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学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
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标准
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1.1 培养学生具备环境监测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1.2 培养学生熟悉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1.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能够有效沟通、合作并且具有创新意识。
二、课程内容2.1 环境监测技术基础知识2.1.1 环境监测技术的概念和意义2.1.2 环境监测法规和标准2.1.3 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方法2.2 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2.2.1 大气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2.2.2 水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2.2.3 土壤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2.3 环境监测实验技术2.3.1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2.3.2 环境监测实验技术的基本方法2.3.3 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2.4 环境监测实践案例分析2.4.1 工业污染物监测实践案例分析2.4.2 大气污染监测实践案例分析2.4.3 土壤污染监测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方式3.1 理论课教学通过专业教材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3.2 实验课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环境监测实验技术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实际的环境监测案例,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考核标准4.1 日常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成绩、参与讨论、课堂表现等。
4.2 期中考核进行一次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
4.3 期末考核进行一次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课程评价5.1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5.2 教师评价教师要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定期进行成绩通知和学业指导。
5.3 课程评估每学期结束后进行对课程的评估,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150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环境监测》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治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 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 掌握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方法。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正确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 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 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 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方案设计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热爱环保、献身环保专业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模块(一) 绪论1. 环境监测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目的。
了解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基本程序、分类、特点、基本原则与要求以及环境监测的主要测试技术。
2.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了解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的构成及常用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二) 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 了解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有关名词术语、意义和内容2. 理解误差的分类及产生原因,掌握减少误差的方法,能够写出各种误差的表示方法正确修约环境监测数据,判断数据的可靠性3. 了解实验室的管理和岗位责任制,能正确使用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试剂、仪器4. 掌握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方法,能正确绘制和使用质量控制图,使环境监测数据规范、可信5. 了解误差的检测方法,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以及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三) 水体监测1. 概述理解水体、水质和水体污染的概念。
了解饮用水、地面水、地下水和海水水质标准,了解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了解水体中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主要污染物,了解地面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污染源的主要监测项目。
《环境监测学》教案
《环境监测学》教案环境监测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监测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熟悉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原理与应用。
- 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 培养环境监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学概述-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意义- 环境监测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2. 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环境监测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原则- 常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原理和应用-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要点3. 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方法和技巧- 数据质量控制和校准方法-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解读4.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组织与管理- 环境监测实践的方法和步骤-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报告撰写三、教学方法-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环境监测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实验操作:进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操作实践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
-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经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作业练: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
-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考核。
-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环境监测案例进行分析和报告撰写。
五、教学资源- 教材:《环境监测学导论》- 参考书:《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实践》- 实验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等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环境监测学概述- 第二周:环境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 第三周: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第四周: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七、备注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创新思维,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专业认知
环境监测专业认知一、引言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监测和评估的过程,旨在了解和控制环境状况,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
环境监测专业则是培养从事环境监测、评估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从环境监测专业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监测专业应运而生,旨在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准确监测和评估,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专业涵盖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分析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三、主要内容1. 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专业的核心是掌握各种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
例如,大气环境监测需要学习气象学、气体采样和分析技术等;水环境监测需要学习水质分析、水样采集技术等;土壤环境监测需要学习土壤采样和分析技术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准确获得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2. 环境监测设备:环境监测专业还需要学习各种环境监测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例如,大气环境监测需要学习气象站的使用和维护;水环境监测需要学习水质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土壤环境监测需要学习土壤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通过掌握这些设备的使用,可以实现对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和精确化。
3. 数据分析与评估:环境监测专业还需要学习数据分析和评估的方法。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环境质量评估的结果,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需要学习环境监测标准和法规,了解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四、发展前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监测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管理要求的加强,环境监测专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环境监测专业人才将在环境监测机构、环保部门、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另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环境监测领域也将出现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环境监测专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它是开展其它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进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目的是准确、及时、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污染预报等提供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大气、水质、土壤和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重点:1、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理解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
难点:1、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鉴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特色。
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环境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熟悉环境监测方案设计和实施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熟悉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了解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
学生可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及工矿企业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知识、达到环境专业本科生在该方面培养的目的。
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
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摘要:一、引言二、环境卫生学监测的重要性三、监测结果分析1.空气质量2.水质状况3.土壤环境4.生态环境四、问题及挑战五、应对措施与建议六、总结正文:一、引言环境卫生学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对于了解我国环境状况、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根据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对我国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的重要性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对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价,为政府决策、企业生产、公众生活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监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状况,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重要支持。
三、监测结果分析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监测主要包括对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的检测。
结果显示,我国空气质量总体上呈现改善趋势,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污染问题,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2.水质状况水质监测主要关注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的水质状况。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河流、湖泊和近海水域存在污染问题。
地下水水质状况相对较差,部分区域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
3.土壤环境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关注土壤污染物的含量和土壤质量。
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土壤污染问题,尤其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此外,我国土壤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
结果显示,我国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地区存在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
四、问题及挑战1.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部分地区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污染问题突出。
2.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
3.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1.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
环境监测学习计划
环境监测学习计划一、学习目的环境监测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环境监测学习,可以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为未来从事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学习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3. 环境监测的基本分类和方法4. 环境监测的技术装备和仪器仪表5.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6.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和管理三、学习计划1. 第一阶段(1-2周)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 第二阶段(3-4周)深入学习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意义,掌握环境监测的目标和技术要求,并通过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等方式,增加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能力。
3. 第三阶段(5-6周)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分类和方法,了解不同环境组分的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掌握常见环境监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并对比各种环境监测方法的优缺点,提高实际监测能力和技术选择能力。
4. 第四阶段(7-8周)了解环境监测的技术装备和仪器仪表,掌握环境监测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各种环境监测仪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增加实践操作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
5. 第五阶段(9-10周)学习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分析技术,了解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价值和结果解释,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6. 第六阶段(11-12周)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和管理,掌握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方法,了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和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规范和质量意识。
四、学习方法1. 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参与专家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能力3. 实地参观环境监测实验室和设备,增加实际操作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4. 参与环境监测实习和项目调研,提高工作规范和质量意识五、学习评估1. 学习期间定期进行学习笔记和总结,反映学习效果和收获2. 参与环境监测实习和项目调研,检验学习成果和技术能力3. 定期进行学习成绩和能力评估,掌握学习动态和调整学习方向六、学习成果1. 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3. 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分类和方法4. 熟悉环境监测的技术装备和仪器仪表5. 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6. 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和管理七、学习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工作项目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学习中要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动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环境监测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环境卫生学监测》课件
空气质量监测是指对大气中的 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以评估 空气质量状况和可能对人类健 康造成的影响。
空气质量监测是指对大气中的 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以评估 空气质量状况和可能对人类健 康造成的影响。
空气质量监测是指对大气中的 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以评估 空气质量状况和可能对人类健 康造成的影响。
水质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环境卫生学监测概述 •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法 • 环境卫生学监测技术 • 环境卫生学监测应用 • 环境卫生学监测展望
01
环境卫生学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环境卫生学监测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和预测,以评估其对人类 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改善。
土壤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土壤污染 状况,为土壤环境管理和土壤污染治 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保障农产品安 全和人类健康。
噪声监测
噪声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噪声 进行检测,以评估噪声对人类
生活、工作和健康的影响。
噪声监测的指标包括声音的强 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噪声监测的方法包括声级计测 量和遥感监测等。
噪声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噪 声污染状况,为噪声管理和控 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保障人 类生活和工作的安静环境。
目的
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 预测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监测的重要性
保障人类健康
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环 境卫生学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环境问题,采取 有效措施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环境监测专业介绍
环境监测专业介绍
环境监测专业是一门涉及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对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以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污染控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各种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学习环境污染控制的技术和方法,以及了解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的相关知识。
在环境监测专业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他们需要参与实验室的实验操作,进行现场监测和采样,分析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监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环保部门、环境监测机构、环保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项目的实施,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监测专业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社会意义的专业。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监测专业的毕业生将会成为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人才。
环境卫生学监测
监测结果判定:
物体表面消毒监测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 进行擦拭消毒,作用时间大于30min。
采样方法:用5cmx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 面,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 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 个规格板面积: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医护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
监测结果判定:
卫生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 外科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质量的监测
灭菌质量的监测
• (一)物理监测法
•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 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采样布置示意图:
(四)局部十万级 周围三十万级:
共放5个培养皿,其中手术区域3点,周边区域2点。 采样布置示意图:
三、布点高度 将平皿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
于地面0.8m的任意高度上;在手术区检测时应无手术台,当手 术台已固定时,检测高度应在台面之上0.25m;在100级区域检 测时,采样口应对着气流方向;在其他区域检测时,采样口均 向上。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消毒剂: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应符合使用要求;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
应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
灭菌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为0Cfu/ml;使用中皮肤粘膜消毒液的菌落
总数应≤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意义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作用2. 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采样技术分析技术监测设备及其应用3.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统计与分析4. 环境监测案例介绍我国典型环境监测案例国际环境监测合作案例5.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公民环保行动与责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以及案例分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监测设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实践操作表现等。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验室设备:监测设备、实验室器材等。
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环境监测案例和资讯,丰富教学内容。
5. 参考文献:提供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供学生拓展阅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
2. 授课计划:第1-4次课: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第5-8次课:介绍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第9-12次课:学习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第13-16次课:分析环境监测案例,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七、教学实践1. 实验室实践:安排4次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监测设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外调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环境监测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学时:45 学分:2.5 课程性质:必修实验个数:14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授课对象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植物体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以《环境监测》理论教学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四、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一实验基础及环境水样的采集1.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程序和注意事项。
(2)学习简易采样瓶的制作。
2.实验内容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采用方法、质量保证等有关内容。
要求学生选定不同环境要素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监测方案。
简易采样瓶的制作,水样的采集和布点,水样的现场测定及保存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大玻璃瓶、乳胶管。
实验二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1.目的要求(1)学习水样物理性质常规指标的监测方法。
(2)掌握、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操作。
2.实验内容水温、总残渣、电导率、pH值、色度测定。
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分析天平、pH计、电导率仪。
实验三水样COD的测定1.目的要求(1)掌握COD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环境监测第五章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第五章习题答案环境监测是一门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学科,通过对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状况,预测环境变化,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环境监测的学习过程中,习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重要方式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环境监测第五章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观测和测量,以获取环境状况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的过程。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因素,从而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监测的分类有哪些?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定点监测和流动监测两种方式。
定点监测是在特定的位置和时间点对环境因素进行观测和测量,常用于长期监测和环境变化的趋势分析。
而流动监测则是通过移动的监测设备对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常用于紧急事件响应和短期监测。
3.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等。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关注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气候变化情况;水环境监测主要关注水体中的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状况;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关注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浓度;生物监测主要通过对生物体的观测和分析,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4. 环境监测的方法有哪些?环境监测的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方式。
现场监测是指在环境中直接进行观测和测量,常用的现场监测方法有气象站、水质监测站、土壤监测站等。
实验室分析是指将采集到的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化学分析或生物学测试,常用的实验室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5. 环境监测的意义是什么?环境监测的意义在于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分布情况,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评估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教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16课时
[教学内容] 1、水质污染与监测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6、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检测限和测定限的含义及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中的作用;
7、如何绘制监测质量控制图,监测质量控制图怎样控制监测数据。
第十章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各部分组成、功能及对环境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了解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和简易监测方法。
[教学重难点]本章教学重点为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难点是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内容]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3、污染生物监测
4、生态监测
[考核目标] 1、污水生物系统法监测河水水质污染程度的原理;
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5、颗粒物的测定
6、降水监测
7、污染源监测
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考核目标] 1、制订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2、进行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监测点位的优化和选择;
3、空气采样器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影响采样器效率的因素;
4、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原理;
本门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内容包括主要的环境要素监测即: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环境监测学习目标与计划
环境监测学习目标与计划一、学习目标1. 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监测和控制,以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保障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学习目标是了解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噪声环境监测等。
学习目标是掌握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各种环境监测的具体要求和技术规范。
3. 熟悉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学习目标是熟悉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和标准的最新进展,掌握环境监测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4. 提高环境监测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环境监测是一个需要实践和应用的学科,学习目标是提高环境监测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熟练掌握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具备独立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
二、学习计划1. 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
首先要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了解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环境监测的目标和任务。
然后要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
2. 学习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
大气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目标是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大气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
3. 学习水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
水环境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目标是了解水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水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
4. 学习土壤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
土壤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目标是了解土壤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土壤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
5. 学习噪声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
噪声环境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目标是了解噪声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噪声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
6. 学习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专业介绍
环境监测专业介绍环境监测专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一门交叉性质较强的学科,涵盖化学、生物、地理、物理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并与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密切相关。
环境监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采样、分析、监测和评估环境因素,为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环境污染物监测:通过对气体、水、土壤、噪声等多个环境因素中各种污染物含量的监测与分析,评估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评价:通过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等相关指标评价体系,准确评估环境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影响。
3. 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监测与分析,预测环境事件风险,并确定应对策略。
4. 环境管理: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环境管理咨询服务,包括环保政策制定、环保规则制定、排污许可监管等服务。
5. 环境保护: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发展环保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物质浪费,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科学依据。
对于从事环境监测专业的人员来说,需要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1. 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环境学、环保工程、化学、生物、地理、物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2. 熟练掌握现代化学、物理、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及实验室管理相关知识。
3. 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与模型建立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以及相关软件。
4. 具备较好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分析与判断。
总的来说,环境监测专业是一个研究与护理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重要学科领域,其对环境管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未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继续推进,环境监测专业领域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其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3、环境监测设计流程图监测目标—资料调研—初步方案(设计框架)—现场调查—方案设计—方案论证与审批—实施计划4、环境监测原则:a、实用性原则:监测结果有用b、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而又能满足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作或网络化,资源共享而尽量减少投入c、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入d、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大,或潜在毒性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5、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A、环境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B、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
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6、环境标准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定义: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7、环境标准的体系A、国家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B、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二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1、实验用水2、试剂与试液(一)化学试剂的级别一级品优级纯GR(guarantee reagent)绿色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品分析纯AR(analytic reagent)红色配制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液。
如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三级品化学纯CP(chemically pure)蓝色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小试液和清洁液等3、监测中所得到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数据,是描述和评价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11、数据的4、处理和结果表述有效数字及其修约规则、计算规则⑴有效数字:系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
一个有效数字由其前面的所有准确数字及最后一位可疑数字构成。
⑵数字修约规则:常采用“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例如:14.3426→14.3;14.2631→14.3;14.2501→14.3;14.2500→14.2。
例:请将下列数据修约到只保留二位小数:302.21549;302.22499;302.22600;302.22500;302.215000;5、编制控制图的基本假设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测定结果在受控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按正态分布。
质量控制图的基本组成见图。
预期值—即图中的中心线;目标值—图中上、下警告限之间区域;实测值的可接受范围—图中上、下控制限之间的区域;辅助线—上、下各一线,在中心线两侧与上、下警告限之间各一半处。
6、天平精度分级及环境分析要求级别:级值=名义分度值/最大荷载(天平上有标识)环境分析要求:一般为3级,即5×10-7例如:0.1mg(名义分度值)/200g(最大荷载)=5×10-77、仪器洗液及其主要功能表8、标液浓度与保存时间(1)原则,保存储备液,而标液现稀释现用(2)保存时间与浓度的关系9、标准试剂的预处理(1)烘干水分:105-110℃,3-4h或恒重后入干燥器例如:As2O3,K2CrO7,KSCN,NH4Cl等(2)灼烧,去结晶水:500-800℃,1h或恒重,→不宜吸潮者,入干燥器,如CaSO4·7H2O等→宜吸潮者:入硫酸干燥器,如:NaCl、K2CO3·2H2O等(3)入常温真空硫酸干燥器,去水分及防止试剂分解(48h)如:I2、HOSO2·NH2(氨基磺酸)、KCN、KSCN等。
10、样品前处理的原则1.不污染样品2.不损失目的元素3.与后续测定方法相匹配第三章、水和废水监测一、水质监测的对象水质监测可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及各种废水。
二、确定监测项目的依据三、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正确选择监测分析方法,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选择分析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1)灵敏度、准确度能满足定量要求;2)方法成熟;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4)抗干扰能力好。
根据水体的不同和污染物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1)国家标准分析方法(2)统一分析方法(3)等效方法四、拟订水质监测方案一)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制订流程)1、明确监测目的2、进行调查研究3、确定监测对象4、设计监测网点5、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6、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7、选定分析测定技术8、提出监测报告要求9、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1、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1)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监测断面的布设应有代表性,即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2)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4)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及回水区,尽量选择河段顺直、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无急流浅滩处。
(5)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
2 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设置首先判断湖、库是单一水体还是复杂水体;考滤汇入湖、库的河流数量,水体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及动态变化,沿岸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扩散与自净规律、生态环境特点等。
然后按照前面讲的设置原则确定监测断面的位置:1)进出湖、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2)以各功能区(如城市和工厂的排污口、饮用水源、风景游览区、排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辅射线上设置弧形监测断面。
3)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监测断面。
4)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等设置监测垂线。
五河流监测断面设置采样垂线、点位的设置说明:1)监测断面上采样垂线的布设,应避开岸边污染带。
对有必要进行监测的污染带,可在污染带内酌情增加垂线。
2)对无排污河段或有充分数据证明断面上水质均匀时,可只设一条中泓垂线。
3)凡布设于河口,要计算污染物排放通量的断面,必须按本规定设置采样垂线。
说明:1)水深不足1m时,在1/2水深处;2)河流封冻时,在冰下0.5m处;3)若有充分数据证明垂线上水质均匀,可酌情减少采样点数;4)凡布设于河口,要计算污染物排放通量的断面,必须按本规定设置采样点。
*** 断面设置图看课本43页或PPT六、水样的类型七、废水样保存方法与时间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1)加入生物抑制剂(2)调节pH值(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保存时间要求:即最长贮放时间,一般污水的存放时间越短越好。
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重污染水样12h;运输时间24h以内。
水样的保存1、保存要求:不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变化;不损失组分;不玷污(不增加待测组分和干扰组分)2、容器的要求选性能稳定,不易吸附预测组分,杂质含量低的材料制成的容器,如聚乙烯和硼硅玻璃材质的容器是常规监测中广泛使用的,也可用石英或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容器,但价格昂贵。
3、保存时间要求:即最长贮放时间,一般污水的存放时间越短越好。
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重污染水样12h;运输时间24h以内。
工业废水(1)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的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测一类污染物(汞、镉、砷、铅、六价铬、有机氯化合物、强致癌物质等)。
(2)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测二类污染物(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化合物、石油类、铜、锌、氟、硝基苯类、苯胺类等)。
八、水样的消解方法十、水样物理性质的检验方法1 水温水温计法、颠倒温度计法2 臭和味定性描述法、臭阈值(稀释倍数)法3 色度铂钴标准比色法、稀释倍数法、分光光度法4 浊度目视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浊度计法5 透明度铅字法、塞氏盘法、十字法6 残渣(总残渣、过滤性残渣、非过滤性残渣)7 矿化度重量法、电导法、阴阳离子加和法、离子交换法、比重法等,其中重量法是比较通用的方法。
8 电导率K 电导率仪9 氧化还原电位晶体毫伏计或pH计十一、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铝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汞冷原子吸收法、冷原子荧光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镉、铅、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示波极谱及阳极溶出伏安法铜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萃取分光光度法、新亚铜灵萃取分光光度法铬二苯碳酰二肼(DPC)分光光度法、AAS法(螯合萃取AAS法)、滴定法砷新银盐分光光度法、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AgDDC)分光光度法十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1 酸度和碱度酸碱指示剂法和电位滴定法2 pH值比色法、玻璃电极法3 溶解氧(DO)碘量法(清洁水样)、修正碘量法(受污染地面水和工业废水)、氧电极法(受污染地面水和工业废水)4 氰化物硝酸银滴定法、分光光度法5 氟化物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氟试剂分光光度法6 含氮化合物7 硫化物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分光光度法、碘量法、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8磷(总磷、溶解性磷酸盐和溶解性总磷) 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等含氮化合物(一)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水杨酸—次氯酸盐分光光度法、电极法、滴定法(二)亚硝酸盐氮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三)硝酸盐氮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四)凯氏氮(有机氮= 凯氏氮-氨氮)分光光度法或滴定法(五)总氮加和法、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仪器测定法(燃烧法)水体中三种形态氮检出的环境化学意义十三、有机化合物的测定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