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复合反应
10章复合动力学
平行反应的级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前者数学处理较为简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7
两个一级平行反应的微、积分公式
A
B
(k1)
C
(k2)
[A]
[B]
[C]
t=0 a
0
0
t=t a-x1-x2
x1
x2 令x=x1+x2
r dx dt
dx1 dx2 dt dt
k1 x k2 y
解线性微分方程得: y
k1aek1t k2 y
k1a (ek1t ek2t )
k2 k1
dz
(3) dt
k2 y
z axy
z
=
a 1
k2 k2
k1
e-k1t
k1 k2 k1
e-k2t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7
连续反应的近似处理
由于连续反应的数学处理比较复杂,一般作近 似处理。当其中某一步反应的速率很慢,就将它的 速率近似作为整个反应的速率,这个慢步骤称为连 续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rate determining step)。
1 k1
d
k1a (k1 k1)x k1a (k1 k1)x
t
dt
0
t 1 ln
k1a
k1 k1 k1a (k1 k1)x
这样的积分式就是测定了不同时刻产物的
浓度x,也无法把k1和k-1的值计算出来。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6/7
对峙反应的积分式
(2)
x xedx 0 (xe x)
第十二章 复合反应动力学讲解
解
dx dt
dx1 dt
dx2 dt
k1(a
x)2
k2 (a
x)2
x dx
t
0 (a x)2 0 (k1 k2 )dt,
11 a x a (k1 k2 )t
t 30min, x 0.15a 0.25a 0.40a, 代入上式解得
k1 k2 0.044mol 1 dm 3 min 1与k1 / k2 0.15a / 0.25a 0.6联立解得 k1 1.67102 mol 1 dm 3 min 1 , k2 2.78102 mol 1 dm 3 min 1 ,
[R]
[P1]
[P2 ]
t=0
a
0
0
t=t
a–x
y
z
r
dc(R) dt
(k1
k2 )c(R)
分离变量 积分
a-反应物R的起始浓度
ln
c(R) a
(k1
k2
)t
c(R) a exp[ (k1 k2 )t]
产物P1的生成速率
r1
dc(P1 ) dt
k1c(R)
k1a
exp[(k1
§12.2 复合反应的近似处理方法 对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常采利用近似处理方法。 一、速率控制步骤: 在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中,以最慢的一步 (速率控制步骤)的速率作为总反应的速率。
例1. A B C D E
慢快快
r k1[A][B]
二、稳态假设(Steady State Approximation)
物理化学6.4-1 典型复合反应
(2)平行竞争反应的产物
k1 Y A k2 Z
dcY dt
k1cA
dcZ dt
k
2cA
两式相比,且当 t=0 时 cY,0 =0、cZ,0 =0 ,积分,得
cY k1 cZ k2
(6-39)
特征: 由反应分子数相同的两元反应(或级数相同 的非元反应)组合,若初始只有反应物,则两平行 产物的数量之比等于其微观速率系数之比 。
k
k0
exp
Ea RT
如甲苯的氯化
FeCl3 (30-50℃) →苯环上取代 光激发 (120-130℃) →侧链取代
练习:
例:下列平行反应,主、副反应都是一级反应:
k1 A
k2
Y(主反应) Z(副反应)
已知
lg(k1
/
s
1
)
2000 T/K
4.00
lg(k 2
/
s 1
(1)对行正、逆元反应速率系数与可逆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
A k1 Y k -1
k1, k-1—分别为正、逆反应的 微观速率系数(对元反应而言)。
正向反应,A的消耗速率
逆向反应,A的增长速率
dcA dt
k1cA
dcA dt
k1cY
则A的净消耗速率
dcA dt
k1cA
k 1cY
所以 cY = 0.0606 mol·dm-3,cZ = 0.00606 mol·dm -3
(2)
400
K时,cY
/
cZ
k1(400 K) k2 (400K)
第五章 复合体系的典型界面反应
Y R Si(OCH3)3+3H2O H+ Y R Si(OH)3+3CH3OH (快)
Y R Si(OH)3
OH
OH
. Y R Si O Si R Y
OH
OH
Y
OH
R
OH
+ Y R Si O Si O Si R Y
OH
OH OH
(慢)
水解型硅烷偶联剂,如果Y基团是R2N-基,其位 置处在第2或第3次甲基的原子上,如:
第三种作用机理: 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以二聚体形式化学吸附
在玻璃表面上。如图:
NH2
CH2 CH2 C*H2
Si OH
O Si C*H2 CH2 CH2 NH2
OH
OO
Si O Si
玻璃
硅烷偶联剂的第三种作用机理
E、水解基团对偶联效果的影响
硅烷通式Y-R-SiX3中的X基团的种类对偶联的 效果,即不同的X基团最终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问 题,实验证明,没有多大影响。
温 度 150 ( 140 ) 130 120 110 100 90 80
℃
0%A-151
2.0%A-151
1.0%A-151 0.5%A-151
48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时间(min)
189# 聚酯加A-151热固化放热曲线
170 温 度
160 ( 150 ) 140 130 120 110 100
13300
37
100
热处理+A-
151+2.25% 22600
166
78
155
复合体系的典型界面反应
5.3.2 碳化硅-铝基复合体系 碳化硅纤维具有极高的熔点,在空气和金属中它的化
学惰性也较强。碳化硅纤维主要由非晶态SiC构成,表 面缺陷很小,并且十分光滑。这种纤维在真空中于 1400℃时强度开始下降。
5.3.3 氧化铝纤维-铝基复合体系
5.3.4 硼纤维-铝复合体系
采用纤维的目的:
玻璃纤维是水泥基复合材料常用的增强材料。 中碱与无碱玻璃纤维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物中受到了两 种类型的侵蚀: 一种是化学侵蚀,即水泥水化生成的Ca(OH)2与玻璃纤 维的硅氧骨架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当水泥液 相中有NaOH、KOH存在时则加速了这一反应; 另一种是应力侵蚀,由于玻璃纤维表面存在着缺陷,水泥 水化生成的晶体可进入这些缺陷中,在缺陷端部造成应力集 中并使缺陷扩展。 从而破坏了玻璃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
表面处理后的碳纤维表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化 学络合物,除了含氧官能团与树脂形成氢键缔合或化学 键外,其他类型的基团也可能使各种聚合物在凝胶化时 改性,在界面形成不同力学和流变性能的层区。
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变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 量,就有可能使纤维树脂形成更好的粘结而提高其复合 材料的综合性能。
物基体发生界 面反应。
表面处理剂的分子结构:
玻璃纤维表面基团:
硅氧硅基团≡Si-O-Si≡ 硅羟基 ≡Si-OH
一般都带有能与硅 羟基起化学反应的 活性羟基。
以硅烷偶联剂为例来说明这种反应的过程: (1)有机硅烷水解,生成硅醇:
OH (2)玻璃纤维表面吸水,生成羟基:
(3)硅醇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反应,又分三步: 第一步:硅醇与玻璃纤维表面反应生成氢键:
材料的强度、延展性和韧性。很明显,如能控制这些反应, 就能使难熔金属丝增强的高温合金具有出色的性能。
化学中的复合反应
化学中的复合反应作者:琚洪芳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26期【摘要】化学学习的重点是化学反应方程式。
方程式的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反应的规律遵循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即初中课本中的“八圈图”,高中学到的一些复杂难记的方程式其实是由八圈图中的几个简单反应复合而成的。
理解了复合反应,学习就会轻松愉快。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复合反应化学学习的重点是化学反应方程式。
可是这个反应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生成的是这些物质?很少有教师去教。
难怪,有考取清华大学的学生认为,化学没意思,它是不讲理的理科。
老师整天说,化学方程式必须记住,老是听写、默写、过关。
可是高一能过关的方程式到了高三又忘了,尤其是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
教科书上没有“复合反应”这个概念,是我在教学中便于学生记忆引入的一个概念。
在初中的《科学》中我们学习了几种基本物质的通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圈图”,这儿所涉及的物质间的转化属于简单反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反应组合而成的反应叫复合反应。
以下举化学中常见的几个反应,来说说复合反应:1、CO2通入澄清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该反应属于什么基本类型?如果说,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复分解反应,这儿我们看不出是如何交换成分的。
实际上这是由两个反应复合而成的。
CO2+ H2O=H2CO3+)H2CO3 + Ca(OH)2=CaCO3 + 2H2OCO2 + Ca(OH)2 = CaCO3 + H2O严格地说干燥的CO2通入密闭的、绝对干燥的Ca(OH)2中是不反应的,但现实中不可能有绝对干燥的东西,总会有H2O分子存在。
而水在总反应中未以反应物出现,因此可以说水是催化剂,也可以说是引发剂。
2、铜与浓硫酸的反应:Cu+2H2SO4=Cu SO4+ SO2+2H2O,为什么必须加热才反应?为什么稀硫酸即使加热也不反应?我们都知道浓硫酸具有氧化性,所谓氧化性,按初中的理解,就是能提供氧的物质,这样可以把硫酸写成下列形式:H2SO4=SO2•O•H2O也可以这样理解:含氧酸都可以写成酸性氧化物和水的形式H2SO4=SO3•H2O,而硫的氧化物中二氧化硫是稳定的形式,三氧化硫是二氧化硫通过催化剂才与氧结合的,这个结合进去的氧,称为原生态的氧(即零价的氧原子),原生态的氧有很强的氧化性,在遇到还原剂铜时,硫酸分子便分成三部分,原生态氧与铜结合成氧化铜,二氧化硫和水成了另二种生成物:Cu+ SO2•O•H2O=CuO + SO2+H2O然后,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CuO+ H2SO4=Cu SO4+H2O这步反应要加热才能进行!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浓硫酸中,只有分子为H2SO4•nH2O的物质,没有溶剂:水。
第10章 复合反应动力学
对行反应的行反应的特点:
1.净速率等于正、逆反应速率之差值 2.达到平衡时,反应净速率等于零 3.在c~t图上,达到平衡后,反应物和产物 的浓度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11
10.1-1.对行反应
对行反应的特点:
4.正、逆速率系数之比等于平衡常数 与 k = k1 + k-1 联立,即可求得 k1 和 k-1 。 5. 速率方程可写为:
物中cB/cD之值。假设B是所需要的主产物,为
了获得更多的主产物,该平行反应在哪个温度
下进行更有利?
26
10.1-2.平行反应
解: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 k = k0e-Ea/RT
k 0,1 E a , 2 E a ,1 c B k1 k 0,1e exp( ) Ea , 2 / RT c D k 2 k 0, 2 e k 0, 2 RT
k1c A ,0 (k1 k 1 )c A k 1c A ,0
(k1 k 1 )t
当对行反应达平衡时有υ+ =υ-,又因为cB,e = cA,0 – cA,e ,有: k1cA,e = k-1 cB,e = k -1(cA,0 - cA,e ) 代入上式得 k-1cA,0 =(k1 + k-1)cA,e cA,0 = ( k1 + k-1) cA,e / k-1 k1cA,0 = ( k1 + k-1) k1cA,e / k-1 (因k1cA,e = k-1 cB,e)
8
10.1-1.对行反应
另解如下:因 k-1cA,0 =(k1 + k-1)cA,e
dcA (k1 k 1 )cA k 1cA,0 dt (k1 k 1 )cA (k1 k 1 )cA,e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件07-10
( k1 k2 ) t
y
k1a k1 k 2
1 e
( k1 k 2 ) t
§10.1 典型复合反应动力学
3)平行反应的特征
y k1 ①特征: 即产物之比等于速率常数之比 z k2
平行反应的特征
§10.1 典型复合反应动力学
②改变k1/k2的方法: 欲使k1>k2
dC I、 A k (a x) 1 dt
dc B II、 K1 ( a x ) K 2 ( x y ) dt
dCC III、 k 2 (x y) dt
§10.1 典型复合反应动力学
②A、B、C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I、C A a x ae
k1t
ak1 k1t k 2 t II、C B x y (e e ) k 2 k1 k2 k1 k1t k 2 t III、C C y a 1 e e k 2 k1 k 2 k1
活性质点,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活性质点,
使反应像树枝状支链的形式迅速传递下去。 因而反应速度急剧加快,引起支链爆炸。如果 产生的活性质点过多,也可能自己相碰而失去活性,
使反应终止。
氢与氧气生成水汽的反应 2H2(g)+O2(g)→2H2O(g) (总反应)
这个反应看似简单,但反应机理很复杂,至今 尚不十分清楚。但知道反应中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和存在H、O、OH和HO2等活性物质。
为防止催化剂中毒,反应物必须预先净化
催化作用分类 1)均相催化 催化剂与反应系统处在同一个相的称为均相催化。
如用硫酸作催化剂使乙醇和乙酸生成乙酸乙 酯的反应是液相均相反应。 2)复相催化 催化剂与反应系统处在不同相的称为多相催化。 如用固体超强酸作催化剂使乙醇和乙酸生成 乙酸乙酯的反应是多相催化反应。石油裂解、直 链烷烃芳构化等反应也是多相催化反应。 3)生物催化(酶催化) 如馒头的发酵、制酒过程中的发酵。
化学动力学总结及例题 [兼容模式]
物理化学(第8、10章总结及例题)(第810章总结及例题)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程系黄雅熙1.零级、一级、二级、三级、n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特征及其应用,熟练应用速率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浓度或转化率及求值。
k2.由实验数据,应用积分法、微分法、半衰期法及隔离法等方法建立反应的速率方程,确定反应级数。
3. 阿仑尼乌斯方程的各种形式及其应用,活化能的物理意义及计算。
4.典型复合反应(对峙反应、平行反应、连续反应等)的特征及其积分速率方程的应用(主要为1-1级反应)。
5. 5.重点掌握根据稳态近似法和平衡态近似法由复合反应的反应历程推导或证明机理速率方程;推导表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的关系。
6. 掌握链反应的特点及速率方程的推导。
, 7.了解催化作用的通性及单相多相催化反应的特点, 催化剂特征及作用。
8. 酶催化特征和酶催化反应的简单机理。
反应级数及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项上的指数称为该反应物的级数;反应级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或零,有的反应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级数。
总包反应的反应级数必须通过实验测定各反应物的技术反应分子数:基元反应中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数。
只能是1、2、3分子反应。
基元反应的反应分子数等于反应级数。
一级反应的特点1.k 的特1. 速率系数k 的单位为时间的负一次方,时间t 可以是秒(s),分(min),小时(h),天(d)和年(a)等。
2. 半衰期(half-life time )是一个与反应物起始2/1t 浓度无关的常数,。
1/21ln 2/t k =3. t ln c 与呈线性关系。
A 引(1) 所有分数衰期都是与起始物浓度无关的常数。
伸的(2)1/23/47/8::1:2:3t t t =(特(3))exp(/10t k c c −=t 点0/c c 反应间隔t 相同, 有定值。
2、复合反应的动力学•对峙反应的微分式•对峙反应•对峙反应的积分式•对峙反应的特点•两个一级平行反应的微分、积分式•平行反应•两个二级平行反应的微分、积分式•平行反应的特点•连续反应的微分、积分式•连续反应•连续反应的近似处理•连续反应的c~t关系图•中间产物极大值的计算对峙反应的特点1.净速率等于正、逆反应速率之差值2.达到平衡时,反应净速率等于零3.正、逆速率系数之比等于平衡常数K=kf /kb4.在c~t图上,达到平衡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而改变连续反应的c~t关系图(1)阿仑尼乌斯方程表示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最常用方程,阿仑尼乌斯方程特点适用于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10章 复合反应动力学
A
t 0 a
k+ k
B
0
t t t te
ax a xe
x xe
(1)微分式
对峙反应的净速率等于正向速率减去逆向速率,
dx r r k (a x) k x r= dt
(2)积分式
dx k a ( k k ) x dt
x
0
t dx dt k ( a x ) k x 0
z ax y
k2 y
k2 k1 k1t k2 t z = a 1 e e k2 k1 k2 k1
3、动力学特征
图-1 连串反应的物质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因为中间产物既是前一步反应的生成物,又是后一步 反应的反应物,它的浓度有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中间会 出现一个极大值。
在速控步,则总反应速率及表观速率常数仅取决
于速控步及它以前的平衡过程,与速控步以后的 各快反应无关。 因速控步反应很慢,假定快速平衡反应不受 其影响,各正、逆向反应间的平衡关系仍然存在,
从而利用平衡常数及反应物浓度来求出中间产物
的浓度,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平衡假设。
设某总反应为 总反应速率为 一种反应历程为 k1 1.A C k 1
三、连续反应(consecutive reaction)
1、定义: 有很多化学反应是经过连续几步才完成的,
前一步生成物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下一步反应的部 分或全部反应物,依次连续进行,这种反应称为连续
反应或连串反应。
2、速率方程:考虑1-1
C 0
t=t x
y
z
x+y+z=a
2.
ABP
r d P dt
第十一章复合反应动力学(二)
t B ,极大
k1 k 2 k1
ln k 2
和
ymax
(3)总反应速率取决于慢反应的速率。
§11.9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
● 上述描述的是三种典型的复合反应,一般的复合反应 不外乎这三种类型或是它们的组合。对行或平行反应的动 力学处理相对容易,但连串反应速率方程的求解,难度却 较大。近似处理方法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 研究速率方程的近似处理方法,常用有: 1、稳定态近似法 2、平衡态近似法 3、选取控制步骤法
浓 度
B A
时间
二、平行反应(竞争反应)
k1 A k2 B
C
积分
t=0 t=t
A a x
B 0 y
或
C 0 Z
dx k1 x k 2 x dt
d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x dt
a ln (k1 k 2 )t x
x ae
( k1 k2 )t
x ae( k1 k2 )t
k1a y [1 e ( k1 k2 )t ] k1 k2 k2 a ( k1 k 2 ) t z [1 e ] k1 k 2
k1 KC k1
k1 KC k 1
(1)-(2)得: dC A k (C C ) k (C C ) (k k )(C C ) 1 1 A A,e 1 A A,e 1 A A, e dt
d (C A C A,e ) dt
(k1 k1 )(C A C A,e ) 反应物A的距平衡浓度差△CA对时
三、连串反应
1、简单连串反应 t =0 t =t
1 2 A B C
105典型的复合反应
dz (3) dt = k2 y
z = a−x− y
k2 k1 - k1t - k2 t z = a 1 − e + e k2 − k1 k2 − k1
k2 k1 - k1 t - k2t e + e z = a 1 − k 2 − k1 k 2 − k1
§10.5典型的复合反应 典型的复合反应
1对峙反应 对峙反应
对峙反应(Opposing Reaction) 对峙反应
在正、逆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反应称为对峙 在正、 反应,俗称可逆反应。 反应,俗称可逆反应。正、逆反应可以为相同级 数,也可以为具有不同级数的反应;可以是基元 也可以为具有不同级数的反应; 反应,也可以是非基元反应。例如: 反应,也可以是非基元反应。例如:
A t=0 a t=t x
B 0 y
C 0 z
dx = k1 x (1) − dt
∫
x
a
dx − = x
∫
t
0
k1 dt
x+y+z=a
a ln = k1 t x
x = ae
− k1t
dy − k1t (2) = k1 x − k2 y = k1ae − k2 y dt k1a −k1t −k2t y= (e − e ) 解线性微分方程得: k2 − k1
复合反应知识点总结
复合反应知识点总结定义复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物生成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产物的反应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和离子之间会发生重新排列,生成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即为产物。
复合反应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双替换反应。
类型1.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复合反应类型,当酸和碱混合时,产生水和盐的反应。
例如,HCl(盐酸)和NaOH(氢氧化钠)在适当比例下混合反应生成水和NaCl(氯化钠)盐。
酸碱中和反应受到pH值的影响,当pH值等于7时,表示酸碱水平完全中和,这也是酸碱中和反应的终点。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中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其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失去电子,而另一种物质被还原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包括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氢氧化物与过氧化物的反应等。
3. 双替换反应双替换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位置,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双替换反应的典型例子包括硫酸钠和氢氯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硫酸等。
特点1. 反应物种类丰富与其他类型的化学反应相比,复合反应具有反应物种类丰富的特点,可以包括两种以上的反应物。
2. 生成产物多样复合反应产物的种类也相对较多,可以生成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3. 化学反应较为复杂由于复合反应涉及到多种反应物的参与,因此化学反应的条件、速率、产物的生成等均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应用1. 工业生产复合反应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可以用于废水处理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2. 医药领域在医药领域中,复合反应可以用于合成药物和化合物研究等。
3. 环境保护复合反应也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例如用于处理污水和废水,净化空气等。
总结复合反应作为化学反应的重要类型,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掌握复合反应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规律,为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支持。
复合反应知识点总结归纳
复合反应知识点总结归纳复合反应的特点:1. 反应物为复合的原子、离子或分子。
2. 生成物为单质或者化合物。
3. 反应过程中放热。
4. 反应常常是放热的,但有时也放热。
复合反应的基本分类:1. 散射反应。
散射反应是最基本的复合反应。
它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物发生的。
它们之间的键将某一个或几个原子、离子、或者分子分离,然后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常见的散射反应有:氢气与氧气生成水,氮气与氢气生成氨气,氯气与氢气生成氯化氢气等。
2. 范德华力散射反应。
范德华力散射反应与普通散射反应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通过共价化合和解离的过程,而是在分子之间的直接吸引力的作用下,原子、离子以及分子之间形成相互作用,最终产生新的化合物。
范德华力散射反应在生物化学中非常常见,比如蛋白质与DNA的结合,荷尔蒙与受体结合等。
3. 过渡态生成。
在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较高的中间物,这种反应被称为过渡态的生成反应。
原子、离子或分子在反应过程中会吸收能量,通过变换过程生成具有稳定结构和低能量的产物。
过渡态生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非常常见,比如酯化反应、醚化反应等。
4. 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是指分子中的多个原子或者离子在反应过程中连接在一起形成大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例如,在化工生产中,通过聚合反应可以得到各种聚合物,如塑料、橡胶、纤维等。
复合反应的特殊类型:1. 同核复合反应。
同核复合反应是指同一种原子或离子参与反应,最典型的例子是氢气与氢气生成氦气。
2. 异核复合反应。
异核复合反应是指不同种原子或离子参与反应,其中一种典型的例子是氢气与氧气生成水。
复合反应的相关知识点:1. 化学键的形成和解离。
在复合反应中,原子、离子或者分子之间的化学键会发生形成或解离的过程。
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解离规律对于理解复合反应的过程至关重要。
2. 能量变化。
复合反应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了解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合反应的特点。
3. 催化剂的作用。
典型复合反应
则 x = x1 + x2 ,且 cA = cA,0 − x
t = 30 min 时, x = x1 + x2 = 0.15cA,0 + 0.25cA,0 = 0.2mol ⋅ dm−3
平行反应:
C6H5Cl+Cl2 (A)
⎯k⎯1→HCl + o −C6H4Cl2 ⎯k⎯2→HCl + p − C6H4Cl2
在室温、碘的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当C6H5Cl和Cl2在CS2溶液中的初始浓度 均为时0.5mol·dm-3,30 min后有 15%的C6H5Cl转化为o- C6H4Cl2,有 25% 的C6H5Cl转化为 p- C6H4Cl2。试求反应速率常数 k1和 k2。
3.连串反应
反应所产生的物质,能再起反应产生其它物质者。
A ⎯⎯k1 → B ⎯⎯k2 → C
t=0
cA,0
0
0
t=t
cA
cB
cC
一级连串反应的速率方程
υA
=
− dcA dt
= k1cA
cA
=
c e−k1t A,0
υB
=
dcB dt
= k1cA − k2cB
υC
=
dcC dt
=
k2cB
vB = vA − vC
对该二级平行反应有
− dcA dt
= (k1
+ k2 )cA2
即
−
d(cA,0 − dt
x)
=
(k1
+
k2
)(cA,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cA,e dt
⎟⎟⎠⎞
=
−
d(cA − cA,e ) dt
=
k1(cA
− cA,e ) +
k−1 (cA
− cA,e )
=
(k1
+
k−1 )(cA
− cA,e )
§11.5 典型复合反应
1、对行反应
t = 0 cA,0 t = t cA t = ∞ cA,e
正向和逆向同时进行的反应
正向反应,A的消耗速率 = k1 cA ;
t1 2
=
ln2 k1 + k−1
平衡时
2. 平行反应 反应物能同时进行几种不同反应
平行反应最简单形式是 一级平行反应的速率方程
若都是一级反应且开始时只有 A,初始浓度为cA,0,t 时刻,A 、 B 、C的浓度变成 cA, cB ,cC
υB
=
dcB dt
=
k1cA
υC
=
dcC dt
=
k2cA
cA,0[1 − e−(k1 +k2 )t ]
2. 平行反应
一级平行反应的特征:
(1) 若对反应物 A和 B有相同分级数时,任一瞬间,两产物
浓度之比等于其速率常数之比
υB = dcB = k1 υC dcC k2
cB = k1 cC k2
(2) 产物浓度比可调
据阿伦尼乌斯公式:
cB = k1 = cC k2
§11.5 典型复合反应
1、对行反应 正向和逆向同时进行的反应
t = 0 cA,0 t = t cA t = ∞ cA,e
0
cA,0 – cA cA,0 – cA,e
正向反应,A的消耗速率 = k1 cA ; 逆向反应,A的生成速率 = k-1 cB = k-1 ( cA,0 – cA ) ;
一级对行反应的速率方程:
和产物都趋近其平衡浓度
1. 对行反应
(5)一级对行反应的半衰期 与初始浓度无关
对行一级反应的半衰期:当距离平衡浓度差减小为原来 值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为半衰期。
ln
(cA,0 − cA,e ) (cA − cA,e )
=
(k1
+
k−1 )
t
∆cA
=
1 2
(cA,0
− cA,e )
∆cA = cA − cA,e
则:
− d∆cA dt
= (k1 + k−1 )∆cA
对行一级反应中,ΔcA 随时间 的变化率符合一级反应规律
1. 对行反应
(3) 当Kc 很大,即k1 >> k–1,cA,e≈0时,
−
d(cA − cA,e dt
)
=
(k1
+
k−1 )(cA
−
cA,e )
化为
− dcA dt
=
k1cA
(4) 一级对行反应c-t 关系如图: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反应物
平行反应:
C6H5Cl+Cl2 (A)
⎯k⎯1→HCl + o −C6H4Cl2 ⎯k⎯2→HCl + p − C6H4Cl2
+ k−1 )(cA
− cA,e )
∫ ∫ 分离变量积分
−
cA d(cA − cA,e ) = cA,0 (cA − cA,e )
t
0 (k1 + k−1 )dt
得:
ln
(c A,0 − c A,e ) (cA − cA,e )
=
(k1
+
k−1 )
t
一级对行反应的速率方程
1. 对行反应
ln
( c A,0 − c A,e ) (c A − c A,e )
=
(k1
+
k−1 )
t
讨论(1) ln(cA − cA,e ) − t 画图为一直线
由直线斜率可求 (k1 + k−1 ) 由于 Kc = k1 / k−1
两者联立得出k1、k-1
(2)
−
d(cA − dt
cA,e
)
=
(k1
+
k−1 )(cA
−
cA,e )
若记 ∆cA = cA − cA,e 称为反应物 A 的距平衡浓度差
0
逆向反应,A的生成速率 = k-1 cB = k-1 ( cA,0 – cA ) ;
cA,0 – cA cA,0 – cA,e
(1)
−
(2)
:
−⎜⎜⎝⎛
dcA dt
−
dcA,e dt
⎟⎟⎠⎞
=
−
d(cA − cA,e ) dt
=
k1 (cA
− cA,e ) +
k−1 (cA
− cA,e )
=
(k1
- dcA dt
=
k1cA
− k-1(cA,0-cA)
(1)
反应达到平衡时,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 dcA,e dt
= k1cA,e-k-1(cA,0-cA,e ) = 0
(2)
所以有:
cB,e cA,e
=
(cA,0 − cA,e ) cA,e
=
k1 k-1
=
Kc
(1) − (2) :
−⎜⎜⎝⎛
dcA dt
k1
k e = k e −k2tmax 2
− k1tmax 1
3.连串反应
例如,由丙烯直接氧化制丙酮,是一个连串反应:
丙烯
O2
丙酮 O2
醋酸
O2
CO2
目标产物丙酮为连串反应中间产物。所以当原料气在反应器
中达到最佳时间 tmax 时,应当立即引出反应气体,进入吸收 塔,吸收丙酮。
11.42 当存在碘催化剂时,氯苯(C6H5Cl)与Cl2在CS2溶液中有以下二级
(3)最佳时间tm和最大浓度cB,max
cB
=
k1 cA,0 k2 -k1
(e- k1t
− e-k2t )
dcB dt
=
cA,0k1
k e − k2tmax 2 k2
− −
k e − k1tmax 1
k1
=0
k e − k e = 0 −k2tmax 2
− k1tmax 1
k = e 2
( − k1tmax + k2tmax )
− E1 / RT
k e k 0,1 = e − E2 / RT
k e k 0,2
0,1 −( E1 − E2 )/ RT 0,2
可选择适当催化剂改变反应活化能或改 变温度来调节产物的比例。
3.连串反应
反应所产生的物质,能再起反应产生其它物质者。
A ⎯⎯k1 → B ⎯⎯k2 → C
t=0
cA,0
总反应速率则为两反应速率之和
υA
=
− dcA dt
= υB
+ υC
=
(k1
+
k2 )cA
对于 A 为一级反应 ln c A,0 cA
= (k1 + k2 ) t
c = c e−(k1 +k2 )t
A
A ,0
得
cB
=
k1 k1 + k2
cA,0[1 −
e ] −(k1 + k2 )t
cC
=
k2 k1 + k2
0
0
t=t
cA
cB
cC
一级连串反应的速率方程
υA
=
− dcA dt
= k1cA
cA
=
c e−k1t A,0
υB
=
dcB dt
= k1cA − k2cB
υ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cC dt
=
k2cB
vB = vA − vC
cB
=
k1 cA,0 k2 − k1
(e- k1t
− e−k2t )
连串反应的特点
(1)中间物B的浓度在反应过程中出现一个极大值。 (2)若中间产物B为目的产物,则cB达到极大点的时间,称为中 间产物的最佳时间。