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冷泡茶制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冷泡茶制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冷泡茶制取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冷泡茶是一种新型茶饮品。

本文从它的的特点、优势、制备方法和新型制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冷泡茶;制作方法;控温变压膨化法;品质冷泡茶最早起源于明朝。

公元1359年,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战斗失利后,朱元璋心力交瘁,经常头涨胸闷,还在军营中多次晕倒。

刘伯温查阅古籍,在《八十一难经》中发现一条神秘古方,是以丹参散辅以绿茶入药,此方一味抵四物,通气活血,养神保心。

刘伯温便把此方呈上,不出半月,朱元璋就康复如常。

常年的行军作战,环境恶劣,士兵也经常出现晒伤、体力透支、目眩、视物不清等情况,于是军医将茶方进行改良,采用特殊密制方法,使茶叶可以用冷水快速冲泡。

吃干粮喝冷泡茶,士兵服用后体力充沛,精神饱满。

朱元璋也得以率兵打败元军,建立明朝。

这就是天下第一军茶“冷泡茶”的最早起源。

目前,我国茶叶的主要冲泡方式还是以热水冲泡为主。

传统的热水泡茶方式不仅耗费时间也消耗能源,而且许多青年群体不喜欢饮用热饮。

因此,市场中各种软瓶包装的茶饮料十分盛行,它们虽然有茶的成分,但是含量相对较低;同时又添加了糖、色素、香精等食品添加剂。

这类茶饮料与茶相比,无论是从感官还是营养成分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冷泡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的本味和鲜爽度,还兼备了便捷与健康。

因此,冷泡茶就有了其存在的市场价值。

冷泡茶滋味相对较淡,少了热水冲泡的苦涩感。

因人体体温较荼汤高,茶汤到达口腔后香气物质逐渐挥发出来,使整个口腔弥漫着茶香,喉韵也更浓重。

这种有别于传统泡茶风味的冷泡茶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冷泡茶加工就是使茶叶经过加工后,细胞组织体产生变形、产生微裂纹及部分细胞破裂,使茶叶各组分在低温下容易泡出,耐泡,但又不至于口感很苦涩。

在冷泡茶制备技术方面,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如杨坚等[1]。

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冷泡茶,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2];杨贤强等[3-5]报道了采用添加干冰或液态 CO2或液态N2的方式,进行快速降温,膨化压力在0.3~1.2 MPa条件下进行瞬时膨化,制备冷泡茶。

茶饮料研究进展

茶饮料研究进展
[ 收稿日期]2 0 1 2—1 0— 2 2
[ 作者简介]赵
莲 ( 1 9 8 9 一 ) ,女 ,现从 事茶叶化学与制茶工程研究。
农 学 中旬 刊 六食 品 科 学
2 0 1 3年 2月
2 茶 饮 料 生 产 销 售 现 状
2 . 1 种 类 多
按 《 GB / T 2 1 7 3 3 — 2 0 0 8茶饮料 》规定 ,茶 饮料按 产 品 风 味可 分 为茶 饮 料 ( 茶汤) 、调 味茶 饮 料 、复 ( 混)合 茶饮 料 和茶 浓缩 液 _ 】 ] ,按 品种 可 以分 为 纯 茶 饮料 、调 味茶 饮 料 和 含 汽 茶饮 料 引,或纯 天 然 型 、 营养型 饮料 和保 健型饮 料 _ 6 j 。纯茶 饮 料是用 热水 或 冷水 浸 提茶 鲜 叶得 到 的茶 汁 ,或 稀 释可 溶 性 茶成 分 , 如红茶 饮料 、绿 茶饮 料 、乌龙 茶饮 料 、花 茶饮 料 和其他 茶饮 料 。调 味茶是 在果 味饮 料或 果 汁饮 料 中加入
2 5 亿 美 元 ,年人 均消 费 2 2 k g 。 日本 的乌龙 茶发 展 速度相 当快 ,1 9 9 5年 比 1 9 8 9年销 量翻一 番 多 。
我 国台湾 1 9 9 2年茶 饮料 销售 额 为 8 7亿 元 ;1 9 9 3年 整个 饮 料 市 场 占有 率 达 3 3 % 以上 ,产值 达 1 1 6
元 ,人均 消 费量 7 . 9 k g ,4个 品牌 的冰 茶 消费量 就 达 8 O % ,液态 茶饮 料在 美 国极 为普遍 ;1 9 9 9年产 量达
2 1 0多 万 t L 2 _ 4 ] 。
日本伊 藤 园公 司 1 9 8 1 年 推 出马 口铁 三片罐 装 乌龙 茶饮 料 ;1 9 9 2 年 产值 达 1 9 8万 t ,人均 消 1 0 . 5 k g , 市 场 占有率 1 6 . 8 ,仅次 于碳 酸 、咖 啡和果 蔬 汁饮 料 ;1 9 9 4年 日本 茶 饮料 公 司 达 数家 ,整 个 饮 料市 场 的 占有 率 为 1 9 % ,仅 次 于咖 啡和 饮 料 之后 ;1 9 9 6年 市场 占有 率 为 2 1 ,产量 达 3 5 6 . 2万 t ,销 售额 达

茶饮料行业研究报告

茶饮料行业研究报告

茶饮料行业争辩报告茶是中国人传统的安康饮料,但茶饮料却是现代的,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产物。

即饮型茶饮料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茶的需求,又省去消费者泡茶的繁琐,所以它从一问世就是一种时尚安康的消费品。

在可口可乐横扫全世界饮料市场的时候,茶饮料成为世界饮料界的流行趋势。

进入90 年月,世界茶饮料以17.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被誉为“时代饮料“而风行世界。

中国茶饮料市场进入21 世纪后更是增长迅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2023 年消费量超过580 万吨,市场份额直逼碳酸饮料,成为中国饮料市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行业综述1.行业概况茶饮料是软饮料的一种,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调配等工序制成的。

茶多酚和咖啡因是茶饮料的特征性指标,是保证茶饮品品质的关键指标。

按茶饮料原辅料不同可将其分为茶汤饮料和调味茶饮料。

茶汤饮料又分为浓茶型和淡茶型;调味茶饮料还可分为果味茶饮料、果汁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奶味茶饮料及其它茶饮料。

按原料茶叶的类型又可分为红茶饮料、乌龙茶饮料、绿茶饮料和花茶饮料等。

饮茶是中国人首创的,但茶饮料却源于美国。

20 世纪70 后代后期,茶饮料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省开头进入工业化生产,并渐渐在饮料市场上大行其道。

中国大陆的茶饮料开头于80年月中后期,大规模生产则应从20世纪90年月中期旭日升集团推出冰茶开头算起。

此后,茶饮料渐渐被中国消费者认同并承受。

从中国茶饮料市场成长阶段来看,1998 年以前是茶饮料市场的导入期,这期间中国茶饮工业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市场份额小、售价较高。

1999 年以后中国的茶饮料进入快速成长期,无论是产量还是消费量都呈膨胀式进展,1997--2023 的5 年间中国茶饮料的产量增长了280 万吨,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0%,2023 年中国茶饮料的产量为300 万吨,占世界茶饮料市场的比重接近20%,居世界第5 位。

目前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 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5 家,上市品牌多达100 多个,有近50 个产品种类。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课件资料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课件资料

中国茶饮料生产及技术研究现状一、中国茶饮料生产现状(一)市场现状我国在20世纪7O年代末就已开始研制茶饮料,80年代以来,在与碳酸饮料、矿泉水、果蔬汁饮料等的竞争中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参与茶饮料的开发与生产,如统一、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娃哈哈、健力宝、乐百氏、椰树、汇源等,使我国茶饮料生产成燎原之势。

截止2005年,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l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

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主要有康师傅、统一、哇哈哈、农夫等品牌的乌龙茶、绿茶、花茶等茶水系列产品。

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第三位,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

(二)加工现状为解决茶饮料加工的技术问题。

茶叶或其它食品饮料研究工作者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从茶饮料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这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浸提、过滤、抗氧化剂或其它添加剂的添加、包装、灭菌、贮藏等技术。

茶饮料的研究与开发必须以纯茶饮料为落脚点,在引导消费者从饮用可乐、矿泉水等非茶饮料向茶饮料过渡的时期,风味茶饮料的推出固然重要,但必须特别注意要以茶为主,要突出茶的特色和风昧,以免误导。

茶饮料出现的混浊沉淀主要是由茶叶内含成分引起的,也是茶饮料风昧物之所在。

采用一些物理方法如选用含多酚量低的品种作原料,改善包装的质量和贮藏条件可能更有利于饮料茶原色原昧的保持。

此外,我国茶叶的流通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端,这种体制更加不能适应饮料茶的要求。

因此,研制与开发茶饮料,必须改变流通环节过多、贮运期过长的弊病,尽量缩短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以防饮料茶的品质劣变。

二、不同风味茶饮料的加工工艺(一)纯茶的加工工艺纯水→调配→精滤杀菌→热灌装→恒温→冷却→成品↑灌装、封盖→杀菌→成品浓缩汁(或茶粉)说明;①纯茶类饮料以乌龙茶为主,花茶次之,纯绿茶、红茶不多见。

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研究

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研究

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研究
一、引言
茶叶是一种被世界熟知的中国特色日常饮品,它属于历史悠久、文化
积淀丰富、社会影响极大的传统饮品。

在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中,
茶叶作为茶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可以说,茶叶的出现与发展,给了人类文明发展另一种新的可能性,从而开启了饮
茶文化的门户。

茶叶的产业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产业中的重要行业,也是国内外乃至
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发展,茶叶产业
的发展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情
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国内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一)国内茶叶产业规模
(二)茶叶产业增长率。

国内外茶饮料发展现状和趋势

国内外茶饮料发展现状和趋势

500
450 400 350 349
360
371
383
393
405
417
430
443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年份
图 1 国际茶饮料市场规模预测
据市场调查公司欧睿国际的最新研究,2017 年国际上前十大茶饮料销售国家和地区的茶饮料 销售量达到 3 003.50 万 t,销售额达到 404.40 亿美 元 (表 1)。亚洲是全球即饮茶市场的中心,亚太 地区即饮茶消费占全球 72%的份额。其中,中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茶饮料生产国和消费国,2017 年 茶饮料消费量达到 1 335.6 万 t,其次是日本;印度 尼西亚和越南是目前茶饮料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美国的茶饮料起步于 1987 年,美国斯奈普 (Snapple) 开发推出玻璃瓶柠檬茶饮料,带动了美 国新一代健康、天然饮料发展的热潮,各大饮料公 司纷纷跟随。根据美国茶叶协会的数据,2017 年美 国茶饮料销量达到 17 亿加仑 (约 342.32 万 t),销 售额约 60 亿美元,约占茶叶市场份额的 45.7%。 主要茶饮料品牌有:斯奈普 (Snapple)、亚历山大 (Alexander Real Tea)、亚利桑那 (Arizona)、金峰 (Gold Peak)、 诚 实 茶 (Honest Tea)、 乔 茶 (Joe Tea)、立顿 (Lipton Brisk) 和雀巢 (Nestea) 等。 美国茶饮料市场上,冰茶品种依然占统治地位,新 一代的无糖茶饮料、抹茶饮料、草本茶饮料、含汽 茶饮料、康普茶饮料也层出不穷,人均茶饮料消 费量从 2013 年的 7.8 L 增长至 2017 年的 17.4 L。

饮料加工技术研究报告

饮料加工技术研究报告

饮料加工技术研究报告1.饮料加工技术是指将原料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转化为饮料产品的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料品质、口感、营养和包装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报告将分析当前饮料加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饮料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饮料加工技术现状2.1 原料处理技术原料处理技术是饮料加工的基础,包括原料的清洗、切割、浸泡、磨碎等过程。

目前,饮料原料处理技术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例如,采用先进的清洗设备,可以有效去除原料表面的农药残留和微生物,保证饮料的卫生安全。

2.2 混合与稳定技术混合与稳定技术是保证饮料口感和营养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技术有高压均质化技术、超声波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饮料的均匀度和稳定性,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2.3 灭菌与无菌包装技术饮料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因此灭菌技术在饮料加工中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热力灭菌、辐射灭菌、过滤灭菌等。

同时,无菌包装技术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如预先填充灭菌饮料的瓶装、软包装等。

2.4 饮料风味技术饮料风味技术是指通过调配、发酵、提取等方法,赋予饮料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当前,饮料风味技术正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采用先进的提取设备,可以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更加丰富和细腻的风味物质。

3. 饮料加工技术发展趋势3.1 绿色环保技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饮料行业正逐步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

例如,采用可再生能源、高效节能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方法,降低饮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3.2 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是饮料加工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系统、传感器、机器人等技术,可以实现饮料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3 营养健康技术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饮料行业正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饮料产品。

例如,添加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以及采用低糖、低脂、无添加等生产工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料的需求。

国内外茶饮料发展现状和趋势

国内外茶饮料发展现状和趋势

国内外茶饮料发展现状和趋势
茶饮料作为重要的补充饮品,在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发展正处于一
种蓬勃的状态。

在中国,茶饮料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健康时尚生活的不
可或缺的元素,具有多种类别和口味,给消费者带来了令人开心有趣
的体验。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大力推行,茶饮料也演
变出低热量、低糖、植物原料、有机和有利于减肥的各种优势的饮品,抢占多元化的营养管理市场。

另一方面,全球也可以看到茶饮料的发展。

在如今的这个世界,
茶饮料被誉为“新水龙头”,它成为了炎热夏日里消费者“备选温饮”的不二之选。

国外的茶饮料总共有五类,包括:绿茶、普洱茶、乌龙茶、白茶和红茶,它们水份充分、口感细腻、滋味清醇,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茶饮料应用创新营销模式也正在继续发展,如使用茶饮料
做主调的甜品、茶饮料的新型加盟店模式等,让消费者乐享多样的美
味健康之旅。

从以上可以看出,茶饮料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国内外的饮
料市场也将会持续受益。

进入未来,茶饮料行业将着重于竞争更强的
优质定制服务和投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更新的需求;新材料、新原
料以及新加工手段也将被研发出来,让茶饮料变得更加美味健康;各
种营销方式和模式也将不断创新,以在茶饮料市场维持强势地位。

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篇: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1、茶叶深加工概况茶叶深加工是以茶(包括茶鲜叶、制茶品、茶副品、原茶类或代用茶)为原料,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从深度广度研究开发新形态、新产品和食用添加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食品、饮料等追求营养、保健、方便、口感好、卫生安全饮品。

茶叶作为饮料已有几千年历史,传统泡饮方式,即用沸水泡茶饮用,传统的泡茶方法是一种优秀茶文化,但不能适应现代人、新生活方式要求,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时间就是金钱”高效率工作,快节奏生活方式,他们喜欢茶,要求随时随地即时享用到茶。

这对茶业的发展提出了重大课题。

茶叶及其副产品内含很多功能性的有效成分可以多方面、多用途利用。

因此,有识之士,在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研究开发茶叶深加工新形态、新产品,当时主要是速溶茶及提取咖啡碱等。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茶叶深加工技术研究领域与开发得到迅速发展,其新形态产品不断涌现,按市场供销状况,产品分类有各种流行茶饮料、茶酒、冷冻茶制品、茶味糖果、茶味糕点、茶膳、保健茶、药物茶等还有从茶中抽提各种功能性成分和食品添加剂。

目前茶叶深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液态茶饮料销量最大,开发中心在东南亚;又以乌龙茶水为主流产品,日本开发茶水,年销量300万吨;美国以冰茶销量最大,年销量200多万吨;台湾以风味茶食品饮料为特色,乌龙茶水为主流;英国以水果香味为主流。

其次是保健茶,以中国、日本为主产销国。

茶叶提取物在食品添加剂等广泛使用,日本在这方面成为主导国。

发展我国茶叶深加工是保持和提高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茶叶饮料消费方式转变的需要;是传统茶叶产业向食品、医药、日化行业延伸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高茶业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2、原料分类中国茶类之多是世界之最,众多的茶类归纳起来可分为基本茶和再加工茶两大类。

茶饮料研究报告

茶饮料研究报告

茶饮料研究报告茶饮料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茶饮料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备受人们关注。

茶饮料一般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制作而成,具有多种功效和口味。

但是,茶饮料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对茶饮料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因此,有必要对茶饮料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研究目的1. 了解茶饮料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2. 分析茶饮料的主要成分和功效;3. 调查消费者对茶饮料的需求和偏好;4. 探讨茶饮料的加工制作方法和技术。

三、研究内容1. 茶饮料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报告,了解中国茶饮料市场的总体情况,包括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等。

2. 茶饮料的主要成分和功效:研究茶饮料的主要成分,包括茶叶中的咖啡因、茶多酚等,并分析其对人体的功效,如提神醒脑、抗氧化等。

3. 消费者需求和偏好: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消费者对茶饮料的需求和喜好,包括口味偏好、包装形式和价格敏感度等。

4. 茶饮料的加工制作方法和技术:研究茶饮料的加工制作方法和技术,包括不同茶叶的选择和处理、水质控制、浸泡时间、温度控制等关键环节。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市场报告,获取茶饮料市场数据和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实地调查:选择不同地区的茶饮料店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茶饮料店的经营情况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进行茶饮料消费者的调查,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4. 实验室实验:使用实验室条件和设备,对茶饮料的制作方法和技术进行实验研究,以探讨最佳制作工艺。

五、预期结果通过茶饮料研究,预期可以获得以下结果:1. 全面了解茶饮料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2. 分析茶饮料的主要成分和功效,为消费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茶饮料提供参考。

3. 掌握消费者对茶饮料的需求和偏好,为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茶饮料产品提供指导。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然 、保 健 、方 便 、可 口等 优 点 在 饮 料 行 业 中异
军 突 起 . 步 发展 成 为 日常 生 活 中主 要 饮 料 之 逐

பைடு நூலகம்

九 十 年 代 后 期 ,我 国 茶饮 料加 工 技 术 的研
究 也 取得 突破 性 进 展 。 经过 二十 多 年 的 发展 , 国 内外 茶 饮料 加 : 术 不 断 得 到 完 善年 提 高 。 I 技 ¨ 特 别 是 在 茶饮 料 的苯 取 及澄 清 、感 官 质 的保 存和 改 善 、以及 茶饮 料 灭 菌 、罐 装和 包 装 技术
随 着 人 们 生 活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生 活 。 奏 不 1 断 加 快 ,茶 叶 消 费逐 渐 向快 捷 、方 便 、营 养 、 保 健 等方 向 发展 。二 十世 纪 八 十 年代 .罐 装 液
态 茶饮 料 在 日本 年 台湾 相继 开 发成 功 , 以天 ¨ 并
等 方 面 都 有 较 1 的进 展 。 人
国 内外茶饮料 加工技术研究进 展
尹 军 峰 ,林 智
( 业 茶 叶 化 T 巫点 蛮 驻 审 ; , 农 1l 业 科 牛 院 茶 叶 研 究 所 浙 l 1矧农 l机州 3 0 g 1 0 O
摘要 ; 台 ,近年 米 日 内外茶饮 料 l 技 术的 研究进 腱 。m线 茶戗 料加 T中 存 : 综 T 的茶汤 杆 浊 、 沉键 和 香味 闷热 、 低下 等 _ 美 问题 。从 茶叶 浸提 、过 滤 、品质 存 、灭 菌和包 装等方 面对 再 种技术 方 法和T 岂技术参 数进 行 ,详 主
的论 述 对 一些 新技 术 和 新T 艺进 行 ,详 细 彳 绍 ,井根 据 观状提 …今后 茶 饮料 l 技 术 的发腱 方 向 。 r T 关 键 词 茶 饮 料; 劲 丁技 术 ;综 述 l 中 图 分类 号 :TS 7 2 52 文 献 标 识码 ;A

生物酶在茶叶提取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酶在茶叶提取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酶在茶叶提取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一、综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茶叶提取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生物酶作为一种天然、高效的催化剂,已经在茶叶提取加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生物酶在茶叶提取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生物酶在茶叶提取过程中可以提高提取效率,茶叶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儿茶素、咖啡碱等有效成分,这些成分的提取过程往往受到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提取效率较低。

而生物酶具有专一性酶活性的特点,可以根据茶叶中不同成分的特性选择合适的酶类进行催化反应,从而提高提取效率。

此外生物酶还可以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方式加速反应速率,进一步提高提取效率。

其次生物酶在茶叶提取过程中可以提高产品品质,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往往在提取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聚合等不良变化,影响产品的品质。

而生物酶具有抗氧化、抗聚合等作用,可以在提取过程中保护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减少不良变化的发生,从而提高产品品质。

此外生物酶还可以促进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扩散,有利于产品的形成和稳定。

再次生物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可以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传统的茶叶加工方法往往需要较高的能耗和较长的时间,而且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

而生物酶作为绿色、环保的催化剂,可以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替代部分化学试剂,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生物酶的应用还可以简化加工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本文还将对目前生物酶在茶叶提取加工技术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酶在茶叶提取加工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物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具有高效、环保、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因此在茶叶提取加工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酶在茶叶提取加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茶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品,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消费群体。

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茶文化也开始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茶文化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国内茶文化研究在国内,茶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唐代。

当时,茶文化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并渗透到文学、书画、音乐等各个领域。

宋代以后,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明代文人陆羽著有《茶经》,系统地总结了茶的种类、制作和品赏方法,对后世茶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茶文化研究在国内不断深化和拓展。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茶史、茶文学、茶艺、茶文化与哲学、茶文化与社会等方面。

茶史研究主要关注茶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对茶文化的历史底蕴进行考证和梳理。

茶文学研究则关注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象征意义,对茶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茶艺研究注重茶的制作和品饮技艺,对茶的品质和品味进行探究。

茶文化与哲学研究将茶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关注茶的精神层面和哲学思考。

茶文化与社会研究则关注茶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对茶文化的社会影响进行探索。

二、国外茶文化研究在国外,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西方国家。

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印度等,拥有丰富的茶文化,并有着丰富的茶文化研究成果。

日本茶道是世界茶道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其研究主要包括茶道的历史沿革、茶道的礼仪与风格、茶道的美学观念等方面。

韩国的茶文化研究主要关注传统的韩国茶道和茶禅文化。

印度茶文化研究主要关注印度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工艺,以及茶文化与印度社会生活的关系。

而在西方国家,茶文化的研究主要由学者和茶爱好者进行。

西方国家茶文化的研究主要关注茶叶的种类和品质、制作和品鉴技巧,以及茶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同时,茶的医学价值和养生功能也是西方国家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体而言,国内外对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的历史、制作、品赏、哲学、文学、社会等多个方面。

茶饮料的研制分析论文2篇

茶饮料的研制分析论文2篇

茶饮料的研制分析论文篇1摘要以简化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为原则,开发了无转晶剂的两种生产α型半水石膏工艺。

其产品质量可达到:标准稠度低于40%,抗折强度高于10MPa,抗压强度大于30MPa。

关键词α型半水型石膏转晶剂成本1前言石膏是一种多功能气硬性胶凝材料,但根据制作条件的不同,可获得α型半水石膏或β型半石膏。

其制品的功能与性能均有明显差异,前者为规则的结晶体,后者与原料原始形态有关。

半水石膏的结晶形态是其制品强度的关键因素。

常压炒制的β型半水石膏的比容大、水膏比大,胶凝后气孔率高、强度低。

用β型半水石膏制造的陶瓷模具,有吸水率高的优点,但模具使名用寿命短,不能适应于压力较高的滚压成形。

以过蒸压法、水热法等不同的工艺制得α型半水石膏为致密的短柱状晶体,比容小、水膏比小,胶凝后强度高,俗称高强半水石膏。

用α型半水石膏制造的陶瓷模具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并可以提高陶瓷表面的光洁度,提高陶瓷产品档次。

但由于α型半水石膏的生产工艺复杂,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售价高,使它使用量受到限制,国内外都把研究开发α型半水石膏粉的新工艺,大幅度降低其生产成本,列为石膏产业的重大攻关课题。

生产α型半水石膏方法很多。

但质量相差很大,同一种方法,因受设备条件、控制参数的影响,质量很稳定,笔者研究开发了无添加转晶剂和有添加转晶剂两种生产α型半水石膏工艺,并进行了中试生产,现做些,供读者。

2无转晶剂生产方法没有添加转晶剂,也可以生产出水膏比低于40%的α型半水石膏,并可降低生产成本,但其工艺技术控制都要求比较高。

2.1生成α型半水石膏的工艺原理二水石膏脱去1.5个结晶水形成半水石膏,其反应式为CaSO4·2H2O=CaSO4·H2O+1.5H2O在不同压力下二水石膏脱水形成半水石膏石膏的温度也不同。

图1中曲线1为二水石膏——半水石膏的“压力——温度”平衡曲线。

从图上可以看出,曲线1非常接近液相水—气相水的“压力—温度”平衡曲线2,并相交于C点,在没有添加转晶剂条件下,要制成α型半水石膏,二水石膏的结晶水要以液态水排出。

技术进展及创新了解食品饮料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创新趋势

技术进展及创新了解食品饮料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创新趋势

技术进展及创新了解食品饮料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创新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展。

在食品饮料行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正不断改变着我们对食品饮料的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方式。

本文将探讨食品饮料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创新趋势。

一、智能生产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智能生产和自动化技术在食品饮料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引入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机器人可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同时还能够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

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产品的生产速度和灵活性。

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食品饮料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企业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关键参数。

此外,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对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进行分析,为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提供有力支持。

三、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技术的推广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企业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因此,环保技术在食品饮料行业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例如,一些企业开始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一些新型能源技术的引入也有助于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

四、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食品饮料行业也在不断推出新产品。

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口味和营养价值上,还包括包装、配送和销售渠道等方面。

例如,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美容的需求。

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为食品饮料企业带来了更多销售机会和创新空间。

总结:食品饮料行业正处于一个技术进展和创新的黄金时期。

智能生产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技术的推广,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都为食品饮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面对技术更新带来的挑战,并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饮品行业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报告

饮品行业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报告

饮品行业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报告饮品行业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报告一、引言饮品行业作为一种大众饮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饮品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和差异化竞争力。

本报告对饮品行业关键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未来饮品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提出相应的技术创新建议。

二、技术创新趋势1. 无糖、低糖产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饮品行业需要推出更多无糖、低糖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 功能性饮品:消费者对饮品的功能性需求日益增加,饮品行业需要加大对功能性饮品的研发力度,推出更多满足特定需求的产品。

3. 绿色环保:饮品行业需要关注环保问题,推出环保包装和制造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智能化生产: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实现饮品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5. 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饮品产品的溯源和品质保证,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三、关键技术创新的建议1. 研发无糖、低糖产品的生产工艺和配方:研发无糖、低糖产品的生产工艺和配方,以提高产品的口感和风味,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需求的同时不降低产品的品质。

2. 开展功能性饮品的研发:加大对功能性饮品的研发力度,开展与健康、营养等相关的科学研究,推出更多具有特定功能的饮品产品。

3. 推广环保包装和制造技术:开展环保包装和制造技术的研发,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循环利用材料等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资源优化和能耗控制: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5. 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溯源系统: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饮品溯源系统,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可追溯,提高产品的品质保证和消费者的信任度。

四、案例分析:可口可乐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饮料公司,一直在技术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可口可乐公司在研发方面的创新包括:1. 研发低糖和无糖产品:可口可乐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低糖和无糖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

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的知识

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的知识

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的知识在国内外处处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足迹,那么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有什么进展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外国学者就“茶”写的专著不多见,但他们在经济史、贸易史、文化史等相关著述中对之往往有所涉及,或是提供了一些贸易和消费数据,或是对当时消费情况的社会背景做了研究。

如克拉潘的《现代英国经济史》以及《剑桥欧洲经济史》(4—6卷)。

其中《欧洲经济史》第2卷提出茶消费的社会原因,并介绍了16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情况。

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第三章“饮料部分”谈到了“茶”,其间对茶文化有较多的讨论。

他提出新的看法,即认为欧洲人在印度而不是中国首先品尝到茶,是荷兰而非葡萄牙率先开始欧洲的茶叶贸易;关于英国人饮茶形成风尚的时间,他认为应当是在1657年左右,而更多的著述则将时间限定在18世纪上半叶。

此外,斯特尔卡普(Ann Stalcup)的《中亚细亚的茶肆》、莫尔的《寻找午茶的片刻宁静》和亨尼西(Gail Hennessey)的《沏上一杯茶吗?》都以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篇讨论了中西茶文化的异同,后两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西方人下午茶的有关情况。

德国学者希施费尔德的《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英国学者奥尼尔的《勃朗特姐妹的世界:她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对茶贸易、茶事和茶会等茶文化现象均有所涉及。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本土对茶文化的研究成果显著,主要表现为: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创办了一批报刊,出版发表了一系列论著,茶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茶馆数量有增无减,茶艺表演十分热闹,茶叶网站发展迅速。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

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首领。

在《史记・吴起越》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

我国无糖茶饮料研究进展

我国无糖茶饮料研究进展

我国无糖茶饮料研究进展沈欣妍 李苏童 郑鹏 孙彬妹 马红彦 刘少群*(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摘 要]茶饮料因其方便携带,天然健康的品质特点而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其市场也面临着消费群体年轻化、需求多元化、茶饮料加工技术提升以及产品种类创新的多重考验。

本文针对无糖茶饮料产品与市场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我国无糖茶饮料发展对策与展望,以期为今后茶饮料产业的迭代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糖茶饮料 产品 市场 策略茶饮料是指将茶叶用水浸泡之后,经过一系列后续处理工艺而得到的纯茶汤,同时可在茶汤里加入不同的配料,如各类奶制品、果汁、糖等,从而得到不同风味的饮品[1]。

据《国民检测公报》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超重率正逐年攀升,另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建议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并且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2]。

在此大背景下,大众更加关注饮料的含糖量与健康功效,饮料企业更加注重天然甜味物质的开发利用。

因此,使用零卡糖作为代糖的无糖茶饮料逐步进入大众视线,并迅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但我国无糖茶饮料起步较晚,市场上无糖茶饮料品种较为单一品质参差不齐,其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1 无糖茶饮料产品现状1.1 无糖茶饮料品质调控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大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茶饮料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而具有无糖优势的茶饮料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茶饮料的滋味品质调控对研发更高品质的无糖茶饮料起着关键作用。

茶汤滋味是评价茶饮料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近几年,我国根据夏秋茶苦涩味重的特点进行系列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如茶饮料生产中可利用复合酶水解,借助多变量动态逆流浸提,实现对茶汁的定向提取[3],此方法不仅提升了茶汁的滋味品质,而且有利于降低夏秋茶再利用的成本,助力茶饮料加工技术创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饮料生产及技术研究现状一、中国茶饮料生产现状(一)市场现状我国在20世纪7O年代末就已开始研制茶饮料,80年代以来,在与碳酸饮料、矿泉水、果蔬汁饮料等的竞争中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参与茶饮料的开发与生产,如统一、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娃哈哈、健力宝、乐百氏、椰树、汇源等,使我国茶饮料生产成燎原之势。

截止2005年,中国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l5家,上市品牌多达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

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主要有康师傅、统一、哇哈哈、农夫等品牌的乌龙茶、绿茶、花茶等茶水系列产品。

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第三位,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

(二)加工现状为解决茶饮料加工的技术问题。

茶叶或其它食品饮料研究工作者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从茶饮料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这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浸提、过滤、抗氧化剂或其它添加剂的添加、包装、灭菌、贮藏等技术。

茶饮料的研究与开发必须以纯茶饮料为落脚点,在引导消费者从饮用可乐、矿泉水等非茶饮料向茶饮料过渡的时期,风味茶饮料的推出固然重要,但必须特别注意要以茶为主,要突出茶的特色和风昧,以免误导。

茶饮料出现的混浊沉淀主要是由茶叶内含成分引起的,也是茶饮料风昧物之所在。

采用一些物理方法如选用含多酚量低的品种作原料,改善包装的质量和贮藏条件可能更有利于饮料茶原色原昧的保持。

此外,我国茶叶的流通体制也存在许多弊端,这种体制更加不能适应饮料茶的要求。

因此,研制与开发茶饮料,必须改变流通环节过多、贮运期过长的弊病,尽量缩短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以防饮料茶的品质劣变。

二、不同风味茶饮料的加工工艺(一)纯茶的加工工艺纯水→调配→精滤杀菌→热灌装→恒温→冷却→成品↑灌装、封盖→杀菌→成品浓缩汁(或茶粉)说明;①纯茶类饮料以乌龙茶为主,花茶次之,纯绿茶、红茶不多见。

②调配时茶粉用量在0.2%~0.5%,浓缩汁用量为1%~1.2%。

调配应加抗氧化剂。

③纯茶为低酸性饮料,工艺中一般采用高压杀菌或超高温瞬时杀菌。

④纯茶类的包装形式目前以热灌装PET瓶和三片罐为主。

(二)调味茶饮料的加工工艺糖→化糖→净化→调配→精滤→热灌装→杀菌→成品↑浓缩汁(或茶粉)、香精、酸等说明;①调味茶饮料以红茶类较多,绿茶、乌龙茶也有。

②经溶解、化糖后,经过净化处理,脱色、过滤等,增加最终饮料的透明度。

③调配时,茶粉用量为0.15%~0.2%,可加一些抗氧化剂。

④调味茶饮料为酸性饮料,采用巴氏杀菌即可达到灭要求。

⑤调味茶饮料可以采用饮料市场中各种类型的包装,如:PET瓶、利乐包等。

三、茶饮料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尽管茶饮料的生产量呈飞速发展趋势,但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工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难点。

由于茶叶中营养成分复杂,含有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果胶、茶多糖、色素、咖啡碱等,它们在茶饮料制造及储藏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反应而引起茶汤感官品质的下降。

因此在茶饮料的加工储藏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三大技术难点:一是茶的混浊沉淀(茶乳酪);二是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保持;三是维持茶饮料在制造或储存中色泽的稳定。

四、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1 茶饮料萃取及澄清技术1.1 茶饮料萃取技术茶饮料萃取技术是茶饮料加工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其技术研究主要围绕于萃取效率和品质保存两个方面。

近年来,茶饮料萃取技术在如何提高萃取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茶饮料的品质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展。

1.1.1 低温缓程萃取技术的研究对同种茶叶原料而言,不同的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茶水比例都会有不同的萃取效率和品质。

萃取温度高、时间长,萃取效率高,但品质相对较差;相反,萃取温度低、时间短的品质较好,但萃取效率相对较低。

日本学者研究认为高温萃取品在高温饮用时感官品质较好,低温萃取品在低温饮用时感官品质较好。

液态茶饮料主要在常温或低温下饮用,因此,从口感而言应以相对低温萃取为好。

研究表明,相对较低的萃取温度可以明显减轻茶汤的浑浊和沉淀物的产生,香气的保存性也较好。

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绿茶饮料采用低温缓程萃取技术效果较好。

绿茶饮料萃取温度 20-35℃,萃取时间 3 -6 h,茶水比采用1;40-90,一次性提取的方法既有较高的浸出率,又能保持绿茶原有的风味,贮存过程中不会产生浑浊,可部分解决目前液态茶饮料生产中的沉淀问题和风味保持问题。

1.1.2 逆流连续萃取技术的研究。

逆流连续萃取法不仅萃取效率高,可以连续作业,所需人工成本低,而且能萃取高浓度茶汤。

逆流连续萃取技术可以免除茶汤的浓缩过程,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减少了因浓缩而出现的茶汤色香味品质劣变,非常适合用于茶浓缩汁和速溶茶的生产。

1.1.3 分段萃取法的研究。

分段萃取法是根据茶叶在萃取工艺中茶叶品质成分浸出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新方法,可以在保持品质的基础上提高茶汤萃取效率,适合用于速溶茶生产和茶饮料的加工。

研究认为分段萃取法宜采用二次萃取,一般不超过三次。

第一次采用常温或低温较长时间萃取,第二次采用较高温度短时间萃取。

绿茶饮料多段萃取工艺如下:第一次萃取采用30—40℃或常温,萃取时间15—30min,过滤;第二次萃取采用65—80℃,萃取时间1—3min,过滤;将二次滤液合并,经调配后再进行澄清过滤。

1.1.4 其他萃取技术。

为获得无浑浊液态茶饮料,在萃取技术上有人发明了采用乙醇加水来浸提茶叶的方法。

为提高萃取效率,人们对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淀粉酶在茶汤萃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认为上述这些酶可以提高茶汤的浸出率和改善产品的品质风味。

超临界提取方法不仅可以在低温下操作,而且能够充分保留茶叶香气和有效成分,是今后茶饮料提取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1.2 茶饮料澄清技术茶饮料常用的澄清方法从机理上主要分以下几种:(1)去除法;(2)化学转溶法和氧化法;(3)离子络合法和包埋法;(4)酶法;(5)膜分离法等。

由于转溶法和氧化法对茶汤原有的品质风味影响较大,而去除法不仅去除了茶汤中许多风味物质,影响滋味,而且大大降低萃取效率。

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有明显的缺陷。

近年来,包埋法、酶法和膜分离法逐渐成为茶饮料澄清技术研究的焦点。

1.2.1 包埋法澄清技术利用食品添加剂对茶汤中参与茶乳形成的物质进行包埋以阻止与其它物质生成茶乳酪的方法称为包埋法。

有研究表明,采用β-CD作为包埋剂可以包埋茶汤中的儿茶素类物质,阻止儿茶素与其它化学物质的络合反应,有效抑制茶汤中低温浑浊物的形成,茶汤的透光度随β-CD 添加量提高而增加,且以萃取前加入更好,较佳的工艺条件为:添加量 1.0%~2.5%,温度为 50℃,低速搅拌20min。

1.2.2 酶法澄清技术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酶法澄清技术先进,澄清效果明显,且专一性强、副反应小。

其中单宁酶的澄清效果最好,与纤维素酶、果胶酶或氧化酶等配合使用后具有增效作用,比单独使用效果更好。

1.2.3 膜分离澄清技术研究表明,膜分离澄清技术具有无相变、不带入化学物质、工艺操作简便、能耗低和茶饮料澄清质量好等诸多优点。

尹军峰等分别采用平板膜和中空纤维膜超滤设备对绿茶汁进行澄清处理,结果表明绿茶汁超滤工艺采用 5 万分子量膜孔径,25~30℃过滤温度和0.1~0.2Mpa 操作压力是合适的。

经过适合的工艺参数超滤后,茶汁中的茶多酚及儿茶素组成、氨基酸、咖啡碱、可溶糖、香气组分等品质成分得到较大的保留,而蛋白质、果胶等大分子物质大部分被截留。

原有的纯正香气和醇厚滋味品质得到保持,同时汤色清澈透明,抗沉淀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基本消除沉淀现象的产生。

选用合适的膜材料后,超滤对绿茶汁的酸碱度影响不大。

2 茶饮料保香及增香技术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茶香的保存是现阶段最难解决的问题。

茶叶对热非常敏感,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的损失和变化主要发生在萃取和灭菌两道工序中。

近年来茶饮料保香及增香技术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茶饮料萃取过程中的香气的损失和灭菌过程中的香气变化而进行的,主要包括原料的选择和处理、香气包埋技术、灭菌技术改善以及茶叶香精的开发等。

2.1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技术高品质的茶饮料需要有合适的、高质量的原料作保证,因此茶叶的选购和拼配技术至关重要。

张如华、陈清泉等研究认为茶叶经烘焙后不仅可以降低茶叶水分含量,确保茶叶贮藏品质,除去茶汤苦涩味和青臭味,保持茶叶特有的香味,也可以改善茶叶香气,补充茶叶本身香气的不足,有效去除茶叶陈味。

由于烘焙会造成部分香气的逸失,因而高档茶宜采用低温短时烘焙,以保持原有的幽雅香气;低档茶宜采用高温烘焙,以提高茶叶香气,去除原有的青臭味。

郑正宏研究认为,在加工罐装冷饮茶时事先焙火可以明显改善茶饮料品质,否则易造成茶汤浑浊、沉淀的产生。

2.2微胶囊技术及其外源天然香精香料的增香技术近年来微胶囊技术在茶叶香气保存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进展。

叶宝存等采用β-环状糊精、糊精、麦芽糊精、可溶性淀粉及12种混合香精对速溶茶增香的效果表明,以β-环状糊精包埋效果最好。

有研究表明,萃取过程中β-环状糊精的添加量一般为饮料重量的0.05%~0.5%,为掩饰茶饮料灭菌后产生的不良气味,可添加0.05%的β-CD进行香气包埋,具有一定效果。

茶叶增香技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方法是采用β-CD将香精油包埋后添加到茶饮料中。

2.3灭菌技术的改善灭菌技术对茶叶香气的影响非常大。

研究发现经高温高压灭菌后,乌龙茶、红茶的挥发性化合物有减少的趋势;绿茶中的顺-3-己烯醇、沉香醇及其氧化物和橙花叔醇的含量减少,而反-2-反-4-庚二烯、苯甲醇、β-紫罗酮、4-乙烯基苯酚等与灭菌不良气味有关的成分含量则增加。

有研究表明,与115℃、20 min 灭菌处理相比,131℃、30 s灭菌处理能更有效地保存茶饮料的香气成分。

采用300 Mpa压力和100℃温度以下杀菌可望成为茶饮料的灭菌技术发展方向。

对不同茶叶而言,红茶、乌龙茶采用超高压技术效果比绿茶要好,可能在红茶、乌龙茶中含有较强的杀菌活性成分。

3 茶饮料护色技术茶饮料是一种受热不稳定体系,特别是绿茶饮料,在贮存过程中茶汤色泽易受光照、氧气和高温等的影响下而发生变化,在饮料加工中主要受萃取和灭菌技术的影响。

现在市场上茶饮料主要以PET瓶包装为主,茶汤色泽的稳定性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许多研究表明,在萃取时加入抗坏血酸和β-CD等添加剂、抗氧化剂可有效防止茶汤氧化。

赵良研究发现,在pH4.0~5.0下加入0.06%Na2SO3和0.01%ZnCl2可有效抑制绿茶茶汤褐变。

还有研究提出在添加L-抗坏血酸和重碳酸钠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类黄酮的方法,可以克服绿茶罐装饮料褪色和失去风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