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课练课后习题(附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山居秋暝-长相思》交流课教研课件PPT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 枫桥夜泊-山居秋暝-长相思》交流课教研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e432e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64.png)
创作背景
学生1:我觉得是诗人想家了,因为他家在襄阳市。
学生2:我觉得他是考试落第,心中苦闷,我是预习时查 找资料,有些资料这样说的。
学生3:我也查找了资料,当时唐朝正值安史之乱, 民不聊生,也许诗人是不忍看到因战乱而逃亡的老 百姓。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千帐灯 羁旅怀乡
风雪交加
思乡
主旨概括
《长相思》描写的是行军中的将士们 在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全词 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体现了浓浓的思乡 之情。
随堂练习
把诗词补充完整。 ①__明__月__松__间__照__,清泉石上流。 ②月落乌啼霜满天,__江__枫__渔__火__对__愁__眠__。 ③风一更,__雪__一__更__,聒碎乡心梦不成, __故__园__无__此__声__。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初读古诗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初读古诗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ɡēnɡ
ɡuō
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榆畔
品读诗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 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根据注释,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用自己 的话说说词的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091aa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1.png)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诗词,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深层次的意境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深层次的意境。
3.能够运用古诗词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作。
4.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古诗词意境的领悟和表达。
3.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讲解。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创作来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相关的创作素材和示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古诗词的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相关的练习题或小游戏来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来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和技巧,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学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82c847d06529647d2628521b.png)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不同之处:时间不同(“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王维。
关于王维,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王维,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苏轼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现一幅怎样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师:谁先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课件出示)读诗,要留意停顿,这样诗读起来才有韵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2734e7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7.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分歧之处:工夫分歧(“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XXX。
关于XXX,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XXX,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XXX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XXX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示一幅如何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XXX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XXX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34b3d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4.png)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将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哲理,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朗读结束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b13d0430066f5335b812132.png)
21 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重点)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三首二、学习生字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353141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d.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文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难点:欣赏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能够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新课《古诗词三首》。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文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5.拓展运用: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或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古诗文的格式、韵律、意境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瞑、枫桥夜泊、长相思)精品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瞑、枫桥夜泊、长相思)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f18f5a376baf1ffc4fad9a.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孙、泊、愁、眠、寺、榆、畔”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对愁眠、寒山寺、榆关、那畔”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词,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
理解《长相思》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了解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生平,收集以前学过他们的古诗词,阅读他们的作品。
2.三首古诗词的图片,所描写的景象图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居秋暝》,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由王维的《鹿柴》导入,学生齐背。
2.这首诗写的什么?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词语:秋瞑浣女歇3.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及对诗题的理解。
(1)知作者,解诗题。
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2)诗题《山居秋暝》怎样理解?(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
)3.借助注释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三、解读诗句,再现景象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fcd0b9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1.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江南水乡的夜景和离别之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把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感悟诗文中所表达的细腻情感,运用品析、想象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心境。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表情、动作,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跟读、朗读、背诵诗文,注意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点评,纠正发音和朗读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ea27346482fb4daa48d4b5b.png)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作者介绍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一)题解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课练课后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课练课后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4f1003312b3169a451a4f0.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课后习题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读拼音,写词语。
sūn bó bo()把船tíng bó()在hé pàn(),自己上岸,走进sì miào()。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2.随意春芳歇.。
()3.身向榆关那畔.行。
()4.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阅读能力大提升四、课文内容梳理。
《山居秋暝》这首诗体现出诗人对______________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枫桥夜泊》表达出诗人满怀的__________;《长相思》则表达出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五、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
2.“山一程,水一程”中,对“一程”的两次运用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词韵律之优美。
B走了一路,很累。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维创新大拓展六、把你知道的表达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二十一课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二十一课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3430d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1.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会写“暝、泊、榆、畔、聒”等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三首古诗词,体会不同诗词在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王维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张继的羁旅之愁,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学习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1. 深入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2.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诗词原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三位作者的生平资料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媒体选择1. 图片:展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如山居的秋景、枫桥的夜景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意境。
2. 音频:播放古典音乐,为学生的朗读营造氛围,同时也可以播放诗词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模仿学习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五、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配乐朗诵等。
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居秋暝》。
2.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田园意境。
3. 体会王维诗中的宁静、清幽之美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几幅田园风光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看看他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97e5a49f18583d0496459a4.png)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作者介绍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一)题解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2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件(完美版)PPT课件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2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件(完美版)PPT课件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9128685a8102d277a22f56.png)
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 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 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 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 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 高洁情趣。
月落 霜满天
枫
所见 江枫 渔火
桥 夜
所闻 乌啼 钟声
凄凉 愁闷
泊
所感
对愁眠
——· 小练笔 ·——
寂寞的夜晚,四处漂泊的诗人在苏州城外的 枫桥边,看着月亮西沉,听着乌鸦啼叫,面对点 点渔火,加上夜半悠长的钟声,诗人难以入眠, 只有忧愁相伴,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家乡的 亲人?自己的前途?还是……请你猜测一下诗人 的心理,写一写他的心理。
——·题 解·——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 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初读感知·——
望洞庭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
[唐] 王维
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物的感想。读时注意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三联中的“归”和“下”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字的停顿。及最后一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自”的停顿。
上阕
山高水广的场景 气势庞大的队伍
下阕
细腻哀婉的人物 内心世界
鲜明 对比
巧妙 结合
升华了羁旅怀乡的 主题,意境深长。
——·整体感知·——
《长相思》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 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体现了 浓浓的羁旅怀乡之情。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二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5b8b315bf705cc17552709fb.png)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山居秋暝教学目的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①鉴赏诗歌。
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参及其相关资料、课件制作、录音机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采用情景法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了解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二、解题知人又论世1、近体诗略说2、王维与《山居秋暝》(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王维,师补充,出示课件)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
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案_1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e8dd9e9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4.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一等奖创新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教学实录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暝》,请大家打开课本92页,先放声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两次。
(学生放声朗读诗歌)(指名读,学生读后,教师适时正音)师:大家要注意“暝”的读音,它是后鼻音。
请大家齐读诗题。
师:你可以结合注释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吗?生:“山居”的意思是是居住在山中;“暝”的意思是傍晚时分,那么“秋暝”的意思就是秋天的傍晚时分。
师:由此我们发现“山居”点明了写作的地点,“秋暝”点明了写作的时间。
师:大家都知道古诗很讲究韵律,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感受这首诗歌的韵律美。
师:怎样才能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呢?我们合作,老师读前一句,大家读后一句。
(师生读)师:我们再交换一下,大家读前一句,老师读后一句。
(师生读)师:读着读着,诗歌的韵味就出来了,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
(齐读)师:人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也藏着两幅画,你读出来了吗?生:我看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二幅画面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就身处其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这两幅图景描绘出来。
生:我看到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我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莲叶晃动。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图景。
生:我仿佛听到泉水潺潺的流淌声、浣女的欢笑声。
师:(出示古诗描绘的画面的课件),是这样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画面中的“明月松间照”是静止不动的,“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的。
师:是的,你观察得真仔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https://img.taocdn.com/s3/m/98e7ced527284b73f3425072.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知识点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知识点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时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时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c64e0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8.png)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课时练一、选择题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A.苏州B.杭州C.南京2.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对《山居秋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物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4.《枫桥夜泊》一诗中作者听到的有()A.月落寒山寺B.乌啼夜半钟声5.下列不是送别诗中的诗句的一项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诗词曲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6.下面关于这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的“愁”,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B.词中的“愁”,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C.词中的“愁”,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D.词中的“愁”,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①。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7.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部编版《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PPT课件
![部编版《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607f047e21af45b307a896.png)
体会: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以动衬静,烘托 出山村环境的清幽、寂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21.古诗词三首
生字学习
yú
pàn
榆关 界畔
ɡēnɡ 一更
gēng(三更) 更
gèng(更加)
ɡuō 聒噪
古诗理解
2.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体会: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中的宁静。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搅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 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思想感情:醒着离家千里之外,想梦中与家人团聚又被风雪之声吵醒。这样 的情景之下,作者就更加思乡了。
总结课文
《山居秋暝》作者是(唐)代的诗人(王维)。这首诗描写了(山中民居秋 天黄昏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情感。
体会: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既描写了秋夜江边 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 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B
景物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
蝉
渔歌子 观书有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词三首教案及一课一练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词三首教案及一课一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7a1346e2bd960591c67704.png)
20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写什么)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课后习题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sūn bó bo()把船tíng bó()在hé pàn(),自己上岸,走进sì miào()。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
2.随意春芳歇.。
()
3.身向榆关那畔.行。
()
4.聒.碎乡心梦不成。
()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内容梳理。
《山居秋暝》这首诗体现出诗人对______________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枫桥夜泊》表达出诗人满怀的__________;《长相思》则表达出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五、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
2.“山一程,水一程”中,对“一程”的两次运用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词韵律之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