章  鱼类的洄游与分布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PPT

40
40
May
39
39
Jun
38
38
37
37Biblioteka 36363535
34
34
33
33
32
32
31
31
30
30
29
29
28
28
27
27
26
26
25
25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1310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40
40
Jul
Aug
39
39
38
38
37
37
36
36
35
35
34
34
33
33
32
32
31
31
30
30
29
29
28
28
27
27
26
26
25
25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1310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二、鱼类洄游的生理学机制与生物学意义
① 对盐度的适应 ② 对温度的适应 ③ 对饵料的要求 ④ 繁殖的要求
三、鱼类洄游的类型 根据洄游目的
根据生态环境
产卵洄游 索饵洄游 越冬洄游 海洋鱼类的洄游 溯河性鱼类洄游 降河性鱼类洄游 淡水鱼类的洄游
1.产卵洄游
产卵洄游又称生殖洄游,是当鱼类生殖腺成

初中地理海洋渔场教案

初中地理海洋渔场教案

初中地理海洋渔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洋渔场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海洋渔场的主要分布区域。

3. 了解海洋渔场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 海洋渔场的形成原因。

2. 海洋渔场的主要分布区域。

教学难点:1. 海洋渔场的形成原因的理解。

2. 海洋渔场的主要分布区域的记忆。

教学准备:1. 海洋渔场的图片和地图。

2. 海洋渔场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海洋渔场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海洋中会有丰富的渔场。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海洋渔场的形成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观看海洋渔场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海洋渔场的主要分布区域。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海洋渔场进行研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

3.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海洋渔场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

2.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海洋渔场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分布区域。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内容,完成海洋渔场的相关练习题。

2. 学生进行作业布置,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海洋渔场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分布区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海洋渔场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水产课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授课教案

【水产课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授课教案

【水产课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授课教案《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学的定义和研究目的一、基本概念1、水产资源:水域中繁殖生长着的各种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的总称。

2、渔业资源:水域中可供捕捞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1)、渔获资源(或称可捕资源):水域中已经达到性成熟或已达到捕捞规格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2)、预备资源:水域中性未成熟,而将来可供捕捞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3、渔业(或称水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人工培养水生经济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工业。

4、渔业资源学:或称水产资源学、渔业生物学,是研究可捕种群的自然生活史(繁殖、摄食、生长和洄游)和资源数量估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可能渔获量的预报方法以及渔业资源繁殖保护措施等,从而为合理的渔业生产、科学的管理渔业资源提供依据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1、种群自然生活史的研究。

2、群体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

3、渔业管理措施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的核心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规律。

四、研究目的为合理安排渔业生产和进行渔业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使我们人类能充分利用水域,并通过科学管理,增殖放流等,可持续地获取最大渔获产量。

五、相关学科1、鱼类学2、海洋生物学3、海洋学4、数理统计学5、生态学6、生理学、行为学、水产增殖学等。

第二节渔业资源学研究简史一、国外研究简史(一)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简史1、开展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原因19世纪中期起,欧洲(主要是苏联)的一些湖泊、河流里的鱼类产量出现下降现象;19世纪末,由于人类的捕捞活动,海洋鱼类资源也出现下降现象。

其中,开发最早的北海渔业。

产量开始明显下降。

北欧国家加强对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希望提出使渔获量保持稳定的措施。

2、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史1902年,在丹麦首都成立了“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Explortion of the sea)”,缩写为ICES。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设计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设计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设计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渔业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是了解和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针对大学本科生的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的现状及其与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联系;2.掌握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熟悉渔业资源的评价和管理方法,了解渔业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的技术和政策;4.了解渔业经济与渔业产业发展政策。

教学内容1.渔业资源与渔业产业概述–概述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的现状;–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与渔业的关系;–分析渔业产业的经济、政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2.渔业资源与生态系统–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

3.渔业资源评价与管理–分析渔业资源量、结构、分布、生态适宜性等方面的评价;–熟悉渔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管理机构;–探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技术、政策实现。

4.渔业经济与渔业产业发展政策–分析渔业的价值和经济意义;–研究渔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渔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教学方法本教学方案主要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教师以讲解为主线,重点解释渔业资源与渔业产业相关知识。

并且,在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或存在多元观点时,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

此外,为了更好地增加课程的生动性,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观察实地渔业产业;•组织参观渔业资源管理机构和实验室;•通过文献阅读、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定期考试和作业布置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考察学生对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思维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积极查阅文献、实地调查、重点撰写相关报告,通过课程作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案例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案例式教学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案例一: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案例某国的一个渔民村庄,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导致当地海域的渔业资源日趋枯竭,渔业收益急剧下降,渔民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渔民采用可持续的渔业开发方式,积极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开展种苗放流、加强水域巡查等方式,逐步恢复海洋渔业资源,提高渔民的收益。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可持续渔业开发的重要性,明白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危害,以及政府和渔民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

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一案例,分析渔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珊瑚林保护案例某国的一个海岛周围有大片的珊瑚林,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旅游开发,当地的珊瑚林面临严重破坏和白化现象,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珊瑚保护区、限制捕捞和旅游开发等,积极保护和修复珊瑚林,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推动可持续的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培养其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将来从事渔业资源与渔场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案例式教学往往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托,可以让学生了解渔业资源与渔场管理中的真实问题和挑战,帮助他们拓展知识视野,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

鱼类学教案水产养殖一、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水产养殖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3. 能够分析鱼类养殖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鱼类的基本特征: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方式等。

2. 鱼类的分类:热带鱼、淡水鱼、海水鱼等。

3. 水产养殖的基本原则:水环境、饲料与投喂、病害防治等。

4. 水产养殖技术:鱼池建设、鱼种选择、繁殖技术、养殖管理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分类和水产养殖的基本原则。

2. 示范:展示水产养殖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参与水产养殖的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鱼类基本特征和水产养殖原则的理解。

2.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水产养殖实践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鱼类学和水产养殖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鱼类学和水产养殖相关教材。

2. 实验室:提供鱼类学实验设备和材料。

3. 实习基地:提供水产养殖的实践场所。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4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践教学20课时。

2. 教学进度:每2课时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共分为10个教学单元。

七、教学单元安排1. 鱼类基本特征(2课时)2. 鱼类分类(2课时)3. 水产养殖基本原则(2课时)4. 水产养殖技术(4课时)5. 鱼类繁殖技术(2课时)6. 鱼病防治(2课时)7. 养殖环境管理(2课时)8. 养殖饲料与投喂(2课时)9. 养殖设备与设施(2课时)10. 养殖业发展趋势与挑战(2课时)八、教学活动安排1. 理论教学:通过讲授、示范、讨论等方式进行。

2.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实践和养殖场实习。

3.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水产养殖企业,了解产业发展现状。

九、教学成果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的表现。

2. 成果评价:评估学生的实践报告、期末考试成绩等。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重点(专业知识模板)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重点(专业知识模板)

2015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重点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二章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1.种群(必须掌握):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态、生理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即相同的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集合。

3.群体(渔业管理的基本单元):可认为群体是种群之下的一个研究单位,指能够满足一个渔业管理模式的那部分鱼,可定义为一个群体。

(由随机交配的个体组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生殖隔离,在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群体的形态、生理和生态性状的相对稳定。

)4.量度特征:量度特征又叫体型特征,主要是测量鱼体各有关部位的长度和高度,计算它们之间的比值, 主要项目有:全长与体长、头长与体长、体高与体长、吻长与头长、眼径与头长、尾柄高与尾柄长之比等。

第三章鱼类的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1.鱼类的生命周期(掌握):指鱼类个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语,直至衰老的整个一生的生活过程,又称之为生活史或个体发育。

(了解)早期发育:鱼类生命周期中的早期阶段,从鱼卵到幼鱼的几个时期。

是鱼类数量最大、死亡最多,数量变化率最高的敏感时期。

2.鱼卵基本结构(必须掌握):(1)卵膜:位于卵的最外层,保护卵细胞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并使卵细胞保持一定形状,对外界环境起隔离的作用,以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2)卵黄: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由卵细胞质的液泡酿造而成,是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卵黄的大小和胚胎发育时间的长短有关。

(3)油球:是许多种硬骨鱼类卵子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是含有脂肪的,表面围有原生质薄膜的小球状体。

油球对于浮性卵不仅是营养的贮藏,还起到了“浮子”的作用,使卵子能经常保持在一定的水层;但对沉性卵只是营养的贮藏。

(4)卵质:就是卵子的细胞质,是构成卵细胞体的主要部分,是卵细胞营养和生命活动的中心。

卵质的多少决定了细胞的大小。

(5)卵核:又称生殖核或细胞核,卵裂、生长、新陈代谢都和核有直接关系。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及答案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试题与答案一、是非题渔业资源状况不仅受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栖息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开发利用状况而变动(√)。

我国远洋渔业起步于1986年(×)。

第一本正式出版《水产资源学》于1962年由我国著名水产资源学家、留日学者王贻观教授主编(√)。

1892年日本渔业学者松原新之助等汇编了《水产考察调查报告》。

该书汇集了当时渔业生产者对渔场和渔场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古典文献,是日本海洋渔场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二,名词解释1,水产资源或渔业资源: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2,渔场学:研究渔业生物资源的行动状态(集群、分布和洄游运动等)及其与周围环境(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查明渔况变动规律和渔场形成原理的科学。

三、填空题1,水产资源或渔业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2,渔场学是研究渔业生物资源的行动状态(集群、分布和洄游运动等)及其与周围环境(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查明渔况变动规律和渔场形成原理的科学。

3,1892年日本渔业学者松原新之助等汇编了《水产考察调查报告》。

该书汇集了当时渔业生产者对渔场和渔场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古典文献,是日本海洋渔场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4,第一本正式出版《水产资源学》于1962年由我国著名水产资源学家、留日学者王贻观教授主编。

四,简答题1,渔业资源和渔场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了传授渔业资源生物学的有关基本知识和调查方法以及有关捕捞对象的洄游分布、渔场形成等,为掌握渔业资源数量变动,探索鱼群分布和掌握中心渔场,为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渔业资源和渔场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渔业资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鱼类的集群与洄游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3)分析和掌握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之间的关系。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习题※<习题一>1.渔业资源、渔场的基本概念。

2.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3.国内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

4.研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重要意义。

※<习题二>1.1.种群的概念及其研究种群的意义。

2.种群、群体、种族的区别。

3.种群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4.种群的坚定方法。

5.检验种群特征显著性的数学方法。

6.鱼类种群数量的调节方式。

7.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在渔业上的意义。

8.鱼类年龄形成的一般原理及其鉴定材料。

9.硬骨鱼类中鳞片上的年轮标记有哪些。

10.鳞片类型及其鳞片的年轮特征。

11.鳞片和耳石鉴定方法的比较。

12.影响鱼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3.性别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14.生殖群体有哪几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15.绝对生殖力和相对生殖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6.性成熟系数和性腺指数的概念。

17.产卵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18.研究繁殖力主要有哪些方法。

19.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意义。

20.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1.食物保障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2.饵料选择指数的概念。

23.鱼类摄食研究方法有哪些。

24.影响鱼类摄食的主要因素。

25.性腺成熟度的划分标准的具体内容。

26.目测胃含物等级的划分标准。

※<习题三>1.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

2.集群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

3.鱼类洄游的概念及其类型。

4.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的概念及其特点。

5.生殖洄游的类型。

6.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

7.试从产卵、越冬和索饵洄游来说明产生洄游的原因。

8.基本种群的概念。

9.研究鱼类洄游的方法。

※<习题四>1.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与规律。

2.人类干扰对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机制。

3.繁殖论、稀疏论、世代波动论的观点和主张各是什么。

※<习题五>1.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渔业管理的意义。

2.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渔业管理的内容。

3.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渔业管理的具体措施。

渔业资源培训计划

渔业资源培训计划

渔业资源培训计划一、培训背景渔业资源是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渔业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高渔业从业者的资源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渔业资源培训计划。

二、培训目标1、提高学员对渔业资源现状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资源保护意识。

2、使学员掌握渔业资源评估和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帮助学员了解渔业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国际公约。

4、培养学员在渔业生产中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影响的实践能力。

三、培训对象1、渔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

2、渔民合作社负责人和渔民代表。

3、渔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4、相关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研究人员和学生。

四、培训内容1、渔业资源基础知识渔业资源的种类、分布和生态特征。

渔业资源的生长、繁殖和死亡规律。

渔业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渔业资源评估方法渔业资源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种群动态模型的应用。

3、渔业资源监测技术声学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渔业资源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4、渔业资源管理政策法规我国渔业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国际渔业管理公约和组织的介绍。

渔业配额制度、休渔制度等管理措施的解读。

5、可持续渔业实践生态友好型捕捞技术和渔具的选择。

渔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渔业与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五、培训方式1、课堂讲授邀请渔业资源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

2、实践操作组织学员到渔业资源监测站点、渔业生产企业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让学员亲身体验渔业资源评估和监测的过程。

3、案例分析选取国内外渔业资源管理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员从中汲取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fisher课程设计

fisher课程设计

fisher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鱼类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分类方法。

2. 学生能了解我国淡水鱼和海水鱼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

3. 学生理解渔业资源的保护意义,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对鱼类进行科学探究。

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整理关于鱼类及其渔业资源的知识。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保护渔业资源的合理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认识渔业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生物课程,以鱼类为主题,结合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知识。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对生物知识有一定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鱼类的基本特征:介绍鱼类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如鳞片、鳃呼吸、侧线感知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水中的精灵——鱼类”第一节“鱼类的特征”。

2. 鱼类的分类:讲解鱼类分类方法,以形态、生活习性等为依据,介绍常见鱼类的分类。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水中的精灵——鱼类”第二节“鱼类的分类”。

3. 我国主要鱼类及其分布:介绍我国淡水鱼和海水鱼的主要种类、分布区域及特点。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水中的精灵——鱼类”第三节“我国的鱼类资源”。

4. 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讲解渔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水中的精灵——鱼类”第四节“保护鱼类资源”。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察鱼类标本,开展鱼类分类、生态调查等活动。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_0740文档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_0740文档

2020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_0740文档EDUCATION WORD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七章第三节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设计_0740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鱼类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意在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所以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激学导思,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引议释疑,联系生活实际研讨→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此,教师在上此课时应注意渗透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鱼类资源的利用让学生把自己调查的鱼类资源利用的情况在课堂上谈一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鱼类的用途: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

教师提出问题印发学生思考,如:鱼类的用途很广,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我们该如何保护渔业资源。

(2)放录像片,我国沙尘暴由20世纪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急剧上升到90年代的23次,北方沙尘暴正以每年2490km2的速度南侵,直达河北丰宁,距北京仅70km,1998年珠江口发生的赤潮造成香港渔民损失达一亿港元,大陆渔民的损失超过4000万元,1998年9月爆发的渤海赤潮造成经济损失5.6亿元,并且由于毒素的富集作用,还发生了摄食被藻毒污染的贝类,而致人死亡的事件。

(精选)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 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精选)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  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渔业资源生物学实验指导书海洋科学学院管卫兵陈新军364实验一鱼类生物学测定一、目的要求通过对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测定,了解和掌握渔业资源生物学调查的几项测定技术标准,为渔业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材料小黄鱼,白姑鱼,带鱼,海鳗,鲐鱼,兰圆鯵,鲳鱼等。

三、实验工具量鱼板、两脚规、刺孔蜡纸、刺孔针、镊子、剪刀等。

四、实验内容1、取样(1)由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取样分随机取样和选择取样两种。

我们通常采用随机取样进行测定工作。

(2)研究群体组成的样品,一般每次取样数量为100尾。

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项目的不同,取样数量可适当增加或减少,以能反映整个群体的特征为原则。

(3)做好野外采样记录,包括样品的捕捞日期、地点、使用的渔具和网获量等。

(4)在进行生物学测定之前,先把样品进行编号和登记,并做好测定项目的记录工作。

(5)样品以取自拖网、围网、定置网、钓具等对鱼体大小无选择性的渔具为宜。

(6)样品应保持新鲜完整,不宜选择腐烂、残损或严重变型的鱼体作为样品。

2、测量鱼体的长度(单位:毫米)(1)全长—自吻至尾鳍末端(2)体长—自吻端至尾椎骨末端(3)叉长-自吻端至尾叉(4)肛长—自吻端至肛门前缘对不同鱼类,其测量鱼体长度的方法不同。

对某些下腭稍突出的鱼类,如鳓鱼、海鳗、带鱼等,测量长度自下腭前端开始,记录时应注明。

全长一般用在辅助观测,不作统计分析之用,唯鳎鱼以全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椎骨末端易于观察的鱼类,如石首鱼科的大黄鱼、白姑鱼、黄姑鱼和鲷类、鲽类等应以体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叉明显的鱼类,如太平洋鲱、沙丁鱼、鳓、青鳞鱼、鯷、黄鲫、竹筴鱼、兰圆鯵、鮐、马鲛鱼、鲳鱼、舵、鰹等,应以叉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鳍、尾椎骨不易测量的鱼类,如鲨鱼、海鳗、带鱼等应以肛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至于鱈、魟类等以体盘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进行鱼体长度测量时,应使鱼体及尾鳍自然伸直,平置于量鱼板上,将口闭合,吻(或下腭前端)紧贴垂直档板,然后测量。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七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七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7)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三章鱼类的集群与洄游栖息在海洋中的鱼类,一般都有集群和洄游的生活习性,这是鱼类生理上与生态习性上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是鱼类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对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结果。

作为海洋捕捞者和渔业资源研究者来讲,所关心的问题是:鱼类究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海区出现并集群,集群的时间有多长、鱼群的规模有多大等,鱼类集群的海洋环境条件是什么。

因此,我们研究鱼类集群与洄游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鱼类集群与洄游的规律,以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由于海洋捕捞业中,我们大多数是以鱼群为捕捞对象的,所以,研究鱼类集群行为更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此外,通过对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可以找到人为聚集鱼群的方法或控制鱼群行为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捕捞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一节鱼类的集群一、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集群是由于鱼类在生理上的要求和在生活上的需要,一些在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便共同生活的现象。

鱼类集群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海洋环境条件下,其集群的规模、形式等是有变化的。

鱼类集群根据其集群产生的原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生殖、索饵、越冬和临时集群。

1,生殖集群。

2,索饵集群。

3,越冬集群。

4,临时集群。

二、集群的一般规律一般情况下,鱼类集群的规律如下:在幼鱼时期,主要是同种鱼类在同一海区同时期出生的各个个体集合成群,群中每个个体的生物学状态完全相同,以后的生物学过程的节奏也一致,这就是鱼类的基本种群。

此后,随着个体的发育生长和性腺成熟的程度不同,基本种群就发生分化改组;由于幼鱼的生长速度在个体间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的摄食充足、营养吸收好的、生长较快且性腺早成熟的个体,常常会脱离原来群体而优先加入到较其出生早而性腺已届成熟的群体;在基本种群中,那些生长较慢而性腺成熟度较迟的个体,则与较其出生晚而性腺成熟度状况接近的群体汇成一群;在基本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生长一般,性腺成熟度状况较为相近的个体仍维持着原来的那个基本群体。

渔场养鱼教学设计方案

渔场养鱼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渔场养鱼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 掌握鱼类的生长周期、习性及养殖技术。

- 熟悉渔场养鱼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2. 技能目标:- 学会渔场的基本布局和建设。

- 掌握鱼苗的选择、放养、饲养和管理方法。

- 学会渔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渔场养鱼行业的兴趣和热情。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渔场养鱼概述- 渔场养鱼的定义和意义- 渔场养鱼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 鱼类生物学知识- 鱼类的分类和习性- 鱼类的生长周期和生理特点3. 渔场建设与布局- 渔场选址和规划- 渔场设施建设(如鱼池、饲料库、鱼苗池等)4. 鱼苗的选择与放养- 鱼苗的选择标准- 放养时间和密度5. 饲养与管理- 饲料的选择和投喂方法- 水质管理- 疾病预防和治疗6. 渔场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渔场养鱼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渔场养鱼的实际情况。

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渔场实地考察和模拟操作。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角色扮演法:模拟渔场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

四、教学步骤1. 准备阶段:- 收集渔场养鱼的相关资料,包括书籍、视频、图片等。

- 安排实地考察,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

2. 实施阶段:- 理论教学:讲解渔场养鱼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渔场实地考察,参观鱼池、饲料库等设施。

- 模拟操作:让学生分组模拟鱼苗的选择、放养、饲养和管理过程。

- 案例分析:分析渔场养鱼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3. 总结阶段:- 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渔场养鱼的知识和技能。

-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考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能、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7)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三章鱼类的集群与洄游栖息在海洋中的鱼类,一般都有集群和洄游的生活习性,这是鱼类生理上与生态习性上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是鱼类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对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结果。

作为海洋捕捞者和渔业资源研究者来讲,所关心的问题是:鱼类究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海区出现并集群,集群的时间有多长、鱼群的规模有多大等,鱼类集群的海洋环境条件是什么。

因此,我们研究鱼类集群与洄游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鱼类集群与洄游的规律,以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由于海洋捕捞业中,我们大多数是以鱼群为捕捞对象的,所以,研究鱼类集群行为更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此外,通过对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可以找到人为聚集鱼群的方法或控制鱼群行为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捕捞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一节鱼类的集群一、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集群是由于鱼类在生理上的要求和在生活上的需要,一些在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便共同生活的现象。

鱼类集群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海洋环境条件下,其集群的规模、形式等是有变化的。

鱼类集群根据其集群产生的原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生殖、索饵、越冬和临时集群。

1,生殖集群。

2,索饵集群。

3,越冬集群。

4,临时集群。

二、集群的一般规律一般情况下,鱼类集群的规律如下:在幼鱼时期,主要是同种鱼类在同一海区同时期出生的各个个体集合成群,群中每个个体的生物学状态完全相同,以后的生物学过程的节奏也一致,这就是鱼类的基本种群。

此后,随着个体的发育生长和性腺成熟的程度不同,基本种群就发生分化改组;由于幼鱼的生长速度在个体间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的摄食充足、营养吸收好的、生长较快且性腺早成熟的个体,常常会脱离原来群体而优先加入到较其出生早而性腺已届成熟的群体;在基本种群中,那些生长较慢而性腺成熟度较迟的个体,则与较其出生晚而性腺成熟度状况接近的群体汇成一群;在基本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生长一般,性腺成熟度状况较为相近的个体仍维持着原来的那个基本群体。

由基本种群分化而改组重新组合的鱼类集合体,我们称为鱼群。

在这一鱼群中,鱼类各个体的年龄不一定相同,但生物学状况相近,行动统一,长时间结合在一起。

同一鱼群的鱼类,有时因为追逐食物或逃避敌害,可能临时分散成若干个小群,这些小群是临时结合的,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它们会自动汇合。

我们认为,鱼类个体是组成鱼群的单元。

三、集群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尽管目前对鱼群集群作用和生物学意义了解和研究的还不够充分,但是,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1.在鱼类的防御方面2.在鱼类索饵方面3.在鱼类生殖方面4.在鱼类的其它方面Ahe(1931)认为,与单独个体鱼相比鱼群对不利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集群行为不但能够增强鱼类对毒物的抵抗,而且还能降低鱼的耗氧量。

Shaw(1972)、Breder(1979)等认为,从水动力学方面来看,在水中集群游泳可以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正在游泳的鱼所产生的涡流能量可以被紧跟其后的其他鱼所利用,因而群体中的各个体就可减少一定的游泳努力而不断前进。

四、集群行为机制及其结构1.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鱼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形成群体并使之维持下去的呢?至今的研究表明,鱼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声音、姿态、水流化学物质、光闪烁和电场等来传递的。

因此,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是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同一的说法和理解。

(1)视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2)侧线感觉在鱼类集群行为中的作用(3)嗅觉在鱼类集群任为中的作用2.鱼群的结构研究鱼群的结构,对于进一步阐明鱼类集群行为和侦察鱼群、渔情预报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研究鱼群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鱼群的结构加以考虑:一为外部结构,如鱼群的形状、大小等;二为内部结构,如鱼群的种类组成、体长组成、各个体的游泳方式、间隔及速度等。

在鱼群的外部结构方面,对于不同种类的鱼类,鱼群的形状、大小都是不同的。

即使同一种类的鱼,鱼群的这些外部构造也将会时间、地点、鱼的生理状态及环境条件等而变化。

但是在鱼群侦察中,我们主要从鱼群的形态方面来考虑。

鱼群的形态在不同种类、不同生活时期、不同环境条件和中上层与下层鱼类均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形状、大小、群体颜色等方面,特别针对中上层鱼类。

对中上层鱼类的鱼群来说,一般可根据群体形状、大小、群色和游泳速度来推测鱼群的数量。

从鱼群的游速来说,游泳速度快的鱼群,其群体规模较小;游泳速度较慢的群体,其群体数量大。

从鱼群的颜色来看,群体的颜色越深,说明鱼群的规模较大;群体的颜色较浅,说明鱼群的规模较小。

第二节鱼类的洄游一、鱼类洄游的概念和类型多数鱼类、海兽等水生动物,由于环境影响和生理习性要求,会出现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规律性移动,称为洄游。

洄游是鱼类为扩大其分布区和生存空间以保证种的生存和增加种类数量的一种适应属性,具有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行动,一般以周年为单位。

洄游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从一个环境到另外一个环境,是种的需要和适应。

洄游是按一定路线进行移动的,洄游所经过的途径,称为洄游路线。

在鱼类洄游经过的海域,又可能形成渔场。

因此鱼类在洄游过程中,鱼类会定期大量地出现在某一海域,并形成可捕捞的密集群体。

研究和掌握鱼类的洄游规律,在渔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鱼类洄游的类别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根据洄游动力的不同,可以分为主动洄游和被动洄游两大类。

2,根据洄游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生殖洄游(或称产卵洄游)、索饵洄游(或称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或称适温洄游)。

(1)生殖洄游的概念和特点。

(2)索饵洄游的概念和特点。

(3)越冬洄游的概念和特点。

二、洄游的机制(一)、影响鱼类洄游过程的因素影响鱼类洄游过程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界的因素,其洄游过程是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即鱼类在生理活动状态得到一定程度时,同时又有相应的环境因素的刺激,才促成了洄游。

纵上所述,我们将鱼类各类型洄游的影响因素简要归纳为下表。

内部因素是主导的,而外部因素是条件。

(二)、洄游过程中的定向机制几乎所有的鱼都是以集群方式进行洄游的。

洄游鱼群一般均由体长和生物学状态相近的鱼类所组成。

洄游鱼群中的鱼类并无固定带路者,先行的鱼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落后而被其他鱼所代替。

洄游鱼群通常具有一定的形状,这种形状能保证鱼群具备最有利的动力学条件。

鱼群的洄游适应作用不仅在于使运动得到比较有的水动力学条件,而且在于洄游中易于辨别方位。

不同种类鱼的洄游鱼群大小各不相同,这无疑与必须保证最有利的洄游条件有关。

鱼类能够利用其感觉器官进行定向,从而顺利地完成有时长达数千公里的洄游。

并且鱼类洄游的方向和路线为什么会向着一定的方向和一定的路线进行,并会在同一的地方进行产卵。

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圆满的答案。

值得指出的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很不完善,很多看法还都仅只是一种推测。

一般认为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水化学因素。

2,水流。

3,鱼类的趋性。

4,温度。

5,地形等。

6,历史遗传因素。

7,宇宙因子。

三、洄游的生物学意义由于鱼类的洄游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鱼类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所以其必然会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现在普遍认为,鱼类通过洄游能够保证种群得到有利的生存条件和繁殖条件。

生殖洄游是作为保证鱼卵和仔鱼得到最好发育条件的适应尤其是作为早期发育阶段防御凶猛动物的适应而形成的。

索饵洄游有利于鱼类得到丰富的饵料生物,从而使个体能得以迅速的生长发育,并使种群得以维持较大的数量。

越冬洄游是营越冬生活的种类所特有的,能保证越冬鱼类在活动力和代谢强度低的情况下具备最有利的非生物性条件并充分地防御敌害。

越冬是保证种群在不利于积极活动的季节生存下去的一种适应。

越冬的特点是活动力降低,摄食完全停止或强度大大减弱,新陈代谢强度下降,主要依靠体内积累的能量维持代谢。

先以海洋上层鱼类的洄游为例。

鲑科鱼类溯河洄游的生物学意义也很明显。

有人还提出所谓历史因素的作用问题。

第三节研究鱼类洄游分布的方法研究鱼类洄游分布是渔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掌握鱼类的洄游规律、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机制。

一、渔获物统计分析法长期大量的收集生产作业渔船的渔捞记录,按渔区、鱼种、旬月进行渔获量统计,将统计资料按鱼种分别绘制各渔区渔获量分布图。

根据渔获量分布图可以分析鱼类的洄游路线和分布范围。

长期不断的进行这项工作,可以绘制各种经济鱼类的渔捞海图,对分析渔场、渔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种方法的优点就是成本低、效果明显,缺点就是需要长时间系列的捕捞日志,特别精确的作业船位和各种类的产量及其生物学特性,同时该方法难以分析出鱼类洄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二、标志放流法1,标志放流的概念标志放流就是在捕获到的鱼体身上拴上一个标志牌或作上记号或装上电子标志,再放回海中自由生活,然后根据放流记录和重捕记录进行分析研究。

这一实验手段在水产资源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项工作早在16世纪就已经开始(久保、吉田,1972),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标志放流的对象不断增加,用途不断扩大,目前除经济鱼类外,还进行了蟹、虾、贝类和鲸类等各种水产动物的标志放流。

标志放流按所采用的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标记法(marking method)和标牌法(tagging method)。

2,标志放流的意义标志放流的水产资源生物体,经过相当时间重行被捕,根据放流与重捕的时间、地点,加以分析,可以了解鱼类的来踪去迹和在水中生长情况,是调查渔场、研究鱼群洄游分布与生长常用的方法。

这种资料记录并可作为估计资源蕴藏的参考。

标志放流对于渔业生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分别简述如下。

(1)了解鱼类洄游移动的方向、路线、速度和范围。

(2)推算鱼类体长体重的增长率。

(3)推算近似的渔获率和递减率以估计资源蕴藏的轮廓。

(4)可以分析鱼类洄游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出渔场形成的指标等。

2,标志放流的方法(1)体外标志牌法。

(2)同位素标志法。

(3)生物遥感标志法。

(4)数据储存标志。

(5)分离式卫星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