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数学考试大纲之欧阳学创编
例1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完要12天,乙队单独做完要10天之欧阳学创编
例1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完要12天,乙队单独做完要10天,两队合做多少天就可以完成?【分析1】把这项工程看作整体“1”,甲每天完成工程的112,乙队每天完成工程的110,甲乙合做每天完成工程的1160,工程“1”里包含几个1160,就是两队合做完成这个工程的天数.【解法1】两队合做1天完成的工程?1 12+110=1160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这项工程?1÷1160=5511(天)综合算式: 1÷(112+110)=1÷1160=5511(天).【分析2】用最小公倍解法.因为12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可假设这项工程为60.那么甲队工作效率为60÷12=5,乙队工作效率为60÷10=6,甲乙合做效率为5+6=11.用总工作量60除以甲乙效率和11,即得两队合做完成这个工程的天数.【解法2】假设这项工程总工作量为60.60÷(60÷12+60÷10)=60÷(5+6)=60÷11=5511(天).【分析3】由题意可知,甲队每天的工作量,乙队天就可完成,即天.两队合做1天的工作量由乙队独做需要1+天,即天.所以乙队10天完成的这项工程,两队合做要用10÷=(天)完成.【解法3】 10÷(1+10÷12)=10÷(1+)=10÷=(天).【分析4】甲队12天的工作量,乙队10天即可完成,所以乙队1天的工作量,甲队要用天完时,即天。
那么甲乙两队合做1天的工作量,甲队要用1+=(天).所以乙队10天完成的这项工程,两队合做要用12÷=(天).【解法4】 12÷(1+12÷10)=12÷(1+)=12÷=(天).答:两队合做天就可以完成.【评注】解法1是工程应用题的一般解法,易于理解.是较好的解法。
解法2是利用求公倍数法解工程应用题,这种解法其实是假设解法,读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数假设为总工程量.例2 一列货车与一列客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经过9小时相遇,相遇后两车都继续以原速前进。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之欧阳学创编
分数应用题是由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演变而来的一种具有固定条件结构,解题规律的应用题。
通常有三种基本类型:(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2)(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4)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把全体数用单位“1”表示,即标准量,部分数占全体数的几分之几叫“对应分率”,部分数也叫“比较量”三个量基本关系为: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
分数应用题有个特点,一个数对应着一个分率,这种关系叫对应关系。
根据对应关系找解题线索是解答分数应用题常用的方法,寻找对应关系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画线段图找对应,抓不变量找对应,运用假设法找对应等等。
一、第一类例1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去栽树,共栽树100棵,其中5棵没有存活,求这次栽树的存活率和死亡率。
例2 一部新款手机,刚上市时售价为3800元,半年后售价降为3200元,每部价格降低了几分之几?例3 一本书共240页,小明每天看15页,看了6天,共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二、第二类例4 大小汽车共有84辆,其中3/4是小汽车,两种汽车各多少辆?例5.一根铁丝长20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4,第二次用去全长的1/5,还剩多少米?例6 车风水泥厂三月份生产水泥250吨,四月份生产的水泥比三月份增加了2/5,四月份生产了水泥多少吨?三、第三类例7五年级三班有女生24人,占全班人数的2/5,全班共多少人?例8小华看一本书,每天看15页,4天后还剩全书的2/5没看,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例9 养鸡场今年养鸡3200只,比去年增加了3/7,去年养鸡多少只?四、综合应用例10 一根竹竿露出水面2米,泥中部分占全长的2/5,水中部分比泥中部分多一米,这根竹竿全场多少米?例11 第一次用去1/5,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了20千克,还剩16千克,这桶油有多少千克?例12 一根绳子剪去2/5后又接上5米,比原来短3/20,现在绳长多少米练习:1.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比男生多1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一盒糖,连盒共重500克。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题之欧阳学创编
教学案例分析题时间:2021.03.03 创作:欧阳学简答题2 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哪四个部分?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五论述题1 数学课程标准有其特殊的性质,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请举例说明?所有文档>>研究报告>>教育>>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知识竞赛复习提纲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2-11-7 14:18:42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文章。
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更多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请查看专题《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1《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
”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
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
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
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
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更多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请查看专题《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2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 100之欧阳学创编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强调专家、官方和群众参与规划是现代城市生态设计方法1.0 分•A、公众识别•B、广泛合作•C、创造性设想•D、交换观点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0 分•A、低头是铺装•B、平视见喷泉•C、仰脸看雕塑•D、中轴不对称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标准主要考量()个方面。
(1.01.0 分•A、6•B、7•C、8•D、9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居住小区绿化的原则中,()强调重视小区环境的文化内1.0 分•A、实用性•B、独特性•C、经济性•D、艺术观赏性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城市社会区分析规划方法中,以解决如社会系统等这类大1.0 分•A、多目标规划法•B、泛目标生态规划•C、灵敏度模型•D、系统共力学方法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游憩空间定额法提出,城市绿底的人均规划指标不低于没1.0 分•A、3•B、6•C、9•D、12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0 分•A、城市面积占总国土面积比重•B、城市面积与农村面积之比•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D、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之比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0 分•A、城市规模的扩大•B、城市基础建设提升•C、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D、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一般不采用()的研究方法。
(1.01.0 分•A、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B、统计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C、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资料相结合•D、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球表层的空间中水圈的1.0 分•A、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水体周围环境•B、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溶解物•C、地表水、水中悬浮物、水体周围环境•D、地表水、水中悬浮物、溶解物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0 分•A、各类植物、地物、设计、生态化•B、各类植物、建筑物、设计、生态化•C、各类植物、地物、地理因素、生态化•D、各类植物、建筑物、地理因素、生态化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关于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上海中考数学考试大纲之欧阳科创编
上海市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第一单元数与运算一、数的整除1.内容要目数的整除性、奇数和偶数、因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素因数;能被2和5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2.基本要求(1)知道数的整除性、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因数和倍数、公倍数和公因素等的意义;知道能被2、5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2)会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素和最小公倍数。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会正确地分解素因数,并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难点是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4.知识结构二、实数1.内容要目实数的概念,实数的运算。
近似计算以及科学记数法。
2.基本要求(1)理解开方及方根的意义,知道无理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理解实数概念,掌握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的法制,会正确进行实数的运算。
(3)会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运算,初步掌握估算、近似计算的基本方法和科学记数法。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实数概念,会正确进行实数的运算。
难点是认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4.知识结构第二单元方程与代数 一、整式与分式 1.内容要目代数式,整式的加减法,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
单项式的乘法和除法,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的乘法。
乘法公式:22222()();()2a b a b a b a b a ab b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最简分式,通分,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加减法,整数的指数幂,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2.基本要求(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代数式的有关概念。
(2)通过列代数式,掌握文字语言与数学式子的表述之间的转换,领悟字母“代”数的数学思想;会求代数式的值。
(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掌握平方差公式、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
上海中考数学考纲
一、各章节分值情况、方程(分左右)和函数(分左右)占较大地比重函数部分所涵盖地知识点基本考查到位,但是难度降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统计地分值约占、锐角三角比板块分值与统计类似,约占、二次根式、因式分解、不等式分值统计. 因式分解分左右,不等式分值大于二次根式,关注不等式知识点复习地有效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考点分析、方程:()解方程(组):主要是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 ()换元(化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地应用:主要是求方程中地系数. ()列方程解应用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函数()求函数值.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结合求系数地值.()函数与几何结合求值或证明. ()求函数解析式及定义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几何证明及计算()特殊三角形地边、角计算()特殊三角形地边、角计算. ()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地性质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地判定和性质应用()正多边形地对称性问题()圆地垂径定理,圆地切线判定及性质()图形运动问题(平移、旋转、翻折)()几何图形与锐角三角比结合证明或计算()几何图形与函数结合证明或计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统计()求平均数. ()求中位数. ()求数据总数. ()求频率. ()与方程结合. ()根据图像回答有关问题.如补齐图形.()用统计学知识判断某些统计方法地合理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出现得比较多地考点、圆与正多边形知识地考查、统计方面地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根地判别式、几何图形运动:有题左右出现、几何和代数结合单纯地考查几何证明题可能性不大,很多都是与代数地内容相结合,特别是和函数地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考查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及方程思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值得关注地几个问题、基础题量大,特别注意速度,但保证准确率、试题趋向简约流畅,不是拘泥于数学知识、技巧,而是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地考查.多收集类似题型.、创设具有实际背景地应用性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地能力,应用类试题为各种类型地应用问题,创设比较熟悉地生活背景,结合社会热点设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学生地探究能力开始有一定地要求.总地说来,这类试题不拘一格,无现成地模式可套,突出探索、发现和创造.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探求地结论广泛、灵活,甚至隐去结论,留出空间让学生想象、发挥和创造.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几何证明题注重对探索、分析、猜想、归纳能力地考查.几何题在内容上和函数、三角比等相结合,综合考查学生地应用知识地能力.去年地第题,是一道纯粹地几何论证,考查地知识点有等腰三角形、菱形和正方形地判定.论证方法灵活,过程简单,大部分同学都有办法解决,这是今后几何证明考查地方向.尤其是本题是课本习题地条件变式,从课本习题演化而来,学生不会感觉陌生.今年地最后一道几何题还是与函数相结合地综合问题,与往年比较,难度在提高,但是在模拟考中已经有很多体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考点地隐蔽性:有些问题进行了"改头换面"需要对问题分析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地方法.五、考试策略:确保基础题细心做,不丢分;提高题努力做,少失分;难题(最后一题)尽量做,多得分.(::)做试卷地答题原则与技巧:在数学答题过程中,要正确、仔细、认真地审题,将审题贯穿整个解题过程之中.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合理用时,审题要慢,答题要快,积极联想,大胆类比,立足一次成功地解题原则.最后要重视复查收尾和分段得分地环节,就一定能取得满意地成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于压轴题:多思考关联知识点地常规图形,几何部分找函数关系时等式地建立大多数是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地性质等,最后一问地求值往往和上一问相关,多想一想数学课本中几何部分有哪些等式,从而采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之,地中考题型在保留开放型、动手操作型、识图、阅读理解型、读图、画图、读表型、会增加方案设计型、猜想型、探索"存在"或"可能"型等新地试题形式. 几何证明题是同一体系内纵向整合,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地融合,应用题是圆地垂径定理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地横向整合,体现了实际应以用思想,压轴题把几何论证、计算和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运动问题联系起来,而应用题地情景将更新,如"磁悬浮、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等、国际汽油涨价、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入、人民币升值、利息税、个税起征点地调整"等新地问题情境将进入命题人地视野,在技巧、方法地要求上不会过高,但运用地数学知识地难度在一元一次方程地基础上会有所加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数学各单元复习结构(了解)第一单元数与运算一、数地整除知识结构数地整除两个整数间地关系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互素倍数整数因数能被整除地特征能被整除地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个整数合数分解素因数素数偶数奇数最大公因数二、实数实数实数地运算实数地分类用数轴上地点表示实数实数大小比较绝对值近似数及近似计算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第二单元方程与代数一、整式与分式代数式分式分式地运算(加、减、乘、除)分式地基本性质分式地意义整式整式地整式地运有关概算(加、念减、乘、除、乘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整数指数幂地运算因式分解二、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地概念二次根式地性质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二次根式地运算三、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组)一元一次方程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不等式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简单地实际问题二次三项式地因式分解解法根地判别式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开平方法五、代数方程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代数方程无理方程分式方程有理方程整式方程多元方程一元方程高次方程二次方程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第三单元图形和几何一、长方体地在认识棱和面地位置关系长方体棱、面地特点面和面地位置关系二、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直观图地画法棱和棱地位置关系平行、垂直地检验方法邻补角对顶角斜交同一平面内地两条直线相交直线垂直角平分线垂直地基本性质点到直线地距离线段地垂直平分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地基本性质判断方法与性质平行线间地距离三、三角形(一)三角形地概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平行直线三角形三角形地分类按角分类按边分类三角形地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地外角和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地中位线三角形地有关线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地高、中线、角平分线三角形三边地关系假命题公理命题真命题定理逆命题逆定理(二)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地性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地判定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地性质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地判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等边三角形地性质等边三角形地判定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地逆定理(三)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地概念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地性质全等三角形地判断(四)相似三角形比例地性质全等三角形地应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证明线段相等证明角相等黄金分割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比例线段三角形重心地性质相似三角形地概念相似三角形地性质相似三角形地判定证明角相等相似三角形地应用相似三角形四、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四边形梯形菱形正方形矩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梯形中位线五、圆与正多边形圆地面积和周长圆地定义及点与圆地位置关系扇形地面积和弧长不在同一直线上地三点确定一个圆圆地有关性质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地关系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相离圆直线与圆地位置关系相切相交相离两圆地位置关系相切内切相交正多边形地概念和性质正多边形与圆正多边形地计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六、锐角三角比外离内含外切两圆连心线地性质锐角地三角比地概念(正切、余切、正弦、余弦)解直角三角形已知锐角,求三角比已知锐角地一个三角比,求锐角已知一边和一锐角解直角三角形地应用已知两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直角三角形中地边角关系(三边之间、两锐角之间、一锐角与两边之间)七、图形运动图形地运动图形地翻折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地旋转中心对称旋转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图形地平移八、平面向量运算法则向量地加减法向量加法地运算律向量地线性组合平面向量向量地线性运算向量分解运算法则实数与向量相乘运算律平行向量定理第四单元函数与分析象限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平移等简单地几何问题二、函数地有关概念.知识结构函数两点地距离自变量函数值表示方法定义域值域三、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正比例函数实际问题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实际应用四、一次函数解析式实际问题一次函数图象性质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地联系五、二次函数解析式实际问题二次函数图像实际应用实际应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图像地特征第五单元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必然事件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生活中地事件多次试验随机事件等可能试验概率概率估计值() 确定事件地概率()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他,如资料分析、经验等定性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地可能性大小定量描述二、统计初步概率非随机样本抽查随机样本数据收集普查数据处理数据表示表格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平均数计算方差、标准差计算频数、频率数据计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数学思想与方法》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之欧阳学创编
数学思想与方法》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作业1一、简答题1、分别简单叙说算术与代数的解题方法基本思想,并且比较它们的区别。
答:算术解题方法的基本思想:首先要围绕所求的数量,收集和整理各种已知的数据,并依据问题的条件列出关于这些具体数据的算式,然后通过四则运算求得算式的结果。
代数解题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依据问题的条件组成内含已知数和未知数的代数式,并按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对方程进行恒等变换求出未知数的值。
它们的区别在于算术解题参与的量必须是已知的量,而代数解题允许未知的量参与运算;算术方法的关键之处是列算式,而代数方法的关键之处是列方程。
2、比较决定性现象和随机性现象的特点,简单叙说确定数学的局限。
答:人们常常遇到两类截然不同的现象,一类是决定性现象,另一类是随机现象。
决定性现象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其结果可以唯一确定。
因此决定性现象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事先可以预知结果如何。
随机现象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某种结果,也可能不发生某种结果。
对于这类现象,由于条件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性联系。
在数学学科中,人们常常把研究决定性现象数量规律的那些数学分支称为确定数学。
用这些的分支来定量地描述某些决定性现象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从而确定结果。
但是由于随机现象条件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性联系,因此不能用确定数学来加以定量描述。
同时确定数学也无法定量地揭示大量同类随机现象中所蕴涵的规律性。
这些是确定数学的局限所在。
二、论述题1、论述社会科学数学化的主要原因。
答:从整个科学发展趋势来看,社会科学的数学化也是必然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有下面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管理需要精确化的定量依据,这是促使社会科学数学化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二,社会科学的各分支逐步走向成熟,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也需要精确化。
第三,随着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它出现了一些适合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新的数学分支。
第四,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使非常复杂社会现象经过量化后可以进行数值处理。
24点计算要领技巧之欧阳学创编
巧算24点“算24点”是一种数学游戏,正如象棋、围棋一样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它始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究,但它以自己独具的数学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这种游戏方式简单易学,能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
“算24点”的游戏内容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如果初练也可只用1~10这40张牌)任意抽取4张牌(称牌组),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
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算式为(9—8)×8×3或(9—8÷8)×3等。
“算24点”作为一种扑克牌智力游戏,还应注意计算中的技巧问题,不能瞎碰乱凑。
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便于学习掌握的方法: 1.利用3×8=24、4×6=24求解。
把牌面上的四个数想办法凑成3和8、4和6,再相乘求解。
如3、3、6、10可组成(10—6÷3)×3=24等。
又如2、3、3、7可组成(7+3—2)×3=24等。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利用率最大、命中率最高的一种方法。
2.利用0、11的运算特性求解。
如3、4、4、8可组成3×8+4—4=24等。
又如4、5、J、K可组成11×(5—4)+13=24等。
3.最为广泛的是以下七种解法(我们用a、b、c、d表示牌面上的四个数)①(a—b)×(c+d)如(10—4)×(2+2)=24等。
②(a+b)÷c×d 如(10+2)÷2×4=24等。
③(a-b÷c)×d 如(3—2÷2)×12=24等。
④(a+b-c)×d 如(9+5—2)×2=24等。
⑤a×b+c—d 如11×3+l—10=24等。
⑥(a-b)×c+d 如(4—l)×6+6=24等。
余数定理0.1之欧阳学创编
定理1:两数的和除以m的余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除以m的余数和。
(1)7÷3=…1,5÷3=…2,这样(7+5)÷3的余数就等于1+2=3,所以余0.(2)8÷3=…2,5÷3=…2,2+2=4>3,4÷3…1,这样(8+5)÷3的余数就等于1.定理1有一种常见的考察方式,在往年的考试中也曾经出现,充分利用了定理1在加法余数计算中的优势。
【例1】有8个盒子分别装有17个、24个、29个、33个、35个、36个、38个和44个乒乓球,小赵取走一盒,其余的被小钱、小孙、小李取走,已知小钱和小孙取走的乒乓球个数相同,并且是小李取走的两倍,则小赵取走的各个盒子中的乒乓球最可能是()。
A.29个B.33个C.36个D.38个解析:小钱和小孙都是小李的两倍,即小李是1份,小钱和小孙都是2份,三个人加起来是5份,也就是说三个人的和是5的倍数。
因此,小李+小钱+小孙=总数量-小赵=5的倍数,总数量与小赵关于5同余。
用定理1计算总数量除以5的余数,17个、24个、29个、33个、35个、36个、38个、44个余2 余4 余4 余3 余0 余1 余3 余42+4+4+3+0+1+3+4=21÷5=4…1,总数量除以5余1,因此小赵除以5也余1,而这些数字显然只有36除以3余1,小赵只能是36个,应选C.定理2:两数的积除以m的余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除以m的余数积。
(1)7÷3余1,5÷3余2,这样(7×5)÷3的余数就等于1×2=2,所以余2.(2)5÷3余2,8÷3余2,2×2=4>3,4÷3余1,这样(5×8)÷3的余数就是1.【例2】有一条长1773mm的钢管,把它锯成长度分别为41mm和19mm两种规格的小钢管,结果恰好用完,则可能锯成41mm的钢管()段。
离散数学习题之欧阳学创编
第一章习题1.2.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若是命题请指出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
(1)2是无理数。
(2)5能被2整除。
(3)现在开会吗?(4)x+5>0(5)这朵花真是好看!(6)2是素数当且仅当三角形有三条边。
(7)雪是黑色的当且仅当太阳是从东方升起。
(8)2000年10月1日天气晴好。
(9)太阳系以外的星球上有生物。
(10)小李在宿舍里。
(11)全体起立。
(12)4是2的倍数或是3的倍数。
(13)4是偶数且是奇数。
(14)李明和王华是同学。
(15)蓝色和黄色可以调配成绿色。
1..2 将上题中的命题符号化,并讨论他们的真值。
1.3判断下列各命题的真值。
(1)若2+2=4,则3+3=6;(2)若2+2=4,则3+3≠6;(3)若2+2≠=4,则3+3=6;(4)若2+2≠=4,则3+3≠=6;(5)2+2=4,当且仅当3+3=6;(6)2+2=4,当且仅当3+3≠6;(7)2+2≠4,当且仅当3+3=6;(8)2+2≠4,当且仅当3+3≠6;1.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讨论其真值。
(1)如果今天是1号,则明天是2号;(2)如果今天是1号,则明天是3号;1.5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2是偶数不是素数;(2)小王不但聪明而且用功;(3)虽然天气冷。
老王还是来了;(4)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5)如果天下大雨,他就乘公交汽车来;(6)只有天下大雨,他才乘公交汽车来;(7)除非天下大雨,否则他不乘公交汽车来;(8)不经一事,不长一智;1.5设p,q的真值为0 ,r,s的真值为1,求下列命题公式的真值。
(1)p∨(q∧r);(2)(p↔r)∧(⌝p∨s);(3)(p∧(q∨r)→((p∨q)∧(r∧s);(4)⌝(p∨(q→r∧⌝p)))→(r∨⌝s);1.6设p:2+3=5。
q:大熊猫产在中国。
r:复旦大学在广州。
求下列复合命题的真值:(1)(p q)→r(2)(r→(p∧q))┐p(3)┐r→(┐p∨┐q∨r)(4)(p∧q∧┐r)((┐p∨┐q)→r)1.7.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方法不限。
【精品】上海中考数学考试大纲word文本
上海中考数学考试大纲------------------------------------------作者------------------------------------------日期上海市初中數學學科教學基本要求第一單元數與運算一、數的整除1.內容要目數的整除性、奇數和偶數、因數和倍數、素數和合數,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分解素因數;能被2和5整除的正整數的特征。
2.基本要求(1)知道數的整除性、奇數和偶數、素數和合數、因數和倍數、公倍數和公因素等的意義;知道能被2、5整除的正整數的特征。
(2)會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數;會求兩個正整數的最大公因素和最小公倍數。
3.重點和難點重點是會正確地分解素因數,并會求兩個正整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難點是求兩個正整數的最小公倍數。
4.知識結構二、實數1.內容要目實數的概念,實數的運算。
近似計算以及科學記數法。
2.基本要求(1)理解開方及方根的意義,知道無理數的概念,知道實數與數軸上的點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2)理解實數概念,掌握實數的加、減、乘、除、乘方、開方等運算的法制,會正確進行實數的運算。
(3)會用計算器進行實數的運算,初步掌握估算、近似計算的基本方法和科學記數法。
3.重點和難點重點是理解實數概念,會正確進行實數的運算。
難點是認識實數與數軸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系。
4.知識結構第二單元 方程與代數一、整式與分式 1.內容要目 代數式,整式的加減法,同底數冪的乘法和除法,冪的乘方,積的乘方。
單項式的乘法和除法,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多項式除以單項式,多項式的乘法。
乘法公式:22222()();()2a b a b a b a b a ab b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組分解法。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質,約分,最簡分式,通分,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加減法,整數的指數冪,整數指數冪的運算。
数学历史小故事之欧阳学创编
数学历史小故事
圆
勒斯(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来到埃及,人们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就问他是否能测量金字塔高度.泰勒斯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法老必须在场.第二天,法老如约而至,金字塔周围也聚集了不少围观的老百姓.秦勒斯来到金字塔前,阳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地面上.每过一会儿,他就让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测量值与他身高完全吻合时,他立刻在大金字塔在地面上的投影处作一记号,然后再丈量金字塔底到投影尖顶的距离.这样,他就报出了金字塔确切的高度.在法老的请求下,他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从“影长等于身长”推到“塔影等于塔高”的原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相似三角形定理.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
比手画脚题目之欧阳学创编
欧阳学创编李小龙
超人上厕所
灌篮
跳芭蕾
化妆
猴子
苦瓜脸
河马
目瞪口呆
骑单车
七上八下
打太极
人工呼吸
东张西望
拔河
猩猩
欧阳学创编
踏步
升旗
游泳
老师
四脚朝天
手语
辫子
拥抱
排球
电视机
自言自语
合二为一
躲闪
模特儿
脱袜子
长颈鹿
毛毛虫
机器人
圣诞老人
灰太狼
蛇
洗衣机
欧阳学创编
花
挖鼻屎
流口水
胸毛
喝醉酒
张学友
狗急跳墙
咸鱼
望远镜
天使
魔鬼
西服
爆米花
马桶
肉夹馍
麦当劳
看报纸
洗澡
蜘蛛侠
发呆
讨价还价
状元坊教员登记表
欧阳学创编。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之欧阳学创编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
甲行驶了全程的5/11,如果甲每小时行驶4.5千米,乙行了5小时。
求AB两地相距几多千米?解:AB距离=(4.5×5)/(5/11)=49.5千米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辨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开出。
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五分之四,货车行了全程的四分之一后,再行28千米与客车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几多千米?解:客车和货车的速度之比为5:4那么相遇时的路程比=5:4相遇时货车行全程的4/9此时货车行了全程的1/4距离相遇点还有4/91/4=7/36那么全程=28/(7/36)=144千米3、甲乙两人绕城而行,甲每小时行8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
现在两人同时从同一地址相背出发,乙遇到甲后,再行4小时回到原出发点。
求乙绕城一周所需要的时间?解:甲乙速度比=8:6=4:3相遇时乙行了全程的3/7那么4小时就是行全程的4/7所以乙行一周用的时间=4/(4/7)=7小时4、甲乙两人同时从A境地行走向B地,当甲走了全程的1\4时,乙离B地还有640米,当甲走余下的5\6时,乙走完全程的7\10,求AB两地距离是几多米?解:甲走完1/4后余下11/4=3/4那么余下的5/6是3/4×5/6=5/8此时甲一共走了1/4+5/8=7/8那么甲乙的路程比=7/8:7/10=5:4所以甲走全程的1/4时,乙走了全程的1/4×4/5=1/5那么AB距离=640/(11/5)=800米5、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相向而行。
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行完全程需7小时。
两车开出3小时后相距15千米,A,B两地相距几多千米?解:一种情况:此时甲乙还没有相遇乙车3小时行全程的3/7甲3小时行75×3=225千米AB距离=(225+15)/(13/7)=240/(4/7)=420千米一种情况:甲乙已经相遇(22515)/(13/7)=210/(4/7)=367.5千米6、甲,已两人要走完这条路,甲要走30分,已要走20分,走3分后,甲发明有工具没拿,拿工具迟误3分,甲再走几分钟跟乙相遇?解:甲相当于比乙晚出发3+3+3=9分钟将全部路程看作单位1那么甲的速度=1/30乙的速度=1/20甲拿完工具出发时,乙已经走了1/20×9=9/20那么甲乙合走的距离19/20=11/20甲乙的速度和=1/20+1/30=1/12那么再有(11/20)/(1/12)=6.6分钟相遇7、甲,乙两辆汽车从A地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走36千米,乙每小时走48千米,若甲车比乙车早出发2小时,则乙车经过几多时间才追上甲车?解:路程差=36×2=72千米速度差=4836=12千米/小时乙车需要72/12=6小时追上甲8、甲乙两人辨别从相距36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从a地出发至1千米时,发明有物品以往在a地,便立即前往,去了物品又立即从a地向b地行进,这样甲、乙两人恰好在a,b两地的终点处相遇,又知甲每小时比乙多走0.5千米,求甲、乙两人的速度?解:甲在相遇时实际走了36×1/2+1×2=20千米乙走了36×1/2=18千米那么甲比乙多走2018=2千米那么相遇时用的时间=2/0.5=4小时所以甲的速度=20/4=5千米/小时乙的速度=50.5=4.5千米/小时9、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400千米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小时行40千米,两列火车行驶几小时后,相遇有相距100千米?解:速度和=60+40=100千米/小时分两种情况,没有相遇那么需要时间=(400100)/100=3小时已经相遇那么需要时间=(400+100)/100=5小时10、甲每小时行驶9千米,乙每小时行驶7千米。
VAR模型与向量VECM模型(7)之欧阳学创编
第7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7.1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p))传统的经济计量学联立方程模型建摸方法, 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采用的是结构方法来建立模型,所建立的就是联立方程结构式模型。
这种模型其优点是具有明显的经济理论含义。
但是,从计量经济学建摸理论而言,也存在许多弊端而受到质疑。
一是在模型建立之处,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是内生变量,哪些是外生变量,尽管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来确定,但有时也并不容易;二是所设定的模型,每一结构方程都含有内生多个内生变量,当将某一内生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出现在方程左边时,右边将会含有多个其余内生变量,由于它们与扰动项相关,从而使模型参数估计变得十分复杂,在未估计前,就需要讨论识别性;三是结构式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变量间的动态联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些现代计量经济学家门的研究,就给出了一种非结构性建立经济变量之间关系模型的方法,这就是所谓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
VAR 模型最早是1980年,由C.A.Sims 引入到计量经济学中,它实质上是多元AR 模型在经济计量学中的应用,VAR 模型不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来建立模型的,它是以数据统计性质为基础,把某一经济系统中的每一变量作为所有变量的滞后变量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的。
它是一种处理具有相关关系的多变量的分析和预测、随机扰动对系统的动态冲击的最方便的方法。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多元MA 模型、ARMA 模型,也可化为VAR 模型来处理,这为研究具有相关关系的多变量的分析和预测带来很大方便。
7.1.1 VAR 模型的一般形式1、非限制性VAR 模型(高斯VAR 模型),或简化式非限制性VAR 模型设12(...)t t t kt y y y y '=为一k 维随机时间序列,p 为滞后阶数,12(...)t t t kt u u u u '=为一k 维随机扰动的时间序列,且有结构关系1,2,...,t T = (7.1.1)若引入矩阵符号,记可写成 1122...t t t p t p t y A y A y A y u ---=++++,1,2,...,t T = (7.1.2)进一步,若引入滞后算子L ,则又可表示成(),1,2,...,t t A L y u t T ==(7. 1. 3)其中: 212()...p k p A L I A L A L A L =----,为滞后算子多项式. 如果模型满足的条件:①参数阵0,0;p A p ≠>②特征方程 212det[()]...0p k p A L I A L A L A L =----=的根全在单位园外;③~(0,)t u iidN ∑,1,2,...,t T =,即t u 相互独立,同服从以()0t E u =为期望向量、ov()()t t t C u E u u '==∑为方差协方差阵的k 维正态分布。
中考数学考试大纲(最新版)之欧阳歌谷创编
中考数学考试大纲欧阳歌谷(2021.02.01)考试目标【数与代数】1.有理数(1)有理数的意义(2)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及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3)有理数的大小比较(4)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内不含字母)(5)乘方的意义(6)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2.实数(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和二次根式的概念(2)用根号表示平方根、立方根(3)开方和乘方互为逆运算(4)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求实数的立方根(5)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6)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7)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8)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9)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10)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11)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3.代数式(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3)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4)求代数式的值(5)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7)整式和分式的概念(8)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及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9)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运用(10)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用公式不超过两次,指数是正整数)因式分解(11)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12)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4.方程与方程组(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方程组(2)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3)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4)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和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5)用观察、画图或计算等方法估计方程的解(6)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不等式的意义(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4)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简单应用6.函数(1)常量、变量的意义(2)举出函数的实例(3)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5)求简单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6)求函数值(7)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8)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9)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意义(10)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示法(11)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12)画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13)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14)理解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5)通过图象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16)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17)运用一次函数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18)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19)利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空间与图形】7.图形的认识(1)认识点、线、面(2)角的概念与表示(3)认识度、分、秒,能进行度、分、秒的简单换算(4)角的大小比较或估计(5)角度的和差计算(6)角平分线及其性质8.相交线与平行线(1)补角、余角、对顶角等概念(2)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3)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4)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跳平行线之间的距离(5)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6)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7)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8)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9)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10)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9.三角形(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2)画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3)三角形中线及其性质(4)全等三角形的概念(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6)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概念(7)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8)判定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条件(9)勾股定理及其简单运用10.四边形(1)多边形的概念(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4)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性质(5)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之关系间的(6)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7)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8)判定等腰梯形的依据11.圆(1)圆及其有关概念(2)弧、弦、圆心角的关系(3)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圆的简单性质(5)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6)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7)切线的概念(8)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9)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10)计算弧长和扇形的面积,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12.尺规作图(1)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4)对于尺规作图题,应保留作图痕迹13.视图与展开图(1)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2)判断简单物体(基本几何体地简单组合)的三视图(3)根据三视图描述简单几何体或简单物体的实物原型(4)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5)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6)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14.图形与变换(1)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2)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3)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作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作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4)找出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或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5)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及相关性质(6)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7)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8)应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或他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9)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5.图形的相似(1)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2)黄金分割(3)图形相似、三角形相似的概念(4)图形相似的简单性质(5)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依据(6)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相似(7)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6.三角函数(1)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的概念(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17.图形与坐标(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2)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由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4)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5)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18.图形与证明(1)证明的作用、反例的作用(2)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3)命题的构成(区分条件与结论)(4)逆命题的概念(5)两个互逆命题的关系(6)反证法的含义(7)综合法证明的格式(8)掌握下列“证明的依据”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9)利用“证明的依据”(上一条目)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与一点(外心)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统计与概率】19.统计(1)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2)抽样的意义(3)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4)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5)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6)加权平均数的概念(7)加权平均数的计算(8)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9)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10)极差和方差的概念(11)极差和方差的计算(12)用极差和方差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13)用样本的方差估计总体的方差(14)频数、频率的概念(15)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16)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及其应用(17)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18)从有关实际问题的资料中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19)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0.概率(1)概率的意义(2)运用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3)用概率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5)理解大量重复实验的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实践与综合运用(课题学习)】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学习领域的内容进行课题学习内容的考核,要求如下:(1)有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中考数学圆的最值问题(含答案)之欧阳学创编
数学组卷圆的最值问题时间:2021.03.03 创作:欧阳学一.选择题(共7小题)1.(2014春•兴化市月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0),点B为y轴正半轴上的一点,点C为第一象限内一点,且AC=2,设tan∠BOC=m,则m的取值范围是()A.m≥0B.C.D.2.(2013•武汉模拟)如图∠BAC=60°,半径长1的⊙O 与∠BAC的两边相切,P为⊙O上一动点,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P交射线AB、AC于D、E两点,连接DE,则线段DE长度的最大值为()A.3B.6C.D.3.(2014•武汉模拟)如图,P为⊙O内的一个定点,A为⊙O上的一个动点,射线AP、AO分别与⊙O交于B、C两点.若⊙O的半径长为3,OP=,则弦BC的最大值为()A.2B.3C.D.34.(2015•黄陂区校级模拟)如图,扇形AOD中,∠AOD=90°,OA=6,点P为弧AD上任意一点(不与点A和D重合),PQ⊥OD于Q,点I为△OPQ的内心,过O,I和D三点的圆的半径为r.则当点P在弧AD上运动时,r的值满足()A.0<r<3B.r=3C.3<r<3D.r=35.(2010•苏州)如图,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0)、(0,2),⊙C的圆心坐标为(﹣1,0),半径为1.若D是⊙C上的一个动点,线段DA与y轴交于点E,则△ABE面积的最小值是()A.2B.1C.D.6.(2013•市中区模拟)如图,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8,0)、(0,﹣6),⊙C的圆心坐标为(0,7),半径为5.若P是⊙C上的一个动点,线段PB 与x轴交于点D,则△ABD面积的最大值是()A.63B.31C.32D.307.(2013•枣庄)如图,已知线段OA交⊙O于点B,且OB=AB,点P是⊙O上的一个动点,那么∠OAP的最大值是()A.90°B.60°C.45°D.30°二.填空题(共12小题)8.(2013•武汉)如图,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 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交BD于点G,连接BE交AG于点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9.(2015•黄陂区校级模拟)如图,在Rt△ABC中,∠ACB=90°,AC=4,BC=3,点D是平面内的一个动点,且AD=2,M为BD的中点,在D点运动过程中,线段CM长度的取值范围是.10.(2012•宁波)如图,△ABC中,∠BAC=60°,∠ABC=45°,AB=2,D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以AD为直径画⊙O分别交AB,AC于E,F,连接EF,则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为.11.(2015•峨眉山市一模)如图,已知直线l与⊙O相离,OA⊥l于点A,OA=10,OA与⊙O相交于点P,AB 与⊙O相切于点B,BP的延长线交直线l于点C.若⊙O 上存在点Q,使△QAC是以A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则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12.(2013•长春模拟)如图,在△ABC中,∠C=90°,AC=12,BC=5,经过点C且与边AB相切的动圆与CA、CB分别相交于点P、Q,则PQ长的最小值为.13.(2013•陕西)如图,AB是⊙O的一条弦,点C是⊙O上一动点,且∠ACB=30°,点E、F分别是AC、BC的中点,直线EF与⊙O交于G、H两点.若⊙O的半径为7,则GE+FH的最大值为.14.(2013•咸宁)如图,在Rt△AOB中,OA=OB=3,⊙O的半径为1,点P是AB边上的动点,过点P作⊙O 的一条切线PQ(点Q为切点),则切线PQ的最小值为.15.(2013•内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原点O 为圆心的圆过点A(13,0),直线y=kx﹣3k+4与⊙O交于B、C两点,则弦BC的长的最小值为.16.(2011•苏州校级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2为半径画⊙O,P是⊙O是一动点且P在第一象限内,过P作⊙O切线与x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点B.则线段AB的最小值是.17.(2015秋•江阴市校级期中)如图,⊙O与正方形ABCD的两边AB、AD相切,且DE与⊙O相切于E 点.若正方形ABCD的周长为28,且DE=4,则sin∠ODE=.18.(2014春•兴化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已知A(1,y1),B(2,y2)为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两点,动点P(x,0)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当线段AP与线段BP之差达到最大时,点P的坐标是.19.(2015•泰兴市二模)如图,定长弦CD在以AB为直径的⊙O上滑动(点C、D与点A、B不重合),M是CD的中点,过点C作CP⊥AB于点P,若CD=3,AB=8,PM=l,则l的最大值是.三.解答题(共5小题)20.(2013•武汉模拟)如图,在边长为1的等边△OAB中,以边AB为直径作⊙D,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圆O,C为半圆AB上不与A、B重合的一动点,射线AC交⊙O于点E,BC=a,AC=b.(1)求证:AE=b+a;(2)求a+b的最大值;(3)若m是关于x的方程:x2+ax=b2+ab的一个根,求m的取值范围.21.(2014春•泰兴市校级期中)如图,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的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交BD于G,连接BE交AG于H.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解决下列问题:(1)求证:BE⊥AG;(2)求线段DH的长度的最小值.22.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在AB的两侧有定点C和动点P,AB=5,AC=3.点P在上运动(点P不与A,B重合),CP交AB于点D,过点C作CP的垂线,与PB的延长线交于点Q.(1)求∠P的正切值;(2)当CP⊥AB时,求CD和CQ的长;(3)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CQ取到最大值?求此时CQ的长.23.(2013•日照)问题背景:如图(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C,使AC与BC的距离之和最小,我们可以作出点B 关于l的对称点B′,连接AB′与直线l交于点C,则点C 即为所求.(1)实践运用:如图(b),已知,⊙O的直径CD为4,点A在⊙O上,∠ACD=30°,B为弧AD的中点,P为直径CD上一动点,则BP+AP的最小值为.(2)知识拓展:如图(c),在Rt△ABC中,AB=10,∠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E、F分别是线段AD和AB上的动点,求BE+EF的最小值,并写出解答过程.24.(2012•苏州)如图,已知半径为2的⊙O与O A D B C E F 直线l 相切于点A ,点P 是直径AB 左侧半圆上的动点,过点P 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C ,PC 与⊙O 交于点D ,连接PA 、PB ,设PC 的长为x (2<x <4).(1)当x=时,求弦PA 、PB 的长度;(2)当x 为何值时,PD•CD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25、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C=90°,AC=BC=4,D 是AB 的中点,点E 在AB 边上运动(点E 不与点A 重合),过A 、D 、E 三点作⊙O ,⊙O 交AC 于另一点F ,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线段EF 长度的最小值为.26、如图,线段AB=4,C 为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以AC 、BC 为边作等边△ACD 和等边△BCE ,⊙O 外接于△CDE ,则⊙O 半径的最小值为( ).A.4B.23C.322D.227、 如图,已知直角△AOB 中,直角顶点O 在半径为1的圆心上,斜边与圆相切,延长AO ,BO 分别与圆交于C ,D .试求四边形ABCD 面积的最小值.初中数学组卷圆的最值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7小题)1.(2014春•兴化市月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3,0),点B 为y 轴正半轴上的一点,点C 为第一象限内一点,且AC=2,设tan ∠BOC=m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m≥0B .C .D .【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坐标与图形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析】C在以A为圆心,以2为半径的圆周上,只有当OC与圆A相切(即到C点)时,∠BOC最小,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此时的OC,求出∠BOC=∠CAO,根据解直角三角形求出此时的值,根据tan∠BOC的增减性,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C在以A为圆心,以2为半径作圆周上,只有当OC与圆A相切(即到C点)时,∠BOC最小,AC=2,OA=3,由勾股定理得:OC=,∵∠BOA=∠ACO=90°,∴∠BOC+∠AOC=90°,∠CAO+∠AOC=90°,∴∠BOC=∠OAC,tan∠BOC=tan∠OAC==,随着C的移动,∠BOC越来越大,∵C在第一象限,∴C不到x轴点,即∠BOC<90°,∴tan∠BOC≥,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切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的应用,能确定∠BOC的变化范围是解此题的关键,题型比较好,但是有一定的难度.2.(2013•武汉模拟)如图∠BAC=60°,半径长1的⊙O 与∠BAC的两边相切,P为⊙O上一动点,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P交射线AB、AC于D、E两点,连接DE,则线段DE长度的最大值为()A.3B.6C.D.【考点】切线的性质.【专题】计算题.【分析】连接AO并延长,与圆O交于P点,当AF垂直于ED时,线段DE长最大,设圆O与AB相切于点M,连接OM,PD,由对称性得到AF为角平分线,得到∠FAD为30度,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到OM垂直于AD,在直角三角形AOM中,利用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AO的长,由AO+OP求出AP的长,即为圆P的半径,由三角形AED为等边三角形,得到DP为角平分线,在直角三角形PFD中,利用30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PF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FD的长,由DE=2FD求出DE的长,即为DE的最大值.【解答】解:连接AO并延长,与ED交于F点,与圆O 交于P点,此时线段ED最大,连接OM,PD,可得F为ED的中点,∵∠BAC=60°,AE=AD,∴△AED为等边三角形,∴AF为角平分线,即∠FAD=30°,在Rt△AOM中,OM=1,∠OAM=30°,∴OA=2,∴PD=PA=AO+OP=3,在Rt△PDF中,∠FDP=30°,PD=3,∴PF=,根据勾股定理得:FD==,则DE=2FD=3.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含30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切线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3.(2014•武汉模拟)如图,P为⊙O内的一个定点,A 为⊙O上的一个动点,射线AP、AO分别与⊙O交于B、C两点.若⊙O的半径长为3,OP=,则弦BC的最大值为()A.2B.3C.D.3【考点】垂径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分析】当OP⊥AB时,弦BC最长,根据三角形相似可以确定答案.【解答】解:当OP⊥AC时,弦BC最长,又∵AC是直径,∴∠CBA=90°,所以△APO∽△ABC,∴,又∵OP=,∴BC=2.故答案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0这一性质的应用,以及如何取线段最值问题的做法,用好三角形相似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2015•黄陂区校级模拟)如图,扇形AOD中,∠AOD=90°,OA=6,点P为弧AD上任意一点(不与点A和D重合),PQ⊥OD于Q,点I为△OPQ的内心,过O,I和D三点的圆的半径为r.则当点P在弧AD上运动时,r的值满足()A.0<r<3B.r=3C.3<r<3D.r=3【考点】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分析】连OI,PI,DI,由△OPH的内心为I,可得到∠PIO=180°﹣∠IPO﹣∠IOP=180°﹣(∠HOP+∠OPH)=135°,并且易证△OPI≌△ODI,得到∠DIO=∠PIO=135°,所以点I在以OD为弦,并且所对的圆周角为135°的一段劣弧上;过D、I、O三点作⊙O′,如图,连O′D,O′O,在优弧AO取点P′,连P′D,P′O,可得∠DP′O=180°﹣135°=45°,得∠DO′O=90°,O′O=3.【解答】解:如图,连OI,PI,DI,∵△OPH的内心为I,∴∠IOP=∠IOD,∠IPO=∠IPH,∴∠PIO=180°﹣∠IPO﹣∠IOP=180°﹣(∠HOP+∠OPH),而PH⊥OD,即∠PHO=90°,∴∠PIO=180°﹣(∠HOP+∠OPH)=180°﹣(180°﹣90°)=135°,在△OPI和△ODI中,,∴△OPI≌△ODI(SAS),∴∠DIO=∠PIO=135°,所以点I在以OD为弦,并且所对的圆周角为135°的一段劣弧上;过D、I、O三点作⊙O′,如图,连O′D,O′O,在优弧DO取点P′,连P′D,P′O,∵∠DIO=135°,∴∠DP′O=180°﹣135°=45°,∴∠DO′O=90°,而OD=6,∴OO′=DO′=3,∴r的值为3.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5.(2010•苏州)如图,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0)、(0,2),⊙C的圆心坐标为(﹣1,0),半径为1.若D是⊙C上的一个动点,线段DA与y轴交于点E,则△ABE面积的最小值是()A.2B.1C.D.【考点】切线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压轴题;动点型.【分析】由于OA的长为定值,若△ABE的面积最小,则BE的长最短,此时AD与⊙O相切;可连接CD,在Rt△ADC中,由勾股定理求得AD的长,即可得到△ADC 的面积;易证得△AEO∽△AC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求出△AOE的面积,进而可得出△AOB和△AOE的面积差,由此得解.【解答】解:若△ABE的面积最小,则AD与⊙C相切,连接CD,则CD⊥AD;Rt△ACD中,CD=1,AC=OC+OA=3;由勾股定理,得:AD=2;∴S△ACD=AD•CD=;易证得△AOE∽△ADC,∴=()2=()2=,即S△AOE=S△ADC=;∴S△ABE=S△AOB﹣S△AOE=×2×2﹣=2﹣;另解: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更简单!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切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面积的求法等知识;能够正确的判断出△BE 面积最小时AD与⊙C的位置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6.(2013•市中区模拟)如图,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8,0)、(0,﹣6),⊙C的圆心坐标为(0,7),半径为5.若P是⊙C上的一个动点,线段PB与x 轴交于点D,则△ABD面积的最大值是()A.63B.31C.32D.30【考点】一次函数综合题.【分析】当直线BP与圆相切时,△ABD的面积最大,易证△OBD∽△PB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即可求得OD的长,则AD的长度可以求得,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解答】解:当直线BP与圆相切时,△ABD的面积最大.连接PC,则∠CPB=90°,在直角△BCP中,BP===12.∵∠CPB=90°.∴∠DOB=∠CPB=90°又∵∠DBP=∠CBP,∴△OBD∽△PBC,∴===,∴OD=PC=.∴AD=OD+OA=+8=,∴S△ABD=AD•OB=××6=31.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理解△ADB的面积最大的条件是关键.7.(2013•枣庄)如图,已知线段OA交⊙O于点B,且OB=AB,点P是⊙O上的一个动点,那么∠OAP的最大值是()A.90°B.60°C.45°D.30°【考点】切线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分析】当AP与⊙O相切时,∠OAP有最大值,连结OP,根据切线的性质得OP⊥AP,由OB=AB得OA=2OP,然后根据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可得到此时∠OAP的度数.【解答】解:当AP与⊙O相切时,∠OAP有最大值,连结OP,如图,则OP⊥AP,∵OB=AB,∴OA=2OP,∴∠PAO=3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也考查了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二.填空题(共12小题)8.(2013•武汉)如图,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 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交BD于点G,连接BE交AG于点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1.【考点】正方形的性质.【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B=AD=CD,∠BAD=∠CDA,∠ADG=∠CDG,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E和△DC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1=∠2,利用“SAS”证明△ADG和△CDG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2=∠3,从而得到∠1=∠3,然后求出∠AHB=90°,取AB的中点O,连接OH、OD,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OH=AB=1,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OD,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当O、D、H三点共线时,DH的长度最小.【解答】解:在正方形ABCD中,AB=AD=CD,∠BAD=∠CDA,∠ADG=∠CDG,在△ABE和△DCF中,,∴△ABE≌△DCF(SAS),∴∠1=∠2,在△ADG和△CDG中,,∴△ADG≌△CDG(SAS),∴∠2=∠3,∴∠1=∠3,∵∠BAH+∠3=∠BAD=90°,∴∠1+∠BAH=90°,∴∠AHB=180°﹣90°=90°,取AB的中点O,连接OH、OD,则OH=AO=AB=1,在Rt△AOD中,OD===,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OH+DH>OD,∴当O、D、H三点共线时,DH的长度最小,最小值=OD﹣OH=﹣1.(解法二:可以理解为点H是在Rt△AHB,AB直径的半圆上运动当O、H、D三点共线时,DH长度最小)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出DH最小时点H的位置是解题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9.(2015•黄陂区校级模拟)如图,在Rt△ABC中,∠ACB=90°,AC=4,BC=3,点D是平面内的一个动点,且AD=2,M为BD的中点,在D点运动过程中,线段CM长度的取值范围是<CM<.【考点】轨迹.【分析】作AB的中点E,连接EM、CE,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得CE和EM的长,然后在△CEM中根据三边关系即可求解.【解答】解:作AB的中点E,连接EM、CE.在直角△ABC中,AB===5,∵E是直角△ABC斜边AB上的中点,∴CE=AB=.∵M是BD的中点,E是AB的中点,∴ME=AD=1.∴在△CEM中,﹣1<CM<+1,即<CM<.故答案是:<CM.【点评】本题考查了轨迹,要结合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解答.10.(2012•宁波)如图,△ABC中,∠BAC=60°,∠ABC=45°,AB=2,D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以AD为直径画⊙O分别交AB,AC于E,F,连接EF,则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为.【考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专题】压轴题.【分析】由垂线段的性质可知,当AD为△ABC的边BC 上的高时,直径AD最短,此时线段EF=2EH=20E•sin∠EOH=20E•sin60°,因此当半径OE最短时,EF最短,连接OE,OF,过O点作OH⊥EF,垂足为H,在Rt△ADB中,解直角三角形求直径AD,由圆周角定理可知∠EOH=∠EOF=∠BAC=60°,在Rt△EOH中,解直角三角形求EH,由垂径定理可知EF=2EH.【解答】解:由垂线段的性质可知,当AD为△ABC的边BC上的高时,直径AD最短,如图,连接OE,OF,过O点作OH⊥EF,垂足为H,∵在Rt△ADB中,∠ABC=45°,AB=2,∴AD=BD=2,即此时圆的直径为2,由圆周角定理可知∠EOH=∠EOF=∠BAC=60°,∴在Rt△EOH中,EH=OE•sin∠EOH=1×=,由垂径定理可知EF=2EH=.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综合运用.关键是根据运动变化,找出满足条件的最小圆,再解直角三角形.11.(2015•峨眉山市一模)如图,已知直线l与⊙O相离,OA⊥l于点A,OA=10,OA与⊙O相交于点P,AB 与⊙O相切于点B,BP的延长线交直线l于点C.若⊙O 上存在点Q,使△QAC是以A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则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2≤r<10.【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分析】首先证明AB=AC,再根据已知得出Q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作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MN,作OE⊥MN,求出OE<r,求出r范围即可.【解答】解:连接OB.如图1,∵AB切⊙O于B,OA⊥AC,∴∠OBA=∠OAC=90°,∴∠OBP+∠ABP=90°,∠ACP+∠APC=90°,∵OP=OB,∴∠OBP=∠OPB,∵∠OPB=∠APC,∴∠ACP=∠ABC,∴AB=AC,作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MN,作OE⊥MN,如图2,∴OE=AC=AB=,又∵圆O与直线MN有交点,∴OE=≤r,∴≤2r,即:100﹣r2≤4r2,∴r2≥20,∴r≥2.∵OA=10,直线l与⊙O相离,∴r<10,∴2≤r<10.故答案为:2≤r<10.【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切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点的应用,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的能力.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有一定的难度.12.(2013•长春模拟)如图,在△ABC中,∠C=90°,AC=12,BC=5,经过点C且与边AB相切的动圆与CA、CB分别相交于点P、Q,则PQ长的最小值为.【考点】切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勾股定理.【分析】过C作CD⊥AB于D,在△ABC中,由勾股定理求出AB=13,由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CD=,当CD为过C点的圆的直径时,此时圆的直径最短,是,求出PQ为圆的直径即可.【解答】解:过C作CD⊥AB于D,在△ABC中,∠C=90°,AC=12,BC=5,由勾股定理得:AB=13,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S=AC×BC=AB×CD,CD=,当CD为过C点的圆的直径时,此时圆的直径最短,是,∵∠BCA=90°,∴PQ为圆的直径,即此时PQ的长是,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圆周角定理,垂线段最短等知识点的应用,关键是求出圆的直径.13.(2013•陕西)如图,AB是⊙O的一条弦,点C是⊙O上一动点,且∠ACB=30°,点E、F分别是AC、BC 的中点,直线EF与⊙O交于G、H两点.若⊙O的半径为7,则GE+FH的最大值为10.5.【考点】圆周角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专题】压轴题.【分析】由点E、F分别是AC、BC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出EF=AB=3.5为定值,则GE+FH=GH﹣EF=GH﹣3.5,所以当GH取最大值时,GE+FH有最大值.而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故当GH为⊙O的直径时,GE+FH有最大值14﹣3.5=10.5.【解答】解:当GH为⊙O的直径时,GE+FH有最大值.当GH为直径时,E点与O点重合,∴AC也是直径,AC=14.∵∠ABC是直径上的圆周角,∴∠ABC=90°,∵∠C=30°,∴AB=AC=7.∵点E、F分别为AC、BC的中点,∴EF=AB=3.5,∴GE+FH=GH﹣EF=14﹣3.5=10.5.故答案为:10.5.【点评】本题结合动点考查了圆周角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有一定难度.确定GH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14.(2013•咸宁)如图,在Rt△AOB中,OA=OB=3,⊙O的半径为1,点P是AB边上的动点,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PQ(点Q为切点),则切线PQ的最小值为2.【考点】切线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专题】压轴题.【分析】首先连接OP、OQ,根据勾股定理知PQ2=OP2﹣OQ2,可得当OP⊥AB时,即线段PQ最短,然后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连接OP、OQ.∵PQ是⊙O的切线,∴OQ⊥PQ;根据勾股定理知PQ2=OP2﹣OQ2,∴当PO⊥AB时,线段PQ最短,∵在Rt△AOB中,OA=OB=3,∴AB=OA=6,∴OP==3,∴PQ===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得到当PO⊥AB时,线段PQ最短是关键.15.(2013•内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原点O 为圆心的圆过点A(13,0),直线y=kx﹣3k+4与⊙O交于B、C两点,则弦BC的长的最小值为24.【考点】一次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直线y=kx﹣3k+4必过点D(3,4),求出最短的弦CB是过点D且与该圆直径垂直的弦,再求出OD的长,再根据以原点O为圆心的圆过点A(13,0),求出OB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直线y=kx﹣3k+4=k(x﹣3)+4,∴k(x﹣3)=y﹣4,∵k有无数个值,∴x﹣3=0,y﹣4=0,解得x=3,y=4,∴直线必过点D(3,4),∴最短的弦CB是过点D且与该圆直径垂直的弦,∵点D的坐标是(3,4),∴OD=5,∵以原点O为圆心的圆过点A(13,0),∴圆的半径为13,∴OB=13,∴BD=12,∴BC的长的最小值为24;故答案为:24.【点评】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综合,用到的知识点是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圆的有关性质,关键是求出BC最短时的位置.16.(2011•苏州校级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2为半径画⊙O,P是⊙O是一动点且P在第一象限内,过P作⊙O切线与x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点B.则线段AB的最小值是4..【考点】切线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分析】如图,设AB的中点为C,连接OP,由于AB是圆的切线,故△OPC是直角三角形,有OP<OC,所以当OC与OP重合时,OC最短;【解答】解:(1)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为4,理由如下:连接OP,∵AB切⊙O于P,∴OP⊥AB,取AB的中点C,∴AB=2OC;当OC=OP时,OC最短,即AB最短,此时AB=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利用了切线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属于基础性题目.17.(2015秋•江阴市校级期中)如图,⊙O与正方形ABCD的两边AB、AD相切,且DE与⊙O相切于E 点.若正方形ABCD的周长为28,且DE=4,则sin∠ODE=.【考点】切线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分析】先证得四边形ANOM是正方形,求出AM长,根据勾股定理求得OD的长,根据解直角三角形求出即可.【解答】解:设切线AD的切点为M,切线AB的切点为N,连接OM、ON、OE,∵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正方形ABCD的周长为28,∴AD=AB=7,∠A=90°,∵圆O与正方形ABCD的两边AB、AD相切,∴∠OMA=∠ONA=90°=∠A,∵OM=ON,∴四边形ANOM是正方形,∵AD和DE与圆O相切,∴OE⊥DE,DM=DE=4,∴AM=7﹣4=3,∴OM=ON=OE=3,在RT△ODM中,OD==5,∵OE=OM=5,∴sin∠ODE==.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切线的性质,切线长定理等知识点的应用,关键是求出AM长和得出DE=DM.18.(2014春•兴化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已知A(1,y1),B(2,y2)为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两点,动点P(x,0)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当线段AP与线段BP之差达到最大时,点P的坐标是(3,0).【考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三角形三边关系.【专题】计算题.【分析】先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确定A点坐标为(1,1),B点坐标为(2,),再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然后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到|PA﹣PB|≤AB,当点P为直线AB与x轴的交点时,取等号,则线段AP与线段BP之差达到最大,然后确定直线y=﹣x+与x轴的交点坐标即可.【解答】解:把A(1,y1),B(2,y2)代入y=得y1=1,y2=,则A点坐标为(1,1),B点坐标为(2,),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把A(1,1),B(2,)代入得,解得,所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因为|PA﹣PB|≤AB,所以当点P为直线AB与x轴的交点时,线段AP与线段BP之差达到最大,把y=0代入y=﹣x+得﹣x+=0,解得x=3,所以P点坐标为(3,0).故答案为(3,0).【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图象上的点(x,y)的横纵坐标的积是定值k,即xy=k.19.(2015•泰兴市二模)如图,定长弦CD在以AB为直径的⊙O上滑动(点C、D与点A、B不重合),M是CD的中点,过点C作CP⊥AB于点P,若CD=3,AB=8,PM=l,则l的最大值是4.【考点】垂径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分析】当CD∥AB时,PM长最大,连接OM,OC,得出矩形CPOM,推出PM=OC,求出OC长即可.【解答】解:法①:如图:当CD∥AB时,PM长最大,连接OM,OC,∵CD∥AB,CP⊥CD,∴CP⊥AB,∵M为CD中点,OM过O,∴OM⊥CD,∴∠OMC=∠PCD=∠CPO=90°,∴四边形CPOM是矩形,∴PM=OC,∵⊙O直径AB=8,∴半径OC=4,即PM=4,故答案为:4.法②:连接CO,MO,根据∠CPO=∠CM0=90°,所以C,M,O,P,四点共圆,且CO为直径.连接PM,则PM为⊙E的一条弦,当PM为直径时PM最大,所以PM=CO=4时PM最大.即PMmax=4【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垂径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关键是找出符合条件的CD的位置,题目比较好,但是有一定的难度.三.解答题(共5小题)20.(2013•武汉模拟)如图,在边长为1的等边△OAB 中,以边AB为直径作⊙D,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圆O,C为半圆AB上不与A、B重合的一动点,射线AC 交⊙O于点E,BC=a,AC=b.(1)求证:AE=b+a;(2)求a+b的最大值;(3)若m是关于x的方程:x2+ax=b2+ab的一个根,求m的取值范围.【考点】圆的综合题.【分析】(1)首先连接BE,由△OAB为等边三角形,可得∠AOB=60°,又由圆周角定理,可求得∠E的度数,又由AB为⊙D的直径,可求得CE的长,继而求得AE=b+a;(2)首先过点C作CH⊥AB于H,在Rt△ABC中,BC=a,AC=b,AB=1,可得(a+b)2=a2+b2+2ab=1+2ab=1+2CH•AB=1+2CH≤1+2AD=1+AB=2,即可求得答案;(3)由x2+ax=b2+ab,可得(x﹣b)(x+b+a)=0,则可求得x的值,继而可求得m的取值范围.【解答】解:(1)连接BE,∵△OAB为等边三角形,∴∠AOB=60°,∴∠AEB=30°,∵AB为直径,∴∠ACB=∠BCE=90°,∵BC=a,∴BE=2a,CE=a,∵AC=b,∴AE=b+a;(2)过点C作CH⊥AB于H,在Rt△ABC中,BC=a,AC=b,AB=1,∴a2+b2=1,∵S△ABC=AC•BC=AB•CH,∴AC•BC=AB•CH,∴(a+b)2=a2+b2+2ab=1+2ab=1+2CH•AB=1+2CH≤1+2AD=1+AB=2,∴a+b≤,故a+b的最大值为,(3)∵x2+ax=b2+ab,∴x2﹣b2+ax﹣ab=0,∴(x+b)(x﹣b)+a(x﹣b)=0,∴(x﹣b)(x+b+a)=0,∴x=b或x=﹣(b+a),当m=b时,m=b=AC<AB=1,∴0<m<1,当m=﹣(b+a)时,由(1)知AE=﹣m,又∵AB<AE≤2AO=2,∴1<﹣m≤2,∴﹣2≤m<﹣1,∴m的取值范围为0<m<1或﹣2≤m<﹣1.【点评】此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此题难度较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21.(2014春•泰兴市校级期中)如图,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的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交BD于G,连接BE交AG于H.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解决下列问题:(1)求证:BE⊥AG;(2)求线段DH的长度的最小值.【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B=AD=CD,∠BAD=∠CDA,∠ADG=∠CDG,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E和△DC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1=∠2,利用“边角边”证明△ADG和△CDG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2=∠3,从而得到∠1=∠3,然后求出∠AHB=90°,再根据垂直的定义证明即可;(2)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取AB的中点O,连接OH、OD,然后求出OH=AB=1,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OD,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当O、D、H三点共线时,DH的长度最小.【解答】(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AD=CD,∠BAD=∠CDA,∠ADG=∠CDG,在△ABE和△DCF中,,∴△ABE≌△DCF(SAS),∴∠1=∠2,在△ADG和△CDG中,,∴△ADG≌△CDG(SAS),∴∠2=∠3,∴∠1=∠3,∵∠BAH+∠3=∠BAD=90°,∴∠1+∠BAH=90°,∴∠AHB=180°﹣90°=90°,∴BE⊥AG;(2)解:如图,取AB的中点O,连接OH、OD,则OH=AO=AB=2,在Rt△AOD中,OD===2,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OH+DH>OD,∴当O、D、H三点共线时,DH的长度最小,DH的最小值=OD﹣OH=2﹣2.【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出DH最小时点H的位置是解题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22.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在AB的两侧有定点C和动点P,AB=5,AC=3.点P在上运动(点P不与A,B重合),CP交AB于点D,过点C作CP的垂线,与PB的延长线交于点Q.(1)求∠P的正切值;(2)当CP⊥AB时,求CD和CQ的长;(3)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CQ取到最大值?求此时CQ的长.【考点】圆的综合题.【分析】(1)先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ACB=90°,由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再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A=∠P,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A的正切值,故可得出CD 的长,再由垂径定理求出PC的长,由(1)中∠P的正切值即可得出CQ的长;(3)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BC∽△PQC,故可得出=,故可得出CQ==PC,故当PC是⊙O的直径时CQ取得最大值,再把AB的长代入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解:(1)∵AB是⊙O的直径,∴∠ACB=90°,∵AB=5,AC=3,∴BC===4,∴tan∠A==,∵∠A与∠P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tan∠P=tan∠A=;(2)∵Rt△ABC中,AC=3,BC=4,AB=5,CD⊥A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第一单元数与运算一、数的整除1.内容要目数的整除性、奇数和偶数、因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素因数;能被2和5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2.基本要求(1)知道数的整除性、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因数和倍数、公倍数和公因素等的意义;知道能被2、5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2)会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素和最小公倍数。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会正确地分解素因数,并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难点是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4.知识结构二、实数1.内容要目实数的概念,实数的运算。
近似计算以及科学记数法。
2.基本要求(1)理解开方及方根的意义,知道无理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理解实数概念,掌握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的法制,会正确进行实数的运算。
(3)会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运算,初步掌握估算、近似计算的基本方法和科学记数法。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实数概念,会正确进行实数的运算。
难点是认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4.知识结构第二单元方程与代数 一、整式与分式 1.内容要目代数式,整式的加减法,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
单项式的乘法和除法,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的乘法。
乘法公式:22222()();()2a b a b a b a b a ab b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最简分式,通分,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加减法,整数的指数幂,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2.基本要求(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代数式的有关概念。
(2)通过列代数式,掌握文字语言与数学式子的表述之间的转换,领悟字母“代”数的数学思想;会求代数式的值。
(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掌握平方差公式、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
(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二次项系数为1时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5)理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6)理解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关整数指数幂的乘(除)、乘方等运算的法则。
说明①在求代数式的值时,不涉及繁难的计算;②不涉及繁难的整式运算,多项式除法中的除式限为单项式;③在因式分解中,被分解的多项式不超过四项,不涉及添项、拆项等技巧;④不涉及繁复的分式运算。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整式与分式的运算,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因式分解及代数式的混合运算。
4.知识结构二、二次根式1.内容要目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性质;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及其混合运算,分数指数幂。
2.基本要求(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会根据二次根式中被开放数应满足的条件,判断或确定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2)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会利用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3)理解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的意义,会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会判别同类二次根式,会进行分母有理化。
(4)会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及其混合运算。
(5)会解系数或常数项含二次根式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6)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会求分数指数幂。
说明①关于二次根式的性质,包括:②不出现繁难的二次根式的运算;在求解其系数或常数项含二次根式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所涉及的计算不繁难。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及其混合运算,分数指数幂的运算。
难点是系数或常数项含二次根式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
4.知识结构三、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组)1.内容要目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三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基本要求(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法。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以及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的概念,掌握“消元法”,会解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
(3)会列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
(4)理解不等式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的有关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会利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说明不出现涉及繁难计算的解方程(组)、不等式(组)的问题。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是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4.知识结构四、一元二次方程 1.内容要目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基本要求(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会用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理解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会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会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值,知道判别式与方程实数根情况之间的联系,会利用判别式判断实数根的情况。
(4)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对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进行因式分解。
(5)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等式 不等式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应用。
4.知识结构五、代数方程1.内容要目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与一元二次方程,特殊的高次方程(二项方程、双二次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2.基本要求(1)知道整式方程的概念;会解含有一个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
(2)知道高次方程的概念;会用计算器求二项方程的实数根(近似跟),会用换元法解双二项方程,会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某些简单的高次方程。
(3)理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的概念;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组)和简单的无理方程的解法,知道“验根”是解分式方程(组)和无理方程的必要步骤,掌握验根的基本方法。
(4)理解二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会用代入消元法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与一个二元二次方程所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两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容易变形为二元一次方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5)会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组)、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求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和简单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有关方程(组)的基本应用。
难点是对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有可能产生增根的理解以及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4.知识结构第三单元图形和几何一、长方体的在认识1.内容要目长方体,长方体的画法,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基本位置关系。
2.基本要求(1)认识长方体的顶点、棱、面等元素,会画长方体的直观图。
(2)以长方体为载体理解长方体中棱、面之间的基本位置关系的含义,知道两条直线之间三种位置关系。
(3)认识线面、画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知道一些简单的检验方法。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长方体的概念、画法,长方体中棱、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是利用工具检验空间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4.知识结构二、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 1.内容要目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对顶角;邻补角。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平行线的判定、性质。
角平分线及其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轨迹。
基本作图。
2.基本要求(1)知道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知道两条相交直线只有一个交点,它们所成的角(小于平角)有四个,会用交角的大小描述相交直线的位置特征;知道垂线的概念及性质;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2)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3)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两点的距离的意义;知道过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点到直线的直观图的画法 棱、面的特点长方体平行、垂直的检验方法棱和面的位置关系棱和棱的位置关系 面和面的位置关系距离的意义;知道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意义。
(4)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其性质。
(5)掌握角的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知道轨迹的意义以及三条基本轨迹(圆、角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6)掌握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会画已知线段的中点和直线的垂线;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从中体会交轨法作图。
3.重点和难点重点的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是角的平分线性质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及其应用。
4.知识结构三、三角形(一)三角形的概念1.内容要目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和性质。
命题,真命题,假命题,逆命题,定理,逆定理。
2.基本要求(1)掌握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2)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概念,并会画这些特殊线段。
(3)知道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与一点(重心)、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垂心),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4)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5)知道三角形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类型,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6)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初步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7)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逆命题、定理、逆定理的意义,会叙述简单命题的逆命题,知道命题的真假与逆命题的真假无关。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解。
4.知识结构(二)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1.内容要目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概念,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
2.基本要求(1)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对称轴。
(2)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能运用这些性质及判定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和性质,能运用这些性质及判定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